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合集下载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近年来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类新剂型的创新点、临床应用及前景,以期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介绍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新剂型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改善患者顺应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新剂型的创新点、技术难点、临床应用等;接着,重点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纳米药物等,探讨其原理、制备方法、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药物新剂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展示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为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药物新剂型分类与特点药物新剂型是指在传统药物剂型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或方法研发出的新型药物形态。

这些新剂型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显著,为医药产业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缓控释制剂:该类新剂型旨在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时间维持有效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口服缓释制剂、植入式缓释制剂等。

靶向制剂:该类新剂型能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纳米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等。

透皮吸收制剂:该类新剂型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1.3 经皮给药系统
(2)局限性 ①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 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②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 1.3.2 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
1.3 经皮给药系统
(1)膜控释系统 (2)基质控释系统 1.3.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3)X射线衍射法 ①亲水凝胶骨架制剂 ②溶蚀性骨架制剂
③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2 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
(4)红外光谱法 药物肺部给药,一般认为,肺内沉积量是反映药物能否有效地发挥药效的重要指标,而进入呼吸道的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形状则是影响肺内
沉积量的重要因素.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
1.9 包合技术
1.9.1 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
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9.2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1.9.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饱和水溶液法 (2)研磨法 (3)冷冻干燥法 (4)喷雾干燥法 (5)中和法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1 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
因此SLN 肺部给药系统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肺吸入给药的限制是其吸收和有效的重现性问题,以及长期给药可能带来的临床副作用。
(2)热分析法 微球: 微球能够延长药物的在鼻腔中的停留时间,所载的药物主要是多肽类及小分子的药物。
(1)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 ⑥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变。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闭合底盘
黏性泡沫层
微型药库
聚合物基质
18
黏胶层
(三)常用的渗透促进剂 经皮吸收制剂中要加入经皮吸收促进剂,否则
药物难以通过皮肤吸收。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表面活性剂 2.氮、酮类化合物 3.醇类化合物 4.其他
19
2 药物制剂新技术
20
一、固体分散技术
(一)概述 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 载体(或基质)中的固体分散体系。
04
喷雾干燥法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微囊: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简 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简称囊心)包裹而成 的封闭的微型胶囊(药库型)称为微囊。外观呈粒状 或圆球形,一般直径在4~400μm之间。药物溶解和 (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骨架型微小球状实 体,称为微球。一般直径在1~250μm之间。
7
(二)缓释与控释制剂的特点
零级控 释制剂
缓释制剂
时间
普通制剂每8小时 服药后的血药浓度 8 变化示意图
普通制剂
时间 缓释、控释制剂与普 通制剂的血药浓度曲 线比较的示意图
二、口服缓释与控释制剂
(一)包衣型制剂 包衣缓释片剂是指用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将片剂
的颗粒或片剂的表面进行包衣,使其具有一层延缓或 控制药物释放的膜状衣料,而制成的一种延效片剂。
4
学习目标
1.熟悉缓释与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和生物技术药 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球和微 囊、纳米球和纳米囊、纳米乳和亚纳米乳。
2.了解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实际应用,了解药物制剂新技术 的制备方法。
3.学会说出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缺点,描述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 方法。

大学药学-药剂学-新剂型、新技术考点串讲

大学药学-药剂学-新剂型、新技术考点串讲

药剂学——专题二新剂型、新技术1.缓控释制剂的特点2.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3.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4.缓控释制剂的辅料5.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6.迟释制剂7.靶向制剂的分类8-10.脂质体的特点、制备、质量评价11-12.新技术、制备方法13.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与应用14.微球、微囊15.复凝聚法16.经/透皮给药制剂17.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考点1——缓控释制剂的特点考点2——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①生物半衰期很短(<1h)或很长(>24h);②单服剂量很大(>1g);③药效激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④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

半长半短不合适量大溶小不合适药效剧烈不合适吸收麻烦不合适肠中特定不合适考点3——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缓控释原理方法溶出减小溶解度/溶出速度——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形成难溶性盐、控制粒子大小扩散增加黏度减小扩散速度、包衣、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溶蚀与溶出、扩散相结合生物溶蚀型骨架(水溶性/脂肪性骨架材料)渗透压驱动渗透压为动力,零级释放:渗透泵片离子交换药树脂Noyes-whitney方程考点4——缓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药物释放阻滞剂)类型特点骨架型亲水不溶生物溶蚀包衣膜型(膜控型)不溶肠溶增稠剂明胶、PVP、CMC、右旋糖酐、PVA 类型特点骨架型亲水:天然胶、纤维素(CMC-Na、MC、HPMC)、高分子聚合物(PVP、PVA)、非纤维多糖(卡波姆、海藻酸盐、壳聚糖)——遇水膨胀形成凝胶屏障不溶:聚甲基丙烯酸酯(Eudragit RS,Eudragit RL)、EC、聚乙烯、聚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生物溶蚀: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甘油酯包衣膜型(膜控型)不溶:醋酸纤维素(CA)、乙基纤维素(EC)、聚丙烯酸树脂、硅酮弹性体、交联海藻酸盐肠溶:纤维醋法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eudragitL、eudragit R增稠剂明胶、PVP、CMC、PVA、右旋糖酐QIAN缓控释辅料亲水骨架纤维胶缩写找CPVP卡在壳里海藻酸膨胀凝胶是屏障骨架不溶丙乙烯乙基纤维硅橡胶生物溶蚀脂肪油硬要单身还打蜡包衣不溶找EC醋酸不溶聚丙烯肠道材料钛酸酯尤其树脂L、R考点5——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①体外释放度试验(取样点缓释3控释5)②体内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单次给药、多次给药)③体内外相关性评价考点6——迟释制剂①口服定时释药系统(择时释药系统)口服脉冲制剂:渗透泵定时释药系统、包衣脉冲系统和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等②口服定位释药系统胃定位释药系统口服小肠释药系统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 DDS):时控型、 pH敏感型、生物降解型考点7——靶向制剂分类分类按靶向原动力(药物载体不同)被动:脂质体、微乳、微球、微囊、纳米粒(球、囊)主动: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物理化学:磁性、热敏感、pH敏感、栓塞被动植入球囊巨噬细胞吞噬主动修饰改造物化磁栓热敏考点8——脂质体的特点特点应用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用于肿瘤降低药物毒性富集在肝脾骨髓,心脏、肾脏累积量少缓释和长效性减少肾排泄、代谢,延长滞留时间/药效提高药物稳定性青霉素G/V钾盐考点9——脂质体的制备①注入法②薄膜分散法③超声波分散法④逆相蒸发法⑤冷冻干燥法考点10——脂质体的质量评价形态、粒径及其分布:封闭多层囊状,注射<200nm包封率>80%载药量物理稳定性:渗漏率——表示包封率变化情况化学稳定性:磷脂氧化指数<0.2,磷脂量的测定考点11——新技术共同点不同点固体分散技术①提高稳定性②掩盖不良气味③减少刺激性④液体药物固体化/粉末化⑤调节释药速度⑥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①水溶载体速溶,难溶载体缓释,肠溶载体控释②容易老化包合技术材料: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微囊①缓释或控释(靶向)②减少配伍禁忌制备:单/复凝聚法考点12——新技术的制备方法新技术制法固体分散技术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研磨法和双螺旋挤压法包合技术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超声法微囊物理化学法(相分离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液中干燥法物理机械法:喷雾干燥法、喷雾凝结法、空气悬浮法、多孔离心法、锅包衣法化学法:界面缩聚法、辐射交联法考点13——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与应用载体材料具体品种应用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PEG、PVP)表面活性剂有机酸糖类(山梨醇、蔗糖)速释难溶性EC、聚丙烯酸树脂、脂类缓释、控释肠溶性**酞酸酯(CAP)、聚丙烯酸树脂肠溶考点14微球微囊粒径1-500μm 1-250μm特点缓释、靶向、毒副↓、注射或口服主要问题:载药量有限用途:抗肿瘤/多肽/疫苗/局麻长效载体缓释、控释、靶向、稳定性↑,掩盖不良臭味、配伍变化↓,液体药物固体化进一步制备片胶囊注射剂质量要求粒径、载药量、有机溶剂残留检查、体外释放度粒径、囊形、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载体材料天然合成:聚乳酸(PLA)、聚乳酸-羟乙酸(PLGA)天然半合成:CMC-Na、CAP、EC…合成:PLA、PLGA、聚酰胺、硅橡胶填充球囊聚乳术先安橡胶不降解考点15——复凝聚法考点16——经/透皮给药制剂(TDDS、TTS)①贴剂、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②膜控释型、黏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考点17——生物技术药物制剂1.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生物体(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其组成部分(细胞器和酶)进行生产。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1概述
第一节:概述
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
中国古代西藏就有把檀香木和芦荟提取物吸入鼻腔止吐的记载
北美印第安人通过鼻腔吸食一种树叶的粉末来治疗头痛
在印度医学系统中鼻腔治疗也是早已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治疗途径,而且鼻烟作为提神剂、鼻腔吸食可卡因和多种致幻剂早已为人们熟知.
01
降低粘膜层粘度,提高粘膜的通透性
02
抑制药物作用部位的蛋白酶水解的作用
03
与鼻粘膜的相结合,改变粘膜的结构
04
改变鼻粘膜的电位和阻抗,增加细胞间的通透性
05
加速鼻粘膜处血流速度,提高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
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螯合细胞间隙中的Ca2+,产生细胞间隙通道;
在鼻粘膜的上皮细胞中形成暂时性的亲水性的跨细胞膜通道;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呼吸道给药
BRAND PLANING

主要内容
CONTENTS
01
概述
03
肺部给药
02
鼻黏膜给药
04
小结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直肠黏膜、阴道黏膜及眼黏膜等,其中鼻腔黏膜给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新版了专题讨论会资料,证明鼻腔给药系统在临床治疗上和药动学上具有明显的优点,是行之有效,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二甲基-β-CYD对纤毛运动频率的影响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3.壳聚糖
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能,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结构中的氨基可以与细胞膜中的阴离子成分结合,形成一条细胞旁路通道。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xx年xx月xx日•中药新剂型•中药新技术•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关系•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前景及挑战目录01中药新剂型指在传统中药制剂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剂型特点,经改进或创新后得到的具有给药途径合理、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的中药制剂。

中药新剂型传统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便等。

因此,开发新的中药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中药制剂的局限性概述1片剂23片剂具有剂量准确、服用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

特点根据制备方法和药物性质的不同,片剂可分为压制片、包衣片、咀嚼片、分散片等。

分类片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系统疾病等。

应用范围胶囊剂具有药物稳定性好、剂量准确、口感好等优点。

胶囊剂特点胶囊剂可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

硬胶囊由胶囊壳和填充物组成,软胶囊则由胶囊壳和内部的液体制成。

分类胶囊剂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

应用范围丸剂特点丸剂具有药效持久、口感好等优点。

分类丸剂可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等。

蜜丸是指将药物与蜂蜜混合制成的丸剂,水丸是指将药物与水混合制成的丸剂,浓缩丸则是指将药物浓缩后制成的丸剂。

应用范围丸剂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肝炎、糖尿病、高血压等。

02中药新技术中药新技术的定义中药新技术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性地改进或提高中药的制备工艺、增加中药的功效、提高中药的疗效或开发出新的中药制剂的方法。

中药新技术的分类中药新技术主要包括中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中药超声提取技术、中药膜分离技术等。

概述定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如高渗透能力和高溶解能力,来提取和分离混合物中的目标组分。

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可以用于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如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振动能量来加速目标组分的溶解和扩散的提取技术。

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哪些

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哪些任何药物在供给临床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简称药剂,那么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见的药物剂型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常见的药物剂型(一)按给药途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是指药物制剂经口服用后进入胃肠道,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剂型,如常用的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

容易受胃肠道中的酸或酶破坏的药物一般不能采用这类简单剂型。

口腔粘膜吸收的剂型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是指除口服给药途径以外的所有其他剂型,这些剂型,可在给药部位起局部作用或被吸收后发挥全身作用:(1)注射给药剂型:如注射剂,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及腔内注射等多种注射途径。

(2)呼吸道给药剂型: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

(3)皮肤给药剂型: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贴剂等。

(4)粘膜给药剂型:如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剂、粘贴片及贴膜剂等。

(5)腔道给药剂型:如栓剂、气雾剂、泡腾片、滴剂及滴丸剂等,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甚至一种剂型可以分到几个分散体系中。

1、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质点的直径小于1nm)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低分子溶液,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主要以高分子(质点的直径在1~100nm)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3、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部分搽剂等。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中国药科大-文档资料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中国药科大-文档资料
亲水凝胶骨架小丸 蜡质类骨架小丸 不溶性骨架小丸
CPU
旋转滚动制丸法(泛丸法) 挤压-滚圆制丸法 离心-流化制丸法 喷雾冻凝法 喷雾干燥法 液中制丸法
35
二、膜控型缓控释制剂
➢ 一般工艺:普通片、小片、小丸制备→包衣 (微孔、肠溶、半透膜等)
➢ 影响因素:包衣机械类型,操作条件,膜均匀度、厚度、 强度等。
CPU
25
3)分配系数→1(较佳) ➢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水溶性过小→胃肠液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 过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
5)粒度(难溶性药物)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
AUC评价
2.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 同的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没有明显的差异。
CPU
41
3. 生物等效性实验设计
1)研究对象:动物(Beagle狗)→人类(健康、自愿) 2)参比制剂:同类公认高质量制剂 3)分析方法要求:专属、准确、精密、灵敏
➢ 采用水性缓冲液(0.1mol/LHCl,pH6.8PBS)
➢ 难溶性药物:漏槽条件
0.5%SLS水溶液
混合溶剂(慎重)
释放溶剂的体积应不少于形
溶出介质需脱气处理
成药物饱和溶液量的3倍
CPU
39
3. 取样点和释放标准(12h或24h不同)
12 h 缓释制剂 24 h 缓释制剂
释放度
取样点(>3 点)
➢ 绝对回收率≥70%;RSD<10%; ➢ 低浓度<20% 4)试验方案:双周期交叉(双盲) 单剂量和多剂量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

CPU
3
本章内容
概述
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处方及制备工艺 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
4
1
2 3 4
5
CPU
第一节
一、基本定义
1. 缓释制剂


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 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一般为一级释药过程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extended-release ~, prolonged action ~, repeat-action ~, retarted ~)
3.剂量计算
无速释部分(全部剂量缓释) 有速释部分(迅速达到治疗血浓)
CPU
29
4.缓控释辅料
溶蚀性骨架材料
脂肪、蜂蜡、巴西棕榈钠 MC、CMCNa、HPMC、PVP、 Carbopol、Chitosan EC、EVA、聚甲基丙烯酸酯
骨架型阻滞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不溶性骨架材料
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溶解度过低,溶出、吸收过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生物 利用度愈低)
溶解度过低的药物,可先增加其溶出速度(微粉化、固体分
散体、包合物等)
CPU
24
3)分配系数→1(较佳)
药物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过大,水溶性过小→胃肠液
中浓度低,与细胞膜亲和、滞留
药物分配系数过低→脂溶性过小,水溶性过大→较难透 过细胞膜→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 4)稳定性(注意胃肠道破坏,酸、碱、酶) 5)粒度(难溶性药物) 此外:多晶型、溶剂化药物等因素
CPU
21
不含药 渗透芯 药物 溶液
Drug
H2O 双室 特点 药物释放与药物性质无关 造价贵,对溶液状态不稳定药物不适用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渗透泵片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
活性物质、推动剂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三、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
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药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物利用载体被动地被 机体摄取到靶位的自 分类 然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 主动靶向制剂 “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 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过滤 洗净 研磨
干燥即得 洗净 即得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的制备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干燥
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包合物外
形疏松,溶解性能好,可制成粉针剂。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节 缓释和控释制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男性,60岁,在一次体检中血压血糖高于正常, 后就医确诊为中度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医生给予 药物治疗,药物多达5种,均为普通制剂(盐酸二 甲双胍、非洛地平片等),一日三餐均需用药。刚 开始患者能按医嘱按时用药,血压血糖得到控制, 几个月后一次复诊中发现血压血糖均有所升高,医 生了解,原来病人一日三餐均需服药,产生厌烦心 理,未按时服药或忘记服药。于是医生给予更换长 效缓释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 片等),服药量及服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 提高,病情重新得到控制。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加工处理、分散制剂、控释制剂、微胶囊制剂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剂型是指与传统剂型不同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药物制剂形式。

新剂型的出现,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剂型。

1. 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制剂是指药物以纳米级别的尺寸进行制备和输送的药物制剂。

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纳米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分布等优点。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用于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对病灶的选择性,减少对健康器官的毒副作用。

因此,纳米药物制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领域。

2. 难溶药物的固体分散制剂难溶药物是指溶解度极低的药物,传统的制剂技术无法很好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是将难溶药物制备成微米级别的胶体颗粒,使药物在消化液中快速溶解,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粉碎法、溶剂法、凝胶方法等。

固体分散制剂主要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制剂领域,如黄体酮、罗非嗪等药物的制备。

3.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指通过药物制剂技术,将药物以控制释放的方式给予患者。

这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平稳的血浓度,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控释制剂有缓释剂、吸附剂、膜剂、颗粒剂等。

控释制剂的制备主要有直接制剂法、间接制剂法、骨架制剂法等,其原理多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或化学反应控制。

控释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微胶囊制剂微胶囊制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别的胶囊中,形成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制剂具有保护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油包水法、乳胶法、复乳法等。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制剂领域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和新剂型。

其中,一些比较先进的新技术包括纳米技术、脂质体技术、微球技术、多孔膜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使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时间得到改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剂量。

新剂型方面,除了传统的片剂、胶囊、注射液等,现在还出现了口腔贴片、透皮贴片、肠溶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咀嚼片等。

这些新型剂型具有吸收迅速、方便易用、反应迅速等优点,可以使药物更加便利地被患者所接受和使用。

以上就是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一些简单介绍。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等多 种途径,尤其适用于一些 不稳定的药物。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将药物以分子、离子或非晶体状态分 散在固体载体上。
口服给药途径,如片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3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靶向性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准确 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不必要的 全身暴露,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缓释控释
通过新剂型与技术,药物可以在体 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
增强渗透性
对于一些难以穿透细胞膜的药物,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渗 透到靶组织中。
降低副作用
降低药物剂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特定技术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缓慢释 放,以维持药物在体内较长时间的治疗浓 度。
缓释剂型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常见的缓释剂型包括口服缓释片 、缓释胶囊和缓释颗粒等。
控释剂型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微囊与微球的作用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保护 药物免受破坏、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囊与微球的应用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 部给药等多种途径。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的定义
利用一种分子将另一种分 子包裹起来,形成包合物。
包合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药物的副作用、掩盖不良 气味或味道。
包合技术的应用
减少服药次数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是制药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新型药物剂型的设计和制备,以及新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的角度,介绍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一、基本概念药物新剂型指的是利用新的材料、新的制剂工艺或新的制剂形式,使得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和可用性。

药物新技术包括了诸多领域,如纳米技术、控释技术、靶向药物传递技术等。

这些新剂型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二、教学内容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常见的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介绍:包括纳米技术、控释技术、靶向药物传递技术等常见的新剂型新技术,以及它们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和前景。

2. 新剂型新技术的原理和制备方法:详细介绍新剂型新技术的原理和制备方法,包括药物载体的选择、制剂工艺的优化以及适合不同药物的设计和制备方案。

3. 新剂型新技术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新剂型新技术在具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前景。

4. 相关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包括纳米技术的制备方法、控释技术的实验技术、靶向药物传递技术的实验方法等。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新剂型新技术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新剂型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见药物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新剂型新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药物研究和开发中。

2. 实验教学:通过开展相关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新剂型新技术的制备和性能测试,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3. 研讨会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研讨会和案例分析,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剂型新技术的应用案例和最新研究进展,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所需的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和教学实验室等。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

制药行业新剂型与新型给药系统研发方案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4)第二章新剂型研发 (4)2.1 固体制剂新剂型 (4)2.2 液体制剂新剂型 (5)2.3 半固体剂型新剂型 (5)2.4 复合剂型新剂型 (5)第三章新型给药系统研发 (6)3.1 经皮给药系统 (6)3.2 靶向给药系统 (6)3.3 控释给药系统 (7)3.4 传递系统与生物响应系统 (7)第四章药物载体材料研究 (7)4.1 聚合物材料 (7)4.2 生物可降解材料 (8)4.3 纳米材料 (8)4.4 复合材料 (8)第五章制剂工艺优化 (8)5.1 固体制剂工艺 (8)5.2 液体制剂工艺 (9)5.3 半固体剂型工艺 (9)5.4 复合剂型工艺 (9)第六章药物稳定性研究 (10)6.1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 (10)6.1.1 化学因素 (10)6.1.2 物理因素 (10)6.1.3 环境因素 (10)6.1.4 生物因素 (10)6.2 稳定性评价方法 (10)6.2.1 加速试验 (10)6.2.2 长期试验 (11)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6.2.4 红外光谱法 (11)6.3 稳定性改进策略 (11)6.3.1 优化药物分子结构 (11)6.3.2 选择合适的辅料 (11)6.3.3 改进制剂工艺 (11)6.3.4 控制储存条件 (11)6.4 稳定性预测与监控 (11)6.4.1 建立稳定性模型 (11)6.4.2 实时监测 (11)6.4.3 预警系统 (11)6.4.4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 (12)7.1 生物利用度概念与评价方法 (12)7.1.1 生物利用度概念 (12)7.1.2 评价方法 (12)7.2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2)7.2.1 药物因素 (12)7.2.2 剂型因素 (12)7.2.3 生理因素 (12)7.2.4 环境因素 (12)7.3 生物利用度改进策略 (13)7.3.1 剂型改进 (13)7.3.2 药物分子改造 (13)7.3.3 制剂工艺优化 (13)7.4 生物等效性研究 (13)7.4.1 设计方案 (13)7.4.2 样本选择 (13)7.4.3 给药方法 (13)7.4.4 数据处理 (13)7.4.5 结果评价 (13)第八章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13)8.1 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13)8.2 毒理学评价方法 (14)8.3 安全性改进策略 (14)8.4 风险评估与管理 (14)第九章临床试验与市场调研 (14)9.1 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14)9.1.1 临床试验设计 (14)9.1.2 临床试验实施 (15)9.2 药物经济学评价 (15)9.2.1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15)9.2.2 药物经济学评价内容 (15)9.3 市场调研与分析 (15)9.3.1 市场调研方法 (15)9.3.2 市场分析内容 (15)9.4 市场推广策略 (16)9.4.1 产品定位 (16)9.4.2 价格策略 (16)9.4.3 渠道建设 (16)9.4.4 宣传推广 (16)9.4.5 售后服务 (16)第十章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6)10.1 研发成果评价与申报 (16)10.1.1 评价体系构建 (16)10.1.2 申报流程优化 (16)10.1.3 政策支持与奖励 (16)10.2 产业化实施策略 (16)10.2.1 产业化路径规划 (17)10.2.2 生产工艺优化 (17)10.2.3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17)10.3 产业链建设与优化 (17)10.3.1 上游原材料供应 (17)10.3.2 中游研发与生产 (17)10.3.3 下游市场与服务 (17)10.4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 (17)10.4.1 知识产权保护 (17)10.4.2 知识产权运营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制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药学中的药物新剂型与给药系统

药学中的药物新剂型与给药系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
加强药物新剂型与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特性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为药物新 剂型和给药系统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强化创新药物研发
鼓励和支持创新药物的研发,特别是针对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治疗药物,通过优化药物设 计和合成路线,提高创新药物的成功率和研发效率。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实验室检测
通过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评估药物对生理指标 的影响。
临床观察
观察受试者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变化,评估药物的安全 性。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 不良事件报告:收集并记录受试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 良事件,分析其与药物的关联性。
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安全性评价标准
药物对生理指标无显著不 良影响。
技术挑战
药物新剂型的研发需要突破多项技术难关,企业需要加 强技术创新能力。
监管政策对药物新剂型影响分析
法规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加强法规研究和应对能力 。
市场挑战
药物新剂型的市场推广需要投入大量 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需要制定科学 合理的市场策略。 Nhomakorabea0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应对策略
市场需求与前景展望
市场需求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药物新剂型 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 竞争和法规要求。
前景展望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新剂型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例如,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新兴治疗技术需要 相应的药物新剂型作为支撑;智能给药系统的出现也将进一 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浓度等。
药物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 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药物 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 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
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 学靶向制剂三类。
1.1 缓释、控释制剂
1.1.2 口服缓释制剂的几种基本结构类型 (1)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 ①亲水凝胶骨架制剂 ②溶蚀性骨架制剂 ③不溶性骨架制剂 ④离子交换型骨架制剂 (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①不溶性薄膜包衣 ②肠溶性薄膜包衣 (3)渗透压控制的控释制剂(渗透泵制剂)
其他还有控制溶解给药系统等,应用控制溶解原理和适
常用的微球种类有: 生物可降解淀粉微球(DSM):DSM吸水后,
迅速溶胀,药物分子可以扩散进入DSM骨架.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
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 图是载药尼古丁的葡聚糖制备过程.
脂质体:用于鼻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 防止药物被酶水解,保持用药部位较高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对鼻黏膜的毒性和刺激性 持续释放包封的药物,具有缓释的效果 具有生物黏附性,能使药物较长的滞留与吸收部位 作为鼻黏膜免疫佐剂,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阳离子脂质体用作基因药物的载体,能显著增加转
药物新剂型和新 技术及呼吸道给
药新剂型
1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1 缓释、控释制剂 2 靶向给药系统 3 经皮给药系统 4 微球与微囊 5 纳米粒
1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6 纳米/亚纳米乳 7 脂质体 8 固体分散技术 9 包合技术
1.1 缓释、控释制剂
1.1.1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①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②保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③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④服用方便 ⑤给药方案缺乏灵活性,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立刻停止治疗 ⑥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 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依其组成和类型不同,主 要有以下三种。 (1)涂膜层合工艺 (2)充填热合工艺 (3)骨架黏合工艺
1.4 微球与微囊
1.4.1 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 (1)天然高分子材料 (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3)合成高分子 1.4.2 微球的制备方法 (1)加热固化法 (2)加交联剂固化法 (3)液中干燥法
1.7.1 脂质体的组成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白质。类脂是脂的衍
生物,动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植物细胞 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植物甾醇。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 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 1.7.2 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 (2)逆相蒸发法 (3)溶剂注入法
1.7 脂质体
1.6 纳米/亚纳米乳
1.6.1 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 (1)天然乳化剂 (2)合成乳化剂 (3)助乳化剂 1.6.2 纳米乳的制备
纳米乳处方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 剂。纳米乳的形成需要大量乳化剂,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油 量的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
1.7 脂质体
1.8 固体分散技术
1.8.3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2)热分析法 (3)X射线衍射法 (4)红外光谱法
1.9 包合技术
1.9.1 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
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9.2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1.9.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饱和水溶液法 (2)研磨法 (3)冷冻干燥法
1.4 微球与微囊
1.4.3 微囊的制备方法 (1)物理化学法 ①单凝聚法 ②复凝聚法 ③溶剂-非溶剂法 (2)化学法 (3)物理机械法 ①喷雾干燥法
1.5 纳米粒
1.5.1 纳米粒的制备 (1)化学聚合法 ①化合物单体聚合法 ②天然高分子聚合法 (2)液中干燥法 (3)自动乳化溶剂扩散法 1.5.2 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 (1)药质体
(4)去污剂分散法 (5)钙融合法 (6)冻结融解法 (7)主动包封法
其他还有冷冻干燥法和复乳法等。1Fra bibliotek8 固体分散技术
1.8.1 载体材料 (1)水溶性载体材料 (2)难溶性载体材料 (3)肠溶性载体材料 1.8.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熔融法、溶剂法、
备形成低共熔物,将药物溶液分散吸附在惰性材料形成 粉末溶液。
1.9 包合技术
1.9.4 包合物的验证 (1)相溶解度法 (2)电子显微镜法 (3)热分析法 (4)红外分光光度法 (5)X射线衍射法
2 呼吸系统给药新剂型
1 鼻黏膜给药新剂型 2 肺部给药新剂型
2.1鼻腔用药新剂型
微球: 微球能够延长药物的在鼻腔中的停留时间, 所载的药物主要是多肽类及小分子的药物。
1.3 经皮给药系统
(2)局限性 ①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 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②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 1.3.2 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
1.3 经皮给药系统
(1)膜控释系统 (2)基质控释系统 1.3.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染效率,如用于脂质体-DNA疫苗的鼻黏膜免疫。
2.2肺部给药新剂型
1 干粉吸入剂(粉雾剂) 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a-tions ,DPI) 是当前给药系
统的研究热点之一[ 1 ] ,DPI 无需任何抛射剂,靠患者的自 主呼吸使药物粉末同步进入呼吸道,可达到肺部定位给药。 肺吸入给药的限制是其吸收和有效的重现性问题,以及长期 给药可能带来的临床副作用。选择合适的给药装置是解决 肺部给药的关键。随着药物微粉化技术和给药装置的不断 进步,干粉吸入剂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
1.3 经皮给药系统
1.3.1 经皮给药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
②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 药间隔
③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 毒副作用
④使用方便灵活,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中断给药,患者 顺应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