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的“京味”语言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这部20世纪40年代完成于美国的长篇巨著,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标签:《四世同堂》老舍“京味”语言文化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伟大的作家都是语言的巨匠。
老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
凭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坚实的语言功底和不懈的艺术追求,老舍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把中国的文学语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使其成为继曹雪芹之后最有成就的“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
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一直是研究者瞩目的焦点之一,研究成果也颇丰。
本文仅就《四世同堂》,浅析老舍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京味”语言的运用及其文化内涵。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A.口语动词。
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例如:(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O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样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样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
’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大多就会想起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那小胡同深处传来的叫卖声,憨厚老实的祥子,泼辣凶蛮的虎妞……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那鲜活有生命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俗图。
那难忘的京味,深深地印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一、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在一个大杂院中,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为了生活奔波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历历在目。
老舍在他自己的著作《老舍创作论》中这样说道:“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的,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就大胆的描绘它,它是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作品中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处。
而作品中这些地方,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他熟悉这里的街道,胡同,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
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时,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是写北京的,最后一篇小说是《正红旗下》也是写北京的。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命的源泉。
二、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描绘北京人的人情世故,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
北京方言中最傳神、最鲜活、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正是它最平常、最通俗、最随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
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从〈济南的冬天〉看老舍的京味散文魅力》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千姿百态。
而《济南的冬天》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透过这篇散文,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散文魅力。
京味,首先体现在语言上。
老舍先生的语言质朴平实,却又韵味无穷。
在《济南的冬天》中,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象。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一句简单的话,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这种亲切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走进他所描绘的世界。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比如“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的“着落”“干啥”等词语,都是地道的北京方言,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能让读者听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声音。
除了语言,京味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上。
老舍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济南冬天的独特之处。
他写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将小山比作摇篮,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温暖和慈爱,让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宁静与温馨。
他写济南的水,“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通过对水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生机勃勃。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中本115班白孟洋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明显不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京味小说关键在于“京味”二字,其释义为:北京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人文。
正如我的家乡河南,人们一想起河南人,首先冒入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中”字。
“好不好”,“行不行”等,我们都可以以一个“中”字一以代之。
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聚,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形成了一派,有其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味道”,我们称其为“京味”。
京味小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京味小说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
它常用北京底层市民地域方言,即北京话非普通话,来表现和讲述人物。
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
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都是特定的都市群体。
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被人们概括为“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上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下面我以《四世同堂》为例来谈一下其中所体现的京味方言特色。
《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词汇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Ⅰ、口语动词。
从常用语的范围来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⑴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⑵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
《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四世同堂>中老北京的韵味你如何品味》《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它犹如一幅生动细腻的老北京风情画卷,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老北京生活、风俗、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翻开这部著作,仿佛能闻到老北京胡同里的烟火气,听到四合院中的家长里短,感受到那独特的韵味。
那么,这老北京的韵味,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品味呢?首先,从语言文字中品味老北京的韵味。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赋予了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
书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京片子”的韵味,那俏皮、幽默、生动的语言,让人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
比如“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
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
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
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
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
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
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祁老太爷的形象和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那平实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正是老北京语言的魅力所在。
其次,透过书中的人物形象来感受老北京的韵味。
在《四世同堂》中,无论是祁老太爷的保守固执,还是钱默吟先生的文人风骨,亦或是大赤包的贪婪泼辣,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又都深深地打上了老北京文化的烙印。
祁老太爷代表了传统的老北京人,他注重家族的传承和礼教,讲究规矩和体面,希望一家子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钱默吟先生则体现了老北京文人的清高与坚韧,在国难当头时,坚守自己的气节和尊严。
而大赤包这样的人物,则展现了老北京社会中丑陋的一面,她的趋炎附势、自私自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一、本文概述“京派”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一流派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老舍,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其创作的文化品格更是充分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老舍的创作入手,深入探讨“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概述“京派”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以明确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接着,将重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品格,探讨其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北京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展现“京派”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文还将对老舍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京派”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老舍创作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全面揭示“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对“京派”文学的研究和理解。
也希望借此引发对现代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入思考,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老舍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满族家庭。
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这种经历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使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
老舍的创作背景深受北京文化的影响。
他熟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了解北京人的语言、习俗,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京味,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笔下,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精神寄托。
同时,老舍的创作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价值,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期达到文化更新的目的。
老舍的创作还受到了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老舍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转变的影响。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一|、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描绘北京的大杂院儿、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胜景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地图画,充满了诗意美。
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像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究排场图阔气,“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北京味。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
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职员、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而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有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简练,纯净,生动,又风趣幽默。
老舍京味和京派的含义
⽼舍京味和京派的含义⽼舍作品中最引⼈注⽬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景观的展⽰及展⽰中所注⼊的⽂化趣味。
⽼舍作品的“京味”⾸先表现为取材的特别。
⽼舍聚集其北京的⽣活经验写⼤⼩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度的⽂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这画卷充溢着北京味⼉,有浓郁的地域⽂化特⾊,具有很⾼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说的风格氛围,⼜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时对北京⽂化⼼理结构的揭⽰⽅⾯。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活⽅式和⽂化⼼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息的“上海⽂化”。
⽼舍⽤“官样”⼀语来概括北京⽂化特征,包括讲究体⾯、排场、⽓派,追求精巧的“⽣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扶幼的⽼“规矩”,⽣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化的“精魂”渗透于⽼舍作品的⼈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氛的渲染之中。
⽼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即使北京⼈的风习,⼜是北京⼈的⽓质,“连⾛卒⼩贩都另有风度”。
⽼舍作品中的“京味”还表现在他的语⾔艺术上。
⽼舍的语⾔艺术得⼒于他对北京市民语⾔及民间⽂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量加⼯运⽤北京市民俗⽩浅易的⼝语,同时⼜在俗⽩中讲究精致的美。
⽼舍成功地把语⾔的通俗性和⽂学性结合在⼀起,做到了⼲净利落,鲜活成熟,浅易⽽不粗俗,精致⽽不雕琢。
其所⽤的语词、句式、语⽓以⾄说话的神态⽓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隐约渗透着北京⽂化。
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京派:是30年代⼀个独特的⽂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废名、沈从⽂、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较为⼀致。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但和政治⽃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品格。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
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
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
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
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
如小说《离婚》中的张大哥就始终相信,“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
另外,缺乏时间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
如《二马》中的老马,到了英国伦敦那样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那里的“第一个闲人”。
此外,老舍还塑造了一类热衷于追新逐异、以模仿西方文明末流为时尚的年轻“新派”北京市民,对他们的浅薄、不学无术充满讽刺和厌恶。
2、对于北京“官样”文化传统的表现。
在漫长的都市化过程中,北京形成的是迥异于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官样”文化特征。
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官”的极度崇拜和狂热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中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
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不惜充当汉奸,而他们的长辈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在官位面前,几乎所有的是非良善原则全都消失了。
这种“官样”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对于烦琐的封建礼仪的陶醉,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正义观念和民族气节。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马上就要当亡国奴了,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生日;《离婚》中的张大哥,养成了一套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琐
碎无聊的人际关系中丢失了起码的自我。
3、对北京方言的运用以及幽默的语言风格。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还离不开他对北京方言的娴熟运用和提炼升华。
老舍小说中的语言既俗白易懂,更有着凝练生动、纯净明快、雍容警慧的特点。
而这种“京味”又与他那独特的幽默连在一起。
在老舍看来,广义的幽默是一种智慧,更多地来源于理性参照下的一种豁达和从容,一种自信、宽容与同情的人生态度。
因此,老舍的幽默的间或有些讽刺,但他是温厚的,充满善意的微笑,带着同情和怜悯,又包含着几许辛酸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