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第三章 社会及其构成要素(“社会”相关文档)共10张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学的“结构”概念是从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中借用过来的。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帕森斯正式将结构和功能连起来使用。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 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讨论
我国的人口问题,如人口数量问题、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等。
➢近代日本、中国学者的翻译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概念的解释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 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代表:齐美尔、 涂尔干等。
2、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 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代表:韦伯、吉丁斯 等。
人口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Lord of the Flies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社”、“会”、“社会”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因素(如传统习俗、道德宗教等)、人口政策等。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斯宾塞最早、最明确地使用社会结构概念。 1、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案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代表:韦伯、吉丁斯等。 “人口金字塔”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变动的类型,分为增长型(又称年轻型)、缩减型(又称老年型)和静止型(又称稳定型)。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以英国哲学家H·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社会唯实论一、简介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学重点整理
社会学重点整理第一章1、社会唯名论:“2”=社会整体,“1"=社会中的个体。
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即“2”=“1”+“1”.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研究对象)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2)综合性(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收入、生活状况等)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人口状况(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等结构)医疗条件风俗习惯妇女地位文化程度生育观念(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生活方式(独身、丁克家庭)(3)实证性(研究方法)社会学知识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
实证性既是社会学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学区别于社会哲学的关键所在。
社会学的研究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4、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
(2)解释功能社会学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
(3)预测功能预测功能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
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
(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实现、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F 〃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 〃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以英国哲学家H〃J 〃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社会唯实论、简介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
国外社会学 名词解释
国外社会学名词解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来自于对生物科学的借鉴--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大于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之和,社会现实高于个人的现实,因此要从整体上充分认识社会。
但为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像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用经验调查的方法。
认为社会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分析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
社会团结: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机械团结: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成一个整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对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
(约束性制裁)有机团结: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所决定的另一种社会联结方式-近代工业社会。
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分工越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就越能摆脱对集体意识的束缚。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化的职能。
(复原性制裁)权威类型:(1)感召权威:是典型的人治,是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为根据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控制形式--魅力型统治。
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
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
统治的存在范围: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
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种统治有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
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学理论2:唯名与唯实
二、争论的白热化:法兰西的对垒
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学迅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由于 社会学主义的巨孽爱弥尔· 迪尔凯姆门 (Emile Durkheim, 1858-1917)和心 理学主义的主将加布里尔· 塔德(G· Tarde, 1834-1904)的加入,使社会唯实论和社 会唯名论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争议不断,争论的典型是近代以来在欧洲 哲学中出现的社会唯名论(nominalism) 和社会唯实论(realism)之争:
唯名论 以霍布斯、亚当· 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为代表,充分 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只是一个 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 在社会学的经典时代,在唯名论即原子论这一边站 着斯宾塞、塔德和韦伯,同时斯宾塞和齐美尔也是 最早的调和者。
2015-6-11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4
一、创始阶段的对立
孔德、斯宾塞因对创建社会学的贡献,而被尊称 为“社会学之父”和“社会学亚父”,他们之间 充满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之争,故也被称 之为之父与亚父间的对立或至圣和亚圣间的对立; 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看法上南辕北辙:
新的发明又会产生新的模仿波,又会与其他模
仿波相遇,再产生对立,并进而产生更新的发 明,如此循环不息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或最根本的社会事实 受法国精神病学家沙尔可及其巴黎学派的影响, 认为模仿是由暗示引起的行为后果 ,是一种催 眠术 。
2015-6-11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1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实体,它不是单纯个人的
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由众多部分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 机整体; 斯宾塞认为,不仅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 质,而且其本身也应该成为个人谋取利益和幸福的工 具。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体现,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就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中理解者的期望与设想就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她自己的假设,理解才就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就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就是一个由各种制度与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就是有单个人组成,但就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就是由于集体的行为与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就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就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就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瞧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就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就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就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瞧成就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
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就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但就是,它并不就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与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就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唯名论与唯实论
唯名论与唯实论唯名论(Nominalism),中古欧洲经院哲学家所发展出的⼀种哲学⽴场,长时间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
在哲学中,它是⼀种形⽽上学的争论,它讨论的是关于事物的概念(共相)与实在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
认为现实事物并没有普遍本质,只有实质的个体是存在的。
唯名论的⽴场与唯实论相反,但因为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唯名论的发展略晚于唯实论。
在唯名论之下,发展出两种版本的唯名论哲学。
第⼀个⽴场认为不存在⼀个共相,只有⼀个⼀个分别的实存事物。
第⼆个⽴场,⼜称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实存事物所推导出来的,所以存在先于共相。
但是,共相⼀旦被建⽴之后,它就是存在的。
在西⽅哲学史中,最早提出唯实论这个概念的,是柏拉图,⽽完成唯名论这个哲学体系的,则是他的弟⼦亚⾥斯多德。
中古欧洲最早提出唯名论的神学家是法国的洛⾊林。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就是中古西⽅哲学史中的共相之争。
唯名论有⼏个核⼼的论证,⼀个是共相问题,讨论共相是否是实存的,另⼀个则被称为玫瑰问题。
唯名论者认为,只有感官能够感受到的,个别的存在,共相是不存在的。
共相只是由感官虚构推论出来的,⼀种概念。
另⼀个⽐较弱的唯名论⽴场,称为概念论,它介于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
他们认为,共相是由个别的性质所推论出的概念。
但是,共相既然是由个别的共通特质,经过理性推导出来的,因此它存在于理性中。
即使某⼀个体毁灭了,普遍的共相仍然是存在的。
玫瑰问题则是以玫瑰的颜⾊及⾹味出发。
极端唯名论者认为,玫瑰有各式不同的颜⾊、外形与⾹味,因此,玫瑰这个共相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是⽂字性的概念。
不存在某种完美的玫瑰,只有各别的玫瑰,因为感官及思考,被归纳出玫瑰这个共相概念。
概念论者认为,玫瑰虽然有不同的外形及⾹味,但因为在不同玫瑰之中,拥有相同的特质。
因此,我们才可以由感官经验,推导出⼀个玫瑰的共相。
在理性中的玫瑰共相,它不依赖个别的玫瑰,它有⾃⼰的性质,因此可以独⽴存在。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派别。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请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如何表达,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1、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运用实证的方法使社会科学成为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实证科学。
2、人文主义及解释学方法:与实证主义相对,强调了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进行“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进行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标准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复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4、社会唯名论: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在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社会结构决定人的方法。
功能主义围绕着“功能”来分析社会,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6、社会生物主义: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本质上是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学理论2:唯名与唯实
以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为代表,充分 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只是一个 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
在社会学的经典时代,在唯名论即原子论这一边站 着斯宾塞、塔德和韦伯,同时斯宾塞和齐美尔也是 最早的调和者。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6
冲突理论:
站在宏观社会学的立场上
认为社会现象具有不可还原到个人的突生性质
强调社会生活中冲突的一面则是对帕森斯结构 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秩序、均衡等缺陷的一种补 充。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7
四、跨越对立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21
他更多倾向于使用更为现实可感的“互动”尤 其是“交往”来取代广义的“社会”。社会交 往就是一种社会互动,不过是一种相对持久而 系统的社会互动 。
他希望能够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冲突之间获得 一种调和或者跨越这种冲突。认为由个人组成 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双 重关系:人的存在是由一个基本的统一体所塑 造的,该统一体是一种由两个在逻辑上互为矛 盾的决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他想调和其理论体系中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矛盾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9
马克斯·韦伯的尝试
将社会学定义为有关社会行动研究的社会唯名 论者,他对社会学的理解在当时是与占主流地 位的英法社会学,即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 倡导的那种建立在大规模的进化论基础上的有 机体社会学相对立的。
第二讲:唯名论与 唯实论之争
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社会学概论1.社会: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实论认定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独立于并且决定着个人的动机、意识及行动。
3.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唯名论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而社会不具真实性、实在性,因此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
4.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5.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6.文化特质: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7.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8.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9.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它是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
10.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是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1.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族群的成员因为过分认同本族群文化而对其他族群的文化表示不理解、批评以致否定,这种现象称为我族中心主义。
1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族群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族群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族群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
唯名论和唯实论名词解释
唯名论和唯实论名词解释
1、唯名论是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两大派别之一。
此论点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一般),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只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2、唯实论是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两大派别之一。
此论点认为“共相”(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由“共相”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社会团体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作者: 季敏
出版物刊名: 社会
页码: 24-24页
主题词: 社会团体;社会学;保守主义;资产阶级;相互关系;改造社会;相互联系;社会集团;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
摘要: <正> 在西方理论界,历来存在着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是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果,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历史深远的自己的内在规律。
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观则是一种社会唯实论。
正因为确认社会具有这种整体性,反映在他的社会学观上,则认为社会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加以研究。
孔德的社会观是保守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认为没有宗教社会就不能存在。
这。
社会学理论2:唯名与唯实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4
一、创始阶段的对立
孔德、斯宾塞因对创建社会学的贡献,而被尊称 为“社会学之父”和“社会学亚父”,他们之间 充满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之争,故也被称 之为之父与亚父间的对立或至圣和亚圣间的对立;
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看法上南辕北辙: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实体,它不是单纯个人的 简单堆积,而是一个由众多部分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 机整体;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21
他更多倾向于使用更为现实可感的“互动”尤 其是“交往”来取代广义的“社会”。社会交 往就是一种社会互动,不过是一种相对持久而 系统的社会互动 。
他希望能够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冲突之间获得 一种调和或者跨越这种冲突。认为由个人组成 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双 重关系:人的存在是由一个基本的统一体所塑 造的,该统一体是一种由两个在逻辑上互为矛 盾的决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10
模仿波迟早会与源于其他发明中心的模仿波相 遇,形成“对立”,对立的结果:
两种模仿波的相互解构(在它们彼此一样强时);
弱的一方被强的一方解构;
对两种模仿模式的共同适应,意味着一种新的发明
新的发明又会产生新的模仿波,又会与其他模 仿波相遇,再产生对立,并进而产生更新的发 明,如此循环不息
2020/7/6
社会学理论第二讲——唯名与唯实 花菊香
9
塔德是心理学主义或心理还原主义者(不 彻底 ),宣称自己是唯名论者,认为:
社会现象本质上是心理现象,一切社会现象都 是个人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唯名到唯实的整合西方社会学
唯名到唯实的整合西方社会学摘要:一、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1.唯名论阶段2.唯实论阶段3.唯名到唯实的整合二、唯名论阶段的社会学理论1.社会唯名论的起源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3.唯名论阶段的局限性三、唯实论阶段的社会学理论1.社会唯实论的兴起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3.唯实论阶段的局限性四、唯名到唯实的整合1.整合的背景与原因2.整合的过程与特点3.整合的意义与影响正文: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唯名论到唯实论的整合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理论不断演变,逐步完善。
在唯名论阶段,社会唯名论成为主流。
这一阶段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关注社会现象的名称和分类,而忽视了其实质。
代表人物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等人,他们的理论主要关注社会契约、自然权利等概念。
然而,唯名论阶段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社会现象的名称和形式,而忽视了其实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唯实论阶段逐渐兴起。
这一阶段的社会学理论关注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试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因素。
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等人,他们的理论主要关注劳动分工、生产关系等实质性问题。
然而,唯实论阶段的局限性在于过分强调社会现象的实质,而忽视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了克服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局限性,西方社会学开始走向唯名到唯实的整合。
这一过程是在不断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西方社会学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出现,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之,唯名到唯实的整合使西方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社会学内部的对立与动力——有关经典社会学发展的一项考察
Nominalism vs. Realism:Conflict and Drive Innate to
Sociology
作者: 周晓虹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114-122页
主题词: 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经典社会学
摘要:在西方社会学16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两种对立倾向:
前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它具有先前的个体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后者则认为,个体是最为重要的实体,而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其基本的性质是由
个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经典社会学时代,这样一种对立的普遍存在,既造成了社会学家之间的巨大鸿沟,又成为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对立和动力至今仍存在于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的分歧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 social nominalism )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 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 F ?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 以英国哲学家H? J ?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 以M ?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五、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大约与韦伯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 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在当代,社会唯名论以较为复杂而精致的形式表现在微观社会学理论中,如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等。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社会唯实论一、简介社会唯实论 (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
与唯名论相反,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先于个别而存在。
后期的温和唯实论则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学说为依据,认为一般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主张一般是对事物共性(普遍性、相似性)的抽象。
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
二、概念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虽然是有单个人组成,但是自从人与人组成一个集体后,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都是由于集体的行为和活动所产生的,而不能再还原为个体的生理或心理现象。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齐美尔和美国的斯莫尔等人。
比如,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人的行动是由人的社会性即“集体意识”决定的,个人因为具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而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信仰体系,一种精神的或道德的实体。
齐美尔把社会定义为一个由体现着社会交往原则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
他的形式社会学就主张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事物来描述。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唯实论。
当代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和奥地利社会学家L ?龚普洛维奇的理论已经带有社会实在论的倾向,迪尔克姆对这种观点作了系统的阐述。
社会实在论把社会实在最终归结为作为统一体的社会,而不是许多分散的、单独的个人。
认为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当他们组成为社会后便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体总和的性质。
社会往往先于个体而存在,比个体的生命更持久,并影响和塑造个体。
一切社会事实,诸如语言、道德、宗教、习俗、风尚、思维范畴,都不是纯粹的个体活动所能产生的,而是集体活动的产物。
社会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或个体心理现象,必须用社会事实而不能用个体生理或心理过程去解释社会。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唯名论(Nominalism )与唯实论(Realism ),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A一、二世纪「共相问题」(The Problem of Universa )的两支对争学说。
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个名词使用得相当松泛,譬如:当它们用来指称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或者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与士林哲学时,涵义就有不同。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唯名论或唯实论,在基本立场上,它们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明显地是继十一、二世纪的唯名与唯实之争发展出来的。
共相问题,也就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问题,或者,抽象观念与感觉个物的关系究竟如何的问题。
它的发生背景极为复杂,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理性的主张,但直接的导火线则是缘于波斐立( Porphry,232? 304)在Isagoge即「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之导言」一书里,提出了有关「类」与「种」的本质冋题,诸如:它们是存在于吾人心灵中,抑或事物之中?它们与感觉经验的内容分离存在,抑或存在于感觉内容里?一却未加以解决所致。
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
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
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
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
当波其武(Boethius, 480 ? 525)将波斐立之Isagoge译介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学专务逻辑学的探讨风气下,终于演为两种极端对立的学说,聚讼不决,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许多哲学家主要关怀的问题之一。
唯实论,在共相之争的阶段中,由于受到教会立场的支持,较占优势。
严格论之,它应区分为过激的实在论(Exaggerated Realism与温和的实在论(Moderate Realism 两种,前者与唯名论对立,而后者则是批判唯名与唯实之争的调和立场。
过激的实在论,以安瑟伦为代表,主张种与类能独立存在,具有比个体更高的实在性,是天主创造万有的模型,而为人类心灵所能认知者。
由于这种主张屡受唯名论攻击,后经阿贝拉(Abelard,公元1079- 1142年)批判修正,认为共相乃人类理智经抽象作用才从个体中把握到的本质,虽然并非主观虚构,但却以个别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同时也不能穷尽个别实体的全部内涵。
阿贝拉这种主张比较符合亚里士多德原义,后为多玛斯继承,成为士林哲学知识论的基本立场,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学中。
理想型理想类型分析法是韦伯创立并运用的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是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
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天职观”、“科层制”等等。
对理想类型的分析,主要包括比较不同理想类型的本质特征,分析不同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机构一致性的原则,来解释事物或现象的原因。
韦伯曾运用历史比较法揭示了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他提出了与马克思不同的论点,认为资本主义的形成不是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与加尔文教派所倡导的伦理精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理化运动密切相关。
理想类型的分析与比较是结合在一起的,韦伯把新教伦理解释为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在将新教与东方宗教进行比较后提出的。
价值无涉价值无涉是指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
首先必须弄清楚,韦伯在价值判断与价值无涉中“价值”的涵义已经不同了,不是所谓那种分阶段的说法。
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韦伯指出他提出这三个概念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主要是针对当时德国学术界出现的演讲式的教学方法,教授们借讲台有意无意的借“科学之名”宣扬某种包装过的意识形态与个人的价值判断。
他认为每一项职业都有它内在的准则,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作为一种人格",要使它得以实现的方法就是全心全意的去实现它,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工具。
在韦伯那里,“价值无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而有两层含义。
他认为,在选择研究的课题时,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研究的内容。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则不能有任何的偏见,而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就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进行探索,根据自己所发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
这可以称为研究的第一阶段是“价值有涉”的,而第二阶段是“价值无涉”的。
但我们是否觉得,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还有第三阶段呢?那就是学术的评价问题。
只有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别人的评论(尤其是批评),学术才会有进步。
因此,学术评价至少是研究的后续部分。
这里,研究的三个阶段的主体是不同的,但他们围绕的主题是一致的。
那么,在学术评论领域,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不知是何种原因,不少人认为对韦伯提出的这三个概念存在着令人难以理解的误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说明韦伯的基本观点,首先韦伯主张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将纯粹的可逻辑推论的,经验事实的断定与实际得到的或者哲学的价值判断相区分”,也就是说“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研究者不能在实然与应然之间进行相互的推导。
为此韦伯提出学术拒绝价值判断的原则,认为“调查研究者或教师应当无条件的坚持将经验事实的确定同他自己的实际判断,即他对这些事实的评价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区别开来”。
不少研究者可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研究者与教授如果在研究结论或讲课中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很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的一种强制性灌输,尤其是那种在不知不觉中加入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自由判断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导致对严肃学术研究的冷淡。
所以韦伯认为支持价值判断“会使大学成为一个神学院",而且韦伯还驳斥了那种在各种价值判断之间搞调和,认为可以达到科学的那种做法,韦伯认为“如果老师认为他应当做价值判断,那他应当向学生和他自己绝对清楚的说明这种价值判断的性质。
反过来说,学术的道德原则就是价值中立,把研究得出的“是什么”与研究者认为的“应当是什么”区别开来,将普适性的事实与个体的道德取向相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