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之争,与,其他论文文档]名实之争与语言学

合集下载

公孙龙的《名实论》与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人为

公孙龙的《名实论》与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人为

公孙龙的《名实论》与柏拉图《克拉底鲁篇》中“人为作者:唐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语言”和“命名”相关的哲学思想的辩论,均在中西文化的源头,即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中出现。

先秦时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在其著作《公孙龙子·名实论》中提出的“名实论”蕴含着我国语言哲学的萌芽,其理论中不乏深刻的洞见。

古希腊时期,形而上学学派的先哲们也发起了关于“名”与“实”关系的思考与争辩,主要体现在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中。

二者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本文将分别介绍公孙龙的“名实论”与《克拉底鲁篇》中“人为——自然”论并进行对比与思考。

关键词:名实论;“人为一自然”论;命名;克拉底鲁篇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13-01一、名家与《名实论》名家思想可大致分为名法和名辩两部分,作为名家代表人物,尹文侧重名法,惠施和公孙龙侧重名辩。

当时的其他家认为名辩家把辩论当成职业和兴趣所在,淡化辩论内容和辩论的现实目的,凸显辩论技巧,以游戏语言为人生旨趣。

《庄子·天下》说:“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

”实际上,名家,尤其是公孙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哲学高度,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萌芽之一。

公孙龙较为有名的观点是《公孙龙子·名实论》中提出的“名实论”。

《公孙龙子·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和《公孙龙子·坚白论》中的“离坚白”则都是“名实论”的举例和佐证,他所探讨的问题正是名字与事物本质的关系。

何谓“名”?公孙龙所说的“名”是称谓“实”的名称或词语。

他在《名实论>中说到:夫名,实谓也。

”《墨经》的《经说上》第八十一条也指出:“所谓,名也;所谓,实也。

”大意为:名是用来称谓实的词语,实是被名称谓的物或对象。

公孙龙在“名实论”中,用“彼”名和“此”名分别指称彼之实和此之实。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从“名实之争”看荀子的语言学思想——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摘要】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

荀子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约定俗成。

本文通过对《正名篇》的管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论战来探讨荀子的语言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荀子《正名篇》名实关系约定俗成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这段话对“名"与“实”的关系,也就是名称和客观事物的关系,说的非常透彻,解决了古希腊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未决的问题,也对我国先秦诸子的“名、实”之争,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荀子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并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荀子指出“名无固宜”,就是说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时,是没有本质联系,必然关系的,否则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应该一样。

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语言,适用各种不同的词语形式来表达同一客观事物的。

可见,名称不过是人们为了表达客观事物而假定的各种符号,即“约之以命"。

但是,这个假定并不是以个人意志的武断的假定,而是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

事物的名称,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以后,任何人就不可以随便更改了,正如荀子所指出“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个人是无法随便改变语言的.在这里,荀子深刻地揭示了“名”和“实"的辩证关系,“名"对于“实”既不是本质联系,也不是个人意志的武断符号。

客观事物一旦经人类社会“约定俗成”定下名称以后,就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容,再也不是什么假定的符号了。

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

而是世界的另一端,就“词”与“物”,即“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们曾经进行过几百年的争辩。

根据双方的所持的观点,可分为“本质论派"和“约定论派"。

早期语言学研究

早期语言学研究

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开创了西方语言研究的先河,为西方语言研究的发展定下了调子。最大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的启示注重理论的建设和总结。
从“名实之争”到“唯理语法”再到“结构主义”“转换生成”,每一个时代的学者都注意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做理论上的总结,这使得西方的语言研究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的而且会越来越高直指真理。事实证明有理论指导的研究是事半功倍的,这同希腊语言研究的思辨性是分不开的。
不可否认语言是对社会的反映,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语言中也同样。汉字的产生,词义的引申,新词的产生,外语的习得,都同隐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二)范畴
亚里士多德式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哲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他在《工具论范畴篇》第一章讨论的是名词范畴的问题,并将单个的词分为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④。同时他还讨论了思想对象的八种范畴,实体范畴、数量范畴、关系范畴、性质范畴、活动遭受和其他范畴、范畴的对立关系、时间和空间范畴、运动范畴、“有”的范畴⑤。亚里士多德把范畴视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逻辑工具。他认为1)范畴是由一种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联合定义的,判定一个认识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就看它是否具有该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2)范畴最显著特征是二分的。3)范畴的边缘是清晰的,有明确的边界,范畴一旦确立就将物分为两类:范畴成员和非范畴成员,没有两可的情况。4)同一范畴内部成员地位均等。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尽善尽美(3)、4)是有问题的),但他在西方第一个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范畴理论体系,代表了古希腊范畴理论学说的高峰,这一理论一统天下达2400多年。
对于“规定说”,布龙菲尔德曾经评论到:“不管怎么样,这些词源学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希腊人看出了时间推移,言语形式也随着起变化。现代学者由于系统的研究了这些变化,才找到了语言学里许多问题的关键。”②

名实之争

名实之争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我谈名实看哲学08级七年儿科吴婷婷0803023【内容摘要】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老子是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

古代以后的思想家多受了正名主义的影响,故说孔子的正名主义,乃是中国名学的始祖。

而墨子所提倡的名学,更注重正心。

墨子,认为天即是“意志”,凡事应以天为标准。

杨朱,认为名是不存在的,只是人造出来的,并没有实体。

而荀子的《正名篇》应该说更注重的心理方面。

【关键词】:名实之争《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一部着重介绍古代哲学的书籍,各家思想均有所介绍。

但我读后稍加概括后,认为,各学说不如说是古人对“名,实”的看法。

因观点不同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思想。

从而构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

一《诗经》时代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只能做为中国哲学的怀胎时代。

因为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哲学时期。

1(《中国哲学史大纲》p24)《诗经》时代留下的著作大抵为《诗经》《国风》《左传》,从几部著作中,发现这个时代为哲学思想的萌芽期。

略读《诗经》后,发现其中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纷乱,政治的黑暗,民不聊生,以及所所产生的种种反动思想。

这是当时的诗人眼中的“名”,那就是事实,对社会的真实反映,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思想。

但诗人的忧时,厌世,放纵恣睢,知足安命,都体现出一种消极的思潮。

而这些思潮又为哲学思想的真正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老子及孔子时期老子及孔子时期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伟大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哲学的诞生。

从这个时代起,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1老子——无名论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老子是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2”(《道德经》老子)万物化生有其名,无论万物生死或是存灭,名之一物并不会随之消失,而会长存。

正如黑夜月以云蔽,而“月”之名并未消失。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

名实之争与后世文论的名实观∗吴中胜【摘要】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诸子论争的重要话题。

诸子的“正名”对后世的道德伦理、社会政治乃至士人的处世态度都产生极大影响。

君子处世,志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说到底就是要“立名”。

诸子的名实之争,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考量“名”的背后有没有相应的“实”,即要“循名课实”。

“名”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基础之上,这种“求实”“务实”的思路,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

古代文论主张作品内容要实诚、作家声名要符实,要讲究名德、反对虚名浮名、主张真才实学等主张都能从中找到思想根源。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7页(P60-66)【关键词】名实之争;诸子;古代文论;名实观【作者】吴中胜【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B21内容提要名实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诸子论争的重要话题。

诸子的“正名”对后世的道德伦理、社会政治乃至士人的处世态度都产生极大影响。

君子处世,志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事业,说到底就是要“立名”。

诸子的名实之争,一个重要的指向就是,要考量“名”的背后有没有相应的“实”,即要“循名课实”。

“名”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基础之上,这种“求实”“务实”的思路,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

古代文论主张作品内容要实诚、作家声名要符实,要讲究名德、反对虚名浮名、主张真才实学等主张都能从中找到思想根源。

一般来说,“名”指名称,“实”指与“名”相应之物。

“名实之争”是中国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胡适说过:“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名实之争。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先秦诸子对于这一问题有过热烈的讨论,老子、孔子、墨子、公孙龙、尹文子、管子、荀子等等都参与其中,从哲学思想到伦理道德,甚至于日常生活事项,士大夫们都要追问一番名实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

2∞5年7月社会科学家Jlll.,2005 (第4期,总第114期)SoCL~L SCⅢNTIST(No.4,General No.114)【哲学与当今世界】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中的语言学思考郭作飞(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关键词:哲学思辩;语言;思维;符号;约定俗成摘要:哲学是以语言作为思考的对象,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家从哲学视角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等等,为普通语言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源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HO一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5)04—0019-03一、引言、,●H从万事万物的道中又提炼出一种更根本的总体的道时,便完成了道的实体化或本体化。

前者遂贬抑为当代西方语言哲学代表弗雷格认为:“任何认识‘术’,而后者则成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不可道之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一切知识只是凭借其[语道。

蝴也由此而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言1形式而成为知识”‘语言是‘理性’的外化,一切思生万物”。

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认知。

想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

正是语言打破了思想的内省世界源自何方?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性,使之成为可传达的。

”这样,哲学对其赖以存在的地生。

”庄子《大宗师》:“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外在凭借——语言进行“某些一般性质和一般特征固存。

”这种不可认知的世界就以“道”的思维存在于(例如意义问题、指称问题、真理问题、言语行为问题、老庄哲学中,从而形成了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和对世必然性问题和意向性问题等)研究”就成为必然了。

周因界本源的认识。

这是老庄对世界存在和衍生的哲学设而,以语言为对象的哲学思考乃是哲学与生俱来的内定。

这种设定用什么东西来证明呢?《易经》日:“形而在问题,哲学的关注必然涉及到语言学一般原理的思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 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国外译作: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P2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艾红娟;李仕春【摘要】从世界性的学术视野看,已有语言学史著作的写作范式主要有两种,即重理论演进的西方语言学史写作范式和重介绍著作体例的中国语言学史写作范式.相对而言,西方语言学的写作理念要先进得多.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看,语言学史特别是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亟待解决诸如不注重语言学史的分期、语言学史的写作线索不甚明确、缺乏全球化的学术视野、注重已有语言学史的研究而规避语言学发展趋向的研究等几个关键性问题,以期获得一种更优化的语言学史写作范式,早日撰写出一部适应语言学研究新任务的新语言学史.【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6页(P152-157)【关键词】语言学史;写作范式;中西方;世界性【作者】艾红娟;李仕春【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山东烟台 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历史都有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把语言学史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则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西方第一部研究语言学史的专著是1902年丹麦语言学家威廉·汤姆逊的《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科学出版社,1902/1960),随后有关西方语言学史的论著相继出现,代表性著作①此处专指西方语言学史家的著作,不包括中国语言学史家对西方语言学史的研究著作。

主要有丹麦学者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科学出版社,1931/1958)、苏联学者康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杨余森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79/1985)、英国学者R.H.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许德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7/1997)等;中国第一部研究语言学史的专著② 中国语言学史类论著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本文所讲的濮之珍、赵振铎等直接以中国语言学史命名的论著,广义的是指除了以“中国语言学史”命名的著作外的一系列回顾性的论著和从中西方语言学史角度撰写的“中西方语言学史类”著作,例如《中国音韵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二十世纪的XX学研究》《语言学史概要》等。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名实”与“能指所指”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深入思考,揭示它们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名实”和“能指所指”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和解释,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在理论层面上的相通之处。

文章将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对应关系的视角。

通过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本文旨在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名实”概念的解析“名实”这一对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尤其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名,指的是事物的称谓、概念、定义或符号;实,则是指这些名称、概念所指代的实际事物或现象。

简而言之,“名”是语言的表达,“实”是语言所表达的对象。

在儒家思想中,“名实”关系不仅仅是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更涉及到社会伦理、政治秩序和人的行为规范。

孔子曾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里的“名”指的是事物的正当名称或名分,如果名分不正,那么言论就无法得到正当性,进而影响到事物的顺利进行。

在“名实”关系中,“名”与“实”应当相符,即名称应当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如果“名”与“实”不符,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情况,这不仅会导致信息的误导,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道德危机。

“名实”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人类通过给事物命名,将复杂多变的世界简化为一系列符号和概念,从而便于交流和思考。

然而,这种简化也带来了风险,即人们可能会过分依赖语言符号,忽视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

因此,在解析“名实”概念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还要深入思考这种关系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

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概论 好资料全.

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概论   好资料全.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一、什么是语言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到:(1)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

(2)心理生理问题。

(3)物理问题的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

2.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

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

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真相的过程。

二、口语和书面语1.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

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存在形式,书面语是语言的书面存在形式。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也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书面语的情况。

(3)两者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一致的。

严重的言文脱节现象在现代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

(4)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

书面语一般不记录口语交际时的辅助手段,如表情、手势、体态、口气等,但要补上一些省略以后就会影响理解的成分。

因此,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由于书面语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词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促进口语向前发展。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

(1)它克服了口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使得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速度大大加快,范围也不断扩大了。

(2)书面语的产生被世界各国视为文明史的开端。

3、研究语言应首先研究口语,决不能因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语,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惟一对象或主要对象。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指称论语义学思想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指称论语义学思想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指称论语义学思想林胜强;田凤琳【摘要】从传统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说,中国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上乘的表现,但从符号学和现代语言学的视角看,先秦时期的中国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传统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墨子、孟子、公孙龙、荀子等诸子及其著述在其名实理论的基础上,就对今人所指的语义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在先秦诸子的著述里,公孙龙名实理论中表现出来的指称论语义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特别是他的《指物论》对指称论语义学思想的探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标志着先秦指称论语义学思想的形成.【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5)001【总页数】7页(P35-41)【关键词】公孙龙;《指物论》;指称论;语义学【作者】林胜强;田凤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逻辑与信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逻辑与信息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语义学(semantics),也就是狭义的逻辑语义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表达式和它们的意义之间关系的专门科学。

它同语形学(syntax)、语用学(pragmatics)一起共同构成的符号学(semiotics,也称指号学或记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现象一般原理的学科”[1]16,它把符号的结构、系统和符号串以及表征和意指方式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1]18~21。

符号学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受到世界各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美学等学科专家学者的重视。

1923年,英国哲学家和语义学家奥格登(C.K.0gden,1889—1951)和理查兹(I.A.Richards,1893—1979)在他们出版的语义学重要著作《意义的意义——语言对思想的影响和符号意义科学研究》(The Meaning of Meaning——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upon of Thought of The Science Symbolism)中提出,语义可以解释为符号、思想或所指(reference)、被指称的对象(referent)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名实之争的名著例子

名实之争的名著例子

名实之争的名著例子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制度的背后都是利益,就像我们现在对“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所以你这个问题只需要研究透彻曹魏集团内部各势力的利益诉求就明白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曾经发出过求贤令,大意就是用人唯才,品德并不重要。

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人才的选拔制度,但事实上你认为曹操真的放心用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么?你可能会想到郭嘉,诚然,郭嘉算是曹魏集团少数有才无德的个例,曹操也说过郭嘉是“非常人”,但要知道关键点是郭嘉的政治立场十分明确,而且他不是被选拔出来的人才,而是属于自己挑选老板的超级人才,这样的人,忠心是有保证的,忠心是古代所有“品德”中最为重要的之一(忠孝)。

除了郭嘉,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就是法正,虽然他对刘备是忠心耿耿,但如果你站在刘璋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往往最沉重的打击不是来自于敌人,而是自己人的背叛。

回到曹操求贤令的问题上,曹操并不能保证这种方法招揽的人才能否忠于自己,为何还要颁布这个求贤令?注意一下时间,你会发现曹操“用人唯才,不问德行”的求贤令颁布时间是建安十五年,这一年曹操身上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修筑铜雀台,一件是曹操上书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六年之后,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位魏王...站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时间点上看看六年前的这三件事,修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这是一个丞相该干的事么?《让县自明本志令》像不像是此地无银?那求贤令的作用是什么?是跟汉室分庭抗礼!曹操的崛起是依靠着四百年“大汉王朝”这块大金匾,比如荀彧之所以弃袁投曹,是因为袁绍曾经想立傀儡政权,而曹操在讨董卓时愿意当出头鸟,而又是一心向汉的荀彧帮助曹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臣体系。

国家的构成离不开人才,汉室的人才选拔源于“世袭”和“名望”,这两个人才源头被汉室牢牢把握了四百年,忠于汉室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曹操需要找一些“叛逆”之徒来积攒自己对抗汉室的实力,这也是为何荀彧推荐了那么多人才,只有郭嘉能成为曹操的私官,被视为托孤之人。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导言世界语言概况⏹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约语言有5000多种语言。

⏹使用人口在100万以上的语言有117种。

⏹使用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17种,按使用人数多少排列: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印度尼西亚语、阿拉伯语、日语、葡萄牙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旁遮普语、韩语(朝鲜语)、泰卢固语、越南语。

一、语言学的任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的:⏹为阅读古典文献服务⏹建立民族共同语和书面语⏹语言比较和外语教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规范化⏹抢救濒危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信息处理(生成语言学、形式分析、认知分析、语料库分析、实验语音学、神经病理语言学等)⏹加深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二、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思考⏹探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名实”之争)⏹语言与逻辑的关系⏹语言起源问题1.1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者”: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一种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习俗主义者”: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古代中国:荀子:“名实”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正名篇》)1.2语言与逻辑的关系⏹柏拉图:主词和述词⏹亚里士多德:主词、述词和连词;主语、谓语、宾语……1.3语言起源问题⏹孔狄亚克(E.B.de Condillac):人是从表示快乐、恐惧、痛苦等自然感叹的声音中创造出声音符号的。

⏹卢梭(J.J.Rousseau):语言一开始是从自然感叹的声音中产生的,后来再通过社会约定俗成。

⏹赫德尔(J.G.von Herder):人类在作为一般感性动物的时候就有了某种语言,这种声音在今天语言中的感叹词、拟声词中还可以找到痕迹。

第一阶段:传统语言学阶段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阶段:传统语言学阶段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言学发展简史第一发展阶段:传统语言学(语文学)阶段时间: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

发端于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印度,中国。

一、古希腊、古罗马(一)、古希腊语法1、关于名实之争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希腊几个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399)、柏拉图(Plato,前429~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在他们的研究中,对语言的探讨已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苏格拉底留下的的著作不多,他的观点很难见到,只能从柏拉图等人著作中记载。

在柏拉图《对话》(《对话录》)中,有一篇《克雷特利斯》(Cratylus)对话,讨论到“词为什么具有意义”。

对话在三人中进行:克雷特利斯和赫莫吉尼斯(Hermogenes)两人各抒已见,苏格拉底裁决(或调解)他们争论。

克雷特利斯认为,一个东西的名称(词)是由于它的性质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自然而然地具有意义。

(物质决定名称论)——语言受自然支配(形成自然派)。

赫莫吉尼斯反对说,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convention)的原因,也就是语言使用者达成的协议。

协议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只要大家不同意,用什么词都可以。

(名称决定物质论)——语言受习惯支配(形成惯例派)。

苏格拉底从中调解,他说:(1)比如理解一个句子,分成两个部分去理解意思:名词部分和动词部分。

每个词还要分解其组成成分才能找到词义。

分解方法比如英语词catastrophe[kəʹtæstrəfɪ](大祸)要分解成cat(猫)、astro(表示“天体”)和fee(费用)。

“猫”表示“快”、“来得快”;“天体”表示“巨大”,“费用”表示“昂贵”。

那么catastrophe是指“来得快、巨大无比、代价很高的事物——即大祸。

”(2)简单的词怎么分析呢?比如rho音就表示“运动”,要把这个词分成辅音、元音、半元音,再分析不同音的特质,如发rho这个音的舌部运动很快,所以这个词的最大含义就是表示“动”。

名实之争

名实之争

❝中国古代的“名实之争”❝①孔子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②老子的“道”与“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③荀子的“约定俗成”说《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1.儒家,孔子提出的****的思想。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讲到了****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顺。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

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

而这两个都需要****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

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

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及历史贡献浅论汉代的语言学研究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随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

本文简述汉代语言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对汉代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专著的浅析,阐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文字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结论,概括出汉代语言学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汉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历史贡献,小学,训诂学训诂方式今文经古文经特点正文: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

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对语言研究的资料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

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激烈争论是关于“名实”的问题的。

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的社会本质入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后训诂学、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语音研究、音韵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等相继出现并不断完善。

整体来看,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语言学研究概况。

其任务是总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和不同阶段的衔接。

态度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语言学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语言学家和著作,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等。

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汉代国家更加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语言的统一。

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

03-05语言学概论试题

03-05语言学概论试题

03-05语言学概论试题第一篇:03-05语言学概论试题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A.任意性B.强制性C.离散性D.线性2.音高取决于()A.发音体振动的振幅B.发音体振动的频率C.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D.共鸣器的形状3.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是()A.音素B.音位C.音渡D.音节 4.就词重音而言,不能用来区别意义的是()A.自由重音B.移动重音C.固定重音D.不固定重音5.北京话“慢”单念时读[man],但“慢慢儿”却有人读做[mai mar],前一音节的语流音变现象是()A.同化B.异化C.弱儿D.增音6.“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包含的语素数量是()A.2个B.3个C.4个D.7个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A.构词语素B.构形语素C.虚词语素D.词根语素8.下列汉语词语中的“儿”不属于词根语素(实义语素)的是()A.健儿B.女儿C.少儿D.花儿 9.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A.通用语汇B.常用语汇C.一般语汇D.基本语汇 10.一般语汇(非基本语汇)最重要的来源是()A.古语词B.方言词C.新造词D.外来词 11.词组的聚合关系分类是指把词组分成()A.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B.联合词组和偏正词组C.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D.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 12.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这种分类是()A.句子的句型类B.句子的句式类C.句子的功能类D.句子的简繁类13.“吓唬”和“恐吓”在非理性意义上的主要差别是()A.语气意义不同B.感情色彩不同C.语体色彩不同D.形象色彩不同14.下列关于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总是一致B.二者总是不一致C.基本义比本义更常用D.本义比基本义更常用 15.下列各项词义引申中,采用比喻方式的一项是()A.“锁”本指一种器具,后引申指凭借这一器具的行为B.“兵”本指兵器,后引申指使用兵器的人C.“南瓜”本指一种植物,后引申指这种植物的果实D.“后台”本指舞台的后面,后引申指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16.下列关于等义词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等义词是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都完全相同的词B.等义词一般都能够长期并存C.等义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同义词大多是等义词17.“老王说服了小李”中“老王”是行为的施事,“小李”是行为的受事,这种意义是()A.语汇意义B.语法意义C.语境意义D.蕴含意义 18.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大多是()A.记号B.笔画C.音符D.意符 19.世界上最早的表音文字是()A.元音文字B.辅音文字C.意音文字D.全音位文字 20.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A.词语的借用B.语音成分的借用C.词缀的借用D.语法结构的借用 21.下列几种类型的社会方言中,具有排他性的是()A.行话B.黑话C.官腔D.贵族语言22.以下对“思维”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思维既包括思维活动,也包括思维结果B.思维分为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类C.思维的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D.思维必须以语言为工具 23.人类开始制造工具这种行为意味着()A.人类已经产生了语言B.人类已经产生了思维C.人类已经同时产生了语言和思维D.人类既没有产生语言,也没有产生思维 24.患“失语症”是因为()A.大脑左、右半球的单侧化功能发生了改变B.大脑左半球的某个部位受到了损伤C.大脑的语言获得机制出现了遗传性障碍D.在语言临界期以前没有接触语言环境25.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概念知识的一类词典是()A.历史词典B.信息词典C.语言词典D.百科词典 26.从翻译技术的平面看,机器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的排序是()A.单词、句法、语义、语境B.单词、语义、语境、句法C.单词、句法、语境、语义D.单词、语义、句法、语境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轴心时代”世界语言学研究之比较

“轴心时代”世界语言学研究之比较

“轴心时代”世界语言学研究之比较
李仕春;焦子桓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2
【摘要】“轴心时代”理论为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同样也为早期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

在“轴心时代”,中国、希腊以及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三个地区的语言研究都出现了“音义之争”和“范畴之论”,分别表现为:古中国的“名实”之争和“类概念”之论,古希腊的“本质与约定”之争和“范畴”之论,古印度的“声无
常”“声常住”之争和“句义”之论。

【总页数】10页(P115-124)
【作者】李仕春;焦子桓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9
【相关文献】
1.前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早期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论纲
2."轴心时代"中西方人类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
3.从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中看轴心时代的哲学精神
4.哲学与时代精神——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哲学产生之初的比较研究
5.轴心时代中国与古希腊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实之争与语言学
名实之争与语言学
一、名实之争的定义
唯名论与唯实论所争论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即“一般”(“共相”)和“个别”(具体事物)的关系问题。

问题是这样提出来的:一般或共相是在个别事物之外真实存在的精神实体呢,还是存在个别事物之内,只是具体事物的名字?究竟是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呢?还是个别事物先于共相而存在?对于这个问题,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也就造成了二者的分歧与斗争。

唯实论者回答说:共相是存在的,有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因此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所以他们被称为“唯实论”。

唯名论者反对这种观点。

唯名论者说:并没有什么离开人的思想意思和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东西,所谓共相不过是事物的名字或符号,顶多也不过是一种概念,因此是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所以他们被称为“唯名论”。

[1]
二、名实之争的历史溯源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

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

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

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

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

唯名论
者和唯实论者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反面,或本质)。

” [2]唯实论者把一般说成是独立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而个别事物是第二性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唯名论者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否定了一般的客观内容,给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

但在中世纪特殊条件下,唯名论作为实在论的对立面产生和发展起来,它肯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人的思想、概念而存在,这就为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具体研究和经验认识提供了理论条件。

因此,唯名论,特别是后期的唯名论,同自然观和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萌芽有着密切联系,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

因此,列宁说:“中世纪唯名论者同唯实论者的斗争和唯物主义者同唯心主义者的斗争具有相似之处。

” [3]唯名论对以后的哲学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另一方面,又被贝克莱、休谟等主观唯心主义者所利用。

三、名实之争的延续: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在哲学范围内不断延续,而随着语言与哲学的交融,其在语言学方面表现为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这也是语言学界一直在争论的话题。

任意性的看法可以追溯到唯名论,而象似性则是唯实论观点的发展。

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指能指和所指之间不存在任何“内在的联系”或者“自然的纽带”。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和外部世界之间不存在对应的关系,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系统的语言内部,是“系统的结构自身创造了语言单位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关系。

[4]所以,他明
确指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声音结构,它是一个二元的心理实体。

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成分概念和声音结构又称为指称和指号,通常称为所指和能指,它们之间的联系或两者的结合是任意的。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是非任意的,有理可据的。

王寅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和补充》一书中给象似性下了定义: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5]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国内外的学者都进行了许多争论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支持任意性观点的主要有泰勒,梅耶,萨丕尔,张德禄,王德春等国内外语言学家,而持象似性观点的国内外语言学家主要有洪堡特,海曼,许国璋,严辰松,王寅等。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观点,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然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完全对立的。

索绪尔也指出,能指是声音形象,不是名称;所指是概念,不是事物。

因此,语言符号联结的是声音形象和概念,而不是名称和事物。

索绪尔对语言本质,尤其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述表明,语言并不直接反映现实,但却构建现实。

[6]构建现实的媒介就是约定俗成。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范畴,它们是一个语言连续体上的两个点,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连接着两个点是约定俗成。

四、小结
从中世纪哲学的名实之争到当今语言学界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之争,他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是一种观念的发展延续,对于唯名论和唯实论以及任意性与象似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不要轻易地去否定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