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论
07第七章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07章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二、经院哲学初期的争论
• 11世纪末,波埃修的逻辑著作被作为大学教科书 广泛使用,他对波菲利问 题的解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经院哲学开始出现实在论与唯名论的明 显对立。
• 罗色林(Roscelinus,约1050—1125)首次明确提出唯名论。他根据亚里 士多德《范畴篇》关于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的论述,认为殊相(个别概念) 是单个事物的名称,共相(普遍概念)是一类个别事物的名称。他认为, 当人们用词表示事物时,并没有改变个别事物的实在;共相是加诸个别事 物的声音。“唯名论”由“名称”(nomina)而得名。马克思、恩格斯称 罗色林为“唯名论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把罗色林的唯名论运用到解释 “三位一体”的教条,就会得出“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名 称表示三位个别的神,这反映了极端唯名论的观点。1092年,索松主教会 议谴责罗色林犯有“三神论”的错误。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七章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01早期唯名论和实在 论的争论
03 奥康主义
02 13世纪的实在论和 唯名论
本章概要
• 中世纪哲学有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的对立。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 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共相;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 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两派中 又分为极端派与温和派。本章主要阐述经院哲学中唯名论和实在论及 其相关思想,与经院哲学的发展同步,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分为三 个阶段:12世纪围绕概念意义展开的认识论和逻辑争论,13世纪围绕 个别存在展开的本体论和神学争论,以及14世纪奥康主义唯名论造成 的经院哲学的瓦解和衰落 。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
一、简介
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三、主要代表及观点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
“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
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
(1)以英国哲学家H·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
(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唯这个字怎么组词
唯这个字怎么组词
唯一、唯有、唯独、唯唯诺诺、不唯、应唯、唯恐不及、唯舞独尊、唯理论、唯名论、唯楚有才、唯心史观、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唯利是图、唯唯否否、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独唯、唯阿、诺唯、奉令唯谨、唯妙唯肖、唯唯连声、唯心所欲、用人唯才、唯光论、唯吾知足、爱唯美、唯毋、非唯、唯诺、唯心论、唯物论、唯我独尊、唯心主义、唯恐、唯邻是卜、俯仰唯唯、唯识、唯唯、唯爱、源田唯谷、夫唯不居、唯快不破、唯命是从、唯我、不宁唯是、唯我、唯我论、唯心、唯变所适、唯望君安、唯利是从、唯利是趋、唯食忘忧、唯阿之间、唯才是举、唯冠至极、敢不唯命、唯心不易、唯快不破、奉命唯谨、岂唯、唯渐无顿、一唯、唯复。
唯物辩证法和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唯名论和唯实论是三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们之
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
它们各自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
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唯物辩证
法强调了事物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对事物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哲学方法论。
其次,唯名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只有物质存在,而意识、
精神等只是物质的属性或现象。唯名论否定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
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包括思想、意识等。唯名论强调了物质的决
定性作用,认为一切思想、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属性。
最后,唯实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只有客观实在存在,主张
实在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唯实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认
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唯实论否定了唯心主义和唯心论,强调了
客观实在的重要性,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立场。
这三种观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
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唯名论强调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唯实论强
调了客观实在的存在。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唯
名论是一种物质观,唯实论是一种认识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支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三种观点,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
(1)名词解释 1.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简答2、社会静力学的内容是什么?
①人性结构:情感(利己到利他),活动(军事阶段到工业阶段),才智(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
②社会性质结构:家庭,阶级和种姓,城市和乡镇
③社会联系的纽带: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社会分工)
二:社会动力学
(1)名词解释 2.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社会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最终阶段前做经过的曲折历程。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2)简答2、社会动力学的内容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引起的,政治,经济,智力,但最重要的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并据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的含义?
1.孔德关于实证的含义的解释
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真实存在的
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以用于改善现状
③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知识与现象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精确度
④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即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而不是引起无休止的争论
⑤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意义四:社会唯名论
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西方哲学史题型及复习要点
首先,两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能力:意见之路依靠众人的习惯,依靠感觉,“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真理之路则依靠理智进行辨析和思考;
其次,两者是理智和感觉所认识的两种不同对象: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不真实可靠”
最后,两者达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意见之路上的人“心中不知所措”,如同“聋子和瞎子一样无所适丛”,而真理使人确定知道所学的各种事情,“用你的心灵牢牢地注视那遥远的东西,一如近在目前”。
②拒绝倚赖玄异或超自然因素来解释自然现象,他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表百度文库出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
(2)①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②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③对天文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
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中。
第二,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是对立面之间的统一与斗争。
第三,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事物的性质因其取舍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其辩证法思想表现在: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
一、简介
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德国哲学家
F 〃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
“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T 〃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
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
(1)以英国哲学家H〃J 〃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
(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理论观:
唯现象论: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动词才能被称为知识
唯名论:任何一般观点都必须有客观所指,必须是对具体事物的提炼,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
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坚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这意味着实证主义者只接受一种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
实证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现实,这个现实可以经由科学研究而揭示真相,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可以保证客观性;实证主义具有决定论的倾向,人类应该是朝着特定社会或人文目标迈进的,它主张因果性思维且强调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基于这一准则,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在逻辑上应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从发现它能适用于特定个体,到确定它可以适用于一系列个案,再到辨识它如何解释实质,并由此建立该理论的正当性。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所谓的客观现实,即人类、文化、社会够存有实实在在、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的事实,这是一种本质主义观点。实证主义坚持认为存在普遍法则,即变量之间关系具有恒定性,这样的关系具有可复制性,即以一种单一视角去解释所有事物,强调一致性,淡漠差异性。实证主义者高度重视具有普遍性的调查结果。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是适用于一切的模式。强调中立观察原则。任何人都使用可能带来类似结果的标准化资料收集方法,在实证主义那里显得必不可少。而那些不可证实的或者说单一的信息则被摈弃。
总之,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什么案主或案主系列是有效的,并坚持认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具有同样情况的案主或案主系统。标准的社会工作教科书都秉持实证主义原则,绝大多数社会工作的研究人员都以之为主导的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泛神论: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是它所讲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自然界本身。
3.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受任何感情、欲望的限制,也不考虑是否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和行为的实际效果。这种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4、“庙里的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天堂和文化之光,所以称之为精神和文化的灵光。
5、“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是一种思想观点,由司马迁所提出,强调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这一思想观点的本质是以为实践是社会认识的唯一标准,而且实践也是最终的标准。
《社会唯名论》强调,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它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的唯一标准,也是对社会的最终标准。司马迁以其完整的思想系统来支持这一论点,它包括:古今趋势观、变革观、责任观、权力观和事物变化观,他认为,这些观点在社会中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它们也是人们理解社会的唯一准则。
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了解社会,因为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从中洞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此来更深刻地把握社会的脉搏,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司马迁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真正的社会,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今的趋势、事物的变化,以及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权利和责任,这些都是理解社会的关键要素。因此,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也是最终的标准。
与社会唯名论所研究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实践是了解世界的唯一准则,主张将实践抽象化以获得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社会实践也是社会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让个体体会到社会本质,并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
社会唯名论在实践中得以确认,而不是在学术讨论中,也不是由一些社会共识制定出来的。司马迁把实践视为社会认识的唯一准绳,
也就是说,在进行社会认识时,实践首先应被考虑。司马迁把实践作为获得社会认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他主张用实践和经历来理解社会,让实践成为社会认识的唯一准绳。
[全]马工程《西方哲学史》第2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马工程《西方哲学史》第2版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年研]
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唯名论:强调个别;主张王权至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代表人物:洛色林、阿伯拉尔实在论:强调一般;主张教权至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保守落后的势力代表安瑟伦
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唯名论唯实论斗争的焦点: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实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2、唯名论和实在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1以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会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地主阶级教会之外的地主内部之间的斗争..实在论:教权至上;唯名论:王权至上2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中世纪条件下的特殊表现..此外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是把上帝看作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唯名主义..
经验论: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经验论的鼻祖..过分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培根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而且是完全可靠的..
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是欧洲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笛卡尔认为理性直观最根本最可靠;通过理性直观;可以获得一些简单明了具有真理性的观念..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
一、简介
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三、主要代表及观点
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
“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
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
(1)以英国哲学家H·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
(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唯名论与唯实论
唯名论与唯实论
唯名论(Nominalism),中古欧洲经院哲学家所发展出的⼀种哲学⽴场,长时间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在哲学中,它是⼀种形⽽上学的争论,它讨论的是关于事物的概念(共相)与实在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与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认为现实事物并没有普遍本质,只有实质的个体是存在的。
唯名论的⽴场与唯实论相反,但因为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唯名论的发展略晚于唯实论。在唯名论之下,发展出两种版本的唯名论哲学。第⼀个⽴场认为不存在⼀个共相,只有⼀个⼀个分别的实存事物。第⼆个⽴场,⼜称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实存事物所推导出来的,所以存在先于共相。但是,共相⼀旦被建⽴之后,它就是存在的。
在西⽅哲学史中,最早提出唯实论这个概念的,是柏拉图,⽽完成唯名论这个哲学体系的,则是他的弟⼦亚⾥斯多德。中古欧洲最早提出唯名论的神学家是法国的洛⾊林。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就是中古西⽅哲学史中的共相之争。
唯名论有⼏个核⼼的论证,⼀个是共相问题,讨论共相是否是实存的,另⼀个则被称为玫瑰问题。
唯名论者认为,只有感官能够感受到的,个别的存在,共相是不存在的。共相只是由感官虚构推论出来的,⼀种概念。
另⼀个⽐较弱的唯名论⽴场,称为概念论,它介于实在论与唯名论之间。他们认为,共相是由个别的性质所推论出的概念。但是,共相既然是由个别的共通特质,经过理性推导出来的,因此它存在于理性中。即使某⼀个体毁灭了,普遍的共相仍然是存在的。
玫瑰问题则是以玫瑰的颜⾊及⾹味出发。
极端唯名论者认为,玫瑰有各式不同的颜⾊、外形与⾹味,因此,玫瑰这个共相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是⽂字性的概念。不存在某种完美的玫瑰,只有各别的玫瑰,因为感官及思考,被归纳出玫瑰这个共相概念。
社会唯名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强调社会中个体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对其行为和
思维的影响。在这一理论中,人们认为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塑造其行为的主要力量,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集体的压力下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唯名论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念来决定的。在社会中,个体会因为名誉和地位的差异而受到赞扬或批评。这种社会认同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使其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往往取决于其个人品德、社会地位、教育背景、
财富和社交圈子等因素。社会唯名论认为,这些因素会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唯名论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行为和思维中追求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认同。人们往往会通过追求声誉和地位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和尊重,或者通过慷慨和慈善行为来获得社会的好评。
然而,社会唯名论也有其局限性。它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内在的动机和价值观念。有时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可能超越了社会的期望,表现出对个人信念和道德原则的坚持。此外,社会唯名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对名誉和地位的重视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唯名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
领域。它可以帮助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关注自己的声誉和地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强调个人名誉和社会地位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的哲学
观点。它认为人们在行为和思维中会受到社会的期望和赞扬的影响,追求积极的社
西方哲学史2
1.伊壁鸠鲁的快乐观
他所追求的“快乐”并不是声色犬马的放荡,而是指肉体上的淡泊和精神上的安宁。不同于罗马人的纵欲主义。他把快乐与善相联系,认为快乐的根本在于心灵的宁静,还把快乐等同于幸福,认为消除对神灵、死亡的恐惧和节制自己的欲望,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
2.三位一体
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奥秘。德尔图良是最早系统地论及到“三位一体”思想的教父。圣父、圣子、圣灵,它们是同一实体、同一本质、同一能力,因为上帝是一位,只是以父、子、灵为名被认为有这些等级、形式和面貌。
3.奥古斯丁
1.原罪说
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背离至善、背离上帝,而转向比自己低下的事物时,也就是恶,就是犯罪。
2.上帝存在的证明
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宇宙的秩序,二是通过万物的等级,三是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他自己最爱使用的是内心思辨法。前两者都属于宇宙论证明,后者属于本体论证明。
3.关于恶的问题的思考
他从《圣经》中“始祖犯罪”这一荒唐观念出发,在上帝存在这一神学形上论的背景下,把人之罪恶看成是从始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原罪”,把罪恶的实质理解为意志的缺陷,把罪的消解归之于上帝的恩典。这一理论统治欧洲达九个世纪之久,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奥古斯丁探讨恶的问题从而认识到人的自由意志而从自由意志中找到了人的原罪的起因创立、成熟了原罪说。而原罪之下的人在败坏中不能自拔“不得不犯罪”从而必然仰赖上帝的恩典。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的内在的必须把它彻底化从而形成成熟的恩典论。但上帝的恩典及与之极相关的预定论则与人的自由意志相冲突似乎要取消人的自由意志才能保住上帝的绝对主权、保住上帝的恩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这场争
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
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
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2. 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
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
理性之中。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3.中世纪唯名论、实在论之争的实质
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而是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声音、符号或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王的意思。显而易见,根据唯名论的学说,普遍的“大公教会”只是一个名词,而非实在的东西,各个个别的国家才是真实的。
其次,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作是具有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既然只有个别的实体是真实的,那么,圣父、圣子、圣灵就只能是三个实体,三个神,而不可能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如果只有个别的人是实在的,那么就只有个别的人犯的罪,而无所谓人类共同负责、需作共同偿赎的“原罪”。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取教会握有的通向天堂的钥匙的可能性。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发生了矛盾。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的理论武器。
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圣餐仪式中的“实体转化”说,就是与实在论一脉相通的。实在论者利用自己的观点,为“三位一体”、“原罪”等正统教义都进行了论证。最重要的是,实在论的观点
特别适合于为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既然一般比个别更实在,一般高于个别,那么,愈是普遍的东西就愈高、愈实在。上帝的观念是最普遍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的实在。罗马天主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遍及世界各国,因此,比各个王国更具有实在性。教权对于王权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权高于王权,国王要服从教皇。
综上所述,唯名论和实在论虽然同属于经院哲学,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是以王权和教权之争为其政治背景的。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实在论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落后的势力。
3、奥卡姆剃刀:奥卡姆猛烈地攻击托马斯所谓的“隐蔽的质”的学说。奥卡姆认为,这种说法,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所说的,不但没有把多样性的事物说清楚,反而增加了比原有事物多一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还有待于说明。因此,奥卡姆主张,托马斯提出的所谓“隐蔽的质”、“形式”等普遍观念,都是不必要的,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各种问题,那么用较多的就成为无益之事,若无必要就不应该增多实在的东西的数目。为了节省时间和经历,就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这就是哲学史上人们所谓的“奥卡姆剃刀”。
4、伯罗丁,一译普罗提诺)太一
5、普罗提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所谓“太一”或“元一”,也就是“神”。“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运动和区别;“太一”也不是思想或意志;它超越于一切存在,也超越于思想;它超越于一切对立面、一切规定性,它是绝对超验的。我们不能说“太一”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说“太一”是一个“这个”或一个“那个”,因为这样都会限制了它或把它与其它东西对立了起来。我们只能说“太一”就是“太一”,不能说别的什么。所以,“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极其神秘的。但是,“太一”是唯一的实在,是万物之源。“创造万物的‘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所以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而是绝对只有一个形式的东西,或者无形式的东西,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存在,存在创造了繁多的东西。”
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流溢出来的。根据普罗提诺的说法,这个“流溢”的过程大体如下:首先从“太一”中流出来的是“奴斯”,意即宇宙理性,相当之余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然后从“奴斯”流出世界灵魂,从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灵魂;最后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离“太一”最远,是与“太一”相对立的,与其说它是存在,不如说它是存在的否定;它是杂多体,是最卑贱的,是邪恶的根源。因此,人生的目的便是要“赶快脱离这个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挣脱“把我们束缚在这些事物上的锁链”,回到“太一”那里去。
1、高尔吉亚
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芝诺以“多”和“运动”的悖论,为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惟一的和不动的思想进行辩护。高尔吉亚则正好相反,他的论点的主要是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能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三条: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他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证。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其次,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人呢是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要靠语言。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早期智者学派中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高尔吉亚这里更加明显了,诡辩色彩更加严重,并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很远影响。
二、简述英国经验论的发展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其中培根哲学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质,霍布斯也不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因而我们主要讨论三位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他认为在知识领域存在种种问题的情况下,“如果要满意地解决人心所爱好的各种研究,其第一步就是考察我们自己的理智,看看它们适合研究的事物是什么东西。”而洛克考察理智的方式是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意识到了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也对科学不利。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在贝克莱看来,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留下了可乘之机,不仅对宗教信仰,而且对科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他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清楚洛克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以经验论的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为信仰而服务。
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贝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依赖,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域洛克甚至于笛卡尔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止确定可靠的基础。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并且比洛克更加深入,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的科学都或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