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论
07第七章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07章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七章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01早期唯名论和实在 论的争论
03 奥康主义
02 13世纪的实在论和 唯名论
本章概要
• 中世纪哲学有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的对立。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 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共相;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 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两派中 又分为极端派与温和派。本章主要阐述经院哲学中唯名论和实在论及 其相关思想,与经院哲学的发展同步,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分为三 个阶段:12世纪围绕概念意义展开的认识论和逻辑争论,13世纪围绕 个别存在展开的本体论和神学争论,以及14世纪奥康主义唯名论造成 的经院哲学的瓦解和衰落 。
第一节 早期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关于共相的 三个问题
经院哲学初期的 争论
阿伯拉尔的 概论
一、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
• 3世纪,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中最先提出了关 于共相的三个问题:“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 中?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 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 之中,并与之一致?”虽然他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逻辑基础乃至整 个哲学的重要意义,指出“这类问题是最高级的问题,需要下很大 的工夫研究的”,但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 social nominalism )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 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 F ?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 以英国哲学家H? J ?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 以M ?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五、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唯名论(Nominalism)中学物理百科
唯名论(Nominalism)中学物理百科
唯名论(Nominalism)中学物理百科
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
人格,向往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有助于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
快一起来阅读唯名论(Nominalism)中学物理百科吧~
唯名论(Nominalism)
唯名论(Nominalism)
[源自拉丁文nomen,名称]指如下观点:被归入同一普遍词之下的各个殊相所共同具有的惟一特征,是它们都为这同一个词所指称。
因此,共相只是名称,不是独自的存在物,尽管在知识中有共相的成分。
唯名论与唯实论相反,根据唯实论,共相是实在的实体,它们被用来说明普遍词如何应用于不同的殊相。
对于唯名论来说,语言而非独立的实在,成为已知相似性的基础。
每一存在物都是殊相,共相是为谈论相似物而由心灵发明的词。
对性质和抽象实体的谈论,只有当它们可还原为对殊相的谈论时,才是合法的。
唯名论遵循奥康剃刀的精神,即避免假定不必要的实体的存在。
唯名论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共相论,它的主要拥护者包括奥康、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本世纪的卡尔纳普、奎因,尽管该传统中的不同哲学家对拒斥共相和消除共相的方法有。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F·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以英国哲学家H·J·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社会唯实论一、简介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一、简介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 )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二、概念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
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方法是从个人行为的细节上,或者从其行为中可能推知的事项上加以研究。
三、主要代表及观点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卢梭和塔尔德、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吉丁斯和德国的韦伯等人。
德国哲学家F 〃 W〃尼采的意志主义理论和S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明显的社会唯名论色彩。
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同心的人”的集合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T 〃帕森斯早期的理论即他称之为“意志主义”的社会行动理论中也有社会唯名论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确认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思路影响到当代的某些社会学理论流派,如微观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等。
四、其他分类方法社会唯名论主要有两种:(1)以英国哲学家H〃J 〃洛克和古典经济学家们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2)以M〃韦伯为代表的理解的社会学。
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行动的客观方面,理解的社会学强调人的行动的主观方面,但两者都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并都从个人及其行动来说明社会。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学中的机械论、原子论、个人主义、微观理论大体是一致的。
社会唯实论、简介社会唯实论(social realism,又称社会实在论),是与社会唯名论相反的一个观点。
它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识论。
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是一种思想观点,由司马迁所提出,强调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
这一思想观点的本质是以为实践是社会认识的唯一标准,而且实践也是最终的标准。
《社会唯名论》强调,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它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的唯一标准,也是对社会的最终标准。
司马迁以其完整的思想系统来支持这一论点,它包括:古今趋势观、变革观、责任观、权力观和事物变化观,他认为,这些观点在社会中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它们也是人们理解社会的唯一准则。
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了解社会,因为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能从中洞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此来更深刻地把握社会的脉搏,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司马迁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真正的社会,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古今的趋势、事物的变化,以及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权利和责任,这些都是理解社会的关键要素。
因此,实践是理解社会的唯一准绳,也是最终的标准。
与社会唯名论所研究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实践是了解世界的唯一准则,主张将实践抽象化以获得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中,社会实践也是社会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让个体体会到社会本质,并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
社会唯名论在实践中得以确认,而不是在学术讨论中,也不是由一些社会共识制定出来的。
司马迁把实践视为社会认识的唯一准绳,也就是说,在进行社会认识时,实践首先应被考虑。
司马迁把实践作为获得社会认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他主张用实践和经历来理解社会,让实践成为社会认识的唯一准绳。
社会唯名论的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史,它的观点被多数中国思想家所接受。
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把社会唯名论以实践论的思想运用到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实践,即把古代伦理思想的理论以实践的方式活用起来。
同时,社会唯名论也在影响着当今学术界,许多学者把社会唯名论作为进行社会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
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
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泛神论: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是它所讲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自然界本身。
3.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受任何感情、欲望的限制,也不考虑是否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和行为的实际效果。
这种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4、“庙里的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天堂和文化之光,所以称之为精神和文化的灵光。
5、“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6、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它压抑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它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则成了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再具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17社会学重点题目
(二)名词解释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只是一个名称。
2.我族中心论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3.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社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5.人口过渡理论也称人口转型理论,就人口过程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都会从最初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进而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阶段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8.社会互动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9.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10.工业化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三)简答题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社会学创始人一般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这就是社会学的整体性观点。
(2)方法与知识的综合性。
(原因在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广泛性)(3)科学性。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性,可验证性)(4)应用性。
(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为目标追求)(5)建设性与批判性。
(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取向: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2.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3.简述科层制的特征(1)组织有严格而缜密的规则,成员行为有章可循;(2)组织成员都有专业资格,组织是一个能人结构;(3)组织是以工作为核心的,遵循事本主义的原则。
西方哲学简史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唯名论:强调个别;主张王权至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代表人物:洛色林、阿伯拉尔实在论:强调一般;主张教权至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保守落后的势力代表安瑟伦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唯名论唯实论斗争的焦点: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实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2、唯名论和实在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1以教皇为代表的天主教会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地主阶级教会之外的地主内部之间的斗争..实在论:教权至上;唯名论:王权至上2唯名论和实在论的斗争;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中世纪条件下的特殊表现..此外无论是唯名论还是实在论;都是把上帝看作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唯名主义..经验论: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是经验论的鼻祖..过分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培根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源泉;而且是完全可靠的..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是欧洲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和可靠性;笛卡尔认为理性直观最根本最可靠;通过理性直观;可以获得一些简单明了具有真理性的观念..经验哲学:经院哲学----一种宗教哲学;对基督教的教条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是中世纪的基本的哲学形态;它是在天主教的学校里讲授的;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哲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具有三大特征:1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充当神学的婢女2盲目崇拜权威;坚持神学教条主义3热衷于烦琐论证;搞形式主义..奥康的剃刀:奥康剃刀----指奥康从唯名论的立场出发;发对托马斯阿奎那解释事物的烦琐方法;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加实体”必须像用快刀子剃头那样;把那些人为加在身上的烦琐而无用的东西剃掉;以直接认识个别事物;叫做奥康剃刀;或者叫思维经济原则..单子:是莱布尼茨提出的;是指具有能动性和异质性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宇宙万物的真正本原.单子的特征是:1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是“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2单子没有广延;不是物质实体..3单子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地产生或消灭.. 4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5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6.我思故我在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在怀疑就是在思想;而思想必须有思想主体也就是自我的存在;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断定我思故我在;我是纯粹的精神实体把自我理性摆在主要位置同神学权威对立起来;对骑士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一般哲学主体性原则有重要意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存在在于被感知;感知他们的是能动的实体;心灵..心灵所感知的只是观念;出了观念不可能有任何独立于人心的东西存在;这一命题表达了主题能性思维否认对象的客观物质性..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康德规定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表象的能力..即指接受物自体的刺激而产生知识的能力由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康德称为感性直观;感性直观是由物自体的作用引起的知性-----在康德那里;知性是一种先天的思维能力;是对感性对象进行管理、加工;以形成科学知识的能力..理性----康德认为理性是从知性发展而来的最高级的认识能力;是把相对的知识系统化为绝对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哲学思维的能力感性康德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性经验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后形成数学知识..知性康德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知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理性康德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二律背反----指当理性企图借助知识的范畴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就会和认识灵魂;上帝一样陷入不可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导致关于世界的正面和反面的论题都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康德称为二律背反;也叫自相冲突..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社会历史观的根本观点;把感觉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认为人的治理是天然平等的;人的本性也无善恶之分也且都是后天获得的;是由教育和环境造成的;环境是指法律和政治环境;法律的好坏有人的理性决定;陷入恶性循环;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改变显存法律现状的愿望;但是从意识形态里寻找社会发展因素的做法是片面的..人是机器拉美特利拉美特利称“人是机器..拉美特利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在物理学中所阐述的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的观点;他肯定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种实体;即物质实体..一切事物;包括能思维的人在内;都是物质实体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具有广延和运动的物质实体是一切自然现象的基础..他把广延看作物质的主要属性;把物质内部固有的使物质运动的动力看作是物质的第二种主要属性;是一切运动规律的直接原因..但是;他所说的运动仍然只是机械运动;他只用机械唯物论观点解释一切现象;认为不仅动物是机器;而且人也是一种机器;不过是更为“聪明的机器”罢了..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这种机器比动物这种机器“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罢了”..他完全否认人和动物的质的差别;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在解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的关系问题时;他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有机体的依赖关系..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指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块白板;既没有任何知识;也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边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那么;心灵中的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的..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所讲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亦即人们常说的一块“白板”..奴斯阿那克萨哥拉“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二律背反----指当理性企图借助知识的范畴去认识世界的时候;就会和认识灵魂;上帝一样陷入不可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导致关于世界的正面和反面的论题都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同等程度的证明;康德称为二律背反;也叫自相冲突..经验哲学的基本特征:1以“经验”既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充当神学的婢女..2盲目崇拜权威;坚持神学教条主义..3热衷于烦琐论证;搞形式主义..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分歧答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分歧是:1感觉经验是否可靠经验论者认为如培根认为我们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而且是完全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经验不可靠..唯理论者如笛卡尔认为认识的源泉在于人的理性本身中;人们由理性本身;即依靠“理性的直观“获得认识..笛卡尔极力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指出理性的作用..例如:一座方塔;近看是方的;远看却是圆的;一根直的木棍;插入水中却像是折断的..所以认为各种感官有时是会把错误的;因而过分依赖曾经欺骗我们的事物;也是很鲁莽的..2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真理经验论者主张用归纳法..归纳;指通过对个别事实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归纳指通过对个别事实的归纳;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如培根的归纳法分三步;也称三表法;第一步广泛搜集事实第二步用合理的方法整理事实材料第三步归纳唯理论者则主张用演绎法..演绎法指由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方法..笛卡尔认为获得真理途径;首先是通过理性直观的方法;用理性直观的方法去找出那些存在我们心中的清楚明白的观念;再通过演绎推理从已知的推论出未知的..从而推演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人是万物的尺度..简述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德谟克利特的伦理观与自然观向吻合..按照他的自然观;一切都遵循必然性而发生;遵照必然性的生活才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他称之为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幸福;下面是他的一些建议: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是人的善恶秉性所在;追求灵魂才是神圣的目标..追求智慧;因为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智慧使人善于思想;善于说活;善于行动..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做超越自己的事情;只关心力所能及的事情..过节制的生活;不要追求过多的财富;把精力放在幸福必须的事情上面..做正义和合法的事情;这样才能无所畏惧;无忧无虑;不要内心的谴责..不过;知错而改悔的人能重新获得愉快;这等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2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述评..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了它的逻辑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简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休谟坚持人们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研究因果性的问题..他认为在经验中;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的..首先;人们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关系;因此只有在时间上和学问上接近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其次;人们看到两个对象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先于果;果接续因;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是我们形成两个对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由此提出一个完善的因果性观念;即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观念即对象总是特殊的、各别的..我们从经验中最多只能看到两个对象之间的接近或接续关系;但是;我们永远看不到它们中间有任何纽带”;即必然联系;看不到原因中存在着某种必然产生结果的能力..休谟认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觉得因果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是因为这种观念是从对象的恒常会合中引出来的;是对象恒常会合在人心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论因果关系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他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也即“理念”..“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分离即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每一个理念都是一个普遍的类型..个别事物都以分有或摹仿两种方式趋近“理念”;但永远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的“理念”..实体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有两种: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第一实体有不同意义;第一实体是个体事物或是形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第一实体到底是事物的存在呢还是本质呢由于本质由定义表达;定义的一般形式是“种+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而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以此调解第一实体的理论矛盾..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偏离说”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属性斯宾诺莎在斯宾诺莎看来;属性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征..无限的实体必然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实体永恒无限的本质..尽管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属性只有两个;即广延和思维..这两个属性依赖于实体;而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广延和思维是同一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斯宾诺莎的属性学说是一种心物平行论的观点;即谁也不能决定谁..样态斯宾诺莎样态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学说..斯宾诺莎认为;样式是由实体通过属性派生出来的..实体的思维属性派生出的各种特殊的观念或意义;即表现各种具体的精神活动..认为具体的样式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构、全套与部分、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绝对与抽象以及永恒不变和运动变化等联系与区别..斯宾诺莎在这里触及到了哲学上许多的对立范畴;看到了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和关系..又由于他片面强调实体对样式的决定性的一面;就只看到一方决定另一方;而忽略了对立面的彼此影响、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把对立的双方割裂开来了...爱尔维修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爱尔维修把感觉论运用于社会生活;提出了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在他看来..肉体感受性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础;而且也是伦理学的基石..爱尔维修反对那种把道德原则看成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可变性..爱尔维修认为;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可变性根源于力图增加快乐、避免痛苦的“肉体感受性”;也即所谓的“利益”..人们的利益的不同和变化;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不同和变化;使人们之间在道德上往往发生分歧..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不讲利益;就没有道德可言..超利主义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祭司们要人们厌弃财富和权力;其目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厌弃而把利益据为己有..爱尔维修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唯一推动力的利益;其根据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所谓的“利益”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方面的物质要求和对感情、荣誉、权力等的精神追求;归根结底;也就是对肉体上的快乐感受的追求..把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叫做所谓的“自爱”;也即自私、利己;并且认为它是人人共有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爱尔维修的伦理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这就是:一方面肯定道德原则的相对性、可变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次;爱尔维修所谓的“自爱”也是历史的产物;无非是利己主义的体现..他把利益归结于某种抽象的、永恒不变地人性的要求;就表明他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是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的对立物;它有利于论证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合理性;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他反复证明传统宗教无助于培养美德;并且是同道德相对立的..他认为;在摧毁了旨在扼杀人的感情、理性和美德的基督教会及一切传统宗教;还必须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真正的宗教;即世界宗教..新宗教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美德;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法律;使人们享受一切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幸福..。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1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相(普遍概念)与殊相(个别概念)亦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在围绕共相问题展开讨论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有分温和派和极端派。
一、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名词的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二、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的理念。
温和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普遍的、实在的本质。
三、唯名论与实在论比较:唯名论:1.个别事物(殊相)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2.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不能脱离可感事物和思想而独立存在。
实在论(唯实论):1.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是先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2.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波菲利问题一、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中提出共相的三个问题:第一,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第二,如果它们是对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第三,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共相”问题的由来:6世纪拉丁教父波埃修将共相问题引入哲学。
波埃修: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别的独立存在,种属只是概括一类个体所共有的东西。
认为,共相不是独立存在,共相作为种属存在于可感事物中,作为普遍概念存在于思想中。
(温和实在论)二、洛色林: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罗色林(约1050--1125)首次明确提出唯名论:殊相(个别概念)是单个事物的名称,共相(普遍概念)是一类个别事物的名称。
唯名论:民族只是一种虚构的概念
87. 唯名论:民族只是一种虚构的概念.mp3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巡警,很开心的和大家继续来讨论用得上的哲学这个话题。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讨论的话题是接续上一次的上一次我们说的是柏拉图主义的共相实在论,现在我们就要讲讲它的一个对立面,对立面就是为民论,这为名论怎么写是唯一的唯名字的名。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明论呢?我们先想想柏拉图主义所说的共相实在论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世界上这些抽象的对象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言谈抽象事物的一个基本前提。
否则的话你怎么能够知道我身上的衣服的黄色和你身上衣服的黄色都是黄色,只有先预设了共相的存在,这一点才是有可能的。
那么和他对立的那种观点叫文明论,就认为所谓的共享时在乱是在庸人自扰,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非常玄乎的一般的功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的都是一片具体的黄色或者是具体的黄色的事物,抽象的共享只是我们言谈里面所使用的一个名词而已,所以这种观点就叫为民论。
文明论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们的语言的结构和外部世界的结构很可能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的语言里面有一个主谓的分别说这朵花是红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外部世界中也有一个叫红杏的东西,与前面一个句子里的谓词红色的相互对应,答案是否定的。
在文明理论看来,语言怎么说,这只是为了方便。
外部世界是怎么回事,那是外部世界自己的事,这两者没关系。
为什么唯名论的观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具有一种诱惑力的呢?首先就是因为你对于共享的诉求会使得你想象的世界要比你所看到的世界复杂的多。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着很多东西了,张三李四王五这头牛那只猫,按照共享时代论的观点,除此以外,还有人之为人一般的共享,猫只为猫一般的功效。
这样一来,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太多了?那么按照为民论者的观点,如果你能够用尽量少的理论对象,就能够说明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何必引入那么多的理论对象。
不是有一句名言吗?就是奥康姆剃刀原则,就是若非必要请不要增加实体的数目,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增加不必要的理论对象的数目。
社会唯名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唯名论的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强调社会中个体的名誉和社会地位对其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在这一理论中,人们认为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塑造其行为的主要力量,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社会集体的压力下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唯名论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念来决定的。
在社会中,个体会因为名誉和地位的差异而受到赞扬或批评。
这种社会认同和评价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使其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往往取决于其个人品德、社会地位、教育背景、财富和社交圈子等因素。
社会唯名论认为,这些因素会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唯名论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行为和思维中追求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认同。
人们往往会通过追求声誉和地位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期望。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和尊重,或者通过慷慨和慈善行为来获得社会的好评。
然而,社会唯名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内在的动机和价值观念。
有时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可能超越了社会的期望,表现出对个人信念和道德原则的坚持。
此外,社会唯名论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对名誉和地位的重视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唯名论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
它可以帮助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关注自己的声誉和地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社会唯名论是一种强调个人名誉和社会地位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人们在行为和思维中会受到社会的期望和赞扬的影响,追求积极的社会评价和认同。
然而,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人们的行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唯识论 唯名论 经验论 怀疑论
唯名论——精选推荐
唯名论名是实际的符号。
实际只有⼀种,所以名也只有本质的⼀种,名的复杂化是科学的需要,是分析实际造成的,也是迷信的需要,是为了限制⼈们的思想造成的。
也是世俗的需要,是为了显⽰⼈性的骄⽓多欲造成的。
为了显⽰⾃⼰的与众不同---⽽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就必须在名上下功夫,不断地制造⽆数的蛊惑⼈⼼的名,使⼈思想混乱,孙⼦兵法就是这样搅乱敌⼈的⼼,从⽽声东击西取得战争胜利的。
中国唯名论的始作俑者就是孔⼦。
孔⼦把世界的⼈分成各种各样的,并把君⼦独特化,宣扬了君⼦是⼀种⾮同寻常的⼈,是这种⼈⽀持着世界的。
也是君⼦管理世界的。
其次是⼩⼈,⼩⼈是普遍的,⽽且没有道德,没有素质,只有被君⼦驱遣,才能办事。
其次是君⾂,⽗⼦,夫妻。
这样的关系。
这样形成了皇帝的最⼤权利,⽗权,夫权。
这样把⼈与⼈的不平等当做合理的。
孔⼦的唯名论显⽰了哲学的观念唯⼀性,⼈们就是被观念牵引,⽽不是被实际需要牵引的动物。
唯名论轻视了实际。
对于实际是什么,唯名论并不关⼼。
唯名论只是关系名本⾝。
⼠可杀不可辱。
辱,就是对名的不尊重。
为此可以去死。
这原本是世俗的⽆知,⽽在孔⼦是哲学的需要。
是合理的。
进⼀步出现了为了名的殉道。
唯名论把名作为⾄⾼⽆上的东西,⽣命并不重要⽽名是最⾼的,实际并不重要,名是最⾼的。
这样把⽣命贬低为⼀种⼯具性的东西,把名推崇为⼀种可怕的⾼度。
唯名论进⼀步把影⼦当做⽐实体更⾼的东西,这⾥彼岸,形⽽上的东西⽐现实的东西还要有价值,这⾥,把形⽽上学与世俗的唯名论分开,世俗的唯名论是世俗的最⾼的追求,⽐如⼥研究⽣的⾃杀是因为在世俗的名义上,她的知识并没有改变⾃⼰的命运。
形⽽上学反⽽是超越唯名论的东西。
所以唯名论不能和形⽽上学混为⼀谈。
中国唯名论的在“宁要。
不要。
”的偏执中,把⼀种本质已经丧失了实际价值的名作为最⾼价值。
这⾥,⼈们⽆视于实际,只是关注名,⽽且为了名不惜⼀切代价。
⽐如穷⼈为了被⼈看起⽽不顾⾃⼰的实际情况的作为。
这个店唯名论历史是很长的。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1
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
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相(普遍概念)与殊相(个别概念)亦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在围绕共相问题展开讨论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有分温和派和极端派。
一、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名词的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二、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的理念。
温和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普遍的、实在的本质。
三、唯名论与实在论比较:
唯名论:
1.个别事物(殊相)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2.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不能脱离可感事物和思想而独立存在。
实在论(唯实论):
1.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是先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2.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波菲利问题
一、关于共相的三个问题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导论》中提出共相的三个问题:
第一,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第二,如果它们是对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第三,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
1。
唯名论的认识
085[摘 要] 对中世纪唯名论的三位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通过三位哲学家的思想变化来揭示唯名论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和启示。
[关 键 词] 唯名论;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奥卡姆唯名论的认识尚韦泷唯名论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潮,理性与信仰是很重要的概念,波菲利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
普罗提诺是波菲利的老师,他的三位一体理论为宗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当时的新柏拉图主义也与宗教的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当时的现实背景中,罗马的暴政使宗教信仰有了更好的诞生条件,人们向往更加美好的信仰。
而宗教的建立除了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教义、内涵。
当时的背景给经院哲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奥古斯丁认为信仰产生了真理,安瑟尔谟否定上帝与经验的关系,将先验的思辨提升至很高的地位,用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
在这些论证中,理性和经验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发展到后面的唯名论与唯识论之争。
这个争论围绕共相的概念展开,奥卡姆也在其理论中着重对其进行证明、划分,唯识论更偏向柏拉图主义,唯名论则更偏向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而在二者之中,也有极端与温和的划分。
极端的和温和的唯识论代表安瑟尔谟和托马斯阿奎那二者都承认共相独立存在,但对于共相和个别事物的差别看法有所不同。
极端的和温和的唯名论代表是洛色林和阿伯拉尔,二者也都承认共相是抽象的,个别事物是存在,但对于共相的概念认识有所不同。
其中,温和的唯识论有着向唯名论转化的倾向。
除了两个流派的较量,更深层次的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理论所带来的争论。
而唯名论对唯识论的批判也是争论的反映,人们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主义。
这和亚里士多德更加偏向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关,也更加符合中世纪哲学的发展,虽然亚里士多德并未就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但对于唯名论却有着深刻的启蒙意义。
一、罗吉尔·培根的哲学思想罗吉尔·培根是唯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经院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
社会的概念 唯名论
社会的概念唯名论社会是指一定范围内,存在相互关系的个体所形成的集体组织关系和相互交往的总和。
社会的概念涵盖了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
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是在一个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联系和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
而这个社会网络的运行和发展又对个体的行为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是由个体形成的集体组织关系和相互交往的总和。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社会则是由众多个体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和组织起来的。
社会关系包括了家庭、亲属、友谊、婚姻等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组织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组织结构,使得社会能够有序地运转和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指社会在时间上的推移中所经历的变化和演进过程。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动态记录,也是社会的进步和变革的体现。
社会的概念与唯名论的讨论密切相关。
唯名论认为,社会是通过相互关系中的社会名称来构成的,社会的存在取决于人们对于社会的命名和认知。
社会不仅仅是个体的总和,还包括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
而这些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的功能和意义则是通过社会名称和符号所传递和体现的。
通过社会的命名和认知,人们能够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形成社会认同和社会共识,为社会的运转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社会的概念与唯名论的关系在于,社会的存在和运行需要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而唯名论则是一种解释和反思社会的观点和方法。
唯名论强调了社会名称和符号的重要性,它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通过人们对于社会的命名和认知来实现的。
社会的命名和认知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关乎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解读。
唯名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和特征,为社会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唯名论:早期经院哲学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战。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一般(概念)或贡献个是否是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唯名论者认为,真是存在的只有给别;没有一般,一般仅仅是人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
唯名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端唯名论,认为不仅客观上不存在一般,而且人的思想中也没有一般的概念,所谓一般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甚至说是一种声音。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另一种唯名论叫做概念论,认为一般不单是一个词,而且是人心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用来表示许多事物的相似性或共通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
2. 实在论: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它们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时所依照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是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这种观点叫做“极端实在论”,实际上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其代表人物是安瑟伦和生于香蒲的威廉。
还有一种“温和实在论”,主要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它们歪曲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的说法,把一半说成是一种“实体形式”或叫隐蔽的质,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巧妙,最终还是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3.中世纪唯名论、实在论之争的实质在中世纪,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绝不是一场纯思辨的争论,而是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
首先,唯名论认为,一般不过是声音、符号或概念,只有个别才是真实的存在。
这就意味着否定渗透于各个国家的罗马“大公教会”(即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并表现出拥护各国君王的意思。
显而易见,根据唯名论的学说,普遍的“大公教会”只是一个名词,而非实在的东西,各个个别的国家才是真实的。
其次,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被教会认作是具有普遍性的教条或教义也是不真实的。
既然只有个别的实体是真实的,那么,圣父、圣子、圣灵就只能是三个实体,三个神,而不可能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如果只有个别的人是实在的,那么就只有个别的人犯的罪,而无所谓人类共同负责、需作共同偿赎的“原罪”。
第三,唯名论的观点意味着个别人的信仰可能比教会的信条更可靠,人的救赎不一定要通过教会,因而这就具有夺取教会握有的通向天堂的钥匙的可能性。
最后,既然个别事物是真实的,那么,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这就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发生了矛盾。
因此,唯名论往往成为反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异教”运动的理论武器。
实在论的观点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圣餐仪式中的“实体转化”说,就是与实在论一脉相通的。
实在论者利用自己的观点,为“三位一体”、“原罪”等正统教义都进行了论证。
最重要的是,实在论的观点特别适合于为罗马教会的绝对权威作辩护。
既然一般比个别更实在,一般高于个别,那么,愈是普遍的东西就愈高、愈实在。
上帝的观念是最普遍的,所以上帝是最高的实在。
罗马天主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遍及世界各国,因此,比各个王国更具有实在性。
教权对于王权正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权高于王权,国王要服从教皇。
综上所述,唯名论和实在论虽然同属于经院哲学,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反映,是以王权和教权之争为其政治背景的。
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代表着进步的力量;实在论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了落后的势力。
3、奥卡姆剃刀:奥卡姆猛烈地攻击托马斯所谓的“隐蔽的质”的学说。
奥卡姆认为,这种说法,正如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所说的,不但没有把多样性的事物说清楚,反而增加了比原有事物多一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还有待于说明。
因此,奥卡姆主张,托马斯提出的所谓“隐蔽的质”、“形式”等普遍观念,都是不必要的,能用较少的东西说明各种问题,那么用较多的就成为无益之事,若无必要就不应该增多实在的东西的数目。
为了节省时间和经历,就应该把“隐蔽的质”这类累赘的东西,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统统剃掉。
这就是哲学史上人们所谓的“奥卡姆剃刀”。
4、伯罗丁,一译普罗提诺)太一5、普罗提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所谓“太一”或“元一”,也就是“神”。
“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运动和区别;“太一”也不是思想或意志;它超越于一切存在,也超越于思想;它超越于一切对立面、一切规定性,它是绝对超验的。
我们不能说“太一”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说“太一”是一个“这个”或一个“那个”,因为这样都会限制了它或把它与其它东西对立了起来。
我们只能说“太一”就是“太一”,不能说别的什么。
所以,“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极其神秘的。
但是,“太一”是唯一的实在,是万物之源。
“创造万物的‘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
所以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而是绝对只有一个形式的东西,或者无形式的东西,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
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存在,存在创造了繁多的东西。
”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流溢出来的。
根据普罗提诺的说法,这个“流溢”的过程大体如下:首先从“太一”中流出来的是“奴斯”,意即宇宙理性,相当之余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然后从“奴斯”流出世界灵魂,从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灵魂;最后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离“太一”最远,是与“太一”相对立的,与其说它是存在,不如说它是存在的否定;它是杂多体,是最卑贱的,是邪恶的根源。
因此,人生的目的便是要“赶快脱离这个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挣脱“把我们束缚在这些事物上的锁链”,回到“太一”那里去。
1、高尔吉亚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芝诺以“多”和“运动”的悖论,为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惟一的和不动的思想进行辩护。
高尔吉亚则正好相反,他的论点的主要是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能性,具体来说有这样三条:第一,无物存在。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
他从两个方面予以论证。
首先,我们所思想的东西并不因此而存在。
其次,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
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
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人呢是存在要靠各种感觉,而告诉别人则要靠语言。
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
早期智者学派中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高尔吉亚这里更加明显了,诡辩色彩更加严重,并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很远影响。
二、简述英国经验论的发展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其中培根哲学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质,霍布斯也不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因而我们主要讨论三位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洛克哲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
他认为在知识领域存在种种问题的情况下,“如果要满意地解决人心所爱好的各种研究,其第一步就是考察我们自己的理智,看看它们适合研究的事物是什么东西。
”而洛克考察理智的方式是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意识到了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也对科学不利。
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贝克莱看来,洛克哲学中的矛盾为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留下了可乘之机,不仅对宗教信仰,而且对科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他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清楚洛克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以经验论的方式论证上帝的存在,为信仰而服务。
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贝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依赖,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域洛克甚至于笛卡尔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在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如何为止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并且比洛克更加深入,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
在休谟看来,哲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因为人性乃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
所有的科学都或间接或直接地域人性有关,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人,因而“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解决。
”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惟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惟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在经验和观察上”。
《人性论》有一个副标题---“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这表明休谟贯彻的是经验主义的方法和原则。
休谟的怀疑论不仅使唯理论而且使经验论陷入了绝境。
他把直至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事实的只是。
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因为它们与外部事物无关,因而只要符合逻辑就不会有问题。
事实的只是却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这类知识所依据的是因果观念,由于因果观念不能来源于理性本身而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经验却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因果观念不过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多次重复之后在我们心灵里引起的主观联想,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因果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关于事实的知识是或然的。
这样一来,唯理论的理想---从理性固有的原则推演人类的全部知识---终于破灭了:理性自身中的知识只与自身有关而与外部事物无关,因而这样的知识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被限制在了极其狭小的范围之中。
同样,经验论的理想也终于破灭了: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的目的是通过经验归纳法为科学知识寻求根据,然而休谟却证明,经验的确是关于外部事物的只是的基础,然而这类知识由于以经验为基础,所以归根到底是或然的---感觉经验是个别偶然的,即使重复一万次,经验也是经验,不可能产生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问题上的争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正是在休谟怀疑论的启发之下,康德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