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繁體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èng)食也。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魚鱉不可勝(shèng)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èng)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shèng)食,材木不可勝(shèng)用,是使民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雞豚狗彘(zhì)之畜(x 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简体字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 《寡⼈之于国也》通过对孟⼦“仁政”思想的具体描述,点名了实⾏仁政才能得⺠⼼的主旨。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寡⼈之于国也原⽂: 梁惠⺩⽈:“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不加少,寡⼈之⺠不加多,何也?” 孟⼦对⽈:“⺩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如知此,则⽆望⺠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养⽣丧死⽆憾也。

养⽣丧死⽆憾,⺩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不饥不寒,然⽽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罪岁,斯天下之⺠⾄焉。

” 翻译: 梁惠⺩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的。

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回答说:“⼤⺩喜欢打仗,让我⽤战争做⽐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逃了⼀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逃了五⼗步然后停下来。

凭⾃⼰只跑了五⼗步⽽耻笑别⼈跑了⼀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说:“不⾏。

只不过没有跑上⼀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说:“⼤⺩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的百姓⽐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文章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
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注释)_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注释)_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sù)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 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 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翻译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设个圈套。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再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本文运用排比和对偶,来加强文章的气势,来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是仁政的具体表现。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是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翻译
翻译:
“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
语出: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文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意思是: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
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 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 固定句
荒年 也是这样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涉及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 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 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 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 刻透彻。
孟子的仁政思想
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音节助词 无义 六、之:1、填然鼓之 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 2、王道之始也 结构助词 的 3、五亩之宅 代词 百姓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然:1、河内凶亦然 代词 这样 2、填然鼓之 助词 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4、太后曰:“然”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顺接连词 就、那么 转接连词 却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弟子先秦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

柯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一孟子是“亚圣”。

从学问渊源上讲。

他也算是孔子的嫡传。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而子思又是受业于对孔子思想“独得其宗”的曾子的,这就显示出孟子的正统地位了。

这正统地位,连野心极大、用心极深、篡位之欲极强的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辞。

韩愈可是攻坚拔固的好手,他一路势如破竹地向历史进攻、连荀子都给他推翻了,并踏上一只脚。

但到了孟子跟前,也许是看看孟子太强大,自己确实不是对手,也许是自己已是强弩之末,只好打不赢就受招安,马上变幻出温驯之色,对之顶礼膜拜,并在孟子身后给自己“敷座而坐”,擦擦头上的虚汗(他的身体差得很哩),摆出一副自我作古的派头,俨然在道统中有了一席之地。

但孟子的“亚圣”地位。

是不靠嫡统,不靠韩愈式的自封.而是靠他对儒门的大贡献的。

也就是说.他于儒门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大功勋。

可以这样说,在孔门的历代弟子中,数孟轲先生最为有斗志、有干劲、有热血,而又最无私心、无渣滓心、无势利心。

一句话,最无“小”心。

孟子对儒门的大贡献、至少有三点:第一,他把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义”。

孔子谈“仁”也谈“义”。

孟子谈“义”也谈“仁”。

但两者还是有侧重点的不同。

孔子重“仁”,孟子重“义”。

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

“仁”“义”区别在哪里?其实两者本质并无不同,只是表现的地方不同。

孟子就进行过区分,他说:“仁者,人心也。

义者,人路也”(仁,是人的内心修养。

义,是人所遵循的正道)。

他又说:“仁、人之安宅也。

义。

人之正路也;”(仁,是人安身立命之所。

义,是人行事的正确法则)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义”,乃表明他更注重对人外在行为的评价,这除了表明他更希望人把仁心表现出来,施及于人,也表明他更注重实际———个人内心的真实思想我们是无从知道的、也无须知道。

无须控制也无从控制,只要他外在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即可。

所以,“义者,宜也”(义,就是行为适当)。

所以,孟子的“义”比孔子的“仁”,更具体可行、操作性强。

有一次,齐宣王坐在朝堂之上,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头牛从外面经过,这头牛—边走一边发抖。

原来这头牛要拉去宰杀,用牛血去衅钟。

宣王看着这牛发抖。

心里不是滋味,就下令放了这头牛。

另换一只羊去衅钟。

这事让孟子知道了,他据此一口咬定齐宣王有仁心(连宣王自己都不大相信),是块好料子,现在只差由他孟轲来给他雕琢成器了。

孟子教导他说:光有内在的隐藏不露的“仁心”是不够的,只有把这仁心中的仁爱表现在政治政策上,推恩于天下,才真正有益于百姓。

他尖锐地批评齐宣王“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乃是“不为”,也就是不在外在行为上行“义”。

“义”就是按“仁”的法则去做。

这一点、他似乎比孔子讲究实际一些。

同时“义”的评价比“仁”的评价也可行得多。

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义”(适宜),总比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否仁德要容易得多,也可信得多。

义,对道德实践者而言,也便于操作。

要真正在内心意志上达到圣人的境界谈何容易?但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者说,在内心的欲求与“义”发生矛盾时,能克制自己而屈从“义”,则较易做到。

孟子可能是意识到,要求人人都有一颗圣贤之心,实在是一种妄想,现实一点的是,要人人都能对自己有所约束。

应该说,孟子走的这一步。

是使得孔子的不可企及的人格理想走向大众。

大众不可能人人在事实上成圣。

但大众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而过一种体面的生活。

孔子的“圣贤”理想只能是一小撮精神贵族的追求,而孟子的“义”则有可能成为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孟子对儒学的三点发展中,这一点最值得我们肯定。

第二,如果说,孟子把孔子的“仁”从道德角度发展为“义”。

那么,从政治角度,他又将之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

在这一点上,孟夫子可是为儒家学派立了大功。

孔子也讲过“仁政”,但对其内涵并没有作详细的说明,显得空洞而浮泛。

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是孟子接过手,把这工作做完了,而且我们还得承认,他做得蛮出色。

他把孔子的伦理思想演义为一整套的政治构想,完成了由纯学术向政治实践的过渡,学者成为政治幕僚,孟子也就自封为“王者师”。

这套理论,使得学统、道统与政统融合无间,合二为一,从而“学”与“仕”不再有任何学理上的隔膜,“学而优则仕”变成了“直通车”,“士”变成“士大夫”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谁能说孟子的“融合三统”不是为后来的科举取士奠定了基础呢?同时,这一套政治构想上有六经之依据,下有统治者之扶持,从而使儒术才能在后来“独尊”。

鲁迅说:“孔夫子是中国的权势者捧起来的”。

权势者为什么单单相中了孔夫子而捧他尊他呢?就是因为孟子的这套政治理论。

毋庸讳言。

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必然是专制政治。

而专制政治也必以道德为基础。

所以,孟子的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政治构想,必然与专制政治“狼狈为奸”,从而贻害无穷。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很有一厢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

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作样板,“刑于寡妻”(给妻子做道德规范),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国)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

就是行王道,行王道当然是“天下莫之能御”(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从此天下太平了。

这种构想的幼稚性实在太明显了,而这种幼稚的政治构想竟然蒙蔽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那些劳心竭虑想求治的士人们只知道耐心地等待一个不失仁心且能把这仁心报恩到广大百姓的圣明君主,并且在无数次的失望后也想不出要另谋生路。

直到五四后,以蔡元培、李大钊、胡适等l6人为代表的知识界,还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主义”呢。

在孟子这一棵树上,吊死了多少代的英雄豪杰与智谋之士?这里面有统治者的阴谋吧?但我想,关键还在于文化自身的缺陷。

即此一点,我斗胆说,中国的封建文化,有它不成熟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再成熟的地方。

现代的读者能觉得出孟子这一套构想的幼稚,应该说是得力于“西学东渐”,知道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换一个活法。

古代的那些智谋之土,其个人智慧不管多大,也不能窥破这个文化阴影之中的机关。

孟子的这一套宏伟的雄辩滔滔的政治构想,包含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似乎有不可摇撼的威严和合理性。

但我想,他的前提是否错了?一旦不能证明人性是善的,并且君主们都能不丧失这微弱的善的小苗苗,且在花天酒地醇酒妇人以及血腥“相斫”时,还能扶植这个小苗苗,使之蔚然而成大气候,那么,孟子的整个政治建筑都将士崩瓦解。

这就要谈到孟子的“性善论”了。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学的第三大贡献。

孔子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

《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只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

并未作善恶之分。

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

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

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后来程朱等人严厉批评荀子的性恶论,并借此认定荀子已失去儒家的根本,他们也算明白人,知道在性善问题上决不能作丝毫的让步,因为这一步让出去了,儒家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但非常令人为儒家担心的是,孟子在他的七篇大作里并没能证明“人性善”。

程朱等生活在古代的书斋中的老儒、以及生活在现代洋楼里的新儒,管他进化了多少代,也还是不能证明“人性善”。

不能证明人性善,却依然不妨碍他们谈“内圣外王”,甚至膨胀到认定儒学将要拯救世界、这就只能让人觉得他们有点不诚实。

大概他们天天盼望这世界遭殃,人民倒霉,然后有机会让儒学大放光彩。

既已写出“膨胀”一词,不妨再写出一句民间俗语:“狗咬猪尿泡——一场空欢喜。

”不同的是狗咬的那个猪下水,不是狗吹大的,所以,这条狗颇让人同情。

而现代的新儒家们则是自己吹大猪下水,然后把它想象成一块很杀秤的肥肉。

对之欢喜不已。

这个歇后语的关键词是“空”。

傅伟勋先生在他的《儒家心性论的现代化课题》一文中,列出孟子证立“性善论”的十大论辩。

但傅先生也客观地指出,这十大论辩都不能直接证立“性善论”为真。

既如此,那就不管数量多少也没用了。

十个不完全的论证,不能凑成一个完全的论证。

一百个也不行,一千个一万个也不行。

这会令新儒家着急,但着急也不行。

可以说,在对人性本善的论证上,聪明绝顶的孟子已经绞尽脑汁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以致后来的程朱及当今的第三代新儒家们,再也不能提出什么新的东西。

只能在那里发一些空洞的欢呼。

像程颐和朱熹,就喜欢故作高深地发些大可不必的感慨,常常在《四书》的某些字缝里写上什么“学者宜深思”字样——他们说不明白,就叫我们去深思,可我们想来想去也就那么一点意思。

而就为这点没有什么意思的小意思,我们一代一代毫无出息毫无建树地老去了。

我想,人性问题,无论是证善,还是证恶,都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

这极有可能是一个不能证明的问题。

它不属于理性范畴,而可能属于非理性范畴。

孟子运用不少经验证明,我们说,经验证明不是有效证明。

同时,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相反的经验。

比如,孟子用“恻隐之心”来证明人性本善,使用的就是经验证明。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触动恻隐之心的经验,好像其普遍性足以证立人性本善。

但是,我们是否也普遍具有“小人之心”的经验呢?如同孟子所说,我们看到一头牛将被杀,一个小孩将落井,马上就会有怜悯和救助之心涌现;但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暗暗地有一些别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妒忌、争夺之心等等呢?所以,若以经验来证明,我们也可以证立人性恶。

此外,孟子还特别喜欢类比证明,但用比喻论证实在是冒险的证明,也是证明的冒险。

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骗局,这要视证明人的品性而定。

告子认为,人性如同流水,挖开西方则向西流,挖开东方就向东流。

所以,就如同水没有一定的方向一样,人性没有善与不善。

孟子批驳说:“水确实不分东西,但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就如同水往下流一样。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住下流的。

”告子用比喻例证,孟子也用比喻反驳,而且包以水为喻,真正的善辩,就地取材,操斧伐柯。

但告子似乎仅仅以比喻来说明,而孟子则直接用比喻来证明。

用比喻来说明是可以的,但用比喻来证明则是不允许的。

在这里。

孟子就犯了两个错误。

—是水固然往下流、但这也不是水的本性,这是地球引力的结果,与告子听说的往东往西流—样仍然是外在影响。

山上的石头若失去支撑和摩擦力。

也会往下滚,往下的岂止是水?孟子不懂地球引力,但他看不出万物都向下落吗?难道有人看见苹果落地会发现地球引力,而我们就只能以此证立一种道德观点吗?孟子犯的另外一个错误是,这个比喻论证可以证立其真,也可证立其伪,也就是说,水永远向下,只能比喻人性有一固定趋向,但并不能证明它的具体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