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 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 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第2—4段用了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移粟、移民的目的只是增加兵员的话,是没有 效果的,本质上还是虐民暴政,从而引出要使 民加多,必须施行“王道”——“仁政”。 “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 语,含义是什么? 比喻缺点或错误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情节 轻与重的区别。
阅读1—4段,思考:
1、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 惠 王:河内凶,移民移粟, 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感到 困惑
2、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是否直接阐明意 见?
用梁惠王喜好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
想一想,梁惠王为什么会如此在意本国人口的多少问题?
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 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 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争夺人力,增添人丁,成为各诸 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 《寡⼈之于国也》通过对孟⼦“仁政”思想的具体描述,点名了实⾏仁政才能得⺠⼼的主旨。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寡⼈之于国也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寡⼈之于国也原⽂: 梁惠⺩⽈:“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不加少,寡⼈之⺠不加多,何也?” 孟⼦对⽈:“⺩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如知此,则⽆望⺠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数罟不⼊洿池,⻥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养⽣丧死⽆憾也。
养⽣丧死⽆憾,⺩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不饥不寒,然⽽不⺩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罪岁,斯天下之⺠⾄焉。
” 翻译: 梁惠⺩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的。
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回答说:“⼤⺩喜欢打仗,让我⽤战争做⽐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逃了⼀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逃了五⼗步然后停下来。
凭⾃⼰只跑了五⼗步⽽耻笑别⼈跑了⼀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说:“不⾏。
只不过没有跑上⼀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说:“⼤⺩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的百姓⽐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只”只是、不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饥荒,就使那里的百姓迁移到山西以南,使山西以南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山西以南遭了饥荒,也如此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沼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砍伐林木有定时(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怨恨,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 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来归顺了。”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
高二语文第8课(下册)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详解寡人之于国也中心思想: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
河内[4]凶[5],则移其民于河东[6],移其粟[7]于河内;河东凶亦然[8]。
察邻国之政,无如[9]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10],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11],请以战喻[12]。
填[13]然鼓之[14],兵刃既接[15],弃甲曳兵[16]而走[17]。
或百步而后止,或[18]五十步而后止。
以[19]五十步笑[20]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21]不百步耳,是[22]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23]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24],谷[25]不可胜食[26]也;数罟不入洿池[27],鱼鳖[28]不可胜食也;斧斤[29]以时[30]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31]丧死[32]无憾[33]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34]之始也。
“五亩[35]之宅,树[36]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37]矣。
鸡豚[38]狗彘[39]之畜[40],无[41]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42],勿夺[43]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44]庠序[45]之教[46],申[47]之以孝悌[48]之义[49],颁白[50]者不负戴[51]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52]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3]者,未之有[54]也。
“狗彘食人食[55]而不知检[56],涂[57]有饿莩[58]而不知发[5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60]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答复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 1段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 2-4段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 5-7段 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仁政。
分析第一部分
梁惠王
于国 移其民 尽心 移其粟
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
无如寡人之 用心
民不加少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分析第二部分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孟子比较了什么? 百步而后止
为中心 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猛 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 治者所采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 成《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 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 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 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 更具体,描画也更细致。《孟子》富于雄辩, 善用比喻和寓言。(比喻准确形象,语言锋利 酣畅,感情充满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层
推
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
动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分析第三部分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 孟子提出的使民加多的措施是什么?
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
效果
不可胜食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结果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是使民 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
弃甲兵走者 五十步而后止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 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②:“寡人之于国也③,尽心焉耳矣④。
河内凶⑤,则移其民于河东⑥,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⑦。
察邻国之政⑧,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⑨,寡人之民不加多⑩,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1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2),或百步而后止(13),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15),是亦走也(1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7),谷不可胜食也(18)。
数罟不入洿池(19),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20),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1)。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3)。
鸡豚狗彘之畜(24),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25),申之以孝悌之义(2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3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3)。
’王无罪岁(34),斯天下之民至焉(35)。
”〔注释〕①本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其门徒编纂其言论而成,是古代儒家重要的经典。
②梁惠王,即魏惠王。
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魏又称梁。
③寡人,古时君侯自称。
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表恳切之情。
⑤河内,魏地,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
凶,荒年、灾荒。
⑥河东,魏地,今山西西南部地区。
⑦以上四句,梁惠王表明自己的惠民政策:河内灾荒时,迁移河内的饥民到河东,调运河东的粮食到河内,河东灾荒时也采用这种办法,救济饥民。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古诗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佚名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3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引论: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本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论 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
3、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一 次对话,它围绕着“民不加多”的问题 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
的恻意隐思:天,对第将别二人降及的大第不三任幸个于表‘示是幼同人’情字也。是人,名人必词都‘先有子苦对女别其’人心、的 ‘的志意小,不思辈劳幸。’表的其示意筋同思骨情;的两,心句饿意中其。的体形‘容及肤对’,人都空寄有予‘乏同推其情己身。及,人’ 应行忘拂整记乱句其话他其的与所意自为思己是没,“有所在亲以赡缘动养关孝系心敬的忍自老性己人的。,长在增辈抚益时养其不教 育所自不己能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数
Shù
Cù
(1)数目、数量
(4)密,与“疏”相对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 于国也》)
龙说赵太后》)
Shǔ
(2)几,几个
(5)计算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
(《狼》)
壁之战》)
(3)命运
Shuò (6)屡次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兵(《陈涉世家》)
乱则凶(《荀子》)
攘除奸凶(《出师表》)
(顺应化采取错误的措 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课件]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 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 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 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寡 人 之 于 孟 国 子 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儒家 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 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 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 民贵君轻 思想 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 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 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 轻”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 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 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孟子》。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 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 • • •
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答案 D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关于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8《寡人之于国也》默写及翻译 (1)
1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胜,尽;数,密;罟, 网;洿,深;) 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进池 塘,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 木材就用不完。
1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 办丧事。憾:遗憾,不满意。) 译: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这样 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不满意)。
寡人之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 梁惠王: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2、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 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 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5、 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衣:yì ,动词,穿衣。然而:这样,却。 王:wàng,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译:七十岁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 不着、冻不着,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 君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
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检:制止,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是何异于……:这和……有什么不同。) 译:(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 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 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 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 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 呢?
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 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 固定句
荒年 也是这样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涉及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论语》 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 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 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 刻透彻。
孟子的仁政思想
比 介词 对 介词 在 介词 音节助词 无义 六、之:1、填然鼓之 结构助词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 2、王道之始也 结构助词 的 3、五亩之宅 代词 百姓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七、然:1、河内凶亦然 代词 这样 2、填然鼓之 助词 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连词 然而、但是 4、太后曰:“然” 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 八、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顺接连词 就、那么 转接连词 却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译文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文言断句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二、挖空练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寡人之于国也》挖空答案梁惠王曰:“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移其民于(到)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了解)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请允许我)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兵器,武器)刃既(已经)接,弃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样)?”曰:“不可!直.(仅仅,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逃跑)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让)民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办丧事)死(死了的人)无憾.(遗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开始,开端)也。
五亩之宅,树.(名作动,种植)之以(把)桑,五十者能够衣.(名作动,穿)帛矣。
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蓄养),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几)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谨慎地从事)庠序(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之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之义(道理),颁.(通“斑”,斑白)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不过不王(为王,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这)何异于刺(用刀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器)也?’王无罪.(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归顺)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能够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能够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挖空答案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能够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不过、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的)所学也;吾尝.(以前)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望矣,不如登高之.(取独)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凭借)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介词兼指示代词,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下.(名作状,往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可不译)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10....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断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不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挖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