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阿片类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28
3、吗啡的消除半衰期为2~3h,主要是在肝脏中分 解,60~70%与葡萄醛酸 结合,5~10%脱甲基后 形成去甲基吗啡,均由尿中排出,另有10~15% 以原形经肾脏排出,还有部分经胆道排出 (7~10%)。
阿片类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29
(三)临床应用
1、 吗啡主要用于急性疼痛患者,尤其是适用于严 重创伤、心肌梗塞、手 术疼痛成人常用剂量为 8~10mg,皮下或肌注。休克病人应采用静脉 注 射并适当减量。
是指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由于受分布容积 和清除率的 共同影响,并不能直接反映机体中药物的清 除速度。如异丙酚最初的分布半衰期为2~8分钟,消除半 衰期为1~3小时;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0~70 分钟和2~24小时不等。
阿片类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43
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 sensitive Half time,T1/2CS),动态半衰期
阿片类性镇痛药及拮抗药
34
(一)fentanyl:
芬太尼是目前临床麻醉使用最普遍的阿片类药物,临床使用 的制剂是枸盐酸盐。
1、药理学特点:
镇痛作用强,芬太尼的镇痛效力是吗啡的100倍, 度冷丁的1000倍,三种药物的等效剂量为
0.1mg fentanyl =10mg morphine =100mg pethidine
独特的性能,被誉为21世纪的阿片类药物。 芬太尼是1959年合成 瑞芬太尼是1996 年合成,2001年国产化,
目前正在国内推广。 瑞芬太尼是纯μ受体激动剂,其主要特点是:
瑞芬太尼是作用效能比芬太尼强而作用时间比芬太尼短, 其作用强度是芬太尼的2~4倍,作用时间是芬太尼的1/4。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1)(1)(1)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公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张亮
提纲
❖ 一、阿片类药物概述 ❖ 二、阿片类镇痛药物作用机制 ❖ 三、阿片类药物分类 ❖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物 ❖ 五、阿片受体拮抗剂
一、概述
什么是阿片? 什么是阿片类药物?
一、概述
❖阿片(opium ,阿拉伯语 Afyūm) 又叫鸦片,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
类
应激反应的作用强于芬太尼抑制循环系统:最稳定;对心肌抑制作用轻,不
药
引起组胺释放 ●对呼吸影响:①与芬太尼相比呼吸抑制少而短; ②抑制呼
物
吸的时间比镇痛时间短●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比芬太尼更少
的
临
床
◆1996年→人工合成了最新的芬太尼家族成员→“瑞芬太尼”
应
用
史
●起效更快,镇痛作用为芬太尼1.3倍
芬太尼 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 地左辛
诺扬 纳布啡 丙烯吗啡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
◆1806年→法国泽尔蒂纳从鸦片分离出睡眠之神
Morpheus →吗啡→“临床新纪元”
阿
片
类
药
●镇痛作用强,但思维和记忆障碍并出现幻觉→谵
物
妄
的 临
●呼吸抑制尤其是延迟性呼吸抑制→ 死亡
床
●身体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成瘾性
④ICU气管插管病人的镇静和镇痛
四、几种常用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安全的共同问题
①全身肌肉强直,舒芬太尼发生率低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 ②肌肉紧张性震挛 ③呼吸抑制,与剂量有关;呼吸遗忘! ④大剂量静脉应用可导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⑤麻醉恢复期发生恶心呕吐 ⑥ 椎管内应用时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恶心、瘙痒、头晕,偶 尔有尿潴留发生.
治疗疼痛的药物——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吗啡吗啡为纯天然阿片类生物碱。
1806年德国化学家F.W.A.Serturner从鸦片中提出纯品吗啡;1847年Knorr确定其分子式;上世纪20年代初J.M.Gulland和R.Robinson提出吗啡的化学结构;1952年M.Gates和G.Tschudi人工合成了吗啡,才正式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虽历经一百余年,吗啡仍然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阿片类药物之一,因其止痛效果确切、价格低廉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为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标准用药,通常也作为其他阿片类药物临床评估的参考。
化学结构:分子式:C17H19NO3分子量:285.37一、药动学吗啡口服易吸收,由于肝脏和消化道的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其生物利用度为30%~40%,控缓释制剂与即释制剂生物利用度相近,直肠给药生物利用度变异比较大。
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吗啡无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接近100%。
吗啡的pKa为7.9,进入血管内的吗啡约有1/3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余在生理pH下呈游离状态,并迅速分布于人体大多数组织中,包括实质性脏器、空腔脏器甚至体液、皮肤、毛发等,其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约为1.0~4.7 L/kg。
只有游离状态的吗啡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和胎盘组织。
吗啡的辛醇/水(octanol/water)分配系数在pH7.4时为1.42,呈低脂溶性,亲水性强,虽然吗啡在机体内分布广泛,但其组织穿透力弱,因而只有极少部分吗啡(静脉注射后不到1%)能够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发挥镇痛作用。
吗啡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为0.9~1.2 L/(kg·h),主要在肝脏代谢。
5%左右去甲基化生成去甲吗啡(normorphine),60%~80%葡萄糖醛酸化,其分子结构上3位和6位的羟基分别被葡糖醛酸替代,生成吗啡-3-葡萄糖醛酸(morphine-3-glucuronide,M3G)和吗啡-6-葡萄糖醛酸(morphine-6-glucuronide,M6G)。
阿片类镇痛药

(一)药理作用
曲马多
• 曲马多可与阿片受体结合,但其亲和力很
弱。
• 曲马多主要是克制神经元突触对去甲肾上
腺素旳再摄取,并增长神经元外5-羟色胺
浓度,从而影响痛觉传递而产生镇痛作用 。
(一)药理作用
曲马多
• 此药旳镇痛强度约为吗啡旳1/10。大剂量
可引起呼吸频率减慢,但程度较吗啡轻。
• 对心血管系统基本无影响。不引起缩瞳,也
• 目前临床上应用旳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
是纳洛酮,还有纳曲酮和纳美芬。
纳洛酮
• 该药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旳强度大,拮抗谱广
静脉注射后 2~3min即产生最大效应,作用 连续时间约 45min;肌内注射10min产生最大 效应,作用连续时间约2.5~3h。
• 此药旳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旳30倍,易于
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 浓度可达血浆中浓度旳 4.6倍,而吗啡脑内 浓度仅为血浆中浓度旳 1/10。
吗啡因为对迷走神经旳兴奋作用和 对平滑肌旳直接作用,增长胃肠道平滑肌 和括约肌旳张力,减弱消化道旳推动性蠕 动,从而可引起便秘。吗啡可增长胆道平 滑肌张力,使奥狄括约肌收缩,造成胆道 内压力增长。
药理作用
吗啡
5.对泌尿系统作用
吗啡可增长输尿管平滑肌张力,并使膀胱 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引起尿储留。动 物试验中,吗啡可增长下丘脑一垂体系统 释放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降低。
脉注射后5~10min呼吸频率减慢至最大程度,
连续约10min后逐渐恢复。剂量较大时潮气
量也降低,甚至呼吸停止.
药理作用
芬太尼
• 对心血管系统旳影响:不克制心肌收缩力,
一般不影响血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可引起 心动过缓。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阿片类镇痛药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类别,用来缓解疼痛。
阿片类药物以其镇痛、催眠和欣快作用而被广泛应用。
但是,它们也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和成瘾性问题。
因此,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介绍阿片类镇痛药的成分、作用、副作用,以及其拮抗剂的作用和应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成分和作用阿片类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药物。
它们与人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受体结合,同时增强胃肠道运动和缓解呼吸和心跳等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方式如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
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缓解剧烈疼痛,例如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癌症和骨伤痛等。
此外,阿片类药物还可以产生欣快、瞌睡、镇静和呕吐等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尽管阿片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镇痛药,但它们也存在着许多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可致呼吸减慢或停止;便秘,尿潴留;恶心和呕吐;产生视觉和思维障碍等。
对于一些人,特别是有药物滥用史和心理障碍的人,可能会出现成瘾现象。
因此,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该遵循医嘱,并注意药量和使用时间,以免患上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成瘾问题。
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一般是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并取代或阻断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来实现的。
拮抗剂可以避免某些副作用,尤其是呼吸抑制。
阿片类药物的拮抗剂包括纳洛酮、納爾芬等。
这些拮抗剂可以修复阿片类药物的作用,实现便携的救治和毒品戒断治疗等。
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现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美国,阿片类药物已经成为致死药物之一。
阿片类药物被滥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为了体验欣快作用,为了缓解疼痛,以及出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因此,当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有药物滥用史和心理障碍的人。
阿片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类别,用于缓解剧烈疼痛。
虽然它们可以缓解疼痛,但也存在很多严重的副作用和成瘾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医嘱,谨慎使用药物,以避免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类镇痛药一、作用机制阿片类镇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 narcotic analgesics ),就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的药物。
除少数作用弱的药物以外,此类药物若使用不当多具有成瘾性,但用于医疗目的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
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采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成瘾的发生率极低。
表附录1-2 阿片受体激动后的作用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就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 P 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与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二、阿片类药物的分类阿片类药物有多种分类方法:1、按化学结构:分为不啡类与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不啡、可待因) , 后者主要就是罂粟碱,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表附录1-3 强阿片类药物简表表附录1-4 弱阿片类药物简表2、按来源该类药物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 ( 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不啡 ) 与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合成药物又分为四类:①苯丙不啡烷类 (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 ,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不啡喃类 (morphinenans) ,如左不喃;③苯异不啡烷类 (bengmorphans) ,如喷她佐辛;④二苯甲烷类 (diphenylmethanes) ,如美散酮。
3、按受体类型可分为μ、κ、δ受体,该三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
从功能上还可能存在ε与δ受体,并可能进一步分为μ 1 、μ 2 、κ 1 、κ 2 、κ 3 与δ 1 、δ 2 等亚型。
表 3-2 为受体激动后的药理作用。
4、按药理作用分,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 ( 不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 ,激动一拮抗药( 喷她佐辛、纳布啡等 ) ,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与拮抗药 (纳洛酮等) 。
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阿片类止痛药

不良反应:
恶心和呕吐 便秘
过度镇静 胆绞痛
尿潴留
精神错乱和神经系统 毒性
呼吸抑制 药物依赖
阿片类止痛药直接兴奋位于延髓的呕吐化学感受器而引起恶心和呕吐,这种作用可因前庭的兴奋而增强。由 于阿片类止痛药可以提高前庭的敏感性,所以临床有效的μ受体激动剂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恶心和呕吐。如在开 始使用吗啡时,有2/3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和呕吐,持续时间大约为7天。
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可待因、双氢可待因、氢吗啡酮、羟考酮、美沙酮、吗啡、芬太尼和哌替啶(度冷丁) 等。
反复使用阿片类物质将引起机体耐受成瘾,阿片类物质的成瘾的症状包括渴求、焦虑、心境恶劣、打哈欠、 出汗、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恶心或呕吐、腹泻、痛性痉挛、肌肉疼痛、发热和失眠等。
使用吗啡类物质(如静脉使用)有许多躯体后果,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 肺炎和肺脓肿、血栓性静脉炎及横纹肌溶解,同时心理和社会损害也很明显。
对策:所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患者都应接受止吐剂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如下:夜间使用氟哌啶醇1.5~3.0 毫克;或每隔8小时使用赛克力嗪50毫克;或每隔6小时使用甲氧氯普胺10~20毫克。尚无证据表明上述治疗方案 何者为优。在阿片类止痛药用量趋于稳定后,由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几乎消失,此时如果患者仍然存 在恶心症状,则应查找其他原因。
阿片类止痛药引起精神错乱罕见,主要出现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哌替啶的患者易出现中枢 神经毒性反应。
对策:合用辅助性药物,以减少阿片类药剂量。可给予氟哌啶醇0.5~2.0毫克口服,每4~6 小时1次。腰椎管内给药时,可伍用氟哌利多或布比卡因等。应避免使用哌替啶治疗慢性癌痛。
阿片类止痛药过量和中毒时,可引起呼吸抑制。 对策:应对症处理并使用拮抗药纳洛酮,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阿片类镇痛药及其拮抗剂课件

05
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急性疼痛治疗
手术疼痛
阿片类镇痛药常用于手术后的 疼痛治疗,以缓解术后疼痛和 不适感。
创伤疼痛
对于急性创伤引起的疼痛,阿 片类镇痛药具有较好的镇痛效 果。
急性疼痛发作
如头痛、牙痛等,阿片类镇痛 药可以作为缓解急性疼痛的药 物。
慢性疼痛治疗
80%
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
阿片类药物可与其他镇痛药、抗炎药 、抗惊厥药等联合应用,以提高镇痛 效果,减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药物过量的风 险。
阿片类药物的替代疗法与非药物治疗
替代疗法
对于阿片类药物的依赖和成瘾问题,可采用替代疗法,如使用非阿片类镇痛药、认知行为疗法等。
纳洛酮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阻断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逆转阿片类药物 的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
纳洛酮可以通过注射或鼻喷雾给药,起效迅速,是阿片类药物过量的标准治疗药物 之一。
纳美芬
纳美芬是一种长效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逆转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 用。
纳美芬可以口服或注射给药,作用时 间长,可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过量或 成瘾。
合成阿片类镇痛药
盐酸芬太尼
一种强效镇痛药,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常用于手术麻醉和 短时间疼痛治疗。
盐酸瑞芬太尼
一种超短效镇痛药,起效迅速,持续时间短,适用于手术麻 醉和短时间疼痛治疗。
03
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与风险
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阿片类镇痛药最常见且危险的副作用之 一,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死亡。
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性疼痛
椎管内给药产生节段性镇痛,无意识消失,对 视听觉无影响。
——与激动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脊髓胶质 区的阿片受体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
镇静、致欣快作用: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
等情绪反应 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 安静环境下易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 部分病人可出现欣快感(euphoria)
特点:
镇痛作用强大
反复应用易成瘾
呼吸抑制
需按《麻醉药物管理条例》严加管理
菲类:
吗啡、可待因→镇痛、镇咳
异喹啉类: 罂粟碱→ 松弛平滑肌 , 扩张血管 罂粟花与果实
吗 啡 morphine
梦神 (Morpheus )
HO
O HO
基本骨架:氢化菲核
N-CH3
体 内 过 程
口服吸收快,首关消除显著,生物利用度低,常注射 给药。 脂溶性低,少量通过血脑屏障,但足以发挥药理作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约35%)
主要在肝脏代谢,大部分自肾排出T1/2=2.5~3.5h
代谢产物吗啡-6-葡糖醛酸具更强药理活性,t1/2更长
可通过胎盘,也可经乳汁分泌
药
理
作
用
中枢神经系统
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镇痛:对各种躯体内脏疼痛均有效
对持续性钝痛的效果>间断性锐痛
受体:μ、δ、κ、σ
孤啡肽(FQ) —— 孤儿阿片受体
结构相似、但功能特性不同,与经典阿片受体结合力 很弱
阿 片 受 体 ( 、 、 、 …)
阿片受体的分布: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与疼痛有关
边缘系统、蓝斑核 ——与情绪及精神活动有关
中脑盖前核 ——与缩瞳有关
——与中脑腹侧背盖区-伏隔核DA能神经通路与阿片肽/受体 系统互动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
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激动延脑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 剂量依赖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
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
镇咳作用 强,对各种剧咳均有效 与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缩瞳作用 激动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瞳孔括约肌 收缩,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是吗啡中毒的特征之一
(阿片类)镇痛药
(Opioid
analgesics )
发明麻醉镇痛药之前的情况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惨死
在外科医生刀下的人所经受
的痛苦无可名状。 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
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
方向发展。 在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 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 李斯顿, 他以手术奇快著称,人称
“李斯顿飞刀”。
急性痛(锐痛):尖锐而定位清楚
慢性痛(钝痛):强烈而定位模糊
内脏疼痛
神经性疼痛缓解疼痛的药物分类 Nhomakorabea广义镇痛药:
镇痛药:又称“阿片类镇痛药”、“麻醉性镇
痛药”、“成瘾性镇痛药”、“中枢性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局麻药
部分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对某些特殊疼痛状态有效的药物(卡马西平)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阿片受体激动-阻断药:喷他佐辛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曲马朵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的发现:
1973年,提出存在阿片受体
1975年,从脑内分离出内源性配基
1980年,人工合成许多阿片肽物质
1993年,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1994年,克隆出孤儿受体(ORL-R) 1995年,克隆出内源性配体孤啡肽(FQ)
2001年,WHO统计:
中国人使用镇痛药的数量:
占丹麦的1/100 占美国的1/80 人均用量是印度的1/8 排名在143位,处于最不发达国家范围。 近年来我国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呈直线上升,
这主要是麻醉医师使用提升的数量。
镇痛药分类
镇痛药:为一类作用于CNS,选择性减轻或缓解
疼痛,同时消除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
心血管系统
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体位性低血压
机制:促进组胺释放 孤束核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
能模拟缺血预适应(IPC)保护缺血心肌,减少
梗死病灶,减少死亡心肌数目 抑制呼吸,CO2潴留,继发性扩张脑血管,引起 颅内压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
其他中枢作用
催吐:兴奋延髓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 影响体温及内分泌
平滑肌
胃肠道——止泻,致便秘
明显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抑制推进性蠕动 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提高 消化液分泌减少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胆道——Oddi 括约肌收缩,致胆绞痛 其他: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引起排尿困难 --增加支气管平滑肌张力,诱发/加重哮喘 --对抗催产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延长产程
(阿片类)激动阿片受体,激活了脑内“抗痛
系统”,阻断痛觉传导,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
脑内有阿片样物质—内源性阿片肽,
与受体结合,形成脑内“抗痛系统”
内源性阿片肽
脑内近20种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脑啡肽 (enkephalin)、β-内啡肽( β- endorphins)、 强啡肽(dynorphins)等,统称内源性阿片肽
“李斯顿飞刀”三个特别令人胆 寒的病例
对魔幻止痛物的希冀 鸦片、可卡因、曼陀罗子
镇痛药发展简史
公元前 古巴比伦人已知其精神作用 后来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东方
4000年前 古阿拉伯医生已用其治病(止泻药) 1803年 首次分离出morphine
1874年 合成二乙酰吗啡 (海洛因)
1939年 人工合成哌替啶
孤束核
——与咳嗽反射、呼吸中枢、
中枢交感张力血压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 ——胃肠活动
痛觉传导及阿片类的镇痛作用
中 枢
脊髓接
受神经 元
脊髓后根 痛觉传入 神经元 脊髓中 间神经 元
P物质 脑啡肽
第三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opium)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 “浆汁”,指罂粟果实浆汁的干燥物
1943年 合成烯丙吗啡
第一节 概 述
疼 痛(Pain)
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 感觉,伴有紧张、不安的主观感觉,可引起生理 功能紊乱,甚至休克。
许多疾病的特异性症状,疼痛的部位,性质是诊 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 先用药物止痛。
疼痛的分类:
躯体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