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doc
奥斯汀与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比较探析
1 5 0・
高教论 坛
奥斯 汀与塞尔言语 行为理论 的比较探析
李 韵
( 中国石油大学( 华 东) 外 国语言文学, 山东 青岛 2 6 6 0 0 0 ) 摘 要 :从言语行 为理论的提 出及其发展 、言语行为顺 利完成的条件 和言外行 为 ( 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三个方面比较探析 奥斯
汀 和塞 尔观 点 的 异 同点 ,从 而更 加 客 观 的 综述 评 价 言语 行 为理 论 。 关 键 词 :言 语行 为 ;理 论 ;发展
者 支配 的机 器人 。这 就挖 去 了 奥斯 汀 的取 消行 为 的哲 学基 础 ” 言语 行为理论最初 由 2 0 世纪 5 0年 代末英 国语 言哲 学家奥斯 ( 顾月 国,1 9 8 9 ) 。 汀提出 ,其学生塞尔 在奥斯汀的研究基础上又对其进行 修改和发 美 国著名分析哲学家塞尔作 为奥斯 汀的学生 ,深受老师 的影 展 。这一理论 的形成 为语 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 支撑 ,对其 响 ,并对奥斯 汀的很 多观点加 以发展完善 ,对奥斯 汀言语行 为三 的探析有深远意 义。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 的提 出及其 发展 、言语 分说的修改 和发展就是很好 的例证 。 行为顺利完成 的条件 和言外行为 ( 以言行事行为) 的分类三个方 塞尔认为奥斯汀 的言语行 为三分说缺乏统一 的标 准 ,将施事 面 比较探析奥斯 汀和塞尔观点的异同点 ,从而更加 客观的综述评 行为 的分类 等同于施 事动词的分类易造成 内部 内容的混乱 。塞 尔 价言语行 为理论 。 保 留了奥斯 汀的言外 行为 ( 以言行事行为) 和言后行为 ( 以言取 2 言 语 行 为 理论 的提 出及 其 发 展 效行 为)这两大类 ,用 “ 命题行 为” ( 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 A c t )取代 言 2 . 1奥斯汀提 出言语行 为理论 内行为 ( 以言表意行为) 。在他 的 《 言 语行为 :语言哲学论》 中他 言语行 为 ( S p e e c h A c t )指人们为实现交际 目的而在具体的语 把 言 语 行 为 分 为 四类 ,包 括 :发话 行 为 ( U t t e r a n c e A c t ) 即通 过 说 境 中使用语 言的行为 ( A u s i t n ,2 0 0 2 ) 。言语行 为这 一概念最早是 出某些 词 、词组或语句来完成 的行为 ;命题行 为即通过作 出指称 由英 国人类 学家马林 诺夫斯基于 2 0世纪 2 0年代 提出 ,在于用 心 或断定来完成的行为 ;以言行事行为以及 以言取效行 为。在 书中 , 兴起后这一 概念 被广泛使用 ,后被看成是受各种社 会规约支 配的 塞 尔指 出 : “ 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跟 以言行 事行为 的关 系 ,并不 种行 为 ( L y o n s ,2 0 0 0 ) 。直 到 2 0世 纪 5 O年代末 ,英 国语 言哲 像 买火 车票 、登上火车跟乘火 车旅行之 间的关系 ,换句话 说 ,它 学 家奥斯 汀将这一概念理论化 ,提 出了我们所 熟知 的言语行 为理 们 不是手段与 目的的关系 。发话行 为只是说出某些词 、词组或语 论 (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r y ) 。 句 ,而命题行为和 以言行事行 为则 是在一定的语境 中 、一定 的条 奥斯汀认 为 :人 类语 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 应是词 、句 子或其 件 下并怀着一定 的意 图来说 出某些 词 、词组或语句 。因此我们可 他语 言形式 ,而应该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 完成的行为 ,基 于这一 以完成一种发话行为 ,而没有 完成命 题行为或 以言行 事行为 ,亦 观 点 ,他摒 弃 了传统语 法将 句子按其功 能分为 疑问句 、陈述句 、 可以用完成几种不 同的发话行 为来 完成一种命题行 为或 以言行事 ( S e a r l e ,2 0 0 1 ) 。塞尔 相 比言语行 为的分类相对 奥斯汀更 祈使 句等类型的想法 ,并将 句子分为表述 句 ( C o n s t a t i v e )和施为 行为” 句 ( P e r f o m a t i v e ) 两大类 。与其他哲学 家只局 限于陈述 的可验证性 加 系统 完 整 。 3言语行为顺利完成的条件 不 同 ,奥斯 汀认 为 “ 许多 陈述 之言 只不过 是假 陈述 ” ( A u s t i n , 2 0 0 2 ) ,所 以他 主张区分有 真假之分 以及适 当不适 当之分 的句 子 , 3 . 1奥 斯 汀 的 观点 即用来说明 、报告或描写事 物的句子 ,这类有真假值 的句子被称 为了使言语行为顺利 完成 ,奥斯汀强调 ,施为句虽不分真假 , 为表述句 。如像 “ 青 岛隶属 于山东省”这类可 以通过评 判句子 的 但仍需满足一些 条件 ,否则就不能起到施事行 为的作用 。通 过话 真假值来判断句子是否是叙 述句的这一类句子 ,从 而纠正句子 的 语成功地实施行 为 ,第一个条件是说话者必须 是具备实施某 一行 描写性谬误 。但经过 大量句子分析 ,奥斯汀发现有 些像 “ 我命令 为 的条件 的人 ,必须存在实施这个行为 的合适 的对象 。例 如 ,没 你把刀放下 ”的句子没有真假值 ,只是用言语做下命令这个行为 , 有一件 物品的人 ,就根本谈不上将其遗赠 给别 人 。第二个条 件是 所以他又将这类没有 真假值 ,但有适 当不是 当的 “ 以言行事 ”的 说话人 必须具 有诚意 ,缺乏诚意则不能有所 为。第三个条 件是说 话人对 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 。如果没有合适 的程序 ,如果不是 语句归纳为施为句 。 但随着研究 的深入 ,奥斯 汀发 现有些施 为句存在真假 的问题 , 合适 的人说出 ,言语行为不会奏效 。同样 ,即使人员合适 ,如果 “ I n a m e t h e 同样有些表述句也存在是否恰 当的问题 ,他 意识 到在一般情况下 , 场 合不 对 也 同样 不行 。 比如 英 国女 王 在家 里 说 : 凡是说话这认 真说 出的话都是在 以言行事 ,所 以他不得不再 次摒 s h i p t h e Q u e e n E l i z a b e t h ” ,这句话也就不 会奏效 。对有 些施为行 为 ,有 关 人 员 的思 想 状 态 至 关 重 要 。 如 一 个 实 施 许 诺 行 为 的人 必 弃将句子分为行为 的新 的分 须 准备 兑 现 自 己的诺 言 ( 彭 述 初 ,2 0 0 9 : 9 7 一 l O O ) 。 3 . 2 塞 尔 的 观 点 类被 提 出 ,也 就是说 奥斯汀重 新将言语 行为分 为 3大类 ,包括 : 施 为性言语 行为实 在典型话语 中所 实施 的完 整 的言语行 为 。 通过句法 、词汇和音 位来 表达 字面意义 的行为 即言 内行为 ( L o c u — t i o n a r y A c t ) ;在说某些话是 所实施的行为 即言外行 为 ( I l l o c u t i o n — 塞尔在对奥斯汀关 于使施 为行 为起作用需满足 的三个条件 的研 究 a r y A c t )如 :疑 问 、描写 、感谢 、道歉等 以及通过讲某 些话所完 和 继 承 的基 础 上 提 出 :要 成 功地 实 施 某 一 言 语 行 为 ,除 了一 般 的 成的行为 即言后行为 ( P e r l o c u t i o n a r y A c t )如 :使之兴奋 、信服 、 输入和输出条件外 ,必须满足 以下 四个条件 : 愤怒 、恐惧等 ,以促使对方做某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 ( 何 自然 陈 第一 ,基本条件 (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i t o n s ) :要求用特殊方式或符 新仁 ,2 0 0 5 ) 。言语行为三分说的形 成为今后分析 言语行为 的意 图 合某些基本 条件来实施以言行事意 图; 第二 ,命题 内容条件 ( C o n t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 :话 语命题 内容须 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具有重要意义 。 2 . 2 塞 尔 对 言 语 行为 理 论 的发 展 具备实施该 言语行为 的条件 ; 第三 ,预备条件 ( P r e p a r a t o r y C o n d i i t o n s ) :成功实施以言行事 虽然奥斯汀 的言语行 为三分 说在提出后备受褒 奖 ,但仍有不 成熟之处 。我 国著名学者顾 日国从 “ 言后行 为”的角度批评 了奥 行 为 的预 先 设想 ; 第 四,真诚 条件 ( S i n c e r i t y C o n d i t i o n s ) :说话者在具有某命题 斯汀 的言语行 为理论 ,指 出 “ 奥斯汀 的因果 流程 ,无论是影 响因 果或其他 因果 ,都没有传递性 。因为 听者 不是 无意志 的、听任 说 内容 的话语中实施 以言行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中文摘要: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
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塞尔,以言行事行为,字面意义,话语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简称SAT)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由言语行为理论创始人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首先在1955年提出。
后来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提出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分析了以言指事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特点,在“A taxonomy of illocutionary acts”(1975)一文中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重新分类,在另一篇《什么是言语行为》中提出“许诺”行为的合适条件。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称ISA)是在塞尔1975年发表的论文《间接言语行为》当中首次提出的,而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详细的介绍。
而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必须先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间接的表达方式”,另一个是“什么是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2. 重要概念2.1 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间接性可通过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的不一致来体现。
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来和别人交谈,而原因有很多,其中塞尔认为礼貌是日常生活间接表达的重要动因之一。
塞尔认为,“ 关于意义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而且表达的就是该句子的字面意义。
但是,实际生活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不一致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别就是‘说话人说出一句话,即包含其字面意义,也包含其他的话语意义” (Searle, 2001:30) 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来看下面一个例子:(1)A: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B: Don’t you have a dictionary?该例中A问B是否知道某个词的意思,而B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反问的形式。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展开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浅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i m p o r t a n t 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 . S e a l f e ’ S i n d i r e c t s p e e c h a c t t h e o y r o f -
f e r s a s p e c i i f e d me t h o d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n a t u r e o f p e r l o c u t i o n a r y
总第 2 6 6 期 2 0 1 4 年1 月( 中1
| | f 叙 又f ‘
T h e S c i e n c e Ed u e ti a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o t a 1 . 0 1 4 ( B )
是 现 代 语 用 学 的核 心 内容 之 一 。 塞 尔 的 间接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从 使 用 和 交 际 的角 度 研 究语 言 的 意 义 ,为 认 识 言 外 之 力 的 本 质 提 供 了独 到 的 解释 方法
关键词
语用 学 言语 行 为 行事话语
行 事行 为
A Br i e f An a l y s i s o n Au s t i n a n d S e a r l e ’ S S p e e c h Ac t Th e o - r i e s/ / L i u C u i p i n g Ab s t r a c t P r a g ma t i c s i s a r i s i n g d i s c i p l i n e t h a t t a k e s t h e me a n i n g
浅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通过,言语,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奥斯汀把“言有所述”的句子称为述谓句(constatives),如句子“中国在亚洲”和“天在下雨”,这两句话有真假值,即对这两句话,我们可以问:“这句话是真的吗?”另一方面,他把“言有所为”的句子称为“施事句”C performatives ),如老师对一个学生说:“我要求你认真听讲。
”起初,奥斯汀把他的主要力集中在对“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上。
不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他发现述谓句和施事句的区分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施事句的典型句式为“我+施事动词(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其他成分)”,诸如“我命令……”,“我宣布……”,“我请求……”等等。
然而述谓句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如“我宣布我是一位歌星”,说者一方面在做宣布,是一种行为,另一方面也在做陈述。
所以,他发现述谓句与施事句两个概念之间其实并无实质的区别。
摒弃了述谓句与施事句的区分,标志着奥斯汀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上有了新的飞跃。
他认识到,归根结蒂,我们所要阐释的唯一现象就是在完整的言语环境中所做的完整的言语行为。
这时他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一个人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论文关键词:施为句陈述句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的分类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
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
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
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
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
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发布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
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
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
Searle言语行为理论
简述Searle的言语行为规则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简单回顾:1.创始人:J. Austin2. 基本前提:以言行事(人们在说话时不仅仅在说出话语,同时也在做事)3. Austin对完整言语行为的切分: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4. Austin的五大言外行为类型二: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全新认识使用语言也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
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语言交际属于人类行为科学的一部分。
三:Searle对两种规则的区分:调节性规则 vs. 构成性规则四:言语行为规则的制定1.以“许诺”这一言语行为为例,实施此行为需满足条件如下:2.言语行为的四条制约规则(A) 命题内容规则(基于上文第3条)(B) 准备规则(基于上文第4,5条)(C) 诚意规则(基于上文第6条)(D) 根本规则(基于上文第7条)五: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1.分类标准:言外之的(locutionary point)适从向 (direction of fit)所表达的心理状态 (ex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2.言语行为五大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 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推荐阅读:Austin, J. L., 1980.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arle, John R., 1969. Speech A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tephen C. L., 2001.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何兆熊,1989,《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简述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彭述初(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文章介绍了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塞尔对奥斯汀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12(2009)01-097-04言语行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1]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 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2]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 ti 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3]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又到了大四毕业季,看似轻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实也暗藏着无限的压力,找工作、考研,谋出路的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确保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
下面就由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欢迎阅读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问接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间接言语行为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怎样用语言做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里提出的。
一经提出,就在语言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地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然而,由于奥斯汀英年早逝,他的理论并不够系统和完整。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同时,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使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言语行为这一提法就已经被人类学家林诺夫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所使用了,但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奥斯汀通过对人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了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施为句。
施为句一般都含有许诺、道歉等的’动词。
施为句的主语是说话人,表达以上功能的言语行为动词用一般现在时。
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最初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其基本思想是“言即行”。
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在其论述中,贯穿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它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Can you come here this evening?”从形式上看这个句子是个疑问句,但就说话者的意图和场合不同,其功能既可以是提出一个问题,又可以是提出一个请求。
因此,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早期奥斯汀将话语分为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表述句是指陈述事实或描?L事物。
施为句则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可以表达允诺,道歉,指责,感谢,祝贺等。
例如:He promised to be here at six.是表述句,而I promise to be here at six .是施为句。
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句是描写某一事件,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
施为句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无真假之分。
更多的例子:I name this ship Liberate. I apologize.I welcome you. I advise you to do it.后来,奥斯汀将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如:I order you to shut the door.)和隐性施为句(如:shut the door.)两类。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三一文库()〔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篇一: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和奥斯汀一样,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篇一:言语行为理论中英文
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
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Iwouldlikeyoutopassmethesalt.
b)询问愿望*WouldIlikeyoutopassmethe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Youcanpassmethesalt.1b)询问能力Canyoupassmethesalt?2a)陈述意愿Youwanttopassmethesalt.2b)询问意愿Wouldyoumindpassingmethe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Youwillpassmethe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Willyoupassmethe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Thesoupisnotsaltyenough.b)询问理由Wouldn titbeagoodideaifweaddsomesalttothe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有部分学者,如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C.没有施为动词同样可以以言行事。
这一假设受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直接挑战。
这为后来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特征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句法学、真实条件语义学等无能为力的很多语言现象。
可见,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任何理论又都存在不完备性。
在一定程度上,奥斯汀与塞尔都坚持言语行为的规约性或惯用性,但塞尔同时强调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他认为,礼貌是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比如“请求”)最重要的动因,不过他忽略了影响言语行为礼貌程度的社会文化特征。
Koyama(1997)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罗萨多(Rosaldo,1982)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
事,以及何时以言行事。
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使用中跨文化分类(cross-culturaltypology)的基础。
同时,在分析了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料以后,威尔日比卡
(Wierzbicka,1985a)指出,许诺、命令、警告等言语行为在英语里是通过常规方式实施的,而在有的语言中则具有文化依附性,因而应该强调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殊性。
制约条件问题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梅伊(Mey,1993)也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contexts)结合起来。
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act)这一概念。
从社会的角度看,言语行为应该涉及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比如说话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龄、性别、职业等,这些制约因素就构成了交际中人们背景信息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梅伊关注的是可以用来实施某一语用行为的语言形式,也既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去设施语用行为。
在维索尔伦(Verschuern,1999)看来,这就是语言顺应性
(adaptability)问题。
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
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应性行为。
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在这一观点支持下,梅伊认为以前的言语行为理论就不能对言语行为的社会基础进行解释。
编辑本段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Speechacttheoryisanimportanttheoryinthepragmaticstudyoflanguage.Itwa soriginatedwiththeBritishphilosopherJohnAustininthelate50’softhe20thcentury.Accordingtospeechacttheory,weareperformingactionsw henwearespeaking.Accordingtospeechacttheory,aspeakermightbeperformi ngthreeacts
simultaneouslywhenspeaking: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andperlocuti onaryact.。
a)Alocutionaryactistheactofutteringwords,phrases,clauses.Itistheactofcon veyingliteralmeaningbymeansofsyntaxlexiconandphonology.
b)Anillocutionaryactistheactofexpressingthespeaker’sintention;itistheactperformedinsayingsomething.
c)Aperlocutionaryactistheactperformedbyorresultingfromsayingsomethin g;itistheconsequenceof,orthechangebroughtabouttheutterance;itistheactpe rformedbysayingsomething.Americanphilosopher-linguistJohnSearleclass ified
illocutionaryactsintofivegeneraltypes.Eachtypehasamon,generalpurpose.
a)representatives:statingordescribing,sayingwhatthespeakerbelievestobetr ue
eg:Ihaveneverseenthemanbefore./theearthisglobe.b)directives:tryingtogett hehearertodosomething
eg:Openthewindow!/Wouldyouliketogotothepicnicwithus?
c)missives:mittingthespeakerhimselftosomefuturecourseofaction
eg:Ipromisetoe./Iwillbringyouthebooktomorrowwithoutfail.
d)expressives:expressingfeelingsorattitudetowardsanexistingstate
eg:I’msorryforthemessIhavemade./It’sreallykindofyoutohavethoughtofme.
e)declarations:bringingaboutimmediatechangesbysayingsomething
eg:Inowdeclare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