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项目小组模式的编译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摘要:《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根据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特点,同时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一些教学经验,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与改革,通过实践,该教学改革实践方案具有一定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Java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教学改革1 引言(Introduction)《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是介绍Java相关知识,包含了Java语言基础、控制结构、数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字符串处理、异常处理、输入输出处理、多线程、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连接等内容。
Java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跨平台应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简单性、面向对象特性、健壮性、可移植特性,在当前全球云计算的专业环境下,Java具备了非常显著的优势和发展前景[1]。
根Tiobe开发语言排行榜统计,Java是近十年来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泛的开发语言之一[2]。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如果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该门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如何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好Java编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是当前我们教师面前一项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此应做好《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好掌握并综合运用该门语言。
2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teaching)2.1 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安排都是先理论教学然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进行上机实验操作,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而上机实验操作在机房完成。
从这种上课的形式来说,具有一定的优点。
上理论课的时候可以让教师及学生分别注重理论知识的内容,上机操作的同时不但可以提高同学动手能力,还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应难学难懂,为此设置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设计通常是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比较完整的编译程序,或者将其拆分成词法分析实验、语法分析实验和语义分析实验等几个部分,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究其原因是在实验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诸多偏差,需要对实验的设计和组织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提高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编译课程实验的问题1.1学生对课程实验定位存在认知误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编译原理实验课程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加上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很容易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课程学习的消极负面影响。
一种认识误区是简单地认为编译原理的学习目的就是设计和开发编译器,认为毕业后很少有从事编译器研发的机会,所以得出课程学了没用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编译原理包括的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程序编译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的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甚至系统软件的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一种认识误区是将编译的实验混淆于普通的程序设计实验,将实验重点没有放在算法的设计、原理的理解上,而是迷失在具体代码实现的细节上。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课,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1.2实验内容设计缺少层次性通常的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一种高级语言的词法和语法进行简化,作为实验的模型语言。
一等奖-湖北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公共平台
成 果 名 称 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 究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 《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制、政策法规及理论研究 加强大学生电类工程能力的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的整合研究与 实践 长江三峡地层沉积相微缩剖面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 能研究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填图系统(教学版) 基于 INTERNET 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模型 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素质特征 《现代晶体化学》 (教材) 基于 INTERNET 外语远程教育研究“4+2”“理学学士 —— 教育硕士 ”六年贯通制新型骨干师 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理论物理基础教程》与理论物理课程改革 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 高校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100 项) 主要完成单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冈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完成人常治斌、孙传琼、任柏林、毛高波、邹玉胡文宝、张光明、刘昌明、许成祥、周克厚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李建明、胡明毅 华北庄、徐金燕、刘纯朝、黄义武、马成松 罗炎林、林其伟、翁惠辉、孙启军、熊俊俏 库夭梅、温小波、黄辨非、杨晓林、许巧情 高振中、李建明、白光第、彭德堂、王正允 周思柱、徐小兵、杨雄、吴文秀、帅玉妹 张光明、刘绍平、刘纯朝、陈建明、徐秀廉 赵温霞、章泽军、曾广策、李方林、李昌年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李昌年、欧阳建平 吴冲龙、刘刚、汪新庆、赵温霞、李伟忠 赵晶、王菁、张峰、于志平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 吴信才、杨伦、郭际元、郑贵洲、黄晓萍 陈敬中、孟大维、吴秀玲、何涌、赵珊茸 肖惜、余健明、阮全友、陈奇敏、段少敏 祝心德、孙锡凤、万洪文、张文华、郭能 刘连寿、陈立华、汪德新、李家荣、郑小平 王道俊、王坤庆、但武刚、董英、卢子洲 周晓明、黄曼君、王又平、吴建波、张岩泉 王先霈、胡亚敏、徐敏、王耀辉、曹慧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面向 21 世纪的高校语言教材编写与语言教育研究 基于软件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师范院校性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水电站仿真培训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校产学研模式构建 三峡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三峡大学、 湖北大学为 试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 与实践 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 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探索 现代嵌入式实践教学平台在面向创新的信息类专业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 基于网络的自动化专业远程实验教学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 实践面向 21 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 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 术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王玉德、赵国华、邢来顺、刘伟、廖林子 王学东、王战平、李玉海、段尧清、杨斌 邢福义、汪国胜、卢卓群 胡金柱、叶俊民、陈利、杨进才、杨青 彭晓辉、汪海燕、霍玉娜、刘荣才、谭邦和 张珩、杨艺虹、刘永琼、艾军、杨建设李咸善、吴成明、邓长虹、胡翔勇、刘淑军 蔡德所、王德广、刘秀珍、蔡顺德、罗先启 吴卫华、胡绍华、金林、王作新、赵琳 谭德福、汪鋆植、卢训丛、张长城、周平 桑大鹏、梁艳萍、金道行、刘月新、闵泽平 张联盟、谢峻林、伍洪标、冯小平、陈玲琍 严新平、康灿华、赵玉林、张安富、钟庆 傅正义、陈文、黄学辉、张荣国、顾少轩 罗帆、刘明菲、刘舒燕、吕浩、王超 刘泉、李方敏、徐成、吕锋、薛立功雷家珩、巫辉、郭丽萍、庞金兴、蔡宏伟 袁佑新、黎洪生、陈静、谭思云、雷升印 陈磊、张荣国、张安富、张开鹏、谢峻林 张昌、汤文华、程向东、郑万兵、汪秀清 马必学、李望云、刘晓欢、刘小芹、姜新桥 赵大兴、宋小春、陆载涵、尹杰、杨勇勤工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食品化学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辅助系统 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我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研究理工科力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以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平台,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培 养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名教师、名教材、名课程”为依托,建立创新性的外 科学教学体系 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结合专业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建设的研究 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新体系及探究式教学 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材料学与新材料设计跨学科互动式虚拟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九江学院 上海市卫生局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熊健民、吴方艳、马丹、吴振彪、郑琼兵 黄泽元、齐玉堂、肖安红、王月慧、姚理 吴灵英、王春维、侯永清、房桂兵、丁斌鹰 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 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 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 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 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文历阳、厉岩、涂明华、方亚 陈传尧、何锃、李振环、王杏根、李国清朱光喜、严国萍、赵云娣、肖看、黄瑞光 李德群、陈立亮、张宜生、魏伯康、刘光葵 段献忠、尹仕、翁良科、冯爱明、马冬卉 陈孝平、杨为民、陈义发、梅斌、陈安民 熊永红、唐超群、任忠明、张炯、是度芳 曾金华、刘声远、邓耀祖、郭莲军、洪竟兰 刘伟、蔡兆麟、黄树红、舒水明、黄俭明 吴廷俊、石长顺、申凡、顾建明、刘洁 刘献君、余东升、雷小川、林林、张俊超 杨克敌、孙秀发、聂少发、陈国元、鲁文清 余龙江、吴元喜、刘凌、刘幸福、陈祖建 江建军、王耘波、冯则坤、聂进、黎步银非生物类本科生生物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欧阳星明、胡迎松、唐九飞、万琳、赵怡竹汪小燕、严国萍、王福昌、鲁昆生、王殊马勇、刘名俭、魏卫、黄其新、蔡靖方陈贻汉、顾豪爽、韦群、马为川、李梅潘纪平、宋克夫、陈敦源、童向飞、薛梅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王绪朗、李崇光、孙彦泉、钟涨宝、余国瑞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杨仁海、吴虹李忠云、张端品、冯永平、程华东、江珩包满珠、高翅、陈龙清、裘鸿菲、胡惠蓉许绮川、易国顺、夏俊芳、张衍林、刘作清陈焕春、毕丁仁、彭克美、程国富、张金洲谢季坚、邓泽清、余家林、朱倩军、刘承平李文鑫、黄进、娄延常、吴平、黄明东熊贵光、于国萍、张观明、周殿清、胡承正汪存信、季振平、陈彰评、席美云、潘祖亭刘涤尘、李裕能、向铁元、张元芳、向农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郑从义、沈萍李进才、白光义、徐乃庄、时向东、邹林大谢志雄、沈显生、刘曼西、杨艳燕、陈建秀、杨志荣张焕国、黄传河、王丽娜、刘玉珍、许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互动型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电子通信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旅游管理专业 " 三段式 " 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适应 21 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培养方案研究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本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农林科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农林类本科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材建设(教材)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物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理科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电气信息工程专业中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锐意改革 ,利用现代化理念和手段 ,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及其主要教学内 容研究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 求实创新, 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学教学水平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现代三维测量系列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性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人体寄生虫学实践教学立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思想和实践手段研究 高师学生综合教学技能研究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光学课程系统改革 机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 《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师中文专业课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索 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就业研究 财经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拓展模式研究 饭店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特色模式研究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咸宁学院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二等奖( 115 项) 郧阳医学院 郧阳医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杨小亭、赵明登、槐文信、詹才华、李大美 邓大松、李珍、张奇林、殷俊、向运华 马玉龙、黄驰、周新花、郑洁修、于萍 於可训、陈国恩、叶立文、赵小琪 黄诗笺、卢欣、刘思阳、谢志雄、郝广勤 刘耀林、詹长根、刘艳芳、唐祥云、唐旭 席美云、曹瑰华、蔡凌霜、王福来、邓立志 刘光临、谈广鸣、赵英林、程志毅、胡鹃 冯文灏、李欣、李建松王永棣、张国忠、余祥庭、陈建民、沈定文苏成雪、张昆、强月新、周茂君、刘建明 蒋明森、杨孟祥、何立、董惠芬阮绪芝、曾凡龙、严世荣、李文春、王燕 杨江林、况成云、李晓兰、柴云、庄红平 余新武、李江林、王元汉、张国勇、汪自云 陈春生、冯广艺、陈强 程庆华、徐大海、田永红、王一举、孙先松 黄清世、罗炎林、张强、周传喜、管锋 严赞开、蔡哲斌、李克华、李爱国、黄剑平 黎东升、许家林、朱忠贵、张华林、李炳莲 李嘉宝、黄忠顺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黄新云 漆腊应、方洁、邓俊、何康民、卢鸿 曾翔云、王远坤、王金国、卢永良本科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性研 究 体育院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标准与方法的研究 国外地质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途径研 究 新型地质工科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编写面向 21 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 教材新体系(教材)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与途径研究 概率统计面向 21 世纪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环境工程专业“ 1.5+1.0+0.5 ”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与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 多媒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 践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系统 电磁学及其计算机辅助教学( “立体化”教材)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主干课程的改革与实验研究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建 21 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与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列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研究 21 世纪高师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计算机课件研究 高校公共课《马克思主义者哲学原理》创新教育研究孝感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学院 襄樊学院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咸宁学院陈丁堂、高华、丁远坤、丁么明、邓银城 汤起宇、胡亦海、刘星亮、程序、吕万刚 赖旭龙、金振民、鲍征宇、曾广策、王华 王焰新、罗泽娇、张首丽、庞岚、王群英 吕新彪、王华、张吉军、兰廷泽、郭秀蓉 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姚光庆、王华、兰廷泽、关振良、赵彦超 谢兴武、刘安平、李宏伟、沈远彤、赵晶 胡亨魁、徐超、郭建林、鄢达成、汪瀚李文联、李文群、童雷、丁世学、张建华 史惠风、刘光耀、陈洁、梁艳红、付光辉 李文联、刘伦钊、马永军、李文群、张建华 刘建清、沈振煜、程敏、尹梦、叶飞 陈义成、王建中、谢晓梅、王岚 王健、郭敏、黄爱峰、鲁长芬、王维 李家清 辛凌、张隆胜、杨虹、游巧荣、刘东虹 陈传忠、郑勤、曹东平、周红旗、鄢润国 刘贤龙、黄超、谢民育、左国新、赵慧 彭小玲、吴凡、郭永玉、田晓宝 胡静、谭传凤、徐东文、王长华、李星明 罗邦成、梅全雄、阎承梓 方卫兵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系列教材(教材) 传感器系统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宜化模式的研 究与实践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 21 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讨 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图形计算器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财政学专业改造与学科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农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高等数学习题课立体化教材(教材) 动画专业课程研究 工科化学实验的绿色化研究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态势及教学规范化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纪 《机械设计》 课程内容及结构体系改革研 究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课程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孟立军、杨卫东、张文华、韦成良、李磊 李步海、李磊、孟立军、杨力行、杨金洲 喻汉平、舒位光、王礼平、王观凤、陈红 刘羽、吴高安、杨嘉谟、姚裕安、肖群枝 吴高安、夏先平、胡中功、杨先麟、欧阳琼 黄祝明、吴锋、胡亚联、余仕成、李端勇 鲍世聪、刘羽、石和彬、黄志良、张芳 江世宏、娄联堂、王志宏、沈明宇、熊小龙 周学君、钟阿林、韩芳、王斌、向学军 任丽萍、王志刚、杨宇飞、刘东、田颖华 夏成才、胡先锋、廖启新、吴茗、邹秉国 李大明、杨灿明、庞凤喜、艾华 袁天荣、彭岚、刘圻 陈池波、张开华、王益松 张小柔、吴传生、王卫华、王展青、彭斯俊 朱明健、粟丹倪、周艳、肖文、周锦琳 张荣国、郭丽萍、雷家珩、彭善堂、刘军 张安富、钟庆、万明芳、胡晓敏 谢峻林、陈文、文进、顾少轩、何峰侯玉英、李志明、杨光、陈晓岑、韩少军 陈辉、高海波、孙俊、尚前明 刘秋圃、王攀、万君康、王培根、毕小龙 王仲君、王卫华、唐湘晋、王展青、梅顺治 何方、方卫、任赛赛、丁山 刘同员、陈智勇、李勇、唐春芳、范克全 徐晓英、万明芳、胡又平、彭慰慈、韩庆奎高校经管专业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 面向 21 世纪纺织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及在教学中的推 广应用高职动画教育中的“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虚拟设备及仿真实验系统 大学生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哲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化工单元操作 CAI 研究及网络化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岗位聘任制的改革与实践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建立 机械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 研究与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早期接触临床教 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 系列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 革研究与实践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研产结合构建高水平测控课程创新实验室 自动化专业 PLC 实验教学研究 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新乡医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夏火松、常亚平、刘嵩、王珍义、黄明山 潘鄂菁、武继松、陈益人、肖军、丁国强 杨洪林、徐红、王君姚正国、邓正源、倪东业、阎孝英、贺泽江段林杰、朱新兰、梁俊、杨珺、谢丽 陆载涵、鄢烈祥、宋小春、吴选军、龙毅 蔡光兴、李子强、邢廷卫、许松林、朱永松 李春梅、孙厚权、徐彬、林兴发、余莉 雷达、李云雁、韦一良、范国枝、方立中 黄万琪、张红菱、舒剑萍、程清洲、陈靖 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 冯向东、刘太林、范华汉、胡适耕、肖奕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刘邦华、师洪吴昌林、杨家军、姜柳林、谭琼、张卫国陈先华、马建辉、厉岩、赵纯红、刘功明 周世权、胡建华、徐翔、童幸生、徐自立刘声远、王建枝、金肆、张业平、陈正跃 何岭松、朱文凯、武新军、王俊峰、康宜华 周纯杰、黄为、周永鹏、王明哲、刘正林 杨泽富、谭丹、李军、王彬、孙开放 顾纪鑫、雷小川、许明武 唐齐鸣、田映华、易江、王红、梁敏、。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编译 原理课程 主要介绍编译程序构造 的一般 原理、基本
设计方法 、主要 实现 技术和一些 自动构造工具 。编译器 的构 造综合 了计算机科 学的各 个方面 ,包括计算机理论 、程序 设 计 、软件工程 、数据 结构等,是理论性强 同时也是 理论应用 于实践 的成 功典范。虽然 绝大多数的程序设计和开 发人 员不 需要写 自己的编译器 , 也不一定非要读懂 任何编译器的代码 , 但是编译程序构造 的基本 原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 的
t i p o e t a h n e f c f c m i i g p i c pl c u s . o m r v e c i g f e t o o p 1 n r n i e o r e
Kyo d e w r s:C m i a i n p i c p e:T a h n e o m;O j c o i n e o p l t o r n i l ecigrfr b e t r e t d:C s e c i g aetahn
但 是 由于没有真正把知识 点落实 ,课 后独 立完成习题觉得很 困难 ,慢慢地产生畏难情绪 ,如此的恶性循环滋生 了对课程
学习的强大障碍 。 23 纯理论式 的传统教学 .
2 编译原理课程 的教学现状
我们是 新建 的本科院校,并且学校坐落在 民族地 区,学 生在平 时的学习中与外界的实践接触较少 。对于计算机 学科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编译原理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编译原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对编译原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我们引入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创新思维是指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具有独创性、创新性和逆向思维能力的思维方式。
在编译原理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在语法分析器设计实验中,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语法规则和语法歧义。
我们关注实际应用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
编译原理实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在实验设计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词法分析器设计实验中,学生需要设计一个可以识别多种编程语言关键字和符号的词法分析器,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编程项目中。
我们注重实验教学的互动和合作。
编译原理实验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代码编写和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合作。
在编写语法分析器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相互讨论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共同完善实验结果。
我们也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我们注重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和评估。
在编译原理实验中,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是评估学生实验成果的重要指标。
我们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实际编程项目中,并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实际应用和评估,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编译原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际应用和项目开发能力,促进实验教学的互动和合作,并注重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和评估。
这些改革举措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译原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项目化学习的编程教学实践——以“用选择结构做出判断”为例
项目化学习的编程教学实践——以“用选择结构做出判断”为例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模式,它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项目中渗透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概念,通过真实的情境设定,教师引导学生对与情境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将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再建构,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初中信息技术归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等多种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的编程学习是学生发展编程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阶段,经过小学对Scratch 图形化编程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编程思维,但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Python 语言来编写代码并设计程序,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加上编程本身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对编程的兴趣,而项目化学习法则为编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初中编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学习法,把课堂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项目活动中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编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主题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主探索结合小组协作的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公开的成果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编程的兴趣。
项目化学习具有的真实情境、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多角度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丰富的项目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将编程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素养。
基于此,本文就以“用选择结构做出判断”一课为例(以下简称“课例”),谈一谈项目化学习在初中编程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计算机语言之所以能由单一的机器语言发展到现今的多种高级语言,就是因为有了编译技术,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发展最迅速、最成熟的一个分支。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非常有用的核心课程,综合运用编译理论及多门前修课程如"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高级语言在机器上编译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在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编译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以及编译程序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编译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获得设计、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方面的初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设计多种软件的素质。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使用到其它课程的知识较多,因此成为计算机专业诸课程中既难教又难学的一门课程。
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编译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应用程序,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软件,它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抽象度也较高,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解清楚,并使学生接受理解是有难度的。
2)基于面向过程语言的描述模型目前,这门课程中的算法和模型描述是用PASCAL语言或者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
虽然个别教材加入了少量关于面向对象语言编译技术的内容,那也是稍加点缀而已,用途较小。
然而,面向对象语言已经成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主流语言,社会上大量使用的也是面向对象语言,而我们的编译原理教学仍然沿袭旧的面向过程语言,这种现象严重脱离了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
3)课程实验设计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内容上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能上机实现一个小型模型语言的完整编译程序,或者是分四个单独的实验(词法一个实验,语法三个实验),它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理解一些编译理论与算法,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认为学习编译原理就是为了设计编译器),造成很大部分学生在动手之前就早早放弃了努力,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编译原理实验能力,采用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和研究。
一、实验教学的创新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倡导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解决问题方法。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编译原理实验教学中,采用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进行改革。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1. 课程设置的创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将编译原理实验与当前的前沿技术结合起来,引入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们通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情况,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创新,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对编译原理实验的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增加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其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和探索,增加了实验设备和工具,让学生在实验中用到真实的工具和设备,增加了实验案例和资料,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灵感。
2.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鼓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在实践中的需求。
实践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备受关注。
实践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项目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建议,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差异,深入探讨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上的作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实践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具体实施方式和教学效果,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用性的参考。
本研究还旨在为未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推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揭示实践教学模式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和探索方向。
1.3 研究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实践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技能。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探究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项目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合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完成具体项目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合作与实践的机会,导致知识的局限性和能力的单一性。
而项目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而对于如何有效评价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当今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项目化教学则是一种注重实践、合作和创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如何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而评价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2. 正文2.1 项目化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定和完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项目化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在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主要学习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缺乏实际项目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于编程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
为了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和探索。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1. 引入实际项目案例新工科背景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需要引入更多的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编程能力。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实际的问题,如简单的游戏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C语言知识,自己动手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的项目,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工程能力。
2. 开展跨学科合作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程进行跨学科合作,引入更多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比如与机械设计、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等专业进行合作,开展跨学科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C语言的应用,同时也了解其他专业知识,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编程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意识。
1. 采用项目驱动性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性教学,即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C语言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学习,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提升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2. 实施问题驱动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开展团队合作式教学,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及研究三篇
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及研究三篇(一)一、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在“软件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通过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设思路,即以软件工程为核心指导思想,打破课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以三级项目库为载体,构建了以课程群为建设平台的项目课程体系。
课程团队教师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以及项目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为:通过项目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专业基础能力、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软件工程的系统能力四个层次达到预定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善于沟通等职业素养。
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项目课程体系,为课程(群)提供了建设平台。
项目课程体系打破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以项目为载体,以软件生命周期为核心指导思想,将项目每一阶段的所需的岗位能力由相应的课程作为支撑,所以将软件工程课程扩充为项目课程体系,增加了“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管理技术”、“Web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团队软件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且每门课程都有负责人以及课程小组成员,在“项目课程体系”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建设。
(2)三级项目库,融“学、做”于一体。
(3)项目学习梯队,促综合能力循序进阶。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各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指导,组建“电脑爱好者协会”、“软件创新园”等专业性学生社团,各社团基于教学项目库和企业真实项目,构建项目经理-->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多个学习梯队,实行高、低年级学生“结组学习”,项目选择遵循由易到难,先用项目库中项目开展模拟训练,然后承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实战,形成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氛围,循序进阶,不断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4)实施多元考核、综合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都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项目教学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项目教学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编译原理的课堂授课中,阐述了具体的结合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科研项目,既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项目教学法编译原理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一、引言项目教学是组织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中,通过教师将项目分解为功能独立的子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示范讲解,然后由学生对该项目讨论,协作学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而考查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的。
国内、外高校均将《编译原理》列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主要课程。
《编译原理》课程强调了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和素质这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该课程中介绍的一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传授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是难得的生动案例,同时也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软件研制的基础,如自然语言理解、网络信息处理、网络协议的分析与实现等领域。
因此,《编译原理》课程不能片面地被看作为是仅仅介绍编译程序的课程,而应当把教学放在培养专业素质的层面加以认识,该课程中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要求并重,其中理论知识既要依靠理论教学讲解,还要依靠实践教学的实验,更要依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真正庞大的编译器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无法深入讲解。
因此,通过将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依托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将编译器的各部分与项目的各实现功能相结合,在一个个典型“项目任务”驱动下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收的知识是相对完整而不是零散的。
通过科研项目任务的操作过程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运用编译程序的构造原理和技术完成相关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二、编译原理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结合结合理论教学与项目结合的理念和项目驱动教学思想,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制定项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辅导、课程整体评价阶段。
编译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 Co lgeo m put ,Ch n nie st fGe ce e 1 le fCo er i a U v r iy o os inc s,W uha 0 4,Ch n n 43 07 i a; 2 Co lgeo nf r a in . le fI o m to
En i e rn g n e ig,Un v r i f o ce c ,W u a 3 0 4,Ch n ) i e st o y Ge s in e h n4 0 7 ia
Ab tac : I d r t e pe he un r t n ng a e r i sr t n or e o d e n up t de s a di nd la nng,a e nd nha e t an k lsoft t de t nc he h d s il he s u n s, s m e p a tc lr f r so om p lrp i i ea epr c e e e n sgnig x rm e i e o t a ef o r c ia e o m fc ie rncpl r o e d d by m a sofde i n e pe i nta d d s fw r or
!
二兰 !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2 6卷
1 1— 2 3 / 0 4 T
Ex e i n a c n lg nd M a a e p rme t lTe h o o y a n g me t n
KM 教学法在编译原理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43期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具有较强工程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包括算法和软件工程两方面内容。
主要让学生掌握编译器基本原理的,从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出发剖析编译器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从底层构造一个编译器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相关工具软件更新换代频繁,学生普遍忽略对基础的掌握,反而热衷于当前的热点领域。
且编译原理课程所涉及领域较多,如汇编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理论等。
同时,该课程比较抽象、算法设计复杂,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加之该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一旦其中某个章节掌握不牢,后续章节不容易跟上节奏。
因此,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以上诸多问题,提出将KM教学法[1-2]引入到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
尝试构建编译原理课程的知识逻辑架构图以及相应思维导图,并将它们贯穿到整个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4]。
1.KM教学法介绍KM教学法是杨炳儒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基本思想是首先掌握课程的总体架构,然后再去了解课程中的每一部分,最后再从总体上去把握。
KM教学法中的KM分别是“知识逻辑结构”(Knowledge Logic Structure,KM)与“思维导图”(Mind Mapping,MP)的英文字母开头的缩写。
其中知识逻辑结构区别于教材中固有的知识结构,是跨越章节的、横向的基本思维形式。
MP是一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表达转换过程,学生能够借助MP来提高思维的能力。
并且随着学生思维不断的深入,可以逐渐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体现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方式,能让多种观点自然地在MP图上进行表达,加强记忆。
可以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使得负责逻辑思维、词汇表达、数字运算的左脑结合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右脑,并进一步激发右脑的潜能。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探索
专业认证涉及到人才培 养的各个环节
课程教学回答“如何有 效培养人”的问题
每门课程是处在课程体 系中的,因此必须首先 理解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 标和毕业要求制定的
单门课程主要涉及到教 学实施和达成度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理解课 程定位
理解毕 业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了《编译原理》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编译原理》主要介绍语言 的实现,让学生从语言使用 者转变为语言的实现者
• 在实现编译器之前必须正确 使用者 理解所实现的语言的功能、 程序员 特征、结构、表示形式,进 而让学生向设计者过渡。
实现者
编写编译 器的人
设计者
设计高级 语言的人
总的目标:高级语言翻译为低级语 言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课程具 体目标
1. 理解高级语言的形式化表示方法,能够根 据给定语言的特性设计其上下文无关文法和 属性文法;(支撑毕业要求1.3 )
2. 能够利用软件工程方法对编译器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要能够支
撑毕业要求,应大 于毕业要求。
确定编译器的功能和应用环境,提出可行的
设计方案;(支撑毕业要求4.1 )
学习的
评估
3. 理解自动机的概念,能够用于编译器的设 认知层 计中;理解编译过程各个阶段的变换算法, 次
综合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实现,能够对不同方法
分析
的优劣进行对比和分析。(支撑毕业要求1.4)
应用
其他目标:表达能力、使用工具和平台的能
理解
力
记忆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成绩比 平时作业 实验 期末考试 例(%)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探究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探究一、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项目化教学逐渐成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
而合适的评价策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围绕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进行探究及讨论。
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1.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教育方式,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发展。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项目化教学的核心形式之一,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主动探索,积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1)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包括任务的完成质量、任务的完成程度、任务的完成效率等方面。
(2)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能力,包括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扮演、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
(3)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方法的合理性、解决问题的效果等方面。
2. 评价方式的选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可以选择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
其中自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反思;互评是让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师评是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编译原理; 软件 项 目小组 ; 理论 ; 实践 Ex lr t n o ec igIn v t no o i rn il ae nMo eo ot r rjc a po ai fT a hn o ai fC mpl P icpeB sdo d f f o n o e S wa eP oett ms e
得 教 与 学成 为一 个 教 学 相 长 的 过程 。 ( ) 译 原 理 教 材 中 含有 较 多 的 定 义 和 理 论 的证 明 , 且 这 些 定 2编 并
编译 系统现 已有 完整 的理论 、 法和技术 , 方 能为计算机从业人 员 提供 解 决 问题 的思 路 , 方 法 , 软 件 工 程 、 向工 程 、 件 再 工 程 、 和 在 逆 软 语 言转换 等领域都有广泛 的应用_ l _ 。阐述编译系统构造 的基本原理 和设 计方 法的编译原理 已经成为 国内外 高校计算机 专业 学生的一 门专业 基础 课 。 然而 这 门课 的理 论 性 强 , 时又 因编 译 系 统 大 而 复 杂 . 同 理论 多
P nil,atahn d a en p tfrw r a it d c h o eo otaep jc em ,ad e brt n tert et n n e i r cpe ec igmoeh sb e u o ad t t nr uetem d fsf r m etta s n l oaeo oe csci sad t h o w a h i o h
GA0 i I
( aynIsi t f c n lg Iaa  ̄ 3 O a1 i Hu ii nt ueo h oo y ̄ u in 2 O l, i l t Te n)
【 sr c] o i rP n il sacr ore。hc hoy ad pat esol e cm ie oehr ae n tecne to o plr Abta tC mpl r cpe i oecus w ihter n rc c hud b o bnd tgte.B sd o h otn fC m i e i i e
p a tc ls c in . r ci a e to s
【 yw r sC mplr r c l;o w r rjc ta ; er ;rcie Ke o d ] o i i i esf aepo t emst oypat eP n p t
色 发 生 互 换 . 生 不再 是 被 动 的 学 习 者 . 是 教 学 活 动 的 参 与 者 和 实 学 而 践 者 . 大 大增 加 了学 生 对 课 程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这 而教 师 也 能 在 与学 生 的 交 流 中掌 握 到学 生 的真 实 学 习效 果 .及 时调 整 教 学 进 度 和方 法 , 使
义和理论均需要在具体的算法中实现后才 能透彻地理解 , 么就需要 那
而深 奥 , 难 引 起 学 生 的兴 趣 , 加 上 学 生 学 习 了这 么 多 复杂 、 深 的 学生在学 习相 应的理论环节时 .则尽量安排 教学内容 以动态演示为 很 再 艰
给学 生一种直观 、 可见的动态演示 过程 。 如词法分析 过程 的动态演 理论 知识 后 ,却 没 有 实 际 的能 力 去 构 造 一 个 具 体 的小 型 的编 译 器 , 造 主 . 示 。 通 过 动 态演 示 不 仅 易 于 学 生们 的理 解 . 时使 学 生 在有 限 的教 学 同 成 了 理论 与 实 践 的严 重 的脱 节 。 因 此 , 想 从 根本 上 根 本 改 变 这 种 教 与 学 的现 状 , 得 编 译 原 理 时 间 里 理解 、 握 , 取 更 多 的 知识 和信 息 。 高 教 学 效 果_ 要 使 掌 获 提 l 1 。 2实践 教 学 由 于 编译 原 理 的理 论 性 和 实践 性 均很 强 , 了将 抽 . 为 真正 成 为提 高 计 算 机 专 业 学 生 的 逻 辑 思 维 能 力 。 程 实 践 能 力 及 软 硬 编
高 丽 江苏 淮 安
23 0 ) 2 0 1
【 要】 摘 编译原理是 一门理论性和 实践性 紧密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课 , 本文分析 了编译原理课程 的内容 . 出了以软件项 目小组 为模式的 提
编 译 原 理课 程 的教 学 方 法 , 对 此 方 法从 理 论 教 学和 实践 教 学两 个 重 要 环 节 进行 阐述 。 并
因此 本 课 程 的实 践 教 学 中包 括 件开 发 运 用 能 力 等 专 业 素 质 的 课 程 , 么 必 须 对 编 译 原 理 的教 学 实 施 象 的 理论 和具 体 的实 践 有 机 结 合起 来 . 那 课 改 革 。 者 根据 自己的 教 学 实 践 , 笔 了解 学 生 已有 的 知识 体 系 。 增 强学 两 大 部 分 : 程 实 验 和 课 程 设计 。 从 ( ) 程实验是配合相应 的理论知识而设计 的 。 1课 为了增 强教学效 生的兴趣 , 提高学生实践 应用能力为 出发 点 , 采用 了软件项 目小组 为 模 式 的教 学 方 式 。 果 把这些课程实验穿插在理论教学 中. 每学完编译 系统 的一个重要组
二 、 件 项 目小 组模 式 教 学 方 法 的 提 出 软
维普资讯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 O
SIN E&T C N L G N O M TO CE C E H O O YIF R A IN
20 08年
第 1 期 2
基 软 项目 组 的 译 理 改 探 于 件 小 模式 编 原 教学 革 索
( 阴工学 院 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