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法治疗温热类温病的研究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不仅补气,还能退热除烦!

补中益气汤,不仅补气,还能退热除烦!

补中益⽓汤,不仅补⽓,还能退热除烦!朋友们,⼤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补中益⽓汤补中益⽓汤,我们在前⾯聊过,这个⽅⼦的主要作⽤就是补⽓,提⽓;我们⼀般⽤来治疗:脾胃虚弱、中⽓下陷所致的⾷少腹胀、体倦乏⼒、动辄⽓喘、⾝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宫脱垂等症。

今天我们来聊⼀个⽤补中益⽓汤退热的医案:医案:(选⾃《刘渡⾈验案精选》)马某某,⼥,74岁,1993年7⽉21⽇初诊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腿放散。

⼿⼼热甚于⼿背,⽓短神疲。

然⼝不渴,腹不胀,⼆便尚调。

⾆质红绛,苔薄⽩,脉⼤⽆⼒。

刘⽼辨为⽓虚发热。

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上乘⼟位”所致。

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李东垣“⽢温除⼤热”之法。

疏补中益⽓汤加⽣⽢草。

服五剂,⾷欲增加,体⼒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减。

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详细内容请⼤家收听下⽅语⾳讲解:(语⾳讲解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孙说医)补中益⽓汤:配⽅:黄芪20克,党参15克,炙⽢草5克,⽣⽢草5克,⽩术12克,当归12克,陈⽪8克,升⿇3克,柴胡6克,⽣姜3⽚,⼤枣12枚黄芪:性味⽢,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肌。

⽤于⽓虚乏⼒,⾷少便溏,中⽓下陷,久泻脱肛,便⾎崩漏,表虚⾃汗,⽓虚⽔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尿,糖尿病。

党参:性味⽢,平。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健脾益肺。

⽤于脾肺虚弱,⽓短⼼悸,⾷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术:性味苦、⽢,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燥湿利⽔,⽌汗,安胎。

⽤于脾虚⾷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肿,⾃汗,胎动不安。

⼟⽩术健脾,和胃,安胎。

⽤于脾虚⾷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升⿇:性味⾟、微⽢,微寒。

归经归肺、脾、胃、⼤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益气养阴治发热:鲁兆麟教授医案精选

益气养阴治发热:鲁兆麟教授医案精选

益气养阴治发热:鲁兆麟教授医案精选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

受家学影响,鲁兆麟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

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鲁教授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益气养阴治发热补中益气治发热补中益气治发热刘某,女岁。

主因发热持续不退20天,于2003年11月就诊。

患者3周前因感冒出现发热、咳嗽、吐痰,体温39.1℃,就诊于北京某大医院,诊为“急性肺炎”。

给予抗菌消炎药静脉输液治疗,咳嗽、吐痰等症状明显减轻,胸片报告结果显示“肺部炎性浸润吸收”,但体温始终居高不下。

输液治疗10天后,体温始终维持在38.9℃左右。

院方请内分泌、免疫、传染等科室会诊,结论为“发热原因待查”。

经家属建议,请中医会诊。

刻下症见:发热不退,体温38.6℃,倦怠乏力,声低气馁,偶有咳嗽,吐痰量少,纳差少食,大便偏干,3日1行,舌红少苔,脉弦细弱。

中医诊断:发热,辨证为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除热。

药用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白人参10g,麦门冬30g,大枣6枚,生甘草10g,法半夏12g,陈皮10g,火麻仁20g,焦三仙各10g。

7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 1剂/d。

7剂后,自觉全身轻快,已无咳嗽、吐痰,食纳渐增,大便每日1行,体温降至37.6℃。

继服上方7剂,体温恢复正常,患者的全身症状亦进一步得到改善。

本例发热属于典型的气阴两虚型发热,对于本案的辨证要点,鲁教授谈到,舌红少苔、脉弦细弱是本病的辨证关键。

患者长期发热不退,其原因有很多,或者由于气虚致阴火上冲,或者由于湿热致气机郁闭,而属于气阴两虚型的发热,在临床并不多见。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分析其发病和病史,又要努力找寻辨证的蛛丝马迹。

本例患者的全身症状,加上舌红少苔、脉弦细弱的辨证关键,为从气阴两虚的角度辨治发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温补学派基本学术观点

温补学派基本学术观点

温补学派基本学术观点一、引言“温补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得名于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温其虚,补其不足"。

这一派别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全面阐述温补学派的基本学术观点,以期对这一古老的医学流派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基本理念1. 重视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温补学派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来维持的。

任何导致这些功能失衡的因素,都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 强调阴阳平衡:温补学派坚信,阴阳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治疗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恢复阴阳的平衡。

3. 主张防病重于治病:温补学派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4. 强调辨证论治:温补学派认为,医生应该通过仔细观察、询问和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而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避免一味地套用通用的治疗方案。

5.强调中药治疗:温补学派认为,中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倡导将中药与食疗相结合,通过温补和滋养的方式来调理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三、治疗原则1. 温其虚:这是温补学派的核心治疗原则,主要针对机体阳气不足或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

通过使用温热药物,以增强体内阳气,消除阴寒,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补其不足:这是温补学派的另一个重要治疗原则,主要针对机体精气神的亏损。

通过使用滋补药物,以补充精气神的消耗,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温补学派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另一类是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如枸杞、当归等。

这两类药物常常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饮食疗法:温补学派认为,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也是调整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

浅谈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应用

浅谈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应用

浅谈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由黄芪、人参(亦可党参代替)、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作为李东垣最为经典的传世名方,尤其在脾胃病方面经常被作为底方进行加减化裁使用。

但今天要说一说其甘温除热的临床应用。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病例,有一个小姑娘体温经常37°-38°之间波动,看过许多医生,中医西医基本上看遍了皆无效果。

后来服用补中益气丸,一个月之后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

该患者经常自汗不收,舌淡而苔少,脉虚弱无力。

而之前的医生基本上都当做普通的感冒来治疗,不是给予各类抗病毒的药物,就是给予解表或清热的中药来治疗。

这样不仅不能治愈,反而会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实际上,通过症状、脉象、舌象所表现出的正是气虚之象,这种发热的本质并不是感染了中医所说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所致,那是因为脾胃虚弱而虚热浮于表所致,故而使用中医的“甘温除热法”便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除了气虚发热亦有血虚发热可以使用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为当归补血汤及归脾汤。

温病主要治法解析——马述臣...

温病主要治法解析——马述臣...

温病主要治法解析——马述臣...温病(各种温病所出现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的主要治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

指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此法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而使邪气外达的作用。

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即发汗散寒;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症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

指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

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

指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

以外散表寒,内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内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内蕴,表里同病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

指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潘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

指用辛凉清润的药物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治法以及雷氏宣透膜原法。

使用和解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和解法中使用的药物都偏于燥,如果是热重阴伤者不能单独使用。

第二,和解法虽然属于气分证的治法,但它与清气法又有所不同,这两法要区别开,如果是气分热盛,要用清气法而不能用和解法。

4.祛湿法祛湿法。

指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的药物以祛除湿浊,宣通气机,调理脾胃,通调水道的治疗方法。

《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医学PPT
6
▪ 到了晋代《肘后方》中以辛温解表与寒 凉清热药并用,治疗热性病邪在表者,又 有了一些新的方剂,如葛根解肌汤治疗伤 寒一、二日,药用葛根、芍药、麻黄、大 青叶、甘草、黄芩、石膏、桂、大枣等。
▪ 并且还有一批由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相 配伍的方剂,如黑奴丸(又名水解丸),该方 由麻黄、大黄、黄芩、芒硝、釜底墨等组 成,治疗伤寒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 者。
温病学常用治法研究
医学PPT
1
▪ 温病治法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祛邪而言, 有解表、清热、攻下、和解、祛湿、化瘀 等法,以扶正而言,有滋阴、温阳、益气 等法。近年来研究较为集中、成果较多的 是解表、清热、攻下、化瘀、益气养阴等 治法。
医学PPT
2
一、解表法
▪ 温病初期多表现为表证,所以解表法是温病 初期主要治法。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泄卫透表 法,此法的作用是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 外达。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 这些都是以解表药与清热药相配伍的方剂,由 此也可看到,当时在运用解表药的同时就已注意 到祛除邪热的重要性。当然,在当时这种用法有 部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病证而设的。
医学PPT
8
▪ 到宋代,对治疗表证佐以寒凉这一认识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
了在江淮地区用桂枝汤时在春末及夏至以前,应
医学PPT
7
▪ 而在《千金要方》中,这类方剂就更多了。如在 卷九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 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中用桂心、香豉、 柴胡等配合大青、栀子、石膏;
▪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中用葱须、 豉、生葛、升麻等配合大青、石膏、栀子等;
▪ 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 用葛根、升麻、桂心、麻黄等配合大青、龙胆、 石膏、黄芩等。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1)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2)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以下六点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中医温病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温病临床治疗经验

中医温病临床治疗经验温病的本质是郁热。

所谓郁热,乃热邪郁伏于里,不得透达而解。

除温病后期真阴耗损者外,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只要有邪热存在,其本质概属郁热。

温病初起的卫分阶段,其本质已属郁热。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温邪自口鼻而入,病位在肺,属里属内,而不在肌表皮毛。

肺为温邪所袭,失于宣发,气机不畅,温邪郁而化热,于是形成郁热;卫阳不宣,外失阳之温煦而恶风寒,这就是温病初起卫分、证属郁热的机理。

卫分证虽亦属表,但与伤寒之太阳表证不同。

太阳表证是风寒袭表,邪在肌表,当汗而解之;而卫分证是温邪袭肺,肺合皮毛,虽现表证,然肌表无邪,故温病忌汗。

正如吴鞠通所云:“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膹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温病属郁热者,非独卫分,气、营、血分证亦然。

热邪深传,热郁更甚,热深厥亦深,脉亦转沉伏。

气分证中的白虎汤证,虽有壮热、大汗、脉洪大等,然其本质仍属郁热,所用之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辛以开郁,“达热出表”,惟其郁伏较轻而已。

温病初起即与伤寒受邪不同,病位各异,治法相殊,本质有别。

纵使在病程某一阶段有相同处,毕竟各自规律不同,焉能将二者相混,合之又有何益?温病本质是郁热在里,我以为温病治则不外清、透、滋。

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有热在气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气与凉血之别。

热乃郁热,有郁即当透邪。

透邪的原则是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伏郁于里之热邪方能透达而解。

所以,在清热的基础上,必须伍以透邪之品。

欲使气机畅达而邪热得透,又必须明确气机窒塞之因。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血痰食、正气虚馁,皆可令气机窒塞,祛除致病之因,气机方能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喻嘉言概括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解毒意在清热,升、疏、决意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杨栗山更明确指出:“温病非泻即清,非清即泻”。

所谓清,即热者寒之;所谓泻,非专指泻下,而是透泄之意。

级顼士臻巍嫩肇照论文明等人’船提...

级顼士臻巍嫩肇照论文明等人’船提...

戏都中溅鳇大学2001缀嫌±璎究生毕般论文中文摘要通避4l例补中盏气汤治疗气廉溅内伤发热的临床观察,证明了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有确切疗效。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麸、凌代文熬与笔豢旗庆鬣察缝粱逐疗对毙分雾詈,迁臻了麸塞至今,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主要发病诱因相同,证侯相似,脉诊相类,说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烧八纲辨证、jl|{!象学说指导临床实践.猩今天仍其畜较褒豹科学蛰毽秘遴论馥毽。

零罄“吉为今瘸”夔愚怒,零文逶过以上分析研究,认为八纲辨证及脏象学说的辨证论洽方法怒指导临床实践的核心,总结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农辨证上戈英蓑蚕注意鼹是:l、各系统发燕羧疾病只要审滋辨证矮毒:气霾壅内伤发热范畴,都可以考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2、势役失宜是气虚型内揍发热蔽塞要的病因,{嚣久癌体弱露增多的趋势,在辨证论治对,充分考虑上述诱因,对辫导医者的诊繇恶路、及翠针对病因治疗,判断预后是肖所帮助的。

3、不论体温袭是否显示发热体温,不能作为中医气盘型内伤发热熬辫诞饭攥。

4、主痰是:发热戏囊觉发热鄹一漾黪气虚的临寐袭现,包括聪色萎黄或晦貉,形体消魔,神疲倦怠,语音低微,短气芝力,头晕目眩,不思饮食.食入即满,腹胀便溏,动则汗窭等。

5、主要舌象悬:羞囊淡蝥薄爨。

6、主要赫蒙是:震默,按之无力。

关键词:拂中益气汤气虚型内伤发热辨证论治成都中暇药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肇她论文AbstractBuzhongyiqitangtreatmentQi-Deficiencyoffeverhavegoodresults,by41clinicalabservations.Onthebaseofclinicalabservationsprovethecauseofdisease,maimsymptomandpluse—feelingarealikefromlonglongagototoday,byagainstandanalysisthehistoriealddocumants,thecontemporarydocuments,theclinicalabservation.Apply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illhavegoodseientialandthoryvaluation,espicalyUSeEight-PrincipledifferentiationandZangorg黼thorydirectpractise。

补中益气汤是如何体现甘温除热的

补中益气汤是如何体现甘温除热的

补中益气汤是如何体现甘温除热的中医认为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之法。

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

此因虚致热。

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

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

“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

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名医李杲最早创立,其受<素问·调经论篇>“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等启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脾胃论)中首次提出。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

本方所治之热乃属低热,此类发热历代医家对其病机见解不一,大概分为以下几种: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

《脾胃论》日:“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认为是饮食劳役,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至气血虚损而发热。

2)中气下陷而发热。

柯韵伯曰:“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 3)素体阳虚,感受外邪而发热。

张景岳日:“补中益气汤,允为东垣独得之心法,本方以升柴助升气,以参术归芪助阳气,此意诚尽善矣。

然补阳之义亦有宜否,如治劳倦内伤发热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痃疟及脾气下陷等证最宜。

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

盖升柴之昧兼苦寒,升柴之性兼疏散,唯有邪者,可升而散之。

中医治疗温热类温病之经验荟萃(下篇...

中医治疗温热类温病之经验荟萃(下篇...

中医治疗温热类温病之经验荟萃(下篇...接上篇,核桃医生继续给大家分享《温病学》中关于温热类温病的其他证治经验:(5)热盛动风温热病极期,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所致,主要表现为高热,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或角弓反张,甚则甚昏,舌红或舌绛,脉弦数。

方选羚角钩藤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

(方歌: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凉肝息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羚角钩藤汤是治疗肝经风热之基本方,有息风止痉、增液舒筋之功效。

但治疗温病实热惊厥证,还应区分引起动风的具体原因(气分实热、营分实热、阳明腑实、热陷心包),尚需配合其他方药。

若见壮热,烦渴,舌红,脉洪大有力,为阳明气分热盛,引动肝风,当配以生石膏、知母大清气热;若见身热夜甚,舌质红绛,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当配以清营汤类;若兼腑实便秘者,当配以大黄、芒硝通下泄热;若有窍道出血,或斑疹外发,当配以水牛角、生地等凉血止血;若同时有神昏者,为手足厥阴心包、肝的同病证,当与“三宝”同用。

⚠️注意:此证应与热陷心包、虚风内动明确区分,简单讲,热陷心包以高热、神昏谵语为主,无肌肉痉挛表现;虚风内动是因邪热久耗真阴导致筋脉失养,以手足蠕动、咽干齿黑为主,是温热病虚证。

(6)血分证治(热盛迫血)因热邪深入血分,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所致,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显露,色或紫黑,或吐衄血、便血、尿血,舌深绛,脉细数等表现。

⚠️注意:窍道出血是血分证的主要临床特点,这是与营分证的不同之处。

方选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本方用药体现了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血分证治疗大则。

临床中应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加用适当药物:吐血加白茅根、侧柏叶;衄血加白茅根、山栀子、黄芩;便血加地榆、槐花;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若病情重,见高热、出血发斑等气血两燔之重症,选用清瘟败毒饮、五味消毒饮等清热解毒重剂。

(7)真阴耗竭此阶段是因温病日久,久羁不退,进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血,呈现邪少虚多之势,属温病后期的证候。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

『名医经验』甘温益气升降透发除大热崔某某,男,27岁,工人,199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月1日因娱乐过度而夜发高烧,体温39℃,微恶寒,身痛肢痠,无汗。

自服银翘解毒片、速效感冒胶囊,未见缓解。

遂住院治疗,各项理化检查正常,使用青霉素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Ⅳ号等多种抗生素和辛凉清热解毒中药,治疗15天,收效甚微。

体温持续在38℃~39℃。

患者现体温39℃,神情痛苦,神疲乏力,身热面赤,微恶寒,面色少华,心慌气短,不思饮食,二便通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为阴火发热,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药用:黄芪20克,丹参15克,青蒿20克,麦冬20克,黄芩12克,橘红12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10克,生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3片,2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5年3月23日):服药2剂后则高热退,体温降至37.2℃,为巩固疗效,续自服原方。

体温正常(37℃),精神好转,面色润泽,纳食佳。

仍气短心慌,夜寐欠佳。

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原方去桔梗、橘红,加炒酸枣仁、夜交藤各30克。

续服7剂而痊愈。

按《黄帝内经》云:“喜怒伤气……暴喜伤阳。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心为火藏,主血脉,藏神,神能驭气;肾主水而藏精,内寄相火;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而济心火,则水火既济,寒热不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为气机升降之枢。

劳累过度,损伤脾胃,则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阳郁生热,浊阴不降则浊蕴化热。

情志过度,则暗耗阴血,损伤心神,神不驭气,气机逆乱,心火亢盛不降,相火妄动上炎,从而火热内生。

外为阳、内为阴,故李东垣称此内生之热为阴火,说:“心火者,阴火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温病临证破解 (2)

温病临证破解 (2)

温病临证破解
温病临证破解是中医中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温病或
外感寒邪所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温病临证破解
的方法: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准确的辨证,并
根据辨证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

2. 温脾养胃:温病多伴有脾胃虚寒的症状,可以使用温补
脾阳的中药,如党参、白术等,或者是适当调整饮食,多
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

3. 解表散寒:温病多属于表邪侵袭,可以使用解表散寒的
中药,如麻黄、桂枝等,或者是通过温热的方法,如艾灸、热水泡脚等来驱散寒邪。

4. 温煦阳气:温病多见于阳气不足的人群,可以使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补骨脂、黄芪等,或者是通过阳气疗法,如灸法、日光浴等来增强阳气。

5. 中药刺激出汗:温病多伴有发热,可以使用一些能刺激出汗的中药,如藿香、荆芥等,通过出汗来排除体内的寒邪。

总的来说,温病临证破解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既要解决表邪的问题,又要补充和调整身体的阳气和阴液,以达到治疗温病的目的。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正虚未复、余邪未尽、复证治法)。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概述:(1)四性(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性质可分为:寒凉、温热两类。

(2)寒凉→热证。

温热→寒证。

(3)现代研究: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

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理。

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

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

(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3)动物证候模型:“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

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

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

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节机制: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

寒凉药→升高M受体、 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

温热药→升高β受体、cAMP(环磷腺苷)水平→兴奋交感。

小结:对植物神经系统温热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寒凉药相反。

机制:影响相应递质、受体、环核苷酸。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温热药作用不一样。

(1)温热(补益药)明显促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功能。

举例:温热药→寒证大鼠→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基础体温↑(增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缩短动情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增强性腺)。

浅谈益气法在温热病的运用

浅谈益气法在温热病的运用

【 关键词 】 益气法 ; 温热病 ; 运用
D O I: 1 0 . 1 4 1 6 4 / j . e n k i . e n l 1 - 5 5 8 1 / r . 2 0 1 5 . 1 4 . 1 7 4
温热病 的证 候特点 多是 热象偏重 , 易于伤 阴 , 故祛 除邪 热 、养 阴增液两大基本治则受到世人之公认 …。作 者通 过临 床实践认 为 , 温热病 发病 过程 中亦 易伤气 , 故 益气法亦应 是 温热病的治疗常法 。因为温热病发生 、发展 、变化 的全 过程 都始终存在着 邪 、正双方 的斗争 , 温热病 的邪热侵 袭 , 按 审 因论治原则 , 当以祛 除邪热为首务 。邪袭则正伤 , 正 即气 阴 两端 , 邪热 固然 易于伤 阴 , 但气 亦必耗 , 证亦 随之而见 。阴 伤 以养阴增 液 , 气伤则 以益气 , 理也 。 故 临证在泄热存 阴之时 , 的深入 , 使 之 向好 的方向转化 , 特别在危 急重病 中能力起 沉
后 世引伸 为病理之火 能耗散 、消蚀人之 元气 。《 素问 ・ 举 痛 论 》日 “ 炅则 气泄 ” 。张景岳 谓 “ 热 则流通 , 故腠 理开 , 阳
从汗泄 , 故 气亦泄 矣 ” 。其 阐 明了气津 的密切关 系 , 邪热 可
致腠理开 泄 , 大量汗 出 ; 或温邪久羁 , 阴液暗耗 , 津 液 的 丢
参 考 文 献
出现 明显 的梗 死灶 , 神经功能 障碍 长期不能恢复 , 根据病
情轻重 可分为轻 、中 、重 3型 , 影 响患者正常 生活 , 威 胁其 生命安全。 对发病初期 的脑缺血患者应给予积极 的内科治疗 , 需根 据患 者不 同病 因 、发病 机制 、临床类 型 和发病 时 间等
伤气 , 宜补真气 ” 。柳宝诒先生创养阴扶正托邪之法 , 以救 温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中)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中)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中)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原则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是温病,温病的病因有哪些以及常见温病等内容,接下来我们讲讲治疗。

中医是通过临床观察将临床症状组成证候去推导出病因的,也叫审证求因,这样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

温病的治疗,是以温病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四诊合参,探明病因,明确证候性质、病证类型、邪正的消长、有无兼证以及患者体质属性等,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用适宜的方药,以祛除温邪,扶助正气,调理阴阳,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一。

祛除温邪治疗温病“祛邪为第一要务”,尽早祛除病邪,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温邪对机体的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并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或燥热在表,则分别采用清暑化湿透表或疏表润燥等法。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如邪在卫分“汗之可也”,即针对不同温邪导致的表证,制定相应的治法,使药后见微汗出,以达到从表祛邪的疗效。

又如“到气才可清气”,即邪热离开卫分进入气分后,可使用辛寒清气、清热泻火、通下法、化湿法、和解法等气分证的治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证候特点,确立了上焦、中焦、下焦证候的治疗大法,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指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宜用质轻辛凉之品,轻宣上焦邪热。

温邪传入中焦,用药既不可轻清越上,又不可重坠趋下,宜平衡气机升降为准。

温邪传入下焦,耗伤真阴,以质重咸寒之品填补肝肾之阴为主要方法。

还要注重根据脏腑的不同病理变化特点,顺应调节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例如邪热壅肺,病在气分,治当“清气”,更要结合肺脏的宣降气机功能,采取宣发与肃降肺气的具体治法。

二。

扶助正气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养阴,但是本文认为在用养阴法治疗温热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补气。

因为温热病不仅伤阴,耗气也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并且气虚也是导致温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应该及早应用补气药物,这样可以提高正气,使邪去则正安,有利于防止温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从而使疾病早日获得痊愈。

本文即是通过大量搜集古今文献资料,阐述治疗温热病应该重视补气的立论依据,并对温热病所导致的气虚的病因病理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补气法对于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意义,并对补气药物的选择、补气药物治疗温热病的作用机理、补气药物的应用时机等补气法应用于温热病的治疗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出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应该重视补气。

最后通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医案,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温热病;治疗;补气The Research of Treating Warm Febrile Diseaseby Invigorating QiSpeciality:The clinic and basic subject of TCMAuthor: Zhang WeihaoTutor: Zhang SichaoAbstractAncient physicians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nourishing Yin as to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 but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it should employ the method of nourishing Yin and invigorating Qi in the meantime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Because warm febrile disease not only consumes yin, but also consumes Qi, what’s more, Qi deficiency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Therefore,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should be used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as early as possible so that the vital Qi can be enhanced to drive the evil Qi away and prev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febrile evils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regain health timel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by invigorating Qi through collecting literature data of all times, and analyzes the et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 furthermore , it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nvigorating Qi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many problems concerns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s by invigorating Qi such as the choice of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and the mechanism of drugs for invigorating Qi to treat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time to take medicine. Thus, the thesis suggests that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nvigorating Qi as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warm febrile disease.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further proo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inical practice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vigorating Qi in the treatment of warm febrile disease through collecting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Key words warm febrile disease; treatment; invigorating Qi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3)一、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关系密切 (3)二、温热病阴伤气亦伤 (3)(一)温邪直接伤气 (3)(二)温邪伤津,气随津泄 (4)(三)热邪迫血妄行,导致气随血脱 (4)(四)正邪相争,导致气虚 (5)(五)阴伤及气 (5)(六)治疗伤气 (5)三、气虚所导致的温热病的病理变化 (5)(一)气虚导致温热病发生 (6)(二)气虚导致温邪内传 (6)(三)气虚造成温热病血瘀于内 (6)(四)气不摄津而致伤阴脱液 (6)(五)气虚导致津液停滞而痰浊内生 (6)(六)气虚失于固摄以致出血 (7)(七)气虚导致斑疹内陷 (7)第二部分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意义和作用 (8)一、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研究概况 (8)二、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意义 (9)(一)提高正气,使疾病早愈 (9)(二)截断病程,防止传变 (9)三、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作用 (10)(一)补气以扶正祛邪 (10)(二)补气以活血止血 (11)(三)补气以养阴生津 (11)(四)补气以救逆固脱 (12)(五)补气以托斑透疹 (12)第三部分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具体应用 (14)一、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可行性 (14)二、如何补气 (15)(一)辨病势而补——补益元气 (15)(二)辨病位而补——补益肺脾之气 (15)三、温热病气虚的治疗大法 (15)(一)清热泻火以去气耗之由 (15)(二)慎用汗下以防气随津泄 (16)(三)明显气虚者直接补其气 (16)(四)滋阴以补气 (16)四、补气法治疗温热病的应用时机 (16)(一)卫分阶段 (17)(二)气分阶段 (17)(三)营血分阶段 (18)五、补气药物的选择使用 (20)六、补气药物的现代研究及治疗温热病的机理 (21)(一)增强人体免疫力 (21)(二)抗炎、抗菌、抗病毒 (21)(三)抗凝血、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变 (22)七、补气中药治疗温热病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2)(一)详细审察脉证以辨清虚实 (22)(二)结合病变发展进程及病人体质以进行全面分析 (23)(三)补气中药的选择及药量宜斟酌 (23)第四部分医案研究 (24)一、柳宝诒伏气温病案 (24)二、大定风珠治疗温病后期阴虚液涸案 (25)三、张锡纯温病验案 (26)结语 (28)参考文献 (29)致谢 (32)论文著作 (33)补气法治疗温热类温病的研究引言众所周知,温病是由于感受温热邪气而发病,并根据所感受的温热邪气是否兼夹湿邪而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本文所讨论的即是补气法对于温热类温病(以下简称温热病)的治疗。

温热邪气侵入人体之后,具有起病急骤,传变快速,变化多端,热象偏重,容易化燥伤阴从而导致人体阴液耗伤的病机特点。

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快就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致虚,深入营血分造成伤阴动血甚至动风、窍闭等变证。

针对温热病热象偏重容易耗伤阴液这一病理特点,历代温病学家对于温热病的治疗都十分重视养阴,这一点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例如其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处方用药就处处喜用麦冬、芦根等甘寒养阴生津之品,而慎用诸如黄芩、黄连之类的苦寒伤阴而容易化燥之品。

但是事实上,温热邪气侵入人体之后,并不只是造成人体阴液的耗伤,其在耗伤人体阴液的同时也会造成一身之气的耗散从而也导致一身之气的亏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热伤气”,“壮火食气”,“壮火散气,”《脾胃论》亦云“火与元气不两立,”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中曰:“可见病温者,精气先虚。

”因此,温热邪气侵入人体,必然会造成一身之气的亏虚。

而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气虚也是导致温热邪气入侵导致温热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唯物辩证法观点认为,外因是变化的主要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主要根据,外因主要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温热病的发生固然是因为温热邪气的入侵所致,但是事实上机体的机能状况在温热病的发病上也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刺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认为外邪入侵能否导致疾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与正气是否充实。

如果正气充足,虽有外邪入侵,也不容易发病。

正气不足,则不但容易招致外邪入侵,而且由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正如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所云:“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由此可见,气虚是导致温热邪气入侵而致温热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应该在传统的治法基础之上,重视补气药物的应用,补气法配合其它治法,并且还要重视补气药物的及早使用,如果到了正虚而不能运药的地步再应用补气药物则如渴而凿井,斗而铸锥,如此晚矣。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但是温热病毕竟是外感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应用补法应该慎重,以免闭门留寇。

本文即是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搜集整理,并结合温热病治疗验案,对补气法应用于温热病的治疗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能够对于治疗温热病一点点新的启示。

补气法治疗温热类温病的研究第一部分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一、气虚与温热病发生关系密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