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北太平洋区域冬季大气环流趋势分析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大气)地理试题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大气)地理试题下图是“某年4月份的某日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110°E,40°N)、乙(120°E,45°N)是近地面的两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能正确表示控制甲、乙两地天气系统的是()A.B.C.D.2.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甲地炎热干燥;乙地晴朗少云,气温日较差小B.甲地晴朗少云,气温较低;乙地多狂风暴雨C.甲地此时多西南风;乙地此时多东北风D.甲地沙尘漫天,大气能见度差;乙地阴雨连绵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进南退与我国东部地区雨区位置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副热带高压脊线与我国东部雨区、夏季风的关系为()A.夏季风强弱与副热带高压无关B.夏季风强盛,一般南涝北旱C.夏季风进退受地形阻挡明显D.降水位置多在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侧4.以下关于锋面雨区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雨区位于1时,华北平原盐碱化减轻B.雨区位于2时,降水多为暖锋所致C.雨区位于3时,东北河流进入汛期D.雨区位于4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①③⑤三处气压带形成的因素中是动力因素的是( )A.①③⑤B.①③C.③D.③⑤6.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值北半球夏季,北京盛行东南风B.太平洋上形成低压C.南亚盛行西南风D.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下图为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8.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明显B.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D.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此后称混合气体),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
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气 压 场 上 西 伯 利 亚 高 压 偏 弱 , 亚 冬 季风 偏 弱 ; 指 数 年 情 况 相 反 。冬 季 西 太 平 洋 遥 相 关 指 数 与 东 低 我 国 冬 季 气 温 和 降 水 存 在 显 著 的大 范 围正 相 关 , 气 温 的 高 相 关 区 为 我 国东 部 、 部 沿 海 及 西 南 与 南 地 区 所 形 成 的 u 型 区域 , 与 降 水 的高 相 关 区则 主要 分 布 在 我 国东 部 地 区 。 而 关 键 词 西 太 平 洋 遥 相 关 型 环 流 异 常 冬 季气 温 降水
两 种 遥 相 关 型 ( AO 和 NP 。 N O)
Walc 指 出的 5种遥 相关 型 中 , l e a 太平 洋北 美 型 ( NA) P 由于与 近 年来 人 们 普遍 关 注 的 E O 事 件有 密 NS
切 联 系 , 此 已有许 多研究 工作 _ ] 对 2 。徐 海 明等 研究 指 出前 冬 大西 洋 西 部 型 ( 。 wA) 与后 期 夏 季 风 的联 系
分类号 P 6 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引 言
遥 相关 多年来 一直 是气 象界 所关 注 的一个 热点 。上 个世 纪 8 O年 代初 , al e等[ 用 1 W lc a 1 ] 5a的资 料研 究 了北 半球 冬季 海 平面气 压场 以及 5 0h a 0 P 高度 场 的遥 相 关 型 , 确定 了在 北 半球 冬 季 的 5 0h a高 度场 上 存 0 P 在 5 遥相 关 型 , 种 并且 证 实 了早在 上 个 世纪 3 O年 代 Wak r le 等人 就 指 出的北 半球 冬季 海 平 面气 压场 存 在 的
维普资讯
第2卷 7
第 2期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Edehane摘要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引言: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
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
其中振幅A 。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
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
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
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
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
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
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
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
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从各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变化可以看出,季节变化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各层次的季节变化反映了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 且对流层各个层次的夏季和冬季起始时间均有较大的垂直一致性,夏季最从低纬开始然后向中高纬推进,冬季从中高纬开始然后向低纬推进,平流层与对流层各季节起始时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性,平流层中层和下层也并不一致.通过对500 hPa 高度层中国华北区域平均起始时间距平的逐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30 年华北地区出现了6 个起始时间异常偏早的年份,与eino活跃年份相一致.说明海温等外强迫对季节以上尺度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季节起始时间异常偏早或偏晚正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三、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在季风环流的建立问题中, 竺可祯先生指出:“我国与印度地处毗邻, 冬季同受西伯利亚高气压之箱制, 夏季同受中亚低气压之支配, 宜二地季风之合若符节”。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王淼淼;丁明虎;吕俊梅;陈军明【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24(35)3【摘要】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
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围扩大,而强寒潮的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
中国寒潮冷空气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东南地区,路径因寒潮类型而异。
分析全国型、东北华北型和西北华北型寒潮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格陵兰岛的异常深厚暖高压是全国型寒潮的重要前兆,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波列是其爆发的显著特征;东北华北型寒潮与冷涡在中低纬度异常高压系统阻挡下的东移有关;西北华北型寒潮与东欧平原上空暖性高压脊的发展及欧亚大陆两脊一槽的形势密切相关。
所有类型寒潮爆发前均有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堆积。
【总页数】13页(P298-310)【作者】王淼淼;丁明虎;吕俊梅;陈军明【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相关文献】1.冬季北太平洋大气低频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2.近50a陕西省冬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3.陕西98年冬季气候异常及大气环流特征4.塔里木盆地区域寒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5.1961—2014年云南冬季寒潮活动规律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和瞬变扰动的年代际变化

际增强, 增强的瞬变扰动将更 多能量传送给西风气流, 巩固了西风急流的年代 际异常。年代 际尺度 上 冬季 异 常 的瞬变 热力 强迫 和 瞬变水 汽 强迫对 低 层大 气温度 和 比湿异 常有 显著 的 削弱作 用。
关键 词 大气 环 流 ;天气 尺度 瞬变 扰动 活 动 ;年代 际变 化
o vo sitr e a a a a it . T e W P S itre a a n may i ls l eae o te itr e a a b iu ned c d lv r bly i i h J ned c d la o l s coey rltd t h ned c d l
东 亚一 北太 平洋 大 气 环 流 和 瞬 变 扰 动 的年 代 际变 化
蒋伶 仙 任 雪娟 杨 修 群
( 南京 大学 大气科学 学院 , 南京 2 0 9 ) 10 3
摘要
用 N E/C C P N AR再分 析 资料 , 分析 了东 亚一 北 太平 洋大 气环 流 、 气斜压 性和 天 气尺 度 大
Wet nP c i w s r e s em( J )ntehg o op eeo e at s nN r aicso s r aic et l jt t a WP S i h i t p sh r vrE s A i — o h P c h w e f e y r hr a t i f
中国东部气候在1970s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转型夏季降水开始进入了长江流域降水持续偏多偏涝而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偏旱的南涝北旱形势带太平洋存在明显的年代际enso现象热带中东太平洋sst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跃1970s中后期以来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振荡pdo处于中纬度北太平洋异常冷而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暖的暖相位中国东部夏季对流层上层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冷无论是热带大气还是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都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既受外源强迫作用也受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影响对于中纬度大气环流而言这种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典型代表就是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与大尺度时间平均环流间的相互作用913北半球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中纬度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空为中心的两个纬向拉长的区域这两个区域被定义为风暴轴stormtrack14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与东亚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关系密切1520研究表明东亚瞬变扰动活动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存在联在1998年夏季长江洪涝灾害年中高纬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瞬变扰动活动异常强烈16气尺度涡动的强迫作用对夏季东北亚阻高形成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1718另外一些研究还揭示出东亚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与瞬变能量输送异常存在着一定联系19201980s以来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明显增强表现出年代际变化2122这种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间存在一定联由于大气斜压性异常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相联系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洋 大 气环流 的关 系。 结果表 明: 与1 9 8 0 s 后 期风暴 轴 活动 显著增 强相 比 , 近1 0 a来风暴 轴 活动又 进
入较气候平均水平偏低 的阶段, 且风暴轴主体位置有着向东北、 西南两侧的振荡现象。风暴轴活动 强( 弱) 年, 东亚地 区近 地 面温度偏 高 ( 低) 、 对 流 层低 层 阿 留 申低 压 和 西伯 利 亚 高压 偏 弱( 强) 、 中
冬 季 北 太 平洋 风暴 轴 异 常及 其 与 东亚 大气 环 流 的关 系
顾沛澍 , 朱伟 军 刘鸣彦 高洁 曾鼎文
( 1南京信 息3 - 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南京 2 1 0 0 4 4 ; 2南通市气象局 , 江苏南通 2 2 6 0 1 8 )
G U P e i s h u , Z H U We i j u n , L I U Mi n g y a n , e t a 1 .S t o r m R a c k a n o m a l y o v e r t h e n o r t h P a c i f i c i n w i n t e r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w i t h a t m o s p h e r i c c i r c u l a t i o n o v e r e a s t A s i a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 , 3 3 ( 6 ) : 6 1 0 - 6 1 8 .d o i : 1 0 . 3 9 6 9 / 2 0 1 2 j m s . 0 1 7 5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

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和温带急流协同变化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叶丹;张耀存【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境内冷空气活动的关系.以(45°N~60°N,70°E~110°E)和(27.5°N~37.5°N,130°E~160°E)区域平均的300hPa全风速分别表征冬季EAPJ和EASJ的强度,将两支急流的强度变化分为四种情况:EAPJ和EASJ同强(SS)、同弱(WW)、以及强弱(SW)、弱强(WS).分析四种急流强度变化情形下中国境内冷空气活动强度、路径、持续时间以及源地的不同特征,发现当EAPJ和EASJ均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东部入侵,主要影响华北、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强度较弱,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及陆地上;当EAPJ和EASJ均弱时,冷空气从新疆北部入侵,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冷空气源地位于巴尔喀什湖西部;当EAPJ强,EASJ弱时,冷空气从我国东北入侵,主要影响我国东北部,中国南部降温不明显,冷空气强度较强,持续时间短,冷空气源地位于中、西西伯利亚地带;当EAPJ弱,EASJ强时,冷空气从内蒙古中部入侵,进而影响华北和我国东部地区,但冷空气强度较弱,冷空气源地位于贝加尔湖的西侧.进一步分析急流强度四种变化情形下的环流特征发现,EAPJ、EASJ均弱时,西伯利亚高压偏强,阿留申低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强,而EAPJ弱、EASJ强时,尽管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强,东亚大槽偏深,但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并不是很强,而另两种情况时,西伯利亚高压较弱,东亚大槽也较弱,中国东部的偏北风偏弱.【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13页(P146-158)【关键词】温带急流;副热带急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冷空气活动【作者】叶丹;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1 引言在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达到一定的强度即为寒潮,这种向南爆发的冷空气会造成中国境内剧烈降温、降雪、大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从而对农业、交通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
大气环流对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的响应

r s lss o t a h d 1 a l d pc h t s h r ic lt n a o l sC U e y t ewa me S i h e u t h w h tt emo e c n wel e i t e amo p e c c u a i n mai a S d b h r rS T t e t i r o e n Ku o h o Ex e s n, s e il e d sr u in c a a trsiswi o i v n e a iev l e l r ai n i e r s i tn i o e p cal t i i t h r c e it t p s i ea d n g t au si at n t t y h tb o c h t v n e o n h
物 理过程u 引。 1 2 试 验 设 计 .
伸体 的水 文动力过 程极为复杂 , 且伴 随着大量 的蜿 而 蜒流 和中尺度涡 , 是太平洋 内储存 涡旋能 量最 多的海 域 , 认 为是 海 洋 中尺度 和 大 尺度 变 化最 频 繁 的 区 被 域[ 。黑潮延 伸 体作 为 太平 洋 除 热带 地 区外 海 气 1 ]
收稿 日期 : 0 0 0 - 1 2 1 -31.
基金 项 目 : 国家 9 3计 划 资 助 项 目( 0 7 B 1 8 5 ; 家 自然 科 7 2 0 C 4 10 ) 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东 亚 一北 太 平 洋 区域 冬 季 大 尺 度 大 气 环 .
流趋 势分 析
存 在一个 温 度下 降 的 区域 , 国境 内 , 我 除新 疆 外 的长江 以北 地 区 80h a 度上 增 温趋 势 明 显 。 5 P 高
为 了求 得北 半球 冬 季大 尺 度 大 气环 流倾 向 趋势 , 所用 的北 半 球 冬 季 资 料 在 每 一 个 网格 对 点上 运用 一元 线性 回归 方 法 求 得 每一 格 点 的线 性倾 向趋势值 b 并绘 出。如 图 2 示 。 , 所 由图 2 a 可 以看 出 , 在 两个 明 显 的 通 过 () 存
2 9卷 2期
浙
江
气
象
1 3
圳刚 划 圳
(d)
图 1 东 亚 一北 太 平 洋 冬 季 气 候 分 布 型
(a 海平面气压场 , () 单位 :P 。( )0 P 高度场 , h a b50h a 单位 :p gm。
( )5 P 温 度 场 , 位 : 。 ( )0 P  ̄8oha 单 ℃ d 50ha温 度 场 , 位 : 。 ( )0 P 纬 向 风场 单 位 : / 。 单 ℃ e20ha , m s)
在 80h a温 度场 ( 1 c ) 5 P 图 ( ) 上有 一 明显 的 冷 中心存 在 于 俄 罗 斯 远 东 地 区上 空 , 中心 温 度
家大气研究 中心( C P N A ) N E/ C R 发布的全球再分 析月平 均资 料 , 取 的时 间段 为 14 选 98—20 05年
共 5 年 , 用 的再 分 析资 料 包括 月 平 均海 平 面 8 采
气 压场 ( L ) 月 平 均 5 0 h a高 度 场 、 平 均 SP 、 0 P 月 80h a 5 0h a 度场 、 平均 2 0h a 向 5 P 和 0 P 温 月 0 P 纬
风场 , 网格距 为 25 ×25。取再分 析月平 均 资 .。 .。
季平 均气 候 态 、 亚 一北 太 平 洋 区 域冬 季 大 尺 东
度 环流趋 势 以及环 流指 数 变 化等 几 个方 面 来 对
的所 有格 点进 行 时 间长 度 为 5 8年 的气 候 平 均 , 计算 得 出近 5 年来 海平 面 气压场 、0 P 8 50ha高度 场 、5 P 与 50ha温度 场 和 20ha 向风 80h a 0 P 0 P 纬 场 的气候平 均态 , 图 1 如 所示 。
区域内大陆上空 大气变 暖 , 海洋上空大气变冷 , 两者 的温度差值 增大 。我 国青藏高原 和黄 土高原变 暖趋势
明显 。
关键词 : 亚 一北太 平洋 ; 东 冬季 ; 大气环 流; 趋势分析
引 言
当前 ,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热点问题 , 气 候变 化 已经 引起 人们 对未 来 地球 环 境 和 全球 变
.
平 均定 义为该 年 的冬季 资料 。 本文 所 用到 的方法 主 要 为气 象 统计 分 析 中 常 用 的一 元线 性 回归 分析 。通 过 求 气候 序 列 与
自然数 序 列 的 相 关 系 数 , 对 所 求 得 的相 关 系 并
数进行 显 著 性 检 验 , 而 可 以判 断 气 候 序 列 长 从
期变 化趋 势 的显著水 平 。所用 到 的检 验方 法 为
收稿 日期 :07—1 —0 20 0 7
上 空 的西 风 急 流 , 中心 位 置 位 于 日本 东 南 太 平 洋 上空 , 中心 强度 大于 7 s向北 向南 都迅 速 0m/,
减 弱
维普资讯
由 图 1a 可 以看 出东亚 一北 太 平 区域 内稳 ()
东 亚 一北 太平 洋 区域冬 季 大气 环 流 变化 趋 势进
行分 析
1 资料 来源与方法
本文所 用 的资 料 为美 国环 境 预 测 中 心/ 国
定的存在着一个 高压 系统和一个低压系统 , 即
分 别为西 伯 利 亚 高压 和 阿 留 申低 压 , 中心 强 度 分别 为 13 P 00ha和 10 P 。50ha高度 场上 00ha 0 P 主要 是 一个 低 压 槽 和一 个 高 压 脊 , 图 1b 所 如 () 示, 分别 为东 亚大 槽和 北美脊 。
维普资讯
】 2
浙
江
气
象
2 卷 2期 9
东亚 一北太 平洋 区域 冬 季 大 气 环 流 趋 势 分 析
石 细 平
( 溪 市 气 象 局 , 江 兰溪 3 11 ) 兰 浙 2 10 3
摘要 : 利用 14 —20 9 8 0 5年 2 5 ×25 的 N E / C R再分析 月平均 高度场 资料 、 .。 .。 C P N A 温度场 资料和 高空风场 资 料, 对冬季东亚 一北太平洋 区域环流进行 了分析 。结 果表 明, 留申低 压加深 , 阿 西伯 利亚高 压减弱 。50P 0h a 高度场 上 , 国除 了东北之外 的其他地 区位势高度存在 明显 的升 高趋势 ; 我 东亚温带 西风 急流和西 太平洋西 风急流增强 , 西太平洋西风急流存在 向东延伸 的趋势 , 亚冬 季风 强度减 弱 ;8年来冬 季东 亚 一北 太平洋 东 5
料 中每 年 的 1 、 年 的 1月和 2月 3个 月 的 2月 次
值小 于 一2℃ 。2o 5 5N以北 同一 纬度 带 上 大洋 上 空温度 高于大陆东 部上 空温 度 , 现 出暖 的海 洋 呈 冷的大 陆现 象 。50ha 度场上存在一 温度槽 , 0 P 温 如图 1d所示 , () 其位置与东亚 大槽基本 一致。 20ha 向风 场 中 ( 1e ) 显 著 的 特 0 P 纬 图 ( )最 征 是存 在从 东亚 大陆 上 空一 直 延 伸 到西 太平 洋
化的极 大关 注 , 有关 专 家 和 学 者 做 了很 多 这 方
面的研究 。本 文 主要从 东 亚 一北 太 平 洋 区域 冬
概 率统 计 中的 T检 验 。
2 结果 分 析
2 1 东亚 一北 太 平 洋 区 域 冬 季 大 气 环 流 基 本 . 气候态 分 析 通过 对 1 ~8  ̄ 6 。 0 0N,0E~10W 区域 范 围 内 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