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讲义;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学生实验报告表;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1. 学生考试成绩;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2. 参加化学竞赛;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选修三《有机化学基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十章内容: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第四章芳香烃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第六章醇、酚、醚第七章醛和酮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8学时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6学时第三章不饱和烃 4学时第四章芳香烃 6学时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4学时第六章醇、酚、醚 6学时第七章醛和酮 6学时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 4学时第十章杂环化合物 4学时共计: 50学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设备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鉴别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能评价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实验操作占30%,期末考试占50%。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转化,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

教学难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教案一:化学反应研究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讨论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二:化学平衡研究教学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平衡态下的碘化反应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和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三:化学动力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掌握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技巧。

1. 知识点梳理:-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讨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希望以上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室: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主要内容:1. 化学动力学2. 化学平衡3. 电化学4. 溶液5. 配位化学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2. 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相关计算3.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4. 熟悉溶液的性质和相关计算5. 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电化学现象引入本单元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分别介绍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重点,做到知识点的串联和延伸。

6.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了解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考试: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考试题目,检测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平衡、电化学、溶液和配位化学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内容并提交,评估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作业质量、实验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优秀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2. 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3. 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盐酸和醋酸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离子对电导性的影响。

二、讲解
1. 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带电导电,不带电不导电,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性质:离子在溶液中能够自由扩散,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与粒子大小和浓度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氯化铜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并用扩散速度推算离子的粒子大小。

四、总结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导性质和扩散性质,让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子在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课题:碳纳米材料教学目标:1.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3. 了解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重点:1. 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 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1.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和潜在价值。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选修三》;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碳纳米材料的应用视频,引发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解碳纳米材料的概念(10分钟)1. 定义:碳纳米材料是由碳原子按特定结构组织而成的纳米级材料。

2. 特点:轻质、高强度、高导热、高导电等。

三、介绍碳纳米管(15分钟)1. 结构: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 性质:弹性好、导电性能强等。

四、讲解石墨烯(15分钟)1. 结构:由一层层碳原子排列而成的二维晶格结构。

2. 性质:强度高、导热性能好、透明性强等。

五、探讨碳纳米材料的应用(15分钟)1. 电池领域: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2. 材料科学领域:用于增强材料的性能;3. 生物医学领域: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等。

六、总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延伸:1. 实验:制备碳纳米管或石墨烯;2. 讨论:碳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馈:请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问题与老师讨论。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碳纳米材料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晶体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分类方法;
3. 熟悉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晶体的结构特点;
2. 晶体的分类方法;
3. 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晶体结构的复杂性;
2. 掌握晶体的分类方法;
3. 理解晶体的应用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请学生回顾一下晶体的概念和结构特点,并简单介绍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晶体?
2. 晶体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3. 晶体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介绍几个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晶体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和原理。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晶体的结构特点,并比较它们的性质。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晶体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六、总结复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晶体的近期研究进展;
2. 撰写一篇关于晶体在化学中应用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晶体的结构和应用,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拓展晶体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晶体在现代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选修三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内容:选择性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学等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速率常数的关系,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配位化学理论解释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影响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 实验演示: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二、化学平衡
1. 动态平衡的概念:正反应与逆反应同时进行的过程;
2. 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态的条件: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三、配位化学
1. 配位键的形成:配位子与中心离子的相互作用;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考察不同配体对配位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 应用案例:探讨配位化学在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与应用的知识。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与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描述化学平衡的性质2. 掌握化学平衡定律的表达式和应用3. 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4. 掌握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5. 掌握实验技术和化学仪器的应用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动力学3. 化学平衡定律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 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性质2. 化学平衡定律的掌握和应用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和方法教学难点:1. 化学平衡的动力学2.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学生讨论3. 实验操作4. 课堂练习5.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进行讨论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动力学和化学平衡定律的内容3. 实验操作:进行一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4. 课堂练习:进行相关习题训练,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5.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平衡位置的方法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苏教版)2.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3. 课堂练习题评估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2. 实验操作表现3. 课堂练习成绩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2. 真实案例分析3. 实地考察相关产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但仍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案例分析的运用。

下节课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选修三教案

化学选修三教案

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标题: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化学选修三课程设计一份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习化学选修三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第一单元:无机化学1.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 酸碱反应和盐的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电位1.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单元:有机化学2.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官能团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和立体化学2.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三单元:分析化学3.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3.2 分析化学实验和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分析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教学方法和策略: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并注重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选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三教案
主题:原子结构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原子的构成成分及其性质。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2. 原子的结构模型:约翰逊-卢瑟福模型、卢瑟福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3. 原子的性质:原子序数、原子量、同位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1. 介绍质子、中子、电子的发现历史和性质;
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3. 利用示意图展示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的排列组合。

第二课:约翰逊-卢瑟福模型及卢瑟福模型
1. 回顾约翰逊-卢瑟福模型对原子结构的假设及缺陷;
2. 讲解卢瑟福模型对原子结构的提出及其优势;
3. 展示卢瑟福模型对放射性衰变的解释。

第三课:量子力学模型及原子性质
1. 介绍量子力学模型对原子结构的贡献及原理;
2. 讲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通过实例展示同位素的概念及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示例分析、讨论互动。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小测验。

教学资料:PPT、实验装置、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学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化学选修3烯烃教案

化学选修3烯烃教案

化学选修3烯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烯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理解烯烃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3. 掌握烯烃的合成方法和反应规律。

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烯烃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烯烃的结构和命名规则。

2. 烯烃的合成方法和反应规律。

教学难点:1. 掌握烯烃的合成方法和反应规律。

2.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烯烃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室化学品和仪器。

2. 多媒体投影仪。

3.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包含烯烃的物质(如橡胶、塑料等),引起学生对烯烃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课堂主题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烯烃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烯烃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等。

2. 介绍烯烃的命名规则,包括碳链长度、双键位置和数量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烯烃在合成聚合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烯烃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四、实验演示(20分钟)示范一些与烯烃相关的实验操作,如烯烃的制备和反应。

通过实验的直观呈现,加深学生对烯烃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梳理烯烃的合成方法和反应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了解烯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能源、材料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烯烃的掌握程度,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 练习题: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a. 原子符号: zx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26118a 表示;副族用b 表示。

8、9、10纵行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数(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Ⅶa 族:卤族元素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3、有关概念:(1)质量数:(2)质量数()=()+()(3)元素:具有相同的原子的总称。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和一定数目的原子。

(5)同位素:相同而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6)同位素的性质:①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元素所占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练习:用a质子数b中子数c核外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e电子层数填下列空格。

①原子种类由决定②元素种类由决定③元素有无同位素由决定④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由决定⑤元素原子半径由决定⑥元素的化合价由决定⑦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决定4、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层。

分别用n=或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2)排布原理: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从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

56、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1)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如: h+< h< h-;fe > fe2+ > fe3+na+na; clcl-(2)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如:①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h->li+>be2+②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o2->f->na+>mg2+>al3+③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s2->cl->k+>ca2+ 7、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 (1)同主族的元素,半径从上到下(2)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如:nacl cl- na+(3)比较ge、p、o的半径大小8、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2)(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过程: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尸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2、能层与能级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能量由低到高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lmnopq??最多电子数2 818 32 50??2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n:能层的序数)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 k l m n o ??能级1s 2s 2p 3s 3p 3d4s 4p 4d 4f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 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3、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1—36号) 1氢 h 1s??2261钠 na 1s2s2p3s??2262611钾 k 1s2s2p3s3p4s 【ar】4s??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51铬 24cr [ar]3d4s101铜 29cu [ar]3d4s[课堂练习]1、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22625氯:1s2s2p3s3p2262612钪:1s2s2p3s3p3d4s226261025溴:1s2s2p3s3p3d4s4p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这样的电子排布是基态原子的。

2、写出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总结并记住书写方法。

4、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e、n、na、ne、mg回答下列问题:在这些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有,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有; l层电子数达到最多的有,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的有。

5、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1)ek enel em,(2)e3se2se4se1s,(3)e3s e3d e2p e4f。

【篇二: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