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1.2[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1.2[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层次结构,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层次结构,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教学难点1.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反复诵读,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宋濂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谆谆教导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对象的转换着手,结合译文划分层次,然后再概括大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

2.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教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1、2段,先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再梳理概括。

教师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说说对此产生的共鸣,或是就一些印象深刻、感受强烈的细节说说自己的感受。

3.我读到了一个()的宋濂。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一个问题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概括,可以分条作答。

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归纳整理出答案。

4.朗读课文第3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太学生和当年的自己进行了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先提取本段的写作对象,再结合语句分析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换看法,共同整理答案。

如还存疑,可以向教师提出。

5.作者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对比,文中这样写想说明什么道理?教师引导学生用原文作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自述求学经历的内容,学习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即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赠给马生?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4段,抓住相关语句,结合写作背景来回答。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正确的苦乐观,努力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学习文言文语言生动、描写逼真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学生的勉励。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作者现身说法,自述求学经历,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第二部分(3):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点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在于用心不专。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劝勉马生勤奋学习。

【新课精讲】1.作者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幼时读书之艰成年求教之难求师奔走之劳求学生活之苦2.作者是如何解决读书中的困难的?体现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幼时读书之艰解决办法:手勤。

(“手自笔录"“弗之怠”)优秀品质:诚信。

(“不敢稍逾约")结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成年求教之难解决办法:嘴勤。

(“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优秀品质:真诚。

(“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结果: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求师奔走之劳解决办法:腿勤。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立侍左右。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

优秀品质:坚韧。

以精神战胜生活中的苦难。

求学生活之苦解决办法:心勤。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优秀品质:乐观。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观看学习视频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热爱学习态度坚定——以中有足乐者4.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太学生读书条件优越的?【知识贴士】反比与正比反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对比。

统编语文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

统编语文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docx统编语文九下《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味、探究第二至四段内容;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归纳文言知识、课文写法。

教学步骤: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18),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19),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20)。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1),媵人持汤沃灌(22),以衾拥覆(23),久而乃和。

寓逆旅(24),主人日再食(25),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26),戴朱缨宝饰之帽(27),腰白玉之环(28),左佩刀,右备容臭(29),烨然若神人(3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1),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32),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33),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34),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35),况才之过于余者乎?【注释】(18)箧(qiè):箱子。

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19)穷冬:隆冬。

(2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1)僵劲:僵硬。

(22)媵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

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

汤:热水。

沃灌:浇水洗。

(23)衾(qīn):被子。

(24)逆旅:旅店。

(25)日再食:每日两餐。

(26)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

被,同“披”。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27)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28)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29)容臭:香袋子。

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烨(y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31)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衣:破衣。

(32)耄(mào)老:年老。

八九十岁的人称耄。

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33)幸预:有幸参与。

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求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出示课件37)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勾画回答。

)教师提示: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话作答。

学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教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学生: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②勤劳刻苦;③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们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们的认识。

(出示课件39)(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出示课件4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预设:我们要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繁地找客观理由。

但同时,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要畏师。

4.通过本课的学习,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出示课件41)(学生讨论,自主回答。

)预设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预设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预设3:学习要敢于发问。

预设4:学习要有主动性。

预设5:学习要勤奋刻苦。

预设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送东阳马生序2》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2》优秀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重难点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自主预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1.借助教材助读把握教材内容。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限时2021独立完成预习案中内容,书写认真、规范。

Ⅰ教材助读Ⅱ预习自测(组长收、查,教师批、阅,学生改错,教师复批。

)我的疑问Ⅲ信息链接【合作探究】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文意,现在,我们走进文章,来体验一下宋濂是如何刻苦、勤奋学习的Ⅰ学始于疑 ----- 我思考我收获Ⅱ质疑探究 -----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在每个探究题后把师生双边活动写清晰具体)探究点一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探究点二1、分析对比手法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1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析读,内容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①求学之辛⎩⎪⎨⎪⎧⎭⎪⎬⎪⎫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学习条件差(艰苦)借书抄录(学习的勤奋)弗之怠——学习态度好(求学的执著)对比②从师之难⎩⎪⎨⎪⎧⎭⎪⎬⎪⎫未尝稍降辞色——老师的严厉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对比 ③旅途之艰⎩⎪⎨⎪⎧负箧曳屣,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四支僵劲④生活之苦⎩⎪⎨⎪⎧⎭⎪⎬⎪⎫住:寓逆旅 食:日再食衣:缊袍敝衣 苦(贫寒)同舍生:被绮绣 若神人服饰华美 生活奢侈 豪华对比 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4、面对这些困难,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勇敢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成为一位学识丰富、文采彪炳的大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精品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精品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紧扣“有”“无”,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2.紧扣“有”“无”,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难点】紧扣“有”“无”,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朗读了课文,通过合作探究翻译了全文,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相信本课的文言字词句一定难不倒大家了,快来试试吧!过渡:看来大家的文言知识掌握得十分扎实,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传统名篇《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少年宋濂求学时的艰辛之路。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文章每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你能尝试出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2.探究步骤(1)全班分成4大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

(2)小组成员集体朗读相应段落(会背的同学可背诵),然后每位同学从中圈画出能够概括段落中心的句子。

(3)小组交流,分享各自所找的中心句,并以中心句为抓手尝试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4)各小组润色语言,举手发言,在班级内汇报,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

3.成果展示第一段,中心句:“余幼时即嗜学。

”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了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写出了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二段,中心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讲述作者用心之专。

第三段,中心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

第四段,中心句:“勉乡人以学”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划分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结构。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
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6、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B)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能够划分结构层次。
能够从内容上分析对比的写作方法。
能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古人专心求学、刻苦勤奋的精神。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当堂训练:
•1.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
•2、文中使用了对比手法,你认为有哪几处?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1、第一段 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立意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3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篇5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

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

(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

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勤奋学习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求学精神和写作手法。

2.难点: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求学精神分析
(1)再次体会作者的求学之苦和勤奋精神。

(2)探讨作者的求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3.写作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

(2)讨论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语言特色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质朴感人等。

(2)探讨语言特色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讨论学习态度
(1)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6.总结归纳
总结求学精神、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说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说课一等奖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领悟作者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学习文章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3、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三、课前学法指导:1、采取圈点勾画法自读课文。

2、將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四、教材助读1、了解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2、文体知识序,文体名。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

本文即属此类。

五、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质疑法、延伸拓展法六、教学过程(一)、定向导趣学生讲“勤奋”小故事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说明: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阶梯。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去看一看主人公是如何化苦难为动力的。

(二)、自学导疑1、走进宋濂学生结合找到的资料介绍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

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2、走进课文大声齐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探究点一:文本理解(1)、请概括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找出原文中相关句子加以印证并在阅读中思考、概括)(2)、同学们,你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都是怎样做的(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让学生明白:勤奋刻苦方能成才,要有追求,知识就是力量)(三)、群学导思探究点二:写作手法(4)、文章列举了现在太学生学习的哪些优越条件(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今天我们有哪些优越的条件,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了吗(5)、本文通过写作者年轻时学习情况和现在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这是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运用这种写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请结合你生活和学习,就文中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四)、质疑导法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五)检测导效完成下列问题: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六)、作业摘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写到摘抄本上(七)、推荐阅读:塞缪尔斯迈尔斯《自己拯救自己》。

【教学设计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教学设计1】送东阳马生序(第2课时)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3.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精读品析1.诵读课文要求:请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第1至2段,边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

2.讨论交流(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清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2)质疑活动活动策略: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①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从不(因此)对抄书有所懈怠。

③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语言和脸色。

④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询问道理。

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交流感受①第1至2段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语言最能扣动你的心弦?活动策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

交流可围绕下列几方面进行: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

面对“嗜学”与“家贫”这一对矛盾,作者的勤苦求学令人感动。

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结果是“遍观群书”。

第二,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这一层着重写“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

在老师面前还要毕恭毕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地求教,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些表现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第三,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学科语文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第2课时年级初三年级课题送东阳马生序备课语文备课组备课人邸伟贾延平李秀兰授课模式四环教学课型预展型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

2.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核心贴士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把握文意,感悟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

学习活动安排一、自学环节(10-15分)(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2.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

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3.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4.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5.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6.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8.拓展延伸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学完本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自己的收获及现实意义。

二、展示环节(20-25)1.自学环节中的几道问题2.拓展延伸三、检测环节(5-10):四、总结评价(1--2):学法指导:从文章中找出原句加以体会可以从文章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体现自己当年学习条件同当今太学生有差异和从全文看,他们仅仅是在学习条件上存有区别等方面考虑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检查签字课后反思邸伟。

九下第三单元《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九下第三单元《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品求学之难,学成才之道——《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紧扣“有”“无”,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

2.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3.品读材料,体会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关键作用。

教学重点:紧扣“有”“无”,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在对“有”“无”的探究中体悟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任务一: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解决重点字词句的拼音和词义,疏通文意。

任务二:独立完成部分特殊语言现象的梳理。

任务三: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序”、宋濂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现代版宋濂——中科院黄国平博士的博士论文致谢(一)初读少年宋濂求学之难1.少年宋濂读书遭遇到了哪些困难,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无”2.找到这些“无”,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回忆里的辛酸,边读边探讨“无”的背后所指。

无从致书以观——无书(知识匮乏)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师(师资短缺)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无温和态度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交通工具路途艰难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无衣食之享生活艰苦(二)“比”读同舍生、太学生之幸福1.宋濂当年的同学和如今的太学生呢,找一个字概括——有2.找到这些“有”,有感情的朗读,读出作者的羡慕和惋惜,边读边探讨“有”的背后所指。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供给充足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物质无愁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环境优越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专职老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藏书丰富(三)品读少年宋濂之“有”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找到克服艰难的句子,理解背后的有的顽强和毅力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有毅力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有决心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礼仪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有忍耐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有定力2.学习的持久力能这么强大,最关键的可能是“有”什么,找出关键句来读。

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教案
难点在于,本课较旧教材有变化,增添了三段内容,篇幅长了许多,需要教师更多指导。
学情
分析
初三学生已学过大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所以应该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对本文进行独立的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
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序”这种文言文体。
备课时间:月日(星期)
学科
语文
班级
初三
主备人
审核人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
讲读课
第二课时
教材
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由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所著。本文以自己求学的经历,情意真切地告诫同乡晚辈马生,学习需要有吃苦精神,需要不断进取,需要态度诚恳,不能贪图享乐,是一篇激励学生励志求学的美文。学习本文,需要积累文言知识,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解作者在文中饱含的真挚情意。
以是 加冠 益慕 硕师 尝 先达 执经叩问
德隆望尊 辞色 援疑质理 叱咄 俟其欣悦
卒 负箧曳屣 穷冬烈风 僵劲 持汤沃灌
逆旅 绮绣 緼袍敝衣 略无 足乐者 口体之奉
耄老 谬称 廪稍之供 冻馁之患 长书 言和色夷
际遇之盛 岂
2.古今异义词:
(1)走送之:古-跑。今-常用为行走。
(2)持汤沃灌:古-热水。今-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3、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4、从课文中获取学习启发。
重难点
【学习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赋予的真挚情意。
【学习难点】1、理解关键文言词语、句子。
2、通过课文学习,获得关于学习的相应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典例
【教学设计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

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

并熟读背诵课文。

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
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

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
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就是用此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的。

3、教学评价的选择:
我认为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

所以本节课我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

通过这种评价,帮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

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站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及步骤】
1、创设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又是课文中相关内容,没有脱离实际。

2、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课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

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课文,学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内涵。

3、审美鉴赏:
这一步骤是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疏通文章,理解文章。

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

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了文章思路与主题。

并且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
方式。

4、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的延伸性是很大的,关键就看学生能否走出课文,得到新的感受和体会,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对东阳马生形象地分析,让学生延伸到现实社会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

同时这也是学习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