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件1_历史_必修3_人民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9(人教版必修三)
*孟子 理想主义的老天真 孟子-理想主义的老天真 孟子
返回
“性善”性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 下可运之掌上。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象。 对象。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因材施教。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因材施教。 时机。 时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 复习。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巩固。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巩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实践。 实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 思考。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态度。 态度。 学而不厌, 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坚持。 坚持。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优秀教学PPT1 人教版
法家
庄子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 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 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 “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 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 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 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 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 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 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 用。
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高一历史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18张PPT)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孔子、孟子、荀子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何为仁? 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仁? 宽容、推己及人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为内在精神,礼为表现形式
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治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性本善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之性恶,其善者伪之。”
性本恶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所不为。”
仁义、王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君舟民水
思 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万物本原为“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共29张PPT)
——《论语· 为政》
1、孔子 (1)孔子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 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 “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 虎也!” ——《礼记· 檀弓下》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论 语 · 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商鞅、韩非子 墨子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姓孔,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孔庙大成殿
杏坛
杏坛是传说 中孔子讲学 的地方,后 人在孔庙大 成殿前筑坛 以示纪念。
孔府 大门
孔林中的孔子墓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学思之窗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 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 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 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三历史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 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 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 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C.推行礼乐仁政 B.强化血缘等级 D.实行严刑峻法
(2010·海南单科·T1)‚欲求兴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 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 观点出自先秦 ( )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 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
• A.重视礼仪教化 • C.强调严刑峻法
B.主张礼法并施 D.提倡为政以德
(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 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 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 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 人。‛这一学派是( )
——《读史有智慧》作者冷成金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 秋 战 国 秦 朝 西 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
孔子创立,奠定基础 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 焚书坑儒,遭受打击 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
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儒学复兴,形成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
宋 明 明 清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2.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3.派别:(九流) 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
高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9张PPT)
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②庄子(战国):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心态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逍遥)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2. 法家:韩非子(战国)
——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风貌 改革观:主张变法
考情分析:本单元是高考的重点区域,江苏高 考近五年都有命题,特别是2011年和2013年, 必修命制了两道大题目,2012年选修涉及。 预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 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
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 【答案】
•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 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 和谐。
•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 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 发展
法治观: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用严刑 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封建统治)
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课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评价: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客 观上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补充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 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 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评价: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 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的思想 —— 孟 子、荀子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礼崩乐 坏,社会动荡不安,士阶层兴起并活跃起来,他们代表各自 阶级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论语·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ppt3 人教版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孟子、荀子、韩非子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墨子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
──《老子·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 极?” ──《老子·德经》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
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势)
2004年10月28日《孔子文化展》在巴黎吉 美博物馆拉开帷幕。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
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 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 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 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 民利,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 之以礼。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 地万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荀子
我尊孔子,但主张性本恶。君船民水, 故人君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庄子
治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 轻罪重刑。君主须集中权势,运用权术,以 静制动。
历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辍广。 天行有常, 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摘自《 摘自 荀子》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 思考:概括荀子的观点并指出其思想倾向,分析其产生 的根源。 的根源。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 观点: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倾向:这是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根源: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思维拓展 :“礼”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依仁成礼,以礼成仁 强调的实质是什么?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礼 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孔庙——杏坛 杏坛 孔庙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三课件: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s 第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家争鸣时期百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材为本梳理新知[情景导学]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O、“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⑴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中国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L 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一个时代特征 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三种治国思想 四个思想派别[易错易混]“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实用PPT课件
法家: 韩非子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 “1百课家-“争百鸣家”争和鸣儒 ”家和思儒想 家的思形想成 的实形用成PPT优课质件PPT 课件 (共43张PPT)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1、孔子
孔子生平 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 “1百课家-“争百鸣家”争和鸣儒 ”家和思儒想 家的思形想成 的实形用成PPT优课质件PPT 课件 (共43张PPT)
仁义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思考: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背景、过程)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
展成长起来。
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
过程:孔孟子子————仁仁、政为、政民以本德思、想有、教性无本类善心系②调的贵解 是贱与有①和““谐序仁社”者会,③人爱“际人己关”所 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不、欲法,勿治施于人” ④“有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 ”和儒 家思想 的形成 优质PPT 课件 (共43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 ”和儒 家思想 的形成 优质PPT 课件 (共43张PPT)
教无类’
思维拓展: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A.,①应②该在B一、定①③程度 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C.可①。④为什D么.?②④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 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 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 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31张PPT)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指 儒、墨、道、法、阴阳、杂、名 、纵横、农、小说等十家。
“争鸣”——指各派别按照本阶级 利益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 术上的各种问题,著书立说、广 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杂 家——杂揉各派思想——吕不韦集门客编《吕氏春秋》 农 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兵 家——以研究用兵作战为主要宗旨——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1.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 代表:儒墨道法 (孔孟荀;墨;老庄;商鞅韩非子李斯) 3. 背景:
②礼治:“正名分”,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德治和礼治是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评价:a.积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发展生产;
b.局限: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统治秩序,具有保守性。
二、先秦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孔子
3、哲学观: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精神觉醒;
4.影响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③各派相互辩驳,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先秦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孔子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都城,是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 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私学的兴起,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课件
渴望统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
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要点归纳】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
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 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
2.法家:韩非子。
(1)地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2)主张:君主要_________, 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君主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_ 大一统专制 (3)影响:把_____
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
【易错辨析】法家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依法治国‛相同吗?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 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
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 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了“孔 子教育奖”以鼓励对世界文化教育发展作出 突出贡献的人,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 命名此类奖项。 当今海内外掀起一股孔子文化热。国内举办 “国际孔子文化节”。海内外许多国家也举 办孔子文化展,并创办了120多所“孔子学 院”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 字仲尼,尊称“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 “德治”: “为政以德”民
本
3. “礼” :“克己复礼”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礼” ?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 丹
超女于丹《论语》热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合作探究: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 开出了 “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 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 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 当时未能适应形势,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的需要。
• 子曰:“仁者爱人。” •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 雍 也》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 语· 颜渊》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 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 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 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 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 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7 2008年上学期
课堂演练:
1.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墨子
人才招聘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 国家?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 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 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 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 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子 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乐》(已佚 失),即五经
② 教育思想 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 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诸子百家
学派 代表
老子 庄子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 哲学思想 唯心论 朴素的辩证法
道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规律办 事
韩非子 法家 商鞅
政治变革; 法治; 加强中央集权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孟子、荀子、韩非子
2、道家学派
(1)老子的思想
A、“道”为世界的根本,用“道”来说明宇宙万 物的起源和演变。 B、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 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看不到事物的转化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 观。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原来如此!!!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 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 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 以从诸子百家中找源头。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3. 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 ①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
形成原因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社 经济: 会 大
——物质基础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政治:
变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革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时 期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 爱人 思想 同 民本 以德治民 思想 性相近 异 人性论 奠定 基础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上联:一代圣哲,横空出世,弘道布德,修身、 修家、修天下; 下联:五千精妙,涵古覆今,继往开来, 法天、法地、法自然。 横批:天下第一 这是在老子2576周年诞辰纪念日的时候,专 为老子而作的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