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实践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实践自己的教学行为
成 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 意 义 ;课 后 再 巩 固练 习 ,要 课 内外 有 机 结 合 ,善 于拓 展 和 应
地、 合理地 、 创造性 地丰富和调 整教学 内 容, 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也许能 使学生用 有限 的精力 掌握更多最需 要的 知识 , 最大限度地 发挥所学 知识 的效用 。
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 者 单 位 : 宁 省 朝 阳 县木 头 城 子 作 辽 镇 中心小学)
了, 不能随便跳过也不能随意旁骛 。而现
在的教学 比较 重视散点教学 ,这完全是 另外 一种思路 ,另外一种 内容 的编排方
式 ,它不 是 把 所 有 重 要 的 东 西 都 选 择 好
与技能 ,忽 略情感 、态度 和价 值观 的形
成。现在 的课 堂 , 重师生关系 的平等 , 注
新 课程理 下教 师应如何实践 自己的教学行为
贾承 威
突 出教 师 的 主导 作 用 和学 生 的 主体 作 用。教师 的角色 由“ 霸主” 地位 , 变为知识 的引导者 、 组织者和智力 开发的启迪 者 ; 教学 由“ 道 、 业 、 传 授 解惑 ” 的过程 , 变为 教师与个体 , 教师与群体 , 群体 与群体 的 共同探究 、 协作 学习 的多维互 动 , 知识是
() 2 注重 知识的衔接 和拓展 , 使学 习 基础不 同的学 生各 有所发展 和提高 。努 力促使学 生 自己去体验 、 观察 、 探究 。
| 鸹
了给学生 ,而是选 择部分重要 的东西给

习、 听课 , 我认识到这种 “ 问题教育 ” 使 去
的教学方式 ,很可 能潜移默化 导致 学生
的依 赖 性 ,导 致 学 生 在 独 立 处 理 问 题 时

《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蔡留忠..《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蔡留忠一、课题的提出.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提出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广大的一线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教师们能否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身有效的教育行为。

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课堂教学行为,因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最核心的活动,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然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必须依靠教师自身摸着石头过河——去发掘和探索。

这种境况很可能会造成部分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从而导致课程改革难以真正开展。

因此,我们以“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探索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让广大一线教师能很快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并引领自身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广大的一线教师尽管已经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不能真正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身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造成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脱节。

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教学行为问题早就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但一直未在独立领域得到专门的研究。

直到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这一日见不察的现象才从其他教学问题中浮现出来,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

国外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从于年的研究中见到。

当时,教师教学行为是作为探讨教师的人格与特性的一个潜在的客观结果而存在于研究中的。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阶段性总结阿城区解放小学代超霞“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这一课题,从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确立子课题,实践研究与调查,到现在已经两年时间了,两年中,根据科研内容把科研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中,举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自己逐渐成长。

回想这两年来,虽然忙碌却感觉很充实,在研究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了困惑与不解。

现将自己开展课题工作以来的情况总结一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这两年根据学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大课题的统领下,我首先进行了理论学习,结合认识及班级学生具体情况,确立了自己研究的子课题“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术行为的研究”,确立好子课题之后,做了一份前测调查,分析了当前的状况,制定好自己的实施目标与方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渗透,实施。

平时阅读理论书籍,让自己在理论上有依据,是自己成为知识型教师。

并且每月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摘抄,每学期根据自己的教学中的得失书写教学案例及反思,分析学生发展的个例。

准时参加学校根据教科研课题开展的各项工作,并在活动中积极交流自己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惑。

在开题立项时,请来教科所老师指导确立子课题;确立课题之后,本人每学期都积极参加了实施阶段课题展示课,同时积极争取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并每次学习后都把好的经验方法带回来,与同事们分享学习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都参加了全省小学语文教科版教材教学能手培训,接触到了语文教学的前瞻性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受益良多,也把学习到的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收效很大。

二、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两年中,自己提升了认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2012年11月至今先后多次参加了小学语文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并在区进修校表彰奖励活动中,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6月科研论文《让导入成为语文课堂的火种》荣获国家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2014年6月科研论文《先声夺人的导入技巧》荣获国家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行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行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行为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行为应从指导学生“学知,学会”转变为“求知,会学”;从“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转变为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老师从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

关键词求知会学生本教育转变组织者一、引言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行为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行为的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行为,确认自己新的教学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好伙伴、好朋友。

二、2000年前后的教育教学对比(一)2000年前的教育教学主要特点。

第一,指导学生“学知,学会”。

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然后掌握,运用,反反复。

第二,以“师本教育”为主。

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以老师为本重视的是老师单向传授知识。

第三,讲究“师道尊严”。

老师的尊严和威信不可侵犯。

第四,教师是学生与班级的管理者。

认为学生是不懂事的,需要老师管,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

(二)2000年后我的教育教学特点。

第一,变指导学生“学知,学会”为”求知,会学”。

“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自我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选择自我学习的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教师的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教师的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抱着他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不断地向困难挑战,战胜困难。

例如下面这道题:如图,半径AO⊥PO,PB切⊙O于B,AB交PO于C,∠P=600,OC=1。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实际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

因此,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和提升,为新课程改革
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探究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特点、优缺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提供参考。

三、研究的内容
1. 教师教学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优缺点分析。

3.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及启示。

四、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
关文献资料,设计相关问卷,并进行实地观察以收集和整理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数据,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五、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对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为学校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6 月 下旬 刊
教师 ・ 学 生
导, 让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 表 扬 和批 评 要 注意 避 免 两” 重“ 两” 轻“ 表扬 和批 评 孩 子 时 , 教 师要 把握 好 两 ” 重” 两” 轻” 的分寸 。 其一, 重 行为动机 , 轻行为表 现 ; 其二 , 重成绩本 身 , 轻 人 格 品 质 。好 的行 为未 必 有 好 的动 机 。 好 的动机也未必有好的结果 。 表 扬和批评孩子一定要注意两 ” 重” 两” 轻” 的 分 寸 。 这 是 由 于 孩 子 的判 断 能力 和分 辨 是 非 观 念 不 强 。 因而 在 动 机 和 表 现 不 致的情况也 时有存在 , 这就需要教 师在教育 中 , 有 一双” 火 眼金 睛 ” 善于观察 、 发 现孩子的优点和 缺点 , 为 他 的进 步 进 行 表扬 , 为 他 的 不 足进 行 引 导和 指 正 。 四、 科学 合 理 地表 扬 与批 评 促 进孩 子 的 正 常发 展 每个 幼 儿 的 性 格 不 同 。 有 的活 泼 开 朗 、 爱说爱笑 ; 有 的. 性 格 内向 、 简言少语 , 所以教师在运用 表扬和批评 时 , 也 要 因幼 儿 性 格 的不 同 。 科 学合 理 地 进 行 评 价 。 如 对 于性 格 外 向较 容 易 接 受 的幼 儿 。 可 以采 取 直 言不 讳 的方 式 ; 对 于 自卑 心 理 很 强 的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00 1 3 ) 0 6 — 0 2 0 1 - 0 1
们 的 老 毛 病 又犯 了 。时 间久 了 , 我也就由着他们了 , 但 我 还 是 批 评 他们 ,不 要 先 为 了 自己着 想 ,还 要 给 别 的 同学 发 挥 的机 会, 他 们 也 就 默 认 了。 这种” 插嘴” 的学 生 实 际 上 就 是 张扬 了他 们 的个 性 , 这 也 是新 课 程 改革 的要 求 。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 了每 一 个 学生的发展” , 要 求 教 师 要 特 别 关 注 学 生 的个 性 差 异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有 机 会 展 示 自 己的 个 性 。学 生 在 上 课 时 的” 插嘴” 现 象也 可 以使 学 生 自我 个 性 得 到 张 扬 。这 是 学 生 在 一 种 没 有 约 束, 没 有 负 担 的 课 堂 活 动 情 景 中 产 生 的多 嘴 , 是 学 生 的 自觉 、 顿悟 、 灵 感 产 生 的 一种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表 现 。 所 以对 这 种 学 生 我 是 既 加 以肯 定 表 扬 , 又 要 引导 他 们 要 尊 重 其 他 同学 , 要 让 所 有 的 同学 都 有 发 挥 和 展 示 自己 的 机 会 。 这 种 想 像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比较 矛 盾 , 既 要 注 意课 堂纪 律 , 又 要 让 所 有 的 学 生 得 到 长 足 的 发展 。 做 起 来 有 一定 的难 度 。

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学行为

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学行为

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学行为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

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奋战在一线上的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融入新课程。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该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些成了我们必须思考解决的现实问题。

围绕教学行为这个中心,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

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设计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器材,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编各式各样的动作,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课堂上,教师向同学们展示实心球和空矿泉瓶,让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一些玩的办法,自由、无拘无束的组编出不同的游戏。

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调整师生关系,围绕学生中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

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思想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更新教学观念的重点是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1. 新学生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确,知识是让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他们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性,“五个手指不可能一样齐”要给差生更多关爱和帮助。

2. 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互动过程,是全面育人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3. 新教学质量观: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体学生都得到了最佳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挖掘学科课程内容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我发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至少有两点做得不够:一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落实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我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的“双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少;二是在过去教学中,自觉目标意识不够强,尤其是较多地忽略情感态度目标。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增强全面的目标意识。

5.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个问题中,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做得不好,我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总是在被动地学习,原来是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可能在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方面,以及学生观没能得到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面的原因。

今后,一定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精选3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精选3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精选3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篇1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会议的召开,对教育改革是个质的飞跃。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从理论上,以及实践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教学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

新课程的推出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变革。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发挥引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

教师教学行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目前,关于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教育学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特点,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教师教学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自身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

在研究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全面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四、提升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和建议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学习和进步。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3.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5. 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推动新课程的落实和实施。

希望不断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获奖科研报告论文引言当今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若干问题, 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 新课程的理念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最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落实。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新课程两年了, 但是在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极不适应的教学行为。

诸如:时间方面。

一堂课45分钟, 有些教师要讲45分钟。

学生只能当教师的忠实听众, 被动接受学习, 缺少思考和交流, 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空间方面。

传统的课堂,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领土”, 教师站在讲台上, 居高临下, 与学生毫无亲近可言。

这种教师占据学生活动空间的状况, 很难使学生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出来, 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和创造性的解放都没有什么良好的帮助。

主导性方面。

现今的有些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 它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合作学习方面, 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采用了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 如小组讨论, 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 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 学生的讨论声就响成一片, 课堂气氛非常激烈。

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嘎然而止。

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但实际效果甚微。

这样只能使讨论流于形式。

也有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许多问题, 其中不少问题缺乏思考性, 教师一提出, 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还有的教师组织集体交流, 仅仅局限于你说我说大家说, 缺少点拨提升, 综合归纳、拓展延伸。

还有照本宣科的“应付教学”:教案照抄照搬教材内容, 讲课照诵教案内容, 缺乏学生的主动反应, 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只有教师机械的“独角戏”的表演。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 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更新备课形式1、更新备课观念。

传统的教学设计(备课)可概括为“三备”和“三写”。

“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这种设计常常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进行,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上时,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把重点放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出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独特、个性化,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组织者。

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2、创新备课思路。

把原来单一的个人备课改变为三种形式:第一,集体备课。

以学科组为单位(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组织讨论研究,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第二,个人备课。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归纳、提升与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第三,跨年级,跨学科备课。

我从事农村教学多年,深知农村缺少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我主张跨年级备课,就是要求教师统领教材,站位要高,以中考命题为导向,服务教学,引领教学;我还主张跨学科备课,就是鼓励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重视例习题的设计,灵活运用教材。

有效的例习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改革将学科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偏重素养、综合素养,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于指导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成果。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许多研究仍停留在课程解构、教学设计等方面,较少有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入探讨。

此外,虽然有一些研究调查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但仅仅停留在叙述和描述层面,缺乏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同时研究设计和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旨在提出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策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探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探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实证研究: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探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问题。

3.改进策略:在上述理论探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教学要求,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改进策略,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观察记录、访谈等方法,其中主要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研究:先对教育科研论文、相关报纸杂志、学校课堂教学文件和网络资源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把握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

2.观察记录: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视频录像和文字材料等形式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等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3.访谈:为了充分了解教师们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认识、看法和体会,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教师教学思维和策略等方面的信息。

教育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

教育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兰河一中丛全荣昔者韩退之先生曾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师道之传承已有数百年之多矣!而在当今社会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师者若仅拥有此种才能,怕是远远跟不上时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程度喽!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呢?就此问题我们仅做如下几点理解与诠释。

一、我们要针对此时的教学要求情况研究一下教学的背景首先、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导学案)的创新与使用。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要求的改变,必然导致要素及结构的改变。

因而,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

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导学案的创新与使用。

例如:课程改革之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们在明白理解之后,还要达道举一反三,这便是教授成功的表现。

而教改后,则要求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以引导为主,即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应该是新知识的引领者和启发梳理者。

我们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最能体现教师成功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解决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教导有序,缓解紧凑,讲练结合。

而我们在课改后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教师在的课前的导学案设计中,就要求设计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达标测试、以及布置任务知识拓展等,这样一些环节了。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因为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雾里看花的教育行为体现出来。

教育理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行为的转变中进行。

理念不转变,行为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行为不转变,理念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

教师的行为是教,是传递,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学生而方,教师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的学就失去了方向,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如果教师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老师是教学的主角、主宰者,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怎样教,教什么,都是由教师而定。

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老师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

教学共同体变为了教的单一体,学的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应充分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考试成绩的狭小空间中转变为: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变教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趣 味性 : 课 堂 教 学 中 。 为 学 生 提 供 一 些 数 学 式 、 学 在 多 数 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 改变 学 生 学 习数 学 的刻 板 观 念 . 而 从 引起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 重视 现 实 性 : 课 堂 教 学 中 . 于 创 设 于 学 生 实 际 生 活 和社 会 在 善 实 践 内有 密 切 联 系 的 应 用 型 数 学 情 境 ,让 学 生 发 现 问 题就 在 自己身 边 。 开 放 性 : 堂 教 学 中 既 要 创 性 问题 , 导 学 生 变 换 问题 的观 察 角 度 , 引 多方 位 思 考 问题 , 养 学 生 的发 散 思 维 : 培 更要 注 重设 计 提 问 开放 的开 放 性 问题 , 养 学 生 发 现 问题 、 出 问 题 的 能 力 。 如 多 引 导学 生 培 提 问 几个 为什 么 , 为什 么存 在 这 个 结 论 .条件 和结 论 有 什 么 联 系 , 样 得 到 这 个 结论 。 怎 2倡 导 自主 、 . 合作 探 究 式 的 学 习方 式 。 《 学课程标准》 数 中指 出 :有 效 的数 学 学 习活 动 不 能 单 纯 “ 地 依赖 模 仿 与 记 忆 , 手 实 践 、 动 自主探 索 与 合 作 交 流 是 学 生 学 习 数学 的重 要 方 式 ” 些教 育 专 家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研 究 发 现 ,人 们 的学 习主 要 依 赖 于两 种 方 式 。一 种 是 接 受 式 学 习 , 一 种是 探究 式 学 习 。 另 两 者相 辅 相 成 , 一 不 可 。 而 在传 统 教 学 中 , 师 过 多 地 采 用 缺 教
■墨

印 秀辉
( 北香河一 中, 北 香河 河 河 0 50 ) 6 4 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对思茅市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与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对思茅市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与分析
中用 ” 的教 学原 则 , 体现 “ 经验 学 习” 自主学 习” 与“
综 合语 言 运用 能力 , 使语 言学 习 的过 程 成 为 学生 形成 积极 的情感 态 度 、 主动思 维和 大 实践 、 高 提
跨文 化意 识和形 成 自主学 习 能力 的过 程 。 “ 茅地 区 中小 学英语 教 师教 学行 为研 究” 思 课
【 稿 日期 ] 0 6 6 8 收 2 0 —0 一O
【 者 简 介 】 晚 霞 ( 9 3 )女 , 西 沁 水人 , 茅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英 语 系 副教 授 ; 作 侯 16 一 , 陕 思
李 咏 梅 ( 9 7 )女 , 南 景 东人 . 茅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英 语 系 副教 授 ; 16 一 , 云 思 李 思 潭 ( 98 )女 , 南 普 洱人 , 茅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英 语 系 副教 授 。 15 一 , 云 思 7 2
化 意识 和 形 成 自主 学 习 能 力 的 过 程 ?如 何 体 现 “ 幸运 5 ” “ 心 辞典 ” 类 的“ 多分 ” 2 、开 之 背 式游 戏 活 动, 就是 “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活经 验 和 认 知 水 从 生 乎 出发 , 以学生 为 中心 ” 的教 学理 念 , 因此 , 理解 有
渠 道 , 未 观察 到任 务 型教 学 的任 何 影 子 或 相关 但 设计 ; 教学环 境 的创 设 也 未 能体 现 “ 以人 为 本 ” 的
启 发式 教学 理念 。 2 教学 模式 . 观 察 目的 : 着重 观察 师生 角色 是否发 生 了变
二 、 察 结 果 分 析 观
1 教学方 法 .
观察 结果 : 课 教 师 弄不 清 新 旧教学 方 式 的 授 区 别与差 异 , 课堂 上仍 然重 教轻 学 , 然是 以教师 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已几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同时,广大教师也在经受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

一些教师在新的思想的冲击下,感到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这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没有把握。

对教学行为反思与实践环节缺乏认识。

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做了深刻的阐述,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文章。

什么是好的教学?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实施?好的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要研究教学行为、明确教学行为的特征、内涵。

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一)教学行为的特征教学行为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与教学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教学的特殊性质的紧密相连有关。

第一,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第二,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的特征。

第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征。

第四,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教学行为的内涵我们对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学行为的性质与内涵。

唐松林把教师行为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自觉与信念。

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认识教学行为,我们当然不能照搬这样的定义。

相对于教学行为,这里的教师行为的定义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教师行为并不等于教学行为。

教师行为包括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只是教师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行为是一种“自觉与信念”这样的意识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

行为不是意识,虽然它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意识的控制,但它并不总是意识的结果,也不等于意识。

第三,说教师行为是“行为方式的总和”,无疑是同语反复。

我们把教学行为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已几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同时,广大教师也在经受新的教学理念的洗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考验。

一些教师在新的思想的冲击下,感到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这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没有把握。

对教学行为反思与实践环节缺乏认识。

对此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做了深刻的阐述,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文章。

什么是好的教学?课堂教学究竟应如何实施?好的课堂教学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要研究教学行为、明确教学行为的特征、内涵。

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与内涵
(一)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行为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与教学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教学的特殊性质的紧密相连有关。

第一,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第二,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的特征。

第三,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征。

第四,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教学行为的内涵
我们对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学行为的性质与内涵。

唐松林把教师行为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能力的自觉与信念。

它是教师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与之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认识教学行为,我们当然不能照搬这样的定义。

相对于教学行为,这里的教师行为的定义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教师行为并不等于教学行为。

教师行为包括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只是教师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教学行为是一种“自觉与信念”这样的意识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

行为不是意识,虽然它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意识的控制,但它并不总是意识的结果,也不等于意识。

第三,说教师行为是“行为方式的总和”,无疑是同语反复。

我们把教学行为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这样定义教学行为,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教学行为与教学思想、教师个人特征、教师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以及教学情境等的关系。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是形成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

教学行为总是受教师个体对于教学的理解相制约。

这种理解代表了教师的教学理想,自我
认可的教学的普遍规律和期待状态。

教师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维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是来自于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成果,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研究的遗产。

一是来自于自我对教学的理解,常年的教学经验的结晶。

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个人的教学思想与思维。

当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这种教学思想或思维可能是不自觉的,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与教师的人格特征相融合的。

在教学与生活实践中,教师都形成了具有自我特点的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教育与教学风格,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着教师教学行为的个人性特征。

教学行为当然与教师掌握的教学技能、教学技术有关。

这也是影响教学行为的一个方面。

但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实践知识与智慧更为直接地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这里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应该说,实践在决定教学行为上比理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最后,教学行为表现为操作性的方式。

它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肢体动作、情感表达等活动化地外显的。

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和感受得到。

(三)教学行为的结构
我们从三方面来分析教学行为的结构。

其一是教学行为的性质结构。

我们认为,教学行为是由内在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智慧所转化出来的活动状态。

这种活
动状态,基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实践智慧。

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而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是经验性的、情境性的、灵活而变动不居的。

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又不是相同的。

由此所转化而来的教学行为,表现为三种性质的教学行为:
1.程序性教学行为
2.生成性教学行为。

3.策略性教学行为。

按照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行为又可区分为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后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学的设计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既需要教师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采取灵活的策略与巧妙有效的智慧行动。

课堂教学后的教学行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它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与创新。

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

国内研究,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主要有两种分类:
第一,“基础—技术—组织”三模块分类(傅道春、施长君),把教学行为分为教学基础行为、教学技术行为与教学组织行为三类。

第二,“主要—辅助—管理”三模块分类把教学行为分
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三类。

二、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实践
认识教学行为的作用与结构,只具有认识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发展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

因此,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关注点。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是教学行为发展的一般认识论基础。

尽管我们提倡教师的反思与实践,理性的教育教学认识仍然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方面。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人类长期积累与探索的结晶。

只有扩大自我的教育视野、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视野,才可能吸纳全人类的思维与实践的成果。

尤其是教师要树立先进与高尚的教育理想,才可能使自我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相适应。

先进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哲学智慧不可能是教师自发的产物。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忽略教学行为与其他人类行为的不同之处,就会丧失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科学的发展尽管有其局限,但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可遵循的原理与规则,甚至技术。

这也是我们应该汲取和吸纳的。

即使是主张教育智慧与机智的教育学者也不完全排斥这一点。

范梅南就说,教学作为特殊的指导技术(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指导课堂讨论)、作为组织技巧(如何准备一堂有趣的课,如何组织实习)、作为诊断技术(如何评估儿童的学习
能力或学习成绩),不能不学习([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译本,13页)。

当然,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的功能,不应把其视为教条。

教育理论的功能在于激发思维。

一个好教师,从来就是一个善于吸纳他人研究成果的人,一个读书的人。

尤其是人类在长期的对于教育的思考,所积累的教育思想必须成为自己思考或行动的财富。

同时教育研究也发展起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技术,比如教学设计的技术、媒体运用的技术、学习行为观察与诊断的技术等,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还必须充分认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美国多纳尔德〃舍恩曾把实践区分为“技术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

所谓“技术性实践”,就是以任何情况下都有效的科学技术原理为基础,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序、技术与原理的实践活动。

技术理性的失误在于:(1)它假设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通用的办法;(2)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可以在真实情境之外的地方研究和发展出来;(3)这些解决办法可以经由传播转换成实践者的行动。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这里主要强调四点:
第一,教师要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

反思使教师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

他们已经告别了
服从于外部“权威”,听从别人指导自己教学的时代。

第二,教师要结合自我教学的具体情境与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为教师开辟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

第三,围绕教学行为的问题进行反思。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而烦恼的态度
第四,教师的反思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式。

我们主张指导教师发展的思想应是知行统一的发展观。

在行动中反思,反思为了行动。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问题—反思—制定行动策略—行动实施—评价反馈—反思”的过程。

1.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碰到了问题(比如: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并不如我所要求的那样积极参与)。

2.我设想着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组织以使他们积极性提高,是以小组活动还是结构性练习)。

3.我实施这个想像中的解决方案(我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并引入了有结构的练习,是他们在没有我经常监督的情况下,提出和回答问题)。

4.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我的学生参与性加强了,但他们太吵闹,并且在有结构性练习的情况下仍依赖于我)。

5.我根据自己的评价重新系统阐明问题(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既积极参与又不太吵闹;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中更具独立性。

教师的这种行动研究,实质是叙述一个故事。

它叙述出教师个人独特的声音与感受,它用教师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行动研究过程。

因此,教师叙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要直接反映事件的真实而具体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