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

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课件: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第2步 二轮拓展深化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

1.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
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 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 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 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从横向上 把脉历史相互联系
通史融会(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认知纵 横联通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课时跟踪检测
命题权 威解读
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 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 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 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 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 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标志 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 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 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 展时期。
()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
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被举荐之人名不符实
,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答案:A
4.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宋明理学派别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格物致知”。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影响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1讲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1讲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江苏考试说明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大宗、小宗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土地和人口.(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等级森严。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核心词: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1.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①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②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①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②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3.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_第1步_一二轮衔接_有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_第1步_一二轮衔接_有答案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清发展线索][掌握发展历程]一、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

[迁移应用]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解析:选C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2.《新唐书》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

高三2018级二轮复习通史

高三2018级二轮复习通史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复习指导】1时间:2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3)封建社会:【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1、政治上:(1)原始社会---禅让制(2)夏商西周:①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政治特点:③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主线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主线二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主线三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主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

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

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2讲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2讲含答案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江苏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阶段2.经营模式(1)以家庭为单位。

(2)精耕细作。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制度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造成社会动荡.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核心词:经营形态、手工工场、“丝国”、“瓷都”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3讲+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3讲+Word版含答案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明清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

主题一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到顶峰[研析真题]从制度演进角度考查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朝中后期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材料对宦官读书识字态度的变化正体现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的异变,但并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A 项正确,D项错误;皇帝的权力日趋强化,B项错误;内阁仍然具有议政功能,C 项错误。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选B项;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 古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 古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返回
1.明朝时禁时开
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
海禁 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 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郑和船队
开放 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 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的君主集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残酷而落后的高压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 活力,必须予以否定。
返回
2.清朝设军机处,乾纲独断 ①办事效率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②办事机密: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内,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 擅入 ③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自皇帝意旨 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毫无决策权 首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削弱直至取消;其次,雍正、乾隆时 影响 期内阁的权力,亦受到极大的限制;军机处就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
返回
3.(2018届高三· 泰州检测)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
事 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 果 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 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 ) 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解析: 根据材料“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 ”“吵吵嚷嚷,人来人往”“都是 C.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 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 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可知军机处场面有些混乱,严肃性有所下降, 故A项正确。
①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3讲含答案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版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文档: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演进第3讲含答案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江苏考试说明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②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①程朱理学;②王阳明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②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①汉字与书法艺术;②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3)文学成就:①《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核心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考点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核心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仁"的思想.(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4)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 中国近现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七)中华文明的新生——新中国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 中国近现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七)中华文明的新生——新中国时期

返回
“文革” 以来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 曲折 的边缘。法律制度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 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中 发展 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 “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一。 国两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 制 ” 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文革”的结束,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践“一国 两岸 两制”构想,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不断加强, 关系 这些已成为两岸和平合作和祖国未来统一的强大动力
的国情,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协商制度的推动,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2.1982年新宪法确立:以公社范围建乡,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建村民小组,把原 来由人民公社行使的政府职能转移给乡政府,人民公社只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这 反映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 C.人民公社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废除 D.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解析:材料反映人民公社去行政化成为单纯的经济组织,反映出这是改革开放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故A项正确。 答案:A ( )
祖国 统一
返回
二、新中国外交战略的六大演变历 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100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经 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
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返回
时段
战略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中国古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中国古代史+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 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3.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 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
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
返回
①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
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 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 评价 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 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②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 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 ④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 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
返回
3.纸币的流通 (1)概况:交子的发展经历了民办和官办两个阶段,最初为当地大商人、大 富豪合伙发行,随后由官府接办,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发行机构和发行制度。 (2)影响:纸币发行初期管理规范,发行量有所控制,币值稳定而有信用,
返回
1.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 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 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 )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_第2步_二轮拓展深化_有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_第2步_二轮拓展深化_有答案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勃兴在政治上的体现。

尤其是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1.分封制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政在家门,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新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

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

(2)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课+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习三维课+第2步+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
返回
五 六 七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再造——民国时期 中华文明的新生——新中国时期
从横向上 把脉历史相互联系
通史融会(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
思想上
社会生活上
认知纵 横联通
政治上
经济上
命题权 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ຫໍສະໝຸດ 通史融会(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返回
1.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 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
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
理解正确的是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 B.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
差异在于器械的落后,于是以“师夷长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就此展开。
返回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和列强侵略)的严 背景 峻形势 ②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出现 ①军事工业的创办: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 建工业 内容 ②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是解决军事 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上出现的困难,这些工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①根本原因:仅仅引进先进的生产力(机器)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失败 ②具体原因:洋人对技术的封锁;顽固派的阻挠;洋务派缺乏领导核心,力量 原因 分散 这是一场清朝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进行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 评价 的目的,但是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商业、手工业、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附属成分而存在。虽然明朝中期在江南一带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
返回
①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
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 固了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比较优秀的人才加 评价 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 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②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 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杨绾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 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 )
解析:材料中“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 可知作者认为考试内容有失偏颇,故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标准,体 现了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材料“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认为没有 体现沿袭传统,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原则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A
从横向上 把脉历史相互联系
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认知纵 横联通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命题权 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通史融会(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 [学什么·怎么学]
返回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 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 会生活、经济水平、科学 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获得重大成就,在中国 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 年来,“唐宋变革论”成 了历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我们今天的“中国梦”的 实现可以从唐朝历史中得 到一些有益借鉴。
返回
一、政治上——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
唐宋时期,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 在各方面具体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
“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返回
一、唐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唐朝的行政机构,承袭隋代,以三省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 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 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 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
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素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选B项。 答案:B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
解析:材料中张玄素认为隋朝出现动乱是由于君主独断专行所致,表明张玄
返回
2.如图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解析:中书省必须在皇帝的示意下草拟政令,故A项错误;门下省并未拥有决策
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中书取旨决策, 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 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 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 ①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②将尚书省 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 弱了相权③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监察、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共
同组成唐朝的朝官制系统。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选官制度发生了从重视 门第到重视才学的重大变革。
返回
1.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 隋朝 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 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返回
二、宋朝科举制的完善
1.表现 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进士轻经生,进 科目 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及其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 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
当代时事的把握,这对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是有意义的
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 体制 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 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 徇私的新方法
返回
2.评价 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这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 积极性
奠定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
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形成冗官问题,
局限性
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的绝对独立权,故B项错误;皇帝没有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故C项错误; 题干中尚书省是通过六部来执行政令,故D项正确。 答案:D
返回
3.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 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
待贤之道。”要求“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唐朝
作用
返回
2.科举制的兴起与发展 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 ②九品中正制度衰微 ③世家大族的腐朽 原因 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⑤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 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演变 形式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结合;唐承隋制,使科
返回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发展的高峰
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 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唐宋社会的变 革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新组合,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 社会新的时代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