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复习《马说》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14《马说》-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篇目考点链接+对比拓展
14《马说》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在作者笔下,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答案]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
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1.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也”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③“不知马也”,抒发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
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1: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
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
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
示例2: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
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
中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课件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K: 同“饲”,喂。
7.虽.有千.里.之能. 虽: 即使。
千里: 日行千里。
能: 能力、才能。
或 K: 有时。
8.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足: 足够,充足。 才: 才能。 美: 美好的素养。
见(xiàn)K: 同“现”。
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K: 犹,尚且。 欲: 想要。
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 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 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 含蓄。
答案: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伯乐发现,从而有机会展示才能而成 名。但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时代已经过去。埋怨别人不可取,幻想一举成名也不现实。要努力学习, 增长才干,也要抓住机遇,这样才能增大成功的几率。
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0 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 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 K: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邪: 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一词多义】 1.策策 执.之 策.而 不临 以之 其道
用马鞭驱赶。 马鞭。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语文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马说》复习课件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词语解释
(1)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3)虽有千里之能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 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 不避仇,使人尽其用,物尽其才。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 “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 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 “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XXX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 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 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 的是谁可以担负,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祗:同“祇”,只是 辱[F]:屈辱、埋没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骈:两马并驾 称:称呼
2.句子翻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只是屈辱于卑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
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食马者”不知马)。
二、(’14张家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2分) 【甲】《马说》全文 【乙】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 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 可,非问仇也。”遂举解孤。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 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 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考语文 古诗文阅读 马说
1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教材“思
考探究”) 作作者借者千借里千马表里达马了表“达有了了伯“乐有,才了能伯发乐现人,才才”能的观发点现,人并指才出”“千 里的 亦马常观即有点人,,才而伯并常乐指有不出,常有“而”千善,亦里于即马发人常现才常有和有,选,而而用善伯人于乐才发不现的和常伯选有乐用人”却才,的伯 乐不却不常常有有。。这这寄寄寓寓了作了者作对者人才对遭人屈才辱、遭被屈埋辱没的、感被慨埋、悲没愤的之情。
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祗”同“衹衹(只)”,只只、、仅仅 (2)食马者不(知只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食”同“饲饲”,喂喂
(3)才美不外见 “见见”同“现现”,表表现 现
2.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3.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才美.不外见
或:(古义)有有时时
食:(名→动)吃吃 美:(形→名)美美好好的的素素质
质
4.一词多义 (1)尽食之一不食能或尽尽..粟其一材石竭吃尽吃竭完完尽 (2)能安虽求有其千里能.之千里能.也能能力能能够够力
(3)策策执.之策.不而以临其之道名动 赶词动词词名,,词,马用,用鞭马马马鞭鞭驱鞭赶驱
5.重点实词(课下注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8.朗读节奏划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标 2 处) (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 2 处) (3)食之//不能尽其材(标 1 处)
9.重点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状语后置) ((和和普普通通马)马一同)一死在同马死槽在里,马不槽以里千里,马不而以著称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课后习题,定语后置) 日日行行千千里的里马的,马吃一,次吃有一时能次吃有下时一石能粮吃食下。 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课后习题) 想想要要跟普跟通普的通马相的等马尚相且办等不尚到且,又办怎不么到能要,求又它怎日行么千能里要呢?求它 日行千里呢?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马说(原卷版通用版)
马说1.(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二)(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马说
知识
(一)《马说》全文。 (二)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 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拓展
第14篇 马说〔唐〕韩愈
(6)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策之不以其道
(9)食之不能尽其材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执策而临之 (12)其真无马邪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且: 犹,尚且 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以: 按照 道: 正确方法 食: 同“饲”,喂 尽: 竭尽 材: 才能、才干 鸣: 鸣叫
②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借“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来表现文章主旨 的。 【答案】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作人才,“食马者”比作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 的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
知识
全文主旨 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和抨击了埋没、摧残 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对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期望及怀才不遇、有 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写作特色 ①托物寓意。文章以“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 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 的形象中,富有感染力。②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增 强了语言的气势。③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篇末点题,突出主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 中考文言文复习
作者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 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 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 《马说》即谈马、论马。
比如此类文章有《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
•把握准确字音
lè
zhǐrǔ olì piá n cá
千被埋没的原因。
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背诵默写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
7 、描写“食马者”不知马的种
种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 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 、强烈谴责“食马者” 无知的句子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 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 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 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 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 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表现不出 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 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 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却不懂 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马说
马说 分析(二)
●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物质决
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 所以有人曾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不可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 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 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 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臜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一群群地死于槽 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 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 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 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其 内涵则甚为丰富,含蓄不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
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
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分析(一)
●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 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 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 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 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 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马说》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虽然。
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同“衹”,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马说》阅读附答案9篇
《马说》阅读附答案《马说》阅读附答案9篇《马说》阅读附答案1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
(10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注释】①骥:良马。
后文的“骐”与此同义。
②刍:喂牡畜的草。
求:寻找,寻求。
④烦御:烦劳驾驭。
⑤顿:整顿,这里指拉。
⑥辽:远。
⑦骀(tái):劣马。
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2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参考答案:10.(1)只是(2)方法(各1分,共计2分)11.A(2分)12.(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2)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中考阅读理解选择一、文学常识《马说》作者是,字,河阳人,世称“”,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宋代的、、、、、。
“说”是古代一种性的文体。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意思为:(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为:(3)才美不外见.同,意思为: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原意为:完,句中意为:(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才原意为:完,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3)不以千里称也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5)是马也是:(6)食不饱,力不足食:(7)安求其能千里安:(8)策之不以其道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11)执策而临之执:临:4.一词多义(1)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先帝称之曰能.(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主人日再食.④一箪食.,一豆羹三、文言虚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3.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执策而.临之5.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6.之①马之.千里者②虽有千里之.能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五、问题探究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文阅读复习《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一、基础知识: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代文学家。
“说”是一种文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
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马说》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的手法,食马者喻指,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抨击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之情。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4)千里而食.也
(5)是.马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
(9)尽其材.(10)执策
..而临之
(11)其.真无马耶(12)其.真不知马也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15)策之不以其道.(16)执策而临.()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B、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6、下面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如土石何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二、课内阅读:
1、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7.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9.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0.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8、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二、阅读研究
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马说》答案:
1.《马说》的作者是_韩愈,字_退之,唐代文学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杂文,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食马者喻指愚味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圣明的君主)抨击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含义:显现、显露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含义:喂材通才含义: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含义:吗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即使(2)并列(3)有时(4)同“饲”,喂养(5)这(6)想要、等同(7)怎么(8)驱使(9)同“才”才能(10)握着鞭子(11)难道(12)恐怕(13)通晓(14)受到侮辱(15)方法(16)面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世间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会经常有。
(2)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5、B
6、B
5、理解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①策
..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策勋十二转(记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执策而.临之(连词,表承接)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喂)(sì)(喂)
③食不饱,力不足。
(shí)(吃)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喂)
7.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
8.B
二、阅读研究
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