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精品WORD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精品WORD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名师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词汇。

2、理解由具体事例引入论点的写法;体会此种方法引入的妙处。

学习重点理解围绕中心论题讲道理,摆事实。

以设问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论题,同时体会设问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难点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如何才能拥有创造性思维。

作者名片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文题背景人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文体常识常见的论证方法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二、引证法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三、喻证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泰州市永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预习导学:1.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持之以héng()一shì无成()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言而喻:一事无成: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有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四、问题探讨。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6.趣味实验五、回顾全文1.本文的论证思路: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六、课堂小结七、巩固延伸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辩证看压力邵景均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1

2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一、导入新课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教师简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就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明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强调: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正音辨形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

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

如:恭.喜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渊博锲.而不舍3.明确话题: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作者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容易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倡导要有创造性思维。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创造性思维。

三、理清脉络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明确:(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四、分析内容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训练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时训练苏教版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内阅读】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1.归纳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中所列举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怎样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全文看,选文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汲.取()孜.孜()锲.而不舍()根深蒂.固()2.写出下列成语的反义词。

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的的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⑷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地把它发展下去。

..不舍锲而不舍:4.简答。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合作探究】6.阅读全文,完成填空。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主要论述了。

②.课文论述思路清晰。

首先提出问题:由文章开头设置的一个有趣问题,引出这一话题;然后分析问题:先分析了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的条件,继而用两个设问句过渡到分析;最后解决问题:水到渠成地总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二十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3.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4.品味课文语言。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那么,怎样去寻找和发现新的答案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会帮你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放飞创造力的翅膀,去发现新的事物,去创新……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了解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会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为了澄清这些认识误区,树立人们的自信心,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汲.取(jí)依赖.(lài)驾驭.(yù)罗迦.(jiā) 恭.喜(gōng) 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zī)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渊博..(yuān bó) 不言而喻.(yù)4.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了解议论文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了解议论文的知识一.课前预习: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自主先学(一)论点(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根本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构造,理解文章的思路。

2.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理清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提升目标:初步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通俗易懂,逐层深入的论述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jí( )取根深di〔〕固 zīzī( )( )不倦 qiè( )而不舍gōng( )喜 yuān( )博持之以hēng( ) 推qiāo( )二、读一读请大家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围绕论述的中心,文章的构造是如何安排的?设计目的:解决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构造方式。

预设: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段落层次提纲:〔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三、想一想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说明的?2.创造性思维是否人人都具备?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3.课堂质疑:四、练一练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2.以“我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吗?〞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怎样做有创造性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苏教版33.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苏教版33.do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锲而不舍()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jí取() zīzī不倦()()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_____ 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5.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资料苏教版3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资料苏教版3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资料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

教学设想:本文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一单元就是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师:大家先来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师(微笑):你们说,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

师: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

师: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师:快速浏览课文,我们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档cctv10 “人物”节目。

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知识链接”的活动要求:浏览课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档cctv10 “人物”节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二十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清文章思路。

(重点)3.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4.品味课文语言。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那么,怎样去寻找和发现新的答案呢?《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会帮你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放飞创造力的翅膀,去发现新的事物,去创新……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了解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会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为了澄清这些认识误区,树立人们的自信心,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汲.取(jí)依赖.(lài)驾驭.(yù)罗迦.(jiā) 恭.喜(gōng) 压榨.(zhà)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zī)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héng)渊博..(yuān bó) 不言而喻.(yù)4.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35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35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 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 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活动方案】上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由课前的歌曲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活动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由此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为了使论点有力,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学生读书2分钟,适当批注→组内交流<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展示)活动2: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历史上古今中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谈谈自己的体会。

(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组长分工→展示)活动3:举行班级辩论会。

对照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确定小组内的观点→为自己组内的观点确定理论和事实论据→小组演练→全班展示)活动4:奇思妙想。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 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个性调整课堂随笔【附录:发散性思维经典案例】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创造学首届学术研讨会。

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隔海赶来,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

日本专家连续讲了3个半天,讲得很有魅力,挺新奇。

台下一片闪亮亮的专注的眼睛。

面对这些创造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回形针:“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说出这些回形针的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片刻,山西、广东的一些代表踊跃回答“回形针可以别相片,可以夹稿件、讲义。

”“钮扣掉了,可以用回形针临时钩起……”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几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回形针磨成鱼钩去钓鱼,引来一阵笑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议论文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1+1=?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1(季度)+1(季度)=0.5(年) 1(爸)+1(妈)=3 1(狼)+1(羊)=1(狼)1(手)+1(手)=10(手指)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面对生活里中的现象,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2、检查预习:出示PPT作业,给下列画线字注音;3、教师通读课文,学生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很勤勉,不知疲倦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 新学期 新成绩 新目标 新方向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议论文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1+1=?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1(季度)+1(季度)=0.5(年) 1(爸)+1(妈)=3 1(狼)+1(羊)=1(狼)1(手)+1(手)=10(手指)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面对生活里中的现象,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2、检查预习:出示PPT作业,给下列画线字注音;3、教师通读课文,学生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很勤勉,不知疲倦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苏教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1+1=?2、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1(季度)+1(季度)=0.5(年) 1(爸)+1(妈)=3 1(狼)+1(羊)=1(狼)1(手)+1(手)=10(手指)3、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面对生活里中的现象,只要换一个思考角度,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2、检查预习:出示PPT作业,给下列画线字注音;3、教师通读课文,学生理解词语:根深蒂固: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很勤勉,不知疲倦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汲取:吸取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借以形容道理很明显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

【2019-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
2、请你为本次科技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现场的记者,请设计两个问题向发布人提问。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国 罗迦 费 因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点拨:考查对文章基本信息的掌握情况。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2.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苏教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名师导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词汇。
2、理解由具体事例引入论点的写法;体会此种方法引入的妙处。
学习重点
理解围绕中心论题讲道理,摆事实。以设问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论题,同时体会设问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答案:C
例题引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课文开头非常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预习导学:
1.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汲取()持之以héng()一shì无成()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汲取:
推敲: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一事无成:
3.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证方法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提出几何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四、问题探讨。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

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6.趣味实验
五、回顾全文
1.本文的论证思路: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小结
七、巩固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

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

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

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可见,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

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

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

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

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其兄曹丕忌恨。

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

曹植于悲愤之下,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面对生死而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

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
飘。

”有了压力,就有了革命、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

压力能够使人明确前进的方向。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

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韧的美德。

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1.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3.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4.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
5.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