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合集下载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答案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答案版)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习目标】1、理解和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句式。

2、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3、了解孟子文章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学习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学习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和探究孟子仁政思想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孟子思想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张扬性善说。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

三是提倡仁政。

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的显著特征:1.富有气势。

孟子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文章不仅从逻辑上说理,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咄咄逼人,磅礴而来。

2.长于譬喻。

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浩然之气的风格特征。

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二、挖空练习,积累字词,探究文本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主谓间;对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荒年、歉收),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愈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打比方)。

填然(形容声巨大)鼓之(音节助词),兵刃既接,弃甲曳(拖着拽着)兵而走。

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用)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如何,怎么样)?”曰:“不可。

直(只、仅仅)不百步耳,是(这)亦走(逃跑)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案内容:目标学生:高中生教学目标:- 了解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故事;- 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王好战的相关故事;- 投影仪或黑板;- 学生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放映或书写“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

2. 提问:“你们有了解过这个典故吗?”“有没有人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讲解历史背景(10分钟):1. 简要介绍王好战这一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2. 叙述王好战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壮举,例如他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等等。

展开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例如勇于战斗、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等等。

2. 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你们是否认同这一典故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给予肯定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关于王好战的短剧。

2. 每个小组表演他们自己的小剧场,可以选择展示王好战的故事或是王好战这一典故的含义。

3. 其他小组观看并进行评价,包括演技、理解和创意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3. 提问:“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家庭作业:1. 学习笔记:整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重点内容;2. 文章撰写:写一篇关于“王好战,请以战喻”典故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教学反思:这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和典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引入、讲解、讨论、活动等多种形式,学生既能了解历史人物王好战的故事,又能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典故的含义。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形式,本课采用互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022年 泉州十五中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2022年 泉州十五中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卷一梁惠王上一反映了孟子主张“重义而轻利〞,反对〞后义而先利〞的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并不是不讲利,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他反对的是唯利是图,争夺一己之私利;而维护的是国家、社会的公利。

孔孟都不反对个人追求合理的“利〞。

二孟子告诫君主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广阔人民痛苦的根底上。

否那么,就是“独乐〞,必然遭到人民的对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亡。

三“王道〞是孟子的政治哲学,而“仁政〞是实行“王道〞的具体政治措施。

四通过揭露和批判暴政虐民,阐述了“仁〞的思想,表达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

五反映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他认为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国家大小,兵甲利钝,而是取决于是否实行“仁政〞,以及人心的向背。

六反映了孟子希望通过行“仁政〞,到达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的思想。

七孟子这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行“仁政〞的两个措施:一是“保民〞,二是要“敬德〞。

保民——要“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务、深耕易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然后先富后教,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

敬德——推行“仁政〞的关键在于国军的“德〞,国君的“仁心〞是“仁政〞的根底。

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用国君的高尚道德来感化老百姓,提高社会道德,也就是“推恩〞。

探究案答案1.孟子用辛辣的挖苦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

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2.告诉我们发现错误就要及时改正,不要找任何借口拖延。

3、(1)D〔喻证法〕(2)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

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开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推荐五篇)第一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动的语言?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六、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一、课文悟读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

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

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

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

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

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

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篇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文言文的语言理解可能是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翻译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次,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和民本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其内涵,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战争与道德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4. 教学手段: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讲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积极性,是否能够认真听讲,是否能够及时完成课堂任务。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见解,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 评价学生对《王好战请以战喻》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正确把握文中的观点和主张。
-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
内容逻辑关系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的重点知识点:
- 孟子对战争的法和态度。
- 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的阐述。
- 孟子通过战争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②文中的关键词:
- “王好战”:突出君王喜欢战争的性格特点。
- “仁政”:强调以仁爱为基础的政治理念。
- “民本”:指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利益和福祉。
③文中的重点句子: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战争观念:古代战争观念的理解和评价
3.重点句子:
- “王好战,请以战喻”:“王好战”是课文的核心,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战争观念的思考
- “喻以战,战必胜”:“喻以战”是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战争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双重性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修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4.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体验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和理解文章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
1.古代战争观念的理解:对古代战争观念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现代战争观念的反思。
5.课堂展示与点评(10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课文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喻和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与检测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宣扬的“仁政”学说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仁政”学说的伟大现实意义,增强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难点】理解孟子宣扬的“仁政”学说的基本内涵,体会孟子“仁政”学说的伟大现实意义。

一、导学激情,新课启航复习背诵《寡人之于国也》熟悉课文。

二、导学自探,双基必备(一)文学常识结合概说部分总结孟子及其思想(二)基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数罟..()洿.池()衣.帛()养生丧.死()庠.序()孝悌.()饿莩.()恶.乎定()2、解释重要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河内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今夫天下之人牧.()是非..君子之道()孰能与.之()3、判断词类活用填然鼓.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教()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月.攘一鸡()4、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5、文句翻译(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3)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译:(4)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三、导学克难,探究展示1、《寡人之于国也》、《月攘一鸡》、《孟子见梁襄王》三则选文分别如何体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请找出原文并总结。

2、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为什么不为当时的国君们接纳?3、今天我们国家的哪些做法有与孟子的思想相吻合?对照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归纳总结四、师导点金,总结升华经典,不是放在精美书架上的线装书,也不是放在供桌上让人顶礼膜拜的圣物,更不是大众口中用的俗滥的流行语,它是来自先贤心灵深处智慧的结晶,是参透社会人生大彻大悟的偈(jié)语,是迷途中指路的航标。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现象,学习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过程与方法:研讨学案,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证方法。

二、相关资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二人。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第二单元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第二单元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学生姓名:学习小组:学案完成情况(打钩):A B C【晨读素材】: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

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孟子》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领会孟子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精神。

【预习指导】:一、预习任务:1、收集整理关于孟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2、疏通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利用《新课程》等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疏通文意用《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做好相应的笔记;不理解的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三、预习成果检测:(一)填空:孟子(公元前~前),名,字,又字,国人。

是先秦第二位学大师,古人习惯上称他为。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3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把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4.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理解文中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卒然()沛然()嗜杀()饿莩()孝悌()庠()序数罟()洿()池枯槁()瞷()墦()讪()施施()王好()战恶乎定()语人()弃甲曳()兵不可胜()食鸡豚()狗彘()之畜()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一篇A.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②然而不王者③谨庠序之教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通假字: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途有饿殍而不知发B.特殊句式: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第二篇A.通假字:①必餍酒肉而后反②蚤起③施施从外来B.特殊句式:①而良人未之知也②骄其妻妾第三篇A.词类活用:①请轻之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③去关市之征B.特殊句式: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第四篇A.词类活用:①出,语人曰②天下恶乎定③今夫天下之人牧④谁能一之⑤孰能与之B.归纳第四篇短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第二课时)探究案认真研读每则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篇1、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2、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3.“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对当下有何启发?第二篇1.结合课文,分析齐人形象。

2.有人认为孟子在此犯了常识错误:乞讨为生的人不可能娶有妻妾。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3、这则短文的讽刺效果是怎样达到的?第三篇1、孟子与戴盈之讨论什么问题?双方的意见有什么不同?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第四篇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2.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使用比喻来说理的?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作者和背景。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战争与和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

第二章:战争与和平的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和和平的定义。

让学生理解战争和和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讲解战争和和平的概念。

分析战争和和平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战争和和平的具体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第三章:战争的原因和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

让学生理解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讲解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战争的理解。

第四章:和平的意义和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平的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和平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和平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3 教学方法使用和平案例,让学生了解和平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和平的理解。

第五章:如何实现和平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现和平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在实现和平中的作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实现和平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政治谈判、国际合作等。

分析个人在实现和平中的作用,包括倡导和平、参与和平建设等。

5.3 教学方法使用和平案例,让学生了解实现和平的途径和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实现和平的理解。

第六章: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

《王好战_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_请以战喻》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文学知识补充1、孟子之时代就地域言,孟子之所处之环境,与孔子大致相同。

但就时代言,则自孔子至孟子百余年间,一般时势及人之思想已大有变动。

就人之思想方面言之,在孔子时,除孔子及其所遇之三五消极的“隐者”之流外,尚无其他有势力的学派,与孔子对抗。

即在墨子时,亦只有儒、墨二派,互相攻击辩论。

及至孟子时,则思想派别,已极复杂。

《庄子·天下篇》所谓“百家之学”是也。

孟子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即其时代之情形也。

……孟子谓其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2、孟子其人(参见语文书40页)3、孟子的思想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嫡传孙子子思的门人,而子思又是孔子门人曾子的弟子,所以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

孟子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一是张扬性善说(书第3页)。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三是提倡仁政。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4、《孟子》的文学价值与孔子的沉稳内敛不同,孟子持才自傲,擅长论辩,因而为文坦荡,嬉笑怒骂流露笔端,文章气势磅礴,富于鲜明的个性特征。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作者孟子,了解孟子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3. 战喻的内涵: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战喻的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孟子》相关篇章。

2. 参考资料: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资料。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对《孟子》产生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写作背景。

3.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观点以及论证方法。

4. 分析战喻:分析文章中的战喻,让学生理解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战争与和平时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相关篇章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战喻内涵和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评估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展开辩论。

2.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中的比喻手法,学会运用比喻表达自己的观点。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

2. 比喻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3. 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比喻手法的深入理解与运用。

2. 文章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内容、比喻手法分析、相关练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文章,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比喻手法,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文章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5. 练习巩固:(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其他文学作品,与《王好战,请以战喻》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比喻手法的运用和文章风格的特点。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让学生掌握战争与和平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好战,请以战喻》的作者和背景。

解释文章中的战喻及其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战争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本质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可预测性。

2.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的本质和原因。

讨论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章:战争的伦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战争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分析战争伦理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挑战。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和平的价值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讨论和平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和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报告和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五章:战争与和平的平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让学生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分析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平衡。

讨论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六章: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上的重要战争事件及其影响。

讨论历史上的和平事件及其意义。

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七章:战争与和平的心理学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与和平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学在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中的作用。

王好战导学案

王好战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高二语文编写人:沙怀永审核人:高二语文组2010年2月19日【学习目标】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点】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社会意义。

【学习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适当想象,品味孟子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充分把握文章的寓意。

【学习方法】诵读法: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

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这种特点。

对于对话性的篇章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讨论法:对孟子的政治主张和“仁政”思想可通过讨论来领会它的现实意义。

写作训练法:用白话文将《齐人有一妻一妾》》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适当想象,尽量保持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并在结尾处用一两句话点明小故事的寓意。

既能充分把握文章的寓意,又能训练写作能力。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孟子》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严厉抨击暴虐统治与兼并战争,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本单元课文就着重阐述了这些思想。

本课章包括四章。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

此篇以学过,我们将不再讲解,请同学们课下复习。

后一篇是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雏型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叙写了一个日日求乞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百般炫耀体面的齐人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在人前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而背地里营营苟苟,丑态百出。

《戴盈之》孟子借讲偷鸡者的故事讽刺了宋国大夫和国君知错不改的可笑。

《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王好战,请以战喻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宏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化、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探讨孟子的主要材料。

宋代把它和《论语》《高校》《中庸》合称“四书”。

背景扫描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志向,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

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非常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

孟子一生主见“仁政”,主见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凡是法家主见,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成功,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单元导读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相识和鉴赏价值。

《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须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白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

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肯定要驾驭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全力以赴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日的立政为民、公允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志向,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一、文学知识补充
1、孟子之时代
就地域言,孟子之所处之环境,与孔子大致相同。

但就时代言,则自孔子至孟子百余年间,一般时势及人之思想已大有变动。

就人之思想方面言之,在孔子时,除孔子及其所遇之三五消极的‚隐者‛之流外,尚无其他有势力的学派,与孔子对抗。

即在墨子时,亦只有儒、墨二派,互相攻击辩论。

及至孟子时,则思想派别,已极复杂。

《庄子〃天下篇》所谓‚百家之学‛是也。

孟子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即其时代之情形也。

……孟子谓其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
2、孟子其人(参见语文书40页)
3、孟子的思想
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嫡传孙子子思的门人,而子思又是孔子门人曾子的弟子,所以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

孟子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
一是张扬性善说(书第3页)。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三是提倡仁政。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4、《孟子》的文学价值
与孔子的沉稳内敛不同,孟子持才自傲,擅长论辩,因而为文坦荡,嬉笑怒骂流露笔端,文章气势磅礴,富于鲜明的个性特征。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

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

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

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

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其行文坦露,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叠叠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长于论辩,富有气势。

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

有时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告子》)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体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三、文本解读
弃甲曳.兵数罟
..洿.池鱼鳖.养生丧.死
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
饿莩.处.室餍.足瞷.施.施墦.
什.一嗜.杀浡.然槁.
(一)第一则(寡人之于国也)
1、重要词语
河内凶.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
兵刃既接
..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
..止直.不百步耳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
..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
....刺人而.杀之
..而不知发.是何异于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2、通假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文言句式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5、文句翻译
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
⑵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
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
6、文意解读
⑴‚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答:
⑵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这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答:
(二)解读第二、三则(‚齐人有一妻一妾‛‚有日攘一鸡者‛)
1、重要词语
其良人
..良人之所之
..出施从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遍国中
..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
又顾而
..餍足之道也
..之他此其为
施施
..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
几希
..矣去.关市之征.请损.之
以.待来年然后已
...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2、通假字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3、词类活用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月攘一鸡
4、文言句式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是非君子之道
5、文句翻译
⑴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译:
⑵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
⑶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
6、文意解读
⑴请分析第二则中‚齐人‛的人物形象。

答:
⑵孟子塑造齐人这个人物形象难道只是为了讽刺‚齐人‛吗?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答:
⑶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的喻意为何?
答:
(三)解读第四则
1、重要词语
出,语.人曰就之
..焉
..而不见所畏
天下恶乎
..定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天油然作.云
其.如是,孰能御.之诚.如是也,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2、通假字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由水之就下
3、词类活用
吾对曰:‘定于一。


4、文言句式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
天下恶乎定
天下莫不与也
5、文句翻译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
6、文意解读
人逢乱世,生命如枯苗草芥,‚一将功成万骨枯‛。

孟子批语诸侯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7.14)阅读本章,我们应如何理解孟子‚不嗜杀者能一之‛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