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
浅析中小学建筑设计论文
浅析中小学建筑设计论文摘要:中小学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建筑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功能要求、学生生活模式等,但这些特殊性同时可作为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可融入到中小学建筑设计中,以设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学校,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设计要点1 引言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遵循建筑设计的趋势指引,更高的建筑性能和更少的能源消耗已成为新世纪中小学建筑设计的重点。
另外,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中小学教育设施的“绿色度”可起到一定的示范教学和传播作用,这对树立下一代的环保观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当代中小学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各种教与学活动的物质需要,还要赋予学校环境人文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为中小学建筑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2 现代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2.1 重视资源聚集从学校研究角度来说,图书馆已成为多功能的知识资源聚集中心,其在建筑位置上也呈现聚拢、靠近状态,以实现知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
另外,中小学逐渐呈现合并的现象,图书馆、少年宫,辅导机构等在学校周边环境不断产生,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资源聚集的特点。
2.2 生态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发展的质量。
从中小学建筑设计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具体表现为:①能源消耗量巨大,使用的建筑材料不环保,多数为高耗能材料;②学校建筑设计并未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形象没有尊重当地民居;③近年来中小学建设规模扩大,盲目建设使得建筑质量得不到保障,不利于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3 归属感归属感的一重要个属性来自于人对物的识别程度,主要包括气味、色彩以及声音的识别,熟悉的物质自然识别程度更高,且归属感更强。
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识别感主要依靠色彩的尺度把握,这一点对是在校师生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不同的使用要求下,学校建筑设计人员应尊重当地的建筑文化和环境,努力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中小学建筑。
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
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中,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建筑;空间灵活适应性引言对于中小学建筑来讲,空间的灵活性具有特殊的和现实的意义.中小学生的日常性的活动要随着时间与季节和他们的年龄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活动的不定性,要求空间应随时具有适应各类活动的能力。
因此说,中小学空间灵活性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今天多变的活动对空间的要求。
一、在新的杜会背景下现代教育方式所面临的问题1.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方式的基础是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满足人们适应现代社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各种需要,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全面的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同是可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缺陷。
现代教育方式采取的最典型的教学方式是编班授课制。
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使得大量的等待受教育的人能够受教育成为可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之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已有的工作。
在这种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下产生的是典型的小学建筑空间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组织形式从16世纪起在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尝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研究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经验的基础上奠定理论基础,到19世纪开始这种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方式大规模地推广。
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作出了过去历史上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不曾做出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仍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许多国家这种教学方式任然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现代教育方式编班授课制也产生相应类型的教学空间,相同规格大小的矩形教室空间的积累便是这一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产物。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现代建筑体系摘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外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目前的新型建筑有着很多感悟,结合很多著名建筑进行了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介绍,总结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张拉结构、膜结构、玻璃结构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商业和军事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其造型千变万化。
当今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和需要,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大体型、大空间、大跨度。
如体育比赛场馆、会展中心、飞机场的机库与候机楼、文化艺术以及商业建筑等规模都很庞大,跨度也大。
现代空间结构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结构中得到知识、启发和借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传统的和现在的彼此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成千上万采用各类空间结构建筑的大型体育馆、飞机库、会议中心和展厅等,这些建筑的恢弘气势、优美造型。
许多厂房、仓库等也采用了空间结构,实现了经济、合理的完美统一。
1 张拉整体结构体系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白支承、白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
它通过拉索和压杆的不同布置形成各种形态,索的拉力经过一系列受压杆而改变方向,使拉索与压杆相互交织实现平衡。
这种结构的刚度依靠对拉索与压杆施加预应力来实现,且预应力值的大小对于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拉整体体系在拓扑学和形态学上是复杂的结构型式,所以用一种有效的几何方式来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张拉整体体系可应用于城市雕塑、大跨度平面或曲面屋盖结构。
张拉索网结构或张拉索壳结构的型式可为球壳、扁球壳、筒壳、旋转双曲面等。
张拉整体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可充分利用拉索及压杆的单元强度,提供极大的刚度,适用于作为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结构。
目前张拉整体体系主要是以索穹顶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在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均有建成的工程实例。
浅析中外建筑风格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引言:什么是建筑哲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思考
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思考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建筑作为广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载体,正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对新教育理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设计实例对中小学建筑设计趋势进行思考与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建筑;教育空间模式引言:九十年代后我国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的改变深刻影响了教学行为,作为承载教学行为的容器,中小学建筑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平台。
1.新教育理念的内容和特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我国近年来不断进行着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的目标侧重于答题和应试,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单一性和刻板性的弊端。
新教育理念则强调因材施教,教育目标从一味追求提升分数转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氛围从严肃封闭转向开放包容。
教育模式的改变自然而然会影响教育空间的组织模式,分析新教育理念的特点对中小学设计十分重要。
新教育理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个性化,学校以兴趣为导向安排课程,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教育空间的主角从教师变成学生,教学手段也日渐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师常常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展示和场景体验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是人性化,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课考试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体育、艺术类课程不太关注,教育空间往往呆板枯燥,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对压抑。
新教育理念则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新时代校园不仅要要满足多变的教学功能,也需要兼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教育空间应当为学生提供健康丰富的审美体验、交流体验和活动体验。
2.中小学建筑设计趋势2.1 开放灵活为了适应新教育理念下丰富多变的教学模式,教育空间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总体布局从整齐划一的行列式演变出折线式、合院式和组团式等,将室内和室外环境进行有机统一,教学空间和活动空间二者的界限不再生硬,不同面积和功能的空间有机组合,有利于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目标。
中西建筑特点差异论文
摘要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引言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
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
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
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
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
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
浅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创建一个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的几点问题来进行探究,总结对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理念、内容以及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旨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校园。
关键词: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内容;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对教育数量的需求会相应增加。
在这种人口增长,教育数量增加的形势下,各地中小学校建筑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教育建筑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及独特的校园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在进行中小学建筑设计时,我们需要掌握中小学主要为中小学生服务。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意到学校功能和校园环境的变化。
在现代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学校不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更多地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去解决问题,以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去完成挑战。
此外,学生每天要有1 / 4~1 / 3的时间待在学校,学校教育中的课外活动成为了学生能力提高的一部分,学校的设计更应该考虑到学生课堂之外角色的扮演。
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也从传统的教师授课向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开放教育转变,学校建筑也从单一教室转变为多功能教室。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内容2.1总平面布置在先进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们必须以合理的功能布局、高效的教学场所和舒适的绿色环境为基础。
根据规划用地,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使整个校园功能合理,流线顺畅便捷。
此外,还要具有前瞻性设计理念,考虑预留土地的未来发展。
确保学校在保持标准的教学水平同时,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发展,从而在功能使用方面实现现代教学模式。
在总平面设计中,建设场地出入口的确定是首要任务。
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借鉴国外经验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初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借鉴国外经验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初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06060120两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但是,这种倒退毕竟是暂时的。
社会的变革与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迁,更为建筑技术的革新创造了可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满足自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房屋需求量,出现了工业化建造体系。
世界范围第一个成功的工业化体系是英国的CLASP学校建筑体系。
这是一个轻钢构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墙板装配体系,是在战后传统建筑材料和技工劳动特别短缺,又急需大量兴建学校的条件下诞生的。
美国的SCSD学校建造体系便是其后代。
他们为了适应当时英美等国提倡的“不分年级”“小组教育”等教学方法需要,在原有建筑设计基础上,要求建筑空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组合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教育空间”,不设可关断的墙和门,采用了具有良好隔声效能的多种多样活动隔断和折叠门。
在为检验构件及其组装而建造的足尺模型中,除了厕所盥洗室部分是固定的以外,其他内隔断和外墙都是可根据活动需要进行插卸和组装的,具有很大适应性。
此种工业化建筑体系多选用的是“陈列馆式”的平面布局(图4.3),当然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布局形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校建筑受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有着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使得学校建筑设计在利用新技术的可能前提下更加关注建筑的使用者。
这些学校建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
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作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阿姆斯特丹的儿章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图4.4)荷兰建筑师凡·艾克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簇式”设计。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摘要:处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中小学建筑应向何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进行探讨,意在究明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奠定基础.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当前普遍关注的国外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关键词:素质教育;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存在问题与弊端在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的大社会环境下越来越明显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基础的新一代,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大转换的呼声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积极进行着.如果说学校建筑是“教”与“学”行为展开的场所,那么如何适应教育体制的转换,创造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或者对大量现存学校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更新,是摆在建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美等在开放式教育体系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盲目的照搬,有必要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探索,特别是对目前国外普遍关注的开放式中小学校建筑,对其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态特征与新型教育方式及其理念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冷静地构思适应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学校建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在国内长达近20年的学校建筑调查、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积累;②赴国外留学,从事学校建筑的研究工作,其中调查访问了40余所各具特色的学校并收集了300多份中小学校资料(其中包括建筑图及学校运营管理资料),并与相关的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座谈.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下篇主要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及与之相对应产生的新型中小学校的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象创造等方面的特征.上下两篇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并各自形成完整的结论.1 学校建筑的形象从学校建筑形成发展史研究结果看,通常把学校建筑分为五个时期:①学校建筑从创立到调整时期;②从调整到定型化时期;③从定型化到普遍化时期;④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时期;⑤新型学校创造时期.当然,学校建筑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无法严格划分的,人为的区分其时代是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与各个时期所对应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别.就建筑物呈现的形象而言,学校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特定形象的学校建筑阶段;②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阶段;③不像“学校”的学校建筑创造阶段.建于1916年的某女子中学图1 无特定形象时期的学校在兴建学校的初期,建筑形象受人们意识、观念、风士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与当地的材料、技术、做法等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充分体现了修建地的一切特征,真可谓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加上受教育内容及方式各具特色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有相近之处,但很少雷同或千篇一律的作品(如图1所示).学校建筑开始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主要有几方面的前提条件:(2)由于学校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出台了与之相对应的统一建设标准,甚至出现了推广标准设计图的做法;(2)教育制度作为国家的国策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3)现代建筑理论及方法推广应用、造价及建筑材料的制约等.这些措施及做法为解决校舍的严重不足、减少办学条件的差距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建筑形象创造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及文化性内涵的学校建筑必将出现.学校建筑定型化从产生到逐步定型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使了新型学校建筑的探索与设计实践,总结起来,新型学校建筑的形象可归纳为:①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②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③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④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⑤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⑥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2 学校建筑的发展及趋向学校建筑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只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的表现形式,这与建筑师为了形式的变化而追求形式改观的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2.1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建筑的定型化近代形式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在欧美定型并取得成效后,开始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我国235第3期李志民: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探讨(上)从民国初年,全面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始扎根,并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学校建筑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格式.建国后,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国家统一组织并加以实施,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了教材,统一了教学进度,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经过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按照工业化大生产精神,使学校教育实现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大量培养同等水平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应试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被认识.2.2 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从“教”到“学”,从“单一”到“多样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自觉、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取并使其学有所长,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是少品种、定型化、大量生产.与之相比较,信息化时代要求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在教育界,信息化社会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十九世界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在日本,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建立在总结欧美经验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发展与普及转快.新型学校建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普遍教室与长外廊空间组合的原形,而加宽外廊空间并使外廊与教学空间成为一体,这样,即可按传统的方式分班上课,也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活动,并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在我国,由于受校舍数量不足及危房大量存在等压力,国家规模的开展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据调查,在一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小班化、个别化教育的试点,与此同时,开创能够满足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建筑空间的努力也在积极进行.2.3 新型学校建筑的特征2.3.1 具有满足各种学习活动展开的学习空间适应学生的爱好、兴趣、特点,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基础建立新的学校在空间的连续与贯通确保了学习上学习小组可大可小,学习空间大小划分的灵活性.开放空间、灵活空间是新型学校的基本空间特征.在开放、灵活空间中创造相对安静、坦然的个人学习领域的学习角(corner)是常见的做法.2.3.2 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从时间上讲,学生整天或者终年生活在学校中,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学习行为外,休息、游戏、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动内容,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中应注意入口、门厅、餐厅、交往空间、游戏空间及其他环境的创造,并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把这些看得与教室同等重要.2.3.3 面向社区开放的场所新型学校在对待与地区社会关系中,希望学校与社区互成一体,同新型学校变“教育场所”为“学习场所”一样面向社区“学习者”开放.对在校学生而言,社区也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场所之一.除了向地区“学习者”开放以外,新学校还应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福利及体育活动的据点,成为增强地区凝聚力的核心.2.3.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校建筑的性能智能化学校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式教学”、“学校环境生活化”等为目标的新型学校,只有使学校达到智能化,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标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色并非教条,新型学校建筑设计中借鉴别人的做法固然必要,按照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造适合本校素质教育要求的空间及环境更为重要.3 结语根据以上对中小学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动向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学校建筑形象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是由学校建筑的空间构成特征所决定,千篇一律的空间构成决定了学校建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缺乏个性特色并产生定型化现象.(2)学校建筑经历了创立时期的自由活泼定型化——统一化——新型学校的创造等几个历史过程.目前不断探索的、以开放空间及个性特征为中心的新型学校建筑是以适应新的教育体系为前提展开的,与教育体制的更新及教育理念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参考文献:[1] 日本建筑学会.学校建筑的冒险[M].东京:株式会社INAX,1988.[2] 青木正夫.学校[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76.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这几年中小学校园建筑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中小学建筑论文设计问题论文
中小学建筑论文设计问题论文摘要:在设计中力求营造出一种沉稳又不乏朝气、凝重又不乏活泼的效果,充分体现校园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学校朝气蓬勃的明天,体现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清新、严谨而富有活力的校园建筑形象。
中小学校是实施基础教育的场所,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按功能分区可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后勤区。
教学用房的合理化配备能满足当前教育模式下各门课程学习的需求,给中小学教育提供好的硬件设施。
教学空间的灵活多样化的设计,满足新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教学活动。
所以,设计中应找出促进素质教育的适宜的设计方法,创造一个适合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环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校园建设是一个软硬件设施相互配合的工程,设计师应努力在规划设计中让软硬件设施相互协调,要保证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合理性,特别是要了解对所设计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才能设计出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建筑和教学空间。
1.1教学空间的灵活设计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进行改变。
为了更好的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学校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改革到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识文断字还要会做人做事,并把理论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
传统的教室设计的比较死板,师生之间的沟通受到阻碍。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互动,而不能主动去学习。
所以教育的改革不能从单一方面考虑而要从教学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多方面考虑,而且还要能够适应场地并且能够很好的利用。
1.2活动场所人文文化的设计学生的活动场所比较受限,大多都集中在教室,而校园公共设施的活动也十分重要,所以在规划学校建筑的时候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既要设计出学生能够进行自由交流和集体活动的场所,又要有半开放式的庭院。
设计走廊时可以适当的加宽,学生可以在走廊沟通,从而不会因在教室内交流打扰到他人。
餐厅的设计不能只当做吃饭的场所,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它也要可以当做临时展厅或者临时的会议场所等,这样的空间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最大化的利用了现有的资源。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浅谈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若干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
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中国;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及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应该理解为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谈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本文中我们不讨论建筑物的细枝末节,而是从以下几个侧面归纳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图1.1 中国木构建筑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教堂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图1.2 古希腊建筑图1.3古罗马建筑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研究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研究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空间模式;中小学建筑;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引言传统教育的主流形式为“班级授课制”虽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和终生教育思潮的兴起,“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暴露出来———学生不分认知水准,统一接收知识灌输,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
于是开放式教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主流形式,学校建筑设计更加多元化。
一、中小学校建筑空间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建筑空间发展阶段我国当代学校建筑特征明显,大部分正是处于“编班授课制”教育模式所对应的“长外廊串联固定普通教室” 时期,也就是国外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水平。
这种呆板的教育空间已制约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
虽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一些新建的学校引进部分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但总体处于国外开放式学校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我国中小学校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理想目标教育发展受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具有阶段性。
日本、欧美的中小学教育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教室—学校—社会不断开放的一个长时间发展过程。
我国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决定其对应的教学空间发展不会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伴随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并且应该是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
按照目前世界中小学建筑空间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我国现阶段教育空间的现状,从理论上讲,要完成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的建构需要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
(1)第一阶段:完成普通教室向普通教学区的转变目前我国普通教室由于面积小、空间呆板、人数多,已经限制了教育改革的推进,因此,完善教室功能成为教学空间首要完成的任务。
根据日本开放式教学空间研究得出,普通教学区由特定目的教学空间、多目的活动空间和辅助空间构成。
特定目的教学空间满足传统的讲授、辅导、小组学习等功能;多目的活动空间则满足增加的计算机角、游戏、美术、展览、活动等功能,为教学灵活性提供可能;辅助空间包括教师角、储藏空间和卫生设施等,普通教学区具有完善的功能和家庭般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成长。
谈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论文】
谈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摘要】伴随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群众对于人性化学习观念逐渐重视起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且国家通过一系列教育改革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校规划设计方面提出更加高要求。
本文通过对国内的中小学建设问题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在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小学建筑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进而探讨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校园条件。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引言伴随城市的飞快发展,城市中中小学的建设逐渐进入发展阶段。
但是,处在高密度的城市条件下中小学校却面临严峻形势,因为城市中建设用地缺乏,适龄儿童的入学数量逐渐上升,校园的周围城市环境比较复杂等多方面因素,对中小学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在建设用地与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怎样使得合理、高效的空间设计以及功能组织得到实现,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现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与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对于城市中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中小学建筑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潜移默化、使学生得到文化熏陶的生活学习空间。
因此对中小学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设计策略,其内容包括外观与内部功能的关系,台阶与窗等细节,走道和教室气氛,以及教室操场的布局等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
1现阶段中国校园建筑特点与发展趋向1.1建筑设计需不断创新伴随我国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策略,中国教育事业也逐渐发生变化。
而校园建筑是开展教育事业的场地,并且建筑物自身也可以是学生的一本“课本”甚至是“老师”,因为学习的环境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
建筑空间新型模式将会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激发作用,而且校园建筑空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伴随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革新,使得校园建筑空间设计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生活当中涌现出愈来愈多新型校园建筑补充并丰富了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以适应创新教育理念,进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
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研究的思考摘要: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我们对于中小学的建筑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更加推崇开放式的教育,并且倡导采用多元化理念进行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
文章以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空间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中小学在空间模式的设计上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小学;空间模式;建筑;设计传统教育的主流形式为“班级授课制”虽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但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和终生教育思潮的兴起,“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暴露出来——学生不分认知水准,统一接收知识灌输,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我们传统教学采用的班级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背景,迫切的需要作出改变,随着开放式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对于我们的教育空间与环境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于是开放式教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主流形式,学校建筑设计更加多元。
学校的整体空间环境要具备灵活性、开放性以及自由行,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营造良好的中小学的校园气氛与学习氛围。
1.内环境设计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大小进行设计要保证以学生的人数作为设计的基础,目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在学校建筑的设计方面,以个别化、小班化教育作为目标,提供了较多的开放性的空间。
通过笔者对于部分学校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
如果将小学每个班级人数在25人左右,而中学教室的班级人数则在40人左右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率,无论是学生的听课效率、班级归属感还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的联络都能够达到最优的组合。
也就是说在开放式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进行小学教师大小计算应该以25人一间作为基准而中学教室的设计规模应该以40人一间为基准。
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国内的中小学为了能够更好的缩减开支以及教师资源本身存在不足,并没有严格的按照人数的要求来进行班级人数的设置,从而给中小学在空间的灵活多变性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相信很快这一局面将会得到改观,而人均教师的面积也势必会增加,目前看来最理想的教室面积应该保持在每生1.6—1.9平方米。
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的思考
对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的思考作者:刘红霞李金玲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20年第06期摘要:教育建筑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建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作为我国中小学生成长学习的建筑载体,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学理念的不断改进,教育建筑需要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改进与完善,使教育建筑能更好的配合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体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模式设计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我国采取的是班级式的教育,即教室模块+流线组织模块。
而学生的学习、休憩、运动、身心、聚集等活动的需求,造成传统的班级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实际需求。
随着人们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开放式的教学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教育建筑需要跟随着人们理念的改变进行改进,保证教育建筑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1 新时期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原则新时期的教学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满足现代义务教育的要求。
在空间的设计中需要保证空间具有更加强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在满足基础教学空间的同时,需要丰富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等活动行为,甚至启发学生。
现阶段我国教育建筑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多用型空间原则[1]。
随着人们教学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空间的设计不应仅满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空间,还需在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空间的随意转化,尽可能满足学生多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第二,包容性空间原则。
教育建筑相比其他建筑而言整体建筑面积偏大,其在进行分割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满足大空间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满足人们对小空间的需求。
大小空间的相互杂糅提升教育建筑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建筑的实用性。
第三,空间富裕原则。
教育建设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面积取决于其在使用中学生的数量,而学生每年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故而在进行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教育空间有一定富余。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
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
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
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
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
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
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
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
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为了适应这一教育模式的变革,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本研究旨在探讨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小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其对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的具体要求。
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总结当前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校园规划布局、教学楼设计、室内外环境营造、功能空间配置等方面。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建立起一套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小学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素质教育理念与小学校建筑空间的契合性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这一理念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空间及环境对于塑造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校的建筑空间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更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筑空间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以适应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例如,可以设计开放式的教室,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设置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如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建筑空间的环境设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色彩、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在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美观、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建筑设计提纲: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二、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需求。
三、区分主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四、色彩运用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五、中小学建筑的安全性考虑。
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品德、智慧、体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建筑的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
中小学建筑作为学生的“第二家”,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中小学建筑设计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素质教育理念,在保证场所功能完善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需求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需求有很多,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场所的使用目的,合适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其次,中小学建筑设计需要与学校的精神文化相符合,以达到教育目的。
对于设计来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中小学建筑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如校园绿化、运动场地、自行车停车场等设施的设置。
因此,中小学建筑的设计不能只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还需要同时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
三、区分主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中小学建筑的设计应该区分主次,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
例如,学生寝室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它的设计应该注重采光、通风、隔音等方面,同时要考虑到私人空间的需要。
教室的设计应该注重环境舒适度,包括自然光照、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等。
此外,图书室、实验室和艺术教室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特点进行设计。
因此,中小学建筑设计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注重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细节。
四、色彩运用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色彩是中小学建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因素,它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色彩运用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摘要:处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中小学建筑应向何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进行探讨,意在究明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奠定基础.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当前普遍关注的国外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存在问题与弊端在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的大社会环境下越来越明显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
基础的新一代,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大转换的呼声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积极进行着.如果说学校建筑是“教”与“学”行为展开的场所,那么如何适应教育体制的转换,创造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或者对大量现存学校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更新,是摆在建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美等在开放
式教育体系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
验又不盲目的照搬,有必要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探索,特别是对目前国外普遍关注的开
放式中小学校建筑,对其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态特征与新型教育方式及其理念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冷静地构思适应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学校建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在国内长达近20年的学校建筑调查、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积累;②赴国外留学,从事学校建筑的研究工作,其中调查访问了40余所各具特色的学校并收集了300多份中小学校资料(其中包括建筑图及学校运营管理资料),并与相关的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座谈.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下篇主要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及与之相对应产生的新型中小学校的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象创造等方面的特征.上下两篇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并各自形成完整的结论.
1 学校建筑的形象从学校建筑形成发展史研究结果看,通常把学校建筑分为五个时期:①学校建筑从创立到调整时期;②从
调整到定型化时期;③从定型化到普遍化时期;④定型化校舍大
量建设时期;⑤新型学校创造时期.当然,学校建筑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无法严格划分的,人为的区分其时代是为了
便于展开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与各个时期
所对应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别.就建筑物呈现的形象而言,学校
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特定形象的学校建筑阶段;
②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阶段;③不像“学校”的学校建筑创造阶段.建于1916年的某女子中学图1 无特定形象时期的学校在兴建学校的初期,建筑形象受人们意识、观念、风士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与当地的材料、技术、做法等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充分体现了修建地的一切特征,真可谓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加上受教育内容及方式各具特色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学
校建筑有相近之处,但很少雷同或千篇一律的作品(如图1所示).学校建筑开始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主要有几方面的前提条件:(2)由于学校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出台了与之相对应的统一建设标准,甚至出现了推广标准设计图的做法;(2)教育制度作为国家的国策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3)现代建
筑理论及方法推广应用、造价及建筑材料的制约等.这些措施及做法为解决校舍的严重不足、减少办学条件的差距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建筑形象创造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及文化性内涵的学校建筑必将出现.学校建筑定型化从产生到逐步定型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素质教育为
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使了新型学校建筑的探索与设计实践,总结起来,新型学校建筑的形象可归纳为:①多功能开放空间取
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②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
③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④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
间气氛对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⑤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⑥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
2 学校建筑的发展及趋向学校建筑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
化只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的表现形式,这与建筑师为了形式的变化而追求形式改观的现象有着本质的
不同.
2.1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建筑的定型化近代形式
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在欧美定型并取得成效后,开始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我国235第3期李志民: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探讨(上)从民国初年,全面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始扎根,并逐步向农村扩展
延伸,学校建筑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格式.建国后,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国家统一组织并加以实施,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
地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了教材,统一了教学进度,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经过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按照工业化大生产
精神,使学校教育实现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大量培养同
等水平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
应试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被认识.
2.2 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从“教”到“学”,从“单
一”到“多样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自觉、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取并使其学有所长,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是少品种、定型化、大量生产.与之相比较,信息化时代要求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在教育界,信息化社会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
十九世界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
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
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
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在日本,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建立在总结欧美经验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发展与普及转快.新
型学校建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普遍教室与长外廊空间组合的原形,而加宽外廊空间并使外廊与教学空间成为一体,这样,即可按传统的方式分班上课,也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活动,并
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
在我国,由于受校舍数量不足及危房大量存在等压力,国家
规模的开展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据调查,在
一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小班化、个别化教育的试点,与此同时,开创能够满足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建筑空间的努力也在积极进行.
2.3 新型学校建筑的特征
2.3.1 具有满足各种学习活动展开的学习空间适应学生的爱好、兴趣、特点,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基础建立新的学校在空间的连续与贯通确保了学习上学习小组可大可小,学习空间大小划分的灵活性.开放空间、灵活空间是新型学校的基本空间特征.在开放、灵活空间中创造相对安静、坦然的个人学习领域的学习角(corner)是常见的做法.
2.3.2 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从时间上讲,学生整
天或者终年生活在学校中,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学习行为外,休息、游戏、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动内容,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计中应注意入口、门厅、餐厅、交往空间、游戏空间及其他环境的创造,并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把这些看得与教室同等
重要.
2.3.3 面向社区开放的场所新型学校在对待与地区社会关
系中,希望学校与社区互成一体,同新型学校变“教育场所”为“学习场所”一样面向社区“学习者”开放.对在校学生而言,社区也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场所之一.除了向地区“学习者”开放以外,新学校还应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福利及体育活动的据点,成为增强地区凝聚力的核心.
2.3.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校建筑的性能智能化学校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式教学”、“学校环境生活化”等为目标的新型学校,只有使学校达到智能化,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标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色并非教条,新型学校建筑设计中借鉴别人的做法固然必要,按照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造适合本校素质教育要求的空间及环境更为重要.
3 结语
根据以上对中小学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动向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学校建筑形象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是由学校建筑的空间构成特征所决定,千篇一律的空间构成决定了学校建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缺乏个性特色并产生定型化现象.(2)学校建筑经历了创立时期的自由活泼定型化——统一化——新型学校的创造等几个历史过程.目前不断探索的、以开放空间及个性特征为中心的新型学校建筑是以适应新的教育体系为前提展开的,与教育体制的更新及教育理念确立有着直接
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日本建筑学会.学校建筑的冒险[M].东京:株式会社INAX,1988.
[2] 青木正夫.学校[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