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升海主任医师运用“组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合集下载

曾升海主任医师辨治脂肪肝经验介绍

曾升海主任医师辨治脂肪肝经验介绍

曾升海主任医师辨治脂肪肝经验介绍
侯铁虎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4(025)009
【摘要】曾升海主任医师是宝鸡地区名中医,陕西中医学院宝鸡附属医院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其基本理论扎实,中医辨证治疗特点突出,擅长胃肠病、肝胆病、糖尿病治疗,造诣颇深。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感悟颇多,现将曾升海主任医师辨治脂肪肝的经验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821-822)
【作者】侯铁虎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7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55
【相关文献】
1.曾升海主任医师运用药对治疗脾胃病经验 [J], 张志刚
2.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J], 张少瑜
3.曾升海主任医师运用"组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J], 司东波
4.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介绍 [J], 侯铁虎;安卫红
5.曾升海主任医师三候辨治肺痿喘脱证经验 [J], 司东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姜半甘人参汤治腹胀案两则

厚姜半甘人参汤治腹胀案两则

厚姜半甘人参汤治腹胀案两则厚姜半甘人参汤治腹胀案2018-10-16案(一):张某某,女,同事。

腹胀两天。

起于昨日饮食不甚,现下午、夜间胀闷不舒,位置在脐周围偏上,一食即胀,纳无味。

舌淡,苔薄滑。

两脉沉缓辨为:脾虚胀满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5剂厚朴20 生姜20 姜半夏20 党参30炒谷芽15 炒麦芽15随访:2018-10-19,服药三剂时碰到同事,自述当天晚上吃药胀的便不厉害了。

嘱继续服药,服尽为止,2018-10-17案(二):张某某,系“惊悸案”患者母亲。

腹胀不舒三天,一食即胀,发作无定时,伴乏力,便溏。

喉中无痰,睡眠由失眠彻夜不睡,能保证一晚四五个小时。

舌淡、苔白稍腻辨为:脾虚胀满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7剂厚朴20 生姜20 姜半夏15 党参25炒谷芽15 炒麦芽15随访:2018-10-22: 今日随其子复诊,言药未服完,但最近两天来已无腹胀,同时大便改善成型。

嘱继续服药,服药完复诊。

2018-10-24: 微信告知,腹胀无,大便成型顺畅。

思考:两则案例记录的比较简单,实际是因为此种疾病的发展规律笔者掌握的比较纯熟了。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条文看似简单,但我是直到听了郝万山教授讲其治下午胀满的案例才恍然大悟,得以悟透会用。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中既有人参补虚,又有厚朴下气除满,可以说是主治虚实夹杂腹胀的方子。

虚者,参加量;实者,厚朴加量;胀满如鼓,生姜必须加到原方剂量比例——半斤。

兼有水饮合方《外台》茯苓饮,;如果舌苔一派水像泛滥,直接《外台》茯苓饮原方。

舌苔白或黄腻,兼有痞(心下按之不舒),合方半夏厚朴汤同时笔者同时学习《诊余静思》高建忠老师经验,加炒麦芽、炒谷芽运用于虚胀患者身上,尤其是一吃东西就胀的。

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张少瑜【摘要】目的:总结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方法:从曾升海主任医师强调三因治宜、辨证分型论治、注重兼夹证候、结合微观辨证论治、应用地方药材等分别论述.结论: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丰富.【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1(032)009【总页数】2页(P1208-1209)【关键词】胃炎,萎缩性/中医药疗法;中医师;曾升海【作者】张少瑜【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消化内二科,宝鸡,7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2曾升海主任医师从医 30余年,是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曾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积累了许多独到之处。

临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学习粗浅总结以下几点。

1 强调三因治宜曾师临床辨证强调因时因地因人三因治宜。

①时令季节不同,胃病发作病因有明显差异。

如暑季多有贪凉喜冷;夏秋季则多湿邪秽浊伤败肠胃。

②生活环境的差异同样对于胃病发作有重要意义。

如农村卫生条件差,则多见脾胃虚弱、寒邪犯胃等证;城市白领生活优越,膏粱厚味,生活工作压力大,多见脾胃湿热、痰气交阻之证。

③患者形体、工作有别,临症亦有差别。

如胖人多痰湿、瘦人多郁热、老人多脾胃虚弱。

2 辨证论治为基础曾师在辨证中强调辨证准确,在辨缓急、辨病邪、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的基础上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六型:①肝气犯胃型:多见胸脘痞闷或胀满疼痛,攻撑作痛,两胁胀满,嗳气善太息,易烦易怒,苔白脉弦。

甚则可见口干口苦,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

②湿浊内阻型:多见胸脘痞闷或疼痛,口中粘腻,喜食肥甘,形体肥胖,身困乏力,舌淡苔白腻。

③脾虚气滞型:多见胸脘痞闷或胀满疼痛,食后尤甚,饮食减少,伴嗳气打嗝,乏力,大便或溏或便秘不行,舌淡脉细弱。

④脾胃虚寒型:多见胸脘痞闷或疼痛,喜温喜按,得温则舒,时轻时重,四肢不暖,乏力气短,体倦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曾升海教授应用枳实经验举隅

曾升海教授应用枳实经验举隅
“ 不完全性肠梗 阻” 。治宜破气 消积 、 适 2 , 后 为甚 , 酸 , 服 中西 加用乌 贝散制 酸止痛 。复诊诸症 减 年 饭 反 遍 通腑 泻热 ,方 以大承气 汤加减 。处 药 , 不稳定 。查 胃镜显 示 : 疗效 慢性 轻 , 满 闷不 适及反 酸减轻 , 胃脘 纳食 效 守 更 方: 枳实1 厚朴、 5, g 槟榔各1 芒硝 萎缩性 胃炎伴糜 烂 。来 诊 时 胃脘满 增加 , 不更 方 , 原 方治 疗 , 以 2, g 6 ( )大 黄5 , g冲 , 当归 、 g 鸡血藤 、 胡 闷, 延 饭后为甚 , 喜温喜按 , 反酸, 面色 水丸续 服巩 固疗效 。 索各1 , 5 生甘草5 , 日1 , g 每 g 剂 空腹 萎黄 , 神疲乏力 , 纳少 , 舌淡胖边有 分 艮 。服3 后 , 3 … … 一. 剂 . 一" - _臭 齿痕 , 白, m 苔 脉濡缓 。 中医诊断为“ 3 宽胸 化 痰 以散结 胃 患 者 , ,l , 男 5 岁 干部 , 体 肥 形 秽便后腹胀明显减轻 ,查体舌苔较 痞 ( 胃虚弱 ), 医诊 断 为 “ 脾 ”西 慢性
曾升海教授应 用枳 实经验举 隅
穆 恒 陕西 中医学院2 0 级硕士研 究生 7 2 4 陕西成阳市渭城 区世纪大道 中段 09 10 6
指导 : 曾升 海
关 键词 枳 实 ; 药经 验 ; 用 曾升海
中图分 类号 : 2 R8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3 0 1 (0 )5 0 4 — 2 10 — 7 9 2 1 0 — 0 7 0 1
方: 、 枳实 厚朴 、 、 木香 莪术各1 , 2 苍 情绪 激 动后 诱 发 ,并 向左 肩 放射 , g 术、 白术 、 陈皮、 茯苓各1 , 5 白豆蔻 持 续 时 间5 1 n 经含 化 速 效 救 g ~ 0mi,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胀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胀

厚姜半甘参汤治虚中夹实的腹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

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

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

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壅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

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

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

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

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

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

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厚姜半甘参汤外台茯苓饮

厚姜半甘参汤外台茯苓饮

厚姜半甘参汤外台茯苓饮虚不受补身体虚、越补越上火?中医坦白:虚不受补的人,赶紧喝这两个方子!【虚不受补】这个词,怎么总有人不理解?知道自己虚不受补,却不知道虚的根本在哪里?补又要补在哪里?反而一味的排斥补药,排斥有补药的良方,耽误病情!像这种情况,其实咱们守正的几位医生也见过不少。

很多第一次找我们开药的医友,看到药方后就会说:“医生,这个药我不能吃,我虚不受补。

”我们就跟他说,相信医生,吃就完了。

然后吃了几副,回来高高兴兴的说药真管用,不仅没有出现虚不受补的症状,身体还改善了很多。

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咱们中医说的虚不受补。

今天师兄就借着此事,着重讲讲这个话题。

什么是虚不受补?通俗点讲,虚不受补就是指一个人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吃了大量补药,而后非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反而出现口干、易怒、失眠、腹胀、没食欲等一系列反应。

比如吃人参后,出现恶心呕吐、口疮等现象,这就是咱们中医说的“虚不受补”。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也属于虚不受补。

1、比如明明感觉怕冷,还容易感冒,但一吃生姜、桂圆、牛羊肉,或者桂枝、附子等热性食物或者药材就上火。

2、再比如身体虚弱无力,进补后会出现腹痛、腹胀、拉肚子的情况等。

想想自己有没有上述几种情况?如果有,那听师兄的先别急着补。

因为你现在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补药的威力,如果一味的进补、乱补,很有可能“爆炸”。

怎么办?解决办法:当务之急是修补你的身体水平,让它达到一个能够承受补药威力的程度。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虚不受补的根本病因。

那根本病因在于个人体质吗?不,根本病因在脾胃!人的脾胃就像一个轮回,脾中清气升,胃中浊气降,这一升一降中,脾胃功能运转自如,寒热交融。

要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阴阳相隔,而本身“火性上炎”,虚热就容易上扰。

且自身脾胃功能弱的人,化生津液本来就不足,体内可以利用的“水”越少,虚热也就越重。

在此情况下,一味的进补只会加重脾胃负担!所以只有脾胃运化功能好了,该吸收的才能彻底吸进去,该补的也才能补进去。

国医大师治疗脾虚湿盛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脾虚湿盛医案

国医大师治疗脾虚湿盛医案
脾虚湿盛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一旦脾气虚弱,就容易导致湿气滞留,从而引发脾虚湿盛的病症。

对于这种病症,国医大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患者李某,女性,40岁,主诉腹胀、食欲不振已有数月。

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国医大师初步判断其为脾虚湿盛。

为了对其病情做进一步的确认,国医大师还进行了脉诊,发现其脉象沉弱而滑,舌苔厚腻。

根据中医经典理论,国医大师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盛之病应以健脾祛湿为治疗原则。

因此,国医大师给予李某一剂名为“健脾祛湿汤”的中药方剂。

该方剂由苍朮、白术、陈皮、茯苓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李某每日服用该方剂两次,每次服药后半小时后进食。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某明显感觉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大便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进一步的随访观察,李某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再次复诊时已无明显不适。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国医大师在治疗脾虚湿盛方面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准确判断病情,并给予了适当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使其在服用药物
的同时,通过适当的饮食来加强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国医大师治疗脾虚湿盛的医案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通过恰当的中药方剂和饮食调理,他成功地治愈了患者的病症。

这个医案也再次证明了中医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和福祉。

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

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

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中成药是中医的经典代表,通过中药的配方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能够对人体进行有益的调理,让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而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补益药材,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

一、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的作用与功效中成药是由多种草药配制而成的,通过草药的独特功效,能够达到温阳补脾胃的目的。

具体表现为:温补脾胃,提高脾胃消化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体质,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等。

二、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的食谱及药方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有很多种,下面列出了几种常见的中成药及其用法。

1.四君子汤:当归、白术、茯苓、生姜。

用量:按照药方要求,配制后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制作步骤:将4味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再小火熬煮约1小时左右即可。

2.健脾丸: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川芎、菟丝子、薏苡仁、生姜。

用量: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制作步骤:将10味药材按要求配制,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再小火熬煮约2小时左右即可。

三、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1.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对于肠胃功能不正常,以及脾虚的人群使用最为适宜。

2.在服用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时,应该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导致消化不良。

3.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服用,不要过量使用。

四、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的食谱及药方制作建议1.在制作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药材,保证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火候的控制,避免出现烧焦或煎太浓的情况。

3.在使用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时,应该注意饮食的调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依赖中成药。

五、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的副作用及禁忌症温阳补脾胃的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药效,但是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

比如说,容易引起口干、口苦等症状。

另外,对于孕妇和儿童,应该避免使用。

曾凌文治胃十二法

曾凌文治胃十二法

曾凌文治胃十二法胃,作为人体消化和营养吸收的重要枢纽,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考验。

胃病的高发率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更对整个医疗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曾凌文以其卓越的医学见解,构建了“曾凌文治胃十二法”,在中医治疗胃病领域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这十二法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精髓,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我们揭示了从古至今对待胃病的珍贵智慧宝库。

让我们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深入了解这些方法如何在不同的胃病证型中,为人们带来健康的指引与希望。

1. 清胃化湿法在胃病治疗中,胃热郁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表现。

患者常感到口苦、嗳气、纳呆、腹胀等不适。

曾凌文通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使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来治疗这类情况。

黄连温胆汤中的黄连、黄芩、黄柏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温胆通郁的功效,能够逐渐清除湿热之邪,改善胃热郁滞所致的病情。

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病因,还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让人体得以恢复平衡。

2.清热导滞法湿热食滞是胃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病人可能出现呕恶、口黏、腹胀满等症状。

曾凌文根据湿热内蕴的机理,推崇使用枳实导滞汤加减进行治疗。

枳实导滞汤中的枳实、草果等药材,能够疏肝理气、行滞导滞,通过清热除湿、导滞通降的作用,改善湿热食滞带来的不适,让胃肠功能重新恢复正常。

3.平调寒热法寒热错杂之痞证,常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

曾凌文认为治疗此证之关键在于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

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4. 舒肝和胃法肝胃不和是一种常见的内脏失调症状,常常表现为胸胁痛、嗳气呕吐、烦躁易怒等。

成中医往事曾应台医事小传: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久咳

成中医往事曾应台医事小传: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久咳

成中医往事曾应台医事小传:三仁汤加减治疗小儿久咳我校各家学说博士生导师宋兴教授是曾应台老师的关门弟子,据宋教授回忆,曾老曾运用三仁汤加减治愈一例小儿久咳,他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单身职工都住集体宿舍,一层楼有二十多个房间,一条共用通道把房间隔成南北两排,三个青年教师共住一间十二平方的房间,有孩子的特殊照顾,可独住一间,房间与房间门窗相对,谈笑相闻。

外语教研室一位陈姓女老师的周岁左右小孩患咳嗽月余,昼夜咳嗽不止,哭闹不休,扰得四邻不安。

但又不好提意见,人家也是没有办法呀!只能以关心的方式建议她积极给小孩治疗。

陈老师也知道孩子生病给左邻右舍造成了不小的打扰,于是一谈到这事就连声道歉。

还好,同是蜗居苦命人,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孩子咳嗽哭闹声中,从没有任何人高声抗议,更没有因这事和孩子的妈妈发生过争吵。

只是摇头叹息而已。

宋教授刚刚参加工作,就在郑孝昌教授的引荐下,作为关门弟子拜在曾老门下。

时常去曾老那儿请教问题,并帮曾老抄写处方,因而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后来宋老师见邻居的小孩久咳不愈,就主动建议去找曾老看看,并领着陈老师到曾老家中去求治。

曾老看了陈老师带着的近二十张处方,多半是止嗽散,还有少半是麻杏石甘汤,没有吭声。

曾老问得小孩二便基本正常,查验指纹略显暗红,舌质略红,舌中心红如指甲盖一块红而少苔,四周满布薄黄微腻苔。

就简要地讲:这是个湿热咳嗽,由于咳嗽时间较长,导致气阴两伤,小孩形体、二便尚可,不必益气,但佐少许清养肺胃阴津药物即可。

于是就开了个三仁汤去滑石,加苇茎、荷叶、麦冬、生稻芽的方,嘱连续服3剂,少量频服。

并嘱白粥素菜羹为主食,忌油腻、零食。

宋老师说他当时看了这个方非常失望,后悔不该主动带陈老师去找曾老诊治。

因为曾老所用药物宣肺之功远不如麻杏石甘汤,止咳之力远不如止咳散,前面的方都久治无功,曾老开这么平淡的药,岂能胜任?心里虽那么想,嘴里却不好讲,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陪同陈老师回到宿舍。

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一、引言脾胃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人体各种疾病。

升降散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调和脾胃、升清降浊、健脾和胃的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

二、升降散的组成及药理作用1. 组成升降散由黄连、黄芩、半夏、白术、甘草组成。

2. 药理作用(1)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调和脾胃。

(2)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3)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调和脾胃。

(4)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5)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解毒。

三、升降散治疗脾胃病的方案1. 诊断标准(1)患者具有脾胃病的典型症状,如胃脘疼痛、腹胀、纳差、大便溏薄等。

(2)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2. 治疗原则调和脾胃,升清降浊,健脾和胃。

3. 处方组成(1)黄连10g,黄芩10g,半夏10g,白术15g,甘草6g。

(2)根据患者病情加减:若胃痛明显,可加延胡索、香附;若腹胀明显,可加厚朴、枳壳;若纳差明显,可加山楂、神曲;若大便溏薄,可加白扁豆、薏苡仁。

4. 服用方法(1)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

(2)取煎煮好的药汁,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

5. 疗程根据患者病情,一般连续服用15-20天为一个疗程。

病情较重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6.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4)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四、疗效观察升降散治疗脾胃病具有显著疗效,多数患者在服用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

具体疗效如下:(1)胃脘疼痛、腹胀、纳差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2)大便恢复正常,苔薄白。

(3)舌质淡红,脉弦滑。

五、总结升降散治疗脾胃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脾胃虚弱用药大总结脾虚湿重腹胀便溏全搞定

脾胃虚弱用药大总结脾虚湿重腹胀便溏全搞定

脾胃虚弱用药大总结脾虚湿重腹胀便溏全搞定治疗脾胃虚弱的中成药大总结,以后再也不会用错药,首先第一个是脾气虚弱,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脾虚,它的特点呢,就是吃多了肚子就胀,不容易消化,大便总是不成形,一伸舌头,舌头两边全是齿痕,这叫齿痕舌,平时总觉得没力气,没精神,这个多件脾气虚弱了,最常用的药物呢,叫做四君子颗粒,那其中呢,有党参,炒白术,茯苓,还有炙甘草,我们在汤药中呢,应该用的是人参,而不是用的党参。

那如果呢,你既有脾虚,他呢还容易出现呢湿气症,因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没法运化,停聚起来就容易出现湿气比较重了,那我们需要健脾化湿呢,最常用的一个药物呢,叫做六君子丸,或者呢叫陈夏六君丸,它是在四君子的基础上又加了半夏和陈皮,就有非常好的这种燥湿化痰的效果了,那这是第二种脾虚。

那第三个,如果你不光有脾虚,还有湿气重,并且呢,肚子特别容易胀,容易胀气,并且呢排气特别多,这种呢是脾虚气滞,那可以呢在六君子的基础上再加上行气的药物,就形成了香砂六君丸,他在六君子的基础上加了木香和砂仁,就有比较好的这种健脾行气的作用了。

如果说你平时感觉肚子特别凉,一吃凉的就胃痛,一吃凉的就腹泻,喜欢喝热的,吃不了凉的,那这就是脾胃虚寒,那常用的药物叫附子理中丸,那如果呢,你脾虚,并且呢大便不成形的特别严重,那我们还可以去用一个叫参苓白术丸,它有比较好的健脾祛湿,治疗便溏的作用,如果呢,你不光有脾胃虚弱呢,并且还会伴有啊经常的腹泻,经常的拉肚子了,就不光是便溏的问题了,我们还可以去用一个叫做补脾益肠丸。

那如果平时你感觉浑身没劲儿,这个乏力的特别明显,并且呢总觉得呀,这个头脑不清醒,昏沉的很明显,并且呢有这种胃下垂,子宫下垂,肛门脱垂,这种内脏下垂的问题,小腹下坠的特别厉害,那这属于呢中气下陷,我们可以再去用一个叫做补中益气丸,它既能健脾,又能的补气,那么去治疗呢,因为呢脾气下陷导致的各种各样的不适,那如果呢你既有脾虚,既有呢脾胃不舒服这样的问题,但是呢,你还有这种睡不着觉,睡不好觉,或者睡着了梦多,这种情况多见叫心脾两虚,心脾两虚血不养心,就会导致呢这种失眠的问题出现了,那我们最常用的叫做归脾丸,那如果呢,你平时啊,这个消化功能特别差,脾虚的厉害,只要一吃点不好消化的油腻的东西啊,就肚子胀,甚至呢就口臭病。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1、案例一:肠胃不和
患者王某,女,40岁,主述近期肠胃不和,食欲不振,经常腹胀腹痛,大便干燥难解,舌苔白腻,脉沉紧,被诊断为脾胃湿阻型疾病。

方药:建中汤加减。

组成:白术15克,茯苓15克,茯苓3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2次服用。

疗程:连服7天。

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肠胃症状有所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
便通畅,舌苔薄腻减轻,脉象转缓。

2、案例二:胃痛泄泻
组成:苍术15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仙茅10克,艾叶10克,黄
柏10克。

3、案例三:脾胃虚弱
4、案例四:脾胃寒凉。

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经验

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经验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经验
作者:司东波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721000
刊名:
陕西中医
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32(10)
1.Houghton J;Stoicov C;Nomura S;Rogers AB;Carlson J;Li HC;Cai X Gastric cancer originating from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外文期刊] 2004(5701)
2.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2)
3.王光黄芪多糖对IL-2/LAK抗肿瘤增强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1994(06)
引用本文格式:司东波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经验[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1(10)。

补脾胃去湿气吃什么药最好最快

补脾胃去湿气吃什么药最好最快

补脾胃去湿气吃什么药最好最快补脾胃去湿气是很多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无论你是有脾胃虚弱、胃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还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导致身体湿气重,引发身体不适、疾病问题,都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身体状况,提升健康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补脾胃去湿气的药物、食谱、偏方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实现健康目标。

一、补脾胃去湿气的药物1. 当归:当归性平味甘,有补血、调经、养肝等作用,可以辅助治疗脾胃虚弱、血虚等问题,并有很好的补气作用。

一般可以用当归10克泡水,每天2-3次,连续饮用1个月。

2. 人参:人参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养阴抗老等功效,尤其是适合体虚、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的人群。

在药物中,一般建议使用西洋参,每次5-10克,水煎服用,每天3次。

3. 炒谷芽:炒谷芽有温中行气、健脾开胃、通利肠道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炒谷芽可以适当配合蜂蜜、红枣、山楂等食物一起食用,帮助增加身体的吸收效果。

二、补脾胃去湿气的食谱除了药物外,合理的饮食同样是补脾胃去湿气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的食谱:1. 红豆薏米粥:红豆薏米粥有利湿利水、健脾祛湿、通利肠道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群。

将红豆、薏米淘洗干净,加入适量水,用文火煮成粥即可,可适当加入冰糖、山药、莲子、桂圆等食材。

2. 黄瓜荸荠汤:黄瓜荸荠汤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清热利湿、健脾开胃,并且可以增加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首先将黄瓜、荸荠切好,加入高汤、盐、姜等食材,慢火煮熟即可。

3. 枸杞杏仁牛肝菌汤:枸杞、杏仁、牛肝菌都是天然的补益食材,能够帮助身体补充营养成分、增强体质。

将枸杞、杏仁、牛肝菌、猪肚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盐、姜,并慢火煮熟即可。

三、补脾胃去湿气的偏方除了药物和食谱,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偏方也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状况,例如:1. 山药木耳汤:山药、木耳都有健脾胃、利水湿的功效,可以预防体内湿气重,导致各种疾病问题。

高体三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胃病经验

高体三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胃病经验

粘膜变薄,血管显露,色泽青紫等,符合“久病入络”,络脉淤滞的特征。

故治疗中注重化瘀通络之类药物应用,如山楂、刺猬皮、炒蒲黄、川芎、鸡血藤等。

º曾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层细胞萎缩减少以及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变化,胃镜下也可见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临床辨证气滞日久,郁而化热,或脾运失健,食积不化,郁而化热,局部热邪阻滞,郁结成热毒痰结之结果。

故临床治疗时强调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药,如半枝莲、山慈菇、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药。

5 应用地方药材 曾师注重本地药材的临证应用,治疗处方中多应用秦岭太白山本地草药。

如太白米、红石耳、朱砂七等。

其中太白米性味甘辛微温,有健胃止痛、理气化滞、通行腑脏之功效。

红石耳,味淡平微苦,能健胃消积、理气止痛、消胀除满[2]。

既不悖于辨证论治,同时又能发挥本地药材的特长,临床体现了良好的中医疗效。

综上所述,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三因治宜、辨证分型论治、注重兼夹证候、结合微观辨证论治、应用地方药材,诊治思路清晰,临床疗效显著,应进一步继承学习。

参考文献[1] 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05.[2] 曾升海,黄列英.复方朱砂七汤治疗慢性胃炎180例[J].陕西中医,1995,16(7):295.(收稿2011-03-10;修回2011-04-15)高体三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胃病经验高天曙 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郑州450002) 摘 要 目的:探讨高体三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经验。

方法:整理临床证治规律,重视整体观念,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总结用药特点。

结论: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病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胃药。

 主题词 胃病/中医药疗法 小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医师 @高体三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9-1209-02 高体三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善于运用经方治病,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现就小柴胡汤变化治疗胃失和降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枳 实 、厚 朴 、 木香 、莪术 脾 升 胃降 是脾 胃气 机 主要 的活 动形 式 , 脾 运 胃纳 正 常生理 功 能 的发 挥具 对
导 致湿 邪 内 困 , 临床 表 现 为腹 胀便 溏 、 纳呆 食 少 、 短 气 懒言、 四肢 倦怠 、 畏寒 肢冷 、 形浮肿 等症状 。 身 脾虚 不仅
湿痰 为患 , 师取其法 而稍 加变通 , 形成 这一“ 药” 组 。其
中, 白术 甘缓 苦燥 , 善 补气 健脾 , 植脾 胃 以消食 除 功 扶 痞; 苍术 辛 香燥 烈 , 而 不守 , 脾 胃以燥 湿 , 走 健 除秽浊 以 悦脾 。《 玉楸 药解 》 : 自术 守 而不 走 , 云 “ 苍术走 而不守 ,
之气 滞 , 强行气 止痛 之功 , 用莪术 加强 行气 消积止 增 更 痛 之力 , 脾失健 运 , 对 宿食不化 , 脘腹 胀痛效 佳 。因此 , 四药相 合 , 开 苦 降 , 调脾 胃气机 , 复脾 运 胃纳 之 辛 通 恢 生 理 功能 。凡气 滞 于 中 , 而 不散 ; 积 于 胃, 郁 食 羁而 不
80 7

陕 西 中医 2 1 0 0年第 3 1卷第 7期
名 老 中 医 经验 ・
曾升海 主任 医师 运用 “ 组药 ’ 疗脾 胃病 经 验 ’ 治
司东波 陕西省 宝鸡 市 中医 医院呼 吸 内科 ( 宝鸡 7 1 0 ) 2 0 1 摘 要 本 文 总结 了曾升 海主任 医师在 治疗脾 胃病 中使 用频 率较 高的几 组 固定药味 集 团, 亦即“ 组
药” 的组 合理 论基础 、 配伍 特 点和 临床应 用规律 , 示 了曾师脾 胃病诊 治的 学术 思想特 色 揭
和 组方 用药规 律 , 为我们 整理 、 索名老 中医独特 的辨 证 思路 和 中 医学术特 点 , 探 形成 中医
专 病 专 方 专 药 奠 定 实践 基 础 。
主题 词 脾 胃病/ 医药疗 法 中 医师 @ 曾升 海 组 方原 则 中 【 中图分 类号1 R5 . 【 6 3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 3 9 2 1 ) 70 7 — 2 0 07 6 ( 0 0 0 — 8 00 平 复 胃气 之功 。厚朴 三物 汤 中之 大黄本 为泻下 通便而 设, 是为佐 药 , 可去之 , 而加入 木香 辛行苦 降 , 香气烈 芳 而味厚 , 能通行 三焦气 分 , 尤善 行 中焦 脾 胃及下焦 大肠
有 胃热 , 多伴有 吞酸 嘈杂 , 人即 吐 , 则 食 舌红 苔黄 ; 有 侠 痰浊 , 则呕 吐痰涎 、 眩晕 、 舌苔厚腻 兼有 食滞 , 脘痞 、 则 嗳腐食 臭 ; 情志不 畅 , 噫气不 除 。因此 , 畅气机 , 兼 则 调 恢 复脾 胃升 降功 能平 衡是 解决 脾 胃疾 病 的关 键 。“ 枳
的主 张 : 方 用药 应覆 盖疾 病 的三 个 方面 , 处 即病 因 、 病
位及症 状 。病 因是致 病 的根 源 , 病位 是发 病的所 在 , 两 者都是 用药 的主要 目标 , 是本 ; 症状 是标 [ 。 1 因此 , 曾师 在 治疗 脾 胃病 中使 用含 有针 对脾 胃病 机特 点 , 配伍 相 对 固定 的药 味集 团 , 将 之 称为 多 联药 味组 , 称“ 并 简 组
以研 究 。
将 木香 改为槟 榔强 化消导 除胀 , 此又为 变化之 法 。 苍术、 白术 、 皮 、 皮 脾 主 运 化 水 湿 而 恶 湿 青 陈
邪, 故湿邪 最易 困脾 , 虚亦 最易生 湿 。脾 气或脾 阳虚 脾 弱, 运化失 司 , 谷精微 不能 输布 , 而 滋生水湿 之邪 , 水 反
曾升海 主任 医师临床 三十 载 , 擅长 脾 胃病 之诊 治 。
曾师 认 为 , 中医 临床 既要 辨证 , 应该 重 视辨 病 论治 , 更 而辨 病 的落脚 点就 在专 病 专药 上 , 即处 方 中应 包 含针
对特 定疾 病 的特效 药 味 , 非 常赞 赏 近代 名 医秦 伯未 其
生 内湿 , 又易感受 外湿 ; 困脾运 , 湿 又可导致 脾虚 。 针对
有决定 性影 响 。 脾升 , 才能将 饮食水 谷之精 微输 达于心 肺, 布散周 身 ; 胃降 , 能 维持 正 常受 纳 , 熟 水谷 , 才 腐 推 动糟粕 下行排 出体外 。 如果脾 胃气机 升降失 调 , 就会 出 现 病变 , 临床 中多表 现为 胃气壅滞 和 胃气 上逆 。 在 胃气
行; 或湿 郁积 而不 去 , 浊 聚而不 清 等证 候 均可 运用 。 湿 至 于 胃气 上逆 明显 者 , 曾师 多将 枳 实 、 朴换 为 半夏 、 厚 竹茹 以增 降逆 止 呕之 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便 不 畅 , 腹胀 满 者 , 而 脘 可
药 ” 多 由三味 或 以上 药 味联 合_ , , 2 符合 中药 七情 组 方 ] 理 论原则 , 配伍 更 为严 谨 、 但 精妙 , 能够反 映 曾师 脾 胃 病 诊治 的学 术思 想特 色 和组 方用 药 规律 , 得我 们加 值
实、 朴、 香、 术” 厚 木 莪 这一 “ 药 ” 由《 匮要 略 》 厚 组 是 金 “
故 白术 善 补 , 术善 行 , 消食 纳 谷 , 苍 其 止呕 住 泄亦 同 白 术, 而泄 水 开 郁 , 术 独 长 。 所 以 , 苍 ” 白术 、 术二 药 合 苍 用, 有补有 泻 , 脾燥 湿之力 颇强 。 皮苦辛 温 , 健 青 入肝胆
壅滞 主要指 胃中浊 气滞 留 , 常见 腹 胀 、 腹痛 、 能饮 食 不 等症 状 ; 胃气上逆 则 出现恶 心 、 呕吐 、 呃逆等 症状 。 兼 若
脾 虚湿 困证 , 曾师喜 用 “ 术 、 苍 白术 、 青皮 、 陈皮 ” 药 , 组
此脱 胎于《 氏医通 》 张 二术 二 陈汤 , 原方 主治脾 不运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