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 总结

合集下载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

各经络的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中府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③虚实均治。

云门穴:【定位】在胸前臂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6寸【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②肩背痛。

鱼际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要穴)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③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合谷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科病症。

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高血压;③癫狂;④热病;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肩髃穴:【定位】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迎香穴:【定位】鼻翼旁0.5寸。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回虫症。

足阳明胃经:承泣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①眼睑 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四白穴:【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下孔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痒痛、眼睑 动、目翳等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③头痛,眩晕。

地仓穴:【定位】口角旁约0.4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颊车穴:【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络 总 论
第一节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针灸腧穴总论

针灸腧穴总论
寸—同一部位为等分寸 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骨度》篇。 见P25“常用骨度分寸表”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举例:听宫、后溪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寸法)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extra points)
含义: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们是在十四经外,临床逐渐发现有 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 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3、阿是穴(Ashi points)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 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 容。
3.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现代研究 概况。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中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 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俗称 “穴位” 。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间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中节横纹处为标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肾俞--治肾虚证
5、募穴(腹募穴)
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十二募穴。

经络腧穴学复习

经络腧穴学复习

1.手太阴肺经为何“起于中焦” ?“中焦”指胃中脘。

《铜人》:“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

气血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送。

中焦化生的气血必先上注于肺,才能流注十二经脉,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

《灵枢。

动输》:“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

”手太阴肺经居十二经脉之首,故其脉起于中焦,气血有源,得以循环流注。

2.为何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1)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所生病,所举病证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其涉及的部位有口齿、鼻、眼、咽喉等,都是本经所到达处,也是“津”所教布之处。

因此,用“津”来概括有关病证较恰当。

因其中无大肠腑证,因而不适合说成是主“大肠”所生病。

(2)因手阳明大肠经的有穴通路从手走头,远离大肠腑,本经以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经脉所过部位病症为主。

主“津”所生病,从“外经”着眼,符合经穴主治规律。

3.为何足阳明“主血所生病”?(1)从脏腑功能看: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脾胃与气血的生化有密切联系。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营出中焦”之意。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经脉》:“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如胃腑有病,则影响营血的化生。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气之盛衰,将会直接影响到机体营血之荣虚。

因此,本经是主“血”所生病。

(2)从循行部位看:本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从上至下,动脉分布较多。

如大迎、人迎、气冲、冲阳等部位,分别是面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所在处。

特别是人迎、冲阳还作为诊断脉气盛衰的主要部位。

说明阳明经多气多血,与这些部位的特点有关。

(3)从病证特征看:本经病证多为热入血分的阳证。

如“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狂,疟,温淫,汗出,鼽衄”等。

就是以阳明脉的“血气盛”为主要特点,故表现为“热盛”、“阳盛” 的见证。

中医经络腧穴总论

中医经络腧穴总论


合谷




















三阴交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所有腧穴 十四经穴 部分腧穴
太渊
手太阴经穴
合谷
手阳明经穴
咳嗽气喘咯血 咽肿齿痛口歪
阴经 腧穴
阳经 腧穴
侧重脏腑病证 侧重经脉病证
4
特定穴
特定穴
要穴
特定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 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性 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
八会穴位置在躯干四肢部
主病
八个方面 相关病证
筋 会
气 会
骨 会
血 会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会 穴
是奇经八脉与十 二正经脉气相通 的八个腧穴。

位的痛点或压痛
点上选取的腧穴。
近代的人把它叫
做“压痛点”。
以痛为输
不定穴
天应穴
扪当穴
主治所在 部位病痛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3
腧穴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近治作用
眼红眼肿
耳聋耳鸣
睛听
明会
膝痛膝冷
膝中 眼脘
胃疼腹痛

局部作用

邻近作用

经络腧穴(全)

经络腧穴(全)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中医理论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皮肤等部位的一种生理通道,是气血、精气的流动途径。

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主纵经络、络脉、经外奇穴等。

经络的形态特点:①经络分布: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头、面、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

②经络衔接:经络之间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连接,相互交流、衔接。

③经络联系:经络与脏腑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理调节系统。

④经络功能:经络能够输布气血、调节气机、防御外邪、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

2.经络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络的纵横、经络的表里、经络的原始、经络的气血等。

根据经络的纵横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主经与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經外奇穴等。

根据经络的表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表里经络、五脏六腑经络。

根据经络的原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原始经络、经络。

根据经络的气血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血经络、经络。

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经络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描述,加深了人们对经络的认识。

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能够反映脏腑经络病变以及治疗疾病的特殊部位。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腧穴是脏腑经络活动的特殊部位,是气、血、津液、营养、神经、循环、协调病理生理活动的关键部位。

腧穴的形态特点:①腧穴分布:腧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胸、背、腹、四肢、指、趾等部位,共有361个腧穴。

②腧穴构造:腧穴结构复杂,包括经穴、络穴、络脉穴、奇穴等不同类型的穴位。

③腧穴功能:腧穴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血、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4.经络腧穴的关系经络和腧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腧穴学习心得

经络腧穴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经络腧穴学习心得篇一: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这门课。

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针灸爱好者走向临床桥梁。

通过对机体腧穴的定位、穴位特性以及针刺穴位时针体所通过的层次结构的展示,使施针者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临床效用,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不安全性,从而达到拓展针灸疗法的目的。

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能让我们更好得掌握穴位的操作,提高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门课程介绍了人体的皮肤分层和从头到脚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的分布,详细的讲解了一些常用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意外预防与措施。

比如在头部,针刺风池穴应注意针尖方向朝向鼻尖,针刺深度不能超过2寸,不然可能会引起枕下三角出血压迫脑部的神经组织,或是扎到脊髓引起高位截瘫等。

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穴位的操作注意可以为我们将来临床操作作为警示和铺垫。

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施术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风险,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既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又保护了自身的安全。

穴位,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也叫穴、穴道。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外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神门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小肠经:
少泽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后溪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肾俞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委阳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梁门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天枢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梁丘[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主治] 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
肺经:
中府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尺泽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孔最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经络腧穴实训报告

经络腧穴实训报告

经络腧穴实训报告
经络腧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中医诊疗中,经络腧穴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践中,经络腧穴的运用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我在经络腧穴实训中的体验和收获。

经络腧穴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在学习经络腧穴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中医学的理论时,我们需要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脉的流向及其与脏腑的关系、腧穴的分布及其功能等。

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后续的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中的经络腧穴需要结合临床实际。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经络腧穴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运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

比如,对于腰痛的治疗,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络腧穴进行针灸或按摩。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经络腧穴的实践需要注重细节。

在针灸或按摩时,我们需要注意力度和深度的把握,以及穴位的准确位置。

这需要我们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细致的观察力。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经络腧穴的实践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学
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

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经络腧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在经络腧穴实训中,我们需要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际、注重细节和不断学习更新,才能更好地运用经络腧穴治疗疾病。

经络腧穴学习心得

经络腧穴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经络腧穴学习心得篇一: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腧穴解剖学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这门课。

腧穴解剖学是针灸学与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针灸爱好者走向临床桥梁。

通过对机体腧穴的定位、穴位特性以及针刺穴位时针体所通过的层次结构的展示,使施针者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临床效用,提高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不安全性,从而达到拓展针灸疗法的目的。

学习了腧穴解剖学,能让我们更好得掌握穴位的操作,提高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门课程介绍了人体的皮肤分层和从头到脚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的分布,详细的讲解了一些常用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意外预防与措施。

比如在头部,针刺风池穴应注意针尖方向朝向鼻尖,针刺深度不能超过2寸,不然可能会引起枕下三角出血压迫脑部的神经组织,或是扎到脊髓引起高位截瘫等。

课本上介绍的一些穴位的操作注意可以为我们将来临床操作作为警示和铺垫。

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施术穴位的解剖结构和针刺风险,这样我们就能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既保护了患者的安全,又保护了自身的安全。

穴位,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也叫穴、穴道。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讲究的穴位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有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

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四五规划版《经络腧穴学》教材 腧穴定位汇总(含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奇穴)

十四五规划版《经络腧穴学》教材  腧穴定位汇总(含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奇穴)

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2.云门【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3.天府【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4.侠白【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磺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二间荥穴【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3.三间输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5.阳溪经穴【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6.偏历络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7.温溜郄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8.下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9.上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0.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1.曲池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肘髎【定位】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3.手五里【定位】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14.臂臑【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15.肩髃手阳阴、阳蹻交会穴【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6.巨骨手阳明、阳X蹻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17.天鼎【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18.扶突【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19.口禾髎【定位】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20.迎得手、足阳明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足阳明腧穴1.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2.四白【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3.巨髎足阳明、阳蹻之会【定位】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4.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5.大迎【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6.颊车【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7.下关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8.头维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9.人迎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10.水突【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11.气舍【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12.缺盆【定位】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13.气户【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14.库房【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屋翳【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6.膺窗【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7.乳中【定位】在胸部,乳头中央18.乳根【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9.不容【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承满【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1.梁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2.关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3.太乙【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4.滑肉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外陵【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7.大巨【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8.水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9.归来【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30.气冲【定位】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31.髀关【定位】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32.伏兔【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33.阴市【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34.梁丘郄穴【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肌直肌肌腱之间35.犊鼻【定位】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36.足三里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7.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8.条口【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9.下巨虚【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40.丰隆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41.解溪经穴【定位】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足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42.冲阳原穴【定位】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43.陷谷输穴【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4.内庭荥穴【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5.厉兑井穴【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太阴腧穴1.隐白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2.大都荥穴【定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太白输穴,原穴【定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5.商丘经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精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6.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7.漏谷【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8.地机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9.阴陵泉合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内里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0.血海【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11.箕门【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12.冲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13.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4.腹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大横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16.腹哀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7.食窦【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18.天溪【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19.胸乡【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0.周荣【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1.大包脾之大络【定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手少阴腧穴1.极泉【定位】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2.青灵【定位】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3.少海合穴【定位】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4.灵道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5.通里络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6.阴郄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椣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缘7.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8.少府荥穴【定位】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9.少冲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手太阳腧穴1.少泽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2.前谷荥穴【定位】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腕骨原穴【定位】在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5.阳谷经穴【定位】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6.养老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7.支正络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8.小海合穴【定位】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9.肩贞【定位】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10.臑俞手、足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11.天宗【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12.秉风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13.曲垣【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14.肩外俞【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15.肩中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16.天窗【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17.天容【定位】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18.颧髎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19.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足太阳腧穴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2.攒竹【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3.眉冲【定位】在头部,额切迹直上入发际0.5寸4.曲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5.五处【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6.承光【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7.通天【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8.络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9.玉枕【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10.天柱【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11.大杼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2.风门足太阳、督脉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3.肺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4.厥阴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5.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6.督俞【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7.膈俞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8.肝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9.胆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0.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1.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2.三焦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3.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4.气海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5.大肠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6.关元俞【定位】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7.小肠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8.膀胱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9.中膂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0.白环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1.上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32.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33.中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34.下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35.会阳【定位】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36.承扶【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中中点37.殷门【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38.浮郄【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39.委阳三焦下合穴【定位】在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41.附分手、足太阳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2.魄户【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3.膏肓【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4.神堂【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5.譩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6.膈关【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7.魂门【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8.阳纲【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9.意舍【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0.胃仓【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1.肓门【定位】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2.志室【定位】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3.胞肓【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4.秩边【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5.合阳【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仙腹之间57.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58.飞扬络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59.跗阳阳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0.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61.仆参【定位】在跟区,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3.金门郄穴【定位】在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64.京骨原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65.束骨输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66.足通谷荥穴【定位】在足趾,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67.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少阴腧穴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2.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3.太溪原穴,输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4.大钟络穴【定位】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5.水泉郄穴【定位】在跟区,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6.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7.复溜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8.交信阴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9.筑宾阴维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10.阴谷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11.横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2.大赫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气穴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4.四满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5.中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6.肓俞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17.商曲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8.石关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9.阴都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0.腹通谷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1.幽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2.步廊【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3.神封【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4.灵墟【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5.神藏【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彧中【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7.俞府【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手厥阴腧穴1.天池【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2.天泉【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3.曲泽合穴【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4.郄门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间使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6.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7.大陵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8.劳宫荥穴【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9.中冲井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手少阳腧穴1.关冲井穴【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液门荥穴【定位】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3.中渚输穴【定位】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4.阳池原穴【定位】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5.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6.支沟经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7.会宗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8.三阳络【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步不离,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9.四渎【定位】在前臂后区,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10.天井合穴【定位】在肘后区,肘尖上1寸凹陷中11.清冷渊【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2寸12.消泺【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3.臑会【定位】在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14.肩髎【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5.天髎手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16.天牖【定位】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7.翳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18.瘈脉【定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19.颅息【定位】在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20.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21.耳门【定位】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22.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鬃发后缘,耳郭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23.丝竹空【定位】在面部,眉梢凹陷中足少阳腧穴1.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2.听会【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3.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4.颔厌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鬃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5.悬颅【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6.悬厘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7.曲鬃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8.率谷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9.天冲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10.浮白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11.头窍阴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12.完骨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13.本神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14.阳白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15.头临泣足少阳、太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6.目窗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17.正营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18.承灵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瞳孔直上19.脑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20.风池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21.肩井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22.渊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23.辄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24.日月胆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25.京门肾募穴【定位】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26.带脉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27.五枢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28.维道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29.居髎足少最、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30.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31.风市【定位】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32.中渎【定位】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33.膝阳关【定位】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34.阳陵泉合穴,筋会【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35.阳交阳维脉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36.外丘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37.光明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38.阳辅经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39.悬钟髓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40.丘墟原穴【定位】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41.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42.地五会【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3.侠溪荥穴【定位】在足背,第4、5跖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4.足窍阴井穴【定位】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厥阴腧穴1.大敦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2.行间荥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肺手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仇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胃足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仇衄,口涡,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四、脾足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心手少阴之脉病候:噫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噫痛,颈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膀胱足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仇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八、肾足少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慌慌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噫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九、心包手厥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十、三焦手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潡潡,噫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胆足少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二、肝足厥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妇胀,甚则噫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弱,闭癃。

四总穴歌
奇经八脉《难经》原文
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脉: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冲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带脉: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阳跷脉: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阳维脉、阴维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蓄意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猝然不知其所病
足六经根结部位
足太阳—命门(目)足阳明—颃颡(鼻咽)足少阳—窗笼(耳)
足太阴—太仓(胃)足少阴—廉泉(舌下)足厥阴—玉英、络膻中(胸)
手足三阳经的根(井穴)溜(原穴或经穴)注(经穴或合穴)入(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位下部为络穴)
内经还欠的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阳气者,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