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九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2012年上海历史考纲解读
2012年考点C级统计
B→C 2、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3、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4、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5、春秋战国社会社会大变革 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7、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8、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9、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3、西方民主政体确立的影响
比较同为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国家
君主
立法权
行政权 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 不向议会负 责,任期长 短完全取决 于皇帝个人 意愿。
两院制议会,即联邦 君主拥有立 议会和帝国议会。联 法权、行政、 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 德国 司法等方面 力机构,任何法律须 的广泛权力 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 准,才能生效。 君主为国家 象征,“统 而不治”。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三章》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二十五章》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
——《论语· 颜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1)你如何理解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是由于“我们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 这句话? (2)第二次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出现哪些社会思潮?你如 何看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3)中国史上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专题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演练(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年珠海一模)1820年前至1845年我国白银与铜钱的兑换如下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清政府滥铸铜钱,导致银贵钱贱D.白银是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解析:A从材料的时间可知鸦片战争前后银贵钱贱的现象愈演愈烈,说明白银外流严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造成中国白银外流的是鸦片走私严重。
2.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与此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B材料描述的“奇迹”是指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致“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3.(2018年武汉联考)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其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解析:D从材料中的“其中外办罪……不得其平”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领事裁判权”造成的不良影响。
4.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以下历史事件中,同时符合这四项标准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A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显然是革命史观,四个选项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但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封建不是其主观目的,可以排除。
[高考]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课件)
曲”。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 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 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 也守约。这种变化表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7、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 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 曰田凭, 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 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 记载 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
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 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 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 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 的外交政策调整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 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 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 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 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现代中国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考题型热点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教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探究4 社会转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链接主干】1.中国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2)明末清初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4)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6)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世界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时期(1)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
(2)17-18世纪末: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美代议制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4)20世纪40、50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5)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中外某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及影响【史论拓展】1.近代西方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1)经济上,西方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文化上,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理论诞生。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形式,音乐、美术佳作不断,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1.(2014广东六校联考)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B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和前一个“不公正”没有因果关系,③错误,①②④均符合史实,答案为B。
2.(2014保定检测)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这种现象说明()A.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B.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C.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D.极大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解析:B材料中太平天国把儒家经书斥责为妖书,禁止教习传播,反映出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与儒家思想的冲突,目的是为了维护前者的权威,故选B项;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理论,不能推动运动向高潮发展,故排除A、D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英国人赫德(1835—1911年)在《中国见闻录》中写道:“中国有世界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据此可知,赫德认为()A.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B.当时的中国人生活自足而美满C.自然经济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形式D.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小解析:D材料表明赫德认为中国在经济上高度的自给自足。
作为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欧洲人的他自然认为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非常狭小。
故本题选D项。
4.(2014湖南十三校二联)姜铎在1961年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动机和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精修版高三历史套餐训练 主题九 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主题九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1.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热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科技直接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大。
2.生产力的飞跃:两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飞跃式发展,困惑人类的生产不足被同样困惑人类的生产相对过剩所取代,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经济的周期性现象。
3.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又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人类生产的单位从家庭,到手工工场,再到工厂,再到垄断组织和现代公司,其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效率不断提升。
4.经济思想的变化: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取代。
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自由调节。
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革1.土地贵族的衰落:欧洲的土地贵族是中世纪欧洲的统治者,拥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了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中,他们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日趋衰落。
2.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商业和金融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的主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在政治上要求民主,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
3.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工人阶级日益贫困,成为无产阶级,为改变不公平的地位,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
三、代议制的扩展及完善1.扩展(1)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进行了激烈斗争,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国: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并通过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完善(1)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2)欧美无产阶级为争取基本人权而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3)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后,黑人和妇女权利逐步得到认可。
2015高考历史二轮配套资料:第2部分 热点主题二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重要社会转型
热点主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重要社会转型[主题热点解读]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学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变。
三是特指中国的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外社会转型时期和中国战略机遇时期链接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主题史实链接]1.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史实链接点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史实链接点②: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史实链接点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史实链接点④: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
史实链接点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
史实链接点⑥: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史实链接点⑦:改革开放后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世界历史重要转型史实链接点①: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经济、思想)。
史实链接点②:17—18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英国代议制等)。
史实链接点③:18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等。
史实链接点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种政治制度对抗,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史实链接点⑤:20世纪末: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套餐训练 主题七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主题七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一、世纪之交世界发展的趋势1.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更加明显。
3.世界科技发展趋势:20世纪末,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二、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外交政策1.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颁布1982年宪法,并以宪法为核心,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3.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4.新时期外交: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争取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双边、多边外交活动。
三、改革开放的历程1.对内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对内改革进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国有企业改革:1984~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992年以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1)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四、三次思想解放——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继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结束了姓资姓社、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带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三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 1 课时考纲要求一是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是重点关注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是注意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萌发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重点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心发言人李兴万难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教具多媒体等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6 课时教法点拨引导等学法合作探究等个人主页教学过程一、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③思想上,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3)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二、太平天国运动1.起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2)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高考解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含解析)
【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济南月考)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 ) A.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B.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C.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D.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解析:B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这场战争是由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造成的,即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清政府不愿意与英国进行平等的商贸往来,这从根本上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没有从战争的本质角度分析,排除。
2.(2014北京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
……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解析:D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向美国出口货物需缴纳高额关税,而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却仅需缴纳极少关税甚至免税,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南京条约》之“协定关税”条款获得这一侵略权益的,故D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洋人在中国犯罪按照其本国法律判决,故A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故B项错误;开放通商口岸显然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3.(2014年重庆文综,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历史】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关键字】历史第4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知识重组制度。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得出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技术力量薄弱,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少。
②集中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或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较发达。
西方的先进技术,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要与这些地区较早受到外来侵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有关。
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封闭、落后,社会习俗变化不大。
误区警示1.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两大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前提,近代化是最终目标。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发展,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
民族独立是前提,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
《资政新篇》不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纲领,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它只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事实上并未实施。
3.清王朝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虽然洋务运动的兴办客观上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但这不是清政府的根本目的。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一直没有能够发展起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社会热点集训9科技创新经济转型__创新驱动发展
集训(9) 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一、选择题1.(2024·江苏扬州期末)关于下面思维导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程朱理学阻碍了古代科技发展B.批判宗教是程朱理学的核心传承C.格物穷理推动了宋元科技发展D.大胆怀疑是古代科技的思维方式2.(2024·江苏苏锡常镇一模)《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许,其中大多数人只是为书中呈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
该现象折射了( )A.西方的风土探讨比技术更有价值B.学习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C.作者的思想主见危及统治者利益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快速转向3.(2024·河北大数据调研测试)1990年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产阶级、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
不久,北京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当代思想》发文指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类似观点的文章在当时多有发表。
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受到质疑B.拨乱反正工作提上日程C.思想观念亟需进一步的解放D.现代企业制度引发争辩4.(2024·广东江门一模)下表为18世纪70年头至19世纪60年头的重要科技成果。
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人物贡献时间安东尼·拉瓦锡(法国人) 提出物质守恒定律18世纪70年头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德国人) 制成化学肥料钾肥19世纪40—50年头W.H.珀金(英国人) 制成合成染料19世纪50年头路易·巴斯德(法国人) 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19世纪50—60年头A.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B.公共卫生观念受到关注C.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D.工业革命仅局限于欧洲5.瓦特在他的蒸汽试验笔记中说,中国人独创的茶壶是人类设计出的最好的加热器。
在试验当中,他亲自画试验用的茶壶的草图,运用茶壶做蒸汽试验,有时用麦片粥把茶壶的盖子黏住,用它来视察潜热现象。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两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含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两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
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
这可用于说明()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法国)。
材料中描述的细布工场中分工明确,各有不同部门和工序,这种细致的分工体现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生产转变)逐渐创造了成熟的条件,A 项正确;17世纪主要还是手工工场,并非机器大生产,排除B项;现代工厂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后期开始,此时还未开始,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4·湖南·高考真题)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
这表明当时()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法国)。
根据材料“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
”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高考热点话题:社会转型01、概念解读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
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
将1911-1978年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
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I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
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
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九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1.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热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科技直接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大。
2.生产力的飞跃:两次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出现飞跃式发展,困惑人类的生产不足被同样困惑人类的生产相对过剩所取代,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经济的周期性现象。
3.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又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人类生产的单位从家庭,到
手工工场,再到工厂,再到垄断组织和现代公司,其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效率不断提升。
4.经济思想的变化: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取代。
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自由调节。
二、社会关系的剧烈变革
1.土地贵族的衰落:欧洲的土地贵族是中世纪欧洲的统治者,拥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了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在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中,他们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日趋
衰落。
2.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商业和金融资本家是资产阶级的主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他们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在政治上要求民主,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
3.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工人阶级日益贫困,成为无产阶级,为改变不公平的地位,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
三、代议制的扩展及完善
1.扩展
(1)法国: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进行了激烈斗争,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国: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并通过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完善
(1)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
加强。
(2)欧美无产阶级为争取基本人权而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3)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后,黑人和妇女权利逐步得到认可。
四、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2.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首次尝试,但只是“一次偶然的城市起义”。
3.十月革命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在短期内
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人类文明和现代化道路的多
样性。
五、国际格局的变动
1.欧美的崛起: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迅速崛起,英国一度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迅速赶上,引领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欧美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
2.亚洲的衰落:除日本外,大部分亚洲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内政局不稳,在中世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亚洲大国大部分衰落了。
3.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凭借着商品贸易和坚船利炮,逐渐征服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
主义阶段,对外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六、科学与文学艺术的新发展
1.科学
(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文学艺术
(1)文学: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西方文学家站在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社会,18世纪末以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先后成为文学的主流。
(2)绘画和音乐: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艺术的发展,光学和声学的科技成就激发了美术家和音乐家的灵感,印象派美术和音乐诞生。
(3)电影诞生:影院逐渐取代传统的歌剧院成为艺术的神圣殿堂,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
1.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本质上是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商品化、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
这些内容几乎是所有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2.科技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一线的工人和技师,其发明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科学家,其发明主要依靠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
3.当今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对其负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上,巨大的生产力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第三、生活上,工业革命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四、环境上,环境破坏严重,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生存根基;第五、军事上,强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4.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的三股进步潮流,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5.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成为“一战”的根源。
1.(2015海南历史,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 132项,1900年达到8 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2.(2014年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
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3.《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C.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关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4.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以下选项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D.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5.(2015濮阳一模)“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
”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6.(2015云南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前期,英国市场上的食品掺假现象泛滥。
1800年,有化学家运用分析化学方法检测食品掺假成分。
1851年,伦敦的医学杂志《柳叶刀》组织专门机构,运用科学技术开展大规模调查食品掺假现象的工作。
该杂志刊登调查结果,英国各大报刊转载,唤起了民众对掺假行为的公愤。
伯明翰的医生波斯特盖特为推动食品立法进行政治游说活动,得
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游说活动走向全国。
有议员质疑“任何用来禁止(掺假)的法律都将势必干预(自由)贸易”。
反对者则认为:“掺假的根本原因正是那些业者憎恨自由竞争。
”波斯特盖特不断写信给内阁大臣、下院议员,有时甚至亲自拜访。
1855年6月,改革派占多数的帕默斯顿内阁执政。
7月,下院“调查食品、饮料与药品掺假专门委员会”成立。
次年5月,产生最终调查报告。
7月,他们向下院提交反掺假法议案。
指出“不仅大众健康因此处在危险中,全社会的钱财被作取而去,而且社会公德因此而破坏,国家的商业特征由此而倒退!”食品商在议会大厅聚众抗议,议案表决数度受挫。
在委员会不断努力下,1860年7月,议会最终通过了温和的《食品掺假法》,这是英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食品法。
材料二1860年法令是作为一个“非约束性”法律颁布的,伯明翰、伦敦等开始实施,然而“商人的反对阻碍了各地对该法令的实施”,1860年法令被大多数地方当局束之高阁,但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
立法与监管史研究(1860—2000)》(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应对食品掺假现象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食品掺假法》出台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