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思兼美涉古今,形神俱备说散文--散文整体阅读(35张PPT) (1)(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散文阅读(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练习)(解析版)

第03讲散文的表达技巧(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梁衡《线条之美》的相关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

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

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

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

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

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

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可在把握句子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揣摩作者的用意。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

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或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听觉,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

还可以从用词和句式选用角度进行赏析,如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论述类文本阅读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白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高考备考资料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文学文本。散文阅读(之一)(整理精校版)

高考备考资料_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文学文本。散文阅读(之一)(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之一)——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十五文学文本。

散文阅读——抓住形神,品味情思董卿无疑是央视“春晚”的台柱子,其大方、端庄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白璧微瑕,她偶尔也会出点小差错。

在杂技《空山竹语》前,董卿有这样一段串联词:“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但这青青翠竹在传统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坚贞高洁、虚心向上的君子形象……”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不对。

“竹报平安”是个成语,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童子寺竹”条——卫公李德裕说:北都(唐代并州,在今山西境内)只有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才数尺高。

相传主管寺院事务的和尚,每日都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有没有枯萎,是否平安。

后以“竹报平安”指写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竹子也因此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还有以竹为题材的吉祥图画,亦称“竹报平安”。

总之,“竹报平安”并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

(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20分)罗曼·罗兰徐志摩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

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

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

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

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

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

我是它们,它们是我。

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三

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三

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一、扩展语句1.2014·邯郸模拟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

齐白石曾就“十里蛙声出山泉”这一命题创作出一幅经典画作,画面是一群群蝌蚪顺涧而下。

作品将听觉通过视觉含蓄地表现出来,意为眼前的蝌蚪将成为明日的青蛙。

假设你也是一位画家,请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

(不超过100字)(5分)2.2014·杭州第一次质量调研“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具有君子品格。

请任选一个为描述对象,写一段文字。

要求:体现该对象的特点,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5分)3.2014·宁波市期末考请写一段话,把下列的词语至少用上三个。

要求有一个中心,写出一点诗意。

字数不超过150个。

(5分)古朴情趣欣赏平添恬静困惑4.根据下面的材料,联系课文内容,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将以下场景扩写成100字左右的语段。

(6分)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5、下面的句子较简单,请加以合理的扩展,使之生动形象。

(不超过40个字)座山雕眼睛盯着杨子荣。

6、将下面句子加以扩展,要求扩展的部分与划线的部分形成排比,并且喻体仍然是“一棵树”。

有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老师是棵树,一棵青青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7、将下面句子加以扩展,要求进一步表现人物心胸的开阔。

他坐在窗下,凝视着前方的原野。

8、将下面这句话扩展成由两个短句组成的复句,扩展的文字采用拟人手法。

细雨悄悄走进北国。

9、由于原句很简单,语意表达得不太清楚,请依据某一道理,把原句扩展成一句具体丰满的话。

飞蛾值得赞美。

10、将“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卢挚《秋景》)扩展成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11、在下面的空中填入一个恰当的比喻,表达出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穿过时光隧道,从童真到火热的青春,再由成熟到最终的复归于平静,如,而我们似是主角又像观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提素能专训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提素能专训 专题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1)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一、(2014年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汪为胜闪烁着中国文化光辉的传统哲学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山水画结缘的。

儒家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这是首次用哲学审视山水,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道家老子性爱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的法则和规律。

在《老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然景物的人格化填写,在老子的眼里,人与自然山水都是首的化生,从自然本性上来说是一样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模式与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重要影响。

庄子学说超逸现实,他宣称:“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观点是,天地造物,随其剪裁,任其分合,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南北山水,自然景物皆可自由组合。

他的这一思想观念将事实的表象内化为了物我合一的“精神山水”。

中国历代画论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以中国哲学精神为主导的山水画传统的阐述,也正是这些画论运用哲学精神提出了有关山水画的要求,诸多山水画大师都善于将哲学精神运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五代荆浩是用老庄哲学来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亲躬实践者,强调在绘画中思而取物之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创作的董源,专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绝岸、林霏烟云的表达,其山水画作“平淡天真”,流露出了浓厚的高隐成分,这正是道家宣扬的出世隐居态度。

首家之学滋养成长起来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平远、高远、深远的“三远法”。

在他看来,“远”是一种飞越与延伸,有着一片化机,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只有这样才能渐入“无”的境地、“虚”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达到“登高山则情满于山,临沧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境界。

这是哲学精神影响郭熙写意性山水的结果。

宋米芾认为绘画的功用是“自适其志”,不应是装点世俗的工具。

他喜好南方轻墨浅岚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寻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最终选择和归宿。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15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练案15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含答案解析

练案15散文的结构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杭江之秋傅东华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

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煞风景,但在那些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成动的了。

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

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①,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

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

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地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

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觉得有点失望。

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

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

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

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

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

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

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详解)(新课标)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详解)(新课标)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小题3分,满分:54分时间:60分钟)一、[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5年高考语文原创卷(全国新课标卷)

2015年高考语文原创卷(全国新课标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语文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

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

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

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

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

”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

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

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

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分解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分解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社科文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思兼美涉古今,形神俱备说散文--散文整体阅读(35张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思兼美涉古今,形神俱备说散文--散文整体阅读(35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 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 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 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 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 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 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 加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 以整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树立思路意识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发展脉络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 路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阅读文章先要根据自己对每段段 意的把握来给文章分层,从而把握思路,进而明确文章的主旨 。 把握散文思路的过程,可总结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树立问题意识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 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
目的
阅读任务
初 整体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读 把握 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精 揣摩 明确题干要求,寻找有效的答题区域。仔细 读 参悟 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重要的句子、段落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审题——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 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 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 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 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 应该简洁。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经典演练提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琴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

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

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

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

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

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

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

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

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2015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含答案)

2015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含答案)

2015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及(含答案)绝密★启用前江西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元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其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2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阶段检测题12Word版含答案

阶段检测题1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2015年6月7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ⅱ)

2015年6月7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ⅱ)

2015年全国统一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Ⅱ)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5年高三语文解析

2015年高三语文解析

2015年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引人高度关注。

在我国,谈到海上丝绸之路,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扬州、泉州等举世闻名的出海港口所在地,或是德化窑、龙泉窑、越窑等东南沿海地区的古代瓷器生产地。

这些地方在国家的支持下,都相继建立了博物馆,使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可以在那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畅想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出发港口和到达港口,还理所当然地包括航路以及海路上停靠港口。

海南岛附近的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位于海南万宁市境内近海的大洲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在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

如今,在大洲岛周围的海底,沉睡着多条古船,它们是海南岛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历史见证,向人们诉说着大洲岛乃至古代海南岛民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往来这里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海南岛,除位于海口的海南省博物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与文化有关的公立博物馆,更没有一处与海上丝绸之路甚至与海洋文化有关的博物馆。

近年来,到海南岛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这里正在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在海南,能看到蓝天、白云、椰林、海水、沙滩,却看不到海南岛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变迁,更看不到海南岛的先民们在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与南太平洋诸岛上居民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

博物馆的缺位使海南岛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十分令人惋惜。

此外,自古以来,海南岛先民就与内地的先民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博物馆合作,在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许多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熟悉常用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A【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015年6月7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ⅰ)

2015年6月7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ⅰ)

2015年全国统一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神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須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除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 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 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 加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角度多层次答题,让答案的骨架牢 固、漂亮,内容丰满、充实。此外,还要注意探究题往往是要 求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当地结合文本,不 能脱离文本高谈阔论,信马由缰地答题。
题的设题,都是围绕彰显主题这一中心。因此,拿起一篇散文
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 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 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 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 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 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初 读
精 读
整体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把握 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揣摩 明确题干要求,寻找有效的答题区域。仔细 参悟 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重要的句子、段落
二、审题——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 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 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 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 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
然而到泰山旅游的日本汉学家酒泉教授,对以上二说存
疑,在中日友协举办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特地向郭沫若请 教。郭老看照片后沉思了一会,欣然说出了两字的意思。 郭老是怎样说的,你能猜出吗?
答案 “ ”是繁写的“風”除去外边的部分,“二”是
“月”除去外边的部分,意为“风月无边”。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成
3.树立思路意识
文章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发展脉络的外化,抓住了文章思 路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阅读文章先要根据自己对每段段 意的把握来给文章分层,从而把握思路,进而明确文章的主 旨。 把握散文思路的过程,可总结为:
4.树立问题意识
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 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 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 目的 阅读任务
第一单元
散文阅读
文思兼美涉古今,形神俱备说散文
——散文整体阅读
泰山“ 二”两字 泰山有块巨石上刻有 “ 二”两字。对 这两字有几种理解:一说唐末黄巢曾在此射 杀二虎,兵败身亡后,他的几个部将刻字纪 念首领,为避杀身之祸,语意隐晦;一说宋 代贾似道在此抓到二只蛐蛐,斗遍天下无敌 手,后献给皇帝,龙颜大悦,擢升为宰相, 贾不忘蛐蛐之功,刻石为记。
为不争的事实。但如果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
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循的。 一、阅读——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 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 体特征,决定了散文阅读的重要命题原则 ——主题辐射,所有问
3.弄清题干内容构成,明确答题方向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散文的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 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 句在高考中历来都是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 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共同 点,然后将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 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样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
三、答题——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弄清题干中的态度或倾向 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 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意由哪些 方面构成,其往往是在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2.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课外阅 读、充分的日常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知识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 力的提高。在阅读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每 年的必考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 要贯穿于日常的备考中,复习不但要有针对性,更需要重视平
四、复习——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根本
1.研究考题,熟悉规则 提倡考生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 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 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
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
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 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 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尤其要借助专家对解题的分析。
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
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 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要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研究。一篇文章的几 个问题往往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 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 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 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 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这
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
答案,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
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 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