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案(3)(新版)语文版(清风语文)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

6.再别康桥1.整体把握诗歌,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2.抓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3.理解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理解诗歌悠婉怡人的意境。

4.背诵诗歌。

侧重欣赏鲜明的意境和富有流动感的画面美;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1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的词让我们领略了绚丽多彩的“北国之春”,懂得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受到了一代伟人胸怀天下、昂扬进取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这种精神将是不朽的。

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有志青年。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徐志摩的诗,感受一下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

二、相关知识介绍1.写作背景。

诗人向往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渴望祖国也能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但中国当时列强割据,军阀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不能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是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

它是诗人的精神家园,寄托了诗人“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地方,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Cambridge),现通译“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归国途中,吟成这首诗。

2.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年仅35岁,想飞的诗人死于蓝天。

林语堂称之为“情才”“奇才”,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篇。

三、具体研习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第一节: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案(4)(新版)语文版

【四清导航】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案(4)(新版)语文版

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感情,学会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离别情感,体验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意象的品味与朗读;把握诗情。

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策略学生对于诗歌意向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朗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合作与探究,找到走进诗歌的尽可能多的突破口。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

一导入新课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种情感经常被诗人表达,比如下列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我们学习表达离别的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诗人。

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康桥又名剑桥,英格兰的一座城市,临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

1920——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剑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的探讨空气,使徐志摩精神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观念和价值追求。

因此,剑桥是诗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是他的精神家园。

1928年徐志摩重游康桥。

在一个晴明的下午,是人怀着激动地心情,悄悄来到康桥,没有见到自己的朋友,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静静的等待着他。

于是,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得图景,如梦一般在眼前展现。

在乘船返回祖国的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诗人用诗句写下这次重游的感受。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 读准字音荇篙溯斑斓笙箫2 学生自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3 整体朗读把握,同学互读互评。

4小组朗读并推荐,朗读展示,学生点评。

5学生推荐,配乐朗读。

6 听课件朗读并进行想象。

四合作探究,走进诗歌。

1 品味意象诗人常用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我们把负载着作者感情的事物称作意象。

在诗中,作者选取了一些美的意象来代表康桥,表达情感,你喜欢哪一意象?和同学交流探讨,建议采用“我喜欢()小节,因为诗句运用( )的写法(修辞),写出了(表达了)()”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或体验。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0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0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0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制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样明白得这首诗不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第一,诗人躲开了一样不离诗的辞不对象。

一样不离诗辞不的是人,这首诗辞不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辞不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嘱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不制造了一种专门的气氛。

一样离不,或执手叮嘱,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不〞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安静环境,排除了离不中国〝伤不〞而产生的繁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样情形设想,诗人辞不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躲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专门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来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觉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爱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看起来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受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如何样明白得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能够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制造了一系列鲜亮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不,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语文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

关于“别”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别康桥。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

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新版)语文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1)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2)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

(2)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有人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

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

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走近康桥康桥就是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

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

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

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

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两岸风景秀丽,芳草青青,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之名由此而来。

剑桥大学没有围墙,没有校牌,整个校园一派田园情调。

幻灯出示康桥图片,让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的景色。

三、作者名片幻灯出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7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7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7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明白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讲:〝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讲:〝他的人一辈子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那个地点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妄图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一辈子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那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一辈子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讲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亮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2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2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学案(语文版初三下)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优美秀丽的风光,品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3、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专门风格二、教学重难点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关心学生解读作品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域。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1-2分〕咨询学生世界名校有哪些,学生会讲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5分〕三、观赏配乐朗读<再不康桥>,也可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10〕四、引导学生感受美〔15-20分〕观赏朗读后,让学生指出本诗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鉴赏情感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爱国、思乡、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总结本诗的思想感情明确:对康桥依依惜不的深情,或对康桥的恋之情等本诗的感情脉络让学生把七节诗分不用两字概括:作不――金柳――水草〔青荇〕――潭水――寻梦〔放歌〕――沉默――-辞不让学生感受感情的波澜:感情从惆怅到烈火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醉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

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不可遏制的爱,是柔情,依旧激情,依旧深清,是一种烈火的柔情。

2、意境美教师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让学生找出本诗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作者融入人什么感情。

这些意象差不多上优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久留在那个地点〝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3、语言美让学生选出美的语言加以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再别康桥》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鉴赏力。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再别康桥
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2【讲授】再别康桥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6doc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品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品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爱好,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投影有关康桥的资料,将学生带入对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哀悼志摩»中讲:〝他的人一辈子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那个地点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确实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象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巧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仿照。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仿照〕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咨询:依照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要紧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不的深情。

2〕提咨询:诗人在离不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咨询:诗人辞不时,作了哪些事〔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判。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不,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画,它秀美婀娜,看起来〝新娘〞,既喻出其形状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喜悦和爱恋之情。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语文版初三下)1doc初中语文〔两课时〕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观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观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观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不康桥一、导入新课:1、大伙儿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如何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钞票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因此中国多的是有钞票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靠近艺术而远离金钞票。

因此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阻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逆境,人民生活专门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比〕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确实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威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因此,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那么。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什么缘故?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保持做人的威严,把生气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重地演奏,这确实是绅士。

比如我期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不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讲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

那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女孩界的〝大众情人〞。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案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再别康桥》(语文版)6.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4.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简介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试卷+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案(3)(新版)语文版

[试卷+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再别康桥》教案(3)(新版)语文版

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了解徐志摩及其“康桥情结”。

2. 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康桥深挚而复杂的情感。

3. 感悟和理解诗歌的“三美”体现。

教学方法: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来解读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配乐诗朗诵,请大家欣赏(放录音)。

从大家沉醉的表情上我已看出你们对这首诗歌的喜欢。

(思考)让同学们一“听”钟情的这首《再别康桥》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诗人,走进他的这首诗歌。

(板书题目)二、简介作者让同学们自己介绍对作者的了解的情况,教师边听边作总结: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

主要作品是诗歌和散文。

(贴图片)三、自由朗读,处理生字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四、设置不同的情境解读作品诗人对康桥有着深挚的感情,他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这首诗呢?课前我们分小组已经充分搜集了材料,首先请第一组展示材料。

(一)背景材料一“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康桥”文化的熏陶,使他由学政治经济学改学文学。

1920年他来到这里,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任意听课,真正度过了一段浪漫悠闲的生活,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使他完全陶醉。

1928年再回母校,看到昔日的美景,令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怎不让他依依不舍?于是归国的轮船上写下了这首抒情诗作。

欣赏: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黄昏,诗人徘徊在熟悉的环境中,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诗人像一股清风来去无声,而至深的感情,在招手之间幻作了“西天的彩虹”,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轻柔缠绵”的基调。

(板书“惜别母校”)第二至第六节(贴其余图片):描绘康桥迷人的景色。

像新娘一样艳美绝伦的柳树,向诗人招手致意的水草,痴迷的诗人又看到了荡漾着绚丽晚霞的水潭,心动神摇,于是荡舟去寻梦,不知不觉到了星辉斑斓的晚上,忘情的诗人禁不住想放声高歌。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6再别康桥》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6再别康桥》word教案 (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表现手法3、学会朗读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表现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见注释)三、朗诵品味音乐美: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并识记字词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蒿()草漫溯(sù)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再次是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四、观察欣赏建筑美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想象体会绘画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进行扩写,要求一定要与诗歌提供的意境相吻合。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六、再次感受音乐美,加深对诗的感悟。

七、拓展赏析简析下面这首诗的手法和感情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八、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音节(轻盈舒缓)――可耳(音乐美)情思――(可感)(人性美)意境 (美艳如画)――可心(绘画美)(甜蜜优美)句式(错落有致)――可目(建筑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版

《再别康桥》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6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 了解徐志摩及其“康桥情结”。

2. 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康桥深挚而复杂的情感。

3. 感悟和理解诗歌的“三美”体现。

教学方法: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来解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的配乐诗朗诵,请大家欣赏(放录音)。

从大家沉醉的表情上我已看出你们对这首诗歌的喜欢。

(思考)让同学们一“听”钟情的这首《再别康桥》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呢?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诗人,走进他的这首诗歌。

(板书题目)
二、简介作者
让同学们自己介绍对作者的了解的情况,教师边听边作总
结: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

主要作品是诗歌和散文。

(贴图片)
三、自由朗读,处理生字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ǒo 笙箫shēng
四、设置不同的情境解读作品
诗人对康桥有着深挚的感情,他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这首诗呢?课前我们分小组已经充分搜集了材料,首先请第一组展示材料。

(一)背景材料一
“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康桥”文化的熏陶,使他由学政治经济学改学文学。

1920年他来到这里,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任意听课,真正度过了一段浪漫悠闲的生活,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使他完全陶醉。

1928年再回母校,看到昔日的美景,令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怎不让他依依不舍?于是归国的轮船上写下了这首抒情诗作。

欣赏: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黄昏,诗人徘徊在熟悉的环境中,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诗人像一股清风来去无声,而至深的感情,在招手之间幻作了“西天的彩虹”,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轻柔缠绵”的基调。

(板书“惜别母校”)
第二至第六节(贴其余图片):描绘康桥迷人的景色。

像新娘一样艳美绝伦的柳树,向诗人招手致意的水草,痴迷的诗人又看到了荡漾着绚丽晚霞的水潭,心动神摇,于是荡舟去寻梦,不知不觉到了星辉斑斓的晚上,忘情的诗人禁不住想放声高歌。

可是“往事不可追,仿佛冷风吹”,也许是夜晚的凉风吹醒了诗人,让他立即意识到眼前的离别。

诗人黯然神伤,情到深处反而无语。

似乎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沉浸在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

(板书“康桥寻梦”)第七节: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悄悄离去,轻柔的感情里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板书“怅然作别”)
下面请第二小组展示材料:
(二)背景材料二
在剑桥大学期间,诗人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没有结局的恋情。

这期间,他爱上了活泼可爱、聪颖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

他们草地散步,康河荡舟,星辉下嬉戏……多少次诗人在心中
勾画着美好的未来。

可是,1921年林徽音与其父先回国,诗人1922年回国后得知林徽音已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定了婚。

一切花前月下的爱情美梦都化为泡影。

6年后,诗人再次回到康桥,睹物思人,无限感伤,在归国途中,吟成了这首缠绵的诗作。

-
欣赏:诗人走在魂牵梦绕的校园中,虽然“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不知何处去”。

可是诗人还是痴情的追忆、寻找往日的欢乐。

金柳依依,青荇摇摇,水潭上荡舟的情景似乎还记忆犹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诗人感觉真的又回到了以往的生活中,正和恋人在星辉下牵手漫步,情不自禁地想放声高歌,但惊醒的诗人立即意识到了眼前离别的现实。

旧梦注定不能成真,就让这段感情永远尘封在记忆中吧!诗人挥一挥衣袖,带着一份潇洒一份无奈,开始了新的旅程。

在诗中,离别的气氛不是透不过气来的伤感,而是悄悄的,给人以肃穆、虔诚、飘逸的感觉。

下面老师也给同学们展示一则材料:
(三)背景材料三
徐志摩,20年代“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新月诗派”提出“三美”主张:1. 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讲究押韵;音节和谐;回环复沓。

2. 绘画美,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3.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是体现“三美”主张的代表作品。

讨论:针对这则材料,大家讨论一下这首诗歌的“三美”体现,分别发言。

教师略作点评,指出这就是诗歌的最大特色。

(板书“三美”)
五、朗读,总结。

刚才对这首诗作了全面的欣赏,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朗诵才艺的平台:“挑战黄磊”。

(教师对学生的踊跃朗读作充分的肯定)
总结:同学们,“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带着特殊的情感写成的传世之作。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地把握了这首诗的情感,而且一定会喜欢徐志摩的诗歌,并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他的更多的诗歌。

板书设计:惜别母校
音乐美
康桥寻梦绘画美建筑美
怅然作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