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抗体

合集下载

抗体产生的过程

抗体产生的过程

抗体产生的过程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外来的抗原,从而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抗体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与调控。

本文将从免疫细胞的活化、抗原的识别、抗体的合成等方面,详细介绍抗体产生的过程。

免疫细胞的活化是抗体产生的第一步。

当机体遭遇外来抗原时,免疫系统中的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并陈列抗原碎片,将其展示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上。

这些抗原递呈细胞会迁移至淋巴器官,与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若抗原递呈细胞激活了T细胞,就会启动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

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其中一部分T细胞成为辅助T细胞(Th细胞),它们与B细胞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抗体的产生。

抗原的识别是抗体产生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免疫细胞的活化过程中,B细胞也会与抗原发生结合。

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通过与抗原结合,使B细胞得以识别与特定抗原相对应的免疫刺激。

一旦B细胞与抗原发生结合,就会激活B细胞并启动抗体产生的过程。

抗体的合成是抗体产生的核心环节。

激活的B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这些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

在浆细胞的内质网中,抗体的基因已经被转录和翻译,形成了完整的抗体分子。

这些抗体分子会被包裹在细胞质内的囊泡中,然后通过分泌途径释放到细胞外。

一旦抗体进入体液中,它们就会与抗原结合,并参与到机体的免疫反应中。

抗体通过结合抗原,可以中和病原体、促进病原体被巨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系统等,从而协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除了浆细胞外,激活的B细胞还可以分化为记忆B细胞。

记忆B细胞具有长时间存活的能力,并且能够迅速应对再次遭遇相同抗原的情况。

当机体再次遭遇相同抗原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大量抗体,从而迅速启动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这就是机体具有免疫记忆的原因,也是疫苗接种等免疫策略的基础。

总结起来,抗体产生的过程可以分为免疫细胞的活化、抗原的识别和抗体的合成三个关键步骤。

南开大学免疫学讲义-第三章 抗体

南开大学免疫学讲义-第三章 抗体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分子—抗体第一节抗体的发展及其特征一、抗体的发现血清中存在一种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组分称为抗毒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组分称之为凝集素。

其后将其称为抗体(antibody,Ab),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antigen)。

二、抗体的理化性质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

图1. 兔血清电泳分离图2.不同类免疫球蛋白的电泳分离离心常数7Sγ(16, IgG) ; 19S,β2(β2M,90,IgM); β2A(IgA)三、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

3.抗体的调理作用。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Porter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分子基本结构是由四个肽链组成的,二条较小的轻链和二条较的重链,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分为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

(一)轻链和重链1.轻链(light chain,L链)214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为24KD,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组成的环肽,可分为:Kappa(κ)与lambda(λ)2个亚型。

2.重链(heavy chain,H链)450-550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5或75KD,含糖数量不同,4-5个链内二硫键,可分为5类,μ、γ、α、δ、ε链,不同的H链与L链(κ或λ)组成完整的Ig分子。

分别称为:IgM,IgG,IgA,IgD和IgE。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L链N端1/2处(V L)108-111个氨基酸残基,H链N端1/5-1/4处(V H)118个氨基酸残基,V区有一个肽环65-75个氨基酸残基。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可变区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 L的HVR在24-34,50-56,89-97氨基酸位置。

第三章抗体123

第三章抗体123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胃蛋白酶(pepsin)裂解IgG:得到一个具 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 分子多肽碎片(pFc’)。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Ig的H链、L链每隔110个氨基酸即由链 内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能行使特定功能 的球性单位,称为Ig的结构域或功能区 (domain)。
C区的功能:
Fc片段的生物学活性:该片段无结合抗原 活性,但与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有密切 关系: 1、选择性地通过胎盘; 2、与补体结合活化补体; 3、决定Ig分子的亲细胞性(即与带Fc受体
细胞的结合); 4、Ig通过粘膜进入外分泌液等都是Fc片段
的功能。
补体结合位点位于CH2上;Fc受体结合
位点在CH3上。
(1) B细胞的制备:可用提纯的抗原免疫 Balb/c或其他品系小鼠,免疫2-3次间隔24周,最后一次免疫后3-4d,取小鼠脾脏, 制成103/ml的脾细胞悬液,即为亲本的B 细胞。
(2) 骨髓瘤细胞的制备:用与免疫相同品系 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要求其本身不能分 泌Ig,而且具有某种营养缺陷,可用 SP2/0或NS-1,它们缺少次黄嘌呤--鸟嘌 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不能在HAT培养基 上生长。
4. J链和分泌片
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 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 的重链上。
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IgA, 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IgA的 转运。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IgG:得到两个相 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
3、基因工程抗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 制备的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是 分子水平的抗体。

第三章抗体习题

第三章抗体习题

免疫球蛋白(仅掌握单选题、填空题及标※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即可,其余内容为了解内容)※名词解释:1.抗体(antibody)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3.Fc(fragment crytallizable)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5.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6.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8.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9.调理作用(opsonization)10.J链(joining chain)11.分泌片(secretory piece)12.Ig功能区(Ig domain)13.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问答题※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4.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

3.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5.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超变区。

第三章抗体

第三章抗体

一、Ig的基因结构
κ链 Vκ(约100个)、 Jκ(5个)、 Cκ(1个)
λ链 Vλ(约30个)、 Jλ-Cλ(4个)
H链 V基因(约95个) D基因(27个) J基因(6个) C基因(9个)
Human antibody genes
二、Ig的基因的重排与表达调控
Light chain diversity created by variable recombination
➢IgD
特点
扁桃体、脾等处的浆细胞产生 为单体分子,分子量为 175KD 占血清 Ig 总量的 0.2% 左右 IgD 的铰链区较长,对蛋白酶敏感,因此,半衰期仅 2.8 天 存在形式 分泌性 — 血清中;膜结合性 — B细胞表面
功能
IgD 是 B 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在 B 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 中,细胞表面除了表达 mIg M ,同时表达 mIgD ,是 B 细胞 成熟的一个标志。
分泌片( secretory piece ) 简称 SP, 由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型 IgA 连接,使 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
➢Ig的功能区
{L 链功能区: VL 、 CL H 链功能区: VH 、 CH1 、 CH2 、 CH3 ( Ig G 、 IgA 、 IgD ) ,IgM 和 IgE 的重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功能区, CH4 。
IgG 或IgA 与靶细胞结合后其Fc 段和携带FcγR的效 应细胞(NK cells 、Mф和PMN)或FcαR的效应细 胞(PMN)结合,释放穿孔素或颗粒酶导致靶细胞 溶解或凋亡。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简称中性粒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
J Chain
在CHl和CH2之间,含较多脯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不易构 成氢键。妨碍螺旋结构的形成,而呈伸展状态,从而保持相当 柔曲性。

免疫作业第三章课后题

免疫作业第三章课后题

1.理解并掌握以下概念: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McAb)、基因工程抗体、催化抗体。

多克隆抗体: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简称多抗。

单克隆抗体(McAb):是指由一个B细胞克隆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抗体。

将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克隆化的B细胞杂交瘤所产生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简称单抗。

基因工程抗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

催化抗体:也称抗体酶(abzyme),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它兼具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剂2.单抗与多抗各有何优缺点?项目多抗单抗对免疫原要求免疫原纯度高,抗体纯度才能高用不纯的免疫原可得高纯度抗体抗体产生细胞多克隆性、浆细胞单克隆性、杂交瘤细胞同质性高度异质高度同质特异性较高,与抗原上多种决定簇结合高,与特定的决定簇结合稳定性较好相对较差,对理化条件敏感标准化较难,不同批次的抗体质量差异大易于标准化,批次间差异小交叉反应很常见,难避免非特异反应不常见,可避免非特异反应沉淀反应有大多数没有适用的血清学试验大多数血清学试验标记抗体技术等3.掌握多抗、单抗、基因工程抗体的用途;了解催化抗体的用途。

多抗的用途:用于血清学试验——作为阳性血清或标记抗体血清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转印技术治疗制剂——可用于一些传染病的紧急预防和治单抗的用途:在血清学技术方面提高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敏感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型便于商品化和试剂盒化在免疫学基础研究方面抗体的结构、淋巴细胞CD分子的分析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免疫毒素在抗原纯化方面——用于从多抗原组份中提纯某种抗原蛋基因工程抗体的用途:保留或增加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去除或减少无关结构,从而克服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方面的缺陷4.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过程。

抗体及答案--医学免疫学

抗体及答案--医学免疫学

第3章抗体(antibody, Ab)一.名词解释1.抗体(antibody, Ab)2. ADCC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4.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二.单选题1.Ab分子中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CH1B.CLC.CH2D.CH3区E.VH与VL区2.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Ab是()A.IgMB.IgGC.IgAD.IgDE.IgE3.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Ab是()A.IgGB.IgMC.IgAD.IgDE.IgE4.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Ab不足()A.IgG1B.IgG4C.IgAD.sIgAE.IgE5.可将IgG分解成F(ab’)2和pFC ’的酶是()A.木瓜蛋白酶B.胰酶C.胃蛋白酶D.激肽原酶E.脂氧化酶6.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NK细胞C.肥大细胞D.浆细胞E.粘膜上皮细胞7.IgG分子能与吞噬细胞表面FCγR结合的区域是()A.VLB. VHC. CH1D. CH2E.CH38.将人IgG给家兔免疫后可得到()A.抗γ链抗体B.抗κ链抗体C.抗λ链抗体D.抗Fc段抗体E.以上均可9.关于IgG的错误叙述是()A.可分为四个亚类B.可通过胎盘C.抗原结合价为二价D.CH2有补体C1q结合点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一个F(ab')2片段10.IgG能通过胎盘的原因是()A.抗原结合价为2B.由2个单体构成C.胎盘滋养层细胞有其FcRD.可与粘膜细胞FcR结合E.分子量大11.Ab类别转换原理是( )A. Ab的VH区改变,CH区不变B. Ab的VH区不变,CH区改变C. Ab的VH区改变,CH区改变D. Ab的VL区改变,CL区不变E. Ab的VL区不变,CL区改变12.关于IgG的特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CL区有4个功能区B.是胚胎晚期合成的主要抗体C.是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D.是天然的血型抗体E.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13.合成IgA J链的细胞是()A.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粘膜固有层浆细胞D.粘膜上皮细胞E.NK细胞14.人类IgD的主要分布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DC细胞E.肥大细胞15.抗体()A.是IgB.由浆细胞产生C.均为蛋白质D.多是γ球蛋白E.以上均对16.单克隆抗体的产生是由B细胞与()杂交而成:A.T淋巴细胞B.小鼠脾细胞C.小鼠淋巴细胞D.小鼠骨髓瘤细胞E.小鼠乳腺瘤细胞17.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Ig是( )A.IgG和IgMB. IgD和SIgAC.sIgA和IgGD. IgM和IgEE. IgE和IgD18.IgG分子穿过胎盘借助的部位是( )A.VHB.CH1C.CH2D.CH3E.VL19.人类IgG的合成开始于()A.胚胎期15周B.胚胎期30周C.新生儿D.出生后3个月E.出生后6个月20.特异性Ab的V区具有高度多样性主要是因为()A.编码V区胚系基因数量巨大B.由数量不多的V区胚系基因片段拼接而成C.在抗原刺激下V区基因发生高频突变D.在抗原刺激下C区基因发生类别转换E.在抗原刺激下V区基因发生第2次重排三、多选题1.Ab中可与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的是()A.CH2B. CDRC. HVRD. CH3E. VL和VH2.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到()A.1个F(ab’)2B.1个FcC.2个FabD. 1个FabE. Fc’3.编码人类Ig轻链基因分别位于()和()染色体上A.第1号B.第2号C. 第6号D.第14号E.第22号4.抗体()A.B细胞分泌B.有同种异型标记C.有独特型表位D.浆细胞分泌E.多亚基组成5.下列哪种物质是抗体()A.抗蛇毒血清B.丙种球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白喉抗毒素E.mIgD6.IgE对哪些细胞具有高亲嗜性()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肥大细胞D.B细胞E.单核细胞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A.特异性强,极少或不发生交叉反应B.质地均一,有效成分含量高C.一种单克隆抗体,只结合一个特定抗原表位D.针对抗原分子上的多个抗原决定簇E.由B细胞杂交瘤产生8.IgM的特性包括()A.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B.是分子量最大的IgC.是最早合成的IgD.可做为早期诊断指标E.可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9.关于Ab的可变区,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位于L链N端的1/2及H链N端的1/5或1/4B.由高变区和骨架区组成C.不同特异性Ig的高变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D.Ab分子独特型决定簇存在的主要部位E.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10.Ab按抗体分类可分为()A.独特型B.异种型C.同种异型D.同种型E.异嗜型四.B型题A.IgMB.IgGC.IgED.IgAE.IgD1.分子量最大( )2.血清含量最高( )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 )4.血清半衰期最长( )5.过敏反应时滴度明显升高( )A.VH、VLB.CH1、CLC.CH2D.CH3E.CH46.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是( )7.IgG与补体结合的部位是( )8.IgG与细胞表面FcR结合的部位是( )9.Ab同种异型决定簇存在于( )A.IgMB.IgGC.IgED.sIgAE.IgD10.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1.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 )12.构成BCR的主要是( )13.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是( )14.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是( )A.V-D重排B.V-J重排C.D-J重排D.V-J与C基因链接E.V-D-J与C基因链接15.Ab轻链的基因重排第1步是()16.Ab重链的基因重排第1步是()17.Ab的H链基因转录加工后将()18.Ab轻链的基因转录加工后将()五.简答题1.如何利用可分解Ab的蛋白酶来改造马抗人抗体,以利于在人体中应用?2.简述Ab的生物学活性?3.简述单克隆抗体产生原理?六.案例分析题患儿段**,男,5岁,因“左膝关节肿痛半年”、近日加重入院;主诉由其母代述。

医学免疫学重点(1-10)

医学免疫学重点(1-10)

第一章绪论A型题:1.现代免疫的概念E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已,对自身耐受,对非已排除的生理反应。

2.机体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称为D免疫防御3.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称为A免疫监视4.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易引发E超敏反应5.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引发B自身免疫病(或超敏反应)6.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引发A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易感)7.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引发A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8.下列淋巴细胞中属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是DαβT细胞9.下列免疫细胞中属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是DNK T细胞10.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是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11.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适应性免疫细胞是AB2细胞12.人类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C胸腺13.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骨髓14.人类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B胸腺15.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巨噬细胞B型题1.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可引发A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功能正常,可引发B适度免疫应答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引发D病毒持续感染4.免疫防御功能正常,可引发E抗感染免疫作用5.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C自身免疫病6.ɣδ T细胞表达C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7.巨噬细胞表达B模式识别受体8.NK细胞表达D杀伤细胞活化/抑制受体9.αβ T细胞表达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10.病原微生物表达E病原相关模式分子第二章抗原A型题:1.免疫原性是指A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2.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D半抗原3.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青霉素4.半抗原D是只有抗原性5.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表位称为DB细胞表位6.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E抗原决定簇(表位)7.通常诱导机体产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抗原注入途径是B皮内8.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D异嗜性抗原9.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E蛋白质10.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11.释放后容易诱发自身抗体产生的物质是B隐蔽抗原12.抗原分子中的顺序表位D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13.抗原分子中的构象表位D是B细胞主要识别的表位14.胸腺依赖性抗原E是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的抗原15.下列物质中属TI抗原的是B细菌脂多糖16.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MHC抗原是B同种异型抗原17.下列物质中属隐蔽抗原的是E眼葡萄膜色素蛋白18.B细胞表位所不具备的特征或作用是E也可被T细胞直接识别19.超抗原所不具备的特点是C发挥作用无需APC参与20.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丝裂原是D细菌脂多糖(LPS)21.佐剂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可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B型题:1.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B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的表位称为D功能性抗原表位2.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B细胞直接识别结合的表位称为C隐蔽性抗原表位3.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经APC加工后能被MHCⅡ类分子提呈的线性表位称为ET细胞表位4.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由空间位置相邻而序列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表位称为A构象表位5.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E异嗜性抗原6.人类ABO血型抗原称为C同种异型抗原7.可多克隆激活T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的抗原称为D超抗原8.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某些自身成分称为B隐蔽抗原第三章抗体A型题:1.抗体的基本结构是C由两条相同的H链和两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2.抗体超变区位于BVH和VL区3.抗体分为ƙ和λ两型的依据是D CL抗原性的不同4.抗体分为五类的依据是ACH抗原性的不同5.IgG的重链称Eɣ链6.抗体铰链区位于A CH1与CH2之间7.抗体独特型表位存在于B VH和VL功能区8.不含铰链区的抗体是DIgE类抗体9.以多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抗体是C I gM类抗体10.具有J链的抗体是C IgM和SIgA类抗体11.可将IgG裂解为二个Fab片段的酶类物质是D木瓜蛋白酶12.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抗体是B IgG和IgM类抗体13.产妇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 SIgA类抗体14.能够通过胎般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是D IgG类抗体15.能够介导NK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抗体是B IgG类抗体16.能与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致敏的抗体是AIgE类抗体17.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脐血中含量增高的抗体是D IgM类抗体18.能够介导吞噬细胞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A IgG类抗体1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ESIgA类抗体2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B IgM类抗体B型题:1.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是CIgM2.血清含量最高的抗体是AIgG3.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是DIgE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抗体是AIgG5.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抗体是BSIgA6.过敏反应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抗体是DIgE7.可介导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CIgG8.可介导产生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DIgE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B SIgA10.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AIgM11.激活补体能力量强的抗体是AIgM12.可介导产生ADCC作用的抗体是C IgG13.IgG的重链称为Bɤ链14.IgM的重链称为E µ链15.IgA的重链称为Aα链16.IgD的重链称为Cδ链17.IgE的重链称为Dɛ链第四章补体A型题: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组分是B C3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C C1423567893.IgG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B CH24.IgM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C CH35.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D C5a6.降解后可产生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E C2b7.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B C3b8.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B C3b和C5b9.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A抗原-抗体复合物10.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B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11.启动补体旁路途径活动的主要物质是D细菌脂多糖12.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AC1(C1q:C1r2:C1s2)13.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D MBL-MASP1/2复合体14.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补体组成是B C415.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BB因子裂解为Ba和Bb1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D C2裂解为C2a和C2b1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A C1q构象改变使C1r和C1s相继活化18.一个完整的C1q分子是由C 6个C1q三聚体亚单位组成19.C1抑制物缺陷可引发E遗传性血管水肿B型题:1.补体旁路途径稳定态C3转化酶是B C3bBbP2.补体凝集素途径C3转化酶是A C4b2a3.补体旁路途径液相C3转化酶是E C3(H2O)Bb4.补体经典途径C5转化酶是C C4b2a3b5.补体旁路途径C5转化酶是D C3bBb3b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是E细菌脂多糖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物是A病原体表面乙酰化低聚糖8.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是D抗原-抗体复合物9.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B MBL-MASP1/2复合体10.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C C1(C1q:C1r2:C1s2)复合体11.对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E C5a12.其裂解产物具有激肽样作用A C2b13.是B细胞辅助受体中CD21识别结合的分子C C3d1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而无趋化作用的分子B C3a15.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的分子D C3b第五章细胞因子A型题:1.细胞因子不包括B过敏毒素2.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诱导细胞凋亡3.IL-2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D可抑制Th1细胞形成4.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的细胞因子是E IL-45.IL-17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C具有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6.ɤ-干扰素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C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7.接受刺激后主要产生IFN-ɤ的细胞是A NK细胞8.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TNF-α/β9.可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因子是B SCF10.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的细胞因子是D TPO11.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EPO1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E IL-8/CXCL813.可抑制Th2细胞形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D IFN- ɤ14.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BIL-101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B特异性16.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B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17.能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B IL-1和TNF-α18.在体外能够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形成LAK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2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A IFN-α20.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制剂是D人源化抗HER-2单抗B型题:1.Th1细胞产生,可抑制Th2细胞形成E IFN- ɤ2.ɤδT细胞产生,可刺激成纤维/上皮/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促炎细胞因子C IL-173.Th2细胞产生,可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AIL-104.Treg细胞产生,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树突状细胞活化BTGF-β5.Th2细胞产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D IL-46.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C SCF7.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A EPO8.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B TPO9.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分化D IL-710.Th1细胞产生,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E IL-2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A型题: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A HLA复合体2.HLA复合体位于B 第6号染色体3.位于HLA Ⅱ类基因区的经典Ⅱ类基因是C HLA-DR4.位于HLA Ⅰ类基本区的经典Ⅰ类基因是B HLA-B5.非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C HLA-E、F、G6.HLA Ⅲ类基因区基因编码产物不包括E HLA-DM分子7.编码人β-2m的基因位于E 第15号染色体8.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是E HLA-E和HLA-G分子9.NK细胞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AHLA-E分子10.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CHLA-G分子11.NK细胞表面NKG2D活化性受体识别的配体分子是E MIC A/B分子12.HLA 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A α1与β1结构域之间13.HLA 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Bα1与α2结构域之间14.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E 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15.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A 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16.表面尚未检出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细胞是C成熟红细胞17.组成性表达HLA Ⅱ类分子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8.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B25%19.器官移植时选择的量适供者是E患者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20.患者多次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是B患者体内产生抗供者HLAⅠ类抗特异性抗体21.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D HLA-B27分子B型题:1.编码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基因C HLA-A、B、C基因2.编码非经典HLA Ⅰ类分子的基因E HLA-E、F、G基因3.编码经典HLA Ⅱ类分子的基因D HLA-DP、DQ、DR基因4.编码免疫相关分子的基因B HLA-DM基因5.编码小鼠主要组织相关性抗原的基因A H-2复合体6.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C 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7.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A 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8.具有高度多态性E HLAⅡ类分子β1结构域9.较少多态性D HLAⅡ类分子α1结构域10.非多态性结构B HLAⅠ类分子轻链β2m第九章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D TCR2.T细胞表面能与TCR结合形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复合物的膜分子是B CD33.CTL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C CD84.Th细胞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BCD45.人T细胞表面能与HIV壳膜蛋白gp120结合的受体是B CD46.T细胞表面CD4分子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Ⅱ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D β2结构域7.T细胞表面CD8分子与能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Eα3结构域8.活化T细胞表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膜分子是B CTLA-49.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的丝裂原是C美洲商陆原(PWM)10.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CD分子是ECD2811.初始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C CD45RA+CD62L+12.可通过分泌IL-17发挥抗真菌和胞外细菌感染的CD4+T细胞是D Th17细胞.13.可通过事成分泌TGF-β和/或IL-10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是C Treg细胞14.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 IFN- ɤ、IL-1215.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L-416.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是B TGF-β17.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i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是D TGF-β、IL-218.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3细胞的因子是A TGF-β19.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C CD8+CTL20.B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是C BCR(mIg)21.B细胞作为专职APC其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C CD4022.BCR辅助受体中能够识别结合C3d的分子是A CD2123.活化T细胞表面对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CD分子是A CD2824.B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膜分子是 BCD80/CD86(B7-1/2)25.B细胞表面的BCR辅助受体是E CD19-CD21-CD81复合体26.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B CD5分子B型题:1.Th1细胞主要分泌B IFN- ɤ、IL-2、TNFα/β2.Th2细胞主要分泌A IL-4、IL-5、IL-133.Tfh细胞主要分泌E IL-4、IL-10、IL-214.Th17细胞主要分泌C IL-17、IL-21、IL-225.Tr1细胞主要分泌D TGF-β、IL-106.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是E CD-+CTL7.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TGF-β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是CCD4+Treg细胞8.通过分泌IL-4和IL-10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的T细胞是B CD4+Tfh细胞9.通过分泌IL-17和IL-22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T细胞是D CD4+Th17细胞10.通过分泌IFN-ɤ和IL-2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是ACD4+Th1第十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B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2.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D巨噬细胞3.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A IL-24.对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IL-8(CXCL8)5.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C IL-8(CXCL8)6.巨噬细胞表面可直接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分子是D甘露糖受体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后可分化为B巨噬细胞8.血液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B中性粒细胞9.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B CD1410.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B 髓样树突状细胞11.未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特征是C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低表达MHCⅡ/Ⅰ类分子12.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D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低表达模式识别13.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 TCR-、mIgM、CD56、CD16+14.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B CD8+效应CTL15.NK细胞释放的能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生物活性介质是D穿孔素16.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B 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17.ɤδ T细胞主要分布于C 黏膜和皮下组织18.ɤδ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是EAPC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19.B1细胞主要分布于D胸/腹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组织中20.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 TCR-、mIgM+、CD5+21.B1细胞通常不能识别D蛋白质抗原22.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时间约为C 48小时23.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C以IgM以为的低亲和性抗体24.在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B嗜酸性粒细胞B型题:1.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E数月2.中性粒细胞存活期约为C2-3天3.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约为B12-24小时4.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A48小时5.B2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D1-2周6.可识别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经典/非经典HLAⅠ类分子D NK细胞通过表面KIR-KLR7.可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A αβT细胞通过表面TCR8.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C 巨噬细胞通过表面PRR9.可识别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HCⅠ类链相关A/B分子B ɣδT细胞通过表面TCR10.可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多糖类抗原E B1细胞通过表面BCR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A型题: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D树突状细胞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E肿瘤细胞4.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5.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A滤泡树突状细胞6.摄取抗原和迁移能力最强的APC是A滤泡树突状细胞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C朗格汉斯细胞8.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B并指树突状细胞9.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D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10.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E CD4+/CD8+初始T细胞11.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B CD4+Th2/Tfh细胞12.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A CD4+Th1细胞13.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E蛋白酶体14.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D.TAP相关蛋白(tapasin)15.内质网中空载MHCⅠ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D.伴侣蛋白复合体16.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A内体-溶酶体17.外源性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MHCⅡ类器室18.内质网中空载MHCⅡ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Ⅱ类相关恒定链肽(CLIP)19.能够提呈脂类抗原的分子是CCD1分子(MHCⅠ类样分子)20.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B.B2细胞21.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h细胞产生活化第一信号的物质是B.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22.表达于APC表面可诱导T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C.B7-1/2分子23.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可诱导B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是E.CD40L分子B型题:1.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APC是C髓样树突状细胞2.可有效激活CD4+Th1细胞的专职APC是B巨噬细胞3.可有效激活CD4+Th2细胞的专职APC是A B细胞4.抗原加工提呈能力微弱,可接受病毒刺激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的APC是E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5.没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能结合可溶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供B细胞识别的APC是D滤泡树突状细胞6.摄取抗原能力强,加工提呈抗原能力弱的专职APC是C朗格汉斯细胞7.可分泌CXCL13(BLC)趋化募集B细胞的APC是E滤泡树突状细胞8.可诱导表达MHCⅡ类分子的非专职APC是B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9.可高表达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和共刺激分子的专职APC是C朗格汉斯细胞10.可表达非已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非专职APC是A血管内皮细胞11.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2.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D蛋白酶体13.内质网中能与新生MHCⅠ类分子ɑ链结合的分子是E钙联素14.内质网中可对内源性抗原肽进一步加工的物质是B伴侣蛋白复合体15.内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Ⅰ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C内质网氨肽酶16.内质网中能与空载MHCⅡ类分子结合的物质是B Ia相关恒定链17.能使Ⅱ类相关恒定链肽与MHCⅡ类分子解离的分子是CHLA-DM分子18.Ⅱ类相关恒定链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在APC内形成的部位是A酸化内噬囊泡19.外源性抗原肽与MHCⅡ类分子在APC内结合的部位是D MHCⅡ类器官20.外源性抗原在APC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E晚期内体/溶酶体第十二章适应性免疫应答A型题:1.不能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器官是A骨髓2.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包括ENK细胞的活化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B淋巴细胞均具有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4.参与和执行适尖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不包括Eɣδ T细胞5.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产生的免疫效应细胞是BCD4+ Th1细胞、CD8+CTL6.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是A αβT细胞7.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后未与相应抗原接触的成熟T细胞称为C初始T细胞8.抗原提呈细胞与T细胞间最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C B7与CD289.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C IFN-ɣ、IL-1210.效应Th1细胞分泌的可介导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是E IFN-ɣ、IL-2、TNF-α/β11.效应Th1细胞产生的可诱导巨噬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是DIFN-ɣ12.效应Th1细胞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过程和机制不包括E活动巨噬细胞表达FasL诱导自身凋亡,导致病原体释放被其他吞噬细胞吞噬清除13.细胞间作用受MHCⅠ类分子限制的是D CTL与肿瘤靶细胞14.对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正确论述是E通过极化使细胞毒性介质作用于靶细胞将其溶解破坏15.初始CTL活化无需Th1细胞协助的情况是A病毒感染的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髓样DC与初始CTL相互作用16.分泌型IgA产生部位主要是E派尔集合淋巴结17.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B IgM类抗体18.再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 IgG类抗体19.初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E血清中以高亲和性IgM类抗体为主20.再次应答所不具备的特征是B所需抗原剂量与初次应答大致相同B型题:1.可分泌抗体介导产生体液免疫效应E浆细胞2.可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A效应CTL3.可分泌IFN-ɣ活化巨噬细胞B效应Th1细胞4.可有效杀伤胞内寄生菌D活化巨噬细胞5.可诱导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C效应Th2细胞6.可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BIL-47.可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A IL-28.可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C IL-129.滤泡DC产生,可趋化募集B细胞E CXCL1310.成熟DC产生,可趋化募集初始T细胞D CXCL18第十三章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A型题:1.关于固有免疫应答说法不正确的是B识别特点具有特异性2.以下哪项不属于皮肤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E尿液的冲洗3.即刻固有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A0-4小时内4.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C4-96小时内5.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发生于感染D96小时后6.感染后0-4小时内,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E中性粒细胞7.黏膜上皮细胞的抗感染作用不包括D吞噬作用8.在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挥抗感染作用最主要的细胞是D巨噬细胞9.下列关于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E能协助B细胞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10.能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C树突状细胞11.下列哪项不是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C可产生免疫记忆12.关于固有免疫应答的抗感染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可以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部位B型题:13.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H2O2杀伤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属于哪种屏障C微生物屏障14.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D血脑屏障15.孕妇妊娠3个月内发生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是哪种屏障发育不完善所导致E血胎屏障16.眼泪中的溶菌酶可以杀伤细菌属于哪种屏障B化学屏障17.呼吸道的纤毛定向摆动属于哪种屏障A物理屏障第十六章超敏反应A型题: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B IgE类抗体2.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是C Th1细胞3.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A 补体4.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细胞因子是D IL-45.引发早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组胺6.引发晚期相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是C白三烯7.晚期相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患者再次接受变应原后D6-12小时8.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不包括E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10.预防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是A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或使用11.采用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进行防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2.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细胞溶解破坏的作用机制是C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使靶细胞溶解破坏13.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免疫细胞或分子是B CD4+Th1细胞14.对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的错误叙述是C使新生儿红细胞溶解破坏的抗体为IgM类血型抗体15.能使胎儿或新生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B IgG类免疫血型抗体16.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多发生于C Rh-母亲再次妊娠,血型为Rh+的新生儿.。

第三章 人工抗体的制备

第三章  人工抗体的制备

h
9
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一)在血清学技术方面。
(二)在免疫学基础研究方面。
(三)在肿瘤治疗方面。如生物导弹。
(四)在抗原纯化方面。
h
10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一、概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这是分子水平的抗体。
优势:去除或减少 无关结构,保留或 增加天然抗体特异 性和生物学活性。
五、全套抗体基因库
h
15
第四节 催化抗体
一、概念: 是具有催化活性的免疫球蛋白,也叫抗体酶。具有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
优点: 具有抗体的高
度选择性和酶的高
效催化性。
h
16
二、催化抗体的制备:
如: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引入辅助因子法等。
三、催化抗体的应用:
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在戒毒上也有重要应用价值。
h
17
h
11
基本制备过程:
h
12
一、嵌合抗体:
是指在同一抗体分 子中含有不同种属来 源抗体分子片段的抗 体。
嵌合抗体多为“鼠-
人”类型。
h
13
二、重构抗体:
将鼠抗体超变区基因嵌入人抗体Fab骨架区编码基因中,再将 此DNA片段与人Ig恒定区基因相连,转染杂交瘤细胞,并表达嵌合的V 区抗体。
三、单链抗体:

需适当选择 产生高纯度抗体
无 悬浮培养:0.01~0.05
中空纤维: 小鼠
体外培养液:无7
三、建立B细胞杂交瘤与单克隆抗体生产基本过程
h
8
四、单克隆抗体的优势
高度均一性: 纯度很高的均一性抗体
高度专一性: 只对抗原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簇起反应。

抗体作用机理高中化学教案

抗体作用机理高中化学教案

抗体作用机理高中化学教案
一、前导知识:
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识别并结合外源抗原,进而参与机体的
免疫防御反应。

抗体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的分子结构,具
有特定的抗原结合位点。

二、学习目标:
1. 理解抗体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机理;
3. 掌握抗体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内容:
1.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机理;
3. 抗体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机制。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感染病菌或病毒后,身体会产生抗体来对抗
这些病原体呢?
2. 讲解抗体的结构和功能:通过PPT等工具展示抗体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3. 探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机理: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体与抗原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引导学生通过分子级的交互作用来理解这一过程。

4. 实验: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现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抗
体的作用机理。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理解抗体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并引导
学生思考抗体疗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实验报告或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抗体作用机理的理解,并鼓励
学生积极思考抗体的未来应用方向。

七、教学反馈: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概括优缺点,为以后的课程改进提供参考。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清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时清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度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1.抗原(Antigen):广义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抗原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与Ab、TCR、BCR特异结合的部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案)

新浙教版九年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案)
难点
理解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这是为什么?
【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抵抗病原体,保护自己不生病的本领。】
那么这种本领是什么样子的呢?
④体液免疫:当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侦察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小部分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动画:免疫作用的过程
⑤细胞免疫: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T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同时,T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清除该病原体。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将抗原清除,人也就不会再得此病了。】
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
【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百计要除去。(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
浙教科学九年级下册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身体的防卫 第1课时


学科
科学
年级Leabharlann 九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含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含答案)

身体的防卫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等。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知识点二:特殊的防病措施1.自然免疫;2.人工免疫;3.计划免疫。

知识点三:人体免疫功能1.抗感染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2.自我稳定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3.免疫监视功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 身体的防卫1.对微生物的抵抗A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结构和方法a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b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人体中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的结构有皮肤、粘膜以及溶菌酶等。

2.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a组成:皮肤和粘膜等。

b作用: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他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黏膜上的纤毛通过不停的摆动,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

(2)第二道防线a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b作用: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

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和消化。

注: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a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作用: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属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称为细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三章 抗体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三章 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是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作 用的重要效应分子。它们能与病原体等相应抗原特异性结 合,并在其他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协助下产生抗感染免疫 效应。
表 达 于 B 细 胞 表 面 的 膜 型 免 疫 球 蛋 白 M ( 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 mIgM)为IgM 单体,其胞外区结构与 血液中的IgM基本相同,且具有特异性识别结合相应抗原 表位的功能,故称之为B细胞抗原受体(BCR)。
多克隆抗体:由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 表位的混合抗体。
特点:来源广泛,制备容易,但特异性不高,易发生 交叉反应。
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识别 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
特点:结构高度专一,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交 叉反应,可大量生产。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与Tiselius一起,用电 泳证明了抗体是丙种球 蛋白。
Elvin A. Kabat (1914-2000)
Adapted from A. Tiselius and E. A. Kabat, J. Exp. Med. 1939, 69:119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2
同种型
同种异型
独特型
(种属型标志) (个体型标志) (细胞型标志)
同种型
同一种属所有个体抗体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 为种属型标志。 同种型抗原决定基位于CH、CL。 根据CH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抗体分成五类。 亚类:因重链恒定区内某些抗原表位及二硫键数 目和位置存在差异,IgG分四个亚类(IgG1~4), IgA分两个亚类(IgA1~2)。 根据CL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Ig分成两型:κ、λ。 亚型:λ型轻链恒定区内由于某些抗原表位存在差 异,可将其分为λ1~4四个亚型。

第三章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及中和抗体

第三章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及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
1. 快速离心中和抗体(兔抗大鼠 TNF-α)的冻干粉管, 使管盖和管壁上的粉末收集至管底; 2. 加入无菌的双蒸水 200ul,将中和抗体重悬配制成浓度为 0.25mg/ml的贮存液,4 oC可 保存 6 个月,如长期保存,则需分装冻存于 -20oC; 3. 根据细胞因子(重组TNF-α)的ED50(半数有效浓度)来确定中和抗体工作液的浓度 此细胞因子(重组TNF-α, 产品标号: 500-P72, 生产商: Peprotech)的ED50 为 0.05ng/ml, 配制的中和抗体工作液的浓度是此ED50的 10000X,5000X,2000X,1000X,500X, 200X,即 500ng/ml,250ng/ml,100ng/ml,50ng/ml和 25ng/ml和 10ng/ml。因此需将 0.25mg/ml 的中和抗体贮存液用 RPMI-1640 工作液分别作 1:500 ,1:1000 , 1:2500 , 1:5000,1:10000 和 1:25000 稀释。
[试剂配制]
细胞因子:
8. 快速离心细胞因子(重组 TNF-α)的冻干粉管, 使管盖和管壁上的粉末收集至管 底; 9. 加入无菌的双蒸水 100ul,将细胞因子重悬配制成浓度为 0.2mg/ml的贮存液, 4oC可保存 1 周,如长期保存,则需分装冻存于 -20oC; 10. 取一定量的贮存液(0.2mg/ml),用 RPMI-1640 培养液进行 1:100,000 稀释,即 获得浓度为 2.0 ng/ml 的重组 TNF-α 工作液。
实验仪器和材料:
小鼠 L929 细胞 RPMI-1640 培养液 细胞因子--重组大鼠 TNF-α,产品标号:400-14,规格:20ug,生产商:Peprotech 中和抗体--兔抗大鼠 TNF-α,产品标号:500-P72,规格:50ug,生产商:Peprotech 培养板 离心机 培养箱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a)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a)

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
➢作用位点:铰链区二硫键 ➢作用位点:铰链区二硫
连接2条H链的近N端处
键连接2条H链的VH ➢F(ab’)2:双价与Ag结合 和CH1,单价与Ag结合
➢Fc:2条H链CH2+CH3, 与免疫分子和效应细胞结 合部位,同种型抗原性存 在于此
➢ pFc’:大分子片段,失 去活性
(二)Ig功能区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结构——Ig折叠 Ig的二级结构是由几股多肽链折叠形成 的两个反向平行的片层,两个片层中 心由链内二硫键垂直连接,形成“桶状” 或“三明治”结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 免疫球蛋白折叠。
❖功能区的作用——
➢ VH和VL:结合抗原 ➢ CH和CL: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 IgG的CH2和IgM的CH3:激活补体 ➢ IgG的CH2:通过胎盘 ➢ IgG的CH3和IgE的CH2和CH3:与免疫细胞Fc受体结合
重链和轻链
❖重链(H链)
➢ 50-70KD,450-550个氨基酸组成 ➢ 分成五类,相应Ig也分为五类。 H: Ig: IgA IgG IgM IgD IgE
➢亚类—— 同一类Ig据其铰链区的氨基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 数目将Ig分为不同的亚类。
❖轻链(L链)
➢ 25KD,214个氨基酸组成 ➢ 分为、型,功能相似。 ➢ 型有4个亚型 ➢ 据种属不同,其:比例不一
❖调理作用——
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 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 面相应IgG Fc受体(FcγR)结合,促进吞噬细 胞对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 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 巨 噬 细 胞 和 中 性 粒 细 胞 表 面 相 应 IgG Fc 受 体 (FcγR)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超变区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位置,与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互补,又 称为互补决定区(CDRs),VL和VH的又分别称为CDR1, CDR2,CDR3,其中CDR3具有更高的变异程度,决定了抗体的 特异性。
超变区( HVR)
轻链:24-ຫໍສະໝຸດ 4、50-56、 89-97 重链:
31-35、50-65、 95-102
分泌型(secreted immunoglobulin, sIg) — 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关系 :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
? 抗体又称为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的发现
? 木瓜蛋白酶在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将其裂解成分子量基本 相等的三个片段:2个Fab和1个Fc片段。Fab能够与抗原结 合,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ab),Fc能够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Fc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因它容易形成结晶, 故称为可结晶片段(Fc)。
Domain of Ig
IgG
如果抗原是小分子,则抗体呈一袋状结构将抗原大部分包 埋进去。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中抗原决定簇及抗体的结合点会发 生空间构象的变化,使两者在空间上更为靠近。
? (2)恒定区( constant region ,C区)
? L链C端1/2处,大约105个氨基酸, H链C端3/4-4/5处, 大约331-431个氨基酸,这些序列相当保守,称为恒定 区。
?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 Ig分子基本结构是由四个肽链组成的,包括二条较小的轻链 和二条较大的重链,轻链与重链之间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Ig 分子单体;分为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
? 1、重链和轻链
? (1)重链(heavy chain,H链)
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0-75KD,含糖数量不 同,4-5个链内二硫键,可分为5类,μ、γ、α、δ、ε链,不同 的H链与L链(κ或λ)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称为:IgM, IgG,IgA,IgD和IgE。
? 胃蛋白酶在重链间二硫键的羧基端将其裂解成分子量两个 不同的片段:一个由两个V区连在一起的大片段F(abˊ)2 和一些Fc裂解的小碎片pFcˊ。pFcˊ分子量小,丧失免疫 原性。
G.Edelman 用β-巯基乙醇还原 IgG的二硫键 ,然 后进行变性电泳,得到两条蛋白带,进一步证明 IgG由两条相对分子量位 5.0×104的多肽重链和两 条相对分子量为 2.5×104的轻链组成。
铰链区(hinge region): 位于IgG、IgA 和IgD重链的CH1 和CH2之间。由脯氨酸、半胱氨酸等十几个氨基酸组成。 使抗体的两臂(Fab)具有柔软性。可以伸展、弯曲和转 动。有利于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又有利于暴露抗 体分子的补体结合点。在IgM和IgE中无铰链区,但有一个 完整的结构域(CH2/ CH2 )发挥铰链区的作用。
轻链: VL,CL(IgG、IgA 、IgD、 IgM和IgE ) 重链: VH,CH1,CH2,CH3(IgG、IgA 和IgD);而有的
多一个CH4(IgM和IgE)
L chain
κ/λ (2:1)
H chain
(?,? ,? ,?,?)
V region
(Ag-biding site)
第三章 抗体
? 抗原(Antigen ):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免疫系 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抗体或T细胞受 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T
T 免疫效应细胞
Ag
浆细胞 B
抗体
抗体的发现及其特性
? 一、发现:1890年德国学者Behring和日本学者北 里用白喉杆菌外毒素免疫动物,在其血清中发现 一种能中和这种外毒素的组分称为抗毒素。这是 在血清中发现的第一种抗体。
? 二、抗体的理化性质
? 1、抗体是球蛋白 ? 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黄色液体称为血清。抗原免
疫后的动物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体称为抗血清。 ? 血清蛋白经电泳,超速离心和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发
现大部分抗体是r球蛋白,小部分是β球蛋白。
? 2、免疫球蛋白 (lmmunoglobulin, Ig )
? 为了准确描述抗体球蛋白的性质,在60年代初提出将具 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C region
2、可变区和恒定区 ?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L链近N端一半的氨基酸(100-110个)差异较大称为可变区, H链N端1/5-1/4处(100-110个氨基酸)也为可变区(V区)。 ? 可变区可分为超变区(HVR)和框架区(FRs)。比较VL和VH 的氨基酸序列,变异仅集中在少数区域的氨基酸上(15~20%) 称为超变区。而其余的80~85%的氨基酸变化较小,称为框架区。 ? VL的HVR在24-34,50-56,89-97氨基酸位置。VH的HVR在31-35, 50-56,95-102氨基酸位置。
两个基本概念
抗体(antibody, Ab)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B细胞分化成熟的浆细 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 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的存在形式:
膜型(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 (2)轻链(light chain,L链)
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为 24KD,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组成的环肽,L链可分为: Kappa(κ)与lambda(λ)2个亚型。
L chain
κ/λ (2:1)
H chain
(?,? ,? ,?,?)
V region
(Ag-biding site)
从此主要存在于r球蛋白部分的免疫球蛋白则称为IgG, 主要存在于β球蛋白部分的称为IgM、IgA,其后又发现 IgD(β球蛋白部分)和IgE(量极少,不能定量)。
?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但也存在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 所以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B细胞表面上也存在 免疫球蛋白,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