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经验谈(2)
论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
论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
作者:张练韦冬余陈凤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6期
内容摘要:特级教师于永正,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语文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五重”教学理念,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并在自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不断的运用、完善和发展。“重情趣”阐明了建立良好课堂需要的前提和课堂的理想状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揭示了学习语文的过程和规律,“重习惯”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培养目的。这些教学理念是完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高效科学的教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于永正小学语文五重教学
一.“五重教学”法的内涵
于永正是在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语文教育大家,他把自身四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归结为“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和目的。
(一)重情趣
情与趣的相互交融是于永正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重情趣”强调教学中既要“重情”,又要“重趣”。
“重情”。情就是情感、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有情,古往今来,无数教育大师都非常强调教育要有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1]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让他们自由快乐的成长。还要理解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用自己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的认同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这样就能够从教学中找到幸福感。上课有情既要关注教材,又要关注学生,要想把一堂课上好,首先就得把教材吃透,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得深情并茂,去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同时,课中又要关注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用自身的善意和爱意去点拨、鼓舞、激励学生。
于永正老师的20条建议
于永正老师的20条建议
句句入心,是50年宝贵教学经验的精华!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
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人正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再无效,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必要时,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当时怎么样乱七八糟,傻呼呼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所以一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就应该怎么样做,不能怎么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用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
[精品]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玲珑剔透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12月22日再次聆听了于老师的课及讲座,感受很深,于是收集学习了一些关于于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恶补,稍作总结,推荐给大家。
于永正老师热衷于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地。他不仅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走进学生的心灵,研究学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重教学法(即:重情趣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是于老师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读完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我反复研读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心灵的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文中所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教学生活是那样的接近,细细读来,就像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传授教学之道。
一、重情趣
于永正老师指出,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翁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罗森塔尔效应。试想,学生整天生活在批评与责备中,情绪低落,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又怎么谈得上思维活跃、创新学习?于老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种境界,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是如此的一致。可见,于老师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一个教师,不能只做教师匠,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摘要
驰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于永正老师,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领会学习其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拟通过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其教育观念,解读其教学艺术。然后,赏析艺术特点分别组织结构,板书和语言三方面探究。最后,积极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应用于青年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因改革走入误区的教师指明方向,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并且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想。
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
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 I
Abstract
Yu Yongzheng is our country famou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tudying his teaching philosophy w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a,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s.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analyses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wa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Yu Yongzheng and its teaching view,interpretation of the
教师驾驭课堂艺术青年教师必看的66条经验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2.课前要“胸有成竹”,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4.巧用课前三分钟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 李烈)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5.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原创版2篇】
目录(篇1)
一、我的教育故事
1.引言:简述作者在本文中要讲述的教育故事。
2.背景:介绍作者的教育背景以及所处教育环境。
3.经历:描述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经历,如遇到的挑战、获得的成果等。
4.反思:对作者的教育故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作者的教育故事对读者的启示。
正文(篇1)
我的教育故事
我是一名中文教师,自幼学习语言,深知语言的重要性。在我的教育背景中,我获得了中文专业的学士学位,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我所处的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但竞争也异常激烈。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首先,我发现中文教学并不容易。中文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我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次,我发现教育环境的变化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传授
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素养的人。
总之,我的教育故事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目录(篇2)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
《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老师应该做到的
特级教师驾驭课堂艺术,青年教师必看的66条经验来源:殷翠秋的日志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2.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徐斌)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5.第一印象很重要
指导小学生朗读经验谈
指导小学生朗读经验谈
关于朗读,古人早有经验:明朝大学者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唐代大诗人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宝贵的经验无不强调了读书特别是朗读的重要性。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有关体会和经验与老师们交流、共勉。
一、朗读的功能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
朗读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朗读是最有效的教学办法之。于永正老师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支玉恒老师也在阅读教学专题报告中讲到:“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如果朗读使用得法,可以解决阅读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问题。”
朗读有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功效。有效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达到情感、心灵升华的境界。有时候朗读还有助于营造氛围,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二、朗读指导要因“文”而异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小学语文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因文而异、区别对待。
诗歌的朗读。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读出诗歌的意境来。此处不再赘述。
散文类的题材很多,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不外乎两种:一是写景的,二是写人和事,抒发作者感受的。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不乏有作者的抒情。有感情朗读指导可以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爱所应爱,恨所应恨。比如在朗读《桂林山水》这样的歌颂山川、美景的文章时要注意感情浓郁,语言优美,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从于永正教育格言所想到的
利的一种剥夺。 于老师反对让好学生独霸课堂, 但他又十分 注意保护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就是既让好学生找到 感觉, 又让更多的学生分享了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可谓匠心 独运, 才” 因“ 施教。每次听于老师上课, 都会有对后进生的 机智点拨 , 在愉快的笑声中化不谐为和谐 , 变僵局为顺畅。 他的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 鲜花”更多的是“ , 花开的声音” 。 特级老师能让语文课做到“ 立人”解放人、 、 充实人、 提升人, 我们当效而仿之,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确立生命意识, 给 全体学生以关怀, 愿我们的课堂改变让少数学生活跃, 多数
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欣赏生命, 体味生命之丰富之美好, 才
12 0
[1]黄孟柯.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 版社, 2002. [2』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 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1. [4]王坤庆. 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夫放货 洲
从 于 永 正 教 育格 言所 想 到 的
徐建华
(兴化临城镇宗刘小学, 江苏 兴化 225700)
小学语文教学的“ 大教师” 于永正 , 以他丰富多采的教
育人生, 新颖、 独特的教学艺术, 平和谦逊、 朴素实在的教学 风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芳草地竖起了一块丰碑。因此, 不 断学习、 领悟于老的教育格言和教学经验, 对于我们运用先
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
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
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
老师如何把课上得更好?于永正、李烈、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给出了66个关于教学细节的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些方法尝试一下!
1. 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2. 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徐斌)
教师唯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3. 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老师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4. 巧用课前三分钟
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
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于永正谈备课
我这样备课
于永正
有着四十多年从教经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于永正老师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备课经验——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
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
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
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
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
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
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老师)
展开全文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
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二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是对于永正老师教育生涯的全面总结。从 他半世纪的语文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窥见其独特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思想。这五个“重”,既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 也是他长期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他强调“语文 教学要注重人文性”,认为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 摸。在实践中,他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生活来 深入理解课文,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 学习中生活。
同时,于永正老师非常注重语文的积累和迁移。他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 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 此,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和写作活动,鼓wenku.baidu.com学生多读书、多写作, 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巧妙的写作。”在这篇摘录 中,于永正老师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 我们才能够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语言,从而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这 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
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一本备受关注的教育类书籍,该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教学心得,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之谈。阅读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这里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给大家。
首先,于永正在书中提到了很多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作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自己去发现、去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死记硬背。为此,他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阅读课外书籍、看电影、进行辩论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会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新兴的一些方法和理念,例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跨学科教学等,这些方法与理念对于对于繁重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全过程加以解构,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可学性、拓宽了课程的知识维度,同时更能让学生在阅读与理解中“做中学”、在大量写作实战中“学中做”。
于永正通过自己的语文会考阅卷经验和教学研究数据,从教学与方法方面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最后,读完《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和社交交际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也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培育全面人才为目标的思想实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通过学习《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我对如何开展科学、有序、高效的语言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这些理解和认识,也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宝贵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二十条建议
--------------------------------------------------------------------------------
本文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要点,凝聚了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现把此文献给所有刚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让我们共同进步。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即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上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给他们个“下马威”,也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听,我表达的仅仅我们的目的。这个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比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
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首舍、好动、好说的学生。能够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
最要紧的是持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
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这样说:“孙浩同学,下节课你必须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让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无可挽回的。
三、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
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
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
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
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让学生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
应用中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查查词典。
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则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果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
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
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
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
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