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离家务工、外出学习等原因,而被迫独自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二、调查方法1. 目标群体:我们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20个家庭,其中有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直接面对面采访被调查者。

三、调查结果1. 家庭背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普遍为年轻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工作。

他们迫于生计的压力,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城市或其他地方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留守儿童的非留守对照组中,父母或监护人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系更加紧密。

2. 教育状况(1)学习时间: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他们需要自己安排自习时间,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所在地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

3. 心理健康(1)孤独感: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孤独感,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这种孤独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异常。

(2)自信心:由于缺乏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普遍较低。

他们在面对学业和社交方面更为胆怯和不自信。

四、影响及对策1. 教育方面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可以建立家庭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

2. 关爱机制父母或监护人应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需求,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尽量兼顾陪伴孩子。

社区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关爱和交流机会。

3. 心理辅导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

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

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

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

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作者:程慧娟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孩子与父母被迫分离,大量的留守儿童便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

本文主要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入手,对已有的一些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35-02一、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基本情况(一)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数量分析据在中国知网( CNKI)的初步查找,国内各刊物上共发表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228篇,其中核心期刊31篇,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41篇,会议论文15篇。

同时笔者又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论文期刊进行高级检索,结果显示如下:(1)检索项(主题),检索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精确查找,全部期刊共有12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2)检索项(篇名),检索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精确查找,全部期刊共有6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通过对检索结果分析,发现从文献刊载的年代分布看,2005年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屈指可数;2005年开始呈显著上升趋势;从2005年至今,虽然相关文献的数量有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文献所涉及的学科看,主要涉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学、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从文献关键词的分布来看,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294篇,而以社会适应为关键词的文献仅有33篇。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整体分析从总体研究来看,目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两类:(1)积极视角下的研究。

第一,探索心理弹性因素对留守儿童的促进。

如,郭春涵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保护机制,心理弹性保护因子、危险因子都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调研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调研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父母到城市工作,留下孩子在农村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备受关注。

因此,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调研项目的实施1. 调研地点我们选择在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走访、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深入了解。

2. 调研对象我们调查了30名留守儿童,他们平均年龄为11岁。

同时,我们还调查了他们的家长和学校老师、村干部等相关人员,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3. 调研内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1)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环境、家庭收入、饮食习惯、文化生活等情况。

(2) 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校资源、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孤独感、焦虑情绪、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

(4) 与留守儿童相关人员的观点和建议:包括家长、老师、村干部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三、调研结果的分析1.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根据调研结果,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较为简单,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家。

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生活水平不高。

饮食习惯主要是以农作物和粮食为主,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

在文化生活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落后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缺乏文化熏陶。

2. 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这主要与家长不能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孩子们缺乏学习的监督有关。

同时,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条件较差,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容易出现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的情况。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现状研究-最新文档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现状研究-最新文档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现状研究留守初中生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未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初中生。

社会适应主要是指社会适应行为或能力[1]。

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内在心理模式和外在行为模式;社会适应心理结构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2]。

社会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四个层次;适应方式有学习、应对和防御[3]。

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的风向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因素(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等)、个体因素(学业成就等)以及校园环境因素(师生关系等)等[4]。

留守初中生的留守可视为情感剥夺[5],其所得到的父母关心和照顾比普通儿童要少得多,而这种亲子分离势必给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6],进而也会影响其社会适应状况。

因此,留守初中生的社会适应状况需要受到高度关注。

一、研究方法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湖南省邵阳市某初级中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10份,剔除非留守初中生问卷后,得到留守初中生的问卷275份。

其中男生159名,女生116名;初一学生89名,初二学生114名,初三学生72名。

2.研究工具自编《留守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成绩、与父母关系、伙伴帮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及邻里关系等。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该量表由陈建文、黄希庭编制[7],包括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4个分量表,共70个题目。

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

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均在0.60以上,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都较好。

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668、0.813、0.786和0.793。

大学生留守孩问题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留守孩问题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留守孩问题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我有幸参加了关于大学生留守孩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让我深入了解了留守孩的生活状况,也让我认识到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努力。

实习目的与岗位认识参与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留守孩的实际生活,探究他们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出解决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入到了留守孩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我所在的实习岗位是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负责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

这个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实习过程与问题发现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留守孩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通过实践,我发现留守孩在教育、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教育资源不均:很多留守孩所在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心理问题突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孩容易出现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生活条件艰苦:很多留守孩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环境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留守孩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建议学校和社会组织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制,为留守孩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改善生活条件: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方式,改善留守孩家庭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习收获与不足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留守孩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在实践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收集,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形成了一批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群体。

他们的父母在城市工作,留守在乡村或小城镇。

对于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家长的陪伴,社会适应能力往往比较弱,甚至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本文旨在探讨留守经历对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1.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孤独感、失落感、抑郁感等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他们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对生活充满疑惑和不确定。

2.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家长的有效约束和教育,往往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沉迷游戏,缺乏自我控制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人生轨迹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人际交往留守经历还会影响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缺乏家长的陪伴和照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可能会出现孤僻、沉默,缺乏沟通能力等问题。

同时,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也可能表现出过于依赖他人,或者缺乏自信心,导致出现一些社交问题。

4.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和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相对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要低一些。

缺乏家长的约束和教育,他们的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动力不够。

同时,他们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氛围不和谐等现象,这些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利影响。

1.性别因素留守经历对于男女职校生的影响存在差异。

留守男孩更容易出现冷漠、好斗等行为习惯,留守女孩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社交问题等问题。

2.家庭因素留守职校生的家庭状况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关键作用。

家庭氛围和谐、家庭情感关系密切的留守职校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3.扶助政策因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扶助政策对于留守职校生的社会适应也有明显的影响。

政策支持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困难,提供成长环境和资源条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而选择了留守儿童。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给孩子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留守生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生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层面问题。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留守生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常常感到无助和孤立。

其次是语言交流问题。

留守生常常只在寒暑假期回家,长时间不使用本地语言,导致他们在与当地同龄人交流时存在困难。

语言障碍使他们感到害羞和不自信,影响了与他人的互动和友谊。

另外,留守生也会遭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留守生无法在当地接受一样的教育,他们的学习水平与当地的学生常常存在差距。

这使得留守生在学习上感到落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感和隔离感。

为了解决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建立留守儿童辅导员制度。

每个学校可以安排一名专门负责关注留守生的辅导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学习指导和社交支持。

辅导员可以定期与留守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加强留守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师为留守生提供定期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这对于留守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会融入非常重要。

此外,可以推动留守生与本地学生的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让留守生与当地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增加留守生的社交机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

最后,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留守生的关注和支持。

他们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

同时,加强对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指导,使他们更加关注留守生的特殊需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留守生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留守生的适应能力培养

留守生的适应能力培养

留守生的适应能力培养留守生是指在城市中的父母外出务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父母照顾的群体。

留守生由于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面临着许多心理和社交适应的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种特殊生活环境,培养留守生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情感支持、教育环境和社交技巧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留守生的适应能力。

1. 情感支持留守生常常面对无法与父母亲密交流的困境,缺乏情感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培养留守生的适应能力,人们可以提供以下情感支持:(1) 搭建亲子沟通渠道: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定期与父母进行亲子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增强感情的连结。

(2) 建立亲师关系:鼓励留守生与老师或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倾诉烦恼和获得支持的对象。

(3) 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师对留守生进行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焦虑。

2. 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对于留守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学校和社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1) 多元化课程: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包括音乐、绘画、体育等,旨在培养留守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2) 亲友访校日: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亲友访校日,邀请留守生的亲属来学校参观交流,增强家校合作,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3) 寄宿制管理:为了解决留守生晚归的问题,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管理,提供安全、有监督的居住环境,增强留守生学校生活的规律性和安全感。

3. 社交技巧留守生常常面临着与同龄人交往方面的困难,缺乏社交技巧对于他们的社交融入造成了阻碍。

为了培养留守生的适应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特色兴趣小组:学校可以组织特色兴趣小组,让留守生与同样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们相聚,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2) 社区活动参与:推动留守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艺演出等,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

(3) 社交技巧培训:学校可以开设社交技巧培训课程,帮助留守生提升沟通能力、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研究综述姓名: 李永嫚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41学号: 2214112指导教师: 屈勇职称: 讲师2007年6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社会学专业学生李永嫚指导老师屈勇摘要: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同一性和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综述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Adaptability of Adolescenc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LiYongmanTutor QuYongAbstract:social adaptability is the state of harmony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obtained through adapting, adjusting and changing environment. But the adolescent is a key stage in the individual life and full of changes. In this stage, the adolescences are facing the identity and the duty of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 and learn to how to adapt social environment. Adolescence is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ts enhancement of social compatibility will hav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not only to i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to the social compatibility, also accumulated the certain quantity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the paper reviews comprehensively social compatibility of adolescence.Key word: adolescence; social compatibility;review引言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面临着同一性和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

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范文

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范文留守孩子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工作或其他原因,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的亲属家中,与父母分隔长时间的一类特殊儿童。

留守孩子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孩子问题,本文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下面的报告。

首先,针对留守孩子的状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研。

我们在农村地区选取了三个乡镇,共计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

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我们发现留守孩子的主要特点如下:首先,留守孩子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14岁之间,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

这说明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工作离家时间相对较长,导致孩子需要长时间独自生活。

其次,父母工作离家时间长的留守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留守孩子经历过情绪低落、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缺乏父母关怀和照顾所引发的。

此外,留守孩子的学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近60%的留守孩子反映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他们缺少家长的监督和激励,容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来解决留守孩子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项目,提供留守孩子社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他们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其次,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关注和帮助。

可以设置特殊的辅导班,提供留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支持。

同时,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与家庭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最后,家庭也要尽可能地与留守孩子保持联系。

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沟通,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

同时,家庭也要尽量安排节假日和暑期等时间与孩子相聚,增加亲子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留守孩子的问题在中国农村地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留守孩子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时间无法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现象在农村地区日益普遍。

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数千万,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职业技术学校是一类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学校,其学生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地区。

留守儿童在职校学习的学生面临着家庭缺失、亲情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留守经历对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群体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留守经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建议,为保障留守儿童和职校生的权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职校生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职校生作为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农村留守经历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对其进行社会适应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也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二是对于留守经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深入理解。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讨留守经历对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具体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的强调。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对留守经历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为未来加强相关支持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助于促进职校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发展质量。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经历对职校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家庭、学校和个体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留守经历在职校生社会适应中所起到的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留守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留守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留守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等原因,而留在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生活和成长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加速,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缺乏家庭陪伴和适当的照料,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常常受到限制。

因此,培养留守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认识和理解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长期生活在相对孤独的环境中。

这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容易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留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当在外出打工期间,尽力确保与孩子的沟通。

他们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并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也应该尽量亲自回家看望孩子,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同时,父母还应当尽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购置一些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玩具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娱乐活动。

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培养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教师们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

四、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资源的整合是培养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应当共同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社交机会。

志愿者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一些社会责任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研究综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出于各种原因离开孩子的家乡或居住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长时间不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受到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影响,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身心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在社会学领域,研究者们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家庭关系疏离、亲子沟通不畅、社交困难等问题。

由于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引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心理,社交能力也较差。

同时,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家庭内部角色互换、责任分摊、独立性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在心理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障碍、抑郁情绪和自尊心低下等问题。

长时间的物理分离和情感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加脆弱,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生活条件的压力和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这也为他们心理健康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在教育学领域,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由于父母的缺席,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方面往往面临着情绪稳定性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心理上的压力和环境上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不如寄宿生。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多数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督,容易在学校中出现学习困难和退学现象。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开展亲子活动等方式,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此外,社会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关注和关爱,设立专门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在教育层面上,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指导,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离异、患病等原因,不能与父母同住而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对于他们的生存、发展、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查目的:1.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情况:饮食、起居、学习等。

2.探究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寻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村民以了解留守儿童相关情况,访谈则是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四、调查结果:1.生活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的饮食摄入不均衡,缺乏安全的食物。

在起居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监管,导致日常起居规律不好,有些孩子甚至缺乏基本的个人卫生意识。

2.心理和行为问题:访谈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如孤独、无助、焦虑和抑郁等。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他们缺乏亲情的陪伴和安全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

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行为问题,如暴力行为、逆反心理等。

3.教育现状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也不容忽视。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引导,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较差。

同时,一些教师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帮助,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缺乏合理的教育环境。

五、建议和对策: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提供帮助和保障。

2.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等服务。

3.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和舆论引导,鼓励社会关怀,参与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表现得更为优秀,他们具有更好的自我控 制、灵活适应、努力上进。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 适应能力略有不足,但总体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本研究认为,家庭、自我、学校、社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留守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而良好的心理弹性是提升留守儿童适 应能力的关键,也是留守儿童并未与非留守儿童差距过大的原因 之一,同时也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 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留守儿童 群体不断增加壮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术 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能否健康的成长,能不能有效 地适应社会环境关键取决于留守儿童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试图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上作探索性研究,主要 从留守儿童的家庭适应、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自我适应四个 方面对其社会适应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作讨论分析以及提出切实 可行的建议及对策!调查样本来自湖北省蕲春、黄陂两地,通过 自编问卷和社会适应性量表等对留守儿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家庭适应方面,留守儿童在生活独立能力上表现良好,家务能 力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系上的适应能力较差,与父母及监 护人沟通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 好的学习习惯;在人际适应方面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与人 互动较少,沉默孤独,对陌生人信任感较低;在自我适应方面,留

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综述

周刊2008年第5期考试结束可向就业过渡。

该形式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就业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相冲突的矛盾。

我校近年来招收的氧化铝、电厂等专业的学生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2.“短训”式“短训”式校外实习教学管理,就是在学生学完某一或某些专业课程,完成基本功训练之后,以短训的形式将学生送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学校或专业实训中心进行综合实习,实习周期每次一般以不超过30天为宜。

该形式比较适合无综合实习能力,或无某一或某些专业实习能力的学校。

3.“自主”式“自主”式校外实习教学管理,就是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由学生(经过家长)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出面签订实习协议,确定实习内容和实习周期的一种实习教学方式。

实习期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学生毕业之前的一个学期为宜。

该形式比较适合实行学分制的专业或学校。

我校面向社会招收的幼师、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曾采用过这种形式。

(二)校外基地实习教学的注意点校外基地实习教学比校内实习教学的难度更大,因为在校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较为分散,无法进行集中授课,而且受场地、工作时间的影响,不能像校内实习教学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

以上三种形式,不论是采取那一种,都必须同校内实习教学一样,必须做到:1.组织有序、建立制度:实习教学有实习副校长分管,有实习教师带队,有学生班长管班,有从实习企业聘请的师傅带教。

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

校外实习学生要定期向学校递交实习报告,及时汇报自己在实习中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

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和岗位、联系电话、主管领导姓名、实习场地的各方面情况、自己的实习体会、遇到的问题、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使班主任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制度。

除了听取学生的实习汇报外,学校还要积极与实习基地的主管领导或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表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另外,还要定期召开实习现场会,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第一,总结前段实习的工作情况,公布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结果;第二,肯定成绩,部署下一步工作;第三,就普遍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商定解决办法,以保证顺利完成以后的实习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
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农 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安全感缺失等问题。
03
社会适应性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往往难以适应,
容易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
研究意义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
01
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现状,为后续的研究提
供参考。
探讨安全感与社会适应性关系
02
通过研究安全感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提高农村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依据
03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改善农村留
守儿童问题的依据,从而促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
02
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分析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是关键。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 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 应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 入,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标题: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
留守儿童安全感
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会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 静和自信,这种内心的感觉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密切相关。
社会适应性
留守儿童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应对,有效地 适应社会环境,这种能力被称为社会适应性。
关系研究
留守儿童安全感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帮助他们更好 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

农村留守初中生入学适应追踪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入学适应追踪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入学适应追踪研究农村留守初中生入学适应追踪研究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老家由亲属或他人照顾的儿童。

他们面临的挑战较大,特别是在面对初中入学这一重要节点,他们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压力。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入学适应情况进行追踪研究,探讨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入学适应问题1.1学习压力对于农村留守初中生来说,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学校环境,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增加,往往给留守儿童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

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习资源较为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亲属或他人很难提供足够的帮助。

这使得他们很难跟上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增加了他们面对学习难题的困难。

1.2生活自理农村留守初中生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和自理。

但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教育,他们对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例如时间管理、卫生习惯、健康饮食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1.3心理适应农村留守初中生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的陪伴。

他们往往感到孤独、无助甚至自卑。

在新的环境中,他们还要适应与陌生同学和老师的相处。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可能面临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二、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入学适应问题的方法2.1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重视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教师应耐心指导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并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辅导。

2.2建立关爱机制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关爱机制,让农村留守初中生能够感受到关心和关爱。

可以通过设立特殊岗位,聘请专门的人员负责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同时,鼓励留守儿童之间互相支持和交流,形成一个相互帮助的学习社群。

2.3心理辅导学校应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农村留守初中生处理好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3、社交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容易形成不良 的社交习惯,如孤僻、内向、暴力倾向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4、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在独自生活或与他人生活时,容易面临各种安全问题, 如意外伤害、拐卖、性侵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守 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论与展望
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 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摘要
摘要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家乡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术界的和研究。本 次演示旨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 究方向。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根据搜集到 的文献资料,留守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社交困难等情况。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长期 外出务工或离异导致儿童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提 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2、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和支持也是影响其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关爱,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 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作者:龚兴媛谭庆张针碧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7期摘要: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少年面临的重大课题。

鉴于曾留守青少年的特殊性,完善评价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指标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笔者对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社会适应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对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相关的概念、现状、测量指标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提出了可行的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055-0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化程度的加深,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902万并呈持续上升趋势。

在四川,留守儿童多分布于偏远贫困农村和二、三线低发展水平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雅安市地质环境复杂,次生灾害易发,“5·12”“4·20”两次特大地震迫使当地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

经过五至十年的成长,留守儿童逐渐转变为具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

较之一般成长经历的青少年,此类青少年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多被称为“曾留守青少年”,但由于对留守经历年限及生活环境现状界定的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曾留守青少年的界定标准并不一致。

王玉花(2008)在研究中界定的留守经历标准为“14周岁及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连续半年以上”。

[1]李凡繁(2012)界定的标准是“17周岁及以下,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且时间在半年以上”。

[2]综合考虑之下,笔者将“曾留守青少年”定义为“有留守经历的13到19周岁的青少年群体”。

社会适应一词在生活中运用较多,但至今缺乏统一的认识。

国内,黄希庭(2003)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解释为“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3]邹泓等学者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主动地顺应环境、调控自我或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动态过程,也是个体心理—社会生存状态的综合反映。

[4]国外,美国心理学家道尔(2017)将社会适应定义为“人类有机体根据其年龄特征,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机能”。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对社会适应的定义是:个体在独立处理事务和承担社会义务等方面达到其年龄、智力和社会要求的符合程度。

探索已有研究,归纳出整合性较高的定义:社会适应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与外界的平衡与和谐。

一、曾留守青少年相关研究通过整理与分析,针对留守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和情绪情感方面,对社会适应的研究较少,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曾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目前,研究状况显示,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非留守青少年。

在已有的文献中,性别、年龄和留守期间主要照顾者等因素会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康耀文指出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差于留守男生,但在某些心理症状上,男生则更为突出。

[5]龙军指出,留守女生的焦虑、抑郁、过敏和恐怖等倾向都远远高于男生,而男生则具有更高的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6]尽管已有学者对于不同年龄段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但始终未能达成统一共识。

如姚应水(2010)等人研究中,认为高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低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7],但另有研究者持有与之相反的观点。

赵洁等人(2008)通过SCL-90量表发现,母亲外出打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等因素都会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且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少年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留守时间越长,其心理健康水平会越低,心理问题也会愈加严重。

[8]研究中一般采用各类心理量表对其进行测量,未构建专门的评测工具。

如李宝峰(2005)用SCL-90量表调查了我国中部农村贫困地区中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陈青萍(2009)等学者则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AT)”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

此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表也是较常采用的评测方法。

(二)曾留守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研究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青少年亲子教育的基本缺失,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这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加之此时青少年心智发展和社会经验不足,缺乏正确的教导管束,易产生不良的越轨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

调查表明,农村学校校园越轨行为中,留守青少年越轨案件占54%,有61%的留守青少年学业不良、考试作弊、违反校纪,37%的留守青少年有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行为。

[9]张德乾(2007)在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发现,交往问题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严重问题。

[10]秦海丽(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农村社会不良文化、家庭教育缺失以及学校教育错位都会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

[11]刘霞、范兴华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问题行为问卷对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男生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

[12]由此可见,留守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已经愈加严重,甚至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亟待社会和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控制。

(三)曾留守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研究亲子之间长期的分离状态使留守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发展受到影响。

据调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情绪问题,比如更多的孤独感、焦虑、抑郁以及更低的幸福感[13],并且在面对挫折时,留守儿童有更差的情绪调节能力[14]。

范兴华(2011)通过考察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状况的差异,得出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相比,祖辈监护的双留守儿童、母亲监护的单留守儿童和父母监护的曾留守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低、积极情感少、消极情感多、抑郁高、孤独感强,并且上述差异在男生、初中生中较明显。

[15]凌辉(2012)在考察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时,采用青少年行为自评量表(YSR)、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和儿童孤独感量表(CLS)对比调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并得出留守所导致的亲子分离现象对儿童行为适应及情绪发展存在不利影响,留守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长是主要因素。

[16]综合来看,留守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情绪转变的关键时期,童年时的留守经历使他们的心理生理需求得不到稳定充分的满足,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体验。

性别、年龄以及不同的留守类型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二、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一)研究现状童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群体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2006年,曹述蓉在其研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社交—领导行为和情绪适应水平较差。

[17]2008年,郝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一旦留守超过半年,其自尊水平会明显下降,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8]有学者指出,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方式、语言发展及人际交往方面较差,且差异显著。

人际适应上,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比一般儿童较差,同伴关系中也表现出更多的冲突矛盾。

这些社会适应方面上的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对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

(二)测量指标现有研究中,并未建立专门的针对于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测量指标,一般借鉴于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相关的评价工具。

聂衍刚教授(2004)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被广大的研究者所采用的,该表共包括正常(良好)适应行为分量表和适应不良行为分量表。

候珂等学者在较大样本量基础上,以抑郁、自尊、问题行为、主观幸福感、未来压力感知、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为具体指标,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上存在的差异。

王耘等(2002)修订的师生关系问卷以及邹泓(1999)的社会支持问卷,准确地评估父母了外出务工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

贾林斌(2008)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也常运用于留守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研究之中。

其中,邹泓(2015)等人提出了“领域—功能”理论模型,包括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领域,以及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种功能状态的8维度问卷,有效地探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19]三、对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的展望(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曾留守青少年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特殊部分,针对于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需要结合质性研究与质量研究。

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量化的数据结果,同时运用访谈等方式,更加深入和细致地探求曾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状况和问题,提供更加具体而富有科学性的干预策略。

(二)建立科学的标准界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形成对曾留守青少年概念的准确定义,在其年龄和留守时间上未达成统一认识。

概念界定的模糊,一方面使社会对曾留守青少年缺乏科学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其研究的深入,使得以往研究不能正确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规律。

本研究以期辨识与提出一个较为准确、认可度较高的概念定义。

(三)构建统一的指标模型现有文献研究多采用评价留守儿童、中学生等其他群体的指标模型,鉴于曾留守青少年的特殊性质,应结合实际情况,建构更加具体和特色的评价指标,完善对曾留守青少年的评估与研究。

参考文献:[1]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388-390.[2]李凡繁,徐学俊.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希望和良好寝室关系的保护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207-208.[3]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1):182-184.[4]金灿灿,邹泓,李晓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及其积累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0.[5][7]康耀文,陈燕,姚应水.我国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6):510-514.[6]龙军,沈英.赣南地区乡镇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3):264-265.[8]曹光海,杜鹃,赵洁.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09(3).[9]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27-33.[10]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679-5680+5682.[11]秦海丽,乔有力.社会变迁中农村留守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33-35.[1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1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14]黄玮,张茂元.广东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比较研究——基于挫折应对与独立生活能力的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5):59-65+91.[15]范兴华.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11(2):71-77.[16]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674-678.[17]曹述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6县304名留守儿童为例[J].青年探索,2006(3): 16-19.[18]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5):1199-1201+1207.[19]邹泓,余益兵,周晖,刘艳.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72.责任编辑:张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