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之文献目录09历史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一、目录的含义"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班固说刘向管理国家图书时,对图书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以表现西汉文化事业的伟大成绩。

刘向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的。

刘向每校定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

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

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

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

莱者,今东莱地也。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

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

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

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

内能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

齐人以此重之。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精华资料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00时间:12月25号,上午10:00~11:30000地点:F_109000一.名词解释0000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0000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传”。

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

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

《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

0000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

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

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

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

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

对后世影响很大0000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0000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000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000刘向校书有个班子。

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9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

第九章封建史学的终结——清代前期史学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学,是古来而辉煌的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后期腐败的政治,以及清前期统治者一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都深刻地影响这个时期史学的面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思想和文献的积累,丰富而厚重;在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为人们所传承,也不断为人们所审视和估量。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衰老的景象,新的社会因素开始滋生和微弱地发展,从而使这一使这种审视和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新的趋向。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清代前期的史学,具有总结和嬗(SHAN)变的特点。

总结,既反映在历史思想和史学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历史文献学方面;嬗变,主要反映在历史思想领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这个时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乾嘉时期是章学诚、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等,以及稍晚的阮元、龚自珍,都各有年个名作,反映了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特点。

这个阶段的史学,在官修和私撰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界限。

大致说来,官修史书的成就,一是关于本朝史的记载和典章制度的整理,二是关于历史文献的汇编和编纂;私人转述的水平,则更多地反映出史学发展的趋势,代表着这个阶段史学发展的水平。

第一节、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一、修撰《明史》清修《明史》,历时近百年,在《二十四史》的修撰中是罕见的。

清朝统治者于入关的第二年(1645年),以胜利者的姿态设立明史馆,着手修撰《明史》。

最后,其后的修撰中,先后有徐文元、张玉书、王宏绪相继任总裁,最后有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定稿。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以布衣身份主其事的万斯同。

《明史》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记载了有明一代近300年史事。

《明史》的纪,写的详略得体,无繁冗之词,也避免了求之过简、犹如大事编年的弊端。

志、表、传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从中可以窥见明代历史的一些特点。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绪论1,文献:记录一切有知识的载体。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

2,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

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3,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期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它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任务是为各种文化学术研究提供丰富而信实的资料,特别是在搜集、鉴别史料方面,能为历史科学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工作运用历史文献,创立着良好的条件。

简答1,促进传统文献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①“农业----宗法”的社会特质。

这种特制社会所产生的重经验、重历史的使用理性文化,对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种对历史所怀有深沉强烈的认同感,正是历史文献学赖以发展繁荣的文化心理基础。

②广泛意义的“孝”。

对于传统---历史所抱有的近乎崇拜的文化心理,在学术领域,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仰,以及这种文化的极大热情和责任感,而更广意义的“孝”,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不能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人们将会痛感愧对列祖列宗。

③追求个体的不朽。

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总是执着于历史。

她在历史中求智慧,求知识,甚至在历史中追求个体的不朽。

B书写流通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变化和成就D典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E 中外文化的交流2,在传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十厄”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秦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迁都、刘石乱华、元帝焚书、江都之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伯颜南下3,简述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

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中国历史上的文献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史书记载,到复杂的资料整理,都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

历代文献学要籍,作为历史文献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历来受到学者们重视,并且有着极其精彩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介绍历代文献学要籍的研究论著目录,以期做到研究全面、准确,以及更好地继承历史文献,把它传承下去。

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被搜集整理,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从唐宋至今,历代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更是蓬勃发展,叫人耳目一新。

在研究历代文献学要籍的著作中,从古代到近代,它们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既有把古文献的内容都系统汇编的古代著作,也有利用古文献来探讨历史问题的近代著作,有着不同的含义与价值。

一、古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名称及其介绍1、《汉李绅〈文献选〉》:是刘向收集并审纂后所作的文献学鉴赏总集,也是学术界中认可的古文献学鉴赏文库,全书280卷,其中有大量传世文献。

2、《唐段成式〈文献选〉》:这是一部以古文献资料为素材的汇编,涉及时间从三国至宋代,全书分约50卷,记录了古代的历史文化,而且汇编的内容都是有研究价值的,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

3、《宋赵构〈文史通览〉》:是一部宋代汇编文献,以文献纪录当下朝政实情,分约200卷,汇编了北宋时期的文献资料,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4、《明谢灵运〈文史拾遗〉》:此书以明代的经史文献为主,着眼古代文献,收录了许多今人难以考证的史料,是后来从事古文献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5、《清陆守中〈翰林学志〉》:是以钻研古文献为主要内容的一部经典著作,记载了宋元明清四朝文物文献,全书收录了大量宝贵的珍贵文献,可谓是一部文献学经典之作。

二、近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名称及其介绍1、《民国李毓秀〈文献学要籍述略〉》:是一部以历代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全书约200页,对古代文献作了系统的分析,为后世从事文献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民国萧绍洪〈文献学概考〉》:是一部以古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献学著作,全书约500页,其内容包括古代文献的分类、研究方法等,极具参考价值。

古代文献目录模板

古代文献目录模板

古代文献目录模板【古代文献目录模板】注意:以下是一个古代文献目录的模板,适用于介绍多部古代文献的文章。

一、引言在古代社会,文献承载着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思想、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古代文献,对其进行简要的概述和评析,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与思考。

二、文献目录1. 《文献A》1.1 作者:(若有作者信息)1.2 年代:(若有确切的时间范围)1.3 内容简介:(简要描述文献内容,主题等)1.4 价值评析:(对文献的重要性、影响等进行评价)2. 《文献B》2.1 作者:(若有作者信息)2.2 年代:(若有确切的时间范围)2.3 内容简介:(简要描述文献内容,主题等)2.4 价值评析:(对文献的重要性、影响等进行评价)3. 《文献C》3.1 作者:(若有作者信息)3.2 年代:(若有确切的时间范围)3.3 内容简介:(简要描述文献内容,主题等)3.4 价值评析:(对文献的重要性、影响等进行评价)4. 《文献D》4.1 作者:(若有作者信息)4.2 年代:(若有确切的时间范围)4.3 内容简介:(简要描述文献内容,主题等)4.4 价值评析:(对文献的重要性、影响等进行评价)5. 《文献E》5.1 作者:(若有作者信息)5.2 年代:(若有确切的时间范围)5.3 内容简介:(简要描述文献内容,主题等)5.4 价值评析:(对文献的重要性、影响等进行评价)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古代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其对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能够体悟到古代智慧的卓越。

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的结晶。

未来的研究者应当继续关注古代文献的整理、保护和研究,以更好地挖掘出其中的知识宝藏,为人类提供更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四、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开始编号,并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以上就是一个古代文献目录的模板,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和补充。

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历史文献学之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_注释09历史

标志着汉代注释发展水平的是《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三部专书的出现。《尔雅》体例是缀辑周 汉诸书旧文,把同义词分别归类,用通用词作解释,这表 明由于注疏工作的发展,人们对词义的理解要求有一共同 的标准。如果此时没有大量的注释,就无法编撰出这样的 专著。如果不是注疏的发展兴盛,也就没有必要编撰出这 样的专著。《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 言》,西汉扬雄著,类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表明扬雄已注 意到因古今地域变化而造成的语言陕。《说文解字》,东 汉许慎著,是第三者副产品分析字形,考究字源和文字本 义的字书。收9353字,每字下面列解释,保存了许多字 的古义和古书例句,保存了古字形体,价值极高。汉代注 疏的特点是质朴、简略、谨严。这些特点使汉注在传注学 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二.传注的源流演变
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 就产生了。
传注起源于何时?有人以为应该是在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分离时。文字同语言分离了,就有了注释。由于汉字的特 点,一是方块字,一是单音,应用起来与实际语言不能完 全一致,加上古代以竹简和木版记录语言不能不求省,这 就不免常有使别人不了解的地方需要解释,于是就产生了 最初的传注。今天看到的先秦文献,行文有时夹着解释的 话,可见在还没有产生专注的古代,说话者、著作者已经 感到有些话有解释的必要,就随时插入解释,成为正文的 一部分。这种现象就是古代注解的起源。但也还不是后世 形式的注释。
两汉:注释学开始兴起。 西汉时,注释开始兴起。西汉去古已远,周代文
字(古文)此时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懂,加上各地 方言,更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所以许多著作都得 翻译为今文,换成汉朝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西汉 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文献尊为经书,能解经者授 为博士,研究经学、为经作注也就风行一时。如 司马迁在《史记》中大量引用了《尚书》中的古 文篇章。孔安国以今文字注古文《尚书》,毛公 注《诗经》,董仲舒注《春秋繁露》。东汉时注 释书更是大量涌现,不但注家多,注书的范围也 广。汉代出现了注释的专门工具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等方面。

历史文献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历史学的基础学科,因为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揭示历史上的真相和规律。

历史文献学的意义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开展历史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文献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是研究历史的必备素材。

通过对古代文献、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

同时,历史文献还可以用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揭示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场景,对于准确理解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历史文献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主要以史书、传世文献等形式存在,这些文献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在欧洲,历史文献学在中世纪得到了巨大发展,文献学家们通过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字化的历史文献数据库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检索和利用工具。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据、文献整理、文献分析等。

文献考据是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历史文献的真伪、流传途径、版本变异等方面进行考证。

文献整理是指将散落在各地、各种载体上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纂,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源。

文献分析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历史文献学的应用价值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历史文献提供了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历史文献学——精选推荐

历史文献学——精选推荐

历史⽂献学历史⽂献学⽬录绪论 (2)⼀、⽂献的含义 (2)⼆、⽂献学的含义 (2)三、课程主要内容 (3)形体编 (6)第⼀章记录⽂献的载体 (6)第⼀节甲⾻ (6)第⼆节⾦⽯ (6)第三节刻⽯ (7)第四节简牍 (7)第五节缣帛 (8)第六节纸 (8)第七节新型⽂献载体 (9)第⼆章⽂献的体式 (9)第⼀节简策体式 (9)第⼆节卷轴体式 (9)第三节折叠体式 (10)第四节册页体式 (10)第三章⽂献的体裁 (11)第⼀节⽂献内容的体裁 (11)第⼆节⽂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11)第四章⽂献的体例 (15)第⼀节古书多⽆书名 (15)第⼆节古书不题作者 (15)第三节单篇别⾏之例 (15)第四节序传常臵全书之末 (16)第五节篇章题⽬列于正⽂之后 (16)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16)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17)第⼋节先秦⼦书不皆出于⼿著 (17)第九节⼦书与⽂集之流变 (17)第⼗节古书的篇与卷 (18)⽅法编 (18)第⼀章⽬录 (18)第⼀节⽬录的产⽣及其功⽤ (18)第⼆节古籍分类 (19)第三节⽬录的主要内容 (20)第四节⽬录的类型 (21)第⼆章版本 (22)第⼀节版本与版本学 (22)第⼆节版本的功⽤ (23)第四节版本的类型 (24)第五节版本的鉴别 (27)第三章校勘 (30)第⼀节校勘的功⽤ (30)第⼆节校勘的对象 (30)第三节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31)第四节校勘的⽅法 (31)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32)第四章辑佚 (33)第⼀节辑佚的⽅法 (33)第⼆节辑佚的取材 (33)第三节辑佚的注意点 (34)第四节评价辑本的标准 (34)第五章辨伪 (35)第⼀节伪书出现的原因 (35)第⼆节考辨伪书的⽅法 (35)第三节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36)绪论⼀、⽂献的含义1、古⼈的看法《论语〃⼋佾》: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

(1)郑⽞注: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國之君⽂章賢才不⾜故也。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刘知幾《史通》2.郑樵《通志》之《总序》3.章学诚《文史通义》4.《汉书》之《艺文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5.《隋书》之《经籍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重点阅读其中总序和各小序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0.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1.顾颉刚《古史辨》七册(翻阅)1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3.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14.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6.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17.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18.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19.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20.陈垣《校勘学释例》21.陈垣《史讳举例》21.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2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2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24.王国维《观堂集林》(翻阅)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28.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29.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30.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33.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正3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35.俞樾《诸子平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36.皮锡瑞《经学历史》37.皮锡瑞《经学通论》38.王念孙《读书杂志》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40.钱穆《国史大纲》4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4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翻阅)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4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翻阅)4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翻阅)46.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48.余嘉锡《古书通例》49.王力《古代汉语》(翻阅)50.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5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5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5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4.孙钦善《古文献学史简编》55.肖东发《中国编纂出版史》5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57.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解题部分)58.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59.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之《版本编》、《校勘篇》6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61.王宇信《甲骨学通论》62.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63.郑樵《通志》之《二十略》(翻阅,特别是《校雠略》)63.马端临《文献通考》(翻阅)6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6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

中国文献学教案——目录

中国文献学教案——目录

目录远源
• 图书目录,可以说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产 生的。
• 《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四部 备要本86页)就是《周 易》一书的目录。
• 《七略》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是指《尚书》还处在简策阶段时的目录。
• 《史记》有《太史公自序》(《史记》 3285/3300页)。
目录的称谓
•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目录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的称 “录”,如西汉刘向的《别录》;有的称“略”, 如刘向子刘歆的《七略》;有的称“志”,如东汉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唐魏征等编的《隋书·经 籍志》,宋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有的称 “簿”,如晋荀 勖之《晋中经簿》;有的称“书 目”,如晋李充之《晋元帝四部书目》;有的称 “书录”,如唐毋煚(jiong) 的《古今书录》;有 的称“解题”,如宋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 有的称“考”, 如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和清朱彝尊《经义考》;有的称之为“记”,如明 末 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有的称为“提要”, 如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目录学重要的两点
• 1.《汉书·艺文志》目录学的源头,必须熟 悉。
• 2.《四库全书总目》是古代目录学最终成果, 是今人研究古代学术的阶梯。
目录学次要的几点
• 七錄序.doc 是了解汉魏六朝文献目录学的 演变过程的最好资料。
•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目 录,也是《艺文志》之后,现存的最早的 目录。
• 东晋李充将子部移后,史部提前,使甲、乙、丙、丁成为经、 史、子、集的顺序,是加以改定的。
•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便直标经、史、子、集四部之名, 来代替甲、乙、丙、丁的称号。自唐以后,无论是史志,官簿, 私人藏书目录,大体采用这个框架。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中国古代文献学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 ❖ 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
❖ 例如《晏子书录》: ❖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 对那些尚未结集的文献,则辑为定本,如 《楚辞》、《战国策》、《说苑》、《新 序》、《列女传》。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
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
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
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
❖… …
❖ 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 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 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 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 《高祖本纪》第八。
❖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 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B、群书目录 ❖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 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 ❖ 产生于西汉时期。 ❖ 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 《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 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 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 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 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 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 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 ,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 、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 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不可胁以邪。 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顺而刻。 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亲亲 ,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 鹿之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 晏子盖短。(按,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 。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 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其六篇可常置旁御观。谨弟录。臣向昧死上。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给09历史开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之文献校勘给09历史开第二章
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爲最古。此 書是给《周易》等十四種經典作釋文,一 共三十卷。 釋文内容有三部分,即:
列举漢魏六朝各家對經典中某些单字的讀音; 列举各家對某些詞語的訓詁; 並列举各家傳本在文字上的異同以事校勘。
四庫全書評價《經典釋文》: 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230餘家,又兼載諸儒 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後來得以參考古 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
选择底本和对校本,都会遇到祖本的问题,祖本 是指某书多种传本中,有渊源关系的各本中,最 早的那个本子。 如果可供选择的对校本较多,对于这些本子还要 进一步甄选,各个本子之间有何关系,即所谓渊 源递嬗,一般应选择出自不同渊源的本子,同源 之本,一般不会提供较多校勘方面的信息,只要 先择祖本或与祖本关系最近的本子即可,否则很 可能只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刊正沿革例》謂所刻“九經三傳”,“以家 塾所藏唐石刻本、晉天福銅板本、京師大字舊 本、紹興初監本、監中見行本、蜀大字舊本、 蜀學重刻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讀附音 本、潭州舊本、撫州舊本、建大字本,俞韶卿 家本、又中字凡四本、婺州舊本、並興國於氏、 建余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舊本注疏、建 本有音釋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專屬本經 名士,反覆參訂”。《刊正沿革例》本身則分 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 七個題目,分別講述其校勘去取的原則。其價 值並不亞于彭叔夏的《辨證》。
俞 樾
王念孫校《戰國策》舉例
“觸詟”、揖之”條: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 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詟願見太后,太 后盛氣而揖之。 揖之,胥之。胥猶須。 胥:隸書與咠形近而後人誤寫爲咠。 又誤爲揖。
錢大昕用金石文字與古文獻 結合校勘
六朝人多稱刺史爲史君,予家藏東魏興和 二年敬顯儁碑,額題“敬史君”,字畫分 明。高浟爲滄、定州刺史,亦在東魏時, 傳稱“史君”,與石刻正合。監本改“史” 爲“使”,所謂少所見多所怪也。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 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感谢观看
历史文献学
历史学领域术语
01 研究领域
03 学科特点
目录
02 学科性质 04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 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 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 前景的学科。
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 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 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 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研究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 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学科性质
(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文献概述:介绍历史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和重要
性,探讨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

2.文献史学方法:介绍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
校、文献整理、文献评析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进行系
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3.秦汉文献研究:重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秦汉
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比如《史记》、《汉书》等。

4.唐宋文献研究: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关注唐宋
时期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明清文献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重点关注明清
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如《明史》、《清史稿》等。

6.近现代文献研究:研究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近现
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如《大公报》、《人民日报》等。

7.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探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介绍
文献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8.文献学研究动态:了解当前文献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
学术讨论、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对文献学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提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基础。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文献学目录分析示例
一、定义
目录指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二、目录的作用
1.掌握古籍总的基本状况。

2.了解图书的本身状况。

3.粗知学术源流。

4.指示门径和辅导读书。

三、古典目录书的类别
1.国家图书目录
2.史志目录
3.私家目录
4.附说索引
四、目录学的历史
先秦
萌芽于先秦时期。

例如春秋战国,孔子删定“六经”时在从事精选文献的同时,也对文献进行分类,如《诗经》中《风》按地区分,《雅》按时间分,《颂》按作用分,而所作的大序、小序,起到类似后世“提要”的作用。

两汉
1.我国最早系统化的书目滥觞:刘向、刘歆父子等编撰的《别录》
与《七略》(均已佚)。

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方技略。

2.班固的编定《汉书.艺文志》,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志目录。

以《七略》为蓝本,但删除《七略》中的辑略,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种。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种。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种。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六种。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采前人旧说,并吸取清代考据家的成果,对于古制古义, 疏说证明,比较详备。
仪礼之属
《仪礼》也叫《士礼》,今存十七篇。先秦贵族非常重 视礼仪,各等级均有相应的礼仪规定,今传仅这部士礼。 注解《仪礼》本身之作。 历代讲丧礼之书附在此类,因《仪礼》中有《丧服篇》。
《提要》认为,“《仪礼》不专言丧服,而古来丧服之 书,依例附于《仪礼》,盖《周官》凶礼无专门,《礼 记》又《仪礼》之义疏,言丧服者大抵以《仪礼》为根
沿革地理是传统的地理学,历史悠久,成书于战国时的
《禹贡》,就今能见到的最早之书。
是史部大类,分十属。
字书之属
字形字典。分部首。 最早的是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此类所收是注解《说
文》 、 依 《说文》 体
例编纂的部首字典。 宋代以后,重视金石
之学,凡讲古代器物
上文字,也归入此类。
韵书之属
字音字典及其注释,及历代有关音韵之书。 出现较晚,与魏晋以后诗歌发展以及佛经翻译的启发密 切相关,现存最早的一部是宋陈彭年《广韵》。 属于音韵学,学术性很强,如顾炎武《诗本音》。
也比较主观。但据以上所说,能看出大意。与别史比, 更零碎,不成系统。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诏令是用皇帝名义发布的封建朝廷的政令 此类所收均为诏令专书,如 《唐大诏令集》 ,非诏令的全 部;有些臣下拟稿的诏令在本集中。
奏议之属
奏议是臣下向朝廷发表的对各类重大事件的意见及建议。 收入本类的有宋赵汝愚 《诸臣奏议》、明初官修 《历代名
兼注群经,盛于宋明。 《提要》 所录,有相当一部分是 小学训诂及文字校勘方面,如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 、 题宋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清顾炎武 《九经误
字》等。
与一时学风有关。 附明孙瑴 《古微书》 ,是辑古代的纬书,汉晋时纬学盛 行,当时人认为经纬相辅相成,因此与五经有关。
四书类
经部共十类,九属。
(2)史部 正史类 是固定名称,起于 《隋
志》 。历代数目不断变
化增加,宋人“十七 史”;明代 “二十一 史”;清代“二十三 史”、“二十四史”; 民国时“二十五史”; 至今已有“二十六史” 的说法。
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都是纪传体。纪传体是我国古代一种相当完备的史
时令类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有长期重视农业的传统,因而对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时令节气十分重视。 因记国家有关典礼以及民间风俗等事,与史有关,所以
《提要》放在史部。
研究古代民间节日等民俗问题可以利用。
本身就有限,收书很少,著录仅两部。
地理类
今是独立学科,属自然科学。
我国古代地理学是讲沿革地理,与史关系密切。 所谓方志,即地方志,是记述一方事物之书,通记古今, 其实是以地为中心的史书,是地方史。归入史部,自有道 理。
是考证 《尚书》 真伪之作,这部分清人所作较多;四是对
《尚书》 某些单篇的注解,如 《禹贡》、《洪范》 等,尤 以《禹贡》为多。
诗类 《诗经》及历代注 《诗》
解《诗》著作归此类。
其中有历代学者关于
《诗经》 的争论,如大
小序的作者,齐、鲁、
韩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 等;还有注释 《诗经》
名物。
第二章 文献目录
第一节 古籍目录
一、 《汉书艺文志》 的六分法与 《四库全书总目》
的四分法
《汉书 · 艺文志》(简称《汉志》),是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部图 书目录;而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 《四库提要》、《提
要》),是封建社会后期成书的一部大型图书目录,是传统
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古典目录学的最高成就。
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后一次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的产物,
是基本定型的四分法代表。 三级目录:部 (1)经部 易类 类 属
易古代的占卜之书。
相传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 前二种据说是夏和商的易。
是蓍占之书。
与殷商卜占不同,用蓍草作为材料。
以一前一后的古代图书分类作为比照,可以大致熟悉古代图
书的分类体系。
1、《汉志》的分类
《汉志》是《七略》的节略本,形成于西汉末年。 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兵书: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共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是最早的古代图书分类体系,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和学科状 况。
书体裁,内容全面,自司马迁创立之后,为历代所沿用。 二是经过封建国家正式认可,其中许多就是由国家组织
人力、提供条件直接进行编修的,即所谓官修。“正史”
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是所谓正式、正规之意。 三是除少数几部外,大多是断代史。东汉班固 《汉书》 发端,成为后代修史的定制。
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须修纂前朝正史。
臣奏议》等。
个人的奏议专集,如宋包拯《包孝肃奏议》。
传记类 与今含义基本相同。注意除一般的人物传记外,还包括年 谱、言行录、题名录、日记等。内容较多,分为五属。 圣贤之属
两部,都是关于孔子。
名人之属 《提要》 :“此类所录,大抵名世之英也。”是按当时标 准的正面人物。知名的文武大臣、隐逸高士、学者文人、 孝子烈妇,等等。
每一朝代,在建立之初,就要为后代修史做准备。 “二十四史”或“二十五”、“二十六史”首尾衔 接,构成一套2000多年不间断的完整纪传体史。。 作为史料,治史者首先须于“正史”下大功夫。
编年类
均是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体裁,先秦时就为各国所 采用。经部的《春秋》、《左传》 就是保留下来的先秦这 类体裁的史书。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与纪传体 各有优劣。
《大学》《中庸》,或合《四书》而作,如宋朱熹 《论 孟精义》等。
乐类
相传乐经亡于秦火。
很可能本来就没有。 本类所收是关于音 乐理论以及古乐的 论著,如明宗室朱 载堉《乐律全书》 等。
小学类 汉代即有小学,附属于经学。 清代考据学发达,小学取得很大成就。 《提要》分三属。 训诂之属 是解释字词之义。最早的是 《尔雅》,被列为经书之一, 是分类词典。 受其影响,后代训诂词典,书名中并多带“雅”字,如魏 张揖《广雅》。
通礼之属
汇辑历代的礼制进行贯通解释。包含上述三礼的部分内 容,《提要》:“通礼所陈,亦兼三礼,其不能并于三 礼者,注三礼则发明经义,辑通礼则历代之制皆备焉, 为例不同,故弗能合为一类也。”
杂礼书之属
私家所著关于礼的著作入本类。如宋司马光 《书仪》 (即公私文书格式)、题宋朱熹《家礼》等。
书类 本类所收《尚书》和历代注解《尚书》之书。
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汉人旧注,自唐初孔颖达 《五经正
义》 以后,汉人旧注大多亡佚,清代学者做了不少辑佚工 作,恢复了一部分。 《提要》 中对宋以前人的注本,收得
较宽,所谓“历年久远,传本弥稀,凡有遗编,率皆采录”
(书类存目案语);二是宋人注本,这部分受理学影响, 偏重阐释所谓义理,往往借注释发挥个人的学说主张;三
孝经类
《孝经》 并无深意,总共不 过几千字。 因宣扬的孝道是儒家思想的 核心,汉代以后 《孝经》 备
受重视,历代皇帝不乏注释
《孝经》 者, 《十三经注疏》 中的 《孝经》 ,是唐玄宗的
注。满清两代皇帝顺治和雍
正,也注过 《孝经》 。此类 是注《孝经》之书。
五经总义类
是注解群经之书。
国家典礼类书,入史部政书类。
春秋类
《春秋》 本身极简,从先秦起,历代有不少 《春秋》 注本。 传是先秦时的一种经书注释名称,《春秋》“三传”均 属春秋的注本。
最早的一部是 《左氏传》 ,后来又有 《公羊传》、
《谷梁传》。
宋胡安国 《春秋胡氏传》 ,明代列入学,用于科举,
《五经大全》中《春秋》即用胡《传》,清代沿用。
总录之属
多人传记的汇集。 《提要》 曰:“合众人之事为一书, 亦传类也。其源出《史记》之儒林、游侠、循吏、货殖、 刺客诸传。其别自为一书,则成于刘向《列女传》。” 如《唐才子传》就收在此类。 杂录之属 是有关传记资料的书,所收大多为记事之书,如 《入蜀 记》,是陆游记载自己从山阴到四川夔州一路见闻。 别录之属 旧时认为的逆党叛臣。 《提要》 称:“安禄山、黄巢、 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莸同器,则以叛 臣诸传附在史末之例,自别为例。”
纪事本末类
形成时间比编年、 纪传体晚。 南宋人袁枢首创,
《通鉴纪事本末》
是第一部。以事件 为中心。优点是事 件均首尾完具,好 读。但容量有限, 仅记大事,保存史 料远不如纪传体、 编年体。
别史类 《提要》 分得相当主观,谓“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 杂史”,与正史的区别往往以是否经过官定、官修或私 修、完全或残缺等作为标准。 所收书体例较杂,有纪传体,前代书目已作为正史,如 《东观汉记》。 杂史类 《提要》 :“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 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 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之 参稽尔。”
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南宋朱熹合四种,为 《论语》、《孟子》 作集注,为
《大学》、《中庸》作章句,以后有《四书》之名。
元代立为科举用书,以后为 《四书》 作注者甚多,但其
中很大一部分是为科举考试而作。
《提要》 本类所收大都是所谓发明经义之作,也有一部 分是关系科举的。有的是专为一书而作,如魏何晏等注 宋邢昺疏《论语正义》 ,有的是合 《论》《孟》 ,或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