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读狱中书简有感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假结婚教学参考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假结婚罗莎•卢森堡是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是德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1898年4月。
这位杰出的女革命家和一位叫古斯塔夫•吕贝克的德国青年举行了庄严的婚礼。
;然而熟悉卢森堡的人们都知道,她真正的爱侣是约吉希斯。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次婚礼是假的。
其实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爱情早在这次婚礼的八年前就开始萌发了。
1890年夏天,约古希斯进入了苏黎世大学。
此前,他参加秘密革命活动,不幸被捕。
被强迫在沙俄军队服役。
后来他巧妙地摆脱法网逃到了瑞士。
恰好与流亡瑞士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的卢森堡相遇。
他们研究时事,追求真理。
共同的理想、志趣使这对出生波兰的青年男女来往频繁,日益亲密。
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性格不问,才能也各有所长。
卢森堡热情大胆,活泼开朗;约吉希斯严峻深沉,多谋细致。
卢森堡善于写作和演讲,约吉希斯则长于组织领导工作。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里,这对革命情侣常常含笑别离,只好在信中交流思想,互致关怀。
他们以思想交流来缩短在空间上的距离,比起在朝夕相处的时候,更增加了几分思念之情。
1897年,卢森堡结束了在苏黎世大学的学习生活。
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第二共产国际中最大最有影响的党。
卢森堡常为德国党机关刊物《新时代》撰稿,德国党的领导人是了解他的。
在无法返回祖国的情况下,她决定到德国去从事革命活动。
约古希斯完全支持她的这一行动。
遗憾的是,由于工作需要,他本人仍要留在瑞士。
不仅如此,为了能公开地在德国活动,卢森堡还必须加入德国国籍。
对于一个波兰女子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一番筹划,卢森堡使戏剧般地举行了假婚礼。
对于一对情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
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毅然决然地做了,卢森堡顺利地取得了德国国籍,她告别了约古希斯,只身来到了柏林。
从此,约古希斯只能在少数假日里秘密地来到柏林和卢森堡短暂相聚。
1903年,卢森堡和吕贝克的假婚结束了。
五年的假婚岁月,使卢森堡和约古希斯的真正爱情,受到了一次特殊的考验、虽身居异国,处境艰难,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更加纯洁而真挚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译者简介
田时纲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
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毕业,先后在部队锻炼2年、农村中学任教8年。
1978—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师从夏甄陶教授。
1981—1983年在罗马大学哲学系进修理论哲学,师从科莱蒂(Lucio Colletti)教和瓦伦蒂尼(Francesco Valentini)教授。
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工作。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主要著作有:《悠远与凝炼——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化》(合著)、《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合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主要译著有: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纲要》,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和《自我评论》。
喜欢的格言:Segui il tuo corso,elascia dir le genti!——你行你路,任人评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卢森堡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罗莎•卢森堡(Róża Luksemburg,1870年3月5日—1919年1月15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哲学家及革命家。
德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于俄国占领下的波兰犹太人家庭,她原是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
1898年移居德国柏林,并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SPD),是党内的社会民主理论家。
之后为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一同与社民党内的右倾势力坚决斗争。
1915年-1918年被多次关押。
罗莎•卢森堡起初为红旗报(Die Rote Fahne)工作,并合作成立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斯巴达克同盟(Spartakusbund)”,该组织后转为德国共产党。
罗莎•卢森堡起草了德国共产党党纲,并参加斯巴达克同盟在1919年1月柏林起义,但未成功,罗莎与其它数百位起义人士被逮捕,遭到严刑拷打并被杀害。
目前德国提供以她为名的左派政党奖学金。
罗莎•卢森堡(1871~1919)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著名领袖。
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
1889年,被迫离开波兰侨居瑞士,次年到苏黎世大学深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1893年,参与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并主编该党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杂志。
1897年移居德国,积极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活动,同伯恩施坦、米勒兰和考茨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她为了反对战争而忘我地工作。
特别是在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由于她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左派领导人的努力,使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列宁、卢森堡修正案,明确地规定了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参与创办《国际》杂志,提出“要进行国内战争!”的口号和重新建立国际的任务。
她曾三次被捕入狱,但她始终坚持革命斗争。
她同卡尔•李卜克内西等人创建了德国共产党。
1919年1月,德国柏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第2课时)课件北师大版
举例: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 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 互通,即为通感。
主题思想
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 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 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珍 爱生命、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对革命 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自豪无畏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人的感觉。
首先,文章的基调是愉悦和美的。 其次,作者虽身陷囹圄,却能正视失去自由的 现实,其愉快情调更显得高贵高尚。
细部探究(二)
“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你能仿造出这样的句子吗?
比喻和通感。特别是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形象,给人鲜明豁亮的深刻印象。
当堂训练 1、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仿照课文写法,把你昨
天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写出 来。
一是在铅灰、艳紫的昏暗天色背景下,同为视觉形象, 对比鲜明。
二是在昏暗阴森的氛围中,夜莺毫无畏惧的啼唱,给 人特别亮丽耀眼的感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学案北师大版【word版】.doc
狱中书简学习目标:初级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鲜字词。
2、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片段。
3、识记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中级目标:4、把握文章主要事件。
5、运用重点词语分析法,对文中写到的景物和事物进行分析。
高级目标;6、通过分析,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7、通过与《海燕》相对比,感受作者的坚强与乐观。
课前自测题: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飒飒.()奄奄..一息()仲.夏()战.栗()鸫.鸟()信笺.()踱.来踱去()柔荑.花()二、写出相关词语。
万()俱寂惊天霹()阴mái()()mò然三、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小心冀冀不可思异四、本文作者,是创始人之一,本文选自。
课堂在线: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探究,完成预习检测题:1、文章依次讲述了在花园中写信、、、、等几个情节。
作者是按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由此你是否感受到了罗莎卢森堡的美好心灵?能具体说一说吗?三、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四、“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读一读下面的片段,你是否感受到了相同的情感波动?海燕(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五、作者失去人身自由,生命危在旦夕,可是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哀伤的感觉?六、朗读最后一段。
总结。
七、完成练习。
课堂学习效果检测题:1、抄写你最喜爱的句子,联系作者高尚的情感做简单赏析。
2、在课外读物中有过深深触动你心灵的英雄人物吗?请将他或她的事迹和精神写成一段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2 北师大版
这或许也就是这《狱中书简》留给我们以及我们身前身后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
说朋霍费尔的神学观念,似乎近乎专业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内地也有相当多的了。而我们这里倒不妨向这魂灵的深底处望过去,看这魂灵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爆发在即的时候,这朋霍费尔是在美国游学讲课著的。有了许多朋友、同时劝戒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先生说了一句话:如不回去,便没了清算那罪的权利。于是回去了,于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再于是就是被“环颈处死”!但是,这魂灵终于得到了清澈的机会,这魂灵终于可以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摆脱那罪的道路上永远同行。一九四三年,当圣诞节平安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朋霍费尔开始了他在这世界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祷。就在这之后不久的时间,另外的一些德国人,那些曾经也跻身在这晚祷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纳粹的人,他们宣布了这朋霍费尔被送上绞刑架的最后的归宿。这个平安夜,在朋霍费尔的心中,真切的是一个确实可见的心灵与魂魄世界的平安夜。在这个平安夜的晚祷之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把这些永远的晚祷之言留给了这世界:“我们对那记忆感觉得越是亲切,越是丰富,我们便越会对我们的别离感觉到艰难。然而,感念的情怀这时也会有变化,这时也会把记忆的痛楚变化成宁静中的一种愉悦。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也不会沉湎于我们的回忆中,跟从它前行;这就好像,我们不会总是盯在我们珍贵的礼物上面,我们只是偶尔地将那记忆取出,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它珍藏,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倒下。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这是作家林治贤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她还是一个对生命心怀敬畏、感情细腻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女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信笺.(jiān) 鸫.鸟(dōnɡ) 飒.飒(sà) 仲.夏(zhònɡ) 绽.裂 (zhàn) 目眩.(xuàn) 阴霾.(mái) 亭.亭玉立(tínɡ) 万籁俱.寂(jù) 晦.暗(huì) 霹.雳(pī) 花絮.(xù) 小心翼.翼(yì) 战栗.(lì) 肃穆.(mù) 奄.奄一息(yǎn) 哑.然(yǎ) 嘹.亮 (liáo) 拯.救(zhěnɡ) 踱.来踱去(duó) 洒.落(sǎ) 2.多音字 zhēnɡ(挣扎) shènɡ(盛开) jù(根据) zhènɡ(挣命) chénɡ(盛饭) jū(拮据)3.形近字 荑tí(柔荑) 挣 盛 据 粟sù(粟米)栗lì(战栗)胰yí(胰岛素)痍yí(疮痍)4.词语释义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也比喻事物近于灭亡。
狱中书简
原创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题:《狱中书简》(节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一课。
本文展现革命女性的心理的优美:那就是对于生命,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文情怀的《狱中书简》,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感悟和学习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的精神品质。
【评价任务】1.通过预习检测,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烘托作用。
3.感悟文章主题,学习革命志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这段史实?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女革命家你知道是谁吗?(多媒体展示秋瑾图片)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狱中书简(节选)》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狱中书简(节选)》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狱中书简》是罗莎在狱中寄给友人的书信。
书信记录了一些琐事与随想,也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更能体现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生活、奋斗、囚禁、牺牲在100多年前的德国犹太裔波兰女性光辉的形象。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囹圄,却不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书简表现的是革命女性的心灵之美:那份对于生命的爱。
这种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对生命的珍惜,对黑暗的蔑视,和搏击黑暗的斗志和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建议】(第1课时)1.预习字词。
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重点字词如下:亭亭玉立、信笺、飒飒、奄奄一息、小心翼翼、鸫鸟、踱步、头晕目眩、万籁俱寂、阴霾、鸣啭、不可思议、如痴如醉等等。
2.革命故事导入。
请同学们讲述英雄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
或者一些对信仰坚持的故事,如:中国古代的孟子、司马迁、文天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匈牙利进步作家裴多菲等,许许多多革命者前仆后继,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为实践他们革命的诺言,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
在他们心中,也有着对生活强烈的爱。
3.介绍作者。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93年参加创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后移居德国,参加德国工人运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 北师大版(通用)
《狱中书简》读后感第一篇: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课件3北师大版
罗莎·卢森堡坚决反对德国社会主义 民主党右翼领袖的政策,投身到反对帝 国主义战争的斗争中,因而多次被捕入 狱。《狱中书简》这一封信是1916年7月 -1918年10月,她在狱中写给朋友宋儒 莎的。
重点字词
信笺(jiān ) 战栗( l ì) 踱步(duó) 飒mò) 阴霾(mái) 霹雳( pī l ì) 奄奄一息(yǎn) 万籁俱寂( lài)
狱
中 书 简
·
罗 莎
卢 森
堡
作者简介
罗莎·卢森堡(1871-1919),德国 共产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 第二国际的著名领袖,出生于波兰犹太商人家庭, 中学毕业后参加波兰革命运动。1919年1月 德国柏 林工人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卢森堡惨遭杀 害。列宁称她是“世界无产阶级国际的优秀人物”, “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领袖”。
主题思想
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 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 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积极的高尚情 感。
作业
仿照课文写法,把你昨天看到或听 到的事情写出来。
词语理解
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等微尘而
形成的混浊现象。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雷雨前后的景象的:
思考
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 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 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
2、说夜莺的歌声像灿烂的银光,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形容?试 仿此造若干句子。
小结
作者这样一个革命者虽然身陷牢狱,却不 悲观失望,以其细致的观察,清丽精致的语 言,细腻的情感,以一个革命者博大的胸怀 和女性的爱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寄托了其 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些无 不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
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
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
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
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
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
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
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
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
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
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
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
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
1898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
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
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罗莎”,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
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
1919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5《狱中书简》写法赏析北师大版
《狱中书简》写法赏析罗莎·卢森堡这位巾帼豪杰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
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而又体现普遍人类情怀的书信体散文《狱中书简》。
课文通过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展现了女革命家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一、巧妙的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好铺垫。
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景物与人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情景往往相伴而生,情景交融,才让读者产生感情共鸣。
作者不写自己在狱中生活的艰苦、残遭的迫害、自己的斗志,而是满怀喜悦的描述自然美景,用清丽精致的语言描写了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白杨花絮飘飞的景象、暴风雨中夜莺歌唱的画面……笔下的动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动物的爱,实际上写出了对生活、对共同战斗的朋友、对人类和世界的爱。
我们感受到了身处牢房的女革命家对于多彩的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生活和自由的美好感觉、热烈向往和热情赞美。
突然大雷雨来了,闪电来了。
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揭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
课文四处写到阴郁的气氛,但全文并未给人阴郁之感,而是随后很快被愉快基调淹没。
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作者蔑视、压倒、搏击黑暗的自豪无畏壮丽的情感和生命的激情、鲜活亮丽的生命力,更表现出她在反对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生动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本文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拟人是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能使具体事物人格化;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读者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有深刻的认识。
狱中书简(精选6篇)
狱中书简(精选6篇)狱中书简篇15 狱中书简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把握描述的顺序。
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女革命者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方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信笺( ) 飒飒( ) 仲夏( ) 奄奄一息( ) 战栗( )鸫鸟( ) 哑然失笑( ) 踱来踱去( ) 绽裂( )晦暗( ) 阴霾( ) 均匀( ) 如痴如醉( ) 蓦然( )令人目眩( ) 万籁俱寂( )2.写出下列词语的语:隐约()茂盛()沉醉()嘹亮()神奇()散播()晦暗()烘托()3.解释下列词语:奄奄一息:哑然失笑:绽裂:目眩:万籁俱寂:阴霾:蓦然:如痴如醉: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人物)写给(人物)的信。
猜一猜他们之间是关系。
5.阅读全文后,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jiān;sā;zhòng;yǎn;lì;dōng;yǎ;duó;zhàn;xuàn;lài;huì;mái;yún;mò;chī2.隐约(模糊)茂盛(旺盛)沉醉(沉迷)嘹亮(响亮)神奇(奇妙)散播(播撒)晦暗(昏暗)烘托(衬托)3.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哑然失笑:形容笑声绽裂:裂开目眩:眼睛昏花万籁俱寂:形容各种自然界的声音都消失了。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蓦然:突然。
如痴如醉:形容情景迷人,使人陶醉。
4.本文的文体是一封信,是罗莎(人物)写给宋儒莎(人物)的信。
他们是好朋友。
5.学生可能会说景物描写很好,或作者很有爱心,或暴风雨写得很形象,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关注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5《狱中书简》课文解析 北师大版 精品
《狱中书简》课文解析宋儒莎,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我在哪儿给你写这封信吗?在花园里!我把一张小桌子搬到外边来,很隐蔽地坐在绿森森的灌木丛中。
我的右边是丁香般芬芳的黄醋栗树,左边是一簇矮矮的女贞,在我头顶上,一棵尖叶的枫树和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栗树彼此交搭着它们宽大的绿油油的手掌,在我前面是一棵枝叶扶疏的肃穆而慈祥的白杨,它徐缓地摆动着它那白色的叶子,沙沙作响。
淡淡的叶影和一圈圈闪闪的阳光在我正写字的信笺上舞动,从雨水润湿的树叶上时而有水珠滴在我的脸上和手上。
监狱的教堂里人们正在做礼拜;低沉的木管风琴声隐约地传出来,给树木的飒飒声和小鸟的愉快的合唱声盖住了,这些小鸟今天都非常愉快;从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声。
这多美,我多么幸福,人们几乎感到有些仲夏的气息了——夏季的丰满茂盛和生命的沉醉;你知道瓦格纳的歌剧《歌唱的能手》里一幕群众场面吗?一大群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拍手:仲夏的节日!仲夏的节日!忽然间大家跳起皮特尔梅尔华尔兹舞来了。
在这种日子里人们很容易想起这种情调来。
——我昨天是怎么样过的呀!我一定要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你。
上午我在浴室的窗子上发现一只大孔雀蝶。
它大概在屋子里已经有好几天了,它在坚硬的玻璃上无力地飞扑着,已经奄奄一息了;它的双翼仅仅还有微弱的一丝生机。
我一看见它,不禁焦急得战栗起来.......,赶紧重新穿上衣服,爬到窗上,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手里——它一点也不挣扎,我想它恐怕已经死了。
我把它放在身边的窗栏上,让它苏醒过来,那时它的生命的火焰跳动还是很微弱,它依然静静地伏着;我于是把几朵盛开的鲜花放在它的触须前面,让它可以有一点东西吃;正在这时一只鸫鸟在窗前响亮而又神气地唱起歌来,唱得嘹亮极了;我不禁大声说:你听,这只小鸟歌唱得多愉快,那么你这小小的生命也必须恢复过来才是!我竟对这半死的孔雀蝶讲起话来,自己也不禁哑然失笑,我想:这话是白说的!可是并不,——半小时后这只小动物缓过来了,它先来回滑行了一下,终于缓缓地飞走了!拯救了这条生命我多么高兴啊!这是我遇到的一件小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
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
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
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
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
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
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
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
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
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
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
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
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
1898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
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
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罗莎”,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
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
1919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语文:第5课《狱中书简》课件1(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
/ 高仿表 高仿手表 精仿手表
flp746bej
“六叔,我阿爹病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我们姊妹三人只好瞒着阿爹和阿妈偷偷地来求六叔,帮帮我们„„救救 我的阿爹吧,我们不能没有阿爹啊„„”荷花那刚刚擦干的脸上又流满了泪。 “我要去探望你的阿爹„„” “六弟,我已考虑过了,家里离不开你,还是我去吧。自从他阿爹离开家,我们就再也没见过面,他现在病了, 我这做妹夫的也该去看看他。”大哥望着身边的五妮子和六丫头,果断地说:“事不宜迟,我们准备一下,今天就走。” 临走时,我握着五妮子和六丫头的手,“回家告诉你阿爹,好好养病„„过了这几天,我一定去看他!” “六叔„„再见!”我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心里不知有多少说不出的愧疚„„ “荷花„„我的女儿„„我想起来了„„我真的想起来了。” 送走了荷花,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肖艳正在一个劲儿地嚷着。 “爸,我妈这是咋了?,我们还是去已院吧„„”小荷催促着。 “苏林,我真的都想起来了„„十二年前,是你把荷花送去了山西,是这个 家把荷花逼上了绝路„„我们愧对女儿啊!”肖艳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起来。 “爸,难道这都是真的吗?”十二年前的事在我脑海里浮现。六叔,我们这是去哪?„„小荷怎么没来?„„六叔又在向着小荷,我俩不是同 岁吗?„„六叔,你在说谎,我爹和我娘不要我了„„ „„ “爸!”小荷晃着我的胳膊把我从往事中惊醒,“怪不得女公安问你究竟有几个女儿,难道说荷花也是你的女儿吗?”我不知怎么回答她。 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从那时起,我的肖艳开始恢复记忆了。到此为止,如果说我的往事都是在苦难与折磨中渡过的话,唯独这一件事是最值得 我们全家庆幸的„„ 高考结束后,小荷的情绪很低落。独自一个人回到山里的老家,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小屋子里,不吃不喝。我的父母急得团团转,怎么也没有把 门叫开,恐怕发生意外,只好让我回家。 我清楚地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严重地影响她的临场发挥。如果说是由于我的造孽报应在我女儿的身上的话,老天爷真的是太不公平了!三天 之后,她终于开了小屋的门。 “爸,我想学开车。”这是女儿委屈了几天之后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小荷,你傻想些什么?今年没有考好,明年还能再考„„不要泄 气„„”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她。 “爸„„我想明白了,我已经长大了,不能再眼睁睁地看着你和妈妈没白没黑的支撑这个家„„只要我学会了开车,我就能替爸去拉菜,只要 弟弟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不一样能实现你和我妈的愿望吗?” 几天以来,难得女儿的开心话,为了不伤她的心,我便违心地答应了她。山西刘大哥的病情越来越恶化,被转入济南的一所已院进行治辽。 闻讯后我匆匆忙忙地去探望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狱中书简》有感
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同时也更坚信维克多?E?弗兰尔所说的:“……可以剥夺人的一切,但是,一件东西除外:人的最后的自由——在即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方式。
”
写得最好的一封或许也是最长的一封,是1917年3月27日晚致汉斯?狄芬巴赫(1884-1917)的(P103-104),里面有一种异常明亮、活泼甚至有些娇嗔的气息。
我怀疑那是爱情的气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和革命领袖,卢森堡一生中都把自己的私生活保护得很好,没有人得知详情)。
虽然没有一处提及“爱”这个字,但是,我想:有时候,一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如此热爱生活,热爱天空,云彩,每一阵微风,是因为我们正热爱着某个人的缘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