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医学资料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平滑肌瘤
组织肿瘤。包括GIST
、平滑肌肿瘤、神经源
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
母/肌纤维母细胞、脉
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 GIST最常见,约占 GIMT的70%左右
精选文本
3
病理
•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 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 系膜或后腹膜,但多见于胃 (发生率约60%-70%)
•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 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 瘤样扩张
精选文本
5
病理
•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 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 ,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 血
•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 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 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 于胃肠壁。
• 3、类癌:常见于远端回肠、肠系膜根部 ,多引起粘连 ,较大肿块常导致梗阻。
• 4、平滑肌肿瘤:难以鉴别 ,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 鉴别。
精选文本
26
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表现
• 胃癌是胃 最常见的
•胃 癌
上皮源性
恶性肿瘤,
在我国其
发病率居
各类肿瘤
的首位。
而胃间质
瘤是胃最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钡餐或灌肠检查可以完全正常 或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肿块 影,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 均匀或不均匀,多件坏死,囊变 。
•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 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以均匀强 化
•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 确定其胃壁起源,肿瘤也可经蒂 与胃壁相连,仔细观察局部胃壁 增厚,有助于确定肿块起源于胃 壁

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比较

影像学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比较
位成像有 助于判断肿瘤 原发灶与邻 近器 官 、 大血 管 的
关系 。尤其 对直 肠 G S 的诊断 MR 优 于 C MR IT I T, I
通过三维 成像 , 观反 映病 变 与周 围脏器 的关 系 , 直 对
像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临 床 需 求 的 增 长 , 像 学 检 查 在 影
腔外 型 GIT 多通 过 细 颈 与 消 化 道 相 连 , 横 断 面 S 在
C T上较 难 明确病 变 的起 源部 位 。肿瘤 的强 化 程 ]
GI T 中的应 用 正逐 步 突破 单 一 的“ 出加诊 断 ” S 检 模 式 , 成涵 盖 精 确 分 期 、 前 评 估 、 效 评 价 、 形 术 疗 预后
病灶定位 和范围及囊性 部分 的诊 断均优 于 C T。2) (4 ( )
年 E MO( uo enS c t f dcl noo y 举 办 S E rpa oi yo Mei clg ) e aO
的增 加 , 于其 他 显像 方 法 怀 疑 是 转 移 的病 例 进 行 对 鉴定 , 提供 灵 敏 的全 身 扫 描 断 层 的筛 选 方 法 , 做 并 出分期诊 断 , 为治疗 提供 更 明确 的依据 。 近 5 的 G S 患者 伴 有 转移 ] 主要 以血 行 0 IT ,
转 移为 主 , 常发生 于肝 脏 、 系膜 及腹 膜 。Mau k 肠 so a 等 [ 研究 显示 ,G S 6 ] I T肝 转 移 平 均 发 生 于 原 发 部 位 诊 断后 的 1 2个 月 。肝 转 移 灶 在 螺 旋 C 三 期 扫 描 T
胃肠道 间质 瘤 ( S 是 一 类 起 源 于 胃肠 道 间 GIT) 叶组织 的肿 瘤 。影像 学及 内镜 检查 是 GI T术 前诊 S 断 的主要 手 段 。随 着 甲磺 酸 伊 马 替 尼 的 问世 及 影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胃间质 瘤( Ga s t r i c S t r o ma l Tu mo r , Gs T ) 是 一种 常见 的原 发 GI S T行延迟期扫描 , 发 现肿瘤实 质强化进一步 加强 , 此种强 于 胃的非上皮异 源性肿瘤 , 为不成 熟梭形 细胞 或上 皮样细胞 化方式 以往报道较少 , 其诊 断价值有 待研究 。
膜、
质瘤可分为 4 型: ( 1 ) 黏膜下型 : 肿 瘤从黏膜下 向腔 内生长 突
巴瘤及平滑肌类或神经源性 肿瘤鉴别 。其 中 GS T 以胃体与
胃底多见 , 通 常沿 胃壁 的垂直 方 向生 长 , 具有 肿瘤 瘤体 大但
构层次正常[ 8 ] , 胃壁有一定 的柔 软度 , 很 少有 梗阻 征象 或发
3 . 1 GI S T分型 根据 瘤体 与 胃肠 道 管壁 的关系 胃肠 道 问 附着点局限的生长特点 , GS T与 胃壁相连部位 以外 的管壁结
出, 与管壁 有蒂相连 ; ( 2 ) 肌 壁 间型 : 肿瘤 同 时向腔 内外 生长 生淋 巴结转移 , 如发现腹腔 内广 泛淋 巴结转移 应考虑其他 疾 g ] 。少数沿 胃壁浸润生长 的 GS T与 胃癌难鉴别 。胃癌发 突 出; ( 3 ) 浆膜下 型 : 肿瘤从 浆膜 下 向壁外 生长 突 出, 与 管壁 病[ 贲 门者 多见 , 肿块周围管壁 常呈环形增 厚 , 有僵 硬 基底有 蒂相连 ; ( 4 ) 胃肠道外 型 : 肿 瘤起源于 胃肠道 管壁 以外 生于 胃窦 、 与邻近组 织分 界 不清 , 易发 生 淋 巴结转 移 , 易 致 管道 梗 的腹 内其他部位 。肿瘤起源 于 胃肠道管 壁肌层 , 通 常是 胃肠 感 , 道壁肌层 内的肿块 , 可 向腔 内生长 , 使黏 膜隆起 , 引起 继发性 阻 。恶性淋 巴瘤以继发 性淋 巴瘤 多见 , 多 见于 小肠 , 强化 多 溃疡 。有的肿瘤 凸向腔 内呈息 肉状 , 与基底 有蒂相 连 。有些 呈轻至中等程度 , 周 围见淋 巴结 肿大 。真正 的平滑肌源性 和 平 滑肌 瘤更 多见 于食管 。C T不 能鉴 向外 、 向浆 膜下生长 , 肿物 主体 在壁外 , 只有 细蒂与 胃肠道管 神经源性肿瘤较 少见 ,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概述:•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由于光学显微镜下近乎相同的形态表现,GIST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膜瘤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当前,GIST被定义为原发于消化道,表达c-kit蛋白(CD117),富于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

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肪源性肿瘤等•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

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

也就是说GIST 不包括由平滑肌起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出现粘膜溃疡•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无真正包膜•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

较大病变出现局灶性出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道相通•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男,70岁,黑便,空肠带蒂GIST空肠纤维照片,固有肌层的壁内GIST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腔外型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少见•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哑铃状肿物超微结构:•该类肿瘤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胞浆指突状突起•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9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的影 像 学 表 现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其 中 8例 行 胃肠 道钡 餐 造 影 , 行 C 9例 T检 查 并 1例 同 时行 MR 检 查 。 结 果 ① 胃肠 钡 餐 I
X 线 显 示 : 例 食 道 中下 段 弧 形 压 迹 , 常 粘 膜 推 压 移 位 , 1 正 4例 胃体 呈 类 圆形 充 盈 缺损 , 2例 胃窦 肿 瘤 呈 不 规 则 充 盈 缺 损 及 腔
号 为主 的混 杂 信号 , 期 增强 扫描 示 肿瘤 静 脉 期强 化 较动 脉 期 显 著。 结论 钡 餐 造 影 和 C 双 T是诊 断 胃肠 道 间 质瘤 的 主要 手 段 。
『 键 词 1胃肠 道 间质 瘤 ; 关 钡餐 造 影 ; 多层 螺 旋 CT 核 磁 共 振
【 中图 分 类 号 ] 7 5 R 3
以 回肠 更 多 见 . 肠 的 间质 瘤 虽 可 向腔 内腔 外 或 同 时 向腔 内外 生 小
时行 MR 检 查 , 经 病 理 证 实 为 胃肠 道 间质 瘤 , 中 良性 1 I 均 其 3例 ,
恶性 4例 , 文 献 报 道 基 本 一 致 。 与
12仪 器 及 方 法 .
长 , 总 是 以 圆 形 或类 圆 形 肿 块 出 现 , 界 相 对 较 清 , 强 , 脉 但 边 增 动 期 和 实 质 期 均 明 显 强 化 , 度 可 以 不 均 匀 , 化 特 点 是 以周 边 部 密 强 分 强 化 为 明 显 , 厚 层 重 建 M P 图像 上 呈 明显 的 “ 球 样 ” 化 在 I 抱 强 显 液 化 坏 死 常 提 示 为 恶 性 肿瘤 p 。 I 查 通 过 对 于病 变起 源 部 _ MR 检 卅 位、 内部 结 构 、 周 围 组 织 的关 系 的 观 察 , 够 对 诊 断 提 供 更 多 有 与 能 价 值 的 信 息 。 MR 对 G S 但 I IT的 检 查 仍 然缺 乏较 为 特 异 的 影 像 学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浅谈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摘要】目的学习胃肠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诊断3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临床资料。

结果 ct影像显示为胃肠道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2-41cm,<5cm者9例,≥5cm者26例,肿块呈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

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到强度强化。

8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

其中恶性25例,交界性7例,良性3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病理;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90-02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由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大约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3%左右,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比较少见肿瘤,但是其在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中却最为常见,目前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皆为胃肠道间质瘤。

由于该肿瘤的隐匿性,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在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icc 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

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 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ppt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ppt课件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2020/7/11
.
24
SUCCESS
THANK YOU
2020/7/11
.123
25
影像学表现- M R I
男,70岁,直肠后GIST
2020/7/11
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2020/7/11
.
20
影像学表现-X线
X线平片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GIST诊断和评价价值极为有限
2020/7/11
.
21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2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3
影像学表现- M R I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2020/7/11
.
11
超微结构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PPT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PPT

病理
病理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
概述
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约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 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 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也就是说GIST不包 括由平滑肌起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 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 出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病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 ,无真正包膜
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较大病变出现局灶 性出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 道相通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
病理
病理
男,70岁,黑便,空肠带蒂GIST
病理
空肠纤维照片,固有肌层的壁内GIST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男 69岁 反复下腹部疼痛半月
CT值:39H坏死及囊 性变。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型; 单个;肿瘤大小: 6.5*5.0*5.0cm;中-重度异型 (可见瘤巨细胞);核分裂像 计数:5个/5mm2(21HPF); 具体位置:粘膜下层及肌层。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 (-);肿瘤性坏死(+)。 淋巴结:肠周LN(0/2)未见 肿瘤累及。IHC: CD117(+),DOG1(+),KI67(+, 5%),CD34(+),desmin(),SMA(+),SDHB(+),PDGFRA( +),S10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3天内反复呕血3次
CT值: 41HU、62HU、75HU
(胃间质瘤切除标本)胃肠道 间质瘤(GIST)。组织学类型: 梭形细胞型;瘤细胞异型性: 中度异型;具体位置:粘膜下 层至浆膜下层;肿瘤大小: 9.0×6.5×4.5cm;肿瘤数目: 单个;核分裂像计数:3个 /5mm2;肿瘤破裂(-);肿 瘤性浸润(-);肿瘤性坏死 (+)。吻合钉切缘未见肿瘤 累及。IHC:CD117(+),DOG1(+),CD34(+),Ki-67(+, 3%),PDGFR-a(+),Desmin(),SMA(-),SDHB(+),S-100(),B-catenin(-)。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在胃肠道间叶组织间的肿瘤称之为胃肠道间质瘤,大部分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为胃肠道间质瘤。

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根据是,患者的胃肠道出现有非上皮性的,非淋巴性,非肌源性的肿瘤。

1病理学组织形态11大体形态: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来自于患者得到胃肠肠壁的肌肉层,肿瘤最先发病是在患者的胃肠壁肌肉内,并且呈现向外生长的趋势。

有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会发展成肠系或者是大网膜的肿瘤。

根据肿瘤的主体位置进行分类,共有五类,分别是:腹内胃肠道外型,壁内型,腔外型,腔内型和哑铃型。

肿瘤主要是以膨胀性的生长方式,因此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晰,常常能够观察到有孤立性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肿瘤,部分肿瘤会呈现为分叶状或者是多发状,但这相对少见。

对肿瘤进行切割,观察其切面情况。

间质瘤主要是呈现类似鱼肉状,周边为灰红色,而肿瘤的中心则有出血,坏死以及各种囊变等的病变改变[1]。

12组织学特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形态,同一肿瘤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形态。

因此可以根据细胞形态对其进行分类鉴别,其中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以及两者的混合型。

其中梭形细胞型是较为常见的一些胃肠道间质瘤。

另外,细胞的排列也呈现多种的排列结果,除了常规肿瘤细胞的弥漫片状排列和交叉束状排列外,还会出现有血管外皮瘤样,大菊形团样,器官样,花瓣样和栅栏状等。

在不同部位出现的间质瘤其形态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以胃部和小肠间质瘤的形态学变化较大,而直肠的间质瘤变异情况较小,主要还是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并且常常是以纯的梭形交叉束状排列为主。

在胃部的间质瘤还会出现印戒样细胞和核端空泡细胞,其中研究发现只会在患者的胃部发现有核端空泡细胞,其它部位仍未发现有该类细胞,而印戒样细胞除了会在胃部出现外,还会在其它的器官部位中出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行为学主要是从良性开始变化成为恶性,其发病初期为良性细胞,存在有潜在恶性,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发展低度恶性,显著恶性,良性,恶性等范围内变化。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现在是1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由于光学显微镜下近乎相同的形态表现,GIST 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鞘 膜瘤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重大突破,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达及 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学 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出 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现在是5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病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无真正 包膜
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较大病变出现局灶性出 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道相通
为确切
现在是14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生物学行为
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范围55岁~65岁 胃(60~70%,最常见),小肠(20~30%),结
直肠(<5%),食管(<5%),胃肠道外腹腔内网 膜、肠系膜、腹膜后(3~4%) 发生于胃肠道外腹腔内网膜、肠系膜、腹膜后又 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此型恶性者居多
现在是37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影像学表现-胃GIST
现在是38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影像学表现-胃GIST
现在是39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影像学表现-胃GIST
现在是40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
影像学表现-胃GIST
全部胃肿瘤的2%-3%,多数位于胃体,胃窦部少见 小至1cm以下,大者超过25cm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向型肿块,小的病变可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 断
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由于光学显微镜下近乎相同的形态表现, GIST过去常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 神经鞘膜瘤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 研究的重大突破,人们对GIST的起源、基因表 达及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组化)检测、 组织学诊断标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影像学表现- M R I
男,70岁,直肠后GIST
影像学表现- M R I
影像学表现- M R I
影像学表现- M R I
影像学表现- M R I
腹部平片可以显示软组织肿块,也可以显示胃泡变形或 肠袢移位,肿瘤坏死时偶可见病变内积气
影像学表现-X线
影像学表现-X线
影像学表现-X线
钡餐或灌肠检查表现为粘膜下肿瘤的特点,并可提示其外生性生 长。病变境界清楚,边缘光滑,表面偶可不规则,与起源于粘膜 的腺癌不同,GIST一般无粘膜破坏,但是半数可见粘膜溃疡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 出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病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 ,无真正包膜
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较大病变出现局灶 性出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 道相通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
病理
病理
男,70岁,黑便,空肠带蒂GIST
病理
空肠纤维照片,固有肌层的壁内GIST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影像学表现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 使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但随着MSCT 的普及,MRI优势不在明显,应用也不及 MSCT广泛
最可靠的恶性征象是术中发现肿瘤侵润邻近器 官或出现腹腔及腹膜转移,淋巴转移较少见
胃GIST以良性和交界性多见,小肠以恶性多见
生物学行为
GIST中恶性10~30% 潜在恶性70~9% 潜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为恶性 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更为确切
生物学行为
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范围55岁~65岁 胃(60~70%,最常见),小肠(20~30%),
结直肠(<5%),食管(<5%),胃肠道外腹腔 内网膜、肠系膜、腹膜后(3~4%) 发生于胃肠道外腹腔内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又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 ),此型恶性者居多
概述
当前,GIST被定义为原发于消化道,表达c-kit 蛋白(CD117),富于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形性 细胞的间叶性肿瘤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 淋巴、非上皮的软组织肿瘤。包括GIST、平滑 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 维母细胞、脉管、脂肪源性肿瘤等
肿瘤坏死形成的空腔与胃肠道交通时可见钡剂进入其中 部分病变可完全位于腔外,此时钡餐或灌肠检查可以完全正常或
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影像学表现-X线
X线平片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GIST诊断和评价价值极为有限
影像学表现-X线
影像学表现-X线
影像学表现- M R I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
概述
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约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 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 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也就是说GIST不包 括由平滑肌起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 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病理
病理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超微结构
该类肿瘤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胞浆 指突状突起
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97%。CD34阳性率75 ~80%,多为弥漫性强表达
约50%的GIST发生c-kit基因突变
生物学行为
包括良性、交界性、恶性(良性、潜在恶性、 恶性)
文献较多良恶性参照标准,但事实上GIST良恶 性的判断比较困难
临床症状
患者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或腹痛就诊 ,部分患者呕血、腹腔出血、发热或腹部触及 包块
位于小肠的GIST可以出现肠梗阻、肠套叠、肠 穿孔
一些病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而于体检时发现 多数与平滑肌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症
状没有太大区别
影像学表现-X线
X线平片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GIST诊断和评价价值极为 有限食管病变在胸片上表现为中后纵膈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