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只能驻足,不能停留
(完整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使用说明】1.依据导学案通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一、自主学习(先通读一遍课本,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2。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 。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1。
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发展的意义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学无止境 导学案
第四单元学无止境单元知识要点:1.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就要抱着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学习的方法。
3.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受益终生,主动追求美好人生。
7、地平线知识要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3.认识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1、读一读,选一选。
渭.北(wèi wěi)悠.然(yōu yóu)咀嚼. (jiáo jué) 沉沦.(lùn lún)2、看拼音,写词语。
xiān wēng jū shù mí tuán ( ) ( ) ( ) Jiān xīn róng hé jì mò( ) ( ) ( ) 3、按要求写词语。
⑴写近义词。
空洞――()品味――()艰辛――()融会――()⑵写反义词。
依然――()苦楚――()新鲜――()吸引――()4、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个三角形。
(用加点词造句)——————————————————————————⑵也正因为..跑了一程又一程。
(用加点的..是个谜,我才要去解,所以关联词造句)——————————————————————————⑶我曾经无数次,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向地平线。
(修改病句)———————————————————————————⑷空旷的原野上散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房屋。
(缩句)——————————————————————————5、联系课文思考并作答。
(说说句子中的“地平线”各指的是什么)⑴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⑵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辛、苦楚、寂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主学习导学案
【导学2】:如何使理想变成现实?
阅读:教材P21-22,完成书本勾画
探究:结合自己的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合作探究环节
我们有了理想和计划,还需付诸于每一天的实干,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7分钟)
①两人小对子:
相互检查自研成果(课本勾画情况、学案完成情况)
拓展训练:
3、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同学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做了?”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当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这个问题时,整个教室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要求每位同学合上书本,独立完成,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
基础训练:
1、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句镌刻于人类思想史上的千年哲言不知启发了多少名人志士,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而我们中学生要实现目标和理想,就要 ( )
①制定好计划,有了计划就可以体验成功 ②把目光放在长远处,身边的细节小事不必计较 ③把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启示我们 ( )
①干什么事,都要慢慢来 ②要想实现理想,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③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到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 ④理想的实现需要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021-2022高二物理教科版选修3-5导学案:第四章 1 量子概念的诞生 Word版含答案
1量子概念的诞生[目标定位] 1.知道热辐射、黑体和黑体辐射的概念,知道黑体辐射的试验规律.2.知道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假说.一、黑体与黑体辐射1.热辐射(1)定义:四周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状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2.黑体(1)定义: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取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确定黑体,简称黑体.(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想一想在火炉旁边有什么感觉?投入炉中的铁块颜色怎样变化?说明白什么问题?答案在火炉旁会感到热,这是由于火炉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投入炉中的铁块依次呈现暗红、赤红、橘红等颜色,直至成为黄白色,这表明同一物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温度有关.二、黑体辐射的试验规律1.随着温度的上升,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2.随着温度的上升,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想一想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抱负的黑体吗?答案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抱负的黑体,实际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电磁波),也都能吸取和反射红外线(电磁波),确定黑体不存在,是抱负化的模型.三、能量子1.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吸取能量时,只能是辐射或吸取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这个不行再分的最小能量值ɛ叫做能量子.2.大小:ɛ=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是普朗克常量,数值h=6.626×10-34__J·s(一般h取6.63×10-34 J·s).一、对黑体辐射规律的理解1.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2.黑体是指只吸取而不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的物体,由于黑体只进行热辐射,图4-1-1所以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3.黑体辐射的试验规律:随着温度的上升,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如图4-1-1所示.【例1】图4-1-2在试验室或工厂的高温炉子上开一小孔,小孔可看作黑体,由小孔的热辐射特性,就可以确定炉内的温度.如图4-1-2所示,就是黑体的辐射强度与其辐射光波长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B.T1<T2C.随着温度的上升,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所降低D.随着温度的上升,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答案AD解析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能的多少打算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波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放射的面积,而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取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温度有关.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所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λ1<λ2,T1>T2,本题正确选项为A、D.借题发挥随着温度的上升,各种波长的辐射本事都在增加,当黑体温度上升时,辐射本事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这是黑体辐射的特点,生疏黑体辐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训练下列描绘两种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的图中,符合黑体辐射试验规律的是()答案A解析随着温度的上升,辐射强度增加,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着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A正确,B、C、D错误.二、能量子的理解和ε=hν的应用1.物体在放射或接收能量的时候,只能从某一状态“飞跃”地过渡到另一状态,而不行能停留在不符合这些能量的任何一个中间状态.2.在宏观尺度内争辩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认为: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能量变化是连续的,不必考虑量子化;在争辩微观粒子时必需考虑能量量子化.3.能量子的能量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ν是电磁波的频率.【例2】光是一种电磁波,可见光的波长的大致范围是400 nm~700 nm.求400 nm、700 nm 电磁辐射的能量子的值各是多少?答案 4.97×10-19 J 2.84×10-19 J解析依据公式ν=cλ和ε=hν可知:400 nm对应的能量子ε1=hcλ1=6.63×10-34×3.0×108400×10-9J=4.97×10-19 J.700 nm对应的能量子ε2=hcλ2=6.63×10-34×3.0×108700×10-9J=2.84×10-19 J.借题发挥(1)求解本题关键有两点:一是能依据已知条件求得每一个能量子的能量,另外必需明确激光器放射的能量是这些能量子能量的总和.(2)这类习题数量级比较大,留意运算当中提高运算精确率.【例3】对于带电微粒的辐射和吸取能量时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某一个最小能量值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取B.辐射和吸取的能量是某一最小值的整数倍C.吸取的能量可以是连续的D.辐射和吸取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答案ABD解析带电微粒的辐射和吸取能量时是以最小能量值——能量子ε的整数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取的,是不连续的.故选项A、B、D正确,C选项错.对黑体辐射规律的理解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芦花荡》导学案
《芦花荡》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说出文章大意。
2、学习从人物的语言、行为、肖像、神态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体会诗情画意般的写作风格。
4、感受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抗击侵略时所表现出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从人物的语言、行为、肖像、神态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难点:体会诗情画意般的写作风格。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第一步:默读课文三遍,注意注释中有注音的字;第二步:将你不理解的词语写到学案的“学生笔记”一栏中。
【知识链接】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
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
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
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
(本文在文学界有诗意小说之美称)1.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2.白洋淀位于河北保定境内,是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开放区。
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第二大淡水湖:衡水湖;第三大淡水湖:永年洼淀)【课前预习案】1、注音。
(1)疟子()(2)疟疾()(3)寒噤()(4)上蹿下跳()(5)仄歪()2、解释。
(1)寒噤:(2)挂花:⑶仄歪:⑷张皇失措:3、文中写了两个具体的故事请概括如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一)走进芦花荡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全神贯注教案
全神贯注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全神贯注”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并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全神贯注”的含义,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2、教学难点学习罗丹全神贯注的精神,并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雕塑家——罗丹。
(展示罗丹的雕塑作品图片)你们看,这些雕塑作品多么精美啊!罗丹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他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课文。
(板书课题:全神贯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用“——”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①这段话中,罗丹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受到他全神贯注?(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眼睛闪着异样的光;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②罗丹为什么会有这些动作?(他在全神贯注地修改雕塑,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加完美)③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桥之美》导学案
《桥之美》导学案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理清行文思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吴冠中: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索,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4.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导入新课:1.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知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写在下面。
四、研读赏析,揣摩品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
(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学案
(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学案一、目标点击〔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格中的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2、读比喻句,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和好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训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和儿童的生机勃勃,体会冰心老人对儿童的喜欢之情及所寄予的期望。
二、文本解析1、课题讲析这个课题,是由我们伟大的文学家冰心奶奶由古人的诗句——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动而成的。
2、课文内容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生动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年少儿童的喜欢以及所寄予的期望。
3、文本结构依据作者的行踪,可以把文章分为4个局部。
第1局部〔第1、2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文章先写碰到儿童的地点,以及儿童之多;然后通过对两句诗的新的解释,点明题目,同时也道出了游园的缘由——被生动可爱的孩子所吸引,不由得产生游园的兴致。
于是,“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这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欢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
第2局部〔第3、4自然段〕,写巡游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
这一局部在写儿童之多时,作者抓住儿童的不同情态——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的,说着的,笑着的,还有跑累了坐着看书的,在“一面面鲜红的队旗〞的映衬下,他们显得那样的生动可爱;在写儿童归队的情景时,用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但又用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
第3局部〔第5—8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这一局部先写了开得很旺盛的几棵大海棠树以及对饱满、烂漫的春光的赞美;接着写“我们在花下大声赞美〞时,引来“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文章用“我〞与孩子的对话的方法,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忸怩〞和一个男孩子的率真,然后就孩子说的那句“就是开得旺〞作引申,写了花儿与儿童一样,借花喻人,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挚爱和期望。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
《永久的生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三个生命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欣赏精彩语段,提高感悟能力。
3、获得生命的永恒的感悟。
学习重点:对三个生命特点的领悟,对精彩语段的欣赏。
学习难点:对三个生命特点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蔓延()凋零()醇()厚迁徙()绚()丽祈()祷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醇厚:迁徙:绚烂:祈祷:3、了解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探究与练习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通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找出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思路。
分组讨论,概括文章的结构特点。
文章中有一句话与文题“永久的生命”相呼应,请找出这句话并写下来。
2、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阅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b. “永久的生命”在第一段中有什么体现?请用原文回答。
c.你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这也许就是生命被人们草草描述为不朽的原因吧?”这句话?阅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第二段中“它小得在一般显微镜下也看不见”,其中的“它”指代什么?b. “它还能从一个微小的数量起到很大的数量。
”体会这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在以后的文章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藤野先生》导学案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和正视现实不避艰难的忧患意识。
2、理解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特征进行正面刻画和侧面描写的方法。
3、领会本文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对比鲜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感情色彩及幽默效果好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藤野先生与“我”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学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在野外迷路的危险性和应对措施。
2. 进修基本的野外求生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自救能力。
导学内容:一、野外迷路的危险性在野外迷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能会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迷路后,可能会面临缺水、缺食、遇险等情况,所以在野外迷路时一定要保持岑寂,切勿慌乱。
二、野外迷路的应对措施1. 保持岑寂:迷路后不要慌张,要岑寂思考,分析周围环境,寻找蛛丝马迹。
2. 不要盲目行动:不要随意乱走,可能会导致离开救援队的范围,增加被找到的难度。
3. 找到安全地点: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停留,等待救援。
4. 发出求救信号:利用口哨、火把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帮助救援人员找到你。
三、野外求生知识和技能1. 寻找水源:在野外迷路时,首要任务是找到水源,确保自己的生存。
2. 寻找食物:可以寻找一些野果、野菜、昆虫等食物来维持生命。
3. 搭建简易避难所:可以利用树枝、树叶等搭建简易避难所,防止受到风雨侵略。
4. 制作信号标志:可以利用石头、树枝等物品制作信号标志,帮助救援人员找到你。
四、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自救能力1. 学会援救知识:学会基本援救知识,能够及时处理自己或他人受伤的情况。
2. 学会应用工具:学会应用口哨、火把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
3. 增强体能: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能,提高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导学案练习:1. 你在野外迷路后,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水平地提高被救援的机缘?2. 野外迷路后,如何找到水源和食物来维持生命?3. 你认为进修野外求生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4. 你在野外迷路时,遇到了一个受伤的伙伴,你应该怎么处理?导学案总结:通过进修《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学案,我们了解了在野外迷路的危险性和应对措施,进修了基本的野外求生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和自救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在野外生存的能力,珍爱自己的安全。
关键处驻足,慢绘细微处教学设计
《关键处驻足,慢绘细微处》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这个学段的学生“写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慢描细绘。
本单元所选取的课文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需要通过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是本单元的目标之一。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四篇以刻画“小人物〞文章的学习、品读,学生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做了铺垫。
记叙文的写作,是训练的重点。
学生写的不生动、不感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选材因素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细节或细节描写不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二〕过程与方法、选取细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观察的习惯,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运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画图法追问法启发法探究法归纳法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板书云平台路径、多媒体课件、翻开Easinote2.学生的准备:调取云平台资源、多媒体课件、A4纸、双色笔、字典、微写作本〔二〕课堂实施1.激趣导入——侦查身份根据提示,侦破身份他在大街上走着。
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身穿黑衣服,戴着眼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身穿黑衣服,戴着眼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让同学们根据文字提示猜想“他〞的身份,引入本节课课题“关键处驻足,慢绘细微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概念〔1〕学生自主总结在表达一篇文章时,可以在哪些地方驻足,添加细节描写。
〔2〕师出示课件总结归纳细节描写的分类,明确细节描写的定义: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抓住细节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抓住细节》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够加强对细节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和思考的深度。
一、预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何抓住细节。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细节,就会事半功倍,得到更好的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今天早上,小明去上学,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只小鸟掉在了地上,他停下脚步,弯下腰,仔细察看。
发现小鸟还在挣扎,小明急忙将小鸟抱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树上。
随后,他看到一只猫正悄悄地靠近小鸟,立刻大喊一声吓走了猫。
小鸟振翅飞走,小明微微一笑,便继续前行。
”问题:小明为什么会停下脚步?他是如何帮助小鸟的?为什么会大喊吓走猫?二、课堂讲解1. 什么是细节?细节是指故事、事件、事物等中的一些细小的、琐碎的部分。
虽然细节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往往对整体情节或事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为什么要抓住细节?抓住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在阅读文章时,如果只看大意而忽略了细节,可能会导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
3. 如何抓住细节?- 注意文字中的描写:作者在描写事物或情节时,会用到各种细节来增加画面感,这些细节往往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 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蕴含着许多细微的信息,通过观察这些细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 留意事件的起因和结果:观察事件的前因后果,从中找到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至关重要的细节。
三、课堂练习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小红昨天去公园散步,忽然发现一个花坛里有一只小蝴蝶在死命地挣扎,她立刻跑过去一看,原来蝴蝶的翅膀被缠住了细丝。
她小心翼翼地将蝴蝶挣脱出来,蝴蝶振翅飞走,小红心情大好。
”问题:小红为什么会跑过去花坛?她是如何帮助蝴蝶的?为什么她心情大好?2. 分析以下两幅图片,注意其中的细节,然后写出你的观察和理解:(图片略)四、课后作业1. 阅读任意一篇文章或故事,挑选其中的一个细节,写下你对这个细节的感想和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读不完的大书》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成功学习
1.成功自学
(1)我可以记住下列词语意思。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雄健:强健有力。
愉悦:喜悦
超凡脱俗:指超出世俗,不同凡响。
井然有序:指整齐而有秩序。
(2)我可以熟练、流利地读出下列近、反义词。
近义词:寻找——寻觅敬佩——佩服遐想——遐思
沉思——深思盘旋——回旋勇猛——勇敢
反义词:广阔——狭窄愉悦——痛苦勇敢——胆小
温柔——粗暴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2.成功量学
(1)本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课文哪些段落对这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3)朗读课文找一找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二、成功用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东西()的精神()的天空()的花儿()的大地()的棕榈树()的味道()的细雨()的奥秘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选项。
A.叽叽喳喳
B.蹦蹦跳跳
C.滴滴答答
D.乒乒乒乒
(1)一群小鸟在草地上()地找吃。
(2)一阵()的声响,把邻居都吵醒了。
(3)天刚放亮,树上的鸟儿就( )喧闹起来。
(4)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下不完。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语:在野外迷了路是一件令人极其恐惊的事情,但若果我们事先做好一些筹办工作,就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
本次导学案将援助我们了解在野外迷路时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持岑寂并尽快脱困。
一、熟识野外环境1.了解野边境形野边境形复杂多变,包括山脉、森林、河流等,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可能遇到的地形,为迷路做好充分筹办。
2.熟识野生动物野外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有些会对人类构成恐吓,我们要学会区分这些动物,并尽量避开它们。
二、迷路后的行动1.保持岑寂迷路后最重要的是保持岑寂,不要惊惶失措,要有条不紊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四周环境迷路时,要观察四周的地标、植被等信息,寻找线索指引自己的方向,并且留下自己的踪迹,便利搜救人员找到。
3.保持体力在野外迷路时,要保持体力,尽量防止消耗过多精神,可以选择就地休息,保持体力储备。
三、脱困的技巧1.依据太阳方向裁定方向在迷路时,可以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裁定方向,白天时太阳在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可以借助太阳的位置来确定前进的方向。
2.寻找水源水源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若果在野外迷路,应该优先寻找水源,确保自己有丰富的水源供应。
3.制造信号若果无法自行脱困,可以利用资源制造信号,比如在地面画出SOS信号、用火光或反光物品吸引他人注意。
四、迷路后的紧援救援1.尽量防止夜间行动在野外迷路后,最好尽量防止夜间行动,夜间行动不仅容易迷失方向,而且存在更多潜在危险。
2.保持与外界联系迷路后要尽可能保持与外界联系,可以利用手机发出信号、吹口哨等方式吸引他人注意,同时也要保持手机的电量。
3.等待救援若果自行无法脱困,最好在安全地点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不要盲目行动,防止增加危险。
五、结语在野外迷路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状况,我们要做好充分的筹办,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
当我们迷失在野外时,要保持岑寂、观察四周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脱困。
期望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大家能够精通迷路后的应对技巧,做到有备无患,保卫自己的安全。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校: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学科:道德与法治制作人:张聪审核人:石成婷【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2.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规则。
3.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遵守规则,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而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自觉坚守规则。
难点: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学习过程
1、近年来,不惜违反规则、踩踏花草也要拍出美照发朋友圈的行为越来越普遍。
你是如何看到这种行为的?
2、无论是围上警戒线还是管理人员喊破喉咙,都制止不了游客的这些违反规则的行为,那么,要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你认为要怎么做?
新知探究
1.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见到过哪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呢?这些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生活中还有类似不守规则的行为吗?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习小结
生活处处都是规则,我们要了解规则、懂得规则、遵守规则,才能拥有一个快乐、平安的生活。
只有每一个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能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关键处驻足,细微处“慢”说——细节描写》教案
《关键处驻足,细微处“慢”说——细节描写》教案洛阳魏书生中学八年级语文组周晓宇【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
2.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3.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使文章真实、生动感人。
【学习重点】细节描写的方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学习难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人们都说:“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其实,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
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
今天,我们来一起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展现细节,让我们作文中的人与事如生活中一般,于微处见妙,细处见情。
二、游戏激趣,聚焦细节1.通过学生事先已写好的“猜人物”的片段作文,集体猜人物。
2.出示学习目标3.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三、形象回顾,欣赏细节经典课文细节欣赏:《背影》片段欣赏正是因为作者这一处对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细节描写,才让这个普通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读者的心中,成为永远的经典。
总之,好的细节描写,就犹如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起来。
四、明晰方法,感受细节1.典型真实 (细观察、善捕捉)例文1:增加神态描写2.生动新颖(炼词语、妙修辞)例文2:《骆驼祥子》片段3.细腻具体(多联想、多想象)例文3:《粗汉与女》师生再次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五、体味生活,描写细节集体构思,抓住细节,写片断作文下面就让我们拿起笔来,试着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加入细节描写,使你的人物更鲜明,故事更生动。
请你为下面这段乏味的文字加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语言更加丰富、优美。
(分别运用不同细节描写法修改文段:心理、动作、环境、想象等)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我紧张极了,害怕极了。
六、教师总结于微处见妙,细处见情,细节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吧!让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在笔尖永驻芳华!七、板书关键处驻足,细微处“慢”说——细节描写。
一个都不能少导学案
课文《一个都不能少》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二、学习重难点三、预习检测题四、中心思想五、段落划分六、写作手法七、读文感知八、经典语句解读九、预习检测题答案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故事情节,深入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认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和问题,理解“希望工程”的重要性,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别是要关注课文所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援助。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难点在于对课文中深刻内涵的把握和感悟。
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村教育的艰辛和希望,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思考。
三、预习检测题一、填空题1.《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__________的代课老师,为了确保学生不流失,坚持__________的故事。
2.课文中,水泉小学原先有__________个学生,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最后只剩下__________个学生。
3.村长找魏敏芝来代课,主要是因为她能__________,确保学生不流失。
二、选择题1.下列哪个人物是课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主角?A.高老师B.村长C.魏敏芝D.张慧科2.课文《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是什么?A.讲述农村教育的艰辛B.展现学生的成长历程C.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D.呼吁关注留守儿童三、简答题1.请简述课文《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为了留住学生采取了哪些措施?2.你认为课文《一个都不能少》中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3.结合课文《一个都不能少》,谈谈你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和认识。
四、中心思想课文《一个都不能少》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深刻关注与反思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只能驻足,不能停留
大峪沟一中朱丽冰
一切都不是万能,导学案当然也不是。
若是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全寄托在一张导学案上,未免会背道而驰。
但我也并不是说导学案不好,而是说如何才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发挥出它的最大效益。
我们可以把导学案看做是一堂课的框架,使课堂更加的有序、严密。
导学案经过老师们的多方搜集资料和精心组织编写,往往把一堂课的知识梳理得系统而清晰、重难点突出、实施步骤科学合理、自学与延展部分也相得益彰,所以这样的一张纸已经被赋予了灵魂与使命,并且会成为学生接受、吸纳并建构知识的好帮手。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样一张类似于“作战指挥图”一样的东西帮助自己与学生达成共识,搭建更易操作运行的平台,使课堂更加理智、高效。
这是导学案的使命,更是教师们的希望所在。
但导学案并不能成为一堂课完全的指望和依靠,老师的讲授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每一堂课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就像计算机的CPU。
这些核心的东西必须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否则任何练习与测试都只能是建立在模糊不清的定义上的,练得再多,也无法弥补本质上的空虚。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还是把一节课要讲的核心部分融会贯通、选择最佳时段精辟讲解,帮助学生们理解其真谛,吃透其概要,避免学习的海市蜃楼。
这样,把老师的资源与
学生的潜能完美结合,做到既不偏废一方又不迷信一方,协同攻关,取胜的机率也就大得多了。
因此,处理导学案还应以老师的教为前提,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的做法无疑是犯了左倾主义的错误,是废弃将帅之谋的纸上谈兵。
另外,更不应把导学案的编写固定、束缚,若是每一篇导学案都如出一辙,可想其导学价值会有多少?若是三段五环节缺一不可,教学的灵活性又何以体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
试想,非要拿一个碗盛所有的东西,不管它是气态抑或固态,可行吗?愚也。
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间和对象灵活机智地编写导学案,同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多反思,常提高,课堂本就是个灵性的思维驰骋之所,那容许一条道走到天黑呢?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但绝不属于任何一方。
老师只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一个鲜活不拘的帮手,又是任何先进的机器和参考书都无法取代的拥有专业技能的个体,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表扬、激励、否定、拒绝、启发、诱导等,使学生更乐学,使课堂更生动,使生活更快乐,使成长独一无二。
老师不是为贩卖知识而活的,老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快乐通道。
我们教给学生更人性的东西,我们是他们人格的耳濡目染者。
我们帮他们更快地找准方向,我们拥有祖国未来的第一手资料。
爱祖国,爱孩子,就要放开手脚让他们去尝试,并且敢于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时间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
未来也是他们的,我们没有理由包办代替,更不能让他们养成循规蹈矩或者缩手缩脚的坏习惯。
就像正学走路的孩子,还是不要扶得太到位,跌跌撞撞是为了学习、为了积累、为了摸索、为了进步。
最后,我们还是要深切地感谢导学案的发明者和推广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又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给了我们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参考,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有多了一重保障,此乃学生之福也。
不过导学案只是一种方案,一种个案,它绝不是全部,我们可以驻足,但不能停留。
我们还有待开发出更多的方案和个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勇于挑战,开拓创新,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