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铸就安徽经济腾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铸就安徽经济腾飞“黄金十年”
6月25日,总投资12亿元的马钢晋西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开工建设,全省最大工业企业马钢集团迈出了做大铁基新材料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步伐。

6月28日,总投资超过340亿元的江南产业集中区1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

和防洪保安、通达、信息、生态、信用、人才六大基础工程,滚动实施一批支撑性、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促进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夯实经济社会腾飞的基础,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861”行动计划,既坚定了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信心,又明确了跨越发展的路径。

在这一计划引领下,各地将扩大有效投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激荡起大建设、大发展的干事创业热潮。

2002年时,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3亿元,而2011年,全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2126.3亿元,是10年前的10倍多。

最近10年,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大的时期。

在八大产业领域,马钢新区、江淮乘用车、奇瑞轿车三厂、淮南矿业顾桥煤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制造能力与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在六大基础工程领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万公里。

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淮北大堤保护区、沿淮主要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一大批民生工程项目相继建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861”行动计划成为“保增长”的有力抓手,通过深入谋划并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2009年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上年净增近3000亿元,达到9263.2亿元,支撑了全省生产总值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突破万亿元的目标。

站在新起点上,我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赋予“861”行动计划全新内涵,围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全方位构建多层次、多系统、开放式、动态性的“861”行动计划项目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在“十二五”的黄金发展期,在建设经济强省的新航程上,全新的“861”行动计划必将为全省加速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工业强省”战略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速锻造支撑跨越发展的强壮“脊梁”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工业化率由落后全国水平一举实现反超,一批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异军突起
阜阳是皖北农业大市,但它正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疾驰”。

今年5月份,该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2.82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十一五”期间,其工业化率一举提升10个百分点,煤炭、有色金属产量跃居全省前3位。

在广袤的传
统农业沃土上,不断向上生长的现代工业文明“新枝”,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阜阳的这番变化,正是全省的生动缩影。

“建设新兴的工业强省,是安徽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的夙愿和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

”这是2007年8月召开的全省工业强省大会凝聚的共识。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工业强省”作为推进全省跨越发展的主战略。

以此为契机,一轮强劲提速的工业化浪潮席卷江淮大地,已经并且正在塑造全新的发展格局。

工业成为扩大有效投入的“主阵地”。

“十一五”期间,全省向工业领域投入资金超过1.5万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6年的41.7%提升至2010年的47.4%。

2011年,全省完成工业及信息化投资29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8%。

在全省上下涌动的工业项目建设热潮中,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全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基地、全国领先的家电制造基地等相继建成,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国工业经济版图中活力焕发的新生力量。

不断提速的工业化进程是这种力量的有力展示。

从2006年到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年间连破5个千亿元关口,由2006年的2240.4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7061.7亿元,工业增速在全国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12位快速前移至最近3年的前4位。

全省工业化率5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至2010年达到43.7%,高于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

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已经连续5年保持50%以上,今年一季度达63.9%,比过去5年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

工业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全省已经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仍将不断加速。

随着工业化如火如荼推进,一批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异军突起。

2011年底,全省汽车和装备制造产值接近8000亿元,材料及新材料产值接近6000亿元,食品医药产值接近3000亿元,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5大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30%。

随着我省壮大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路线图”更加清晰,一批5000亿元级甚至万亿元级主导产业加速兴起,成为引领工业化进程的先导力量和支撑经济强省的强壮“脊梁”。

自主创新和产业承接国家级战略平台效应彰显,创新创业拓展转型跨越新路径
——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全省六成以上比重,皖江示范区吸引外来投资占全省七成比重,全新的市场主体为转型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由合肥市与中科大市校联席会议上达成的一项共识,变成了即将落地的建设项目。

这一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要用科教资源的火种点燃自主创新的火炬,把一个个自主创新的亮点汇聚成普照江淮的光明。

”2008年10月,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发出这样的号召。

以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启动为标志,自主创新战略深入推进,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8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上企业数量4年增长10倍以上,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

2011年7月,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合芜蚌试验区由此升格为国家级自主创新战略平台,而重大的利好政策实施必将激发出更大的创新动力。

在注重通过创新发展激活内生动力的同时,我省充分把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和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的战略机遇,推进全方位开放发展,不断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广泛引进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放大增量优势,同步激活存量活力,让转方式、调结构步子迈得更快,让跨越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的实施,使我省的发展热度不断“升温”,产业资本和项目迅速“抢滩”。

2011年,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74个,实际到位资金2871.4亿元,占全省68.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占全省的73.1%。

在皖江示范区的带动下,国内外产业加快向我省转移,201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增长32.2%,在皖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由5年前的34家增加到57家;利用省外资金1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4181.2亿元,同比增长56.5%。

基于在承接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的科学承接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大文章”也被做活。

2011年,全省5个100亿元的省外投资项目分别属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领域,而现代服务业引资所占比重也较2010年上升1.16个百分点。

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全省市场主体“阵营”日益庞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由“十五”末5000户左右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6万户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每天净增100户以上,2011年末已经超过27万户,经济基本面生机蓬勃。

方兴未艾的创新创业热潮,正在深刻改变着江淮大地的发展轨迹,拓展出更加宽广的跨越崛起新路径。

“三化协调”迈出坚实步伐,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奏响和谐发展强音
——皖北地区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领先,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以上,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速
建设郑蒲港新区是马鞍山在区划调整后推进跨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这一新区的诸多“亮点”中,“田园城市”理念独具一格:新区将在225平方公里规划区建设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等举措,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探索现代化新城区与现代化新农村交融发展新路。

10年来,全省经济的跨越发展直接受益于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在工业化率不断攀升并超过全国水平的同时,2005年以来,全省的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6
个百分点以上,去年已经达到44.8%,平均每年有100万人进入城市生活。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达到2650亿元,年均增长30.4%。

在财政投入带动下,社会资本也纷纷投向“三农”领域,全省农村投资由2005年的381.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75.4亿元。

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61.2亿元,同比增长50.2%。

作为全省着力打造的“三化协调”示范区,皖北地区发展不断提速。

2008年和2010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两个“10条”政策文件支持皖北加快发展,同时启动皖北与皖江部分市县的结对合作,皖北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和市场空间优势不断凸显,区域统筹的发展理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皖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4.4%,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幅总体快于周边的中原城市群。

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三化协调”的发展理念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从2007年起,全省开始实施民生工程,并且不断扩大覆盖面。

到2011年,全省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600亿元,并带动地方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

通过用工程化措施、项目化管理来推进民生建设,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内又将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随着覆盖城乡的医保体系、社保体系全面构建完成,我省民生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喜人变化,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城市乡村联动发展、区域板块竞相发展,不断激发江淮大地蕴藏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民生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不断凝聚着全省各地上下同心、人心思进的前行动力。

在“三化协调”的全新航道上,经济强省的巨轮已然全速启航,美好安徽的锦绣画卷正在奋力绘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