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合集下载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楚辞》-屈原

《楚辞》-屈原

《楚辞》目录作者:屈原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内容梗概《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专题五: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关于楚辞“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部新体诗。

“楚辞”一名最初见于西汉武帝时。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代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辞”即文词之意,故也有写作“楚词”。

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为“赋”一、《诗经》与《楚辞》有何不同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它与《诗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从创作方法上看:《诗经》主要反映了中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诗歌史上以写实为主的创作传统,是我国早期文化的代表;《楚辞》则富有鲜明的南方地方色彩,在风俗习惯、自然景色以及地理名物等方面的描写,无不带有楚地的特征,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由于楚辞作者想像丰富,长于抒情,从而开创了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

2.从表现手法上说:《诗经》多用比兴手法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楚辞》除了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之外,还进一部把比兴发展为象征手法,使诗歌蕴含更为丰富。

3.从句式和篇章结构上看:句式方面---楚辞扩展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形成以四六言句式为主、参差自由的新句式,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特别是大都以“兮”字或“些”字作为语气词,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

篇章方面------《诗经》为了合乐的需要,篇下分章,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楚辞则除《九歌》可能合乐外,其余大都“不歌而诵”,无合乐要求,因而篇下不分章,且结构一般都比较宏大,特别是出现了像《离骚》这样的鸿篇巨制,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回环曲折的感情。

4.从作品风格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大多为集体创作的民歌,虽经文人加工,仍旧保留了民歌的风貌,风格朴素自然;而楚辞多为文人创作,且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像屈原这样杰出的诗人,其作品普涨夸饰,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

二、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1.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屈 原 与 楚 辞

屈 原 与 楚 辞

屈原与楚辞一、屈原生平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在楚国,他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

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滨海,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

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

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大约在他23岁左右,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

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

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

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的时期。

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

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

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

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

于是“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飘泊愁苦的生活。

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市)、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汩罗江畔,历时二十年。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 心灵历程再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冲突,经历了几 个情感的波折,最后形成感情的瀑布和漩涡。这 个过程的公式是:满怀热情——失望痛苦——彷 徨往复——绝望决裂。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楚辞与屈原

楚辞与屈原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 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 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 神)飞廉(风神之名)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 上叩帝阍(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祖 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 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 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 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 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 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重点2: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楚辞关系密切: • 1、首先体现在语言声调与音乐方面,楚地有“南音”系
楚辞的概说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作“楚词”。 作品运用楚地(现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带)的文学样式、
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化、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以 大量“兮”字作衬字。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 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 通称楚辞。
忧闷忳郁邑余侘失傺意的兮样,子吾独穷引困申乎为此走投时无也路。
通“郁悒”
突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凶猛的鸟, 作者自喻

专接本中国文学史练习题

专接本中国文学史练习题

接本古代文学练习题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今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古文“毛诗”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清蒋骥注,中华书局版。 《楚辞校注》,闻一多校注,古籍恩主编,中华书局。这套书共分《离骚
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楚辞入门之善本。 《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采慎辨古
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 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 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 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 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但其《报任安书》又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 ,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 “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 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 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 ,“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 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 是相合的。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 ”(按,离同罹。)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前人的说法,似乎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集而广之,理解为因遭受祸 患而抒发忧愁愤懑之情,想不致有大错。若要选择一家之言呢,我看班 固的解释比较切合诗的内容。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最新整理)屈原与楚辞1..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九歌》以祭歌形式,并吸取楚民间神话故事,抒发情感。
《天问》采用卜问形式,涉及大量神话传说,怀疑与批判精神。
《离骚》采撷神话与一些巫术活动,抒写怨情。
《招魂》则直接模仿民间巫觋招魂词形式,带有民间宗教色彩。
总之,楚辞是从楚地巫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诗苑奇葩。其奇 特的构思、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采、新颖的语言形式,构 成了完全不同于《诗经》的显著艺术特征。是一种带有强烈 个性和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新文学、新诗体。
屈原的批判也直指昏庸的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2021/7/26
31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 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
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 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 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2021/7/26
22
《离骚》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 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
2021/7/26
23
一、《离骚》解题
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 忧患)
2021/7/26
7
2.山河雄奇壮丽
楚国幅员辽阔,拥有突兀的高山,浩瀚 的大泽,奔腾的长江,从而形成了一种 雄奇、壮丽、幽幻的景色。楚地的这种 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奇异风光,对诗 人屈原浪漫主义气质的培养,艺术美感 的薰陶,无疑会起很大的作用。

屈原和《楚辞》参考资料

屈原和《楚辞》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补充: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佩刀陆离:参差杂乱→长剑低昂貌《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2.忽临睨夫旧乡..王逸《楚辞章句》:旧乡,楚国也。

言己虽升昆仑,过不周,渡西海,舞《九韶》,升天庭,据光曜,不足以解忧,犹顾视楚国,愁且思也。

另提供一说,供参考:旧乡,即指昆仑,而非楚国。

在上文里写道,诗人想象自己接受神巫劝告,远逝自疏,但忽然改变方向,“邅吾道夫昆仑”。

这是因为新疆、青海、甘肃一带的昆仑山是高阳氏的发祥地,也是高阳氏的葬地、人在困窘无望时,追念祖先,想到祖坟上去哭诉一番,寄托感情,是人之常情。

这里所“临睨”到的“旧乡”,正是指昆仑山。

看到祖先的发祥地,想到先人创建的基业正面临崩溃覆灭,怎么能不极度悲伤、顾而不行呢!所以,把“旧乡”解释成郢都、楚国,是不符合诗人感情发展的线索和已行至西方上空的描写实际的。

(参阅姜亮夫《说高阳》,载《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思考题:一、如何正确理解《楚辞》的地方特色?先来看《楚辞》的地方特色,即所谓“楚味”。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

康回倾地,夷羿毙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

依彭咸之遗则,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指以为乐;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为欢,荒淫之意也。

擿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

(《文心雕龙·辨骚》) 《楚辞》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导源于楚人神话巫教观念的神巫色彩荆楚地区开发较晚,保留着比中原更多的远古神话和上古遗风。

《国语·周语》:“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

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

……神狎民则,不蠲其为。

”《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楚辞》及屈原

《楚辞》及屈原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3.结构: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楚 辞
三、 “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注疏
1.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等。
2.注疏: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
楚地:
疆域广大,在长江、汉水流域, “地方五千里”
楚文化
①中原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②信巫鬼,重淫祀: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 辞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 较多部分采 用六言,亦参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 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 词采缤纷华美。

后世知识分子的典范: 忠贞不屈 、 特立独行
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 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作品】
郭沫若将屈原作品的写作年代划为三个时期:
屈 原
第一期为《橘颂》、《九歌》、《招魂》,大约 是中青年时代的作品。
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
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
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
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
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屈 原
《楚辞》简介
一、“楚辞”的名称
1.诗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 浓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 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司马迁说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
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 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我们认为:《渔父》显然不是屈原所作,至于《大 招》,也不应该是屈原所为。《远游》和《卜居》 两篇不好确定。
屈原的作品(二)
《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 三种类型的代表。其中,《离骚》一组,《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参考书目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版。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 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 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 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 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 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 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
《九歌》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 《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 而著名的乐曲。
第四节
其他楚辞作家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司马迁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 宋玉、唐勒、景差三人中,唐勒无作品存世。 而景差,王逸《楚辞章句》在《大招》一篇下 先标为屈原作,又说“或言景差”,且《大招》 又非出色之作,可存而不论。故可以具体评述 的,宋玉一人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辞,起源于楚地言辞,后演变为诗歌体裁与总集名称,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新诗体。屈原的作品如《九歌》、《天问》等,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其中,《九歌》是对楚地祭祀乐歌的加工,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对纯洁爱情的赞颂以及对牺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士的礼赞;《天问》则通过反诘形式提出众多问题,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屈原与宋玉并称“屈宋”,共同代表了先秦楚辞的最高成就。楚辞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楚国地理,描写楚国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离骚》更是表达了其政治理想、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艺术上则塑造了自我形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