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生活教育实践根深叶茂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 农村教育大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   农村教育大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教育大发展——农村学校的经历与思考安徽省怀宁县实验小学刘川生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二十八年的亲身经历,真真切切地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国家走出积弱迈向富强,我们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

一、不平凡的三十年,农村学校教师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付出了艰辛。

八十年代末分配至农村学校工作的年轻人,都清楚地记得当时除了校舍破旧外,人们没有从心里根本走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阴影。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是“文革”的产物,是由一群所谓出身好自来红的文盲们管理学校的模式,管理者的权限实际就是压制教师。

“文革”期间,教师们稍有轻举妄动即会遭遇“斗争”,学校上课只能以“语录”为准,学生可以不上课“闹革命”,可以“炮轰老师(大字报)”。

因此农村产生了大量的文盲半文盲。

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包分配的师范生们,奔赴农村学校首先要挑起“一师任两教,教了日校教夜校”的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担。

二十岁的年轻人和一批“民办教师”们拿着三十元月薪,凭着“党的号召”,鼓起一腔热血,全身心投入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工作。

经历五、六年漫跑,“跑得路边不长草,跑经人家狗不咬”,终于使小学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小学普及工作刚刚报捷,农村教师又接受了全力动员学生进入初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重任。

那时的小学教师完全处于“行政压力”中,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声令下,包村到户(包学生读完初中的硬指标)必须无条件接受。

而且全日制课不能丢,工作必须尽职,只能早晚进村入户动员初中辍学的学生返校。

那时一所小学七、八名教师,整天是行色匆匆,脸色肌黄,大家心里惦记着辍学生,关于个人的读书和生活及工作报酬,根本无暇顾及。

随着《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颁布并强力实施,教师非本职的社会义务逐渐压缩,一些关于职称、称号、名誉、工资待遇等也逐渐给了农村教师。

虽然那只是极小的比例,却让农村教师(尤其是“民师”)看到了希望。

农村从教30周年的简短事迹

农村从教30周年的简短事迹

农村从教30周年的简短事迹在农村从教30周年的事迹有很多,下面为你提供一个案例:高建忠自1991年从宁夏银川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农村一线教育,经历过五所农村学校。

他在担任校长期间,带领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可贵的沉默》集体备课及评课研讨交流活动,为全区农村小学教研员教师展示了“反思研讨教学模式”,为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在兴庆区外聘专家引领“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研讨观摩”现场会上,学校的年轻教师马海燕主动要求当场上台讲课,表现优异,这与学校平时的教研以及对年轻老师的鼓励、肯定是分不开的。

高建忠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还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为农村教育尽一点微薄之力,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

解放路小学校庆三十年寄语

解放路小学校庆三十年寄语

解放路小学校庆三十年寄语(诵读部分)一、引言光阴荏苒,岁月如歌,物换星移,风雨兼程,求索中的解小步入而立之年。

三十年的呕心沥血,铸就了解小今日的辉煌。

昔日的莘莘学子,现已成为服务社会的栋梁。

岁月流逝冲淡了记忆,却冲不掉历史的印记。

——王建琴这是一个天空蔚蓝,草木青翠的世界;这是一个洋溢着智慧、善良的世界;这是一个读书声和欢笑声一样动人的世界。

这里,我们手相牵、情相连、心相通;这里,我们人相敬、爱相随、梦相同。

——宋小英二、学校在发展1、往事如诗,岁月如歌。

三十年风霜雨雪,有苦有乐,三十年阳光彩虹,有梦有情。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名字也在悄然变化:“协同进取”是我们的初衷,“知行合一”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努力打造“勤奋、创造、文明、健美”的校风,让“求知、求实、求精、求新”的教风和“好学、乐学、会学、优学”的学风相辅相成,两翼齐飞。

——王彩凤2、三十年,你从呱呱坠地的娃娃长成区内颇负盛名的名校,三十年,你培育了多少莘莘学子和优秀教师,三十载的日夜兼程与上下求索,你描绘了一幅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三十载的励精图治与披荆斩棘,你奏响了一曲跌宕起伏的教育乐章。

——王春华3、三十年,一所比我还年长的学校,承载了太多孩子们的梦想,太多园丁们的汗水。

三十年的时间,可以历练一所学校,我们走过艰辛,走过辉煌,曾经在困境中追求突破,在璀璨中点亮斗志。

——丁玲4、回眸三十年,卓然不凡。

我们走过了脚踏实地、诲人不倦的三十年,走过了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了解放路小学昨日的辉煌;用知识和智慧,挺起了解放路小学今日的脊梁;用博爱和文明,积淀了解放路小学丰厚的底蕴;用豪情和壮志,书写了解放路小学壮丽的篇章。

——瞿慧星5、回想当年,荒草依依的解小在解放路上矗立起来了,从此,引领了奉贤教育的风骚:素质教育的前驱,兴趣小组的首创,开门办学的思路,家长学校的诞生,社区教育的开发……无一不是解小之韵。

30年教育所走过的路程

30年教育所走过的路程

30年教育所走过的路程30年时间虽算短,但教育所走过的路程却很长。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如今,算起来教育已经走过六条路程了。

首先是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党中央做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

当年考生570万,录取新生27万,录取率为6.8%。

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其次是普及义务教育1980年,国家明确提出全国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进入21世纪,国家把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九年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转向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收学费、杂费。

再次是高校扩招1999年,国家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接下来便是高考制度改革1999年,高考改革正式起步。

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实行“3+X”考试。

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4个省也成为这项改革试点。

2001年,这项改革扩大到18个省市区。

同年,全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基本建成。

2002年北京地区高考开始实行“3+X”高考考试,同时获得独立命题权。

截至2004年,已有十余个省、市获得独立命题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基本形成。

观澜教育:三十年的历程 三十年的辉煌

观澜教育:三十年的历程 三十年的辉煌
宝 安三间完全 中学之一 ,为周边地 区 ( 现深圳 、东 莞、惠州三市 ) 培育了
刁。 _
弋 的车轮转 到八 十年代初 ,改革开放 的春风 吹遍 了神州大地 ,观 澜也发挥 了 “ 乡”的优 势 ,为港澳台 侨
毕侨的爱国爱 乡的热情搭建起 了一个捐资办学

其 中为广 培 、振能 两所小学一 次就集 资3 0 0
5 项工程 ,为创建教育强镇做 了全面 的 教育经费逐年 增长的同时 ,以镇 财政拨款为主 ,多方集资近亿元 ,启动3 0
中 刺。 1 9 年 ̄2 0 年 ,是观澜教育 大发展 的黄金 时期 ,整个观 澜镇 的教育 大格局建 立了比较完善 的教育体系和 99 03
营造 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 0年6 0 3 月观 澜镇顺利 ( 原稿 :以最好的成绩 ) 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 的评估 ,实现观澜 教育历史性 的跨越 ,现代教育之船扬帆起航。 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 ,师 资力量大幅增强 。2 0 年教育 强镇 创建成功后 ,观澜教育 已经发生 巨大变化 ,从办 03
澜教育 :三十年 的
花开盛世 ,潮涌鹏城 ,观澜教育事业跨越百 年 ,奋进 三十载 ,从无 到有 ,从 有到强 ,渐次
演 奏 出时代 最强音 。观 澜百年教 育 ,曾开惠东
宝 教育之先 河 ,为社会造 就 了数万 良才。改革 开放 三十年 来 ,在各级政 府 的正确领 导下 ,观 澜 教育建 立起结构 合理 、协调 发展 、具有鲜 明 特 色 、充满 生机 与活 力的教育体 系 ,创建优 质
等 。进入 2 世纪 ,观澜镇委镇政 府按照 “ 1 科教
宝安 区美术展览中观澜中学版酉彝生与宝安区教育局郑映通局长 ( 左四 ) 合影
兴镇 ”战略 ,按照全面小康 的 目标 ,以更大 的

管为不管,无为而治——我的管理主张及实践

管为不管,无为而治——我的管理主张及实践

智行活力人物唐敏,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党委书记。

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苏州市劳动模范,姑苏教育领军人才。

主持省级课题10 余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科研成果特等奖。

全国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

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本。

立足学校百年文化,依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出“习惯浸润,教为不教,成就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以及“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主张,激发师生“自加压力、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热情。

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课堂教学到学校管理,逐渐形成了“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主张。

管为不管,更多地指管理学生;无为而治,更多地指管理教师。

育学生自理自治,主要措施有:管理到位,养成良好习惯;监管到位,促进自我管理;自管到位,指向自主发展。

促教师自觉觉人,主要措施有:刚柔并济,厚植成长沃土;立体评价,成就专业发展;职业修炼,走向生命自觉。

“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管理主张;自理自治;自觉觉人回顾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学校管理,一直都有个主旋律在我心中唱响,那就是圣陶教育思想。

尤其在走上校长岗位之后,承继并弘扬“教为不教”的核心理念,“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主张日渐清晰起来。

2018年,我重返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苏州一中”)主持学校工作,“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的管理主张得以全面推开,师生“自加压力、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热情与激情被唤醒,我们用行动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管为不管,无为而治”的形成与发展1994年,苏州大学毕业后,我满怀着憧憬与希冀走进了苏州一中。

这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创办于1907年,是苏州教育史上第一所实行现代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公立学校。

光阴的流转让我一点点褪去稚嫩与青涩,也让我把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渐渐化为了责任与付出,累却快乐着,苦并幸福着。

我与电大共成长1

我与电大共成长1

---------------------------------------------------------------最新资料推荐------------------------------------------------------我与电大共成长1我与电大共成长风雨中历经 30 年的辉煌岁月,电大这棵苍天大树,根深叶茂,果实累累。

我有幸成为她的一片绿叶,在此表达绿叶对根的深深情意。

我是 1992 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攀枝花电大的,电大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不正规的,其实它是在我国成人各校里它是最正规的,而且是唯一属于教育部管辖的成人各校。

它的确以业余学习为主,但是这是现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期它不是这样的。

那时候,电大有好多层次的教学形式。

有业余的,有半脱产的,有全脱产的,稍后还有普专班(高考入学的大专班)。

而且那时候为了社会需要而办学,几乎各个系统都有电大教学班。

也就是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人才,我们就办什么专业。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的电大校园是火热的,这不奇怪,有一个历史原因给电大带来的机遇:那就是十年动乱,高等教育脱节了十年,耽误了几代人。

所以原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老三届老六届的人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补救理想的渠道,电大当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因此专业多,学生多,而且那时候的电大学生的学习劲头和1/ 4学习风气都是现在电大学生难以达到的。

他们太认真了!有的学员为了复习考试,和家人分居,生病打着点滴来考试。

他们的成绩非常好。

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动了我,在电大安心自己的教学工作。

在电大安心工作的原因还有它的教学形式。

它不象正规高校那样学院味,而是比较灵活自由。

需要的教员是一专多能型的。

象那种只一专的人,是不太适应电大教学的。

我最喜欢这样的教学,不受多少限制,而且各种知识可以因教学而很快融会贯通。

这样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好的与时俱进的学习。

还有,电大的教材更新快,教材都是全国第一流该学科学者专家写的,那知识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也是没的说的,教这样的教材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学习。

探索教育30年不停步

探索教育30年不停步

探索教育30年不停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从一个乳臭未干的“高中”生走上北大附中的讲台,再到荣获多种荣誉称号,刘明的教育生涯已经整整30年了。

从毕业参加工作到自学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他用了10年时间;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数学建模课题研究者并脱颖而出,他也是用了10年时间;从数学建模课题研究者成为如今的全国教育系统“十杰”候选人,他又经历了10个年头。

追踪刘明走过的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艰辛和乐趣,以及其自我挑战、永不停步的感人历程。

第一个10年:艰难求学路1975年,刘明从北大附中高中毕业。

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下乡插队或接受学校照顾,留校当初中老师。

为了病中的母亲、年幼的妹妹,他选择了后者。

直到今天,刘明还清晰地记得他初登讲台时的那一幕。

那时他不会讲课,上了讲台就像学生念书一样,把一节课给念下来。

一个女生在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敢来教我们?面对窘境,刘明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让学生喜欢。

刘明深知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自己欠缺得太多了。

高中毕业因为“文革”原因不被承认,小学辗转北京、上海、江西农村,也没拿到毕业证书。

虽然在北大附中讲台上教着高中的课,可在学历上却远不够格。

他没学过立体几何、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复数、三角和解析几何也有大量漏洞,更别说微积分了。

那些年,刘明的生活节奏是用“秒”来计算的。

他是北大数学系1978届的旁听生,还是首师大夜大学的借读生,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自考。

后来他又成为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

而他在学校还当着班主任,每周两个班有12节数学课要上,300本作业要改,时间全靠从休息时间里挤。

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早锻炼后就开始背书、做题,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图书馆、教室、学校、课堂、自学考试考场之间的简单重复。

三十年一路走来

三十年一路走来

三十年一路走来作者:麦志强来源:《中国德育》2012年第20期三十年,我一路走来,有幸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完成了从一个中学班主任到一个德育理论工作者的转型发展,也见证了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改革实践的发展过程。

而今,在我眼里,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小学的德育改革实践,从事理论研究与从事一线工作的德育工作者们,已经呈现出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一记得那是1983—1984学年,我接到了学校通知,让我以初中实验班班主任的身份,参加一个全国重点课题——研制中学德育大纲的实验研究工作。

接到这项任务,我激动了很长时间。

自从1973年春走上讲坛,至今已有将近四十个年头了!曾经,我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见证了“文革”对学校造成的颠覆性破坏。

1977年冬,我国重新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时的中国,就像《春天的故事》里所唱的:“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在改革开放初期充满希望和朝气的春潮涌动中,我,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教师,也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青春活力与时代豪情相互激荡,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声中产生着强烈的共鸣:“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就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和青春情怀中,我接到了参加全国重点课题研究的任务,能不激动吗?我欣喜能在这个小小的教学班里,参与一个全国性大课题的研究,我愿意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仅仅是凭着自己的朴素热情和年龄优势,在和学生打成一片中形成了一些班集体建设的感性认识,对于什么是德育,什么是班集体的形成规律,怎样在知、情、意、行诸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等等,只有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但是,我始终在探求着,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在带班的这三年之中,应该给学生施以怎样的教育和引导?其中,有没有一个类似学科教学那样的知识结构?有没有类似教学目标那样的目标序列?有没有类似教科书那样的内容体系?如果有,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摆脱那种“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主观随意状态了。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

从教三十年感悟心得体会从教三十年,是一段漫长而充实的旅程。

这三十年间,我见证了许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从教三十年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德。

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然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同时,我也时刻保持着一颗平等、开放的心态,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他们建立深入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第三,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学生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的思维方式新颖独特,有时候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因此,我常常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同时,我也会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和培训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我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去的教育往往停留在课堂中,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然而,现实生活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拓宽他们的视野,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保持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第五,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而积极的过程。

个人三十年教育工作总结

个人三十年教育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教育战线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回首这三十年,我感慨万分,既有辛勤耕耘的喜悦,也有不断求索的艰辛。

在此,我对自己这三十年来的教育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自己的未来教育之路有所启迪。

一、政治思想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定信仰,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因此,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洁自律,关心学生,关爱集体,团结同事,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育教学方面1. 教学理念这三十年,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教学成果在我的努力下,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逐年提高,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我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三、班级管理方面1. 班级文化建设我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2. 学生管理我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班级管理中,我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1. 教师培训我积极参加各类教师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乐于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罗美生:在家乡的教育热土上辛勤耕耘三十年

罗美生:在家乡的教育热土上辛勤耕耘三十年

罗美生:在家乡的教育热土上辛勤耕耘三十年作者:郭维易来源:《山西教育·管理》2021年第09期对于晋中市榆次区什贴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罗美生来说,教育事业和家乡的山水都是他一生的挚爱。

为此,他心甘情愿地在家乡的教育战线上不辞辛劳地奋斗了30个春秋,甘为人梯,不求回报,只为自己的学生可以拥有更美好的前程,家乡的教育事业可以蒸蒸日上。

1991年6月,罗美生走出了大学的校门,并于同年8月回到了他的母校山庄头中学任教,与昔日的恩师成为了同事。

在老师面前,他谦虚谨慎、认真学习,勇于承担重任。

工作第一年,他便担任了一个初三、两个初二班级的物理教师。

任教期间,他不敢有丝毫松懈,认真钻研教材,做到了每堂课都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除了对待课堂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罗美生还会在生活中关心他的每个学生,因为他相信,学生只有接受了老师,才会更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

那年中考,初三的学生获得了榆次丘岭乡镇物理第一名的好成绩。

看着学生灿烂的笑脸,罗美生的内心无比激动与自豪。

不仅如此,仅仅在一年后,也就是1993年中考,他所教的两个毕业班就获得了丘岭乡镇第一、榆次区第五的好成绩。

此后的多年里,罗美生一直从事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为自己的家乡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这些学生,有许多都进入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的高等学府深造。

“这是一位热爱教育的人民教师最大的欣慰和感动。

”罗美生说道。

因为农村学校教师人数有限,从1995年开始,罗美生还担任了学校的会计工作,又在2000年兼任学校总务主任,为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使得学校的后勤保障效能有效提高。

30年来,罗美生像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呕心沥血,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在教育岗位上一步步稳稳前行。

他很喜欢“诗仙”李白的一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坚信,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艰辛,就一定会收获成功和希望。

2004年,因为工作需要,罗美生被调到什贴镇柏林头小学担任校长。

农村从教30多年工作总结

农村从教30多年工作总结

农村从教30多年工作总结
在农村从教30多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农村教育的特殊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农村教育的挑战是巨大的。

相比于城市,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家庭背景复杂,这些都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深知,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习的权利,他们也应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见证了农村教育的改善和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政府、社会和各界人士应该更加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最后,农村从教30多年的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铭记着自己肩负的责任,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以真诚和热情对待教育事业,农村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农村教育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十年华·乡村教育故事

三十年华·乡村教育故事

三十年华·乡村教育故事在追寻中国乡村教育的脚步中,我们感受到了三十年来乡村教育的嬗变,乡村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故事,记录着中国乡村教育砥砺奋进的脚步,见证了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

30年前,中国的乡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匮乏,学生缺乏学习资源,教育落后成为乡村的一种现象。

很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府意识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政府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教学条件,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这些举措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教育的改革中来。

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捐助教育资源,组织志愿者到偏远地区支教。

这些帮助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打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随着城乡经济格局的调整,乡村教育开始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些乡村学校开设农村特色课程,教授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农村孩子的实践能力。

一些城市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得以引入农村学校,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农村教师。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为孩子们播种知识,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如今,乡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美丽乡村中接受到了优质的教育,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乡村教育也孕育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他们为家乡、为中国的未来贡献着力量。

三十年的华·乡村教育,是一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

乡村教育的巨变,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壮美史诗。

在未来,乡村教育将继续迈入新的征程,教育的阳光将继续照耀大山深处,激励着乡村孩子努力学习,成就美好未来。

从教30年标题

从教30年标题

从教30年标题从教30年,每一个年头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等待老师的点滴渲染。

在这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也收获了无数的欢笑。

回首往事,仿佛是一场梦,但是那些教育的真情实感却历历在目。

我还记得刚刚步入教师职业时的激动和紧张,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一次走进教室,那种被学生注视的感觉让我有些紧张,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稚嫩的笑脸和期待的眼神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从此,我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30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传递知识。

在这30年里,我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教育的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己的困惑和挣扎。

我尽力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赞扬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学习的激情。

而当看到他们取得进步,收获成绩时,我内心也会被深深地感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和品德。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信念,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随着时光的流逝,教育从未停止。

每一年的新课程、新教材都是我学习的对象,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我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同在。

30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的就是给学生更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道路上,我始终坚守初心,热爱教育,热爱每一个学生。

30年的风风雨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的可贵和重要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骄傲,每一个成绩都是我的骄傲,让我心存感激,珍惜这份教育的使命。

未来,我会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继续传递知识,培养人才。

我相信,只要坚守初心,热爱教育,就一定能够成就更多的精彩。

愿我的教育之路,永远充满阳光和希望,愿我的学生们都能茁壮成长,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心愿。

这棵大树为何根深叶茂—记全国劳动模范、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

这棵大树为何根深叶茂—记全国劳动模范、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
2014年8月,衡水中学参与举办的衡水第一中学正 式启用,张文茂却对衡水一中的管理提出了“ 新校不 新”的原则,他要求校园的安全、文化、卫生以及学 生的住宿、就餐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周密,加快建设速度。 “ 新校不新”是张文茂逆向思维管理智慧的又一体现,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衡水一中运转良好、发展迅速, 完全没有出现新校管理的过渡期。
校长风采· XiaoZhan记全国劳动模范、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
通讯员 张永 邱蕾 文/本刊记者 王俊文
2012年10月13日,刘延东同志和省市主要领导来 到衡水中学调研,对衡水中学的办学成绩和育人成果 给予了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指出,衡水中学是一所 办得非常好的学校,名不虚传,其珍贵在于衡中有着 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精神,希望衡水中 学能把先进的理念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辐射。教育, 对于张文茂来说是他的信仰和生命,如今,他正坚定 地引领着这所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几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几十本的教育心得整理, 张文茂厚积薄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与管理 智慧。他常说: “‘ 治大国若烹小鲜’,教育面对的是鲜 活的生命,更是如此,有些事情急不得也慢不得,更 折腾不得、动摇不得。”为了履行教育责任,实现教育 梦想,2014年,张文茂提出了“ 四个不动摇”,即坚持 务本求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理念不动摇,坚持课堂 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动摇,坚持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管理、发展不动摇,坚持常规为基、安全
“ 四个不动摇”彰显了他对教育的哲学思辨
张文茂说: “ 依托哲学思维探寻教育思想,重要的 不是提供某种现成的、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成绩的答案, 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探索精神,唤醒教师的生 命自觉和价值追求,以此引领师生思考、提出一个又 一个问题,推动办学思想、办学实践向前发展。”这种 以哲学思维引导教育寻求本原、探索归宿的实践,充 分发挥了哲学在塑造价值理念、提供科学方法论上的 作用,这也更契合教育的初心。

从教三十年教育工作总结

从教三十年教育工作总结

从教三十年教育工作总结一、回顾过去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成长发展做出了努力。

我深知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研究和成长,努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研究环境。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我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取得的成就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首先,我的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他们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数人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或职业学院。

其次,我积极参与学校的组织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获得了多个教育领域的荣誉和奖项,这些肯定了我的教育工作和专业能力。

三、反思与展望回顾过去三十年的教育工作,我感到欣慰和满足。

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

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我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加精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评估上,我可以探索更加客观、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我将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致谢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得到了同事们的合作和帮助,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学生和家长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能够坚持教育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将来,我将继续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

从教三十年教育经验总结

从教三十年教育经验总结

从教三十年教育经验总结在我从教三十年的经验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教训。

以下是我对这些年来的教育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研究风格、兴趣爱好和背景。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尊重这些差异。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2. 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研究的环境对学生的研究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营造积极的研究环境,教室应该舒适整洁,充满激励和启发。

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积极互动。

通过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推动他们实现更好的学业成果。

3. 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和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密不可分。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对研究保持热情。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

5. 不断自我反思和提升教育是一个不断研究和成长的过程。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和自我反思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专业研究的机会,我们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这些是我在从教三十年中的一些宝贵经验和教训总结。

我相信,只有不断深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希望这些总结对其他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临别寄语年轻人

临别寄语年轻人

临别寄语年轻人【序言】自参加工作之时到退休之日,34年搭11个月,我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教学一线。

30多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乡村教育的发展变迁,饱尝了一个乡村教师成长蜕变的苦辣酸甜。

如今,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代”主动融入乡村教师队伍,看到身边一个个“教坛新秀”脱颖而出,看到乡村教育日益兴旺的局面,心里甚是高兴。

在我即将退下讲台之时,不以长辈自居,出于一种友情,也是一种礼节,说点老生常谈的教育家常话,权作临别寄语,留给有志终身坚守乡村杏坛的年轻人。

青年教师朋友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拥有人一生中最美的岁月、最大的资本——年轻。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论年轻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年轻更好的了。

一个人再有权,再有钱,再有地位,都买不来换不来年轻。

”我很敬佩你们!你们在风华正茂、青春勃发、梦想起航的黄金时节,选择了乡村教师这个相对艰苦而平凡的职业,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看到你们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我十分欣慰。

你们正在成长,梦想成功。

但年轻仅仅是一种资本,一种成功的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成功,还必须付出勤奋和努力才能抵达成功的人生境界。

回想自己,也曾和你们一样年轻过。

遗憾的是已到暮年,回头一看,除了年龄,没有哪点儿比得过你们;除了满脸沧桑,没有哪点值得标榜;除了遗憾和懊悔,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即将退休离别之际,我谨以一个老同事、老朋友,以我的人生经历与你们聊聊心里话,权作临别留言罢了!1、乡村教师先要落地生根,方能开花结果。

落地生根,一是要安于这片乡土,扎根教坛,立志终身从教。

二是要向下生长,强根固本,种好一亩三分地,练好一身真功夫,沉下心来在三尺讲台勤奋躬耕。

只有根深叶茂,才能开出梦想之花,结出生命之果。

要爱这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要永远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热爱和激情。

我不赞成一边吃着教育的饭,一边怨恨着教育;人在上着课,心想着调离、改行、另谋高就什么的。

教育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干好的行当,一旦分心了,鱼与熊掌肯定难以兼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生活教育实践根深 叶茂
■ 杨 瑞 清
12 9 7年 。伟大 的人 民教 育家陶行 知先生创 建南京 晓庄师 范学校 , 把以孔 子为代表 的东方教 育智慧和 以杜 威 为代表 的西方 教育思想 融会 贯通 ,创 立生 活教育理 论 。 行生 活教育运 动 。 中 国教 育史上 产生 了重大影 推 在
更名为行知小学 。 陶行知先生 的夫人吴树琴女士亲 自到
会 祝贺。
学 校面貌的快速变化 , 促使我们更加 自觉地推进村 校联合 。开办农 民学 校 , 开办扫盲班 、 实用 技术培训班 、
夜 高 中班 , 帮助 青 年农 民 提 高 素 养 ; 立 五里 村 “ 育 协 成 教
会 ”“ 、家长 委员会 ” 帮助农 民提升 家庭教 育观念 , , 发动 家长参 与学校 管理决 策 、 课程 改革 、 质量评 价。 这些工作 成 了学校实践生 活教 育理论 。 不断深化村校联合 的 自觉 行动 。 五里村将 5 0多亩土地捐赠给学校开办实验农 场 , 家家户 户开放 给城市 学生 了解农 村 、 验生 活 。 体 则是 联
践 中 的亮 点 。 正 是 由于 行 知 基 地 巨 大 的 影 响 力 , 成 了 政 府 在 乡 促 村 小 学 布 局 调 整 中 。 定 破 例 保 留 行 知 小 学 , 农 民 捐 决 在 资助学 2 0年 后 , 知 小 学 获 得 一 千 多万 元 的投 入 , 成 行 建 现代化的新校舍 , 边 5 小学 并人。 周 所
出现 了这样 的实践 , 例如在海 门和焦作 。它向 我们展示 了教 育家 的理想 、 教育 实验的探 索 . 如何 通过地 方政府 教育 制度创 新 。 成为一种普遍 的现 实。这是新教育实验
统, 相信“ 学在 民间” 的伟大力量 。 学在 民间” 对“ 的信 心 ,
也是对成长 中的公 民社会 的信心。
另一个值得认真总结、 推广的经验。 圃
( 作者 系北京理工 大学教授 ,1世纪研究院院长) 2
2 1 工 教育 ‘ 0 5 苏 目2 1 / 3
t -
校 本 课 程 ” 。
验 。 索 “ 识 课 堂 ” 开 发 “ 彩 课 程 ” 锻 造 “ 师 队 探 赏 、 精 、 良
行知 基地 的创立 是行 知小学 生活教 育实 践 的一个 里程碑 . 志着 生活教育实践提 升到 了“ 乡联 合” 标 城 的新 高度 。 成为 南京市 素质教 育 园地里 的奇葩 , 课程 改革实

吸引 了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 的考 察。
18 95年 1月 1 日 .江 浦 县 教 育 局 颁 发 “ 教 字 0 江
【9 5 1 文” 召开 隆重 的命名 大会 , 五里小学 正式 18 】 号 , 将
我们越来 越接 近 了一 场真正 意义 的教育变 革 的核
心 。 与很 多 人 不 同 , 然 我 被 视 为 现行 教 育 “ 烈 的 ” 虽 激 批 判 者 , 是 , 于教 育 变 革 的 态 度 却 比许 多 人 更 为 乐 观 。 但 对
大学陶城教授来到江浦县五里小学 , 出席“ 行知实验 班” 命名典 礼。生活教育的种子从此播 撒在肥沃 的乡土里 , 引发 了“ 村校 联合” 的教育探索 。 教 师们放 弃进城 教 书的机会 ,放 弃提 拔从 政 的机 会 ,捧着一颗农 民甘苦化的心 , “ 为农 民烧 心香 ” 向农 民 ,
提供 必要的土壤和制度空 间。令人欣慰 的是 , 不仅 国家
的教 育规 划中 已经 出现 了这样 的理念 : 而且各地也 已经
创新 . 从不是 来 自政府 规划 或批准 , 而是来 自薪 火相传 的教育 家的理 想 . 自实 际的社会 需求 。 自生 生不息 来 来 的草根力量 。今天 , 我们特 别需要认识 “ 在 民间 ” 学 的传
自然 , 一场 整体性 的教育变 革 , 必然 是 自上 而下 与
自下 而 上 这 两 个 过 程 的互 动 ,必然 意 味 着 政 府 转 型 、 构
建新型 的政校关 系 , 而为教 育家办学 、 从 教育 家的成 长
也许 , 这是 因为我更 多地介入体制外 的社 会变革和教 育 创新 。 眼世界 , 放 古往今来 , 真正意义上 的教育家和教育
响 。近 3 O年 来 , 知 小 学 深 入 领 会 生 活教 育 理 论 , 行 行 且 且知 , 着追求 , 深 叶茂 , 果累 累 , 为 改革开 放 以 执 根 硕 成 来 中 国农 村 教 育 发 展 的生 动 缩 影 , 引起 了广 泛 关 注 。
我 们 的 行 动 之 一 : 校 联 合 村
合 带 来 的 巨大 效 益 。 19 9 1年 。巾 国 陶行 知 研 究 会 授 予 行 知 小 学 全 国学 陶 成 果 一 等 奖 ;9 3年 , 知 小 学 成 为 首 批 江 苏 省 模 范 19 行 村小 。 我们 的 行 动 之 二 : 乡 联 合 城
1 8 年 1 月 1 日. 陶行 知 先 生 之 子 哈 尔 滨 工 业 91 1 4
学 习 . 农 民 服 务 , 让 农 民 的孩 子 也 能 享 受 到 最 好 的 为 把
教育作为 自己的最大 心愿 . 全身心投入 到乡村教育事业 中。 精诚所 至 。 金石为开 , 村民 自发集资十几万元 。18 92 年学校异地新建 . 为当时全省条件最好 南京 市关 工委 、 育局 依 托行 教 知小 学创立行 知基地 。1 6年来 ,行 知基地精 心开发 了 “ 习农业科 技 ” “ 学 、 了解农 村建设 ” “ 、体验农 民生 活” 系 列课 程 . 殚精 竭虑 . 为十几 万城市 中小学 生体验生 活教 育 的魅力提供 热情服 务 , 也努力将城市优质 的教育资源 转化为教师成 长“ 最好 的校本研修” 和学生发展 “ 最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