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及其化合物”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作业.doc
初中化学_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碳和含碳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复习,自我建构知识网络,巩固常见含碳物质的检验、除杂和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通过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复习,初步学会复习“身边物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化学学习。
二、教学重和难点1.学生自我建构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多媒体辅助、四、教学过程.能力提升某化学Ⅰ小组探究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验。
下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
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a仪器的名称为甲同学用A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乙同学用B 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个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填写甲或乙)。
(2)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上图装置(填字母序号),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G装置,使该反应有了明显现象,则装置G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为。
研读中考,靠近中考构建知识网络图,并回答如何转化。
改编中考试题,将2015年菏泽市的中考试题改编,让学通过实验学习化学,感知中考。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人人参与课堂,以碳元素为中心,回忆常见的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进一步建立物质的分类观。
巩固提升1.大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1)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较多污染物的排放,这不仅污染大气,还是形成的主要原因。
(2)“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过多的CO2排放会造成效应,为了减缓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目前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字母序号)。
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4.2碳及其化合物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情境:创设一些与碳及其化合物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针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碳元素为切入点,如碳的燃烧、二氧化碳的应用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碳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
2.碳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介绍碳化合物的分类,如有机物和无机物,并讲解不同类型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如加热碳酸钙、反应条件等,并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碳的化学反应:讲解碳的化学反应,如燃烧反应、还原反应等,并示例说明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_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全面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全单元的知识网络,通过讨论和交流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2)通过建立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的化学反应网络,培养自己概括、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1)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立网络,再到知识的应用,理解复习整理。
(2)能够提炼出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2)通过讨论,交流,改进的过程,体验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
复习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习难点:建立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的相互转换网络。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延伸到课前,给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和改进,让每个学生建构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合作交流果。
出示方法指导,根据方法指导,我们可以知道这类题目的设计要遵守的原则。
同学们在设计方案时用到了很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我们知道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这么多性质,我们也学过很多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下面我们进行个小竞赛。
出示竞赛规则。
组织竞赛。
同学们对于知识都掌握的很扎实,现在我们对这些反应进行归类。
从同学们描述的反应,可以看出很多物质相互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和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钙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
出示转化图。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拓展提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反馈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进行方法指导,确定实验原理。
请同学完成跟踪练习。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设计方案。
回答根据规则积极进行小组比赛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做跟踪练习并反馈答案。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今年我代初三1、2班化学,(1)班基础较好,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等问题。
2、学生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做简答题与计算题题感到非常吃力,常常地不会组织语言,导致答题不完整,计算题做题不规范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做题的题量太少.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针对中考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
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二、针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
3、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在测试中尽量选入一些近年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中考开放式、多元化考察能力的考试题型,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考能力考察的方向,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转为注重自己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4、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工作,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要让自己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
碳及其化合物教案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掌握碳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能够区分碳的同素异形体。
4. 提高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2. 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
三、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碳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它的原子结构是4个价电子。
碳的化合价为4,可以与氢、氧、氮、硫等元素形成许多不同的化合物。
碳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共价键。
2. 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有机物是以碳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基本分类有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和醇、醛、酮、酸和醚等。
烷烃:以碳碳单键为主。
例如甲烷、乙烷等。
烯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例如乙烯、丙烯等。
炔烃:含有至少一个碳碳三键。
例如乙炔、丙炔等。
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
例如苯、甲苯等。
醇:含有羟基(-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醇、甲醇等。
醛:含有羰基(-CHO)的有机物。
例如甲醛、乙醛等。
酮:含有羰基(-CO-)的有机物。
例如丙酮、甲酮等。
酸: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物。
例如乙酸、甲酸等。
醚:含有氧原子连接两个碳原子的有机物。
例如乙醚、丙醚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进行碳的实验,观察碳的性质。
3.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促进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碳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以及有机物的分类及性质。
3. 实验:进行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碳的性质。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有机物的分类及其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总结:总结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馈:1. 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初中化学_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金刚石、石墨、C60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归纳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三、教学过程:[导入]:老师手里拿的是设么?[学生]:木炭[提问]:生活中我们通常用木炭来做什么?[学生]:烧烤、烤火、取暖等[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块木炭没有燃烧?[学生]:没有点燃、没有火……[引导]:现在是什么环境?[学生]:常温[引导]:所以,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活泼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提问]:为什么,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讲解]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应用]:这副古画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能够保存下,说明了什么?国家领导人在签署重要文件时,用碳素笔[学生]: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又如何呢?[板书]: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C+O2CO2(氧气充足)[教师]: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新闻:室内烧烤,一氧化碳中毒[学生]:一氧化碳[学生板演]:2C+O22CO(氧气不足)[讨论]:讨论:比较这两个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碳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在__________时生成二氧化碳,在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在_____________时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化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化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对一位初中化学特级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 案例描述该特级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共有40名学生,均处于初中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人教版《化学》为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策略3.1 启发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提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3.2 实验教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还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3.3 小组合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
例如,在教授“有机化学”部分时,教师布置了一道课题:“探究糖类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析,最后提交报告。
通过该特级教师的悉心教导,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期末考试中,该班级的平均成绩较上一学期提高了15%。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实验报告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5. 反思与建议通过本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今年我代初三1、2班化学,(1)班基础较好,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学习上不善于自己纠错总结,知识面比较狭窄,知识点欠缺仍很多,学习不注重科学方法,不能及时落实复习、巩固提高,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动学习质疑少,学习被动,不爱动脑、动手,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散漫等问题。
2、学生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做简答题与计算题题感到非常吃力,常常地不会组织语言,导致答题不完整,计算题做题不规范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做题的题量太少.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针对中考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
由于学生人多,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不够,差生转化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二、针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身边发生的现象。
3、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时,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在测试中尽量选入一些近年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中考开放式、多元化考察能力的考试题型,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考能力考察的方向,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转为注重自己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4、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工作,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要让自己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
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
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的还原性。
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反应?[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强调]常温下[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CO[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
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学生]在氧气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板书]2.可燃性:C+O2==CO2(点燃)(氧气充足)2C+O2==2CO (点燃)(氧气不足)[教师]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这两个反应,都是碳与氧气的反应,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生成物的种类呢?[学生]反应物的含量[教师]反应物的含量不同,也可能影响产物的种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与反思
第二课时碳的化学性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知道其在高温和室温下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其化学性质认识其不同的用途。
(2)进一步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和活泼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继续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知道碳单质具有还原性。
知识点一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10~111页,完成下列填空:1.碳的稳定性我国古代用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书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阳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2.碳与氧气的反应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
点燃CO2(氧气充足)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2C+O2=====3.实验探究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金工业,例如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高温4Fe+3CO2↑3C+2Fe2O3=====此外,在高温条件下,碳还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高温2COC+CO2=====【合作探究】为什么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答:从微观角度分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在常温下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所以其学性质不活泼。
【教师点拨】1.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高温下其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可以与氧气、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2碳及其相关化合物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授碳的单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碳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2.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碳的还原性、氧化性,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能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系统复习,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3.学会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系统复习。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实验进行操作,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日常生活用品,成功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境创设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碳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的性质和用途。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化合物的概念。
2.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金刚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通过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多样性。
二、碳的基本性质:1. 碳的原子结构。
2. 碳的化学性质:碳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3. 碳的物理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比较。
三、碳的单质:1. 金刚石:性质、用途。
2. 石墨:性质、用途。
四、碳的化合物:1. 二氧化碳:性质、用途。
2. 一氧化碳:性质、危害。
3. 碳酸盐:性质、用途。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2. 探讨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碳的基本性质和碳的单质的概念。
2. 讲解碳的化合物的概念,引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3.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如二氧化碳的溶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等。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碳酸饮料的制造、燃料的燃烧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4、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实验室的局限性,制作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题。
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课题⒉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
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go分子及管状碳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碳酸根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思考、探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2、总结已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2、碳单质的可
第五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六课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第七课时:一氧化碳
第八课时:碳酸钙
第九课时:单元小结,试题分析和讲解。
说明
初中化学_《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本节课以复习回顾为主,学生已经完整学习了整个初中化学的内容,从居高临下的角度再次梳理这部分知识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很常规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小结,应用,以及提高,按部就班,平平稳稳的进行,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包括三个课题,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
单元重点是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从整体看本单元知识点众多且前后联系紧密,注重情景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体验和探究式学习,紧密联系社会和高科技是教材的特点。
同时本单元又是在较系统的学习了化学用语之后开始的首个单元,运用和巩固化学用语也是重要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本节是复习课,如果只是再串讲一遍,单纯看课本,埋头做习题,效果不会好,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因此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积极自主的复习,活动紧扣主题,突出单元重点,形成知识网络,查漏补缺,这些才是本节复习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学案二、为什么碳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三、1、将以下左例和右例有关项目用线连接起来。
石墨冰箱去味剂、防毒面具炭黑电极金刚石新型催化剂C60制油墨活性炭切割坚硬金属2、继发现C60后C70也已经制得,下列有关C70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化合物B. 它是一种单质,并且它是由C70分子构成的。
《碳及其化合物》word 公开课获奖教案
精品 "正版〞资料系列 ,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 "人教版〞、〞苏教版 "、〞北师 大版 "、〞华师大版 "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1年8月 ,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泸县一中 王云贵【授课时间】2013年3月29日 【授课地点】叙永二中【课题分析】碳和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 ,从物质类别上讲涉及到了有机物、无机物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盐 .而从教材单元板块来看 ,并没有这一单元 ,也没有把整块知识集中在一起 ,而是根据内容安排分散于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中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是复习时对整块知识进行整合 .其中二氧化钠是核心物质 ,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物质 ,故在教学中以二氧化碳为核心构建物质之间的转化图 ,并以二氧化钠和碳酸钠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 【复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构建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的物质转化图 .3、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复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 . 情感目标:渗透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构建观、整合观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和应用;知识网络的构建 .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化学性质的综合应用 . 【复习方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学案总结:解题方法. 分析思路. )【小结】结束语1、对应复习目标.2、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的复习方法?你在知识方面的收获、疑惑?3、小组表现?知识、方法的回忆、小结.【板书设计】知识网络图 .【教学反思】【根底练习】1、用CO气体来复原氧化铁实验装置如下,请根据题目要求答复以下问题:(1 )A装置玻璃管中的现象反响方程式为______ .(2 )C装置是对尾气进行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2、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 "零碳〞中的"碳〞主要指( )A COB CO2C CH4D C3、空气成分中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作用4、以下列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响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答复以下问题:(1 )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A中发生的方程式为,装置B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反响方程式.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反响方程式(2 )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3 )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填"c端〞或"d端〞)通入.5、以下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的是( )A 干冰H2OB 烧碱NaOHC 纯碱Na2CO3D小苏打NaHCO36、把以下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①参加一种酸Na2CO3+ =CO2↑+ +②参加一种碱溶液Na2CO3+ =CaCO3↓+③参加一种盐溶液Na2CO3+ =CaCO3↓+【综合应用】7、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响,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1 )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 ,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2 )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响,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3 )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响,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现象为;第二组同学滴加,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响.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课时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在常温与高温下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
2.熟悉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人用碳或墨作的字画久不褪色的事实和升高温度碳也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明白物质化学性质的活泼与稳定都是相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跟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表明碳具有还原性。
情境导入钻戒(如图)是婚礼的必备,是爱意和忠诚的象征。
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损伤或者掉色,依然有着永恒完美品质。
所以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
合作探究探究点碳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古代书画家用墨写的字画,为什么能完好地保存至今不褪色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稳定性: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4个电子,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时比较困难,所以常温下碳单质很稳定,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水分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所以古代用墨写的字经久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
1)O2充足时,完全燃烧:C+O2点燃CO2。
(2)O2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2C+O2点燃2CO。
由此证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也不同。
3.还原性:探究实验【实验装置】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酒精灯(最好用喷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少许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固体。
〖2021年整理〗《碳及其化合物》参考优秀教案
单元2碳及其化合物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与水的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先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一)、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CO+O2 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一氧化碳还会有什么性质呢?[演示实验]在玻璃管中放入氧化铁,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玻璃管内的空气后,加热。
观察现象并与木炭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作对比。
现象:分析:[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现象:玻璃管中的红色粉末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这个现象和结论与木炭还原氧化铁的相同。
[提问]同学们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吗?[学生板演][追问]该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是还原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回答]是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CO+Fe2O3 Fe+CO2[思考]分析该反应的特点,试谈谈它的用途。
[回答]同焦炭一样,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
[设问]该实验装置不同于碳还原氧化铁装置的一个主要部位是:用酒精灯点燃尾气。
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点燃尾气是防止未与氧化铜充分反应的一氧化碳散失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请设计出碳元素单质教学中的情景素材线索、问题线索以及学生活动线索,在 word 中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 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本次培训作业分三批发布,您需要完成6份作业。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
本主题知识包括碳单质 ( 金刚石、石墨 C60 ) 碳的氧化物 (CO、CO2 ) 碳酸盐( CaCO3)的性质及用途。
具体如下图所示:
2.该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图所示:
本主题知识打通了初三碳及其化合物、高一化学常见碳酸盐、高二有机化学的学习,利于学生掌握生产、生活中常见含碳元素物质性质、用途的学习。
3.本主题知识拓展
3.1 碳循环——地球上的几个碳库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 。
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
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
3.2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 而且是对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洋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控制。
沉积物含有两种形式的碳:干酪根和碳酸盐。
在风化过程中,干酪根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却很复杂。
3.3 碳的生物循环
在碳的生物循环中,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 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然后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作用又从有机物质转换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
碳的生物循环包括了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迁移。
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动、植物死后, 残体中的碳,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二、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1: 形态各异的碳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方法。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跟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的结构,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 C
60
教学流程图: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
(1) 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反应。
小结:1. 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
2. 碳的几种单质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重点 2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1.由二氧化碳用途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性质进行分类。
2. 启发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结合学生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抽提出的一部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加以补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笔记: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通常状况下,无色的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大;( 3 )能溶于水;( 4 )有“三态”的变化。
3.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由生活情景引入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检验可乐瓶中溢出的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
教师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落实化学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CO
2
程式。
教学重点 3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包括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主动思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教师可以应用以下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思考什么化学反应才最适合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自己制备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
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点。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碳”和“炭”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容易混为一谈。
学生在书写物质名称时,对于“碳”和“炭”认识不够到位。
“碳”是指碳元素,是核电荷数为 6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描述物质组成时用“碳”,例如碳原子、碳元素、碳单质、碳的化合物。
而“炭”是指具体的物质,例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2.学生误认为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本章学习的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碳元素,但却是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属于混合物而非单质。
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学生对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纯净物是指只含一种物质,有固定的组成。
3.学生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容易出现以下几处错误:
( 1 )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 2 )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出气导管管口应在锥形瓶上方,略伸出胶塞部位。
( 3 )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
4 .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混淆“检验”和“验满”两种操作
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学生对于“检验”和“验满”的操作易混淆。
检验是利用物质的典型特征或特征现象来证明这种物质。
而验满是已知是哪种气体,只是选择简便的方法,利用明显的现象证明气体已集满。
5.对 CO
2
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
CO
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实际上是 CO
2
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在
水中,一部分与 H
2O 反应生成了 H
2
CO
3
,H
2
CO
3
使溶液变红。
学生误认为是 CO
2
使
其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