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之古剧地位研究述评
潮剧400字
潮剧400字潮剧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
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御史戴景<正风俗条约>》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并用挂黑牌、逐出境的办法严禁止;嘉靖丙寅年(1566年)《荔镜记》坊告日:“前本《荔枝记》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标志着乡音即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并有方言剧本《荔枝记》、《荔镜记》刊行,一些曲牌还注明“潮腔”,潮剧己确为形成。
接着万历辛已(1581年)潮州东月李氏编集《乡谈荔枝记》和民间《金花女(附<苏六娘>==刊行,《金》剧且用潮调冠于书名,说明那时潮剧已有相当发展。
潮剧的形成或说来自田元帅;或说民间小戏发展而来;或说弋阳腔衍变而成;较多人认为“正字母生白字仔”,系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的地方化。
民间父老和潮剧艺人皆谓“正字母生白字仔。
”考宣德七年六月写本《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和嘉靖写本《蔡伯喈琵琶记》是宋元南戏和元末高明著作的艺人抄编的演出剧本,和嘉靖万历刻印的潮调、潮腔本《荔镜》《颜臣》《荔枝》《金花女》《苏六娘》五本戏文,在剧本体制、音乐曲牌、行当角色方面,基本相同。
这是明代潮腔、潮调寻源的主要证明。
正字本渗杂一些潮州方言,如“宋合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好物”、“恁都不识宝玉”、“来到海丰地面,共伊去见我口”等,到《荔》剧等完全方言化,历百多年,易语而歌痕迹在《金花女》中仍可见到,有正(官音)白(潮音)混杂使用,正、白同唱的遗留,但五本戏文皆方言化、地方化了。
音乐曲牌大都是南戏常用的,在联套、句格上已有出人;由于语言、押韵是方言,格律、腔板也产生变化。
潮腔、潮调成为与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同一时期的另一声腔,可考文字记载是1535年、1566年,比祝允明《猬谈》(1526年版)徐文长《南词录叙》(1559年作)记四大声腔,相差不过七至九年。
佐证较丰:至清末仍有“半夜反”的演出,上半夜演正音戏,下半夜演潮音戏;至今潮剧仍保留同场各角皆唱,二三人递唱一曲,同场角色齐唱,前后台合唱曲尾,是为帮腔所由来;传统剧有不少宋元旧篇和早期南戏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苏秦》、《韩湘子》、《朱文》等全本或锦出;开台吉祥戏《净棚》、《庆寿》、《送子》、《京城会》等仍用正音演出;剧本体制也是南戏旧规,名称与南戏相同,称剧目曰“戏文”,以主角命戏名,如《蔡伯喈》、《刘智远》、《李三娘》等;表演上歌舞与诨科相互交替较常见,行当是南戏七角旧规或发展;有挂面壳的习惯,如伯公、雷神皆挂面壳;戏神为田元帅,六月廿四日诞辰,与正字戏及南戏遗响老剧种同。
潮剧
广东潮剧院著名演员:
林燕云,1979年生,广东省澄海区人, 广东潮剧院一团女小生。1998年毕业 于汕头戏曲学校,专攻文武小生行旦, 其扮相俊美,功底扎实,表演准确、简 洁,节奏感强,唱念做打俱佳。 1998年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 艺大赛获“银奖”,1998年获汕头文 艺奖表演二等奖,2002年参加汕头市 中青年演员潮剧演艺大赛,获“一等 奖”, 2002年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戏剧 演艺大赛获“金奖”,2002年获汕头 市文艺奖表演“二等奖”,2003年参 加广东潮剧院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剧目展 演获“优秀奖”,2004年参加广东省 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获“金奖”。
潮剧所用的乐器: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 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 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 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 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 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 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 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 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根据乐器 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 绪 , 小 锣 轻 巧 , 苏 锣 气 氛 庄 严 。
小生 (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旦 (旦)
丑角
丑 角
潮剧著名剧团: 广东潮剧院
潮剧著名导演:吴殿祥
吴殿祥是广东潮剧院著名导演,近十年 来他致力于潮剧小品创作,其导演的潮剧 小品充分运用戏剧思维和各种喜剧表现手 法与技巧,针砭时弊,现实感强,为广大 观众所喜闻乐见。该专辑收集了吴殿祥近 年来导演的 10 个潮剧小品,形式各异,既 有比较传统的《子良讨亲》,又有运用大 量网络语言和穿插众多社会热点的《三老 李的婚事》,也有集合潮剧唱做念打功夫 的《柜中缘》、《潮商赞》等,不少作品 都为广大潮剧爱好者所耳熟能详。该专辑 的发行,对于丰富潮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 活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第 30 卷 总第 146 期Vol.30 Sum No.1462021 年第 2 期No.2,2021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摘要】自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潮剧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研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潮剧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从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期刊来源、研究重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潮剧的后续研究应关注潮剧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培养高素质潮剧从业人才、改革创新传播方式、加强英译力度等方面内容,探讨促进潮剧发展与传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潮剧;文献统计;研究梳理;研究重点【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2X (2021)02-0023-05【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海外传播与交流研究”(GD20CYS29)、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译介流变研究——基于生态翻译视角”(2020GZGJ291)、2020年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三批) 社科类项目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的潮剧译介研究”(2020SK13)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16【作者简介】黄映雪(1978-),女,广东海丰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黄映雪(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潮剧是主要以潮汕方言进行演唱、流行于潮汕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潮剧表演内容丰富、剧目众多,享有 “南国奇葩”之美誉。
潮剧以优美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海内外,是海内外潮人心系家园、情牵故乡的文化纽带,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关注与研究潮剧,但是关于潮剧的综述性研究文献几乎为零。
对潮剧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借助互联网平台,潮剧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多渠道传播,吸引更多 年轻观众关注。Biblioteka 潮剧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 2 3
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产业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旅游文化资源
潮剧的发源地潮州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 源,潮剧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有助于吸引游客 ,推动旅游业发展。
对潮剧发展现状的调 查报告
2023-11-15
目 录
• 潮剧概述 • 潮剧发展现状分析 • 潮剧发展面临的挑战 • 潮剧发展策略与建议 • 潮剧发展的前景展望
01
潮剧概述
潮剧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潮剧起源于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是广东三大戏曲之一。其发源地潮汕地区历 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潮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创新内容与形式:鼓励创作人员探索新的剧目主题和表演手法,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和观众审 美需求,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潮剧作品。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舞美设计等 ,丰富潮剧的舞台呈现。
通过以上策略与建议的实施,期望能够为潮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潮剧的传承与发展 ,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戏曲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潮剧的演出市场 逐渐萎缩。
观众流失
年轻观众对潮剧的兴趣不高,更愿意选择电影、音乐会等现代娱乐方式,导致潮 剧观众年龄层偏高,观众群体流失严重。
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在潮剧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进 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文化价值
非遗项目——广东潮剧的艺术特色
45撰文/黄 㦤,李沛燃广东潮剧是流行于广东省与台湾地区讲潮汕方言地区的地方戏曲,经历了440多年的发展,在此期间受到了地域、文化、民俗、语言及其他戏曲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用潮汕方言来演唱、有着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的地方剧种——潮剧。
潮剧不仅是潮汕文化上千年重要的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
潮剧也成为了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2006年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遗产编号Ⅳ-4,2012年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潮剧是一种有着44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传统地方的戏曲剧种,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步演化而来的,盛行于我国广东省东部的潮汕,福建南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上海等地区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汕方言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
作为地方戏曲艺术,潮剧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无论是语言、唱腔还是表演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广东潮剧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戏曲中的所提到的南方戏文,也就是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我国浙江温州率先发展起来的。
在宋元年间,二百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南戏流传的领域向长江流域及其东南沿海地区发展。
直至南戏流传进入潮汕地区后,潮州的艺人开始用潮州方言演唱。
因为潮汕方言的发音声调与其不同,使原来流传的南戏的曲调在此发生了变化。
在转化为潮汕方言的同时也吸收了潮州的民间音乐和一些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史料,认为潮腔早在明中叶以前已盛行。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在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更加多的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在努力坚持把有着440年历史的潮剧整理与传承!不断发扬潮剧的艺术与潮剧的魅力。
广东潮剧的艺术特色潮剧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用潮汕本地的潮汕话来进行表演,让其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
试论潮剧传承的意义
试论潮剧传承的意义作者:陈立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潮剧传统艺术是潮剧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
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潮剧传统艺术,就是对潮剧这个古老剧种最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潮剧;《大难陈三》;《苏六娘》;《八宝与狄青》;《打花鼓》中图分类号:J825-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152-01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联系世界潮人的重要纽带。
潮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属宋元南戏遗音,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很多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人,管弦乐与打击乐配合和谐,潮剧行当齐全,生旦丑净各有应工的大戏,各行当表演生动细腻,程式规范,技巧娴熟。
2006年,潮剧以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艺术积淀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潮剧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保持潮剧的艺术特色,促进潮剧院的艺术生产和艺术建设等各项工作,一直是广东潮剧院工作的主要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剧目,有一些经典剧目拍成电影而风糜全国以及东南亚一带,姚璇秋老师因饰演《荔镜记》的黄五娘与《苏六娘》的苏六娘而成为潮剧的领军人物,范泽华老师也因在《刘明珠》中饰演刘明珠而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年岁日渐增加,对经典剧目的传承越来直显得迫切,为了防止人走艺亡的危险,广东潮剧院决定对这些经典剧目进行传承保护。
本人有幸在传承剧目《大难陈三》饰演五娘、《苏六娘》饰演苏六娘、《刘明珠》饰演海夫人、《八宝与狄青》饰演八宝、《打花鼓》饰演艺妻、《槐荫别》饰演七姐。
《大难陈三》是《荔镜记》中的一折,讲述的是陈三因爱慕五娘而入府为奴,经五娘的侍婢益春帮忙而与五娘相见并订约的故事。
这是潮剧院第一批进行保护传承的剧目之一,由叶清发老师传授,潮剧院抽调了最优秀的演职员投入排练。
潮剧
潮剧研究对象:潮剧研究内容: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研究目的: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
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
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
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
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关于潮剧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潮剧研究的几点思考□张露丹/文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内涵丰富、百花齐放。
然而,同样是发源于广东省内的戏曲,粤剧与客家汉剧广为人知,声名远扬,潮剧则相对不怎么被人了解。
即便在相关学术论著中,有学者提及潮剧,也多是包含在“地方戏曲”中被一笔带过,较少着墨。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潮汕地区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该地区并覆盖了原本的土著文化,极大地推进了潮汕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
戏曲音乐没有相关文字记载,传承难度较大;其二,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潮剧的主要受众仍是懂得潮汕话的当地人或海外移民,因此对该方言不甚了解的人群则较少留意与关注这一剧种;其三,潮汕当地方言属闽方言系统的潮州方言分支,其本身难度系数较高,潮汕不同地区及族群间所说的方言差异较大。
潮汕有句俗语叫“学佬话”,意为即便是潮汕人也不敢说自己精通潮汕话,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潮汕地区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别的地区的人呢,这也限制了潮剧的传播。
基于此,本文提出关于潮剧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期促进潮剧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1 基于“家门口的田野”思考潮剧研究方法过往对本土传统民间音乐进行实证性研究与田野考察时,多数以《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中的方式方法为指导进行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引入,学界对民间音乐的概念定义及研究范畴也有了新的认知与反思。
起初,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较多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现象,其研究方法与作业方式主要建立在研究者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文化环境的前提下。
研究者被要求本身不太了解所要进行研究的文化的状态。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显然已经有了不同于过往研究所框定的视野、立场和态度。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学术社会进入到后殖民主义时期。
这时期,人类学提出了一个新词,即“家门口的田野”(study at home),研究者可以做“家门口的研究”。
自此之后,该概念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学科研究中,界限日益模糊。
潮剧调研报告
潮剧调研报告潮剧调研报告引言潮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潮汕地区。
它以潮州话为语言基础,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本次调研目的在于了解潮剧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挑战,以及对潮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一、潮剧的历史和发展潮剧源于宋代,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潮剧创作风格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剧、古典剧,也有现代剧目。
代表作品有《赵氏孤儿》、《陆文龙》等。
目前,潮剧已经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潮剧的独特魅力1. 唱腔:潮剧的唱腔韵律独特,音调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表现力。
2. 表演:潮剧表演中的身段、动作和面部表情丰富多变,演员们注重细节,传递角色的情感。
3. 服装和化妆:潮剧演员的服装华丽精美,化妆独特,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潮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受众群体减少: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年轻一代对潮剧的兴趣逐渐减少,观众群体缩小。
2. 缺乏传承人才:潮剧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演员和教师,然而,目前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
3. 缺乏市场推广:潮剧的宣传和推广不够到位,导致观众对其了解和认知度较低。
四、保护和传承的措施1. 教育培训:加强对潮剧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潮剧人才,包括演员、导演和编剧等。
2. 创新表演形式:潮剧可以尝试结合现代舞台的技术和元素,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3.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体平台,加强对潮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观众的了解度和兴趣。
4.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潮剧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
结论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受众减少等因素,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护潮剧并推动其传承,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教育培训、创新表演形式和加强宣传推广。
只有这样,才能让潮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潮剧研究报告
潮剧研究报告
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东南地区的潮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潮剧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艺术家的研究和关注。
潮剧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潮剧的音乐美学独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
潮剧流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演唱技巧。
潮剧的音乐主要分为“言乐”和“昆曲”两类,其中,“言乐”是潮剧最重要的乐种,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
其次,潮剧的舞台美学精妙绝伦。
潮剧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舞台布景精致华丽,道具精巧、细腻。
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形体动作非常讲究,表演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柔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另外,潮剧的剧情丰富多样,既有古代的历史传记剧,也有当代的社会题材剧。
潮剧通常由千字板演出,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和剧情的刻画,通过服饰、化妆和表演等方面的细节,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此外,潮剧的文化内涵深厚,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潮剧的剧目中经常融入历史事件、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寓意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潮剧的演出场所也常常与宗祠有关,具有宗族聚会和传统祭祀的功能。
潮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去研究和传承。
要促进潮剧的繁荣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潮剧的宣传和推广,鼓励年轻人学习潮剧,培养一批潮剧的优秀演员和传承人,同时加大对潮剧研究的力度,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和历史价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潮剧介绍
潮剧一、简要描述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
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
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
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
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潮剧一、问题在潮州,最有名的东西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潮剧”。
潮剧虽然名气不大,不像京剧那么流传世界各地,但是在潮州确实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剧种。
这个剧中是潮州人自己的,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剧种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者和演员呢?它有哪些有名气的作品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呢?二、研究过程潮剧简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
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其曲调包括优美柔媚的轻三六调、平正端穆的重三六调、哀戚幽怨的活三五调及轻松诙谐的反线调等。
潮剧的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1950年后为许多兄弟剧种所仿效。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浅谈潮剧的价值
浅谈潮剧的价值[摘要]潮剧是演变而来的,经过几百年演变、改革、创新流传至今有着不可估量的存在价值,一直受观从宋元南戏众的喜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潮剧存在的价值,对弘扬潮汕文化有一定的发展作用。
[关键词] 历史欣赏教育海外交流一、潮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潮剧是地方剧种,用潮汕方言演唱。
明清时已有潮腔、潮调、泉潮雅调、潮州戏之称;以后又有潮音戏、白字戏等称谓。
潮剧的称谓,最初在清末出现。
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称为潮剧。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入戏曲行列,同老艺人携手合作,把旧戏班改造成新型剧团。
特别是1956年成立了省级建制的“广东潮剧团”,努力发扬潮剧的优良传统,发掘、整理、创作了一批剧目,并在艺术上精雕细刻,因而获誉艺坛。
其中有被京华戏曲大师称誉为“三块宝石”的折子戏《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还有新编历史剧《辞郎洲》,现代戏《松柏长青》等等。
这就把潮剧艺术推上一个新台阶,潮剧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自1956年至1965年,潮剧事业兴盛了十年。
曾两次得到进京汇报演出的机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亲临观看。
外在东南海隅的潮剧,从前很少与国内艺术团体进行交流,文化艺术界对潮剧是陌生的,通过进京汇报演出,却得到梅兰芳、欧阳予倩、老舍、田汉等专家、名流的赏识和高度评价。
正如田汉所概括的:“潮音今已动宫墙”。
二、潮剧的艺术欣赏价值潮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和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而融为一体,程式严而不僵。
潮剧唱腔轻婉低回,抒情优美;语言注重本土特色,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生、旦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机巧灵活;舞台美术使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点。
潮剧自古以来就有两种表现形式:木偶剧和人剧,但两者都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木偶剧更加可爱,能吸引儿童观看;而人剧则更加形象生动,能充分表达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剧情的跌宕起伏。
潮剧-戏曲鉴赏第三小组(1)
方展荣
方展荣,1948年生,广东普宁市人,潮剧丑角,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 演学会会员。早年就学于潮剧戏曲训练班,其表演 诙谐幽默、雍容大方, 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唱腔宽畅明亮,韵味 淳厚,尤以《柴房 会》、《闹钗》脍炙 人口,深受广大观众 喜爱。
洪妙、蔡锦坤、李有存
洪妙(1904—1986),男,汕头澄海人。著名潮剧表演 艺术家,工老旦,兼女丑,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7年 洪妙随团上京演出,《杨令婆辩十本》一戏因其成功塑造 了杨令婆的舞台形象而钦誉京华,被誉为“活令婆”。他 在《苏六娘》中扮演乳娘,《换偶记》中扮演老宫女幼花 等,在海内外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蔡锦坤(1922-2011),男,广东揭阳市人,潮剧丑角。 1957年和1959年两度随团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演出,他 项衫丑的表演赢得昆剧名丑徐凌云,王传淞和川剧名丑刘 成基的高度赞赏。 李有存(1923-1997),广东汕头潮阳人,潮剧丑角。他 戏路宽广,在踢鞋丑,项衫丑,官袍丑,长衫丑,裘头丑 和老丑等行当的角色均有出色的表演。
挂竹帘棚面
这种挂竹帘演戏的古老舞台装臵,有元明南戏的遗风。
绣帐幔台面 布画台面
绣帐幔台面,是20年代至30年代潮剧班时兴的舞台装臵,俗 称"三门四柱"式绣棚面。 布画台面装臵,在时装文明戏兴起后盛行。
剧目
十二、剧目
广东潮剧院资料室从《汕头 日报》刊登的剧团演出资料获悉, 1950年至1984年,潮汕各潮剧剧 团演出的剧目共1582个。迄今新 老剧目总数当在4000个以上。 1949年以前演出的剧目来源:一 是来自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或京、 昆、花部剧本;二是潮州地方题 材的剧目;三是文明戏(时装戏); 四是改编潮州歌册或者与潮州歌 册互相移植的剧目。
浅谈潮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潮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潮汕人,对于潮剧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有着深厚的感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令人感到担忧。
就目前潮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人也感触颇多。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例如: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
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的历史,是伴随着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和民俗活动需求而发展的,因而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二大功能,一是观赏性(娱乐性),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形式;一是仪式性,是民俗活动中一项重要仪式。
进入城市化时代的今天,传统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史上一脉相承的一大特点。
民俗活动中的潮剧,绝大多数是以“广场戏”的形式出现。
潮剧绝大部分的市场是农村,市场的需要决定了潮剧的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这是潮剧“广场戏”最大的局限。
在乡间田头空地上临时搭起小小舞台,演出条件相当简陋,根本没有什么舞美、灯光,几个演员站上去便已有点转不过身,“唱、念、做、打”的形式实际上只剩下了“唱”和“念”,那样的舞台站上去都要晃三晃,还怎能“做”和“打”?另外,观众的欣赏水平的局限也令潮剧逐渐失去了本该具备的艺术含量。
浅谈潮剧的发展现状
浅谈潮剧的发展现状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
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六月十二城隍诞,城隍庙都会请来潮剧团,演出三天,观看潮剧演出的信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中占大部分的是老人,会看到深夜1点多剧场结束才回家休息。
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潮剧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已有400多年历史,曾经辉煌一时,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它为许许多多人提供了观赏及娱乐的舞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应着地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潮汕文化的载体。
潮剧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但是潮剧在为潮汕平原大众所普遍喜欢的大环境下,表面繁荣,却隐含着危机。
依我看来,危机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第一、潮剧后劲不足,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创新性也不足。
1、演员文化素养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和我周围的潮汕人知道的著名潮剧演员就只有国家潮剧一级演员方展荣,其他演员都不怎么出名出众。
目前潮剧演员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靠一些戏曲培训学校。
戏曲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4-16岁左右,学习时间为2-3年。
由于学生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水平,学校又很少给学生上文化课,造成学生普遍的文学文化素养较低。
这就造成了:一是限制了演员文学鉴赏能力,使得其在演出过程中难以真正领会潮剧编剧人员对潮剧剧目中人物、场景、环境等的意蕴的描写。
2、编剧、导演人才匮乏。
没有好的编剧和导演,就没有好的点子,没有创新,导致没有好的剧本,无法促进潮剧向前发展。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高度的综合体,它融合了潮州音乐、民间文学、舞台布景、工艺美术等文化精髓。
因此,作为编剧、导演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更要对潮剧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潮剧生存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思考
潮剧生存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思考广东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种之一,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
在其主要流传地——广东潮汕地区,潮剧不仅是一种地方艺术,更是侨乡连接海外侨胞血缘亲情的重要桥梁。
这样一种象征侨乡同胞心系家乡的精神纽带,在科技信息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今天,并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反而发出其熠熠光辉。
一、辉煌的历史潮剧有过辉煌的历史和艺术高峰期,对广东乃至全国戏剧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打造了一批优秀剧目和演员,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发展。
比如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的《辩本》《扫窗会》《闹钗》;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葫芦庙》;以及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如姚璇秋(曾获1989年首届“中国金唱片奖”),方展荣(第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郑健英等;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散落在潮汕地区的潮剧团体,大大小小有上百多个,其中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二团、三团)最为观众熟知,还有许多诸如汕头经济特区潮剧团、潮阳潮剧团,潮州潮剧团等以行政市命名的团体,一些县区所属的剧团和一些职业剧团,加上许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潮剧团体,潮剧一度发展鼎盛。
二、体现的人文价值(一)潮剧与潮州歌册的关系潮汕地处粤东沿海地段,地少人多。
勤劳务实、胆大心细是潮汕人的性格特点,精细是潮汕文化的精髓。
潮剧融合了当地人的特点和艺术审美,潮剧中的唱词大多经过精工雕琢,最能体现精细的特点,例如潮剧《苏六娘》中“儿比莲子心更苦,母比青梅淚更酸。
”“纸未沾墨先沾泪,佳期未到到死期。
”“桃花一去无消息,数尽更筹断尽肠。
”用词精准,语言押韵,描写情感之细腻,令听者动容。
研究表明,潮剧唱词与另一传统艺术——潮州歌册有同胞文化的特征。
潮州歌册又名府城歌,是潮汕人最熟知、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曲艺文娱形式,虽称歌,却无旋律,只有押韵的词句,内容多为教化人心、宣扬为人处世道理的内容。
潮州歌册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家务农的妇女,由于旧时潮汕妇女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故歌册是教化妇女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的行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
剧
之
古
剧
地
邹
位
锋
研
究
述
评
( 京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潮 剧 脱 胎 于 早 期 南 戏 . 然 潮 泉 腔 成 为 独 虽
~
20 9 ) 10 7
,
潮 剧脱 胎 于 南戏 , 戏 的 众多 元 素 始终 是 潮 剧形 成 过 南
体 综 合 体 制 , 般 以为 是 清 中叶 以后 的 事 , 康保 成 、 一 但 詹
双 晖先 生 提 出不 同意见 :明 中叶后 期 潮 州 戏剧 已出 现板 “
拟 对学 术 界 就潮 剧 产生 源 流 、艺术 特 征 和 文献 学 意义 等
涉 及 潮 剧 之 古 剧 地 位 问 题 的 相 关 研 究 做 一 简 单 的 回顾 和
研 究 意 义 尚 难 确 定 . 此 . 潮 剧 定 位 的 突 破 性 研 究 尚 因 对
程 中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 者 说 , 戏 的 流 传 在 潮 剧 的形 成 过 或 南
程 中发 挥着 母 体 的作 用 。 可 以说 是 公认 的结论 . 此 众 这 对 多 资 深 潮 剧 研 究 专 家 都 有 精 到 、 刻 的 论 述 。 其 二 , 剧 深 潮
总结 :
一
式 声 弋 阳 腔 抑 或 另 【。 4 这
有 成 因显 然有 待 考述 。 虽 然 潮 泉 腔 成 为 独 立 声 腔 并 未 得 到 戏 曲 学 界 的一
、
源已明。 有疑。 流
致 认 同 .但 作 为 一 种 新 发 的 学 术 论 点 无 疑 已大 大 提 高
来 源 并 不 是 江 西 弋 阳 腔 , 有 别 于 弋 阳 腔 和 高 腔 的 帮 腔 风 “ 格 ”] [。至 于 潮 剧 所 采 用 的 曲 牌 联 缀 为 主 的 联 曲 体 和 板 腔 3
为古 剧 传 承 和 开创 了很 多 我 国古 典 戏 曲 的 优 秀 因 素 。 因
而 对 于 悠 远 绵 长 的古 代 戏 曲 史 有 着 格 外 重 要 的 研 究 价 值 。 这 个 角度 讲 , 剧 已经 超 出 了一 般意 义 上 的地 方剧 从 潮 种 所 能赋 予 的古 代 戏 曲史 上 的认识 意 义 。 者 不揣 浅 陋 , 笔
多演 本 地 方 之 故事 , 本 地 方 之 曲调 . 当 地语 言 之 腔 , 歌 行
也多 盛行 在 当地 之 领域 。然 而 , 系列 事 实 表 明 , 剧作 一 潮
帮 腔 、 腔 体 的 来 源 问 题 , 待 进 一 步 考 辨 。林 淳 钧 先 生 板 尚 对 帮 腔有 很 好 的解 释 , 剧 的帮 腔 有 自己独 特 的风 格 . 潮 其
孜 探 索 的 重 要 问 题 。 剧 是 我 国 最 古 老 的剧 种 之 一 , 代 潮 明
时称 潮腔 、 调 。据现 有研 究 , 明朝 形 成 至今 已有 近六 潮 自
百 年 , 历史 比京 剧 、 剧 、 梅戏 等 著名 剧 种都 要 长 。 其 越 黄 与
被称 为百 戏 之母 的昆 曲相 比 , 剧 只是 一 个 地方 小 剧 种 , 潮
从 其 源流 来看 , 调是 早期 南 戏 的一 个 重要 分 支 , 潮 这 是 没 有 疑 问 的 ,而 在 后 来 与 泉 腔 一 道 成 为 南 戏 四 大 声 腔 之 外 的第 五 大声 腔 即潮 泉 腔 , 观 点历 经 长期 的探 索 、 此 取 证 、 出和讨 论 , 并 未 得 到学 界普 遍认 同 。 提 似
之所 以能 够 成 为 一 种 独 立 的“ 五 声 腔 ”根 本 在 于 地 方 第 . 化 的 原 创 性 。 “ 阳 的 遗 响 ” “ 戏 遗 响 ” 到 “ 五 声 从 弋 到 南 再 第 腔 ” 这 种 认 识 过 程 中 刘 念 兹 先 生 居 功 至 伟 , 国 平 、 国 , 李 吴 钦 、 历 明 等 先 生 的 论 述 也 至 关 重 要 。 先 生 提 出 了 很 多 陈 李 有 力 的 证 据 以 证 明 潮 调 是 独 立 声 腔 ;吴 国 钦 先 生 结 合 对
待 深入 。
关 键 词 :潮 剧 古 剧 源 流 定位 价 值
地 方 南 戏 研 究 是 南 戏 研 究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古 代 潮
剧 的定 位 问 题 正 是 当 中 一 个 长 期 以 来 为 众 多 戏 曲 学 者 孜
宣 德 写 本 《 希 必 金 钗 记 》 解 读 , 潮 剧 产 生 的 历 史 上 刘 的 将 溯 至 明 代 初 年 。 《 钗 记 》 土 之 时 起 , 与 潮 剧 便 有 了 从 金 出 它
了潮 剧 的 戏 曲史 地 位 。很 多 学 者 正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补 充 了 很 多 佐 证 。 这 一 观 点 的 提 出 也 得 到 了 戏 曲 研 究 专 家 的 肯 定 , 时 促 进 了 学 术 界 对 南 戏 传 播 研 究 的 深 入 。金 同 宁 芬 先 生 即认 为 : 以泉 潮 腔 为 与 四大 声 腔 并 存 的 第 五 “ 种 声 腔 . 证 有 据 . 得 研 究 。 ” 俞 为 民 先 生 在 论 述 民 论 值
立 声 腔 并 未 得 到 戏 曲 学 界 的 一 致 认 同 .但 作 为 一 种 新 发 的 学 术 论 点 已 大 大 提 高 了潮 剧 的 戏 曲 史 地 位 。 潮 剧 名 作
已 广 为 人 知 , 厚 重 的 艺 术 特 质 亦 得 到 较 多 的探 析 , 戏 其 然 曲 文 献 学 价 值 异 常 突 出 的 明 本 潮 州 戏 文 对 潮 剧 本 身 的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潮 泉 腔 的 提 法 虽 然 应 和 者 不 多 但 却 一 直 未 被 抛 弃 , 而 后 来 者 的 声 音 大 多 立 足 于 对 这 一 文 本 的 探 析 上 。之后 陈历 明 先生 把 五个 潮 剧古 本 分 为潮 剧 形成 的 五 个 层 次 , 勒 出 潮 剧 明 确 的 发 展 路 径 。 其 三 , 剧 之 勾 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