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行为
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是人类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心理及生理反应的稳态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的层次说。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心理动力,是直接推动行为的力量。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一、需要、动机与行为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
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
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
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
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
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
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的辩证关系
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机和最终动机。
行为是动机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为受动机驱动:人们的行为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驱动,这些动机可以是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或生理的。
了解和识别动机有助于理解人们的行为,预测其可能的行为反应。
2. 行为实现动机:人们通过行为实现自己的动机,达到预期的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
例如,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的行为可以出于对健康的追求,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来实现。
3. 行为反映动机:人们的行为可以反映其动机、价值观和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可以推断出其背后的动机。
4. 动机激发行为:动机是行为的触发器和驱动力,它可以激发人们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并朝着目标前进。
5. 行为改变动机:行为不仅实现动机,还可以改变动机。
例如,通过坚持锻炼来改善健康的行为可以增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健康目标的追求。
6. 动机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动机驱动行为;另一方面,行为的结果和经验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动机。
总之,动机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预测行为反应,
并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需要、动机与行为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 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 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 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 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 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 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 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 3、动机的来源: •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 • 二是外在条件(刺激)。
第八章 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动机与行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一条主 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做人的工作的根本。
需要
动机
行为
需要的满足
一、需要
个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感到缺乏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有下列含义:
1、需要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2、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4、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而且是个体行为的目的。 5、动机是需要激发的。
■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 任 务去做。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 用。
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 不 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 厚的兴趣。
课讲+第二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 为。有动机,然后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 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
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完成 目标达到满足的过程;
间接行为:与当前目标暂无关系,为将来满 足需要作准备的行为。
三、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因此人们常将引起个人 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 过程称为动机。
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人的各种需要并非等量齐观, 不同时期其重要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层次结构。 最迫切的需要成为主导需要,这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原因 和动力。
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异。同一需要对不同的人重要性、 迫切性不一样,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自行消失, 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当一个人的高级需要 和低级需要满足后,会追求更高级需要。但如果满足了 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没有满足,有些人会谋求低级需要, 有些人会为高级需要放弃低级需要。(如老师职业)
动机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的特征, 由此又具有三种机能。
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起的直接原因;
导向、选择机能,动机指导人们作出选择,使行 为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行进;
强化机能,行为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动机因良 好的结果使行为加强、重复,反之减弱、消失;
这种行为和动机有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个国家的人民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和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直接相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两重性
(1)科学性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
共同规律。
心理学已经证实了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 以及由需要引起的动机。研究需要是认识 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出发点。正是在物 质和精神需要的推动下,人们才发展生产 力,变革生产关系,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向 前发展。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的关系在我们人类社会中,道德行为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动机来评判一个人是善或恶,高尚或卑鄙。
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紧密,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往往在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行为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动机的善良与否。
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出于善意时,他的行为往往是积极正面的。
一个人乐于助人、充满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人,这些都是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内心动机是善良的。
相反,当一个人的内心动机是恶劣的,比如出于私利或虚荣心,他的行为很可能是消极负面的。
他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而欺骗他人,或者出于嫉妒心而陷害他人。
因此,道德行为与内心动机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善恶的本质。
其次,道德行为能够影响一个人内心动机的转变。
当一个人长期积极地从事道德行为,他的内心动机会逐渐趋于善良。
这是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它能够引导和激励一个人的内心走向善良。
一个人如果总是习惯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与福祉,他的内心就会逐渐培养出同情心和善良之心。
相反,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恶行,他的内心动机也会逐渐变得邪恶。
恶劣的行为会导致内心产生冷漠、狭隘和自私的倾向,最终腐蚀了一个人的内心。
此外,人们的道德行为通常受到内心动机的驱使和指引。
内心动机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外在的内心动机主要源于社会、家庭和文化的影响,比如为了名誉、地位或报酬而行善。
尽管这种动机是可取的,它依然不足够纯粹和持久。
相比之下,内在的内心动机更加纯粹和可靠。
内在的内心动机源于个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它们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
正是由于这种内在动机的存在,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和高尚,而不是出于外在的诱因而行善。
最后,道德行为和内心动机的关系也体现了人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会塑造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人们的内心动机和道德行为。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大纲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框架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是行为的诱因。
目标并不是采取一次性行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且过程不能太长,目标定的不能太低;(2)目标行为时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个体行为规律的循环过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二、需要与动机1.需要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2.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严格的区分。
①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③动机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①需要对象的确定;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于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和动机
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和动机人类的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然而,人类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内在的动力和动机在驱使着。
了解这些动力和动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的动力和动机,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基本动力需求人类行为的动力源于基本的动力需求,这些需求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等级,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开始,逐渐发展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源泉。
基本动力需求对于行为的驱使作用非常明显。
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会寻找食物来满足生理需求;一个遭遇威胁的人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满足安全需求。
人类的行为往往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的动力需求而展开,这种动力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内在动机。
二、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动力除了基本的动力需求外,人类的行为还受到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动力影响。
社会认同是指人们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寻求被接纳和认可的需求。
归属感是指人们追求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群体关系的需求。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动力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会展现出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
例如,人们会穿戴合适的服装,遵守社会规范,以求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动力促使人类行为表现出一致性和社会适应性。
三、自我实现的动力自我实现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追求自身潜力最大化、发展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动力推动人们超越基本的需求层次,探索和追求个人独特的潜能。
自我实现的动力使人类行为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人们通过追求自身的兴趣和激情,寻找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一个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一个科学家通过探索未知领域来拓展知识的边界。
自我实现的动力使人类行为充满活力和意义。
四、外在激励的动力除了内在的动力和动机外,外在的激励也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引导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与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就像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无形推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
动机不仅决定了我们是否会采取某种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时间。
理解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学会有效地引导动机,对于我们实现个人成长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动机就是推动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内在力量。
它可以源于我们的需求、欲望、兴趣、价值观等等。
比如,我们想要获得好成绩的动机可能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或者是为了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
我们想要保持健康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体状态去享受生活,或者是为了预防疾病。
动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动机决定了行为的方向。
不同的动机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行为路径。
一个以追求金钱为主要动机的人,可能会选择从事高收入但压力较大的工作;而一个以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为动机的人,可能会选择从事自己热爱但收入不一定很高的职业。
其次,动机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
强烈的动机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障碍。
例如,一个有着强烈减肥动机的人,会更有毅力去坚持锻炼和控制饮食,即使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也不会轻易放弃。
相反,如果动机不够强烈,我们很容易在遇到一点困难时就打退堂鼓。
此外,动机还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态度。
当我们的行为与动机相符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当行为与动机相悖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比如,如果一个人因为外界压力而选择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他在工作中可能会感到压抑和不满。
既然动机对个人行为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动机,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清晰地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动机,才能更好地规划行为,朝着目标前进。
比如,在决定学习一门新技能之前,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是单纯出于兴趣?不同的动机将决定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投入的程度。
需要动机与行为
动机理论的应用
教育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动机倾 向和需求,采用相应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方法 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企业管理
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动机 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 管理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和绩效。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了解来访者 的动机和需求,帮助来访者发掘 内在动力,克服心理障碍,实现 自我成长。
提供反馈
及时、具体地给予员工反馈,指出其行为中 的不足和优点,指导其改进。
强化与惩罚
通过正强化和负惩罚,鼓励员工采取积极的 行为,抑制消极行为的出现。
需要、动机与行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某公司通过明确目标设定和奖励 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
新精神,提高了整体业绩。
一家银行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 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职业规 划,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
动态性研究
目前的研究多关注静态的动机与行为关系,未来可以进一步探 究在时间推移过程中,动机与行为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行为的分类
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
本能行为是指个体天生就有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呼吸、眨眼等;习得行为则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而 形成的行为反应。
适应性行为与非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是指能够帮助个体适应环境、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反应;非适应性行为则是指不利于个体适应环境或满足 自身需求的行为反应。
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动机强度与行为努力程度
动机的强度会影响人们行为的努力程度,更 强的动机通常会导致更积极的行为。
行为成功与动机满足
人们的行为成功实现目标,会使动机得到满 足,进一步强化该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理解人们的动机与行动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理解人们的动机与行动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理解人们的动机与行动人类的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人们的动机。
动机可以理解为驱使人类行动的动力或目标。
心理学家们从多个角度研究和理解人们的动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人们的动机与行动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理解。
一、基本动机理论基本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满足基本生理、社交和心理需求的动机。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激发更高层次需求的动机。
例如,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如饥饿得到解决),他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和尊重需求。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动机,驱使人们去做某事,而不受外部奖惩的影响。
内在动机的典型例子是人们积极追求自我成长、探索新奇和追求个人兴趣的行为。
与此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行动。
外在动机的典型例子是为了获得奖金而努力工作,或者为了避免批评而努力完成任务。
理解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三、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情绪是人们内心感受和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会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们的行为有所不同。
例如,愉快的情绪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而消极情绪可能导致人们回避某些行为。
情绪还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和思维方式来影响行为。
例如,焦虑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而愤怒可能导致冲动行为。
因此,理解人们的情绪对行为的影响是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
四、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理解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内部动机的驱使,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时的动力或动因,而目标导向行为则是指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时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这两者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的关系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动机的概念及分类动机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力,是推动个体行动的源泉。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理论,动机可以分为多种分类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因为自身兴趣、乐趣或满足感而参与活动。
例如,一个人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选择学习音乐,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在动机。
相比之下,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受到外部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而参与活动。
例如,一个人因为希望得到奖学金而努力学习,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动机。
此外,动机还可以按照满足需要的层次进行分类。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动机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追求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动机。
二、目标导向行为的概念及类型目标导向行为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目标可以是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个体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来逐步实现这些目标。
根据目标的性质和研究领域的不同,目标导向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教育领域为例,学习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学习策略和行为。
工作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职业或工作方面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健康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个体为了实现健康或健身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如定期锻炼和健康饮食等。
三、动机与目标导向行为的关系动机和目标导向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动机是个体行动的内在动力,而目标导向行为则是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动机驱动个体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目标导向行为则是动机的具体表现。
一个人的目标导向行为往往受到其动机水平的影响。
动机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过程。
内在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个体更容易制定具体目标并采取行动来实现。
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
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动机和行为并非绝对一一对应,同一动机所引发的行为可能不同,同一行为又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动机和行为的关系非常复杂。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不同的行为如学生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多方面的行为:努力掌握知识,思想进步要求人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等。
2.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某学生积极要求人团,就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如有的是为四化作贡献,有的是为当三好学生,有的是为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和奖励,有的是为今后毕业分配得到照顾,等等。
3.多种动机引起多种行为从教育激励的角度说,不同的动机具有不同的激励力量。
动机按照属性来划分有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按照作用来划分有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性质来划分有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按照目的来划分有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
对动机的研究和实验证明,人做事有明确动机比无明确动机具有更大的推动力;高尚的社会动机比个人动机具有更大的推动力;错误的动机也可能对其行为有一定的推动力,但一般是不能长久的。
动机的产生不但要有需要,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其中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即目标、环境等刺激因素。
如某高中学生想当网络工程师,当某大学电脑专业来招生时,他毅然前去报名。
如果该学生没有自身的这种需要,他未必去报名,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相应专业来招生的外在条件,该生要当网络工程师的需要也不一定会转化为动机,并产生相应的报名行动,可见动机产生依赖两个条件:一是“需要”这个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即刺激诱因。
前者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后者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
从理论上讲,这种说法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动机是具有隐蔽性的,我们只能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态度倾向等方面去分析其真实的动机和动机变化情况。
在分析动机时,要善于透过现象找出学生行为的真正原因,要实事求是,切不可轻易下结论,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自我鉴定认知自己的行为动机
自我鉴定认知自己的行为动机目录:1. 引言2. 热爱创作的动机3. 个人成长的动机4. 影响他人的动机5. 探索世界的动机6. 共享知识的动机7. 总结引言:作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深知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在本文中,我将分别探讨热爱创作、个人成长、影响他人、探索世界以及共享知识等各种动机,展示出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内在驱动力。
1. 热爱创作的动机:作为一名写作家,我最初的动机来自于对创作的热爱。
文字的舞蹈、思想的交织,在文字的世界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写作不仅是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享受,每次铅字敲击键盘的声音,都让我陶醉其中。
2. 个人成长的动机:撰写文章不仅仅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还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通过写作,我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边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每篇文章的写作过程,都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旅程。
3. 影响他人的动机:作为一名文章写作家,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影响他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行动。
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
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希望能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发和帮助。
4. 探索世界的动机:写作是我探索世界的途径之一。
每当我投身于一篇文章的创作时,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展开探索。
无论是历史、文化、人类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我都渴望通过写作来深入了解,从而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5. 共享知识的动机:我认为知识是应该被分享的。
作为一名文章写作家,我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分享给他人。
通过写作,我能够传递我所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主题、解决困惑,共同进步。
共享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回报,更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肯定和深入思考的机会。
总结:作为一名优秀的文章写作家,我有着多重动机驱使着我前进。
热爱创作、个人成长、影响他人、探索世界以及共享知识,这些动机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在我写作的道路上不断驱动着我前行。
组织行为学:了解员工行为与动机的重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了解员工行为与动机的重要理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分析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员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高组织的绩效。
本文将重点介绍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理论,并分步骤详细解析。
一、奖罚理论步骤:1. 奖罚理论由心理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
2. 组织可以运用奖励来激励员工的积极行为,例如给予工资加薪、晋升机会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惩罚来约束员工的消极行为,例如扣减薪资、降职等。
二、期望理论步骤:1. 期望理论由管理学家维多利亚·费斯特在1950年代提出。
它认为个体对于行为结果有一定的期望值。
2. 期望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期望值、激励强度和价值观。
员工在做出行为之前,会根据这三个要素来评估行为结果的值得性。
3. 组织可以通过提高激励强度、提供符合员工价值观的激励和培训等来增加员工的期望值,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三、自我决定理论步骤:1. 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迪西·瑞恩和爱德华·迪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它认为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内部驱动力而非外部奖励。
2. 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
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动力。
3. 组织可以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四、公平理论步骤:1. 公平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密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它认为个体对于公平的追求是驱动行为和动机的重要因素。
2. 公平理论主要包括四种公平观念:一致性公平、参照组公平、相对比较公平和系统公平。
员工在评价组织的公平性时会参考这些观念。
3.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提供公正的晋升机会和建立透明的决策流程等来提高员工对于组织的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消费者行为分析:动机与行为
目标导向
目标行动
需要满足
新的需要
5
1、动机及其形成
(2)刺激强化 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消费者 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动机都 一定是需要这种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形成动机的另一 个直接原因就是外部刺激。
一般来说,刺激越多,诱因越强,消费者购买商品便越有可能。需要产生以后,还必须有 能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才能产生购买动机。
商家只有明确了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其规律性,把握其偶然性,才 能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使消费者的动机迅速转化为购买行为
8
3、动机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作用
(1)始发作用
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化的 重要平台、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
(2)导向作用
动机不仅能引起行为,还能使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9
3、动机在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作用
6
1、动机及其形成
(3)目标诱导 目标诱导是指在消费者接受的众多刺激中对能
够构成购买行为的目标的诱导
企业在对消费者实施刺激强化策略时,要注意在刺激的系统 环境中设置明确的目标,增强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诱导作用
7
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消费行为与消费动机的类型有关
01
(2)消费行为与动机的强度有关
(3)消费行为与动机的性质有关
4
1、动机及其形成
(1)需要驱使。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由需要引起的紧张状 态,并以此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个体发起行为来满足需要。
缺乏
紧张
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机
所谓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 了满足自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购买 行为的愿望或意念,也是能够引起 消费者购买某一商品和劳务的内在 动力。消费者购买动机由需要驱使、 刺激强化、目标诱导三种要素组成。
组织行为学_03(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 (2)导向、选择机能 (3)强化机能
2.动机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 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 盖。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为
(目标)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 推动 人去行动的心理动力,行为则是 动机推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 产生某种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 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特定 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 为动机,推动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达 到目标。目标达到后,需要等到满足, 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这时人又 产生新的需要。周而复始地推动人们 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K.Lewin)于 1951年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ƒ( P ·E ) 其中, B 行为,P 个人, E 环境,ƒ 函数关系
2.需要
需要 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 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 的状态。
3.动机
动机 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 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 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
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 的愿望。 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动机依强度不同可分为:
优势动机பைடு நூலகம்
引发
(支配) 影响
行为 行为
辅助动机 (不支配)
强 度
优势动机
A
B
C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搜索》中女性的动机及行动
摘要
本文以陈凯歌导演电影《搜索》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在充斥着商业味道和现代生活逻辑的都市图景中不同社会角色对同一件事所有的动机和行动。
主要研究对象为女性,因发现丈夫与女秘之间暧昧关系而重伤他人导致婚姻岌岌可危的豪门贵妇莫小渝。
因个人自私而将“不让座”事件大肆宣扬,借由媒体力量对主人公进行“人肉搜索”的女主编陈若兮。
关键词
动机驱力诱因归因需要期望
引言
《搜索》的女主人公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早上因为没有为一位老大爷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的命运。
上市集团公司董事长沈流舒因此陷入不安的漩涡;豪门阔太莫小渝因此勇敢的从被人嫉妒羡慕恨的婚姻中落荒而逃;媒体新人杨佳琪因此看透职场冷漠并借机成功上位;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因此红极一时却又急转直下,职场、情场两失意;事业负债累累的杨守诚因此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却也因此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意外之旅”。
但是结局是悲哀的,患病的女主人公叶蓝秋遭受了病痛和语言冷暴力的双重打击,最后选择了自杀。
她在遗言中写到:“与其在恐惧中等待死亡,不如直接面对。
”
《搜索》是现当代极少数反映现实社会的电影题材中较为突出的一部。
故事本身就充满了绝望,社会各个阶级的人都为着自己不同的目标而奋斗,无论是落井下石的莫小渝,还是逼人致死的陈若兮,她们本身都没有错,相反的,她们都是可怜人。
叶蓝秋死了,莫小渝失去了婚姻,陈若兮失去了杨守诚和工作,甚至还背负着受贿的污名。
正文
一.《搜索》中莫小渝形象的分析
莫小渝与沈流舒结婚数十年,沈流舒为莫小渝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的最低层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莫小渝在这种豪门阔太的生活中沉溺了数十年,早已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在沈流舒停了她的银行卡之后,她一切都显得那么小心翼翼,甚至卑微。
莫小渝是感性的,甚至这种感性带有一单愚蠢。
在深知丈夫将成功和名誉看的极为重要的情况下,她依然“晒”出了她自以为发现的真相,即叶蓝秋是她和沈流舒婚姻的第三者。
她的这种行为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打击在她眼中的“小三”用网络暴力来捍卫她的婚姻。
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
在莫小渝身上,是动机推动她产生了这种想媒体爆料的活动。
弗洛伊德说,“人类体验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②.而行为是受内部驱力和诱因驱使,莫小渝爆料行为的内部驱力是打击、报复作为“小三”的叶蓝秋,而诱因就是来自沈流舒的不解释的态度。
驱力的产生是为了消除紧张。
当需要破坏了平衡,就会产生紧张,从而唤醒了驱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当莫小渝不经意撞见沈流舒安慰叶蓝秋,关系暧昧,就失去了婚姻的安全感,平衡被破坏,就产生了紧张,对婚姻的紧张,对小三的紧张,从而唤醒了打击、报复小三的驱力。
而“墨镜姐不让座”事件正好为她提供了一个打击、报复的平台。
莫小渝一开始就是错的,撞见叶蓝秋和沈流舒相拥,就认为两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关系。
她犯了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③,即在看到叶蓝秋和沈流舒相拥的行为时高估倾向行因素(谴责)而低估情境性因素。
女人都是盲目的,特别是类似于莫小渝这一类女人,每天都守着“有钱要趁早”的思想,围着美容院、购物、穿衣打扮转圈的女人。
这类女人看似幸福无比,实则是最为孤独寂寞的,除了消费、刷卡,她们找不到生活的价值和社会归属。
她们有着很强的危机感,在她们身上都带着一个放大镜,能把渺小的事无限的放大,紧紧抓住,不死不休。
这或许正是她们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的光芒。
“女人仅有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纯粹的动物”④女人在面临着其他女人带来的危机时,也会暴发出不亚于男人的攻击力。
但是女人一般不会采用肉体攻击式的直接攻击方式,而是采用譬如流言、中伤式的间接攻击方式,看似绵绵无力,实则凶猛异常。
网络暴力和语言冷暴力,是莫小渝采用的攻击方式。
在“人肉搜素”的帮助下,莫小渝直接攻击的是叶蓝秋的精神,叶蓝秋无所遁形,无论她身在何处,都会受到伤害。
这也是导致叶蓝秋自杀的原因之一。
莫小渝在影片中的形象,可恨也可怜,正所谓可爱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在
得知真相后,带着对叶蓝秋的愧疚和对这段婚姻的失望,莫小渝踏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女人。
二陈若兮
陈若兮的形象代表着现当代很大一部分的城市白领,他们“吃得起最贵的三明治,买不起最便宜的房”⑤.。
陈若兮为了能和男友拥有自己的房子,在工作中,努力挣扎,不惜一切。
正如她自己所说“干咱们这行,一得脸皮厚,二得豁得出去,才能走到底。
”⑥
陈若兮晒出“不让座”事件,其动机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所谓的让大众知道了解真相,只不过是一个“从属动机”⑦。
正如她自己所说:“”。
正是因为陈若兮有了这样的动机,所以她做出了对叶蓝秋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
这就是动机的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⑧陈若兮将“墨镜姐不让座”事件晒到网上,得到强烈的反应,通过人肉搜索,并发现叶蓝秋是神秘公司石拓集团董事长的一秘。
她认为凭借着叶蓝秋的事,她可以发掘到更多关于石拓的秘密,进而让自己的名声大振。
所以,她对叶蓝秋、对石拓紧紧不放。
这是动机的“指向功能”⑨。
罗特说,“个体从事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标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⑨。
杨若兮的目标就是出名,然后有自己的房子,可以和爱人一起生活。
这种期望太强烈,所以蒙蔽了杨若兮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眼睛。
也因此,杨若兮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陷入了沈流舒为她准备的陷阱。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出正确的行为”⑩。
当陈若兮失去了工作,因为涉嫌受贿在业内担负骂名,而爱人杨守陈也移情别恋。
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巨大差距,让她做出正确行为—将叶蓝秋的道歉视频公之于众。
尽管这样,她的这个迟来的正确行为却被看清职场冷暖的杨佳琪拒绝,原因是这是属于杨佳琪的视频,杨佳琪要自己放到节目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