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类高校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罗兴宇何洁杜培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1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本文介绍课程思政与理工类高校专业课相深度融合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转化为一种素质素养,传承中华美德。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精神,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理工类高校不同的专业课程,其育人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育人和知识传授结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从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来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公共基础课以及自然科学课,也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将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由“点”到“面”,形成了高校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因此,思想引领与因此,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构成了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
一、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相乘的丰富内涵,以育人和专业知识传授为目标,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探求恰当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思政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许多耀眼的科学思想,从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可以挖掘许多重大科技成就。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贯彻课程思政精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首先要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課程育人的格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
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创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案例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整个教学实践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诠释大学之道”德智相融的目标。在教育领域中,主体教育观提倡培养个体在生活世界中的判断能力。回归生活、基于生活是对社会进行批判与超越的前提,体现在高校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上,创设生活情境,培养个体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具备自主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并且独立自主的健康发展;课程内容上,从课程生态学理论出发,在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成多方教育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三、总结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高校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大,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应在充分把握课程所要揭示的现象及其实质的基础上,发掘其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和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1]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98-104.
[2]张金勇,陈晓墩.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51-54.
[3]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