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1
阿Q正传(第一课时)高二语文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 回到未庄,兜里有了好多钱,有很 多衣服,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后来阿Q说他给小偷打下手,又遭到人们的嘲笑。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 觉得自己 也成了革命党,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革命了,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 十分不满意, 他也想加入革命党,却被假洋鬼子撵了出去。赵太爷家遭抢劫,阿Q 眼睁睁看着革 命党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的形式。在这种模 式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 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 互驳难的性质。在叙述语言上,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 约、凝练的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 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他又广泛借 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 试图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 散 文 体 小 说 ( 《 兔 和 猫 》《 鸭 的 喜 剧 》 等 ) , 以 及 “ 戏 剧 体 小 说 ” (《起死》等),等等。
阿Q
肆
叁
貮
壹
目
录
挖
分
整
掘
析
体
课
主
人
感
前
题
物
知
导
读
壹
课 前 导 读
罗曼·罗兰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 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 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 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 (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 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 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 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 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 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 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 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阿Q正传 (1)解析
第四次 第55页,被王胡碰头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谁 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你的骨 头痒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阿Q以为他要 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王胡“只一拉,阿Q跄跄踉 踉的跌进去, ……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君 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畏强凌弱,懦弱卑怯 第五处——第56页,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阿Q“知道 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 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 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欺软怕硬,奴性十足
第二步:走近阿Q
阿Q的形象分析方法:
• 一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 神胜利法; • 二是抓住他革命的全过程。
第 三 章 续 优 胜 记 略
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 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 动人打人或被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是 怎么样的?
第一处是:第52-53页,因为癞头疮被打 “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 了。” ——自欺欺人 第二处:第53页,被闲人打 : ……还自认是连畜生 都不如的“虫豸”, ——自轻自贱 第三处:第54页,赌博赢钱后被打 : ……无法解脱 “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 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 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心满意足的得 胜的躺下了”。 ——自我摧残
《阿Q正传》于1921年12 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 《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小 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阿q正传故事梗概
阿q正传故事梗概阿Q正传故事梗概。
阿Q是一位生活在中国古代小镇上的人,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行为怪异的人物。
故事一开始,我们就看到阿Q经常被人欺负,他总是被人嘲笑和羞辱。
然而,阿Q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些方式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
他会用各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比如说,他会告诉自己,被人家欺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一种荣耀。
阿Q总是试图通过自我安慰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在小镇上,阿Q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会对他表示同情,有些人则会对他进行嘲讽和羞辱。
然而,无论是同情还是嘲讽,对于阿Q来说都并不重要,因为他总是能够找到一些方式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阿Q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古怪,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开始自称为“先生”,并且对其他人表示出一种傲慢和轻蔑的态度。
然而,这种态度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尊重和尊重,相反,他只是更加孤立和被人排斥。
最终,阿Q的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自我安慰和自以为是而发生改变。
他依然是一个被人嘲讽和羞辱的人,他依然是一个孤独和受伤的人。
然而,正是这种孤独和受伤,让阿Q变得越来越古怪,他开始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通过阿Q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通过自我安慰来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的。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人是如何在自我安慰和自以为是的幻想中渐渐迷失自我,并最终走向了孤独和受伤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不是通过自我安慰和自以为是的幻想来逃避现实。
《阿q正传》名词解释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并于1922年4月首次发表在杂志上。
小说通过主人公阿Q的故事,描绘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汉,生活贫困,思想愚昧。
他经常遭受欺凌和嘲笑,但他总是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应对困境,表现出一种“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使他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能够自我安慰,保持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小说通过阿Q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阶级斗争、封建思想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阿Q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表达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满和批判。
阿Q正传
“我要给阿Q做传, 已经不止一两年了。”
阿Q---阿,土。 Q,洋。 正传,庄严。
姓氏模糊
“有一回,他 似乎是姓赵, 但第二日便模 糊了。”
籍贯不详
“未庄”
阿Q的行状
无业游民——
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疯狂自尊——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算是什么东西!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 我是毛虫,好不好? 状元就是天下第一!我阿贵就是天下 第一!
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容易忘却
精神分裂
生平第一件屈辱
被王胡打
生平第二件屈辱
被假洋鬼子打
劳动者的文化观念,往 往都直接来自于统治者。列 宁说,任何一个社会里有两 种文化,一种是统治者的文 化,一种是被统治者的文化。
欺负小尼姑
变态人格
狮子的凶残、兔子的怯懦、狐狸 的狡猾,其实是一种卑怯的人格。
可笑的城乡观——
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 人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 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
“他们搞错了”。
阿Q的避讳
长了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疤。他
避讳这个“癞”字, 后来跟“癞”有关 的都避讳,“光”、 “亮”,到后来连 “灯”、“烛”全都 避讳。
(中国的一个文化特 点)
有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人死后体 重会突然下降21克,这就是灵魂的重量.
这个科学实验确有其事,主角是美国马 塞诸塞州黑弗里尔的医师邓肯·麦克杜格尔 (Duncan MacDougall),相关论文发表在1907 年4月份的《美国医学》杂志上。
阿Q正传
鲁迅
1921年,“五 四”运动新文化运 动达到高峰的一年, 北京有一个著名的 报纸的副刊,叫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上有 一个专栏叫《开心 话》。《阿Q正传》 就连载在这里。署 名巴人。
一阿Q正传(节选)
品味细节
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 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阿Q戏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 卑鄙无赖的嘴脸。“九分”是作者仿造 的词语。作者略带幽默地讽刺了“酒店 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同情心, 而且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 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 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1、与人口角: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 什么东西!”
2、看不起未庄人和城里人: 全不在他眼睛里,“我的儿子会阔 得多啦!”“这是错的”“可笑”
品味细节
问题二:阿Q自尊又自负,瞧不起未庄人,
又“鄙薄城里人”,实际上表明了阿Q什
么样的思想性格?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可笑!
城里人:“条凳”、“细葱 丝”
名人:阿Q
年龄:三十出头 籍贯: 不详 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工作: 打零工 外形特征: 头上有癞疮疤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 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死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口头禅: 妈妈的
研读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从“然 而阿Q虽然常优胜”开始)这一章, 作者记叙阿Q哪几件事?(5分钟后复 述或概括)
1、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
2、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生平第二 件屈辱)
3、调戏小尼姑(泄愤,报仇)
阿Q为什么讨厌甚至敢于打王胡?表现 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阿Q为什么讨厌假洋鬼子? 知道假洋鬼 子要打他,他做了什么动作?说明他什 么性格?他受了屈辱很快又高兴了,为 什么?
阿q正传主要内容概括
阿q正传主要内容概括
阿Q正传主要内容概括。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全篇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软弱无能。
小说以“阿Q”这一典型形象为主线,展现了他的自卑、自傲、自欺和自欺的种种丑态,同时也通过阿Q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首先,小说以“阿Q”这一具体形象为中心,通过对他的塑造和描写,展现了他的种种丑态。
阿Q自卑、自傲、自欺,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却又在实际生活中屡屡受挫,表现出一种狭隘、可笑的自尊心。
其次,小说通过阿Q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在小说中,阿Q被打败、被欺负,却总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这种自欺行为其实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揭露。
阿Q的形象,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社会软弱无能、自欺欺人的一种写照。
最后,小说通过对阿Q的塑造和描写,呈现了一幅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小说中,阿Q的形象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揭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和人们的软弱无能。
通过对阿Q的塑造和描写,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总的来说,《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和人们的软弱无能。
通过对阿Q的经历的描写,小说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揭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阿Q的形象,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社会软弱无能、自欺欺人的一种写照。
阿q正传故事梗概
阿q正传故事梗概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悲惨遭遇和内心挣扎。
故事发生在晚清时期的中国,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却有着自尊和骄傲。
然而,在现实的压迫和挫折面前,他的自尊和骄傲却变得脆弱不堪。
故事一开始,阿Q是一个在村里颇有名气的人物,因为他经常参加赛跑比赛,而且还常常在赛跑中获胜。
这让他在村里有了一些小小的名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Q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不满和愤怒。
在一次赛跑中,阿Q居然输了,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他变得越发的烦躁和暴躁,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怨恨。
他开始对村里的人们产生了敌意,对于那些他认为看不起他的人更是愤怒不已。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阿Q被人告发偷东西,这让他更加愤怒和绝望。
他开始变得更加疯狂,对周围的人产生了更大的敌意。
最终,他被村里的人们排斥和孤立,成为了一个彻底的社会边缘人。
整个故事中,阿Q的命运一直在下坠,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一直在加剧。
最终,他变得越发疯狂和绝望,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农民的形象,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压抑,以及普通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挣扎。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和压抑,以及普通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挣扎。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阿Q的悲剧命运,也许正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和压抑,以及普通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挣扎。
阿q正传情节概括
阿q正传情节概括【篇一:阿q正传情节概括】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考察阿q的姓时,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凶残横暴的统治者也粉墨登场了.考察阿q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国粹”,又一次幽默地讽刺那些遗老遗少们.考察阿q的籍贯时,讽刺了胡适的考据癖.序言告诉读者,他并不为名人作传,而要给一个不为世人所闻,连姓、名、籍贯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农阿q作传,表明他对穷人的态度;而顺笔讽刺当时的一些文人,则是近现代之交新旧文化交锋的常见现象.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以上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视人压迫人为当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的奴性.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阿q与王胡比丑,说明他无聊到了极点;憎恶假洋鬼子,则表现他排斥异端;“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显出十足的奴性;调戏尼姑,更表现阿q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作者在叙述中把阿q的永远得意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阿q严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异端的思想根源.而强调阿q的“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说明阿q全身浸润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拧女人大腿,说“诛心话”“掷一块小石头”,留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又说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虚伪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恋爱是正当的,但他的要求却触犯了封建礼教,因而遭到赵太爷父子的凶残迫害,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到此,情节发展又深入了一步.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无路可走的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他视小尼姑如草芥,对老尼姑耍无赖,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自己的不争气不觉悟,统治阶级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窃之路.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 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由得使人发问,这样的国民,不改造行吗?阿q 的又一次走投无路成为必然.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他要逃难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 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样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q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第九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赵家遭抢使未庄人和阿q都很“快意”,这体现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阿q就是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谁告了他的状呢?就是戴“银桃子”的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压迫阿q的是赵秀才之流,不准阿q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这个戴着“银桃子”的“革命党”人.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一章里,还提到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究陈年老租,依然游街示众,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篇二:阿q正传情节概括】文章开头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然后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 然后描写了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最后阿q走投无路直至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篇三:阿q正传情节概括】内容简介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
《阿Q正传》1解析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率真任性 自尊要强 狭隘保守 憎恶权势 无赖霸道 敏感禁忌 不满现状 狡黠圆滑 狭隘保守 自轻自贱 盲目趋时 趋炎附势 懦弱愚昧 麻木健忘 安于现状
退 回 内 心
又
泯 灭 意 志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 究: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
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 “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 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 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 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 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 象?
合作解答: 问题1: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
的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 心理。 问题2:阿Q的“得意”是因受了赵太爷的打而换 来人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 Q的麻木愚昧。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 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 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 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 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 统治和政治迫害。
阿q正传主要故事内容
阿q正传主要故事内容
摘要:
1.阿Q的性格特点及背景介绍
2.阿Q在赵家惹祸上身
3.阿Q参加革命及失败
4.阿Q在监狱中的经历
5.阿Q最后的悲剧结局
正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阿Q的一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阿Q,一个贫穷、愚昧、自卑而又自负的底层百姓,他的性格特点鲜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阿Q生活在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他一直在赵家做工。
阿Q性格中的自卑与自负使得他在村里四处惹是生非,与赵家产生了矛盾。
一次意外中,阿Q误以为自己被赵家陷害,决定报复。
他偷了赵家的东西,却不幸被赵家发现,导致祸上身。
为了摆脱困境,阿Q决定参加革命。
然而,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含义,只是盲目地跟从。
革命失败后,阿Q成了逃犯,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结识了其他犯人,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实。
然而,阿Q并没有因为这些经历而悔改,反而更加自卑和自负。
出狱后,阿Q试图重新开始生活,但社会现实使他再次陷入困境。
在一次与小D的争执中,阿Q意外死亡。
他的悲剧结局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命运,更是
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
《阿Q正传》通过讲述阿Q的一生,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陋与黑暗。
鲁迅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反映个体命运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阿Q正传(1)
阿Q的心理活动:
1、对革命从“深恶痛绝”到“神往”,并决意 “投降”革命的心理活动。 2、醉后的幻觉,大喊“造反”时看到人们“可怜 的眼光”时的“舒眼”之感。
3、躺在土谷祠土屋里的幻想。 4、盘辫前后所思所感。
5、感到冷落时的认识,错投洋鬼子的思想基础。
6、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的思想感情。
7、赵家遭劫后的心理活动。
小说的典型环境的特点:
• 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 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 村社会的全貌。 • 特点一是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 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 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 特点二是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 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 盘法等细节,反映当时农村的落后、闭塞,交代 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默读课文七、八章,划出:
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 2、哪些是写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 3、哪些是写阿Q的“革命行动”的? 4、哪些是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
预习思考题:
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阿Q革 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2、“革命”这个字眼刚一闯入阿Q心目中时,阿 Q对它持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挑选女人(传种接代,万不可 “绝子绝孙”) 革命方式:投靠假洋鬼子 敌我不分
忧愁:前路茫茫
精神胜利法 洋先生 报仇:放下辫子 不准革命 高兴:告密(走回对革命“深恶痛绝”)
阿Q革命三部曲:神往——失意——破灭 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 为精神支柱的落后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队伍中 的一员呢?
革命传到未庄,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说明 了什么? 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
阿q正传每个目录的小内容概括
阿q正传每个目录的小内容概括第一章概括如下: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
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
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
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
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
第二章概括如下: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
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
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
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
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
但结果往往是输。
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
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概括如下: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
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
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
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
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概括如下: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
“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
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
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概括如下: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
阿q正传情节概括
阿q 正传情节概括篇一:阿q 正传情节概括】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排列起来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 无姓、无名、无籍贯, 写阿q 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交代名目的来源时,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说起,批判了“正名论”顺,便给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以讽刺.考察阿q 的姓时,通过赵太爷不准他姓赵这一可笑又可悲的情节,突出了阿q 连姓都被剥夺了的屈辱的政治地位,凶残横暴的统治者也粉墨登场了.考察阿q 的名,由“洋字”而涉及“国粹”又,一次幽默地讽刺那些遗老遗少们.考察阿q 的籍贯时,讽刺了胡适的考据癖. 序言告诉读者,他并不为名人作传,而要给一个不为世人所闻,连姓、名、籍贯都十分模糊的流浪雇农阿q 作传,表明他对穷人的态度;而顺笔讽刺当时的一些文人,则是近现代之交新旧文化交锋的常见现象.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 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 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 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 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以上便是阿q 精神胜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 的精神胜利法.阿q 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 视人压迫人为当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的奴性.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q 畏强凌弱的性格;阿q 与王胡比丑,说明他无聊到了极点;憎恶假洋鬼子, 则表现他排斥异端;“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显出十足的奴性;调戏尼姑,更表现阿q 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第四章,写阿q 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 的地位和处境.作者在叙述中把阿q 的永远得意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阿q 严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异端的思想根源.而强调阿q 的“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以,及他要找女人是惟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说明阿q 全身浸润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拧女人大腿,说“诛心话”“掷一块小石头”留,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 又说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虚伪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 要求恋爱是正当的,但他的要求却触犯了封建礼教,因而遭到赵太爷父子的凶残迫害, 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 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 到此,情节发展又深入了一步.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无路可走的阿q 去静修庵偷萝卜,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他视小尼姑如草芥,对老尼姑耍无赖,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自己的不争气不觉悟,统治阶级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窃之路.第六章,写阿q 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q 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 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 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q 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由得使人发问,这样的国民,不改造行吗?阿q 的又一次走投无路成为必然. 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 的革命要求.在阿q 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他要逃难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万状, 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 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这.样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q 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 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 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 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 第九章,写阿q 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赵家遭抢使未庄人和阿q 都很“快意”这,体现了人们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阿q 就是作为抢劫嫌疑犯而被捕的.谁告了他的状呢?就是戴“银桃子”的自称革命党的赵秀才.压迫阿q 的是赵秀才之流,不准阿q 革命的是赵秀才,最后捕他、审他、处决他的还是这个戴着“银桃子”的“革命党”人.阿q 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可悲的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一章里,还提到城里依然如故,掌权的还是原班人马,举人还在追究陈年老租,依然游街示众,依然看客如云,只是审问的跪改为站,处决的砍头改为枪毙.小说显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篇二:阿q 正传情节概括】文章开头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岀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然后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然后描写了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最后阿q走投无路直至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篇三:阿q 正传情节概括】内容简介第一章《序》:阿q 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
《阿Q正传》故事节选
《阿Q正传》故事节选《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本文将选取其中三个章节,分别为“压马路”,“配牛鬼蛇神”和“庐山谣”进行介绍。
一、压马路故事主线:阿Q因为在庙会上打架被捕,在路上遇到一名县太爷,因为被太爷吆喝,“压马路”造成了阿Q内心的屈辱和自卑。
人物形象:阿Q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不爱干活,贪财鬼,但心里总有着一份不屈的骄傲。
县太爷是权力的象征,脾气暴躁,横行霸道。
故事评价:本章节通过县太爷的霸道行为,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低贱地位,同时也披露了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自卑。
《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二、配牛鬼蛇神故事主线:阿Q因为和尚拍马屁,被选为扮演马蜂鬼,在庙会上配牛鬼蛇神,最终被踢出戏团,引发阿Q对人生的苦思。
人物形象:香客和尚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而阿Q则是低下贱民,带有一点忠厚善良。
在这个章节中,阿Q的形象逐渐被深化,被塑造成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物。
故事评价:本章节揭示了底层人民的丑态和沉沦,阿Q憧憬着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但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
《阿Q正传》以阿Q 的视角,通过对阶级普及的解剖,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残酷、不人道的一面,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三、庐山谣故事主线:阿Q因为压马路一事,从此陷入了骄傲自大的状态,甚至仰慕起人民革命党来,但最终被打破幻想,引起了他极度的绝望。
人物形象:欧阳老虎是一个只讲利益的大财主,是阿Q与人民革命党进行斗争的对象之一。
阿Q在此章节中不仅表现出了自大的一面,也透露出了他的脆弱和迷茫,具有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
故事评价:这一章节回归了现实主义路线,显示了人性的极端,对人性中的黑暗和社会的悲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也使得《阿Q正传》能够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结:《阿Q正传》是一部深刻反映封建时代的故事,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批判封建主义,而且也表现出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阿q正传的课文原文
阿q正传的课文原文英文回答:Lu Xun'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 Summary.Lu Xun'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s a seminal wor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explores themes of class struggle, social injustice,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The protagonist, Ah Q, is a poor, illiterate peasant who is constantly ridiculed and exploited by the upper classes. Despite his suffering, Ah Q maintains an inflated sense of his own importance and resorts to self-deception to cope with his miserable existence.The story is s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 period of great social and political upheaval in China. Ah Q'svillage is divided between the wealthy landowners and the poor peasants, who are constantly at odds. Ah Q, caught in the middle, tries to curry favor with the landowners but isultimately rejected by both sides.As the story progresses, Ah Q's delusions of grandeur lead him into a series of misadventures and humiliations.He is falsely accused of theft, beaten up by the police,and forced to parade naked through the streets. Despite these setbacks, Ah Q refuses to give up his illusions and continues to believe in his own superiority.In the end, Ah Q is executed by a firing squad fortaking part in the Boxer Rebellion. As he faces his death, he finally realizes the futility of his self-deceptions and the true nature of his existence.中文回答:鲁迅《阿Q正传》梗概。
《阿Q正传》序章的深意
《阿Q正传》序章的深意善用一把手术刀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解剖国民精神病灶的鲁迅先生,对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祥林嫂、孔乙己、杨二嫂还是眼前这位阿Q,总是深怀一腔文化的悲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尖锐的批评中又对他们寄予深深的同情。
品读和鉴赏小说《阿Q正传》时,不少人认为第一章总序部分行文上稍嫌铺排,造语上不够简省,似有闲笔之嫌。
究竟应该怎样解读和把握序章部分呢?这里我们有必要站在小说全旨的高度审视序章,弄清它在整个小说结构上的提纲挈领和内容上的“微言大义”,从而正确把握鲁迅先生创作的严谨性和作品的深刻性。
让我们先就序章部分作点浅析:小说开篇即按照人物传记的写法,指出要给小人物阿Q立传的诸多尴尬。
作者一本正经地引用孔圣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古训,在传的归类隶属名目上一下子较上了劲,翻来覆去,纠缠不清。
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厌恶和不屑。
从“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可以看出,“我”既无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流毒,一面又要勇敢地跳出窠臼,偏要开风气之先,给一个不伦不类的流浪汉阿Q“立言”了。
紧接着,鲁迅借阿Q姓氏不确凿的问题,尺水兴波,做足妙笔文章,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怜得需要在姓氏上攀龙附凤以满足虚荣的阿Q,又白描了一个专制、蛮横、强权的赵太爷,他作为封建压迫势力的代表,是造成阿Q之流国民性弱点的祸首之一。
关于阿Q姓名用字的一段滑稽的考订和推测,直让人痛心小人物阿Q卑微得不但无家谱可叙,连姓名用字都已渺茫得无迹可寻。
烦琐细碎的考证既拐弯抹角地讽刺了“国粹派”们动辄引经据典的“考证癖”,还顺手牵羊地对《新青年》关于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提法予以冷嘲热讽,极显辛辣味。
关于阿Q的籍贯,终于“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作者说他却也“不能说是未庄人”,这种笔法是要隐隐约约地告诉读者:阿Q身世堪怜,地位卑贱,是一个典型的吃百家饭的流浪雇农,他靠不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活命度日。
《阿q正传》主要内容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末至1922年2月间创作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未庄”为背景,围绕贫苦农民阿Q的悲惨遭遇展开。
主要内容如下:1.开端:- 介绍了阿Q的基本情况。
阿Q无家无田、无名无姓、无籍贯,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靠给人打短工度日。
他地位低下,头有癞疮,颇受未庄人的轻视和嘲讽,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精神胜利法”。
比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人打了,就想着“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通过这种自我安慰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2.发展:- 受欺负的经历:阿Q与王胡比力气,结果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之后又因为看不惯假洋鬼子的假辫子,骂了他,反遭“哭丧棒”毒打,这是“平生第二件的屈辱”。
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他调戏了小尼姑,还觉得自己取得了“胜利”。
这一系列事件进一步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 求爱悲剧:年近三十的阿Q向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求欢,结果被吴妈告发,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赵太爷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
这显示出封建礼教对阿Q的迫害,也体现了他的可怜与可憎。
- 生计问题:阿Q失去工作后,误以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便与小D发生了“龙虎斗”。
之后走投无路的他去静修庵偷萝卜,表现出他的不争气、不觉悟以及统治阶级的迫害使他走上行窃之路。
3.高潮:- 对革命的态度: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阿Q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后来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的要求,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而未庄的赵太爷父子等封建势力,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后来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
- 革命后的遭遇: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未庄的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
鲁迅《阿Q正传》解读
鲁迅《阿Q正传》解读《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写于1921年。
小说共分为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丰满,他是一个备受地主豪绅剥削压榨和封建意识毒害,最后被所谓“革命党”无辜枪杀的农村雇农形象,是辛亥时期“代表没落农民的典型”。
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流浪汉,他没有家,没有亲人,仅仅是靠着帮有钱人家做些散工维持生计。
鲁迅在小说第一章的序里列了四点来告诉读者他为阿Q写传的原因,以及阿Q这个名字的由来。
在我们看来,为这个无名无姓、无家可归的人作传似乎毫无价值,但鲁迅先生写的这个序绝不是废笔,透过阿Q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发展的轨迹。
阿Q有着极为复杂的性格内涵,其性格主线是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于一般农村雇农的特殊性格——“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即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地位,但又不能正确直视社会现实,所以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等心理暗示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的病态心理之中。
简言之,就是精神上用虚幻的胜利来掩饰生活中的失败。
在《阿Q正传》第二章的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的续优胜记略里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阿Q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
与别人发生口角时,阿Q会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因为进过几回城里,阿Q就更自负,看不起没进过城的乡下人,但同时又鄙薄城里人,展现了他性格里的矛盾性。
当阿Q 被别人打了之后,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未庄的人们知道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逼着阿Q承认自己是虫豸,但是被打后阿Q 却又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感到心满意足。
由此可以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实质上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率真任性 自尊要强 狭隘保守 憎恶权势 无赖霸道 敏感禁忌 不满现状 狡黠圆滑 狭隘保守 自轻自贱 盲目趋时 趋炎附势 懦弱愚昧 麻木健忘 安于现状
退 回 内 心
又
泯 灭 意 志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 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 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 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 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 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 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练习一: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活 动的外化。仔细揣摩下面的语言描写, 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 1.“你还不配……”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 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 幸”“倒”“几乎”这八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问题:1、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
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 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
问题:2、这说明了阿Q因为进过城而“更自负”,
问题4:这是阿Q的有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
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 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问题5:表面来看,“不幸”与“赢”是矛盾的,
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 的根源了,可见那是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 “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的 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的发挥 了作用。作者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 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 肓”,无可救药了。
2.重点和难点: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 析人物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阿Q的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 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领悟课文主旨,分析 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自主学习:
1.词语释义: 行状 非常 崇奉 口碑 口讷 托庇 虫豸 穿凿 自轻自贱 所以者何
2.查找资料或上网搜寻:
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主要 的作品等情况。同学之间交流。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 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 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 象?
合作解答: 问题1: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
的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 心理。 问题2:阿Q的“得意”是因受了赵太爷的打而换 来人们对他的“格外尊敬”。作者此处用反语,乃 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 问题3:“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 Q的麻木愚昧。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 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 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 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 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 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 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 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 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
“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 究: 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
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 “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 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 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问题6:作者在这里这样写,是要揭示出
“酒店里的人”缺乏同情心,心灵卑微。 他们虽然没有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却也 不比阿Q好多少,只少一分,是九分。
小结:
赵太爷的巴掌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怕硬篇 王胡的碰墙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续 优 胜 记 略
欺软篇
调戏小尼姑
更轻松得意
精 神 胜 利 法 乃 快 乐 之 道
问题6:是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
优
胜 记
先前阔 见识高
精神
真能做
光荣的癞头疮
麻木、愚昧、 落后、无赖的 万劫不复的奴 才相
胜利
法乃
立身 法宝
略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
想一想? 比一比!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 么? 3、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 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 “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 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 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 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 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 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 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 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 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 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 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 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见《呐喊· 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 真实目的了。
同时有很看不起城里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 态。他进过城就觉得了不起,是对于未庄的人的自负, 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 起,看到未庄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看不起城里的 人则表明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问题3: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
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 神胜利法。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 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 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 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 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 揭示麻木的国民 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 强凌弱。
问题4:这个词用得妙在不仅表明的奴隶性,被动
挨打不敢反抗;更在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把奴 性人格加深,变成某种受虐狂,阿Q的可悲之处也 就在这里,不觉悟,反以之为然。
问题5: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
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 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 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
鲁迅
“没有伟大人物出 现的民族,是世界 上最可怜的生物之 群;有了伟大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仰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 郁达夫
1.学习目标: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4)学习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阿Q的性格探究
•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 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 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 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 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 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 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 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 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 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 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 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 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 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 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 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 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 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 喊· 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 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 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 接原因。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 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 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 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 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 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 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 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腹诽战术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