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章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旨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就业、总需求及通货膨胀等关键经济指标。
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物价稳定并实现充分就业,但不当的政策可能引发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因此,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对于分析和预测经济走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一般指的是调控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水平的一系列措施。
其主要目标通常有以下几项:维持物价稳定: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确保货币购买力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实现充分就业:努力减少失业率,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平衡国际收支:通过适当调控,维护本国货币与外汇市场的稳定,避免大规模资本外流。
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可运用多种工具来调控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
主要包括:1. 利率调整利率是最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能够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利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
据此,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借贷成本增加,家庭和企业则可能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而降息则能够刺激消费与投资,对抗经济衰退。
2.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在中央银行存放的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
当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进而降低市场上的货币供给;相反,降低准备金率则能增加可贷资金,刺激经济活动。
3. 开放市场操作开放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调整市场上的流动性。
当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时,会向市场注入资金,提高流动性;反之,则吸收市场资金,以控制通胀。
开放市场操作被认为是灵活且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4. 辅助工具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工具外,中央银行还会利用其他金融工具,如信贷配额、直接干预外汇市场等手段,以实现其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量,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货币供应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等,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数量;M1是指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国债存款等。
货币政策最常使用的指标是M2。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货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同。
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还需要关注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货币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货币价值。
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合理配置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性。
货币政策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货币的流通方式、控制外汇市场和采取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上调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出现萎缩,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精确调整。
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同时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预期。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际通行的货币政策实践方法。
1. 目标寻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进一步调整货币供应量。
有些国家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联储的‘双重目标’,即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有些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或指标,如日本等国制订的‘核心CPI’指标等。
2.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最基本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知识点在经济学中,货币理论与政策是重要的学科内容。
它涉及到货币的起源、功能、价值,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关键知识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功能货币起源于人类交换需求的发展,是一种方便的交换媒介。
货币具有三项功能:价值尺度、流通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作为流通媒介,货币用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货币可以储存财富并在需要时使用。
二、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不是固定的,它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
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平衡。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需求量的下降会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相反则导致货币价值的升值。
三、货币的数量理论货币的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根据这一理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上升。
货币的数量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
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物价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五、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
利率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而调控经济活动;准备金政策则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要求来控制银行信贷的供给和流动性。
六、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变革,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被引入。
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给量和市场流动性;逆回购操作则通过出售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来减少货币供给量。
七、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执行中央银行是负责货币政策执行的机构。
它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来维护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
八、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产生广泛影响。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可以影响投资、消费、通胀和汇率等经济指标。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一、引言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产生、价值、流通和发展规律,货币政策则是指由政府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等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发展、相关概念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货币理论的发展1. 货币的起源及演进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时期,逐渐演变为先进的交换工具和价值储存手段。
货币的形式和性质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
2. 货币的价值理论货币的价值理论有多种观点,包括劳动价值论、供求理论等。
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供求理论,即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3. 货币的数量理论货币的数量理论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认为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该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三、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1. 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央行或政府采取的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2.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在实践中,央行会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政策目标来确定货币政策的重点。
3. 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等。
央行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影响经济运行。
四、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理论为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依据货币理论对货币的作用、影响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
1. 货币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理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的确定、货币政策框架的建立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等方面。
理论研究为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 货币政策对货币理论的验证货币政策的实践对货币理论的验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对货币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货币理论与政策
货币理论与政策引言货币理论与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关注货币的产生、流通、使用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存工具,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货币的发行、供给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对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货币的定义与特性货币可以被定义为社会认可的支付手段,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或者用作交换媒介。
通常,货币需要具备以下特性:1.流通性:货币应该容易地流通,方便人们进行交易。
2.被广泛接受性:货币需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和使用,以确保交易的有效性。
3.稳定的购买力:货币的价值应该相对稳定,以便人们能够准确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4.难以伪造:货币应该具备防伪措施,防止被伪造和滥用。
货币可以分为实物货币和纸币/电子货币两种形式。
实物货币通常是具备价值的物品,比如金银等贵金属,这种货币被称为商品货币。
而纸币/电子货币则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凭证,它们的价值基于人们对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信任。
货币的产生与流通货币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当商品的交换需要一种通用媒介时,货币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授权的商业银行,它们通过贷款和存款的形式创造货币。
货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易和支付来实现。
现代经济中,人们可以使用现金、银行卡、支付宝等各种形式的货币进行交易。
电子货币的兴起使得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使用的一种调控经济的工具,它的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央银行可以使用以下货币政策工具:1.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
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可以降低利率以鼓励借贷和消费;如果中央银行担心通胀,可以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压力。
2.准备金要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要求来控制货币供给。
减少准备金要求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刺激经济活动;增加准备金要求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抑制通胀。
经济学货币政策
经济学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
经济学家们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用以指导政府的决策和央行的操作。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实施方式等角度来论述经济学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控货币供求关系来影响经济运行。
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行为,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根据经济运行状态和政府政策目标的不同,货币政策可以实行宽松政策或紧缩政策。
宽松政策通常指央行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这种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因此需要谨慎实施。
紧缩政策则相反,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抑制通胀和控制金融风险,但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制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就业水平的情况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其次,通货膨胀和价格稳定也是货币政策所关注的重点。
央行需要通过适当的货币供应调控来控制通胀水平,保持价格的稳定。
此外,国际经济环境、汇率情况、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等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式通常包括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两种。
直接工具主要是指央行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操作,例如通过降低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放或回收信贷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间接工具则是央行通过改变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政策来间接影响货币供求和经济运行。
同时,货币政策还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央行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而定量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操作。
定量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近年来,货币政策一直是经济学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经济不景气的挑战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更加显著。
那么,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是怎样的呢?一、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达到维持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数量理论”和“利率传导机制”两种。
数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货币量学说”认为,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反之亦然;短期来看,货币供应量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应该随着经济周期进行调节。
利率传导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从而决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方向。
利率传导机制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传导两种。
直接传导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而间接传导则是通过影响银行对外贷款和投资等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主要有三种形式:紧缩型、宽松型和中性型。
紧缩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策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增加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压低物价水平。
宽松型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策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近年来,多数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倾向于中性型,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避免对经济产生过大的干扰。
但也有一些国家面临通货紧缩压力,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如土耳其和阿根廷;或者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货膨胀率下降的压力,采取了宽松型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如欧洲和日本。
三、货币政策的风险:尽管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进行调节和促进,但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风险。
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过度紧缩则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就业率的下降。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与目标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其主要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物价稳定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或急剧的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充分就业意味着将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经济活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汇率和资本流动等方式,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当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卖出有价证券,从市场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和可逆性等优点,是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存更多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减少了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货币供应量减少;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3. 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资金时,可以将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主要内容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管理和调控国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它对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利率水平的调整以及汇率的管理。
2.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影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央行通过出售或购买政府债券来调整银行体系的储备金水平,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贷款基准利率: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3. 利率水平的调整利率是经济中的重要价格,对经济活动和货币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调整利率水平,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
央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调整利率水平:•基准利率的调整: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如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来影响银行的贷款成本和存款回报率,从而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央行可以通过利率互换和利率期货等金融工具来调控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央行调整利率水平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促进投资和消费,维护金融稳定。
4. 汇率的管理汇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是管理汇率,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央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汇率:•干预外汇市场:央行可以通过买卖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汇率的走势。
•设定汇率目标区间:央行可以设定汇率目标区间,以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汇率。
货币政策的原理
货币政策的原理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工具。
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调控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的核心是调控货币供给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调整存贷款利率、市场操作和定向降准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
当经济活动温和增长或通胀压力较低时,中央银行可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投资;反之,在通胀压力较大时,中央银行需要通过收紧货币供给来控制通胀水平。
2. 影响利率水平:货币政策也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可以对市场利率形成引导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和投资决策。
通常情况下,降低利率可以刺激企业和个人借贷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利率可以抑制过度扩张的借贷行为,控制通胀预期。
3. 实现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旨在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如保持经济稳定、实现全面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
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调控,来实现稳定国内物价水平、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
4. 影响货币市场: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通过影响货币市场来传导到实体经济。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操作等方式,调整银行间市场利率以及债券市场利率,进而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债券价格等,间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
5. 存在滞后效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例如,调整货币供给或利率通常不会立即影响实体经济,而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果。
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需要时间才能传导到各个经济主体,再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谨慎权衡各种因素,避免产生过度波动。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
它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借贷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
然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滞后效应和市场反应,因此中央银行需谨慎制定政策,以确保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旨在解释货币的作用和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控经济。
一、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对货币在经济中的功能和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货币的起源、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政策等内容。
1. 货币的起源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直接用物物交换,但随着交换的复杂性增加,人们开始采用某种普遍接受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的上升过程。
2. 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供应与需求是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负责,通过发行货币来满足市场上的货币需求。
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交换媒介和储值工具的需求。
3. 货币的功能货币在经济中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交换媒介、计量单位和价值储存手段。
作为交换媒介,货币使交易更便捷;作为计量单位,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价值储存手段,货币可以用于储蓄和投资。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对货币供给和信贷活动进行调控的政策。
它的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
1.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物价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汇率稳定。
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政府可以影响货币的价值和经济活动。
2. 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目标。
这些工具包括利率调整、准备金要求、公开市场操作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等。
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影响贷款成本和投资水平。
3. 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
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制定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框架,中央银行负责具体执行和调控货币政策。
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理论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货币理论的发展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对货币现象和经济波动的深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制定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及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汇率等手段,调整宏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稳定性,以达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悠久,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货币供给学派和货币需求学派。
货币供给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总量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而货币需求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和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对货币需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又被分为积极货币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货币政策以加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稳健货币政策则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央行通过加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政策试图缓解经济衰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央行改变策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不断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通货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则包括多年来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汇率政策调整等实践经验。
在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信贷、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汇率稳定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货币互换等风险、政策执行效果难度等。
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互换等风险则对货币政策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政策执行效果难度则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透明化等管理理念,确保货币政策的公正有效。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一、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的发生、流通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国民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发行与供给以及货币的价值等内容。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通过对货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活动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货币的本质是指货币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
传统的货币理论主要包括三种货币理论观点:金属货币理论、信用货币理论和货币供给理论。
其中,金属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金属物品;信用货币理论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具有公众信用的票据或存款;货币供给理论则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解释货币的产生和流通。
其次,货币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三个方面。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各种经济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换;货币作为价值储藏,可以存储和保值财富。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包括目标、工具和实施原则。
首先,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通过保持物价稳定,可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和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可以防止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其次,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决策和汇率政策等。
通过调整这些工具的使用,可以对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进行控制,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最后,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主要包括及时性、适度性、连续性和独立性。
及时性要求货币政策反应敏捷,及时调整政策。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知识点归纳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讨论。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
其中,保持物价稳定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通常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来实现。
二、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货币供应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范围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维持物价的稳定。
三、利率与货币政策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市场上的借贷活动。
当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时,会降低利率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而当经济过热时,会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压力。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中央银行通过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目标。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政策。
其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买卖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以干预市场流动性;利率政策则是通过改变政策利率来调节市场利率水平和借贷活动。
五、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逐步传递到实体经济中的。
其中,货币政策对国内市场利率的影响是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实现的;而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状况来实现的。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对汇率的影响来间接影响出口和进口,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外部平衡。
六、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挑战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面临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一定能够完全预测和控制。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涉及着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发展。
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政府在应对经济变化中所采取的措施。
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维持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不足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造成经济不稳定。
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控制货币的供给量,以确保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
利率的调控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经济主体的借贷行为,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
当中央银行希望刺激经济增长时,会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和消费;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可能会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汇率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因此中央银行会根据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目标来进行干预。
通过汇率政策的调整,可以提高国家的进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还包括透明度和稳定性。
透明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强市场信心,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预期未来经济走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其基本原理涵盖了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利率的调控、汇率政策的影响、透明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只有在遵循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中央银行才能有效地引导经济朝着稳定增长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稳健。
了解和遵循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对于个人和企业在经济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脉络,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个人和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货币理论与政策
货币理论与政策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理论与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的存在和流通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货币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理论的基本原理货币理论是一门经济学分支,研究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价值的形成过程。
货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换媒介,在经济交易中具有广泛的流通与支持作用。
货币的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关系受到经济体系中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货币的价值受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反之亦然。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此调节经济运行状态。
其次,货币的价值还受到市场信心的影响。
当市场对经济前景感到乐观和信心满满时,货币的价值通常会上升。
相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投资者的信心下降,会导致货币价值的下降。
最后,货币的价值还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会影响货币的价值。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吸引了外资流入,将推动该国货币升值。
而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稳定,资本外流增加,则会导致该国货币贬值。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政策工具。
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如果经济出现通胀压力,中央银行可以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限制货币供应量,以此抑制通胀。
相反,如果经济出现通缩风险,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货币政策还可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
通过调整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鼓励或抑制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增长。
另外,货币政策对汇率水平和国际贸易也具有影响。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利率的变动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从而影响货币的汇率。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衡量标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理论的研究旨在解释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价值形成等机制,而货币政策则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货币理论1. 货币的定义与特征货币的定义有不同的学派观点,但总体可将货币定义为被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和交换媒介,具有流通性、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等特征。
2.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包括商品交换的复杂程度、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法定发行权力的存在等。
货币的产生与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交换的必然结果。
3. 货币的数量论货币的数量论主要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它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即“货币量论”。
这一理论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4.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和机构出于交易和储备等目的而需要持有货币的意愿和能力,而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银行等合法机构对外发行的货币数量。
二、货币政策1.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职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的职能包括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
2. 货币政策的工具为了实现其目标,货币政策运用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利率调控、准备金率调整、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制定逆周期调控政策等。
各种工具的选择和调整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
3. 货币政策的实施与效果评估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由中央银行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和评估,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目标的实现。
4. 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挑战,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1. 前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作为经济交易的媒介和价值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研究和管理货币现象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介绍货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
2. 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货币的定义、功能和供求规律。
2.1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被广泛接受作为支付手段和交换媒介的商品或标记。
货币需要具备通用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等特征。
2.2 货币的功能货币具备三个基本功能,即交换手段、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
2.3 货币的供求规律货币供求规律是指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对货币的价值和数量产生影响。
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需求则受到市场上购买力的大小和交易需求的影响。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国内经济活动和货币市场的一种政策。
3.1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通过追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3.2 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信贷政策、汇率政策等。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3.3 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如透明度原则、中立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理论提供了货币供求规律和货币的功能等基础知识,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基于货币理论的分析和经验总结。
5. 结论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理解和参与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持续关注货币的变动和政策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数量论、IS-LM模型和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等。
其中,数量论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货币政策理论,它认为货币供给量与价格、生产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IS-LM模型则是千禧年之后的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主要框架,它考虑了利率和收入在货币供给量变动时的相互作用。
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它将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考量。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方式的优化。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涉及到如何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并确保物价的稳定。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在实践过程中,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央行还逐渐引入了逆回购、再贴现和货币市场利率等新的操作手段。
执行方式的优化则涉及到如何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以及如何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与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领域。
传统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传导滞后的问题。
因此,央行在实践中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以提高政策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三、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前景货币政策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经济周期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具备很强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阶段的经济需求。
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及时果断,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1.2 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
货币政策同时实现四大终极目标当然是 最理想的。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货币 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四大目标往往不能兼顾。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基本统一的,存 在正相关关系。但除此之外,其余目标 之间都存在矛盾。
货币政策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 是经济的发展对货币当局提出的客观要求, 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扩展的过程。
5
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化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国际金本位制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的主要目标就是稳定币值及汇率。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大危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即稳定 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 自50年代起,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时各国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逐渐发展成为稳定币值、实现充分就业和促 进经济增长三大目标。 60年代开始平衡国际收支逐渐发展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但是,自1972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稳定 币值的目标改为稳定物价目标。
弗里德曼的反对意见 凯恩斯主义者托宾的改进主张
23
中国历次调整准备金一览
24
11
25
11
26
2.2 再贴现政策
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 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 贴现或贷款的资格。
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告示效应。 二是通货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 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政策。
15
1.2.4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 衡之间的矛盾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会增加对进口商品 的需求,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带来货币支 付能力的增强,又可能增加一部分本来 是本来是出口商品的需求。两方面的作 用的最终结果是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 增长。
16
1.3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基本原则: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重,
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 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分类
进攻型 防卫型
主动性 灵活性 时效性
34
优点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 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 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 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 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 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8
2.2 再贴现政策有效性
一般流动性效应理论
由罗萨等人提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政策来影响市场利率, 并进而影响贷款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改变贷 款人的信用可供量和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
29
2.2 再贴现政策有效性
质疑
萨耶认为,贴现率变动只影响一部分经济活动, 而不是影响整个经济活动。 弗里德曼认为如今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已 经不复存在。
第五章 货币政策理论
主讲教师:张建刚
tdzjg2000@
引言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中央银行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 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工具理论、传导机制理 论、操作理论、有效性理论等共同构成了当 代完整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
2000 1500 1000 500 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再贴现累计发生额 再贴现余额
32
19
0 1 2 3 4 5 6 7
98 .3 .2 5
6.03
19 98 .7 .0 1
4.32
19 98 .1 2. 07
两弊相权取其轻。
相机抉择
“临界点原理”选择 轮番突出选择
17
物价稳定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主流
1980 年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目标
目 标 描 述 只以物价稳定为目标且超越政府 只以物价稳定为目标 物价稳定及与之相适应的其它目标 物价稳定及与之相冲突的其它目标 无目标 物价稳定以外的目标 合计 目标值 1.0 0.8 0.6 0.4 0.2 0 国家数 2 6 17 22 10 15 72 国 家 德国(联邦德国) 芬兰、希腊、爱尔兰、荷兰 奥地利、丹麦、卢森堡、西班牙 澳大利亚、冰岛、新西兰、美国 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英国 比利时、法国、日本、挪威 21
2
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3
1.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4
1.1 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 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所 希望达到的最终结果。
35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 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 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 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 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 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 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 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 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 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 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 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 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 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 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本国物价稳定,如果其他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则 会促进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从而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若本国出现通货膨胀,其他国家物价稳定,则会促使进 口增加,出口减少,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只有全世界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稳定水平,而且贸易 状况不发生大的变化时,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才能 同时存在,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来说,最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应当是经 济增长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时的经济增 长率。然而,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是难以确定的, 因为经济增长的成本和收益无法测度,而且成 本和收益之间也无法进行比较。
10
1.1.4 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 相抵之后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的状态。
27
2.2 再贴现政策有效性
利率刺激效应理论
在古典经济学家们看来,利率对借款人存在着“利率 刺激效应”。即古典利率理论中的投资与利率的负相 关关系。 凯恩斯在肯定利率的微观调节机能的同时,又提出了 货币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流通偏好理论,从而赋予利 率以调节货币需求和社会有效需求的宏观调节机能。 并由此主张由中央银行采用利率政策,调节社会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
3.96
19 99 .0 6. 10
2.16
20 01 .0 2. 21
20 04 .0 3. 25
2.97
20 05 20
3.24
.6 06 20
.2 .8 07 20
8
2.97
.1 .1 08
5 2. .1
3.24
21 0.
33
4.32
1997—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
09
4.32
2.3 公开市场操作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中央银行网站披露的信息整理,2003 年 5 月。 ** 表示在法律规定上的表述是“币值稳定” 。
8
1.1.2 充分就业
指将失业率降到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的 水平。
对失业率最高限的确定也没有一定的 标准可循。 弗里德曼等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 概念。
9
1.1.3 经济增长
一般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 表示。
18
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通货 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率目标, 1980-2008年
19
2.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施货币政策
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手段和方法。
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
20
2.1 准备金政策
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最初始于英国。但 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 款准备金,则始于1931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法 定准备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 普遍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一些西方 国家,由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广泛运用等原因, 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开始呈弱化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