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寒法之讲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温病寒法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1 温病“以寒为补”
阴主要包括津液和血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温为阳邪,其性属热,每易化燥耗伤阴液,正所谓“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迨至阴津殆尽耗竭,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故历代温病大家均十分重视保护阴津,如吴鞠通有言“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堤防,岂有精竭人亡之虞。”叶天士在《温热论》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可见津液作为阴类物质的重要性,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治疗始终以养阴护阴为法。
温病“以寒为补”,实际是指“寒以养阴”“寒以救阴”的护津救液思想。
所以寒法不仅在清热方面发挥着重要祛邪的作用,且同时亦起着滋阴扶正的作用。即,以寒撤热而存阴,以清滋养而充阴液。
2 温病寒法的分类
温病在不同病理阶段各有特点,且不同脏腑阴伤特点亦有别,故寒法亦有异。如有:辛寒法、甘寒法、苦寒法、酸寒法、咸寒法等。其中,辛寒法与苦寒法,是以清为主,通过祛邪以救阴液;甘寒法、酸寒法以及咸寒法,是以滋为主,直接补充阴液。如叶天士提出胃津亡者,主以甘寒;肾阴亏者,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为甘寒法,治肺胃津伤;加减复脉、二甲复脉、三甲复脉、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为咸寒法,治肾液亏竭。此外,还有咸寒苦甘法之增液汤;酸甘化阴之连梅汤;苦甘合化之冬地三黄汤、加减黄连阿胶汤等。是故对各寒法的把握,当明辨其各自立法之目的,治疗之偏重,用药之特点,以灵活运用于临床。
2.1 辛寒法(辛凉开达)辛,指辛透;寒,指寒泄。辛寒法是用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邪热。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症见壮热,汗出,心烦,渴欲饮冷,苔黄,脉洪数等。药如石膏等,方如白虎汤。
2.2 甘寒法(甘寒养液)指用甘寒之品清养以救液,起到清滋的作用。主治热伤肺胃气津者,一为直接补充阴液,如雪梨浆、五汁饮、牛乳饮、西瓜等,一为间接滋液生津,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汤、三才汤等均寓此意。
2.3 苦寒法(苦寒直降)苦寒法,又名清热泻火法,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苦寒之力轻者如黄芩汤、栀子黄芩汤,黄连解毒汤较重,三黄石膏汤尤重。
2.4 使用注意辛寒、甘寒与苦寒的区别在于:“清热之法,首用辛凉继用轻清者,所以清肃气分之浮热也。终用甘寒者,所以清滋气分之燥热也。”“未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火盛则燥也,当用苦寒清火为主;已经汗下和解而化燥者,液涸则燥也,当以甘寒滋燥为主。”(《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凡温热病宜于辛凉开达者,早用苦寒直降,即为误遏,冰伏其邪而内陷;宜于苦寒直降者,但用轻清甘寒,只能清热,不能退火。”(《重订广温热论·卷二》)即,凡温热病之宜于苦寒者,切忌早用甘寒,盖因苦寒为清,甘寒为滋,若医以鲜生地、石斛、玄参、麦冬等之清滋法,误作清泄法,则会出现热益壮,神益昏,其弊由甘寒清滋之药,得大热煎熬,其膏液即化为胶涎,结于脘中,反致伏火不得从里而清泄,从此为闭为厥,为痉为痫,甚则为内闭外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