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合集下载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全面复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 文学常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成为法。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市罢.(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有涉.江者( ) 遽 契其舟( )( ) 吾剑之所从坠( ) 不亦惑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文意理解。

⑴、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语言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⑵、《郑人买履》这个笑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它讽刺了怎样的人?⑶、《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⑷、《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⑸、《郑人买履》以对话形式结尾,有什么好处?⑹、请在《古代寓言二则》一文中选出两个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处。

心胸狭隘顾虑重重的人,视野是短浅的,总喜欢用_________ _的方式去判断事物的发展,用____ ___ __的思路去解决生活的需要。

这种人的梦想之所以只能是梦想而无法实现,因为他的每个阶段的梦想,将来回头再看都是不现实的妄想。

这就是无所建树之人一生要付出的代价。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⑴、解释加点词语:之:百兽而食之.: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求百兽而食之.: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⑵、这则我们熟知的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⑶、“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三个带“走”字的成语。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度:量(长短)②度:尺寸尺码题目1、给划线字解释。

(1)而忘操之()(2)反归取之()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拿(2)同“返”,返回。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重点字词要翻译正确)3、(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意思对即可)《郑人买履》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基础梳理】1.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2.一词多义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3.古今异义(1)至之市,而忘操.之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4.文言虚词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3)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文言文专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文言文专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文言文专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一、基础知识1、填空:(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末期哲学家,家的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组织编写的。

跟它有关的一个成语:。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买履.()(2)度.其足()(3)持度.()(4)所契.者()(5)宁.信度()(6)遽.契其舟()(7)遂.不得履.()3.解释下列的句子的加点字(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3)遂.不得履:()(4)而忘操.之:()(5)及.反:()(6)市.罢:()(7)遽.契.其舟:()()(8)是.吾剑之所从坠:()(9)不亦惑.乎:()(10)何不试之以.足:()(1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2)宁信度,无自信也无:(13)楚人有涉江者涉:(14)度.其足()(15)持度.()(16)宁.信度()4.翻译(1)何不试之以足?(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5)是吾剑之所从坠。

(6)宁信度,无自信也。

(7)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词多义,之:而置之其坐()何不试之以足()至之市()入水求之()而忘操之.()其: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自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6.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通(2)通二、阅读理解1.读句子,回答问题。

(8分)(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

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4.填空。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你还知道哪些 成语,它们的意思 和这两则寓言相近?
墨守成规 按图索骥 固步自封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第 七 关:
延 伸 拓 展 看 积 累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 “寓言”这个词说:“用 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 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 教训的文学作品,带有讽 刺或劝戒的性质。”你还 熟悉哪些寓言故事,列举 至少两个,并说明它们的 寓意。
第 一 关 : 原 文 诵 背 我 最 棒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第 二 关 : 文 学 常 识 知 多 少
(1)《郑人买履》作者是 , 法 哲学家 战国末期 家, 家的主要 代表人物,本文选自《 》。 韩非子 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 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 其活跃,曾有“ ”之说。 诸子百家
是:这儿
之:助词不译。取消
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第 三 关 : 对 应 词 语 谁 最 快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 其:他 所契者:指船上刻记
号之处 之:掉在水中的宝剑
第 三 关 : 对 应 词 语 谁 最 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矣:了
而:连词,表转
折。可是
第 三 关 : 对 应 词 语 谁 最 快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像 此:这样
惑:糊涂
不亦……乎: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第 四 关 : 文 句 翻 译 最 恰 当
而置之其坐。
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 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 带上它。
第 四பைடு நூலகம்关 : 文 句 翻 译 最 恰 当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习笔记示例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习笔记示例

《古代寓言二则》学习笔记示例《郑人买履》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原文:郑人有欲买①履②者,先自③度④其足,而⑤置⑥之⑦其⑧坐。

注释:①履:鞋②者:的人③度duó这里作动词用,量长短④其:他的,指郑人的⑤置:放置⑥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⑦其:他的,指郑人的⑧坐:同“座〞,座位翻译: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他先在家里量好自己脚的尺寸,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原文:①至②之市,而③忘④操⑤之。

注释:①至:等到②之:动词,到,到…去③而:转折连词,却,但是④操:持,拿⑤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量好的尺寸)。

原文:已得履,①乃曰:“吾忘持②度。

〞注释:①乃:于是,就②度: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翻译: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记了带量好尺寸) ,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原文:①反归取②之。

③及反,市罢,④遂不得履注释:①反:通假字,同返,返回②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③及:等到④遂:终于翻译: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原文:人曰:“何不试①之②以足?〞曰:“③宁信度,无④自信也。

〞注释:①之:代词,鞋②以:用③宁:宁可④自信:相信自己翻译: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常识: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著作有《韩非子》,本文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三.寓意: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一.课文注释与翻译原文:楚人有①涉江者,②其剑③自舟中④坠⑤于水。

注释:①涉江:渡江②其:代词,他的③自:从④坠:掉⑤于:到翻译: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

原文:①遽〔jù)②契(qì)③其舟,曰:"④是吾剑⑤之所从坠。

"注释:①遽〔jù)急忙,马上②契(qì)刻,雕刻③其:这④是:这,这儿⑤之: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三、互动探究(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知识点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知识点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知识点【篇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知识点】《古代寓言二则》月考知识点归纳【郑人买履】 1、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刻画了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郑人形象,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现实,不要迷信教条的道理。

2、理解文意:⑴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欲:想要履:鞋者:?的人度:量长短其:自己的,指郑人的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之:指量好的尺码其:自己的,指郑人的坐:同“座” ,座位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到之:到??去而:连词,表转折,却。

操:拿,携带。

之:指量好的尺寸译:到了到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⑶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乃:就曰:说持:拿译: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了。

” ⑷反归取之。

反:同“返” ,返回归:回家取:拿之:代指尺码译:就返回家拿量好的尺码。

⑸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同“返” ,返回罢:结束,散了遂:最终译: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⑹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何:为什么之:代指鞋以:用试之以足(以足试之)(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译: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宁:宁可无:不无自信(无信自)(倒装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译:(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3、简答: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精彩之处是什么?为什么?答:这个小故事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一、古代寓言二则(全文背诵默写)(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按原文填空。

(1)填出文中空白的句子。

(2)《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

《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先自度其足( ) ②吾忘持度 ( )③反归取之( ) ④遂不得履 ( )⑤遽契其舟( ) ⑥不亦惑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①反归取之( ) ②至之市 ( )③何不试之以足( ) ④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④至之市,而忘操之。

5、用文中语句回答,郑人买不到履的原因是什么呢?6、《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呢?7、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请你举一个例子。

语言简洁明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二)二、《幼时记趣》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是清代作家。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古代寓言二则复习
糊涂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其舟 2.遽契其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3.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吾剑之所从坠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求剑若此
人曰: 人曰:“何 不试之以 足?”
郑人: 郑人:执迷不悟的神气
别人: 别人:疑惑之情
(固执,迂腐,愚蠢,可笑)
思考: 思考: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 理(寓意)? 有什么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寓意: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 实际出发,墨守成规, 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 教条主义的人。 旧,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 题时, 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 的东西, 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 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小组讨论
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在揭示寓言 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共同的寓意: 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 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 人。 写法评析: 写法评析: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 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对比、 《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 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 结尾“舟行” 剑止”对比, 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 “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 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 吕 氏 春 秋 》
舟 求 剑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积累文言词汇, •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 3、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古代寓言二则
《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韩非子《韩非子》 •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 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 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 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 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 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 子》。
文本赏析
• 《郑人买履》
• 郑---春秋时一个小国名。 • 度---忖度,作动词用.计算、测量。后一个“度”名词,
尺子。 • 之---量好的尺码。 • 坐---同“座”,座位。这里指一椅子、凳子一类家具。 • 操---操持,带上,拿着。 • 罢---集市解散。 • 履---鞋子。 •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 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 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 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 的疑惑之情。
自相()() ()()双全 ()()唯谷 ()()交困
()()相 混淆()() 颠倒()() 只争()()
五、说出带点字意思
• 之:反归取之 至之市 试之以足 • 惑:不亦惑乎 • 度:吾忘其度 自度其足 • 反:及反 • 坐:置之其坐 • 无:无自信也
六、翻译句子
•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2、宁信度,无自信也 • 3、是吾剑之所从坠。 •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只能欺骗自己。
二、你能讲一个成语故事 吗?讲给大家听,并告诉 大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 么道理?看谁讲得好。
三、填上合适的字
()人摸象()人忧天()人寻味 ()人之危()人相轻()人师表 ()人君子 ()人买履()人深省 ()人头地()人心弦()人唯亲 ()人善任 ()人窒息()人而异
四、填反义词构成成语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习要点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习要点

《古代寓言二则》学习要点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个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意下列红色字体读音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作者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着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着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3、战国末期背景:战国是继春秋之后的一个时代,约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人们思想极其活跃,人们常说的“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二、课文学习《郑人买履》1、解释词语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在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以的意思。

2、翻译课文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鞋,他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就拿了根草绳依自己脚的大小绞了一段,放在凳子上。

他到了集市上,找到鞋铺,这才想起忘了带尺码。

店主是个有经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当即拿出一双,要他试穿,可他却说:“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能买鞋?我得回去取!”回家一看,尺码果然放在凳上,他拿起草绳,又返身往集市赶,到了集市,集市已散,那铺子也关了门,他十分气恼,连连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误了买鞋。

路人笑问:“你是给谁买鞋呀?”“我自己。

”“那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非要去取尺码呢?”那人摇头说:“那怎么行呀,我的脚怎么会有尺码那么准确呢?”3、《郑》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

[策划书]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docx

[策划书]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docx

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复习提纲P18一、解释加点的词。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口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Z。

已得()履,乃()口:“吾忘持()度()!”反()归取Z。

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人口:“何不试之()以()足?”口:“宁()信度(),无()口信也。

”动词,指量长短/自己的/放/代词,代指量好的尺寸/同“座”,座位/到了/动词,到……去/集市/却/拿,带/拿到/就/拿,带/名词,指量好的尺寸/同“返”,返回/等到/交易结束/终于/ 代指鞋/用/宁可/名词,量好的尺寸/不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屮珞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乙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搭船渡河/从/立即,匆忙/刻/那/这丿1/指船上刻记号处/寻找/迷惑,糊涂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遽契其舟()()du6 dU jti qi三、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Z。

2、何不试Z以足?3、宁信度,无白信也。

4、是吾剑Z所从坠。

5、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到了前往集市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3、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6、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四、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末期—家的代表人物。

短文选自________ ,出自其中的寓言故事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 ,它是战国末期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与这部书有关的-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o3、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韩非子/战国/法/《韩非子》/滥竽充数、买犊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2、《吕氏春秋》/吕不韦/一字千金;3、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反归取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答案:(1)坐“座”座位(2)反“返”返回
2.一词多义
答案:(1)量长短/量好的尺码(2)从/自己
3.古今异义
(1)至之市,而忘操.之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抓在手里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达到,通常侧重结果
答案:(1)拿,携带(2)到,等到
4.文言虚词
答案:(1)代词,指剑/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动词,到……去/代词,指鞋子(2)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那个/他/他的(3)表转折/表顺承
5.用“/”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翻译下列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一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2)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4)(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7.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因此,两人的事情都没有做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动的了。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

9.说出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们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郑人买履》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犯教条主义错误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刻舟求剑》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现实意义: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要善于变通。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灵活多变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被那些教条所束缚。

【考题必练】
一、阅读“楚人有涉江者……不亦惑乎”,回答问题。

54184020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 )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③遽.契其舟(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
答案:①渡,搭船渡过
②代词,他的
③立即,匆忙
④指示代词,这儿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剑不行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拔山倒树而来
C.而忘操之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解析】选C。

例句中的“而”与C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可是。

A项表顺承;B 项表修饰;D项表顺承。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答案: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翻译下面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文章借助议论的方式嘲笑了楚人的愚蠢,你能说出楚人的愚蠢之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楚人的愚蠢之处就在于不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此题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回答。

答案:楚人的愚蠢之处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变化。

(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54184021
【甲】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无自信也。

【乙】江上婴儿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①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其父善②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③,亦必悖④矣。

【注】①引:牵。

②善:擅长。

③任物:处理事情。

④悖:荒谬。

1.解释加点字。

①先自度.其足( )
②而置之其坐.( )
③遂.不得履( )
④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 )
答案:①量长短②同“座”,座位③终于④正
2.翻译句子。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②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
3.这两篇文章都是寓言,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甲】文告诉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本领的获得不是靠先天的遗传(或: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意对即可)
附【乙】【译文】
有人在过江时,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

过江的人忙问这样做的原因。

那人说:“他的父亲擅长游泳。

”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务,也一定是荒谬的。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