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3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
背部经穴手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
背部经穴手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背部经穴手法治疗失眠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确诊为失眠的患者3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组(A组)15例和背部经穴手法治疗组(B组)15例。
A组给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B组给予背部经穴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符合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2]:轻者入寐困难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1.3 治疗方法1.3.1 A组[3] ①头面及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安眠穴、角孙、风池、百会、鱼腰、攒竹、太阳、睛明、神庭、印堂。
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揉法、抹法、扫散法。
操作:患者取仰卧或者坐位。
医者行一指禅小“8”字和大“8”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按压指揉百会、角孙、印堂、攒竹、睛明、鱼腰,每穴1 min;结合抹前额3~5遍;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做五指拿法反復3~5遍;行双手扫散法约1 min;指尖击前额至头顶反复3~6遍。
②腰背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督脉、背部华佗夹脊,心、肝、脾、胃、肾、命门穴等。
手法:■法、捏法、掌推法。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法在其腰背部操作,重点治疗心、肝、脾、胃、肾、胆俞和命门穴等,时间约5 min;自下而上捏脊3~4遍;掌推督脉3~4遍。
每次治疗时间25~30 min,隔日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1.3.2 B组①患者俯卧位,医者揉按患者脊柱两侧膀胱经3~5遍,由上到下分别点按、弹拨两侧膀胱经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和背部督脉、华佗夹脊等部位,每穴0.5 min,力度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为度;②采用一指禅推法重点治疗脊柱两侧筋结、硬块处,松解局部,消散异常结节;③脊柱两侧膀胱经3~5遍,由上往下掌推两侧膀胱经3~5遍。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背部经络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与人体的运动和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维持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背部经络的研究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得到了多个不同学派的重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背部经络的基本知识、经络的走向、以及对应的疾病与治疗。
背部经络的基本知识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是将人体各个部位和系统相互联结的通道系统。
背部经络作为人体的主干,具有沿脊柱两侧布散的特点。
主要经络包括督脉、肾经、膀胱经、胆经、胆经等。
这些经络贯穿了上肢、下肢、头颈等区域,并与其他经络相互交通。
背部经络的走向背部经络的走向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分别是纵向、横向和斜向。
纵向经络主要分布在脊柱两侧,从头部一直延伸到下肢。
它们与内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纵向经络的调理可以对内脏产生疏通和保养的作用。
横向经络自颈部横跨背部,连接着上肢和下肢。
它承担着头颈部到四肢的传输功能,同时也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斜向经络则呈倾斜分布,纵贯全身。
它负责将其他经络相互连接起来,起到桥梁的作用。
斜向经络对于身体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平衡非常重要。
背部经络与疾病的关系背部经络的功能紊乱或堵塞会导致身体各个层面的问题。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背部经络发生问题,不同的经络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比如,肾经负责掌控人体的生殖和排泄系统,如果肾经受阻,可能会引发腰痛、尿频、遗精等症状。
膀胱经是背部经络系统中最长的一条经络,它与人体的泌尿系统紧密相关,因此膀胱经的问题会导致尿频、尿急等不适。
胆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胆囊和肝脏的功能,胆经的不通畅则容易引发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
胆经与情绪波动也有关系,如郁闷易怒等情绪问题。
背部经络的治疗对于背部经络出现的问题,中医学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背部经络来达到调理和疏通的目的,从而改善疾病。
另外,按摩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通过对背部经络的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缓解疼痛和改善疾病。
背俞穴浅析
背俞穴浅析一、背俞穴命名及位置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俞穴。
背俞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
《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
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俞穴方才完备。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相应上、下排列。
《灵枢•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椎)之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背(皆)挟脊相去三寸所”。
五脏背俞穴的位置在这里取穴以脊椎为准。
但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还有另外一种取法:“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
……复下一度,肾之俞也。
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而此种折量法取得的五脏背俞穴与《灵枢•背腧篇》中所述之背俞位置在纵向定位上有所不同,两者差异较大。
历代针灸医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均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临床应用基本以夹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为原则。
二、背俞穴生理特点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类经》也谓“十二俞,……皆通于脏气。
”背俞穴都分布在背腰部膀胱经上,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
病理背穴
病理背穴一、功效:1、强化身体内脏机能:2、调整体质、增强抵抗力===针对文明病,腰酸背痛,颈肩酸痛等亚健康做调整3、改善脸部皮肤问题===斑、痘、粉刺、敏感、老化4、消除疲劳、肩颈僵硬、酸痛、预防腿部水肿5、年轻、防老二、功能:人体的身体循环系统,会随着生活作息、饮食、情绪、压力、内分泌、环境、气假等因素,而改变了循环状况,而使得身体代谢功能不佳,产生酸痛及抵抗力差,脸部开始产生问题肌肤,这都是废气囤积内没有排除,人体的经络就像水沟,有阻塞物,若不清理,就会发臭,我们身体经络也是要保持循环顺畅,否则会产生毒素囤积引发身体的病症。
三、症状:1、局部酸痛==少动运,新陈代谢不佳,经由刺激穴点,疏通经络,使特环加速,好比人都不动运,突然跑了500公尺,隔天一定会肌肉酸痛,是一样的道理,是属正常现象,2~3天就会改善了,这时你就会感觉到很舒服。
2、口干舌燥===尿液色深,促进循环,排除废气,就像动运流汗,会口渴,多渴温水,增加新陈代谢,多排尿,记得不要憋尿。
3、兴奋睡不着===这是循环加速,体力增强。
4、懒洋洋,想睡觉==将身体废气排出,呈现放松状态5、眼肿、鼻塞6、恶心、想吐、头晕7、尿黄、尿频四、远红外线生气功机局部==利用远红外线的热能原理,制造人体的血红素及免疫系统,并预防钙质流失,防止质疏松症(亦可加太空舱疗程)全身==太空船五、诉求:邀约诉求:(一)赞美、寒暄(二)根据主题找到客人在乎或已经存在的问题皮肤:斑、痘、、、、、、肩颈:酸痛、僵硬(三)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给予危机意识EX:斑形成的内因、外因(四)给予解决的方法,专业的建议,带入主题(五)邀约感受,给予远景规划操作诉求:(一)赞美、寒暄(二)产品、仪器介绍(三)流程诉求:※刮痧,滑罐新客人只做一次,并告之客人痧症的部位及身体的状况(四)人的症状加强诉求,并邀约客人长期做(五)告之注意事项全身病理背穴舒穴油压一、认识经络:经络分为1、经脉(直向分布)==12条手三阴:心经、心包经、肺经手三阳:小肠经、三隹经、大肠经腿三阴:脾经、肝经、肾经腿三阳:胃经、胆经、膀胱经2、络脉(横向分布)二、人体的三大循环:1、淋巴循环==分布在全身,功能:排毒,增强免疫力,吞食细菌2、血液循环==输送水份,氧份,3、经络循环==主宰脑部思考力,五脏六腑生理动作,四肢的活动。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
1 背部经络
背部经络是中医认为可以左右肢体和身体健康的生命能量管道,
它连接着体内所有的脏腑器官以及全身的五腑经络。
中医告诉我们,
背部经络负责供给自身全身供给能量和血液,随着前来的经络,背部
经络也能保护和治疗身体的关节。
2 背部经络的结构
背部经络构成由植物中结构最简单的脉络——背部节,背部节连
接了身体各部位,其中有三个重要节点,依次是第一背部节、第二背
部节和第三背部节。
每个节点都连接着被认为控制肢体和体表某一功
能的经络层。
背部经络结构间关系复杂,节点之间互相连接,由节点
联合成端,再由端连接形成经络。
3 背部经络的功能
背部经络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就是源自脏腑经络的来自内环境和外
环境的能量,由背部经络汇聚最终形成全身信号和能量支配分布系统。
它是脏腑和经络系统之间的连接平台,协调各部位的正常运作,保护
身体免受外界应激的攻击,处理身体有害消息和症状的反馈,从而维
持和调节机体的正常运作,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4 背部经络的治疗
背部经络的临床应用属中医理论,它的治疗可以有效的进行自我
调节,快速冥想,释放焦虑和不良情绪,改善手足血液循环,改善免
疫力,缓解身心症状。
通常采用刮痧、艾灸、背部按摩技术等手法,
对背部经络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将身体放松,呼吸要深而慢。
经络治疗不仅能达到消除压力性疼痛,减轻肢体的疼痛及疲劳的作用,而且能够强化循环系统,保护和改善身体机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
背部经络专业知识背部经络专业知识背部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也是经络系统重要的区域。
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部有一种能量的循环系统,称为经络,通过经络可以实现身体的平衡和调节。
本文将介绍背部经络的相关知识,包括经络的概念、背部经络的主要走向和相关脏腑,以及背部经络的保健方法。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中国,是古代医学家观察人体生理现象总结而成的。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一种能量的循环系统,称为经络,通过经络可以实现身体的平衡和调节。
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主要分布在体表,络脉主要分布在内脏。
二、背部经络的主要走向和相关脏腑1. 背部经络的分布:背部经络主要分布在背部的两侧,从头顶到尾骨,形成一个纵向的通道。
这个通道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主要分布在经节和穴位上,络脉主要分布在肌肉组织中。
2. 背部经络的主要走向:背部经络的主要走向有以下几条:太阳经、督脉、任脉、睛脉和心包经。
太阳经从头顶通过颈部至背部,再沿背部外侧到臀部,最后沿腿部走行到脚底。
督脉从头顶一直沿脊柱走行到尾骨。
任脉从下丹田沿督前线上行至胸部,再沿胸部中线上行至颈部,最后沿颈部走行到头顶。
睛脉从太阳经分支,沿颈部走行到眉点和两鬓。
心包经从胸部沿前臂内侧到手部。
3. 背部经络与相应脏腑的关系:背部经络与人体内脏腑有密切的关系,背部的经络与心、肺、肝、脾、胃、肾等脏腑相连。
例如,背部经络经过肺部,调控呼吸功能;经过心脏,调节心血管功能;经过肝脏和肾脏,调节肝胆功能和肾脏代谢功能。
三、背部经络的保健方法1. 穴位按摩:背部的经络上有许多重要穴位,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刺激经络的气血循环,增强脏腑功能。
例如,可以按摩太阳经的巨椎穴和腰部的肾俞穴,有助于调节脊柱和肾脏功能。
2. 推拿按摩:背部经络可以通过推拿按摩来调节平衡。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气血循环,缓解疲劳和僵硬,同时还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
1958年资料3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论“背俞”——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上海中医学院李鼎一、何谓“背俞”?“背俞”是位于脊背两侧的一些特定经穴。
其中主要的、也是最早在书籍中出现的是五藏之俞,随后是六府之俞,以及凡以“俞”字命名的背部经穴。
即当脊背第一侧线——从中线起数则称“第二行”,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分的全部孔穴。
其“第三行”也是足太阳膀胱经,孔穴虽然不以“俞”字命名,但跟“第二行”的“俞’穴,在命意上多是相通。
“中行”督脉,孔穴较少,但在背部取穴时必须参照脊椎。
为了详细地考察“背俞”,本文即就背部经络经穴学说的起始和演变作一全面的探讨,也是有关祖国医学对于背部的认识理论,是针灸治疗学的主要内容。
“俞”读作“输”或写作“腧”,三字用法相同。
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1)本义就是运输船只。
孔穴名为“俞”即是指该处与内脏“气血”相通,具有内外相应的意义。
写作“腧”,从肉,是把这字专用化。
又有写作“窬”(2),本义是“门边小窦”,音俞:不能作“俞穴”的正用字。
人体除了以“俞”命名的特定经穴外,泛言之,一般孔穴也可称“俞”。
“背俞”与胸腹部的“募”穴相对应,对诊察疾病有其重要意义,以及四肢部分的一些特定孔穴——井、荥、俞、原、经、合、络、却,同列为“要穴”。
四支部分的“俞”穴不作本文讨论范围。
惟须明确:经络经穴学说是诊察与治疗相结合的学说,是体表内脏相关的学说;不同穴位的不同作用,在诊疗上必须加以注意和运用。
“背俞”以及其他“要穴”,应该认作研究经络治疗的重点。
本文讨论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专家们指正。
二、背部经脉祖国医学将脊背部看作机体的重要部分。
以阴阳理论来说,除了“头为诸阳之会”(3),则以“背为阳,腹为阴”(4)指出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内藏及全身,而内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
背部的经络穴位
背部的经络穴位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穴位的作用。
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
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
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
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
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
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
1958年资料8 经络的探讨
压痛点最普通者:肠胃疾患在足三里有压痛,哮喘在膻中有压痛,心痛在尺泽、内关有压痛,疟疾在大椎有压 痛,生殖泌尿器官的疾患在肾俞常有压痛等等。再由压痛点针灸时,所发生的反应有一定的放散方向,甚至可以直达病灶,这些事例非常之多,因而发现了经络路线。说明了经络路线是内连脏腑,外达肌表,以及在同一经络路线的相邻穴位,所治疾患皆有一致性及相互联系的作用,更肯定了经络路线的正确性。这些皆是经厉长久时期的临床实践不断累积而肯定下来的。有关压痛点的生理机转,如用经络学说来说明是比较直截了当的,因为经络路线是和内脏表里相配合而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内脏有疾患时,在体表的经络路线上一定的处所,加以针灸刺激,即可由经络的有机联系而达到调整内部脏器的作用,所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主要是通过调整作用而使之复归于平。其次用Heads带可以说明经络的真实性。Heads 带和压痛点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分清眉目,分节说明如下。
徐立孙
概论
经络学说是内经重要理论基础和中心内容,根据阴阳五行将人体脏腑器官作了总的归纳。从十二经的表里关系说明各脏器间的相互联系,并从经气的盛衰和分布情况而表现出生理的和病理的变化,从而作出诊断和治疗上的处理,皆是先民通过长期的治疗体验所发现的基本原理,再通过临床实践而证实之。灵枢经脉篇上说:“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知。”所以不仅是针灸所重,而是说明在诊断和治疗上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伤寒论六经证候群的依据和经络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如太阳病头项强痛,和足太阳经的”是动则病冲头痛,项如拔”相吻合。喻嘉言先生有言:“不明经络,动手开口便错。”可以证之。
背部经络穴位
背部经络穴位关于《背部经络穴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应当对按摩穴位不容易觉得到生疏,中医药学上医治许多病症的情况下,全是采用的按摩穴位的方法。
穴道关键就是指每一根经脉相互连接的地区,因此在将来很多遍布的地区也是有穴道很多遍布。
人的身上就会有许多经脉遍布,因此背上的穴位也是十分多的。
下边就一起来看一看身上经穴的遍布部位。
1、背部的经脉名字及部位十二经脉对称性的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
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
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2、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健康保健性的医治,关键适用感染医治、背部疾病治疗等,根据背部经络疏通能医治许多病症。
应用该项医治益处也是许多的,病人做此医治多是拔火罐医治,医治时根据背部的穴位刺激性,应用身上的经脉所有开启,就会有输通的作用。
背部正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它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
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假如常常在背部正中间或两边拔火罐。
这类独有的刺激性,不但有益于迅速经络疏通、均衡阳阴,并且能调整五脏六腑,推动血液循环系统,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功效提高内分泌作用,激话细胞免疫,提升本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性工作能力,降低病症的产生。
由此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的,爱好拔火罐的盆友,何不在背部拔火罐。
拔火罐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有什么呢?可医治疾患也可预防传染病,拔火罐是中医学里很經典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都开展应用。
背部经络的知识点总结
背部经络的知识点总结一、关于背部经络的基本概念1.1 背部经络的概念背部经络是指从头顶到腰部的一系列经络分布,包括了多条主要的经络,如督脉、督络、经外奇穴等。
它们连接着全身的经络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起到了调节气血的作用。
1.2 背部经络的分布背部经络的分布主要包括了头顶、颈部、背部、腰部等部位,其中包括了多条经络线路,如督脉、督络等。
每一条经络都有其独特的循行路径和作用。
1.3 背部经络的作用背部经络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影响着全身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
它们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背部经络与中医理论2.1 背部经络与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背部经络被视为了六经之外的经络系统,它们连接了人体的头顶、颈部、背部和腰部等部位,起到了调节气血的重要作用。
背部经络的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状态,导致各种疾病。
2.2 背部经络与经络穴位背部经络中包括了多个重要的经络穴位,如督脉、督脉等,这些穴位与全身的经络系统相连接,可以通过调理背部经络来影响到其他经络的运行状态,起到了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3 背部经络与腧穴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背部经络与腧穴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背部经络中的经络穴位被认为是全身腧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通过对应关系影响到全身的经络系统和腧穴系统,起到了调节气血的作用。
三、背部经络的临床应用3.1 背部经络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背部经络的变化、按摩背部经络穴位和腧穴,可以进行相关的诊断。
中医检查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其中通过观察背部经络的变化对患者进行诊断。
在中医治疗中,通过调理背部经络,可以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包括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等方法,通过调理背部经络来改善全身的气血状态,起到了治疗疾病的作用。
3.3 背部经络的保健方法对于一般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背部经络的问题可能会引起腰酸背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背部穴位分布和作用
背部穴位分布和作用背部穴位在中医理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督脉穴位、膀胱经穴位、华佗夹脊穴、膏肓俞、魄户穴和神堂穴等。
了解这些穴位的分布和作用,有助于提高按摩、针灸等理疗手段的疗效,促进身体健康。
督脉穴位督脉是人体重要的一条经络,起于胞宫,沿着脊柱向上走行,最终到达脑部。
督脉上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百会、神庭、风府、大椎等,这些穴位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
在按摩、艾灸等理疗方式中,常利用督脉穴位来调和气血,温煦脏腑。
膀胱经穴位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的一条经络,从头到脚贯穿身体,其上分布着诸多穴位。
在背部,膀胱经主要沿着脊柱两侧走行,其上的穴位如肺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具有调节相应脏腑功能的作用。
同时,膀胱经还主司人体之阳气,按摩、艾灸膀胱经穴位可调和阴阳平衡。
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是位于脊柱两侧的一组穴位,具有调理脏腑、平衡气血的作用。
华佗夹脊穴对于改善各种脊柱病变、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内科杂症有显著效果。
在背部,华佗夹脊穴位于膀胱经和督脉之间,对于缓解背部疼痛、改善循环不畅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膏肓俞膏肓俞是位于背部的一组穴位,具有调理免疫系统、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
膏肓俞对于改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症状有良好效果,同时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在临床理疗中,膏肓俞常常用于治疗久病体虚、气喘吁吁、神经衰弱等症状。
魄户穴魄户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调理肺脏的重要穴位。
魄户穴具有宣肺平喘、滋阴养肺的功能,对于改善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魄户穴还能增强人体对氧气的吸入能力,提高肺功能。
在临床理疗中,魄户穴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气喘等疾病。
神堂穴神堂穴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神堂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能,对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同时,神堂穴还能改善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疾病症状。
在临床理疗中,神堂穴常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等脾胃相关的病症。
背部专业知识58655
背部专业知识一、了解背部1.在中医上讲背部分为三焦七区,从我们的颈下2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是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2.脊椎的作用和重要性背脊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穴,阳气最足的部位,然而脊柱是人体的大梁,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人体很多疾病都是气血不足引起的,背脊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最怕淤积,只要背脊疏通了气血运行畅通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3.膀胱经的作用膀胱经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它联系人体各个脏腑和俞穴,各个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与督脉两侧,还有一个排废水的作用.二、何为三焦?1。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为肩颈到内衣带的位置:是心肺的反射区。
中焦为内衣带到命门穴的位置:是肝胆脾胃的反射区。
下焦为命门穴以下的位置:是肾、膀胱,女性子宫卵巢的反射区.2。
上焦是主气,以心肺区为主管人体吐故纳新,心脏机能减退。
人们都把上焦称之为压力区。
上焦不好会引起:大椎突起,肤色晦暗,肌肉僵硬,长疹子粉刺,睡眠差,面部循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手臂酸麻.3.中焦主血,以肝胆脾胃为主,具有排毒解毒,清热,助消化,促营养吸收。
中焦不好会引起:背部拱起,毛孔扩张,肤色偏白或暗沉,胸闷,呼吸浅,过敏性体质,抵抗力不足,手臂处容易产生毛囊炎,体质偏酸,爱吃肉,辛辣刺激,不爱喝水脊椎凹陷,消化不好,肌肉僵硬紧绷、肌肉突起,酸性体质,青春痘,长斑,过敏性体质,腹胀,胃溃疡,胃痛,胃病,斑点,面黄等问题。
4。
下焦主水,主管肾,子宫,卵巢,坐骨神经。
下焦不适会引起尿频尿急,局部肌肉僵硬,排水功能不好,眼袋、浮肿;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囊肿、水肿体质、骨盆腔僵硬,坐骨神经痛.三、背诊1.试温度:把手掌放在顾客的背部试背部温度,如果顾客的背是冷的就表示顾客的身体偏阴,相反是热的就属于阳,冷热不均匀说明血液循环不好。
如果属于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冷饮,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阴虚:由于津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密结,舌红无苔属于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畏寒四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薄溪,苔白,舌质淡。
人体背部经脉穴位
合用标准文案一、背部经脉人体背部经脉主要为沿脊椎的督脉与分布脊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
二、督脉从胞中沿脊椎至风府穴,为人体总督阳气之阳经,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沟渠、兑端、龈交共28 穴。
督脉是人体阳气之海,阳气不足的病症都可以从督脉论治。
二、穴位详解:长强【定位】:在尾骨端下0.5 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作用】:镇痉熄风,清热利湿,固脱止泻。
【主治】:①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②癫狂痫。
合用标准文案【种类】:督脉、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络穴腰俞【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癫狂,癫痫。
②痔疾。
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④月经不调。
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
②月经不调,带下。
③泄泻。
④腰脊强痛。
悬枢【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主治】:①腰脊强痛。
②泄泻,腹痛。
脊中【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泄泻。
②黄疸。
③痔疾。
④癫痫。
中枢【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胀满。
③腰脊强痛。
筋缩【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止痉熄风,健脾调中。
【主治】:①癫痫。
②脊强。
③胃痛。
至阳【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
背部经络与作用
背部经络与作用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病理变化及与脏腑关系的一种理论,背部经络连接身体的各个部位,。
下面就让店铺告诉你背部经络与作用,欢迎参阅背部经络背部是人体感知最敏感的部位,大小经络遍布整个背部,能够连接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中医也就最偏爱背部,中医针灸,中医拔罐等等都成为了现如今人们缓解疲劳,美容等用途,同时中医根据人体经络的分布,制作了一套完整的背部经络疏通的示意图,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自己身体内的健康情况。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添加剂的时代,也使得天然的经络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我们人体总共有大大小小十四条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
每一条经络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脏腑。
然而我们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都集中在背部,上焦主气、中焦主血、下焦主水,气不通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毒不排,因此背部的经络保持通畅对我们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部养生方法专家表示,背部可以说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对背部的保健和科学的刺激,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起到有益而积极的作用,刺激背部经络调和气血,春季升阳气从背部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背部的养生方法。
背部养生,首重保暖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体的阳经,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脊柱有关,因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
养生四要·慎动》中提到:“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
”《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又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
”因此,当风寒入侵人体时,背部是首当其冲的。
背部受寒,就会出现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问题,并可能导致下肢关节及内脏等的不适,形成病害。
尤其是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背部保暖十分重要。
就算是在夏天,天热汗出腠开,也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同样会招致疾病。
袖珍杂谈背腧穴到底为何物?
袖珍杂谈背腧穴到底为何物?导读:接受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医人多是中西医双重教育,跟传统的中医还不一样的。
博主一直致力于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阐释古老中医的东西,试图揭开传统中医的神秘面纱。
今天跟大家谈谈博主对于背俞穴的一点个人的认识。
背俞穴为何物?有些搞针灸的同行特别擅长运用背俞穴,前几年我做针灸推拿的时候,治疗五脏的疾病也特别喜欢使用背俞穴,比如胃病啊、腹泻啊、心绞痛啊、肝胆问题啦,都喜欢从相应的背俞穴入手,效果都还可以的。
教科书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侧线上(旁开1.5寸),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六脏六腑(五脏和心包)各有一个背俞穴,共12个,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教科书这么说其实有点模糊其词,什么叫做脏腑之气?什么又叫做输注?其实如果学习了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学之后,我们发现中医背腧穴的位置与支配相应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其实非常相近。
很多内脏是受神经、内分泌双重支配的,很多医生患者老盯着血液里的那个激素水平看,忽略了从脊柱分出来的支配内脏的神经出了问题。
举个典型的例子: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腿啊、屁股啊等一大堆症状;颈椎病刺激到支配上肢的神经以后,出现手麻、关节痛等症状。
这些问题现在大部分人都能想通,但是涉及内脏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就想不通了。
很多人也不去考虑他,甚至很多医生不是干专科的也不去考虑这个问题。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颈椎和腰椎活动度特别大,特别是腰椎承载了身体绝大部分的重量,活动度还特别大,很容易出现问题。
包裹内脏的胸廓和胸椎就比较特殊了,因为有肋骨的固定,活动度相对比较小,一般不会出问题,出了问题也难纠正。
再者就是内脏普遍缺乏痛觉神经,出了问题以后,整个功能都紊乱了,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症状,但是就是不疼。
举个典型的例子:《金匮要略》里说: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
中医讲的:心下是指的胃的位置,这种现象很常见,经常有患者反映,后背肩胛骨内侧下面有一块巴掌大的冰凉的。
背部腧穴的诊断
背部腧穴的诊断在中国针灸推拿医学中免不了要讲解穴位,在300多个穴位中,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殊穴位之一是背俞穴。
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俞穴,并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联系。
:《灵枢·背俞》:“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
”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俞穴可以协助诊断。
同样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
因此,俞穴是联系内外的枢纽,是反映人体内脏生理、病理变化的窗户。
有些疾病,可通过俞穴的压痛、过敏、隆起、穴下软结、肿胀、硬结、痒、热,凉及经络循行部位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来,故诊察背俞穴可助诊断。
背部俞穴的分布1.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胆俞位于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睥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7.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8.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9.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0.小肠俞位于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1.膀胱俞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肺俞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3.肝俞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
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背俞穴——五脏六腑虚实盛衰之应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距离脊柱1.5寸的那条线上,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段,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背俞穴与脏腑的特殊联系,在临床上能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当背俞穴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压痛、陷下、丘疹等往往能够反映相关脏腑的异常,因此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的疾患,同时背俞穴也是很好的调整脏腑虚实的穴位,如肺俞穴治疗咳嗽、哮喘、外感寒热等,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将许多脏腑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疾病也可以用肺俞穴来治疗。
其他背俞穴作用类似。
相对来说,背俞穴对于脏的治疗效果更好一些,对于腑的治疗以募穴治疗更好,如前面所讲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大肠各种疾患都具有诊断治疗作用。
募穴在后面还会相继谈到。
在临床上经常用背俞穴和募穴配合起来治疗相关脏腑的病证,称为“俞募配穴法”。
背俞穴的取法:从歌诀中可以看出,背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灵枢经别篇说:“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意即肾合膀胱,与督脉会。
周身经脉,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分布路线以足经较长,在论说证候时,每言“足”不言“手”,因足经已能概括手经。而阴以阳为主,三阳:即太阳——行身之后;阳明——行身之前;少阳——行身之侧。足太阳膀胱经行下支及脊背后外侧,手太阳小肠经行上支及肩胛后外侧。太阳为三阳之表,外感病症多先犯太阳。太阳与 少险为表里,少阴病症又可治太阳。这是经络学说上的一些相互关系。经络的命名是内外两部分的组合:“外”将肢体分别三阴三阳,再与“内”六藏六府相配合。藏府是作为诊疗观念中的人体机能单位。“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3)的十二经脉,除了概括神经,血管等功能,还有其体表内脏的相关意义。特别是从经穴的应用上体现出来。所说“背俞”即属于足太阳。从足太阳的命意来考察,它不只限于“属膀胱”,更大的意义是为“诸阳之属”,也即太阳经是关联到五藏六府,是“背为阳”理论的进一步说明。
医心方说:“五家(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及彻云)背输槌法,与明堂经(黄帝)不合者别书如上;与其经不异者,不在上例。”
对背俞位置的不同说数,早在内经中就有另一种记载。素部血气形志篇说: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一一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这是“折量取穴法”的最早记载。先用草(绳、线)量两乳头之间的横度,中折;再用另一根草量齐前草的一半长度。这样凑合起来则成为“△”形。用它来量背俞:上角齐第七颈椎棘突下际,下面两角即“肺俞”所在;再从平肺俞处向下量是“心俞”所在;再从平心俞处向下量,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应是相反);再向下量,两侧角是“肾俞”所在。
“背俞”是位于脊背两侧的一些特定经穴。其中主要的、也是最早在书籍中出现的是五藏之俞,随后是六府之俞,以及凡以“俞”字命名的背部经穴。即当脊背第一侧线——从中线起数则称“第二行”,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分的全部孔穴。其“第三行”也是足太阳膀胱经,孔穴虽然不以“俞”字命名,但跟“第二行”的“俞’穴,在命意上多是相通。“中行”督脉,孔穴较少,但在背部取穴时必须参照脊椎。为了详细地考察“背俞”,本文即就背部经络经穴学说的起始和演变作一全面的探讨,也是有关祖国医学对于背部的认识理论,是针灸治疗学的主要内容。
“从大椎直穷骨(尾骶)中折度,去其半;乃取余半四折之,皆令平等,点所折处。因申,所点度。上从大椎,下至中脊:第一点名为鬲输;第二点名为肺输;第三点名为心俞;下头正中央名为 肝俞。又从肝输下至穷骨仍为八折,皆令平等,因申,从肝输至穷骨之第一点为胆输;第二点名为脾俞;第三点名为胃输;第四点名为肾俞;第五点名为大小肠输;第六点名为三焦输;第七点名为膀胱输。下头住穷骨。”这也是灸法取穴的一种异说。
三、背部骨度
背部正中有显著的骨性标志为脊椎棘突。项后突起最高、且随颈项转动的是第七颈椎棘突,称为“大椎”。以此为准,向下数:胸椎12,腰椎5,骶椎5。除去末节,合称21椎。这是“黄帝明堂”也是一般针灸书上所说的脊椎数字。上段颈椎,因其突起不明显,古书只称“项上三椎”(4);合前者则为“24椎”。如按脊椎的实际数目,应该是除去相并合的骶椎骶骨,合颈、胸、腰椎为24椎。但须明白.古书所云21椎是从胸椎起数。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颠上(督脉:百会)。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足少阳胆经部分)。其直者:从头人络脑(督脉:脑户),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胆经:环跳),循髀外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素问气府论,论各经脉的“脉气所气”浮出于本经之外:中行一、本经二、胆经二,故合为五行。又说“风府两傍各一”是胆经风池穴。从以上经穴交会,可以看出,它跟督脉和旁边足少阳胆经的联系。
中行的灵台、中枢、阳关,见王冰素问注,当是出于他所引据的“中诰孔穴图经”(3)。厥阴俞,见千金方,又称为“巨阙俞”,又引扁鹊作“阙俞”;高武“针灸聚英”说:“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11)膏肓,出华佗,千金也以“输”名。督俞,即华佗,扁鹊所称的“督脉俞”。八椎下旁,原缺,千金方记载有“胃管下俞”,与龙衔素同,也即长滨善夫和赤羽幸兵卫氏所假定的“八俞”(18)。气海俞,出华佗,与关元俞并见千金:千金灸消渴有“脾俞下四寸”、“腰目在肾俞下三寸”(10),位置与气海俞、关元俞相当。二穴并因腹 部任脉穴“气海”“关元”而相对命名。余穴具见针灸甲乙经,即“明堂”所载。四窌穴当骶椎间孔,居中行与第二行之间,华佗称为“八辽窬”。
脊椎棘突是作为脊部取穴的主要根据。灵枢骨度篇,论脊椎的分寸说:
“膂骨以下至尾骶21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是将21节总长分作三段,折作30等分——“三尺”。上七节,每节作1寸4分1厘,合9寸8分7厘。以下根据张介宾的说法:
“中七节,各1寸6分1厘,共1尺1寸2分7厘。第14节与脐平;下七节,各1寸2分6厘,共8寸8分2厘。总共2尺9寸9分6厘。不足4厘者,有零未尽也”(3)
上述部位是后世针灸应用的根据。素问气府论,说“足太阳脉气所发”有“五藏之俞各五,六府之俞各六。”是则兼及六府之俞。至后“明堂孔穴”等书,对经穴有专门的记述,背部孔穴也有了增加。“明堂”原书已无可见,现在唯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和丹波康赖“医心方”最为近古,且引证各家,为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为了便于了解,先列背部经穴表。
二、背部经脉
祖国医学将脊背部看作机体的重要部分。以阴阳理论来说,除了“头为诸阳之会”(3),则以“背为阳,腹为阴”(4)指出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内藏及全身,而内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经络学说,以脊背及头部正中为“督脉”部位,其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部位。庄子说“缘督以为经”(5),可见古代人民对脊背的注重。正中的督脉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并是统属于“背为阳”这一总的原则之中。因此,内经并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论述,在其分布关系上是相通的。灵枢经脉篇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这一折量的结果,与前面灵枢背腧篇所说的位置是有出入的。前面所说的背俞是以脊椎为准,各间隔二椎地位。这一方法约间隔三椎地位:肺俞部位相同;心俞下降至六椎旁“督俞”部位;肝俞相同,唯分左为肝,右为脾——应是相反;肾俞当十二椎旁“胃俞”部位。这一排列法,如以解剖的关系来说还有些依据。且其横开分寸也较宽。这只能算是素间中的一种“别说”。医心方还引了“金腾灸经”的一种折量法:
1958年资料3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txt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论“背俞”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
上海中医学院李鼎
一、何谓“背俞”?
诸家取背俞,除了上下定名有差异外,在其横开分寸——即“俞”穴与正中线的距离,在说法上也有些出入。(1)背腧篇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是指左右俞穴相距同身寸三寸,单侧算则是距离中线一寸五分。(2)扁鹊经说:“诸输侠脊左右各一寸半,或一寸二分”已有一些伸缩。(3)华佗经则说“侠脊相去一寸”这是最短的距离。(4)龙衔素鍼经还说“相去三寸”,与“黄帝”同。(5)僧匡则说“侠脊相去二寸半,瘦人相去二寸二分。”也有一些伸缩。(6)医心方又引“黄帝九卷”说:“侠两边各一寸三分”;(7)“金腾灸经”又是“侠脊相去二寸半”。——上述说“各”的是单侧算,说“相去”的是两侧对算。唯华佗说的“相去一寸”,值得讨论,这是最短的距离。(8)针灸大成是说:“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这是两边相去四寸的说法,与素问血气形志篇的量法倒相合,它是根据两乳之间折半的距离,依取穴习惯正作四寸。除去脊椎棘突的一寸地位,这样华佗法的“相去一寸”正是沿着脊椎旁边的部位。相去一寸的距离,和腹部足少阴肾经的距离是一样,也可说是足太阳、足少阴的表里关系。但是葛洪肘后方引华佗灸法有“夹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13)的话,指的应当是背俞位置,则是离开中线一寸。我们就从宽一些说,背俞的分寸,距离中线可从1寸-1寸5分。也可以把背俞分成两行:第一行,距离中线5分或1寸,即华佗法;第二行,距离中线1寸5分。这种分法,日本泽田健和代田文志等相承习用。第三行不算背俞,是距离中线3寸,以开胛时肩胛骨内缘为准。也即第二行是当脊椎棘突与肩胛骨内缘线之中点。——本来,灵枢所说的“相距三寸所”,这“所字就是“许”的意义,是说左右相距三寸光景;一边还要根据按压反应来决定。
这种分寸,虽然也照脊椎节段的长短来折量,在取穴上为了求得正确,还须根据脊椎棘突下际为标准。取前倾坐位:肩胛下角相平处约当第7椎,季肋最低处约当14 椎,髂翼高处约当15椎。习惯认为“14椎与脐平”,其实并不处于水平面,而是脐孔较低下。千金方取膏肓输法,说“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10)这是肩胛骨尽量向前向上伸张时的体位,所谓“开胛法”。平常姿势,肩胛骨上下角当2-7椎相平处,即当六肋五间。应有了解:背部取穴以脊椎棘突下际为准,两旁肋骨则自后上向前下倾斜,穴位即处于棘突之间隙或肋骨之间隙。
四、背俞的位置
灵枢背腧篇,“五藏之腧出于背者”,是关于背俞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