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语文名师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课件:1.3.2 内容理解、推断题——明辨设题陷阱,合情合理推断
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21版:做题方法和特别题型.pptx-步步高-实用类文本-现代文阅读-课件
二、图表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 000元后不同 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
月收入
年收入
调整前年纳税 调整后年纳税
额
额
减税额
降幅
5 000 10 000 15 000 20 000 50 000 80 000
60 000 120 000 180 000 240 000 600 000 960 000
享有赡养老 人扣除的纳 兄弟姐妹数 税人在人群 量(个) 中的比例(%)
享有子女教
赡养老人平
子女教育平
育扣除的纳
均扣除款(元/
均扣除款(元/
税人在人群
年)
年)
中的比例(%)
低收入人群
33
1.88
2 783
38
4 500
中低收入人群
62
2.29
4 486
43
5 172
中高等收入人群 67
1.96
5 463
对点专练一
做题方法和特别题型
大一轮复习讲义
非连续性实用文本对点专练
一、理解性比对法专练 1.请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选项: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 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原文: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 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 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 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 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比对分析:_选__项__曲__解__词__语__。__原__文__是__“__全__貌__”__,__而__不__是__“__新__貌__”__。_
2021届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课件:1.3.2 内容理解、推断题——明辨设题陷阱,合情合理推断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对应材 料第③段,原文信息是“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 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 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原文是说“在某种程度 上”,而非“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两者之间不是对等 关系。“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无中生有,原文是“让我们能够 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③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 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 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 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 缚。
④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 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 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 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 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 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 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 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
即使文中涉及中国古代文明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根据原文内容例如诗曲书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可知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应是民鉴制度而史鉴意识从原文看是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是否起到了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文中无法判断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件:1.3.1.2.4学案4 赏析表达技巧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 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 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 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 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 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 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2.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4 赏析表达技巧
突破一 赏析表达方式 【真题为例】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9分)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 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做嫁妆。”
答案:①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有利于对守明进行全方位的描摹 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题表达有力。②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 实生动之感,表明“我”的愧疚、姑娘的善良,进一步打动读者。③综合运用第三 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跌宕起伏,进一 步深化了主题。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通用总复习课件:1.3.1.2.2学案2 鉴 赏 形 象
步骤二,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 题干若问“××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为“××是一 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具有怎样的性 格特点”,就需“××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人物形象题要针 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总之,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形象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如何为人物形象准确定性呢?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 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 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 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 展开的。
如何对人物形象进行定量分析呢?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要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心理等方面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换言之,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人物的哪些言行、心理等方面。通常,不少考生 不会分析,或者分析笼统、空泛。一般定量分析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定量分析必须与定性概括结合,往往是先定性概括,再定量分析。 2.定量分析的“具体”表现:①扣住故事情节和人物具体生动的肖像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客观地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 全,分析要具体、全面。②可以用概括叙述的办法,把人物所做的事情写出来。
学案2 鉴 赏 形 象
突破一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真题为例】 【例】(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 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 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 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专题1 第3节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
Ⅱ.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明晓考题如何做如果想在做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时“既快又准〞,可以使用3步比对法,也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一比对定答案〞。
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
(与谁比)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察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说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察,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就是信息所在区间。
2.题干中出现“以下理解和分析,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用语,说明是在考察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说明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确定信息所在区间,这个区间可能是在某一段内,也可能散见于不同段中。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怎么比)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展“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拟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假设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说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间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如:____符合____(的意思。
根据上面的“例如〞,完成下面的题目。
项不符合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
(比什么)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
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不管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局部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局部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方法的能力。D 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错,是说明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影响 我们的认同,会对主体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 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 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 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 析。
由题开讲·(第1、3题) 解析“3大考法”,精准定位解题区间
【考法1】句群内设题—— 一眼看穿 选项在原文对应的信息往往集中在一段内的几句话组成的句群中,做题时
需要对相应的句群所表达的语意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分析, 并加以判断。
第1题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C项 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 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 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 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 证。
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 义。
②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 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 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 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 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 非法利用的权利。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对应材料 第①段第二句,“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 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 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四大驱动力 是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根本原因,而“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不是原 因;C项偷换概念,对应原文第②段,“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隐私 受到侵犯,“被遗忘权”的提出,除了保护隐私,还在于“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 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但这不等于说“对抗大数据”;D项无中生有, 原文第④段,“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③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 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 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 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 缚。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对应材 料第③段,原文信息是“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 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 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原文是说“在某种程度 上”,而非“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两者之间不是对等 关系。“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无中生有,原文是“让我们能够 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
第2节 内容理解、推断题 ——明辨设题陷阱,合情合பைடு நூலகம்推断
一 高考真题体验——解析“3大考法”,精准定位解题区间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
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 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 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 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 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 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 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
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整体阅读·(约5分钟) 请在圈点阅读、概括思路和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结构导图。(提示:概括
各段段意)
答案:
精准答题·(约9分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 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 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 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 忆。
④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 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 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 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 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 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 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 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