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第二中学 高一地理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教案 鲁教版
高一地理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 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地理: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目标导航】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一风的形成过程。
明确大气圈的组成及.3月9日白天与夜晚气温都比.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的反射作用思路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1 C1 B.Al C1.B1 B2 D.B2 C2例2.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a>b>c>dB.气压:d>a>b>c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思路分思路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主导因素是气压梯度力,从图中看出,两图比例尺相同,AC两地等压线较密,两图等压线间的差值乙图比甲图大,故风力最大的为C。
答案:C变式训练【思维拓展】热力环流原理的实际应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地形、纬度位置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造成各地区受热不均,而使热力环流普遍存在,常见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可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①城市风: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热岛效应),在城市和郊区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如图(1)。
在工业布局时,应把工业区布局在城市风以外的区域,以避免城市风把污染物带人城市。
②海陆风: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其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要慢,夜晚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从而形成海陆风,如。
图(2)、图(3)。
③山谷风:在山顶和山谷之间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白天,近地面风由山谷吹向山顶,如图(4);夜晚风向与白天相反。
【自我评价】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近地面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高低空温度的差异 B.高低空气压的差异C.高低纬热量的差异 D.高低纬气压的差异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高低纬度之间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B.地区之间的热量差异C.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 D.水平气压梯度力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1 的作用;、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2教师板书:结构大气——〈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大气结构总结表格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气温垂气流运动状况直变化象对流层平流层大高层气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教师点拨:对流层中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上冷下热——对流运动,并且多固体杂质和水汽,所以天气现象多变。
抢答:展示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过渡:对流层及平流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的能量源泉,让我们来了解太阳辐射的一些特性。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判断题:关于大气圈结构与功能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2.选择题: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3.填空题: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在天气气候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析题:结合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下案例中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学生完成练习,我及时批改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了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
2.掌握大气圈的能量来源,了解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
3.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设计大气圈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层特点。
-播放大气层现象的视频,如极光、流星等,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实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
-设计热气球实验,让学生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理解大气垂直运动。
-制作大气环流模型,演示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原理。
3.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变化。
随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通过简要介绍大气圈的定义、组成及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大气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大气圈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点,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等。同时,介绍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高一地理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2) 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导学第二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学习重、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3、季风环流基础知识梳理三圈环流:、、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带:有个高气压带,有个低气压带风带:地球上有个风带,他们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着的季节移动而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三、季风环流1、形成原因:、成因:2、东亚季风风向:夏季盛行、冬季盛行夏季风:成因:3、南亚季风冬季风:风向:夏季盛行、冬季盛行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空气就会做垂直下沉运动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动的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作上升运动,气压较低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一样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3.图2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4.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a B.b C.c D.d5.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 .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6.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A.东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右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7-8题7.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8.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图4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高中地理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及其成因;2.能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布和移动规律;3.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和分布;能说出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影响4.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并能掌握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5.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提高动手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主要的天气系统;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特点及其成因和分布。
【学习链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学法指导】通过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掌握。
【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A级)(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上图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大气的运动 A 、热力环流如右图,(a 、b 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运动(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____ 运动,再形成_________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
(C 级) B 、大气水平运动——风 读风向形成示意图,回答:(C 级)(1)图中①是_________压,②是_______压。
(2)图中③是_______力,④是______力,⑤是______。
(3)该风向形成图是( )A .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B .南半球的风向形成图C .图中的风向右偏D .图中的风向左偏(4)在______的作用下,大气由_______气压区向_______气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建议4课时)札记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能够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3)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能力目标(1)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等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自然观。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生活中人们常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你知道其中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与什么天气系统的影响有关呢?(二)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阅读教材P36-37正文及表2—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思考回答:低层大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干洁空气又主要包括哪几种成分?你能说出各种成分的作用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探究】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吗?札记(2)大气的垂直分层阅读教材P37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说出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对流层的厚度在不同纬度地区一样吗?各纬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平流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高层大气的特点是什么?(三)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教材P37-38课文部分,思考:(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说出它们是如何选择吸收的吗?2.阅读教材P38及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你能说出什么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吗?请概括出大气保温效应的3个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简易天气的判读;2、保温效应成因;3、三圈环流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
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问题探究: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涉及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第三目“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教材结合大气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活动”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2-3-6和图2-3-7加深理解。
最后教材从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地区的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洋流的分类和成因。
(2)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3)说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图表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及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德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地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风带、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等,较难理解,应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
洋流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落实到圈层之间的联系这一基本点上。
五、教学方法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等重要问题。
是对上一节课时大气运动的一个应用。
又是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3)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4)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3)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季风环流形成原因,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别难点: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季风环流形成原因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什么叫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形式有哪些?问: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挪威森林大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却将英国告上法庭。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四、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生活实际。
2.做到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实现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上一节课时给学生播放过三国意义中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视频短片。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又名“葫芦谷”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运动一、教材分析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下沉)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热力环流这是第一个重点,设计以下步骤进行探究。
仔细观察第38页1—4图,[探究1: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一地理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
重点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难点
分析高空飞和近地面分的形成及特点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梳理
考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即是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也是大气特征的主要方面。
1.与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4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图5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图4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
6、读下图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正确的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直击小高考
2012年1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5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注意:①高低压只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
②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底部气压高。
2.常见的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精品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地理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教案鲁教版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难点
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
大气的受
0.15---4.0
(3)城市风: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辐射的能量少
)
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
C.增温、增湿D.减湿、减温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①④
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
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