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非营利组织新型治理结构
民法典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民法典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为己任。
为了规范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及其活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我国于2021年1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本文将就民法典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进行探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社会公益或服务会员的共同利益而设立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目的在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而非牟利为其特征。
二、非营利组织的设立与登记依照民法典的规定,非营利组织的设立需要经过设立协议的订立,并依法进行登记。
设立协议应当包括组织名称、组织目的、财产规模、负责人等基本信息。
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审核并予以登记,发放法人登记证书,确保非营利组织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三、非营利组织的财产管理在财产管理方面,民法典明确规定了非营利组织的财产来源和管理方式。
非营利组织的财产来源包括财产捐赠、财产继承和遗赠、收入等。
在接受捐赠时,非营利组织应当遵守捐赠人的意愿,并按照用途使用捐赠财产。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财产管理,民法典规定了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负责人应当依法履行财产管理职责,保障财产的安全和正当使用。
同时,非营利组织应当制定财产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财产保管等环节。
四、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非营利组织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典规定了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般情况下,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机构包括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负责人。
会员大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理事会(监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常设机构,负责决策和监督组织的管理。
负责人则是非营利组织的执行机构,负责推动组织的日常运作。
五、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是为了达到其宗旨和目标。
在开展活动时,民法典规定了非营利组织应当遵守的原则。
首先,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以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组织。
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被称为“NGO”,即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是从“NGO”一词翻译过来的。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它们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建设,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但要保证非营利组织能够有效地履行它们的职责和使命,需要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是指组织中各种权力和职责的分配和协调关系。
它包括: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会员等机构。
1. 理事会理事会是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机构,其成员通常由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负责制定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同时对非营利组织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理事会的成员应该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以确保各种利益得到平衡和关注。
理事会应该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对组织的政策和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2. 监事会监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补充机构,它主要负责监督和审核组织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检查其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情况,并对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组织工作的规范和透明。
3. 管理层管理层是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运营机构,它负责执行理事会和监事会决定的事务,并运筹组织的日常工作。
管理层的人员需要专业、可靠和有责任心,对组织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有效地协调各部门和工作人员。
4. 会员会员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参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会员也可以作为组织的发言人和代表,为组织争取资源和支持。
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是根据其宗旨和目标制定的。
浅谈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
论 倡 导 企 业 关 注 除 股 东 之 外 其 他 利 益 相
支撑起一个法律体系 。而且 , 前法规 多 自
属于 程 序 法 而 非 实 体 法 , 公 民结 社 行 为 对 的实体 内容并无系统规范 , 包括非营利组 织组织管理 务和税务 、 财 收支管理、 募捐 与捐 助 政 策 、 志愿 者 及 其 活 动 的社 会 认 对
政法 规主 要 为后 三 部 法 规 。 这些 法 规 都 但 是 由国 务 院分 别颁 布 , 于行 政立 法 或 部 属 门规 定, 立法层次较低 , 权威性不足 , 以 难
制和非竞争原则, 虽有利 于政府部 门的纵
向监 督 , 削 弱 了组 织 之 间 的横 向监 督 与 却 互律, 因此 , 于非营利 组织 的监 督还处 对 于管理层面 , 尚未提升到 治理 的高度 。而 在 社 会 监 督 方 面 , 国 目前 还 没有 一个 独 我 立 的 第三 方 专 门对 非 营利 组 织 进 行 日常 工
可、 非营利组织 的评价与监督体系等方 对 面都没有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 因此非营 利 组 织 的 运 作 与 活 动缺 乏规 范性 , 不 利 既 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管理, 也不利 于建立对 非营利组 织的监 督机 制。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是非营利组织是多元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中国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新型的公共管理范式正在逐步形成,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可以由非营利组织承担下来,由此可以逐步使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多元主体产生互动,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非营利组织在政治生活中既制约政府权力,又提供政府的合法性。
非营利组织的成长推动了国家和政府不断禅让社会权力,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承载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能够很好地制约政府权力,促使政府增加责任感和透明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起来,可以有效扮演政府的政治合作者角色,帮助政府克服政府合法性的危机。
三是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与公众信息的沟通者。
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媒介,可以将民间不同群体的需求及时传递到政府决策层面,也可将政府公共政策准确贯彻到基层民众当中。
四是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之一,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破解政府包办一切、效率低下的供给模式。
五是非营利组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非营利组织作为利益表达渠道和协调机制,提升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并且它可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模式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这些组织具有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例如推广慈善事业、保护环境、维护人权等等。
然而,这些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同样至关重要,它们决定了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治理结构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框架,包括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监事会等。
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必须有一个持续性的战略规划,以保证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
另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也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能够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治理结构还需要明确责任和权力的分工。
董事会负责制定组织的方向和目标,并对执行委员会进行监督。
执行委员会则负责组织日常工作的运营,并向董事会汇报工作情况和执行情况。
监事会是负责监督组织财务和内部控制的部门,确保组织的财务合规性和透明性。
此外,治理结构还应当有一个透明的监督和报告机制。
组织应当定期发布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并接受外部的审计和评估。
监事会和董事会应当制定制度,确保所有的成员能够公平地参与决策过程,并对组织的战略和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开放性和透明性不仅是非营利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然而,在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
首先,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组织常常需要面对程序繁琐、预算不足等挑战。
其次,由于组织的任务普遍较为复杂和细致,需要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而组织很难满足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需求。
此外,一些非营利组织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无法及时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市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非营利组织需要采取先进的运作模式。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拥有有效的资源管理体系。
这包括对成本、财务、进度等方面的监控和控制。
管理人员应该始终关注组织的长期目标,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来增加质量和降低成本。
同时,员工应该受到认真的培训和资源投入,这些投入是组织成功的基础。
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非营利组织的网络治理结构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网络治理结构研究摘要:网络治理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合作,为了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一个新的治理模式。
伴随着上世纪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和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将结合网络治理理论,以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民间服务中心为老服务为例,探析非营利组织的网络治理结构模式。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网络治理;网络结构网络治理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对社会治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使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另外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公共行动主体彼此间的界限越来越相互依赖和具有渗透性,这就客观上要求公共事务管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管理,网络治理理论就是出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从近年的社会发展以及治理实践的变革来看,多元化的社会构成要素正在生成,大量的非营利组织以及多样的社会自治组织大量涌现,于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内涵国际上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1amon)教授提出的五种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萨拉蒙所列的属性第一次在联合国cnp统计项目(1994-1996)中使用,由此形成的定义在国际上公认为是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权威性解释)①。
在这一定义的五个特性中,组织性一般被看作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自治性和志愿性也有一些不同的提法,而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除了政府体系和企业部门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的社会组织。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包括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以及其他不具备法人地位的各种非营利性、非政府的社会组织②。
非赢利组织的治理结构探索
非 营 利组 织 ( o — r io ai t n,简称 N n p f r n aos ot g zi N O 是指不以营利为 目的、 P) 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
完全可以吸纳企业法人治理模式的积极成果 , 进而 完善 内部治理机制 ,助其良性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
势 ,但同时它的内在缺陷特别是治理结构问题也正
制约着其发展速度和水平 , 值得认真研究。
一
为了统理 免税组织所采取的集体行动 ,身为董事会
成员, 应针对组织之有关事务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
、
非营利组织治理模式的借鉴与抉择
信念及价值 。 因此 , 治理就是治理 , 它并非管理 。 非营
所以董事会必须向社员大会负责 。 一方面 , 由于社员 大会的特 点和弱点决定了组织 内、外部大量的经营
司法人的所有者和代理人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参与无 管理事务由社员大会来进行 ,并不符合慈善效益最 利可图的社会公益活动。 大化的原 则 ,由此产生了董事会代表社员大会来执
3 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基本是志愿的 , . 不 行组织使命的需要。 另一方面 , 由于董事会及董事享
事会 , 控制组织发展不偏离原定轨道的重要课题。
() 1董事的任免
的权益而得到弥补。 3 董事会的结构 . 董事会的组成结构 , 法律一般不作强制性规定 , 也可以由一名董事组成 ,有的国家对于董事会的组 成机构则规定了下限 , 日本 《 如 特定非营利组织法》 第 l 条规定 , 5 组织设置理事不应少于 3 人。我国的 《 社会 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 《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 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法人 , 一) 不能
非营利组织管理规章制度
非营利组织管理规章制度
1. 组织构架和治理结构:规定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和决策机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的有效运转。
2. 人事管理:规定非营利组织的人员招聘、选拔和晋升制度,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展。
3. 财务管理:规定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流程,包括预算编制、收支管理、会计核算、审计和财务报告等,保证组织的财务安全和透明度。
4. 项目管理:规定非营利组织开展项目的程序和要求,包括项目申请、评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成果达成。
5. 沟通和协调机制:规定非营利组织内外部沟通和协调的渠道和方式,包括会议制度、信息报送、沟通协作平台等,提高组织内外部的信息流动和合作效率。
6. 公共关系和声誉管理: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策略和声誉管理办法,包括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沟通,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以上是非营利组织通常会制定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具体内容和要求可以根据组织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和增补。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架构
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架构概述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是为了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组织。
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是非营利组织成功运作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非营利组织的常见组织架构,以帮助理解和构建一个高效的组织。
1. 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董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
它由一群经验丰富、有志于推动组织目标的志愿者组成。
董事会成员负责制定和审批组织的战略计划、政策、预算等重大事项,并监督执行。
他们还对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负有责任。
2. 主管(Executive Director)主管是非营利组织的行政管理者,通常由董事会任命。
主管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实现组织目标。
主管还与外部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为组织争取资源和支持。
3. 部门(Departments)非营利组织通常分为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负责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常见的部门包括:- 筹款部门(Fundraising):负责筹集资金和资源,包括个人捐赠、企业赞助和基金会拨款等。
- 编程部门(Program):负责实施组织的具体项目和服务,例如教育项目、社区活动等。
- 市场营销部门(Marketing):负责推广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吸引志愿者和赞助者的参与。
- 财务部门(Finance):负责组织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和财务报告。
- 人力资源部门(Human Resources):负责招聘、培训和管理组织的员工和志愿者。
4. 志愿者(Volunteers)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力量。
他们无偿为组织提供各种支持,包括参与项目实施、筹款活动、宣传等。
志愿者的角色和任务由组织的部门和项目需求来决定。
良好的志愿者管理和培训是确保志愿者参与度和组织效益的关键。
5. 顾问(Advisors)一些非营利组织可能聘请外部顾问,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顾问通常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提供支持。
非营利组织管理建议
非营利组织管理建议一、引言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目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本文将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非营利组织更好地进行管理。
二、明确使命和目标非营利组织应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确保所有成员和利益相关者都能理解和共享这些目标。
使命和目标的明确性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动力,使其更加专注和有效地运作。
三、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灵活性。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责清单,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2. 建立有效的决策层级,避免过度集权或决策缺乏的问题。
3. 定期进行组织性能评估和调整,确保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四、招募和培养优秀人才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依赖于员工和志愿者的贡献,因此招募和培养优秀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一个清晰的招募流程,确保吸引到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才。
2.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和志愿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
3. 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激励人才留在组织中长期发展。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确定适合组织的沟通渠道,包括定期会议、电子邮件、内部网站等。
2. 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和志愿者分享意见和建议。
3. 定期组织沟通活动,加强内部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六、有效管理资源非营利组织通常面临资源有限的挑战,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详细的预算和财务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成果的实现。
3. 寻找合适的伙伴和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互利共赢。
七、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是非营利组织增强透明度、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治理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这类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非营利组织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涉及组织成功的最佳实践。
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一种比商业组织更加复杂的过程。
但是,如果管理得当,非营利组织将能够达成其使命、目标和愿景。
下面将介绍几种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常见方法。
(一)成员参与成员参与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成员和志愿者的参与有助于帮助非营利组织管理自身,并确保组织持续地为其成员服务。
(二)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关键步骤。
战略规划有助于组织建立目标和愿景,并明确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时间表和资源。
战略规划应该考虑到组织的运营、财务和执行能力。
(三)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它有助于检测和纠正组织所面临的问题。
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人员政策等内容,确保组织内部的合规性和确保组织遵守外部监管法规。
(四)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
管理人员需要确保招聘、培训和员工补偿是按照政策和法规进行的。
此外,必须处理人员相关的问题并确保组织有成熟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便推进员工的职业发展。
三、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在一个成功的非营利组织中,治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成功的治理可以确保组织有效地实现其使命,并确保其遵循监管、法律和道德标准。
以下是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几个方面。
(一)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组织的管理和执行活动。
他们监督组织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及行为合规性。
监督委员会应该由一些有专业能力或相关经验的人士组成,并负责监督监管部门的要求。
(二)透明度透明度在非营利组织治理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透明度意味着组织应该保持开放态度,公开其行为、决策、财务信息和活动。
这将有助于建立组织与向公众的沟通,在公共意见中获得帮助。
(三)管理层与员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和员工在组织治理中也非常重要。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经验与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提供公益服务、实施环保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如何科学治理非营利组织,防止组织的滥用和非法行为,成为了摆在组织面前的一个问题。
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治理结构、监管机制、道德规范等方面,对如何科学治理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为实现社会公益目标或服务于会员和公众而设立的组织。
具有以下特点:1、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的宗旨之一是不谋取利润。
他们是以官方的手续成立的,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2、社会性:非营利组织是为满足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等需要而存在的。
他们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3、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的,他们之间没有雇佣关系。
二、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在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规范组织行为,提高组织效率。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董事会或理事会: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负责拟定组织的基本政策,监督和评价CEO的工作情况。
2、行政主管:负责监管组织日常事务的执行,负责制定实际操作方案。
3、监察委员会:可以监督公司内部各个侧面的工作。
4、各种委员会:如财务委员会、筹款委员会等,协助董事会或CEO处理组织内部的事务。
5、会员大会:会员是非营利组织的主体,他们可以在大会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机制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国家对其的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视。
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可以有效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1、监督机构:负责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
比如:民政局。
2、法律法规:非营利组织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营利组织法》。
3、公开透明:非营利组织需要保证内部工作的公开透明,及时告知会员组织的财务信息、资产状况等情况。
(完整版)非营利组织架构
(完整版)非营利组织架构一、引言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档旨在介绍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架构,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等方面。
二、组织结构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 董事会董事会是非营利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决策重大事项等。
董事会成员由有关方面推荐或选举产生,一般由资深专业人士和社会精英组成。
2. 行政部门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组织协调等。
行政部门的设置根据组织规模和需求而定,一般设有行政总监或执行总裁等职位。
3. 项目部门项目部门根据非营利组织的宗旨和使命,负责策划、实施和监督各项项目。
项目部门的设置与项目类型有关,可以设置教育项目部门、医疗援助项目部门等。
4. 资源部门资源部门主要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筹资和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寻找捐赠机会、开展募捐活动、管理资金使用等。
资源部门可以设立赞助与合作伙伴关系、个人捐赠或企业捐赠等子部门。
5. 监督部门监督部门负责对非营利组织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组织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监督部门可以由内部或外部人员组成,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和审计。
三、职责分工在非营利组织中,各部门和职位承担不同的职责:1. 董事会- 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监督组织的运营和决策;- 批准重大项目和决策。
2. 行政部门- 管理组织的人事事务,包括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 负责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 协调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3. 项目部门- 策划和制定项目计划;- 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监督;- 与合作伙伴和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
4. 资源部门- 寻找捐赠机会和募捐活动;- 管理资金使用和报告;- 维护赞助和合作伙伴关系。
5. 监督部门- 监督组织的运营和决策是否合规;- 评估项目的执行情况和效益性;- 提出改进建议和风险预警。
四、结论非营利组织的架构是确保组织有效运作和实现使命的关键。
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及要求
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及要求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及要求1. 引言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形式,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公众利益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社会组织有效运作并保障其合法权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及要求,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 基本框架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机构。
2.1 理事会理事会是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核心机构,负责决策和监督组织的日常运作。
理事会由社会组织的会员或代表组成,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
理事会职责包括制定和修订组织章程、决策重大事项、设立和监督内部机构等。
理事会成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并注重团队合作和公正决策。
2.2 监事会监事会是对理事会及其他机构进行监督的独立机构,其成员应由社会组织内外的专业人士组成。
监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督理事会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和是否符合组织章程规定,发现和纠正组织运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会员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出改进建议等。
监事会与理事会之间应保持独立性和互动性,共同维护组织的良好治理。
2.3 秘书机构秘书机构是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执行机构,负责协助理事会和监事会履行职责和决策的具体实施。
秘书机构的职责包括日常运营管理、会务组织、信息披露、财务管理等。
秘书机构应由专业人士组成,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协助各机构合作高效运作。
3. 要求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应符合以下要求:3.1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治理结构应具备透明度,明确规定各机构成员的权责和职责。
应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定期向会员和利益相关者公开组织的财务状况、决策结果和重要事项,确保组织运作的公开透明。
3.2 多元化与包容性理事会、监事会和秘书机构的成员应具备多元化背景和专业能力,能够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需求。
应注重包容性,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保障他们的权益。
非营利组织架构
非营利组织架构一、引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追求公益目标而成立的组织。
其组织架构的合理设计对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至关重要。
二、组织架构的基本原则1. 分工与协作:组织架构应根据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各部门和岗位,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2. 权责清晰: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权限和职责应明确,便于各成员按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
3. 高效决策:组织架构应保证决策的高效性和准确性,避免决策滞后或决策失误。
三、非营利组织的常见组织架构1. 顾问委员会:由一些专业人士组成,为组织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2. 董事会: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决策,并监督组织的日常运行。
3. 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4. 项目部门:根据组织的具体项目需求,设立相应的项目部门,负责项目的策划、执行和监督。
5. 市场部门:负责组织的宣传推广和募捐筹款等相关工作。
6. 志愿者团队:由志愿者组成,负责实施组织的项目和活动。
四、组织架构的优化建议1. 根据组织的发展阶段和目标调整架构:随着组织的发展,适时调整架构,确保组织的发展战略与架构相匹配。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畅通组织内部沟通渠道,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3. 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为组织成员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组织整体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总结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架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优化,以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优化的组织架构应具备分工协作、权责清晰和高效决策等基本原则,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提供发展机会,以保证组织的良性发展和持续进步。
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在当今社会,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性质和优势,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优势非营利组织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志愿精神参与其中,他们怀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热情,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为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这种志愿性使得非营利组织能够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2、灵活性相比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运作方式上更加灵活。
它们能够迅速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工作重点和策略,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3、专业性许多非营利组织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如教育、环保、医疗、扶贫等,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解决方案,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4、贴近基层非营利组织往往扎根于社区和基层,与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诉求。
这使得他们在解决基层社会问题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1、提供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项目,为社会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例如,一些教育类非营利组织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环保组织通过宣传和实践活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参与政策倡导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研究和调研,提出政策建议和主张,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
他们可以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推动社会政策的公平和合理。
3、促进社会融合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例如,组织社区文化活动、邻里互助项目等,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4、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探索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2024年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范文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促进社会公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现状1. 治理结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通常包括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理事会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决策,执行机构负责实施决策,监督机构则负责监督执行机构的执行情况。
这种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非营利组织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2. 决策机制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机制通常采用民主集中制,即重大决策需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此外,非营利组织还会采用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监督机制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由组织的监督机构负责,对执行机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外部监督则主要依靠政府、媒体、公众等力量,对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进行监督。
三、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1. 治理结构不完善部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理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职能不清等,导致组织运作效率低下。
2. 决策机制不科学部分非营利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导致决策失误或偏离组织目标。
此外,部分组织过于依赖专家或领导者的意见,缺乏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机制。
3. 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力度不足。
这使得一些非营利组织存在滥用资金、贪污腐败等问题。
四、改进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措施1. 完善治理结构非营利组织应优化理事会成员构成,确保其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明确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高效运作。
2. 科学决策非营利组织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确保决策符合组织目标和公众利益;同时,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机制,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运作
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运作非营利组织,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这些组织是由私人自发组织,以推动、服务某种共同利益或理念为目的的社会群体。
在当前的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社会公益领域,非营利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非营利组织的治理与运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一、治理治理是指确立和实施有效的决策和管理体系,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非营利组织在治理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非营利组织在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时,应该根据组织的规模和目标来制定不同的组织架构。
同时,领导人员应该清楚地把握组织的责任和职责分工,以便可以更好地管理组织和推动工作的开展。
2.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非营利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效率,并促进组织的正常发展。
基于这一点,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并创新改革,借鉴业界的先进经验。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组织的文化共识和内部凝聚力,从而推进组织的发展。
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营造企业文化时,应该注重价值观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套符合组织愿景和宗旨的统一价值观,并在组织内外传播和弘扬。
二、运作运作是指按照组织的规定和体系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非营利组织在运作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精细的项目规划和实施非营利组织往往需要通过项目来实现社会公益的目标。
因此,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应该注重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位和目标的明确、预算管理和进度管理等方面,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管理。
2.有效的资源整合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实现目标的基础。
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外部资源的挖掘和资源合作的建立,以及对内部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分配,为组织实现其目标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帮助。
3.水平良好的人员队伍人员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资源,具有影响组织前途和发展的重要性。
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
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在现代社会中,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能够妥善管理各种资源、维护公平正义、推动全社会发展的治理体制,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呢?首先,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需要权责清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必须明确。
政府应该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方针,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出现职责混淆和责任推卸的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加政府和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便于民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决策过程。
其次,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衔接。
政府应该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积极跟踪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政策和引导市场,使市场能够发挥更好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控的作用。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监察体系,防止市场失灵和市场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再次,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需要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过程。
政府需要建立科学决策的机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避免少数利益集团的独断专行。
政府决策应该以科学、公正、公平为基础,坚持依法决策,慎重考虑各方利益,并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另外,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提升。
政府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提高政府和机关的管理水平。
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干部和公务人员更好地履职尽责,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需要广泛参与和民主监督。
政府需要积极倾听民意,引导民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民情、民愿。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政府工作和决策的监督,建立有效的反腐败机制,创造公平、透明、诚信的政府环境。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福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而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非营利组织的类型与管理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牟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等类型。
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民主管理、专业管理等,其中行政管理模式是指组织的领导者在面对各种问题时直接做出决策和管理措施,而民主管理则侧重于组织成员的参与和决策,专业管理则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应根据具体组织的类型、目的和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到组织的指导方针、运营模式、形式规范等方面,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并维护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与筹资运营模式是指组织运营的核心模式和流程,针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其运营模式包括管理体系、业务模式、融资模式等。
在管理体系方面,非营利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组织的内部运营效率和透明度,同时防止组织内部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
在业务模式方面,非营利组织需要针对自身的目标和需求,通过合理的业务结构组合和完善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的效率和质量,并与其它组织、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联系,以共同推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
而在融资模式方面,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赞助、项目投资和政府拨款等方式进行筹资。
其中,捐赠和赞助是非营利组织最常用的筹资方式,而项目投资则依赖于组织的自身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拨款也是非常重要的筹资来源之一,但需要满足政策要求和财务要求等条件。
三、非营利组织的调适与创新针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组织需求,非营利组织需要不断进行调适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组织需求的变化。
其中,调适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人员管理的优化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营运能力。
而创新则是指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环境和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建非营利组织新型治理结构——中国青基会的治理结构改革姚晓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部主任理事会执行小组成员摘要:针对现有的理事会模式既无法承担和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无法在机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创建新型治理结构的探索。
通过精减理事人数,明确理事资格、享有明确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清楚界定理事会的决策职责;确定理事会决策程序;建立秘书长对理事会负责的制度等四项主要措施,形成了新型治理结构,并以新的《中国青基会章程》固定下来。
这一改革举措使理事会在决定机构发展方向和管理政策、监管保证机构良性运行等作用得以发挥,但双重管理体制等体制挑战仍是治理结构探索需要面对的问题。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the existing model of board could neither fulfill its legal obligations nor play an appropriate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the 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CYDF) h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make innovative explorations in creating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the organization. By streamlining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larifying the qualification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board members, defining clearl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oard as a decision-making entity, setting up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the Board, and establishing the Secretary General’s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Board, the CYDF has formed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in the CYDF Constitution. This reform enabled the Board to fulfill its role in making decisions on CYDF’s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exercising its monitoring function to ensure a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ual management system, remains to be a major problem in exploring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s.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理事会、组织创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会应当发挥什么功能?如何将大而空的形式化的理事会转变为拥有并行使决策权的实质性理事会?这是近年来渐成热点的非营利组织治理话题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青基会实施治理结构改革的背景、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并简单涉及这个实施仅有一年的组织创新的实际效果和面对的挑战,最后对中国青基会治理改革经验的适用性进行简单讨论。
本文并不意求进行理论探讨,而是仅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关于非营利组织治理实际发生的案例。
本文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一、治理改革的背景:从控制风险到寻求公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青基会)以帮助农村孩子上学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而闻名。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青基会已经声名卓著,截止2005年底,这个总部设在北京的全国性非营利组织领导各省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捐款逾30亿元,建设希望小学12559所,资助学生289.7万名,希望工程已经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标杆。
另一方面,相对于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更是“无先例可循,无成法可依”,与事业发展相伴随的是这个非营利机构对组织管理现代化的不断探索。
中国青基会的治理探索并非自发的,而是经历了从控制风险到建立公信的探索过程。
从酝酿准备到付诸行动也经历了一个相对于机构历史而言的较长时段。
从2001年起,中国青基会将组织建设的重心放在决策制度化方面,以避免徒有形式的大而空的理事会决策不利的困扰,提出建立决策规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方向。
2002年的一个危机事件使决策制度化问题变的迫在眉睫。
2月,香港《明报》及大陆一些媒体刊发文章,指斥中国青基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愈亿违规投资”,引起的广泛社会震动。
在这一危机处理事件中,理事会被推到前台,担当起回应社会公众问责,承担法律和道义责任的职责。
受制于庞大的理事会规模,常务理事会出面果断决策,邀请审计部门介入,向公众说明事实,力求保护公共利益,维护机构公信。
此一事件中突现的理事会价值,使青基会萌生了将臃肿、虚化的理事会改造成能够充分行使决策权力机构的念头,并着手研究新的治理结构。
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咨询活动,机构领导人更加深了对治理的理解,并在专家的帮助下从技术上补充和完善了理事会改革计划。
2003年,中国青基在常务理事会上正式提出并讨论通过了《关于创建中国青基会新型治理结构的构想》。
在这一构想中,理事会的职责被重新定义为“负责保证机构符合它的法定义务和道德标准, 并且是透明和诚信的。
”理事会应当成为机构自律的主体,拥有和行使决策权,并承担最终的责任。
创建新型的青基会治理结构的目标是,“使其具有强有力的、多元化的以及更具适应性的决策过程,以确保组织的有效性,为实现建设一个世界级基金会的目标奠定组织基础。
”中国非营利组织新的法律的颁布实施,为机构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2004年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管理管理运行的各个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对理事会的要求更为刚性。
按照民政部关于“已经设立的基金会应在(2005年)12月之前完成换发登记证书工作”的要求,中国青基会积极工作,以民政部《基金会章程范本》为基准,严格按照新的条文规定和法律精神,对机构章程和相关法律文件进行修改,做到即要有管理创新,又要与新的法规保持一致。
在修改机构章程过程中,中国青基会对机构治理结构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这是因为,多年来,虽然青基会理事会具有规范的组织形式,部分理事对青基会对中国非营利事业的发展,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并积极参与其中奉献才智,但从整体看,现有的理事会模式既无法承担和履行法律制度赋予的责任,也无法在青基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事人数过多,且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议事。
中国青基会从1989年成立到2005年,共有四届理事会。
其中第四届理事会经过大规模人员缩减后,仍有理事97人,理事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商业精英,虽然大都在本行业颇有建树和业绩,但普遍对非营利组织缺乏了解,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务工作背景,难以对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不利于激发理事的责任意识。
二是理事会与秘书处权责混淆不清。
理事会难以对社会公共利益承担义务,也不需要对机构承担传统体制下的管理责任。
在这种模式下,秘书处几乎统揽在道义上和法律上的全部权利和义务,集决策者、政策制订者以及行动执行者的角色功能于一身,缺乏监督,风险亦大。
三是由于受到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虽然法律制度赋予理事会决策机构的地位,但法律制度又同时设计了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角色,理事会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关系以及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界定,因此理事会只是形式上的决策机构,没有监控权利,形同虚设。
一旦机构出现问题,理事会可以不承担任何政治、法律、道义上的责任,而业务主管单位则无法回避。
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要达成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增强核心竞争力,创建一个世界级基金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中国青基会的这种现实状况,反映了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机构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必然会碰到的难题。
中国青基会一贯提倡以社会责任和创新先导为机构文化,在创建一个现代治理型机构的理想道路上,同样应该责无旁贷地走在前列,去尝试建设一个新的组织制度。
尽管这一新制度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但着力于治本和着眼于未来的价值思考,促使这个机构一定要迈出这第一步。
中国青基会第四届理事会于2001年3月成立。
按照原有《中国青基会章程》规定,理事会三年届期于2005年3月结束,治理结构改革方案应在得到上级主管单位共青团中央批准后,提交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并依此产生第五届理事会。
二、新型治理结构:四项主要改革2005年5月17日,中国青基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理事们对机构章程进行了逐条修改,三个小时的讨论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
《章程》是中国青基会新的治理规则,修改后共7章60条7,129字。
章程在《基金会管理条例》基础上,增加了翔实和可操作的内容,部分标准有所提高,体现了中国青基会对更高组织目标的追求。
中国青基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治理结构做出调整。
1、聘请合格的理事、监事,明确其权利义务。
理事会是由人组成的。
选择和聘请理事,是能否发挥理事会功能的基础。
理事会规模大小、成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其管理经验都会对治理产生直接影响。
最常见的理事组成是,上级单位领导、下属系统成员、本机构高管、捐赠方、社会精英、媒体高管。
这样的理事会重在编织社会资源网,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发展外部关系的相关利益群体,而在内部治理和提升组织公信力方面难有作为。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青基会在选择理事候选人时,改变了过去只借助理事个人影响力的做法,不仅注意了个人经历和声望,而且将认同青基会使命,有志愿服务精神和责任意识,以及有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作为基本要素。
特别是重点考虑了个人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
向理事候选人发出邀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选择的理事候选人自身工作都很忙,参加理事会工作,势必给他们增添新的压力,因此在聘请理事的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中国青基会主动将理事会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理事承担的责任,尽可能向被邀请人做出具体详细的说明,使他们在决定是否接受邀请的时候,有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