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画鉴藏研究——以《图画见闻志》、《画史》为例
《图画见闻志》编纂研究
【 关 键 词 】《 图 画 见 闻 志》 会 要 体 笔
记 体
创造 ” J 。这 些 新 的变 化 存 《 冈
志》 巾也得 以体现 ,兹加 以说明。
闻 之 。会要 体体裁得 到 当 时 人 和后来 荇 的
赞誉 ,如南宋徐 天麟 便 干 只 极 利 刖会 要 体
编纂 《 两汉 会要》 和 《 东汉会要 》 。
作者简介:韩延兵 ( 1 9 8 5 一) ,山东邹平人。 的体 裁 。编 年体 和 纪传 体 的优 缺 点 ,唐 裁 的 回 应 。 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向:中国美 代史 学家刘知 几存 《 史通 》 一 书 r f I 描述
术史。
《 图晤 i 见 闻志 》 继 承 了唐 代 张彦 远
裁 ,它定 型于 《 春秋》,发展 于 《 左 传》 皇 室 喜 爱 的作 - 锗在 上 行 下 效 的 封 建 社 会 和 《 汉 纪》 。纪 传 体 也足 中 周古 老 的 一 巾必 定 对 当 时 的 文 人 士 大 大 产 生 影 响 。
种 史 书 编 写 体 裁 ,它 定 型 于 司 马 迁 《 史 作 为 皇 室 家 族 成 员 的 上 大 夫 郭 若 虚 编 纂 记》 , 历 后 世 兴 ,成 为 二 十 网 史 选 择 的 《 罔面 见闻志》 也包 含有 对 会要 体体
的 一 环— — I 田 I 史也同样获得 长足的发展 , 编 排史 实。 《 唐 会 要》 共 5 1 4 n,各个
析 每一 条 史 料 。 相 较 于 《 历 代 名 画记 》, 《 图 画见 闻志》 体 例 最 大 的 变 化 就 是 引 入
笔记 体 ,笔记 体 灵活 自如 、率 性 而 为的 特 点适 合 于 宋 代 文 人 士 大 夫 阶 层 的 写 作 要 求 。笔记体 具 备保 存 遗 闻轶 事 、 补正 史 遗
8图画见闻志第八篇
• 要使“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 除了需要高度的技巧之外,更需要一种 审美创造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 苏轼称为“身与竹化”。 • 画家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了“忘我”的 境地。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的考虑,也 超越了自己的生理的存在,把全部注意 力都集中于胸中的审美意象(“胸中之 竹”)。这就是“身与竹化”。这种精 神的集中,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 是一种精神的解放。
• 苏轼的“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 的命题是对于郭熙“身即山川而取 之”命题的补充。郭熙“身即山川 而取之”的命题,着重点是讲画家 如何通过审美观照而在自己胸中构 成审美意象,苏轼“成竹在胸”和 “身与竹化”的命题,着重点则是 讲画家胸中构成审美意象之后,如 何通过笔墨把审美意象表现出来 。
• 这个命题讲了三层意思:第一,画 家动笔之前,胸中必须要有一个完 整的、清晰的审美意象。第二,画 家胸中的意象(“成竹”),是 “意”与“象”相契合而产生的升 华,是灵感的爆发,它具有瞬时性、 不稳定性,第三,画家要把胸中涌 现的意象不失时机地用笔墨表现出 来,还必须有高度纯熟的技巧,必 须要有技巧的训练。
击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用来比喻 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无停滞。), 少纵则逝矣。与可(北宋画家文同, 善画墨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之法。后世画竹者多受他影响。 存世有《墨竹图轴》)之教予如此, 余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 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文与可
二、用笔三病:郭若虚第一次 总结用笔三病为“版、刻、结”。主 张要用好笔必须技法熟练,胸有主见, 方可大胆用笔。用笔不好不但没有神 采,而且还会出现笔“病”,颇得画 家们首肯,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美学
对《图画见闻志》中“气韵非师
对《图画见闻志》中“气韵非师摘要《图画见闻志》是北宋郭若虚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写的一部绘画史,全书共六卷,由三部分组成,历来受书画界重视。
在书中提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是说人的品格高,所作的书画作品气韵就高画面就生动。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气”的培养,魏晋玄学风气的文人常以“气”论人品,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思想成了历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而气韵又不能师授。
关键词书画艺术家作品“人品高画品既高”是自古至今重要命题,“画因人贵”也是中国人艺术衡量的标准。
一件优秀的书画作品往往是作者人品、作品融在一起的作品,历史上受到推崇尊敬的书画家常常是作者和作品都俱佳的典范。
中国画理论要求书画具有教化作用,张彦远曾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一幅书画作品的作者人品底再好的作品在人们心目中也会黯然失色。
品格本来是伦理学的概念,人品只不过是一个道德标准,而移用为艺术审美的价值尺度,在儒家“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下中国这种衡量方式自然是在正常不过了。
这种审美倾向,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书画家高尚的品德情操,而另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弊端。
书画作品的好坏不因人的好坏作评判。
书画史上有很多人书画造诣很高,完全可以和世人所知的书法家相提并论,其书法作品堪称精品,但“品节已伤”,所以艺术作品也不能为世人看重。
陈高华先生曾有评论;意思是文艺作品的好坏和作者的思想、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等同起来,搞成文艺=政治。
我们不能因作品好而去推论作者人品也高,相反的,不能因为人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断定为其作品也不好。
关于人品不同于画品的认识自古已有。
苏轼曾说:“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义不然。
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明确指出书法成就高的大有人在。
1.蔡京是北宋末的奸臣,是历史上有名的坏人,《水浒传》中高俅就是他的心腹,善于逢迎,与宦官勾结扰乱朝政,集全国的人力财力,供其挥霍。
宋徽宗绘画风格研究.doc
宋徽宗绘画风格研究-宋徽宗在绘画上极具造诣,留下很多优秀作品。
而他主要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工笔花鸟画方面,代表作品诸如《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祥龙石图》等。
南宋邓椿在《画继圣艺》里记载: 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即位未几,因公宰奉清闲之宴,顾谓之曰: 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
于是圣鉴周悉,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
鉴于宋徽宗特殊的历史地位,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传世绘画作品中明确题款印属于徽宗的不少,但真正出自其手的并不多,很多都是别人代笔的。
这种说法自北宋末年出现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历代很多学者对徽宗作品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辨别真伪而展开的,但得出的结论纷繁杂乱,令人如雾里看花。
在现有条件下对宋徽宗作品的真伪研究是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并形成定论,并且只着重于研究真伪也是不全面的。
另外,近现代研究者往往从线条、构图、色彩、用墨等美术专业角度对宋徽宗作品进行分析判断,本文试从宋徽宗画作所绘意象进行统计分析,在多重视域下进行探究,扩展相关研究的视野。
一、宋徽宗画作的意象统计意象在《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意象亦作意像。
1. 谓寓意深刻的形象。
2. 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3. 神态、风度;4. 想象;5. 印象;6. 意境;7. 心境。
本文所指意象为第一种解释,寓意深刻的形象。
《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收录宋徽宗的作品总共65 件。
在这些作品中有43 件被周积寅先生按语为赝品以及非赵估手笔者。
另外的22 件作品仍存在争议,但也未形成定论。
周先生指出这22 幅作品当中有两幅是《鸲鹆图》的摹件: 分别存于美国底特律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
其真迹已被原收藏者庞氏损毁。
所以这22 件实为20 件,对这20 件作品的真伪问题,多有争议。
鉴于本文主旨并不是研究宋徽宗作品的真伪,故对此不再赘述。
本文排除已确定为宋徽宗仿品的作品,而将存在代笔争议的画作仍纳入讨论,试将宋徽宗画作的意象进行统计。
二、绘画风格分析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
图画见闻志的名词解释
《图画见闻志》的名词解释
1.《图画见闻志》是古代绘画史著作。
2.《图画见闻志》是宋代郭若虚编撰的一部画史著作,共六卷。
3.《图画见闻志》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作的一本重要
美术论着。
4.《图画见闻志》是总结自唐至宋这一时期绘画成就的著作。
5.《图画见闻志》为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而作。
卷一《叙论》
十六篇,仿张氏前三卷之作,其中《论制作楷模》、《论衣冠异制》、《论气韵非师》、《论用笔三病》、《论曹吴体法》、《论三家山水》、《论黄徐体异》、《论古今优劣》等,均为专题论文,多有独到之处。
第二卷至第四卷为《纪艺》,载唐会昌元年(841年)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间画家小传,并有评论。
第五卷为《故事拾遗》,记唐、朱梁、王蜀画家故事。
第六卷《近事》记宋、孟蜀、辽、高丽等画坛轶事。
此书广作征引,资料翔实,常有独到见解,是一部由史论、传记、绘事遗闻三部分构成的绘画史。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
中国美术史名著选读1、绪论及早期中国古代美术史籍。
包括顾恺之等《论画》、《古画品录》、《书品》等。
2、唐代美术史籍(1)。
包括《贞观公私画录》、《书断》、《画断》、《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唐朝名画录》等。
5、五代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
6、北宋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画继》、《画史》等。
7、元代美术史籍。
包括《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等。
8、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1)。
包括《无声诗史》、《名画录》、《国朝画征录》等。
9、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2)。
书画着录。
《珊瑚木难》、《钤山堂书画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
10、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11、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12、金维诺《中国宗教美术史》13、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系性”》14、铃木敬《中国美术史》15、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16、薛永年《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17、柯律格《前现代性中国的图画与视觉》18、万青力《并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19、安雅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和政治1949-1979》A传统史籍的写作方法:1、纪传体如:《史记》2、编年体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另如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B美术史集的编写类型:1品评类:以书画论、赏评为主,有史的因素,奠定了后世史论结合的传统。
如:顾恺之《论画》、谢赫《画品》(《古画品录》)、窦蒙《画拾遗录》2通史类:多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法,最早在晚唐出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847年;西方第一部美术史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的《建筑家、画家、雕塑家传》,成书于1550年3断代史类:以朝代断代的史书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美术史上的断代史籍也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国长期以来以断代史最发达,除了政治因素外,史料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朝代都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记录。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宋代太原人,生卒年不详。
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
有《图画见闻志》传世。
郭若虚世居太原,出身于北宋初期的豪门望族,是将门之后,他的曾祖郭守文历仕宋太祖和宋太宗,当年郭守文跟随曹彬平定金陵之后,南唐皇帝李煜正是在他的劝说下,才打消顾虑前往开封。
郭守文后来还跟随宋太宗攻取晋阳、北伐幽云十六州,被流矢射中而神态依然、指挥若定。
郭守文去世后,家无余财,属下士卒无不流泪,连宋太宗听后都感伤不已,追封郭守文为谯王,并将他的次女纳为儿媳,也就是后来口碑极佳的宋真宗章穆皇后。
郭若虚也因为这特殊的身份而成为宋仁宗之弟东平郡王赵允弼的女婿。
在唐代空前繁荣的文化创作之中,出现了伟大的美术理论家山西临猗人张彦远及其光辉著作——《历代名画记》。
这部包蕴宏富的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史专著,被学者推崇其为“画史之祖”、绘画艺术的“《史记》”,该书以丰富详备的内容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的一部“百科全书”。
继《历代名画记》之后,郭若虚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图画见闻志》。
这部引述画史、画论多达三十余部的著作以六卷的篇幅,通过史论、画传、画事三大部分,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记载了唐、五代、宋、辽284位画家的生平事迹。
书中对各种题材的画法研究和有关绘画故事的记述,丰富了美术史论结合的研究领域。
由于《图画见闻志》在时间顺序上与《历代名画记》前后相接,因而它被视为《历代名画记》的续篇,并与之一道,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通史。
宋代绘画的高度成就,赖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而得以充分展现,它也被后人称赞为深得画旨,为看画之纲领。
日本及亚洲诸国对此书早已广泛刻印,现今欧美等地也多有流传,这都说明了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堪与《历代名画记》媲美的光辉巨著,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
宋代花鸟画表现题材研究
面 凤 表示 美 丽 ,画鹊 表 示 喜悦 ,画蝶 表 示 夫妻 恩
鸟 禽类 也 是宋 代 花 鸟画 中常见 的主题 之 一 。
爱 等等 。这 些题 材 反映 了人 们对 美好 生 活的 向往 , 《宣 和画谱 》载 , “羽虫 有三 百六 十 ,声 音颜 色 ,
蕉 叶 等 。如 磁 州 窑折 枝花 卉 罐 、磁 州 窑牡 丹 纹罐 画莲 花 、牡 丹 等 折枝 花 卉 。花 卉 繁丽 ,具 有 很好
(冈 2)、吉 州 窑 花 蝶 纹 长 颈瓶 等 。瓷 器 彩绘 中 的 装饰 效 果 。再 如故 宫 博物 院 藏南 宋 《桂 花 纹 剔
的花 卉类 题 材 往往 与 鸟禽 或 动物 题 材相 结 合 ,表 红盒 》,直径 8.7厘 米 。高 3厘 米 。此盒 为 圆形 、
故宫博物院藏 《赵估花鸟方册 》[2 J,纵 24.5厘米 ,
横 25.5厘 米 。方 册采 用赵 估 的画 稿 ,缂 织 一 枝盛
开 的碧桃 花 ,花枝 上柄 一 只麻 雀 ,左上 方 有一 只
蝴 蝶 。缂 细腻 ,刻 画 生 动 ,宛如 一 幅生 动 的绘
画 作 品 。在其 它 形式 的] 艺 品 中 ,也 有部 分 花 卉
图 1 李 嵩 《花 篮 图 》
类 题材 。如漆 器 装饰 中 ,常州 市 博物 馆 藏 《园林 仕 女 图镶 金 莲 瓣 形 朱 漆 盒 》 』,直 径 19.2厘 米 ,
宋代瓷器彩绘 中的花卉类题材主要有 :牡丹 通 高 21.3厘 米 。此 盒作 莲瓣 形 ,共 分 四层 :其 盖
花 、梅花 、菊花 、荷 花 、竹 子 、兰草 、葵花 、梅花 、 面 刻一 幅 园林 仕 女 图 ,其 身分 为 十二 棱 ,期 间 刻
『图画见闻志』卷三
『图画见闻志』卷三仁宗皇帝,天资颖悟,圣艺神奇。
遇兴援毫,超逾庶品。
伏闻齐国献穆大长公主丧明之始,上亲画《龙树菩萨》,命待诏传模镂板印施。
圣心仁孝,又非愚臣所能称颂。
若虚旧有家藏御画《御马》一匹,其毛赭,白玉衔勒,上有宸翰题云:“庆历四年七月十四日御画”,兼有押字印宝。
后因伯父内藏借观,不日赴杭钤之任,既久假而不归,居无何,伯父终于任所。
此宝遂归伯母表兄张湍少列,今不复可见,为终身之痛(兼曾见张文懿家有《小猿》一轴,仍闻禁中有《天王菩萨像》)。
太上游心,难可与臣下并列,故尊之卷首。
○纪艺中(圣朝建隆元年后,至熙宁七年,总一百五十八人)王公士大夫,依仁游艺,臻乎《至刃》极(校,汲本作“极至”)者一十三人。
燕恭肃王嘉王李后主燕肃武宗元刘永年郭忠恕王士元宋道宋迪文同郭元方董源燕恭肃王,位尊磐石,名重戚藩。
天纵多能,精于像物。
尝观所画《鹤竹》、《雪毛丹顶》,传警露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
亦尝自朽《十六罗汉》,令蜀人尹质描染,棱棱风骨。
类非常格所能及(闻朱邸甚有遗迹,世罕得见)。
皇弟嘉王,维城茂美,副茅土之疆宗;醴席余休,命毫煤而取适。
尝观所画《墨竹图》,位置巧变,理应天真,作用纵横,功齐造化。
复爱状鱼、蒲藻、笋箨、芦花。
虽居紫禁之严,颇得沧州之趣。
笔意超绝,殆非学而知之者矣(王尤精篆籀。
有尽六幅缣止书一字者,笔力神俊,可谓惊绝也)。
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
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金陵王相家有《杂禽花木》,李忠武家有《竹枝图》,皆稀世之珍玩也(其书名金错刀。
校,汲本小注“书名金错刀”在“书画兼精”句下)。
燕肃,字穆之。
其先燕蓟人,后徙家曹南。
位龙图阁直学士,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
文学治行外,尤善画山水寒林。
澄怀味象,庆会感神,蹈摩诘之遐踪,追咸熙之懿范。
太常寺有所画屏风。
玉堂、刑部、景宁坊居第,暨许、洛佛寺中,皆有画壁。
公以寿终于康定元年,赠太尉。
公画与所藏古笔仅百卷,皆取入禁中,故人间所传图轴几希矣(公凡莅州郡,作刻漏法最精,又尝被旨造指南车。
《历代名画记》及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
2021/05 No.231
三、《历代名画记》内容
梁(20人)
卷第八
虽然在版本目录学上,不同版次的《历
陈(1人)
代名画记》流传内容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但
后魏(9人)
整体内容基本一致。如上文的相关著录,不
北齐(10人)
管是全文登载还是内容节选,它们的卷数
后周(1人)
(“十卷”)都是统一的。另外,对《历代
要地位。余绍宋在其《书画书录解题》 中称它为“画史之祖,亦为画史中最良之 书”[1];宗白华认为它可以与西方温克尔
少。依年代先后,列《历代名画记》重要 历史文献著录[3]167-182如下:
为,张彦远之后宋之前的古人没有认识到 《历代名画记》的价值。正如上文提到的 印刷术的发展,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了很大
文_高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 (868)。可以想见,受限于唐代科技的 的全部历史文献记载,但从时间上看,
的一部画史类专著。在中国当下的美术教 发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流传范 《历代名画记》的重要著录几乎都在宋
学、研究里,《历代名画记》占据着重 围非常有限,其历史文献记载亦相对稀 代以后。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想当然认
叙自古画人名
石”“画壁”“鉴识收
论画六法
藏”等方面的专题史研
论画山水树石
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只
卷第二
要稍微回顾一下当代美术
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
史研究中的文化史、思想
论顾陆张吴用笔
史的倾向,就会意识到张
论画体工用拓写 论名价品第
彦远的学术视野。 其次,是关于《历代
明嘉靖版《历代名画记》书影
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
理 论
“二重论证法”进行相关研究。当代历史
知古鉴今——北宋米芾书画鉴藏理论研究
知古鉴今——北宋米芾书画鉴藏理论研究韩俊【摘要】中国历代收藏都以皇家为主,皇宫是古书画收藏的重心.从北宋开始,民间私人书画收藏渐入炽盛,世家大族、文人士大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寺院僧侣等皆参与其中,更有书画鉴藏论著及私家刻帖在此时出现.米芾所著《书史》《画史》作为北宋时期私人书画收藏鉴赏、辨别真伪优劣的学问著作,对后世皇室与私人在书画收藏鉴赏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北宋时代私人书画收藏家米芾的书画鉴藏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米芾在中国古书画方面的鉴定方法、理念,以古鉴今,期待能在断代与鉴藏方面有所价值.【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4页(P38-41)【关键词】书画;鉴定;收藏;米芾;书史;画史【作者】韩俊【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北宋时期在国家厉行文治国策、城市商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书画收藏风气炽盛,社会各阶层,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商贾、僧侣,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
南宋《都城纪胜》则纪录:“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
”[1]连人来人往的茶楼酒馆也会挂上名人书画,可见欣赏、收藏书画在北宋时极为盛行。
北宋时期书画收藏风气大开,伴随而来的是书画鉴藏的相关论著及私家刻帖的出现。
米芾所著《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是当时收藏风气的产物,开启了收藏鉴评类论著之先河,囊括了收藏家及其藏品历史信息等相关资料,并记载了诸多鉴评方法,是书画史上十分重要的参考史料,对后世相关书画著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符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流大家。
米芾兼擅书画,其山水“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创造了“米家山水”。
史书记载“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2]。
除书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米芾还担任过书画学博士,且“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3]。
《图画见闻志》之画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性
《图画见闻志》之画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性
尹子琪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2
【摘要】《图画见闻志》是宋代郭若虚承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写的绘画断代史著作,在继承《历代名画记》的写作体例上,有许多创新之处,如革新前代画史分品评论画家的方式,而按人品、修养、学识对画家进行分类评论;卷五卷六中叙事性的写作方法推进了中国美术史“史论评”的基本文本范式的形成;并增加卷六《近事》当代史的部分,还提出新的“气韵非师”与“用笔得失”等美学观念。
从《图画见闻志》的内容概述、各部分结构安排与《历代名画记》的对比、史论评结合(品评画家和叙述绘画故事的方式相结合、叙述历史与绘画理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画史的写作方法,以及《图画见闻志》在整个画史体系中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地位。
【总页数】7页(P52-58)
【作者】尹子琪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20.9
【相关文献】
1.地域性与“三家”山水画——以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为例
2.北宋书画鉴藏研究——以《图画见闻志》、《画史》为例
3.《图画见闻志》中绘画历史发展观研究
4.益所未备竭其精诚——论《图画见闻志》的特殊绘画史体例
5.益所未备竭其精诚—论《图画见闻志》的特殊绘画史体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虛
《图画见闻志》(宋)郭若虛◆关于《图画见闻志》《图画见闻志》中国北宋绘画史著作。
郭若虚著。
郭若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孙,曾以贺正旦副使之职出使辽。
家富收藏,酷爱书画。
因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后缺乏完备的绘画史,遂著成此书,记载了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之间的绘画发展史。
全书6卷,卷一收录作者有关绘画论文16篇,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思想和见解;卷二至卷四是唐末至宋代中期284位画家的小传,记述各位画家生平、师承、艺术思想和绘画成就;卷五和卷六是唐至五代时期画家的传说故事,也有一部分是作者本人对当时画坛耳闻目睹的事件记录。
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纪传体和史论相结合的传统,反映了唐末至北宋中期绘画的发展面貌,在中国绘画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画见闻志》中国北宋绘画史著作。
郭若虚著。
郭若虚,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卒年不详。
为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孙,曾任备库使、西京左藏库副使;并曾以贺正旦副使之职出使辽。
其祖父及父亲均酷爱书画,富收藏,后因故散失,郭若虚努力设法收回10余卷名迹。
他又博览群书,见闻广博,因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后缺乏完备的绘画史著作,乃“参诸传记,参校得失”,著成《图画见闻志》。
该书继《历代名画记》后,记载了唐会昌元年(841)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之间的绘画发展史。
《图画见闻志》全书共6卷,可分为3大部分。
卷一是第一部分,为《叙论》,包括《叙诸家文字》、《叙国朝求访》、《叙自古规鉴》、《叙图画名意》、《叙制作楷模》、《论衣冠异制》、《论气韵非师》、《论用笔得失》、《论曹吴体法》、《论吴生设色》、《论妇人形相》、《论收藏圣像》、《论三家山水》、《论黄徐体异》、《论画龙体法》、《论古今优劣》等16篇论述,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绘画思想与艺术见解。
卷二至卷四《纪艺》是第二部分,主要是唐末至宋代中期284个画家小传,记叙了画家的生平、师承、擅长、艺术思想和绘画成就等。
初探宋代私家书画鉴藏
初探宋代私家书画鉴藏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中国古代美术在宋代达以了一个新的高峰。
特别是受宋代诸帝的倡文弃武观的影响,宋代私家收藏字画之风甚盛,一般士大夫及商人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收藏的爱好。
由于此风之长,宋代便出现了专门的文物书画市场。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当时汴京最大的自由贸易中心之一的相国寺内,就有专门买卖书籍古玩字画的地方。
很多士人和收藏家经常来这里,米芾有次在这里以“七百金”买得王维《雪图》一幅,为同行富弼的女婿借去不还;又一次以“八金”买到徐熙画的《桃二枝》,可以想见当时书画买卖及其价格情况。
由于书画市场的活跃,购买者多喜好前代名家名笔,“马必韩干,牛必戴嵩。
”所以书画作伙之风亦随之而起。
如李成在当时画坛最为知名,其伪品也最多,故米芾气恼地说这些伪画“皆俗手假名,余欲作无李论”。
书画作伪之风兴盛,使得书画鉴定专家应运而生,再不是由画家兼任了。
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可谓是北宋开国初年的书画鉴藏家。
楚昭辅,字拱辰,官至枢密使。
《图画见闻志》载:“江表用师之际,故枢密使公使典维扬,于是调发军饷,供济甚广,上录其功,将议进拜,公自陈愿寝爵赏,闻李煜内库所藏书画甚富,辄祈恩赐,上嘉其志,遂以名笔百卷赐之,往往有李后主图篆暨唐贤跋尾。
“照辅死后,这批书画有所散佚,其孙楚泰熙宋间官太常寺卿,再次购求,其家藏有江都王李绪画的马,韩滉画的牛,王维画的辋川样等。
王溥,字齐物,官至司空,卒后谥文献。
《图画见闻志》上记载他家收藏书画丰富,他的儿子王贻正又继续购藏,曾给太宗献画十五卷,太宗只取八卷,退还七卷,“乃是王羲之墨迹、晋朝名臣墨迹,王徽之书、唐阎立本老子西行图、薛稷画鹤。
”由上两例可知宋代初年私家收藏书画之一斑。
宋由开国初至北宋灭亡,所谓“承平日久”,士大夫家的收藏日富,有的是几代相传,不断积累,因而成为收藏家。
例如苏易简子苏耆,耆子舜元、舜钦,舜元子游,舜钦子泌、激,一家四代均好收藏,米芾称之为“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
宋画之美大悟理教育
宋画之美王悦阳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在中国美术史上,宋代绘画永远是一座巍巍丰碑,令人高山仰止。
这也正是电视剧《清平乐》拥有“制作精良,还原历史”评价的一大因素——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郭熙的《早春图》……不少宋代的山水名作嵌入画面的背景或道具之中,既体现了宋代绘画崇尚自然的精神,展示了宋画纯熟精湛的技巧,更表达了宋代精致高雅的美学品味,令人过目难忘,也为全剧营造的历史感与高古格调,加分不少。
不过,再好的历史剧,也绝非完全真实的历史纪录片。
尽管《清平乐》使用了大量宋画,但其中“张冠李戴”的错误,也不在少数。
例如剧中宋仁宗御座之后的屏风上,居然出现了南宋人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而晚于仁宗朝几十年后才出现的大名鼎鼎的《千里江山图》,也提前“穿越”到了仁宗时代……诸如此类的明显谬误,并不在少数,若以绘画史考证之,固然成了“关公战秦琼”般的笑话,然而,就全剧整体的艺术气息,美术风格来看,则无伤大雅。
毕竟,电视剧不是一部宋代绘画的专题片或专业论著,情有可原。
毋庸置疑,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极为突出。
其所运用多姿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多种表现手法,后世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全民参与:促成大繁荣宋代的艺术成就,首推文学和绘画。
且不论其他,光就《宣和画谱》中记录的宫廷绘画收藏,从三国时期到宣和年间就有大约五千余幅作品。
丰富的收藏,庞大的数量,都反映出一个现实,宋代的帝王十分喜欢绘画作品。
上行下效,由于统治者的喜爱,给宋代绘画的繁荣发展带来支持力量。
的确,宋代确实称得上“郁郁乎文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弥漫着全民书画热,这是过去罕见的。
据元末夏文彦《图绘宝鉴》及其补遗、续补的保守数据,宋代著名画家几乎是唐五代总和的两倍多,是元代的四倍多。
秘府之藏,更是百倍于先朝。
宋代画家调研报告
宋代画家调研报告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尤其在绘画方面,出现了众多杰出的画家。
以下是我对几位宋代画家的调研报告。
首先是宋徽宗,他是北宋末年的皇帝,也是一位卓越的画家,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善于运用笔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山水远近的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作强调意境和抒发感情,往往笔墨简练,深入人心。
其次是李唐,他是一位工笔花鸟画家,他善于用色彩描绘出花鸟的生动形态。
他的画作多以花鸟为主题,色彩明丽鲜艳,线条流畅,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他的画作形象传神,给人以艺术享受。
还有宋高宗,他是李唐的女婿,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他擅长绘制山水画和花鸟画,尤其以山水画为得意,他的画作洗练而雅致,给人以静谧和清新的感觉。
他的山水画运用传统的构图手法,并融入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最后是延安画派,它是宋代著名的花鸟画派别。
延安画派主张笔墨的细腻和写实,画作具有细致入微的特点。
该派别以细描花鸟而闻名,注重鸟兽的形态和细节,给人以真实和生动的感觉。
延安画派的代表画家有夏珪、傅山等。
总的来说,宋代画家各具特色,他们以不同的画风和创作手法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和形式。
他们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追求艺术的真实和传神。
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具有美的鉴赏价值,也代表了宋代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宋代画家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卓越之处,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我希望能从这些杰出画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为中国的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画见闻志》对《历代名画记》的继承与创新的开题报告
《图画见闻志》对《历代名画记》的继承与创新的
开题报告
《图画见闻志》是明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李贽所写的一部专门探讨
绘画艺术的书籍。
与之前的《历代名画记》相比,《图画见闻志》在继
承了前者的优点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首先,李贽继承了《历代名画记》对于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对于
古代绘画大师如王维、张择端等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论。
同时,《图画见闻志》也对于宋代绘画作品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于大量明代
画家进行了评价,丰富了前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李贽在《图画见闻志》中也有所创新,他重视笔墨技法的表达,并强调画家的个性化创作。
他认为绘画需要表现出画家本身的感性
认识,这与传统的“古人之法”相反。
因此,《图画见闻志》中的评价
更多的注重画家的个性特征以及作品的表现力,十分注重个性化的呈现
和多元化的考量。
综上所述,李贽的《图画见闻志》在对于历代名画的继承上,注重
了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总结;同时在创新方面,注重画家个性化
和多元化的表达,对于从艺术实践角度出发的研究,为后世研究者提供
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题思路。
“甄明体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核心动机
2021/02文/郭善涛[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国画院]“甄明体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核心动机【摘要】《图画见闻志》作为画史专著,除记载画史之外,“甄明体法”是其核心动机。
甄明体法,就是通过考较与品评以往画史、画论及画作,以甄别、辨明绘画的“体”与“法”的问题。
体,指绘画风格,包括笔墨、造型、章法、色调等各个层面;法,指画法,是解决各层面之问题的具体方法、技巧与途径。
【关键词】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甄明体法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作为接续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一部绘画史专著,除了完成画史记载外,其核心动机就是“甄明体法”①,即通过考较、品评以往画史、画论、画作,以甄别、辨明关于绘画之“体”与“法”。
一、“体法”的涵义“体法”的涵义,需从《图画见闻志》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其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字连用;二是各自单独使用。
其连用有两处,即“论曹吴体法”与“论画龙体法”。
前者,其“体”即为曹仲达与吴道子的“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与“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之不同风格取向,其“法”即为表现该风格的具体技法。
后者,其“体”则为“笔墨遒爽,善为蜿蜒之状”,其“法”则为“挥毫落笔,筋力精神,理契吴画鬼神”以及“三停九似”之画法。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看出“体法”成一词时,其所关注的对象是同一作品中的不同部分,即“体”指风格取向,“法”指表现技法。
这一理解,“体”与“法”单独使用的情况亦可作为佐证。
就“体”而言,“黄徐体异”便是其中典型。
其有“异”之“体”,所指即为黄筌与徐熙的“翎毛骨气尚丰满而天水分色”与“翎毛形骨贵轻秀而天水通色”的不同风格。
诸如此类,如“学深曹体”“体近周昉”“体近许道宁”“体近高克明”“迹专吴体”“颇得阎令之体”“体与关李特异”“体尚精谨”“体涉古今”等表述,显然亦指绘画风格取向。
就“法”而言,诸如“得其笔法”“墨法精微”“学精吴法”“深得吴法”“全该六法”“画法特高”“精于工法”等表述,很明显是指具体的表现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赝 品难辨 真假 , 而作 伪者难 逃行 家 慧眼 。郭 若虚 不愧 是行 家, 对绘 画的体悟高 出常人一筹 ,用笔得失 》 : 气韵本乎游 《 云 “
心, 神采生于用笔 。用笔之难 , 断可识 矣。 诠释 由于用笔 的差 ” 异 , 生 了不 同的技法和不 同风 格 , 藏者可根 据画 面传达气 产 鉴
称 宋 初 的所 谓 的 图 典 之 盛 不 次 前 贤 。其 实 , 初 书 画 历 经 浩 宋
应运 而生 。郭 氏继唐代 张彦远 《 历代 名画 记》 起 自唐会 昌元 ,
年 (4 ) 8 1 至宋神宗熙 宁七年 ( 04 的 “ 17 ) 名人艺 士 , 编而 次之 ” ,
劫, 已无法与西汉 的天禄阁 、 渠阁 , 石 隋代 的妙楷 台 、 宝迹 台相
价值 , 不太 看重经济价值 , 观赏 作品时 , 重在获 得精神 愉悦 , 强
调实质而忽略表 面 , 寓意 于物而 非 留意于物 , 物为 我用 , 非 而 我为物使 。好事者对待 书画作 品的态度 , 与赏 鉴家恰恰 相反 ,
他 们不大懂得 书 画作 品 的精 神 实质 , 多看 表 面 , 书画 如 生 视 命, 因为在他们 看重的是书画的经济价值 , 们“ 他 留意于物 ” 为
比, 加之唐代经过安史之乱 、 黄巢之乱 、 五代更迭 , 艺术 品 的毁
全书体例参照了《 历代名 画记 》 大致 分三部分 : , 第一 部分 《 叙 论》 卷一 ) 是十六篇绘画艺术论文 , ( , 这十六篇短论 , 乎篇篇 几 都与鉴藏 发生联 系 , 中表现 出作者 的鉴藏 观。第二部分 《 集 纪 艺》 卷二至卷 四) 为唐末五代 至宋初 的画家小 传 , 录唐 末 ( , 收
物所役 , 他们在 众人 面前 附庸风 雅 , 装名 士 , 佯 实则 头脑 空 虚 胸 无点墨 , 也是 画家耻笑的对象 。 ( ) 录了北宋后期 书画收 藏 的盛况 , 二 记 具有 宝贵 的史料
韵, 进行欣赏和判 断。《 曹吴体 法》 : 曹 、 论 云 “ 吴二体 , 学者所
宗 ……北齐 曹仲达者 , 曹 国人 , 推工 画梵 像 , 为曹 。谓 本 最 是 唐吴道子 日吴 , 吴之笔 , 其势 圆转 , 而衣 服飘举 。曹之笔 , 其体 稠叠 , 而衣服紧窄 。故后 辈称之 日: 吴带 当风 , 衣 出水 。 阐 曹 ” 释曹 、 吴二体 的不 同, 进一 步谈 吴道子 : 吴 道子 画 , 古一 并 “ 今
好事者 的主要区别 , 除文化修养 有文野 之分外 , 主要是 收藏 家
大多擅 画 , 内行看 门道 , 收 藏心 态 和思 想 境界 方 面 , 者亦 判 若 天 雅 二
壤。赏鉴家收藏书画作 品 , 主要着眼 于作 品 的内涵 , 侧重 审美
为作者对当时画坛掌故 的见 闻记录 。披露 了许 多鲜为人 知 的 画坛趣 闻 , 丰富 了宋代 鉴藏 史料 。从 鉴藏角 度分 析 , 图画见 《 闻志》 有重要参考价值 。 ( ) 一 记述 了宫廷收藏情况 : 历代统治者取 得政权后 , 在休 养生息恢复农业 生产 的同时 , 着手文化建设 , 宋也不例外 。
手头有钱 , 元非 酷好 , 为装 点风 雅 , 书 画 知之 甚 少 , 买 只 对 购 时, 还要请 他人 判断真伪 , 此谓 之好事者 。二 者之 间有文野 之
禽鱼 , 则古不及近 ” 。收 藏家懂 得古 今优 劣 , 选择 藏 品会 比较
理性 , 不至于盲 目认为凡 画作 古者皆贵 , 今者 皆无 收藏价值。 第三, 需要懂得绘 画技 法 和名 家 的风格 差异 。收藏 家 和
呈 。 本 文 以《图 画见 闻 志 》 《画 史 》为例 , 展 现 北 宋 书 画鉴 藏 状 况 。 、 以
关 键 词 : 国绘 画 史 ; 宋 ; 画 ; 藏 ; 图 画 见 闻 志 》; 画 史 》 中 北 书 鉴 《 《
中 图 分 类 号 :2 5 JO 文献标 识码 : A
Colcin a d Ap r cain o aniga d Cal r p yi rh r o gDy at l t n p eit fP it n lg a h n No t en S n n sy: e o o n i
笥 。 ‘ ” 宋代的绘画 美学 著述 , 无论 门类 的 齐备 、 体例 的完 整
还是理论 的建树 , 都堪称中国古代 美学史上的典 范。 ”
郭若 虚 , 原 人 , 太 自祖 父 辈 均 爱 收 藏 书 画 , 《 画 见 在 图 闻志 ・ 序》中称 :余大父 司徒公虽贵仕 而喜廉退 恬养 , “ 自公 之 暇 , 以诗书琴画为适 , 惟 时与 丁晋公 、 马正 惠蓄书 画均 , 画府 故
画, 图绘 山水调节性情娱乐 其中 , 即使是家眷 也很少让 进入这
间画室 ; 丁晋公家藏 书甚盛 , 当时很 少见到 的李 成 山水 就有九
十余 轴 ; 还有 马正 惠定 期晒 画 ; 张文懿 画叉 以 白玉 为之 , 挑杆 都 可以如此 贵重 , 画可知 也 , 其 不一 一列 举。可见 , 此时 书 画
已是 士 大 夫 不 可 缺 少 的 生 活 调 剂 品 , 些 描 述 为 我 们 提 供 了 这
年 ) 宫廷收藏 已相 当可观 ,宋朝 事实类 苑 ・ 阁画》 : 太 , 《 秘 云 “
宗皇帝淳化元年八 月 , 内出古 画墨迹 百一 十 四轴 , 藏之 阁 上。 有唐太宗 、 明皇 , 王羲 之 、 晋 献之 、 亮 , 萧子 云 , 欧 阳询 、 庾 梁 唐 颜 真卿 、 柳公 权 、 素 、 仁墨 迹 。顾 恺 之 画 维摩 诘 像 , 斡 怀 怀 韩 马, 薛稷 鹤 , 戴嵩牛 , 近代东丹王李 赞华千角鹿 , 及 西蜀黄 筌 白
称 富焉 。先君少列躬蹈懿节 , 鉴裁精 明, 珍藏 罔坠。 出身如此 ” 收藏世家 , 书画 的 日浸月染 , 之历 经仕途 , 加 同道好友 互 品佳 作 , 闻所见名笔佳 墨不 下少数 , 鉴藏水 平 自然不 俗 , 书 所 其 此
《 图画见 闻志》 卷一 《 国朝求 访》 供 了建 国之初 书 画 叙 提 收藏的具体情况 : 图典之盛 , 替天禄 、 “ 无 石渠 、 妙楷 、 宝迹矣 。 ”
1 1I 中文社会 科学引文索引 ( SC ) 9 C S I来源 期刊 艺术百家 2 1 02年 第 2期 总第 15期 2
HU NDRE S H00L N D C S I ART S
口
之艰难 。但 由于皇 家 的重 视 , 诏 天下 郡 县 搜访 前 哲 墨迹 图 “ 画, 先是荆 湖转运使 得汉 张芝 草书 , 唐韩 斡 马二本 以献之 , 韶 州得张九龄 画像并 文集 九卷表 进 。后 之 继者 , 可胜 纪 。又 难 敕待诏 高 文进 、 居 案 , 访 民 间 图 画” 黄 搜 。到 淳化 元 年 ( 9 90
以《 图画 见 闻志》 《 史》 、画 为例
赵 娟
( 京 理工大 学 设 计 与艺术 学 院 , 北 北京 108 ) 00 1
摘 要 : 代 士 大 夫善 鉴 藏 者 , 具 多方 面 的 才 华 和 理 论 素 养 。 实践 与 理 论 交 相 辉 映 , 宋 兼
鉴 藏 家 赏 阅 书 画 , 味 笔 墨 之 妙 的 同 时也 著 书 立 说 。 宋 书 画 论 著 远 胜 于 唐 , 体 内容 详 实异 彩 纷
( ) 二 提出 了一些鉴藏 的基本原则 。
首先 , 要根据藏 品的时代 、 衣冠 之制进 行判 断。处在变 动 中的区域 , 同时代 会有不 同 的衣 冠装 束 。在 《 衣冠 异制 》 不 论
中, 氏首次将汉 魏 以前 、 宋之 世 、 周 、 郭 晋 后 隋朝 、 至宋 初 衣 唐 冠 之制一一辨别 , 既是对 画家进行 创作时 的提醒 , 这 也是对 收 藏者鉴 藏时的提示 。
一
、
郭若虚《 图画见 闻志》
画家 2 7人 , 五代 9 1人 , 16人。第 三部 分 《 事 拾遗 》 宋 6 故 及
“ 艺必 以 妙 悟 精 能 取 重 于 世 , 后 可 著 于 文 , 宝 于 然 可
《 近事》 卷五、 ) 故事拾遗 采 自古 人传记 中述画故 事 , ( 六 , 近事
兔 , 一 时 之 妙 也 。 亦 ”
北宋 书画鉴 藏的生动史 料 , 近人 谢巍评 价道 : 是 书与 张彦远 “
《 历代名画记》 差堪媲美 , 可谓古之 画史 中上乘 之作 。 @ ”
二、 米芾《 画史》 米芾 ( 0 1—10 ) 15 17 所著 虽 日画史 , 际为名 画著 录 和鉴 实 藏津要 。该 书举其 平 生所见 书画 , 品题真 伪 , 间及 装 裱收 藏 , 考其伪谬 , 为历代书画鉴藏家所 珍视 。书 中所 列书 画 , 的属 有 本人所藏 , 有的为他人所有 , 有的得之传 闻 、 载 , 非件 件亲 记 并 眼 目睹 。该 书为米 芾对 书画 的鉴藏 书 画的经 验之 谈 , 字字 珠 玑 , 得认真研读 , 价值 主要 有 : 值 其 ( ) 一 明确提出好事者与鉴藏家 的概念 。好 事者与赏 鉴之 家为二等 , 提出了“ 鉴家 ” 赏 的几 条标 准 , 要热 爱笃好 , 此 先 在 基础上还要下功 夫遍 阅先人 著述 , 切感受 获得 不 同于他 人 真
口 赵娟 北 画 藏 — 《 见 志 、 史 为 宋书 鉴 研究 —以 图画 闻 》 画 》 例 《
HU NDRE CH0OL N Af s DS S I H’
10 9
文章编号 :0 3—90 2 1 )2~ 10— 3 10 14(0 2 0 0 9 0
北 宋书 画鉴藏研 究
价值。米芾 自家藏有 : 顾恺之《 维摩天女》( 长二尺 , 名 画记 》 《
人而 已……落笔雄劲 , 而傅彩简淡 , 谓之吴 装。 淡彩 吴装的 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