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疮疡1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疮疡1

中医外科疮疡1

气 血 乳房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 疏肝理气, 四逆散
凝 滞 皮色不变或暗红
祛瘀散结
中药治疗: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 瓜蒌仁 牛蒡子 花粉 黄芩 陈皮 生栀子 连翘 皂角刺 银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透脓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黄芪 炒山甲 川芎 皂角刺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银花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 黄芪 逍遥散《局方》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草 生姜 薄荷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前人的描述: “肛痈者,即脏毒之类也,……病名虽异,总不外乎醉饱
入 房,膏粱厚味,炙博热毒,……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致生肛痈。”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
外邪入侵感染毒邪,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
房事不节醉饱入房、劳倦、生产,气陷瘀滞

脾肺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郁久蕴酿
三、诊断
二、病因病机
六淫外袭→郁于肌表→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过食高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壅聚肌肤间

体表肌肤受到损伤→感染毒邪→邪毒壅聚
三、诊断
(一)颈痈 1.多见于儿童 2.常生于颈旁两侧的颌下,耳后、颈后、颏下也可发生。 3.局部肿、热、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 (二)腋痈 1.有手、臂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上举困难。 (三)胯腹痈 1.有下肢、阴部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胯腹部鸡卵结块,肿胀、疼痛明显,皮色不变,下肢
步行困难
四、鉴别诊断
(一)痄腮 具有传染性,多发于两侧腮部,濡 肿色白不化脓,酸胀少痛。
(二)臖核 肿核较小,推之活动,一般无全身 症状。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疮疡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疮疡类1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疮疡类1
疮疡类
痈——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范围在6~9cm 。

内痈:生于脏腑的脓肿。

有头疽——初起既有粟粒状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蜂窝,范围9~30cm。

发——痈之大者为发。

特点:发生于皮下组织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3~5日皮肤湿烂,随即色黑腐溃,或中软不溃。

疖——生于皮肤表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
有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
围3cm左右,易脓易溃,出脓即愈。

疔——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手足等部位,可造成损筋伤骨,或引起走黄危及生命。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

流注——是由他处病灶的毒邪,随血流扩散到肌肉深部而发生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初起漫肿微痛,结块不甚显著,皮色如常,发无定处,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容易走串。

丹毒——是皮肤突然变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

发于头面部称抱头火丹,腰胯部称内发丹毒,下肢称流火。

走黄——由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内陷——凡生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中医外科-疮疡-1

中医外科-疮疡-1
性性疾病,其中多见化脓。
一 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 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 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分类 : 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西医病名 : 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一 疖
疖之名首见《肘后备急方》 病因病机:
内郁湿火 外感暑毒 热毒蕴结 体虚毒恋 疖 热毒火毒蕴阻肌肤 处理不当,疮口过小 蝼( 蛄儿 疖童 ) 青 疖 壮 病 年
脓毒潴留,蔓延旁窜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20-40
脓毒旁窜
Hale Waihona Puke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 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营养不 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 导致疖的发生。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 珠 疖:遍体发生,几个或数十个,簇生在一起
发髻疮
无头疖ᆞ热疖
暑疖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①坚硬型——形小根脚坚硬,一处未愈,他处又起。
②多发型——疮如梅李,三五相连,溃脓不愈,久如蝼蛄串穴。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
鉴别诊断
1、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6-9cm 2、颜面疔疮——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疖晚而有脓栓。
3、有头疽——项背部,多个粟粒样脓头,﹥9cm
4、脂瘤染毒——面颊部,背部,有丘疹或黑头,粉状物 5、囊肿型粉刺——粉刺

疮疡1.

疮疡1.

治疗
清热解毒 (凉血)
热毒蕴结证(轻 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 饮、黄连解毒汤 加减
火毒炽盛证(重 症): 治法:凉血清热解 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黄连解毒汤、五味 消毒饮加减
外治
初期: #治则:箍脓消肿 #外敷:金黄散、玉露散,千捶膏、紫金锭 脓成: #治则:提脓祛腐 #外敷:疮顶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 #手术指征:中软应指,但不宜早期切开。 溃后: #治则:生肌收口 #外敷:生肌散、太一膏、红油膏
治疗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脾虚,气血不足 局部证候:反复发作/泛发全身,难溃难敛, 脓水清稀 全身证候:脾虚(脾气虚,气血虚,夹湿) 治则: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五神汤
银花、地丁 茯苓、车前子 牛膝 -外科真诠
参苓白术散
疔疮走黄
病因:失治误治 病机:火毒炽盛,走散入 营,内攻脏腑 局部证候:疮顶陷黑无脓 ,周围皮肤颜色转暗;肿 势加剧并扩散至头面、耳 项。 全身证候: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 糙,脉洪数。
治疗
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证(轻 症): 特点:热在卫气 局部:红肿热痛, 疮顶高突,根脚 收束。 全身:热象明显。 火毒炽盛证(重 症): 特点:热在气营 局部:疮形平塌, 肿势散漫,皮色紫 黯,焮热疼痛。 全身:热象炽盛。
鉴别诊断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 颊部和背部,初为坚实 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 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 小不等结节,病程较长 ,30岁以后发病减少。
治疗
清热解毒
暑疖:清暑化湿 疖病:扶正祛邪
常见证型
热毒 蕴结
暑热 浸淫

中医外科疮疡你了解吗

中医外科疮疡你了解吗

中医外科疮疡你了解吗一提到中医,许多人会想到“号脉、中药、针灸”等,而除中医生外真正了解中医的人群还在少数。

研究发现,结合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来的原始人颅骨来看,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中医外科的痕迹,由此可见中医发展的历史悠久性。

中医包含了很多学科,例如诊断、妇科、中医外科、儿科与中药科等等。

至此会有很多人感叹,原来中医有这么多的学科啊?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中医外科的疮疡,来看看什么是疮疡,而疮疡在中医外科中又是如何治疗的吧。

一、什么是疮疡?当多种致病因素在进入人体后,表面出现了感染化脓的迹象,这种疾病现象称之为疮疡,在发病中主要包含了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别,在中医中泛指外科疾患。

疮疡大部分是因为患者受到毒邪的入侵,邪热灼血或因为气血凝滞而在身体上出现了溃疡、痈、流注、流痰以及皮肤病的相关内容,在中医中较为常见,特征为发病迅速,病情严重。

如果并发在面部,则会出现疔疮走黄,如果出现在手、足中,可引起筋骨损伤,在创伤感染后,会呈现出疮疡的表现症状。

疮疡主要分为内伤与外感这两种类型,由外邪做引发的多见于火、热毒,内伤则多见于阴虚致病,这种病常见于慢性疾病。

二、疮疡是怎样发展的?疮疡的发病因素很多,病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患病后的不同时期呈现的状态是不同的,初期阶段会产生局部的血凝滞,转至中期后出现郁而热化,如果热胜则出现肉腐,然后转至脓化阶段。

在后期对人体的损害较大,出现损伤人体气血的问题,并且人体自身的气血对于病症的影响也较大。

不同的机制会引发不同的状态,主要机制有:1.局部气血瘀滞机制在《外科全生集》中提及到“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有湿地。

”意思是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流脓的状况,肯定与气血有关,转化气血的地方,一定存在的病因。

所以可以理解为,提升气血的运行,并补足气血,可以有效帮助疮疡的愈合,所以在治疗期间,通常要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过清热解毒的方式,来完成治疗,解决内外的疮疡,达到治愈目标。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外科学-疮疡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 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2009-04-06 19:45:57|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由于走黄与内陷在病机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故分别介绍。

走黄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疮疡经验全书·疔疮》云:“疗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

”癀走,即走黄。

该书作者窦汉卿从局部表现特征论述了该病属逆证范畴。

《<》卜科正宗》云:“凡见是疮,便妄加艾灸,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中等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证作矣。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病因病机]生疗之后,火毒炽盛是发生走黄的关键。

生疗之后,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或因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促使火毒鸱张,以致机体防御功能破坏,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而成走黄之病。

[诊断]有原发疔疮病灶。

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皮色暗红。

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烦躁不安;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或伴发附骨疽、流注等;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疽等;甚至伴神昏谵语、呓语谵妄、咳嗽气喘、胁痛痰红、发痉发厥等。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达25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尿中可出现蛋白。

脓液和血液细菌培养多为阳性。

还应根据病情作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测定,以及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B型超声波检查等。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一)气阴两燔有局部走黄特征;寒战高热,汗出口渴,头痛烦躁,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洪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一、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

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

三黄膏二、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

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

八二丹。

玉露膏。

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

红油膏。

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

九一丹药。

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三、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

金黄膏。

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四、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

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医|学教育网整理2.外治:玉露散。

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外科学 第四单元 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外科学 第四单元 疮疡

第四单元疮疡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2010 2012表现为最常见。

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

外治上,疮疡:①阳证可选用金黄散、金黄膏、玉露散、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②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黑退消散、桂麝散、丁桂散;③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

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一种是多发型。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考点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

内治: 外治:2008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疔考点疔的特点与种类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第一节疖1. 疖:指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2.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3. 疖病的概念:好发于项后发际、背、臀部。

疖肿数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数周再发。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患者易患本病。

第二节疔易于走黄:颜面部疖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概念: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一、颜面疔疮的特点、辩证、调护、注意事项1、特点:(1)发于颜面部(2)初起有粟米样脓头,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

(3)易发走黄而危及生命。

病人可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有局部压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2、辨证分型火毒炽盛证热毒蕴结证热毒蕴结证证候: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火毒炽盛证证候: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3、调护注意事项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忌内服发散药。

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二、手足部疔疮1. 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 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1) 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有轻微的红肿疼痛,2--3天成脓,可在指甲背面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

第五单元疮疡细目一疖(一)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二)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三)临床表现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

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四)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1.内治(1)热毒蕴结证主症:常见于气实火盛患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轻者疖肿只有一两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主症: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其它疗法
㈠药物外治
1.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 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病因病机
• 总由阳发大毒所致。因皮肉破损,接触 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 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 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 走黄重证。
㈠诊断要点
1. 好发部位:足部 2.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3. 潜伏期: 1-4日 4.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5.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6.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Ⅹ线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 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㈡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 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㈢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
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
角地黄汤合黄连解ls)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
第一节 疖
(Furuncle)
• 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 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3.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 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
病因病机
1.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 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2.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 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 凝滞而成。
诊断 ㈠诊断要点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 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皮肤感染。
避免创伤和摩擦
避免皮肤受到创伤和摩擦,如穿戴柔软舒适 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压迫和摩擦皮肤。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疮疡的发生。
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02 03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对疮疡进 行诊断。同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疮疡进行辨 证施治。
鉴别诊断
疮疡需要与一些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丹毒、接触性皮炎等,以 避免误诊误治。
02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 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因长期站立工作,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发展为慢性溃疡 。经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疗后,溃疡逐渐愈合。
病例二:糖尿病足溃疡
概述 症状 治疗原则 案例分析
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溃 疡。
溃疡多发生在足部末端,伴有周围神经异常症状,如麻木、疼 痛等。
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因长期卧床导致臀部出现压疮溃疡。经中医活 血化瘀、祛腐生肌治疗后,溃疡愈合,患者生活质量得到 提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外科疮疡概述 •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医外科疮疡的护理与预防 • 中医外科疮疡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外科疮疡的典型病例分析

中医外科学-疮 疡

中医外科学-疮 疡

疮疡1.颈痈初起属风热痰毒证者内治方剂最宜选用()。

A.五味消毒饮B.仙方活命饮C.牛蒡解肌汤D.黄连解毒汤E.普济消毒饮答案:C2.下列不属于痈的特点的是()。

A.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B.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C.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D.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E.根脚坚硬,状如钉丁,病情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答案:E3.有头疽初起症状多见()。

A.粟粒样脓头B.蜂窝样脓头C.肿块坚硬如钉丁之状D.漫肿无头E.腐烂疮面答案:A4.丹毒发于小腿,称为()。

A.流火B.抱头火丹C.内发丹毒D.赤游丹E.流注答案:A5.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答案:C6.疖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B.易成走黄之势C.易内陷D.易溃而不易敛E.多伴全身症状答案:A7.下列属于无头疖的特点是()。

A.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B.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C.多发于儿童头部D.不易成脓,易溃、易敛E.不易溃烂、不易收敛答案:A8.疔的肿势特点是()。

A.肿势范围较大,多在10cm以上B.范围多在3cm左右C.漫肿无边D.形如粟米,坚硬如钉E.不红不肿答案:D9.颜面部疔的特点是()。

A.易脓、易溃、易敛B.易成走黄之势C.易内陷D.易溃而不易敛E.多伴全身症状答案:B10.患者,男,48岁。

背部生疮,初起肿块上有一粟粒样脓头,抓破后局部肿痛加剧,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伴有寒热头痛,纳呆,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其诊断是()。

A.疔B.疱C.有头疽D.发E.痈答案:C11.三陷证中之虚陷证多发生于()。

A.1候B.2~3候C.4候D.5候E.6候答案:C12.以下哪一项不是疔疮走黄的主要原因?()A.早期失治误治B.挤压碰伤C.过早切开D.麻痘余毒未清E.误食辛热之品答案:D13.患者,女,38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焮红、灼热。 上肢活动受限 受限。
治 散风清热,化 清肝解郁,消 清热利湿,解毒
法 痰消肿
肿化毒
消肿。
方 牛蒡解肌汤 药
柴胡清肝汤
五神汤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山栀 丹皮 石斛 玄参 夏枯草
柴胡清肝汤《医宗金 外科心法要诀》
柴胡 生地黄 赤芍药 炒牛蒡子 天花粉 当归 川芎 连翘 黄芩 栀子 甘草 防风
二、病因病机
六淫外袭→郁于肌表→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过食高粱厚味→湿热火毒内蕴→壅聚肌肤间

体表肌肤受到损伤→感染毒邪→邪毒壅聚
三、诊断
(一)颈痈 1.多见于儿童 2.常生于颈旁两侧的颌下,耳后、颈后、颏下也可发生。 3.局部肿、热、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 (二)腋痈 1.有手、臂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上举困难。 (三)胯腹痈 1.有下肢、阴部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胯腹部鸡卵结块,肿胀、疼痛明显,皮色不变,下肢
又称不乳儿乳痈。
前人的描述:
“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而成痈。
“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 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以 致阴厥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 明之血沸腾,故热盛而化脓”。
二、病因病机
(一)外吹乳痈
肝胃蕴热 (失血、饮食) 热盛肉腐
乳汁淤积,宿乳壅积,化热酿脓
步行困难
四、鉴别诊断
(一)痄腮 具有传染性,多发于两侧腮部,濡 肿色白不化脓,酸胀少痛。
(二)臖核 肿核较小,推之活动,一般无全身 症状。
(三)腋疽 腋疽初起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病 情长,溃后脓水稀挟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五、辨证分型及治疗
风热痰毒
肝郁痰火
湿热壅结
症 硬如果核,疼 暴肿,灼热疼 胯腹部结块肿痛, 状 痛,继而皮肤 痛,皮色不变, 患肢拘急,活动
一般痈证 一、概述:
指生于体表肌肤之间的痈。
前人的描述:
“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 复反,故痈肿……壅遏而不得行,故热。……热胜则肉 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臧不为 伤,故命曰痈”。
“痈者,热壅于外,阳毒之气,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 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者,其愈易速”。
前人的描述: “肛痈者,即脏毒之类也,……病名虽异,总不外乎醉饱
入 房,膏粱厚味,炙博热毒,……气陷阻滞,湿热瘀毒下注, 致生肛痈。”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
外邪入侵感染毒邪,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房事不节醉饱入房、劳倦、生产,气陷瘀滞

脾肺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郁久蕴酿
三、诊断
热 壅 +风热证、气滞证
通络散结
蒡汤
热 毒 结块增大,肿痛加重,焮红灼热, 清热解毒, 透脓散
炽 盛 继之结块中软应指+热盛证
托里诱脓
正 虚 溃脓后结块增大,脓水清稀不尽, 益气和营托 托 里 消
毒 恋 愈合缓慢+气血两虚证

毒散
胎 旺 结块肿痛,皮色不红或微红 郁热
疏肝清热, 橘 叶 散
理气安胎
逍遥散
中成药治疗
1.逍遥丸 2.新癀片 3.痛血康胶囊 4.八珍冲剂
外治法 1.外敷(热)、外洗、外涂等 2.按摩法 3.针刺法 4.穴位注射法 *5.火针烙法 6.塞鼻法
·肛痈
一、概述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特点:1.肛门周围肿胀疼痛、有结块;
2.发热、倦怠; 3.溃后易成肛瘘。
第二节 痈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 分“内痈”与“外痈” 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则发在体表。
*颈痈
一般
腋痈
胯腹痈
痈 外痈

*乳痈

特殊
*肛痈

子痈


肺痈
内痈
肝痈
*肠痈
喉痈
第一节 外 痈
概念: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根据部位的不同分:一般痈证和特殊痈证
特点:
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6~9厘米。 2.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 3.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4.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4、骶骨前畸胎瘤 X线检查,骶骨与直肠之间有肿块, 或有散在不均的钙化阴影。
而成乳痈
外邪侵袭,乘隙而入,闭阻乳络
(二)内吹乳痈
胎气上冲→肝失疏泄→与邪热互结蕴蒸阳明之络而成乳痈。
(三)不乳儿乳痈
非哺乳期给儿女假吸诱发。
男子由胃火炽盛,壅于乳房而生。
而成乳痈
初生儿因胎热余毒或脐伤染毒而成。
三、诊断
**乳房胀痛结块,红肿热痛,脓出稠厚,肿痛减轻。 *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纳呆,便结等。
五神汤《外科真诠》
茯苓 银花 牛膝 车前 紫花地丁
特殊部位的痈 ·乳痈
一、概述: 乳痈:是由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以乳房部结块、
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种急 性化脓性疾病。
外吹乳痈:是指产后哺乳期乳痈。 内吹乳痈:是指妊娠期乳痈。 非哺乳期乳痈:是指老年妇女、非哺乳妇女发生的乳痈,
1、20~4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2、肛门周围有红、肿、热、痛。 3、直肠指检可查清脓肿的形态、性质和位置。
四、鉴别诊断
1、肛周皮肤疖肿 肛周皮肤或皮下,无全身症状,不形 成瘘。
2、化脓性汗腺炎 好发于肛周及臀部皮肤,易形成皮下 瘘道,但瘘道不与肛门直肠相通。
3、骶尾骨骨结核 有结核病史,X线摄片可见骨质损害, 炎症与肛门直肠无病理联系。
四、鉴别诊断
*粉刺性乳痈 多位于乳晕部非哺乳期非怀孕期,有先天 性乳头凹陷等畸形。
*炎性乳癌 范围大,局部红肿显著,色暗红或紫红,肿 胀呈浸润状,有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扩张症 疼痛、溢液、乳头内陷,乳腺导管造影 可鉴别。
五、辨证分型
局部表现
治法
方药
气 滞 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 疏肝清胃, 瓜 蒌 牛
气 血 乳房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 疏肝理气, 四逆散
凝 滞 皮色不变或暗红
祛瘀散结
中药治疗:
瓜蒌牛蒡汤《医宗金鉴》 瓜蒌仁 牛蒡子 花粉 黄芩 陈皮 生栀子 连翘 皂角刺 银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透脓散《外科正宗》 当归 生黄芪 炒山甲 川芎 皂角刺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人参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银花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 黄芪 逍遥散《局方》 柴胡 白芍 当归 白术 茯苓 炙草 生姜 薄荷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